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度觀點]神學教育改革需有國度觀的復原

神學教育諮詢會議「塑造新一代傳道人的神學教育」1月中旬在香港舉行,中港台逾百位神學教育工作者赴會,會議不但檢討過去,更提出未來的路線。因應現代華人社會的急劇改變,教內的改革呼聲不絕於耳,議題包括教會發展、敬拜、青少年工作等,神學教育的目標是栽培未來領袖帶領以上事工,故此神學教育的改革能為一切改革建立穩固根基。

任何的改革都必須仍然環繞著恆久不變的使命,既然教會在地上有彰顯神國的使命,隨著國度觀在近代神學界中逐漸受到注視,那麼未來的神學教育必須有國度觀的復原,以致所有的改革都不會離開這重要軸心而各自發展,否則神學教育只會被社會需要一直牽著轉圈子。

神學教育迫切需要改革的原因,主要有兩方面,一是人材培育成果未能配合教會發展和需要,二是教會與社會出現嚴重脫節,因此教會未能回應社會需要;後者往往是前者的背後因素,因為會眾也是社會的群眾,他們的需要也反映社會的現況,與時代脫節的事工在教內也就不能產生良好效果。所以神學教育改革實際上是回應時代的需要,真理不變,但如何適切地表達、應用和實踐,則是改革的內容。

社會不斷改變,而未來才圓滿實現的神國卻有永恆性的,沒有國度觀的神學教育,在一波又一波的改革浪潮中,只會是繞著世界而轉。國度觀在神學教育上的復原,不是單指增加一兩個闡述國度觀的聖經或神學科目,不可或缺的是培育有國度視野的神學生,以致未來的牧者眼中不只有自己的堂會,更有牧養城市、國家、全地的心志。國度超越堂會和宗派,國度原則適用於個人生活和社會上所有層面,以及經濟、政治、社會文化的系統,而實踐需要理論基礎和策略,因此各類學科與國度神學的整合也很重要。

全球化發展導致反基督教的勢力更加團結,教會面對末世的挑戰,合一已成為其中一個重要議題。但沒有家的概念,就沒有合一的可能,而國度就是屬靈的家的宏大描述。有國度視野的基督教會,不會因信仰表達的差異而分裂,因此神學教育改革若有國度觀的復原,這將產生持久的合一果效。

正統猶太教徒讀以賽亞書 經歷耶穌救恩

在前蘇聯出生的猶太人Neriyah Arabov接受「God Reports」網站的訪問,分享他的神蹟見證。

Neriyah因其猶太人的身分、外表和生活習慣,自小受到同學的排斥。在他17歲時舉家移民以色列,自此不再被人歧視。他加入以色列自衞隊並認識了一位俄羅斯人,從他身上聽聞了耶穌就是彌賽亞這個令他震驚的信息。他形容自己是正統猶太教徒,「我會到會堂去、穿猶太人服飾及跟隨猶太教的禱告,但心底並不真的相信有神。」

為了向他的俄羅斯朋友證明耶穌並非彌賽亞,他開始勤讀聖經。但以賽亞書五十三章卻讓他清楚知道,彌賽亞就是耶穌。後來他與會堂的拉比分享他的領受,拉比把事情通知他的家人,親戚們的壓力開始出現。他向神祈求避開家庭爭執,不久他便有機會到美國修讀聖經課程。

Neriyah在2001年被診斷患上腎病,他的哥哥在多年前也因腎病離世。他不斷為病情祈禱,神蹟終於發生了!一位不認識Neriyah的50歲女士Cynthia Barnett,領受感動要向他捐出一個腎臟。手術後,他更把新生女兒取名為Cynthia。六年後他的腎臟失去功能,需要再次洗腎,但他仍為擁有六年的健康而感恩,並堅持他的彌賽亞猶太人福音工作。去年一位韓國牧師表示願意捐出腎臟,但當時的身體狀況不適合進行手術。他表示,7月便會知道能否再次進行手術。

(2016年1月15日,陳芝華編譯報道)

禱告:Neriyah得醫治,更多的正統猶太教徒得聞福音

德國第二大宗派批准牧師主持「同性婚禮」

德國第二大宗派「萊茵福音教會」(Evangelical Church in the Rhineland)投票贊成牧師可主持「同性婚禮」,並視之為正統婚禮。該宗派宣佈相關決定的時間,剛好與全球聖公宗宣布制裁美聖公會的時間相若。

