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度1分鐘(127) 倍增原則的運作

+按圖放大

在聖經中,「倍增」的這個觀念意味著取小量的資源,然後得到增長、複製,直到充滿所有空間,滿足所有需要。倍增和興盛的屬靈法則就像物理定律,是以同樣的方式運作。如果我們違反這些法則,資源就不會得到增長,而會保持原狀,分裂,甚至萎縮。

一、應用法則:開發資源以解決債務

認出權柄能為我們帶來遮蓋,確保我們得到保護。在列王紀下四章中,兩位婦人認出先知以利沙的權柄和能力,知道他能帶來啟示,使用她們的生命使資源得到加增。

初熟果子法則:最好的帶來其餘的

獻上我們的第一,是我們尊榮神的重要方式。(申命記26章)

初熟果子的意義:1. 尊榮神為我們的供應源頭;2. 使我們的其他收入分別為聖;3. 釋放神全備的祝福(結44:30);4. 使我們敞開自己去領受神滿溢的的供應。

門徒的法則:學習成為愛的門徒

在馬太福音14章12-21節中,施洗約翰的死象徵著先驅者的季節結束,新皮囊的時機成熟。主教導門徒的第一個功課,是倍增的功課。門徒希望耶穌能讓五千個跟隨者吃飽,但耶穌說:「你們給他們食物吧!」然後,祂運用所教導的法則,使手中的食物倍增,餵飽了在場所有人。耶穌教導他們,對百姓的愛可讓手邊的資源倍增。

四,堅持的法則:要堅持才能得著

耶穌以切求的寡婦的比喻,教導人常常禱告,不可灰心。那寡婦堅持不懈地迫切請求法官為其申冤,直到她得到所需的幫助。耶穌亦教導,要祈求再祈求,尋找再尋找,叩門直到門開啟。(路11:9-13;18:1-8)

五,付出的法則:在委身中傾倒自己

在約翰福音12章1-8節中,馬利亞傾倒她的積蓄和養生所需,以真哪噠香膏抹耶穌的腳。這看似很浪費,但她卻得到了耶穌的稱讚,並成為門徒的榜樣。有時候,當你傾倒你所擁有的,主就以倍增的恩典報償你。

六,奉獻的法則:出於愛而奉獻

在約翰福音3章16節中,神賞賜給我們,好讓我們能在恩典中倍增。耶穌教導奉獻;使徒教導奉獻。奉獻能破除竊奪神資源的咒詛,使天堂的門為我們敞開。

七,敬拜的法則:憑信心敬拜,使生命進入更高層次

在創世記22章1-19節中,亞伯拉罕憑信心獻上自己獨生的兒子為祭,他以順服的心向神作出敬拜,這使神的啟示強烈地臨到,神為他預備所需的供應,並指著自己起誓,要使所應許的祝福臨到亞伯拉罕世世代代的子孫。

 

運用倍增原則的步驟
五餅二魚和以利沙使寡婦的油加增這兩個神蹟,向我們啟示:

1. 認清自己的需要:我有所不足,需要神的幫助,問問自己:「我需要什麼?」

2. 看見自己所擁有的:我所擁有的不夠,但可以倍增,問問自己:「我有什麼?」

3. 把所擁有的交託在神的手中,向神禱告:「主,這是我的資源,我要怎麼做?」

4. 領受神的策略,因為神總是有計劃的。

5. 憑信心而行,接受突破,進入更高層次。

參考資料:《進入興盛時刻》,恰克﹒皮爾斯(Chuck Pierce)、羅柏特﹒海德勒(Robert Heidler)著,以琳書房出版

 

 

海玻璃的生命痕跡 -【文化守望者】專欄

大海,對於航海家是浪漫的國度,對於漁民是屢敗屢戰的危險戰場,對於被拋擲下去的玻璃碎片,則是磨鍊肉身與靈魂的學堂。童年讀牡蠣與珍珠的寓言時,我們就知道磨鍊從來都不是輕鬆的事,沙石在海玻璃上留下的痕跡,訴說痛而不悲的生命故事。

最近和朋友郊遊,路過一個小石灘時,看見一地貝殼、瓦片、玻璃碎片,我們活像小孩,享受「撿寶物」的樂趣。起初我專心挑選貝殼,但朋友的一句話完全轉移我的視線,「這些海玻璃很美。」海玻璃,本身的名字也很美,我孤陋寡聞,第一次聽見這種東西。朋友就開始解釋,玻璃碎片如何在大海裡,經過海水和沙石日與夜的磨擦,原本能傷人的尖銳邊緣最終給磨平磨滑,變成大海的寶石。我撿起一塊海玻璃放在掌心裡,撫摸它的平滑處,彷彿聽見有如從大患難中走出來的勝利之歌的悲壯。

在我想像海玻璃的往事時,理性的朋友將話題轉到功能上,她說教會有個姊妹愛做手作,教人用海玻璃做首飾,邊教邊說人生大道理,例如痛苦怎樣可以琢磨人的性情。另一個同樣理性的朋友回應說,用海玻璃講故事,容易帶出信息啊。

物件只是物質性的東西,但當人賦予它意義,就有不一樣的價值,而意義往往是在故事裡被發現的。一件在博物館展示的東西,之所以有值得欣賞和研究的價值,是因為它背後的故事,而讓人感動的故事通常都指向人生的意義。沒有故事性的物件,與商店的貨物沒大分別。

有一次在內地參觀當地的伊斯蘭寺,導賞人員介紹建築設計和文物時,很自然地講解宗教內涵。又有一次上園藝課程,台灣的導師從介紹手裡的香草開始,講到台灣的一條草藥街,很自然地講到佛教道理。我們基督教似乎較少公共物件,可以展示我們的故事,或許因為文化參與較少。可能我們太「屬靈」,認為物質在屬靈的國度裡毫無價值。但神給摩西的會幕建造指示,其重視細節的程度,非「屬靈人」所能理解。我們怎能明白天上的事呢?當然是靠聖靈,但聖經作者用地上的事物比喻天上的事物,這意味著我們可以藉地上的事物認識屬天的奧秘。近年有心理學研究發現,人人心裡都有神的概念,天生就有尋求認識神的內在想望,大自然的一些現象,或一些藝術作品能吸引人,或許是因為觸動了屬靈探索的神經元。


文@黃少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