香港基督徒靈性狀況 培訓成熟信徒作領袖

伯特利神學院柏祺城市轉化中心及福音證主協會於12月7日起,一連兩週舉行「香港基督徒靈性狀況」研究發佈會。7日由呂慶雄博士(福音證主協會副總幹事)主持,以及鄭佑中牧師(觀潮浸信會堂主仼)回應,並以牧者身分現身說法。聚會採雙線形式進行,與會者大多為牧者同工。

是次研究以網上問卷形式進行,共收集到2,000多份回應。目的是要了解信徒靈性狀況及成長因素。受訪者大部份為有學識的女性,年齡介乎18至60歳。大部份人有超過15年的教會生活,幾乎每週都會參與教會崇拜。呂表示,研究結果不代表全香港教會,因未顧及沒有穩定教會生活的信徒。鄭補充指,神賦予人自由意志,靈性狀況屬個人觀感,教牧卻很想從中找出線索,幫助信徒成長。

關於「最能形容自己靈性生活」,認為「我和耶穌有實在的關係,讓我生命有所不同」的人佔四成;認為「我和耶穌有親密的關係,每天都讓我的生命有所不同」只佔一成半,這個落差值得深思。成長進度方面,近四成受訪者認為成長步伐合適,大多每天與耶穌有親密關係。另有近四成是成長穩定和緩慢,而當中部份是年輕人。

呂分析指出,年輕人自覺成長緩慢原因是生命週期進入職場,加上社會事件衝擊,便對教會及靈命體認到不滿足。研究結果顯示靈命成長與個人立志有關。鄭表示自己還未能完全掌握到年輕人的思維,「有超過四成18-29歲的人認為自己成長緩慢但穩定,數據正面。我們要反思教會支持是否足夠?現今大部份年輕人不再以為有形有體建築物才是信仰群體,自覺成長不足會不會是敎會靈命標準偏高?年輕人靈命還幼嫩,教會所安排的活動未必符合實際需要。鄭強烈感覺到年輕人不被滿足。

按數據分析,呂發現教會崇拜對靈命程度和信心成熟程度至關重要。超過八成受訪者崇拜結束後,經常或有時會感到與神連結。除聖經外,參與崇拜及團契生活,最能幫助靈性成長。鄭表示數字令人鼓舞,「本以為社會動盪、移民潮等因素會影響靈命,參加崇拜只是一份責任。」疫情後,教會大多改為線上崇拜,要操練肢體預備自己,所以特別強調線上同步崇拜,分別時間給神。重要的是,與神連結之後要有回饋行動,生命得建造後,再去建立別人生命(build in and build out)。個人操練永不會只屬個人,必須到群體展現出來。

研查又發現受訪者每月常見面的人是教會弟兄姊妹,包括所屬教會或教會以外的牧者。鄭表示,傳道牧者要反思自己的位分和角色。按比例,1位牧者要面對100名會眾。教會高度組織化,牧者未必有時間與每位會友同行,弟兄姊妹互相建立作領袖,所以牧養工作不再是傳道人專責,成熟信徒會成為將來的柱石。何況現今香港缺乏同工,培養教會成熟信徒,效果更為顯著。

有與會者問到,調查發現「崇拜」是關鍵元素,當如何安排崇拜,才讓人經歷神的同在?呂博士回應,「崇拜主席是關鍵人物,事奉人員訓練及崇拜排練都非常重要,問題不在於信息內容,而是信息傳遞方式。」陳敏斯博士(柏棋城巿轉化中心總監)補充,有些教會快速增長,是因為會細心思考台上講的每句說話,崇拜環節的點點滴滴也會檢討,事奉人員就像導演,又像園丁,去發掘、栽種,得出的方向是事奉團隊與會眾互動的結果。呂總結這次研究,不同宗派有不同的期望;問題不在於活動多少,而是分享內容;不一定要分齡牧養,善用外面資源值得考量;關鍵是調整優先次序。

(台灣國度復興報記者趙錦漢報導)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