在投票會議上,有主教清楚指出新規定與聖經對同性戀的教導不符。新措施生效後,該會的牧者仍然有權拒絕主持「同性婚禮」。

報道指,該教會自1975年起流失會眾達100萬,情況與美國教會相似,即認受同性戀的教會持續流失會眾,持守聖經真理的教會則有所增長。

(來源:Charisma,2016年1月21日,陳芝華編譯報道)

禱告:萊茵福音教會悔改,回歸聖經真理

 

 

廿一世紀聖樂事奉 羅炳良﹕聖詩助教會更長進

香港華人基督教聯會教育部「聖樂促進組」於一月中舉辦「昌明聖詩,繼往開來﹕任重道遠的廿一世紀的教牧與聖樂家」講座,邀得前香港中文大學文學院院長及音樂系教授羅炳良博士主講,百多人出席,思考音樂人、牧者、作詞人在聖樂事奉上的職責。

羅首先指出,成年人唱聖詩由,是將真理、心中相信的神學唱出來,而對兒童來說,詩歌是他們成長的養料。我們每次唱詩的時候,是信條的宣告。「我們希望可以瞥視永恆的光,驚愕之餘,在失樂園,亦即這個世界,流露欣羨讚嘆感恩,這是詞人應有的態度及功夫。亦要選擇有先知悟性的詩詞,這是牧者的工作。然後再配合有為父心懷的教牧,去編織天上的異象,成為弟兄姊妹的人生目的及意義,而『編織』則是音樂人的責任。」

他指,聖詩在流行及傳統的風格之爭,只不過是旋律與變奏之分而已,用於不同的場合之上,配合歌詞來編排樂章,牽動會眾的思緒,那是音樂人的工作。在填詞方面,有關於應以詩詞還是散文入詞的爭論,而羅則認為散文一語道破意思,沒有想像空間,而詩詞是濃縮了的語言、美化的文字,在解碼過程中可以有更多默想的機會。如果詩詞當中有象徵,可以將概念轉化,破解人生的奧秘。美化的文字,亦可以給予人主觀的感受。

「詞人要明白先知及教牧的角色,熟悉聖詩學、詩學,以及具備教牧神學、文化神學之基本能力,並認識崇拜學。」詞人應令信徒「不做小孩子」,能欣賞神按自己形象創造人的創意。教牧則要具有分析聖詩的能力,除教牧學之外,亦要有深厚的崇拜學,因為他們要選擇聖詩,也要牧養教會,包括司敬拜、聖樂的群體,同時要建立禮拜事奉。至於音樂人,亦應懂得分析聖詩、以音繪畫,並具作曲配器的基本能力。音樂人或是聖樂牧師的責任是務求活化聖詩,給予意義,道成「肉身」進入文化。

羅以多首聖詩為例,探討廿一世紀教會音樂牧師領導的音樂事奉內涵,包括﹕以歌詞及樂章編排繪畫詩歌的畫意;以語句重複的口號、神學的闡述建立詩歌的「格」及「情」;選擇內容成熟的詩歌來鼓勵弟兄姊妹用心唱、梳理教牧目標,並幫助會眾成為成熟長進的身體。他鼓勵教牧重視聖樂的服侍,甚至考慮聘請「音樂牧師」。「如果現在你的教會不唱聖詩、不作聖詩,十年後你的教會有何長進呢?」

(記者陳淑安報道)

學者:反以色列與反猶太人相同

Israel National News網站報道,以色列新聞專欄作家Manfred Gerstenfeld博士出版最新著作《The War of a Million Cuts》,並舉行了研討會,討論國際間的反以色列運動。該書指反以色列、反猶太教及反猶太人三者原是相同的,其核心意思均認為猶大人是絕對邪惡。

作者談到,絕對邪惡的意思在過去幾十年起了變化。羅馬天主教認為,猶太人殺害耶穌是最邪惡和難以接受的罪。納粹視猶太人為近似人類的動物,情況如不少穆斯林視猶太人是猿和豬那樣。他又指,有40%的歐洲人認為以色列對待巴勒斯坦就如納粹的種族滅絕主義那樣。他曾就此問題向以色列政府高層反映,但他們卻有意迴避。因此,他寫成新書揭示問題,並認為唯一的應對方法,是成立與自衛隊及情報局聯繫的公關宣傳組織,估計所需資金每年高達2.5億,一般民間組織難以承擔,因此必須由政府負責,可惜現時政府內並未有專人處理問題。

Gerstenfeld指以色列政府不但不理解國際間對以色列的種種攻擊,也沒有從經驗中學習如何應對反以色列運動。不少人仍然相信「杯葛、抵制與制裁以色列運動」(BDS)是以色列要面對的最大問題,但他認為真正的問題是國際輿論把以色列「納粹化」(Nazification)。

(2016年1月6日,陳芝華編譯報道)

禱告:以色列政府正視相關問題

近一萬西歐猶太人去年回歸 創歷史新高

「Behold Israel」網站報道,2015年從西歐國家回歸以色列的猶太裔人數創新高,反映歐洲的反猶主義的趨勢上升

數字顯示,有9,880人於去年回歸以色列,其中8,000人來自法國,逾800人來自英國,其餘有來自意大利及比利時。Jewish Agency for Israel主席Natan Sharansky表示,不少來自歐洲的以色列新移民感到歐洲不再是他們的家,歐洲各國應該正視問題。與此同時,以色列成為歐洲猶太人的首個移民地點,反映以色列的生活及價值觀備受認同。

(2016年1月16日,陳芝華編譯報道)

禱告:西歐政府正視反猶主義趨勢上升

全球基督徒受迫害情況 持續惡化

+按圖放大

去年1月,美國敞開之門(Open Doors USA)預言,儘管2014年基督徒面臨近代史上最嚴重的迫害,但最嚴重的迫害還在後頭。如今該機構發佈的世界觀察名單(World Watch List)證實上述預言,2015年世界各地基督徒遭到的迫害有增無減。基督徒仍是全球最受逼迫的信仰族群之一,包括遭下獄、刑囚、斬首、強姦、強占房屋與財產,甚至殺害。

世界觀察名單列舉全球前50個針對基督徒的最危險國家。伊斯蘭教極端主義依舊是基督徒不斷受迫害的背後主要因素,上述50國就有35國存在此因素。尤其是中東和非洲下撒哈拉,這種迫害已形同種族屠殺。

「基督徒受到的排擠、歧視和暴力,史無前例且不斷擴散、強化。」美國敞開之門總裁庫利(David Curry)說:「渴望待在祖國的基督徒被迫逃亡。今年的世界觀察名單顯示,迫害不只是基督徒遇到的問題,且是全球的問題。」全年有7,000多名基督徒因信仰相關因素遇害,比之前一年增加近3,000人(這還不包括北韓、若干在敘利亞和伊拉克的人數)。另有2,400多間教堂遭攻擊或破壞,數量也增加超過兩倍。

2015年,中東的衝突與迫害持續造成1,250萬人變成難民。上百萬難民從非洲和中東湧向歐洲。曾是敘利亞最大基督教城市的阿勒波(Aleppo),基督徒人數從40萬下降到6萬人。

東北非國家厄利垂亞(Eritrea)與巴基斯坦則是名次躍進最多的兩國,分別是第三名和第六名。利比亞首次進入前十名,這十國依次是:北韓、伊拉克、厄利垂亞、阿富汗、敘利亞、巴基斯坦、索馬利亞、蘇丹、伊朗和利比亞。尼日和巴基斯坦則是2015年以暴力對待基督徒最嚴重的國家,其他國家尚包括伊拉克、敘利亞、緬甸、中非、埃及、墨西哥、蘇丹和印度。中亞各國的信仰自由則強烈惡化,尤其是塔吉克(從45名升到31名)和亞塞拜然(從46名升到34名)。

媒體常只報導暴力迫害的消息,但非暴力式迫害也持續攀升,包括被家人排斥、喪失工作,甚至被社區拒絕。

(取材自MNN Online,2016年1月9日,台灣國度復興報Asenath編譯報道)

禱告:求主拯救受迫害的基督徒,並堅固他們的信心

十年後以色列人口接近一千萬

據以色列中央統計局(CBS)2015年12月底公佈的人口數據,以色列踏入2016年時有8,462,000名公民,75%以色列人(6,335,000)是猶太人,21%(1,757,000)是阿拉伯人,另外4%是「其他」(包括非阿拉伯裔的基督徒或沒有宗教分類的人)。

據估計,到2025年,以色列將有980萬居民,而到2035年該數字將達到1,140萬。

人口數據顯示,以色列在2015年有176,700名嬰兒出生,74%是猶太人,32%是阿拉伯人。2015年只有44,000名以色列人去世,入境事務處的數據顯示,在2015年有2.8萬人移民到以色列,當中25%來自法國,24%來自烏克蘭,而來自俄羅斯的有23%。

(來源:以色列新聞祈禱會,2016年1月)

禱告:為海外猶太人回歸祈禱

以土即將簽新和約 結束多年敵對

以色列財經媒體《環球報》(Globes)引述土耳其報紙《自由報》(Huriyet)報道,以色列與土耳其即將簽署和約,一旦簽署,兩國將再度交換大使。

以土關係2010年惡化,當時土耳其人參與一支船隊,想突破以色列在迦薩走廊設置的法律封鎖線。另幾艘船固然和平地回應以色列海軍對那支船隊的攔截,但在馬爾馬拉號(Mavi Marmara)船上的活躍份子卻暴烈反抗,導致九名土耳其人死在以色列突擊員手裡。

土耳其總統埃爾多安(Recep Tayyip Erdogan)立下和解的三個條件:
(1)以色列為馬爾馬拉號船事件道歉;
(2)賠償遇害者家屬;
(3)以色列結束在迦薩走廊設置封鎖線。
2013年3月,以色列總理內塔利亞胡在美國總統奧巴馬的敦促下,已完成第一個條件,另兩個條件則自那時起,一直在進行中。

該協議也會包括從以色列出口天然氣到土耳其的生效日期,這有助於以色列與能源探勘公司開發以色列最大的利維坦石油礦區(Leviathan)。隨著土俄關係惡化,土耳其也正在尋找替代能源。

(取材自Breaking Israel News,2016年1月,台灣國度復興報Icula編譯報道)

禱告:求神祝福以土關係和睦

 

全球聖公宗制裁美聖公會 原因:同性婚姻立場偏離信仰

全球聖公宗於1月14日舉行會議,由38名大主教參與,會後發表聲明,指美國聖公會(Episcopal Church)去年單方面通過偏離信仰及聖經教導的婚姻立場,決定實施制裁措施,並限制會內事務的參與權,但仍然期望彼此尋求合一。

坎特伯里大主教強調,美聖公會單方面改變婚姻的定義,故決定暫停它的參與權三年,在跨宗教事務上不再具有代表聖公宗的地位,不能委任代表參加內部委員會,不能參與教義及體制事務的決策。美聖公會主教Michael Curry回應表示,在基督裡彼此是一家人,「這決定會為教會內的同性戀信徒帶來更大的傷害……,我們向他們開放,是為了給他們帶來希望。今次這決定會在他們的傷口上灑鹽。」去年美聖公會宣佈承認婚姻不再限於一男一女,個別主教也早已自行決定是否承認及主持同性婚禮。

另一方面,烏干達大主教則提出要求美聖公會必須為其婚姻立場悔改,否則不該允許他們參加聖公宗的會議及活動。他的建議遭否決,引致他於1月12日的聚會舉行期間離場。聖公宗首席主教表示,他們將成立工作小組,讓雙方保持溝通。

(來源:WORLD News Service,2016年1月19日,陳芝華編譯報道)

禱告:教會為不合聖經的婚姻立場悔改

為何饒恕要「七十個七次」? -【請教拉比】專欄

為何饒恕要「七十個七次」?

拉比回答:

在馬太福音十八章22節,耶穌說:「我對你說:不是到七次,乃是到七十個七次。
這節經文是講寬恕,然而寬恕常被人誤解,許多人原諒別人,是為使別人有所改變。彼得問,饒恕人幾多次呢?彼得的預設答案是七次,意味著只給予七次的恩典,如果他繼續犯罪,將不再饒恕他。

耶穌回答卻是「七十個七次」,即是490次,難以想像一個人可以對同一個人犯同樣的罪行饒恕490次。這使我們明白寬恕的目的,不是為了改變他們的行為,而是我們不要因著他們的行為而受捆綁。

如果我們不原諒,我們則背負著那些冒犯或傷害我們人的罪孽,如此把自己鎖在同樣的監獄裡,因為我們緊握他們罪孽的鑰匙(或把柄)。當我們饒恕,我們釋放他們並將手中的鑰匙交給神,讓祂按著自己的公義審判。


T270 05 Rabbi_capped

文@Ari Sorko-Ram (作者是以色列彌賽亞猶太人運動的重要領袖,也是Maoz Israel Ministries創辦人,精於教導聖經)

古巴教會遭空前掃蕩 個案一年增十倍

據「國際無聲者之友」(Christian Solidarity Worldwide,簡稱CSW)報道,古巴教會遭到「空前」的鎮壓。去年,古巴違反宗教自由的案例(2,300宗)比前年(220宗)增加10倍。

CSW指出,主要原因是政府對教會有敵意,2,000家神召會教會被宣布為非法,另100間教堂被關閉或拆除。該報道並指控宗教局「不單只監聽、阻礙及限制宗教團體的活動」。

2015年宗教局「持續否認授權進行一連串宗教活動,且與其他政府部門合作,發佈罰款、威脅沒收數十間教會及宗教組織」。

政府特務同時部署「殘酷且公開的策略」,限制宗教自由。「國安特務不斷以暴力拖走主日崇拜的婦女,且任意拘留她們直到崇拜結束」。

「這策略同時用在宗教領袖身上,政府視他們為問題」。該報道說:「四年來,第一次有一位教會領袖因舉行未經政府許可的宗教儀式,因而遭判刑且服刑半年。」

CSW分析,古巴政府正試圖「藉由鎮壓任何正在或能夠興起社會及政治改革的團體,以抿除可能導致社會動亂的因素」,古巴政府已在進行有限的經濟改革。

「儘管允諾改革,但古巴政府仍決意繼續箝制公民社會,包括教會。」CSW執行長湯瑪斯(Mervyn Thomas)說:「我們讚揚古巴宗教團體的勇氣,公開譴責政府暴力、呼籲維護宗教信仰自由。我們敦促國際社會支持古巴教會,讓古巴政府為違反人權的事提出解釋。」

(取材自CBN,2016年1月,台灣國度復興報Sophia編譯報道)

禱告:求神保護古巴教會及信徒的安全

 

自煮時代來了 -【好食有道】專欄

網上有數之不盡的蛋糕教學資訊,攪拌麵粉,打鮮奶油,不再是又大又難的事了。還記得以前曾經流行一時的即做蛋糕粉(instant cake mix)嗎?我最近得聞它的一個有趣故事。

美國食品廠在40年代研製出即做蛋糕粉,所有材料已預先混合,消費者只要加水進去,就能輕輕鬆鬆做出蛋糕來。初期銷售情況很好,但50年代中期出現滯銷,通用磨坊公司於是請來心理學家Ernest Dichter找出問題。最後發現原因是過程太過簡單,蛋糕的確做成了,但消費者感受不到自己是在進行烘焙;即是說,參與度太低,無法帶來滿足感。Dichter建議增加一項工序:加入新鮮雞蛋,讓消費者感到自己真像個蛋糕師傅。結果銷量大增。

幾十年來,香港的電視台一直有烹飪節目,都是在下午的婦女節目時段。現今烹飪節目形式層出不窮,並且全日不同時段都有,反映自煮時代的熱潮。雖然物質豐富了,但人們已不再只滿足於味覺的享受,更想「快樂地參與」煮食的過程。有人便說,這可能是工業化造成人與物質之間的關係疏遠,而最後產生的反彈現象。用錢買蛋糕吃,怎能及得上自己親自烘培蛋糕那麼有意思呢!自己親手做出來的,即使不是一流,但在自己眼中就是偉大作品。

這種參與創作過程的熱情,社會層面的集體表達有「創客文化」(台灣稱之為自造者文化)(maker movement),中國內地和台灣的政府大力推行,加上補貼,因此兩地的起步早於香港,規模也較大。我們小時候,媽媽在家裡用縫紉機造衣服,而創客文化將之推向高科技層面,昔日媽媽車縫衣服,今日創客使用高科技儀器創造機械人。自己需要的東西,親自設計,親自動手,就是創客精神。

教會向來有高度參與的文化,在這方面走在時代的尖端,人人皆祭司,個個要事奉。但只有「做」,不一定是有滿足感的參與,因為過程可能沒涉及創意,只是因循去做。你可能會說,我們是要服侍人,不是求個人滿足感,我同意,我也不是提倡有自利動機的事奉。我想說的是神創造人的特質,如果我們在事奉中壓抑了神給我們的創造力 — 我們所分享到神的一種屬性,我們就在彰顯神的豐盛上有所欠缺了。
文@黃少芬

遍地築壇敬拜的異象

我們不難發現許多民間信仰喜歡把神請回家,他們在家中設立香案,禮佛朝拜。但基督徒卻常把全地的主關在教堂裡,每週見一面。這種現象實在與神永恆的心意相距甚遠,啟示錄21:3說:「看哪!神的帳幕在人間,他要與人同住,他們要作他的子民,神要親自與他們同在,作他們的神。」神渴望與我們建立同在而親密的關係。

多年前,來自台灣的陳逸豪牧師及其LilyTunes團隊從神領受了「遍地築壇」的異象,為的就是要滿足天父的心,恢復神在每個信徒生活中當得的榮耀。如同亞伯拉罕所到之處就築壇獻祭,基督徒敬拜的祭壇也應該隨信徒生活的足跡而遍地建立。無論家庭、職場、或教會,隨時隨地隨事隨在,都該成為我們築壇獻祭之處、敬拜主名之所、與主連結之地。

基督徒的敬拜並非建造在行禮如儀上,而是內裡深處與神連結的真實,此時詩歌就扮演了關鍵的輔助角色。詩歌雖非真實敬拜的必要條件,但藉著旋律與歌詞的相輔相成,在一次又一次反覆深入的思想與吟唱中,逐漸放下重擔倒空自己,連於聖靈降服於神,踏入敬拜水流的深處,經歷與神同在的真實。

不過,若音樂或樂手的資源缺乏,詩歌敬拜的果效就往往難以深入。許多人使用CD或網路影片敬拜,期能藉此提升音樂資源不足時的敬拜深度,但無論是跟著CD或網路影片唱詩,敬拜者都必須被動配合音樂原有的設計順序,無法隨著需要與心中的感動反覆吟唱或思想特定的歌詞段落。因此使用CD或網路影片敬拜雖能提升音樂品質,卻仍不足。歌的確唱完了,但敬拜總覺得不夠深入。若我們要讓基督徒隨著生活的足跡而遍地築壇敬拜,解決因音樂資源缺乏而令敬拜深度不足的問題就有其必要性了,LilyTunes正是因而孕育出來。

LilyTunes不是另一個音樂出版機構,而是一個用電腦播放詩歌的軟體平台。它為大家取得了許多華語及粵語音樂出版機構詩歌的使用授權,並透過特殊的技術,讓每首詩歌都能配合大家在敬拜中實際的感動與需要,每個段落都能任大家反覆吟唱。無論反覆唱主歌、副歌或甚至最後一句,聖靈怎麼引領,LilyTunes都能配合。從此,敬拜不再被迫配合音樂原有的順序,因為音樂本來就該配合敬拜的需要。

藉著LilyTunes回應「遍地築壇」的異象,渴望減少信徒敬拜生活中,因音樂資源不足而產生的遺憾。願屬神的百姓在遍地都與祂更深的契合,又願祂永恆的心意因我們眾人在遍地毫無保留的敬拜而大得滿足。

(若各位期望更多了解LilyTunes能夠如何幫助大家遍地築壇,歡迎上網到http://www.lilytunes.com,免費下載試用LilyTunes v2.0最新版本)

你疑惑嗎?

 

神喜歡我們有膽量,並確信祂的慈愛,即使在我們感到不配的日子,祂仍甚願我們一點不疑惑,因為深知道透過主在十架上的犧牲,我們已經與神和好。要活出大膽無畏的人生,我們就必須願意憑信踏步,接受新挑戰,和追求神託付給我們的理想,不讓疑惑的恐懼動搖我們的信心。

疑惑是一種恐懼,會令人思緒紊亂:我做了正確的決定嗎?我做了?還是我沒有?我們在腦海中可以這樣的不斷思前想後,但我知道在感到混亂時,立刻叫停才是良方,讓腦袋稍事休息,單單注視自己的內心──不再是我想我應做甚麼,而是我信我應做甚麼。

我們有時會明白神要我們做的是甚麼,但亦有不太清楚的時候。你若要躍步前進,就先讓神向你的內心說話吧。

雅各書一章5-6節說:「你們中間若有缺少智慧的,應當求那厚賜與眾人,也不斥責人的神,主就必賜給他。只要憑信心求,一點不疑惑……」

你注意到嗎?聖經說「你們中間若有」需要智慧的,神不是尋找完全人,因為世上根本沒有這樣的人。不論你身在何方,神永不離開你,也不丟棄你,祂必信守祂的說話,堅定不移。所以,只管祈求和接受,對神的說話不再懷疑,你若如此行,神在你生命裡要作的事將無可估量。

羅馬書四章就記載了信心之父亞伯拉罕奇妙的一生,18-19節說:「他在無可指望的時候,因信仍有指望,就得以作多國的父,正如先前所說:『……他將近百歲的時候,雖然想到自己的身體如同已死,撒拉的生育已經斷絕,他的信心還是不軟弱。』」

亞伯拉罕已考慮到這些事實,但他仍相信神比一切更大,20節說:「並且仰望神的應許,總沒有因不信,心裡起疑惑,反倒因信心裡得堅固,將榮耀歸給神。」

與其依靠肉眼看到的事物,不如選擇相信神的話,並張口獻上感謝的祭,就如這樣說:「神啊,想到祢為我作過的美事,並祢對歷世歷代投靠祢的人是那麼的守約可信,今天我要讚美祢,因我知道祢總是信實的。」只要你張口,憑信心以說話對抗疑惑,它就不能叫你屈服。

我們也像亞伯拉罕,需要等候,讓神來試驗和伸展我們的信心。但神應許萬事互相效力,叫愛祂的人得益處,就是按祂旨意被召的人。(羅八28)

事實上,只要我們一直保持正確的心態,而不是選擇喋喋不休,嚕囌埋怨,我們等候神的時間相信會較短吧。

神會使用我們經歷的難處,促使我們更靠近祂,以致當我們的禱告得蒙應允,困境取得突破的時候,我們的信心可以更加堅固,又能抵擋任何迎面而來的攻擊。

希伯來書十章36節說:「你們必須忍耐,使你們行完了神的旨意,就可以得著所應許的。」

你當壯膽無畏,相信神有單單為你而賜下的應許。當世界跟你說「這永遠不可能」的時候,你要大膽的抓緊神的應許,大膽的憑信踏步,接受挑戰,不要灰心,神不擔心你犯錯,祂知道你並不完全,又要賜下祂的智慧和力量,讓你去作祂託付給你的事。

所以,不要疑惑,憑信邁步向前,相信神在你裡面並使用你,要成就奇妙的事,祂渴望看到膽壯無懼的你!

(享受每一天, 文@Joyce Meyer,譯@Shirley Cheng)

成功的爸爸 -【愛有道】專欄

老人家突然過世,散住各國的兒孫都盡力放下俗務去奔喪,向長輩作最後的致

兄妹為撰寫父親的生平簡史而促膝夜談,由父母的成長、邂逅、結婚生子、工作變遷、移民生活到自己的兒時往事,笑中有淚。

他生於澳門的一個富裕家庭,可惜父親吸鴉片和賭錢散盡家財,幸得賢良的母親含辛如苦養大他和三個弟妹,各人長大都懂得自食其力,不怨天由人。他在一家公司當司機,竟獲得貌美的僱主千金垂青,甘心下嫁窮小子。他沒有受外家的蔭庇,獨自到香港謀生養活五個子女。兄弟記憶猶新的是爸爸新年回家,會帶他們去吃一頓「西餐」,其實不過是茶餐廳美食。更深刻的是例行的家教,男孩子一字排開,給「家法侍候」,理由是一定有頑皮的事情令媽媽操心。

一家人分隔兩地生活一段日子,深感團聚的需要,決定舉家移居小島,那管只能擠在一間只能容下一張雙層床的房間,大家至今仍津津樂道那段頭頂著兄弟的腳而睡的親密關係。

兒子在喪禮上對親友講自己對爸爸的感言:「我爸爸在很多人的眼中是個平凡的人,甚至是忠誠得近乎固執,沒有留下財富給子孫,但在我的心中,他是個稱職而成功的父親。他盡最大的努力供養家庭,他示範了堅毅不屈的品格,教曉我們對自己和家人負責任。今天我們亦承傳了他的美德,建立家庭,做個盡責的爸爸,一代又一代的把這美好的傳統傳承下去。」

這個很熟悉的上一代故事,他們都走過艱辛的歲月,別以為他們沒有甚麼成就,每一個兒孫都是他們的驕人建樹,尊敬長輩就是尊重自己,為孩子立好榜樣。”

文@徐惠儀

年夜飯

每逢佳節倍思親。過年,我都會想起這家人,他們曾經給我過一個短暫溫暖的家。

那年大學畢業,找不到工作,對我這樣家道貧陋的文青,日子更顯得灰暗蒼涼。有辦法的同學們,一個個出國留學,到太平洋彼岸尋找機會,一圓美國夢,我只能望著天空起落的航機興嘆,獨自低頭向耶穌祈求,為我開一條生路。

有一天,我在圖書館讀到一篇很棒的植物生理學論文,便不揣冒昧,用彆腳的英文向作者表達自己的興趣、看法與敬意。文末說到,如果能到他的實驗室,成為他的學生,會是我的榮幸。寄走之後,一直沒有下文,我也就漸次忘了它。半年後暑假將屆,這位教授突然來函,提供我全額獎學金,要我即刻赴美。我就乘著神蹟之風,倉促去到美國攻讀學位。

其實,我心理是沒有預備好,就被連根拔起,成了漂泊的浮萍,帶著失魄的靈魂,一直昏沈在彼邦文化的震盪中,苟活在北美異鄉。最讓我承擔不起的是,每年的農曆除夕夜,都是我在期中考時。我總是含著淚,強忍思家之痛,用洋涇浜的英文,一個字、一個字作答。考完,才帶著疲憊的心,回到宿舍,孤零零一個人啃著冰冷的麵包,過新年。

直到他出現,我才一時在這冰天雪地的北國,吃個有家味道的團圓年夜飯。

有家,實在幸福。戰爭,很不幸;戰後仍有個家,夠幸運。
我這位同學很幸運,他父親在東南亞戰亂中,變賣所有,舉家冒險,搭著破爛不堪的漁船,漂流海上幾個星期,幾度要沉沒餵魚,終於在茫茫大海中,遇見了美軍巡邏艦,在危機四伏的集中營待了一陣,輾轉才來到美國,重新安頓,建立家園。他進入本系隔壁實驗室工作。二個東方面孔,成了至交。

西洋人不過農曆新年。「你一定要來喔。」他說,「年夜飯不能少了你。」我感動得不知語從何啟。
為什麼你要對我這陌生人好,我問。
在海上漂流時,他說,海天一望無際,白天烈日啄背,夜晚幽暗死寂,全家驚恐無助,他便向神祈求,今生若有幸苟活,一定以耶穌的愛來愛人。他照承諾,作在我身上。
不久,我罹病,他徹夜照顧我,為我禱告,把我當至親家人。旋即,我痊癒。在次年大年夜,他說,「我沒有國家,你有;你該回去,有家可回,幸福的。」那頓年夜飯,我吃得多辛酸。但我知道他愛我,他要我活在自己的國土上,有一個不再流浪的家。

我永遠無法忘記,在機場,他猛力向我揮手,要我快上飛機。我知道,今生我將無法再見到他,但那一頓頓與他共享年夜飯的情景,卻永遠烙印在我生命中。

每個大年夜團圓飯,我都會想起他,我深深愛著這位神的兒女。

文@潘榮隆

主張「基督徒與穆斯林信同一位神」 美基督教大學教授被開除

路透社報道,美國知名基督教學府惠頓學院(Wheaton College)政治學教授Larycia Hawkins,在社交網站表示基督徒與穆斯林所信的是同一位神,引起關注。大學表示正考慮是否開除Hawkins。

Hawkins配戴穆斯林女性的蓋頭巾,並於12月10日在Facebook寫道:「我們敬拜同一位上帝。」事件惹來不少批評。Hawkins拒絕為她的言論與校方作進一步對話。校方表示,由於她的神學立場與大學的神學信念看似有所違背,故要求她暫時休假,待相關委員會商討後,再決定是否開除她。

Hawkins在個人網頁表示,已於1月4日收到校方電郵,通知正就其職務進行檢討。她準備就事件尋求芝加哥區內教會的咨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