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以非法傳教活動 起訴15名宣教信徒

在2020年1月至7月間,有最少15名基督徒因在俄羅斯境內傳福音受罰。他們因觸犯2016年7月間,通過的《行政法》第5.26條而被起訴,被控「非法從事宣教活動」。

Anatoly Chendemerov在俄羅斯東南部伏爾加聯邦管區派發單張,寫道「你一定要重生!」,他因此被罰款六千盧布,相等於80美元。Sergey Krasnov於南部的Krasnodar市派發基督教報紙及新約聖經,被罰款五千盧布。南韓人Seo Jin Wook在伊熱夫斯克(Izhevsk)的私人住宅中跟約10人聚會,講述耶穌基督的福音,並告訴他們要再來和帶朋友再來。之後,他被罰款三萬盧布,並被驅逐出境。

關注宗教自由的人權組織Forum 18分析了法院紀錄,發現俄羅斯在2020年上半年最少有42項此類起訴,主要為基督徒和穆斯林。被檢控的基督徒大部分為浸信會和五旬宗教會成員,他們大多是因為在街頭派發宗教文獻,或與途人分享信仰,其他則因舉行未獲授權的活動,包括以宗教手法舉辦語言課堂而被起訴。大部分的案件以罰款六千至五萬盧布告終,當中只有3宗被判無罪釋放。被起訴的四名外國人中,有兩名被強行驅逐出境,他們在離境前被送往內政部外國人拘留中心。

禱告:求神打開福音的門戶,賜下禱告與佈道的火。

(來源:Evangelical FocusChristianity Today,2020年8月31和26日,Joshua Chung綜合編譯報導。)

 

 

中華宣教聯盟成立 建立華人宣教的軍隊

過去20年默默耕耘異文化宣教的「耶和華的萬軍」(簡稱萬軍),回應神的季節,與台灣眾教會於8月24日成立「中華宣教聯盟」(簡稱華宣盟),對於華宣盟的異象,萬軍王老師說是配合神的季節,因為神要興起華人承接異文化宣教的棒,建立華人宣教的軍隊,見證基督奇妙的作為。

24日的華宣盟成立大會,由籌備會主席張茂松牧師(新店行道會創會牧師)主持,杜明達牧師(台中思恩堂主任牧師)短講,萬軍王老師介紹萬軍異文化宣教過去20年的事工及異象。會後召開的第一次會員大會,選出張茂松牧師為理事長,王老師為執行長,杜明達牧師、鄭博仁牧師為副理事長。

作外邦人的光

「你作我的僕人,使雅各眾支派復興,使以色列中得保全的歸回尚為小事,我還要使你作外邦人的光,叫你施行我的救恩,直到地極。」(賽49:6)杜引用這段經文說,世界混亂不已,只有耶穌再來,一切問題才能迎刃而解。感謝主,台灣教會基督徒比例,從百分之2成長到百分之7,教會也有很好的敬拜,很棒的堂會,但神提醒祂的百姓,不可忘記被揀選是要成為外邦人的光,完成大使命,迎接耶穌的再來。而耶穌再來的徵兆,就是當全世界教會動起來,一起向沒有福音的地區宣教。

如同先知以賽亞聽見主的聲音:「我可以差遣誰呢?誰肯為我們去呢?」以賽亞說:「我在這裡,請差遣我!」(賽6:8)耶穌給我們的大使命,是每一個人都要傳福音。杜說,踏出去就對了,萬軍常常是到沒有路、信耶穌比例極低的國家,但走出去就有路,神就會開路作工。譬如敍利亞山區因著ISIS暴行,反而震動穆斯林,很多人信耶穌。

他曾經跟世界展望會去到黎巴嫩難民營,許多敍利亞牧師分享,當ISIS來到的時候,大家都嚇跑了,教會只剩五分之一的會眾,因著難民湧入,現在教會人數成長了5倍。萬軍過去20年所走的路只是一小步,台灣教會在迎接耶穌再來,全球福音化的進程中應投入更多。

神的作為可敬可畏

關於華宣盟的異象,王分享,華人人口佔全世界25%,但華人教會不僅在異文化宣教落後西方國家太多,而且也缺乏華人宣教平台。因著新冠肺炎疫情,他沒辦法出國到宣教工場,於是留在台灣繼續為神作工。其一是在高雄設立宣教咖啡店;其二是在禱告中,神給了他成立中華宣教聯盟的異象,提供華人教會宣教平台,分享萬軍摸索的異文化宣教經驗。

在過往20年的宣教事工中,王說,萬軍學習邊雲波弟兄《獻給無名的傳道者》精神,用實際行動作主工。萬軍同工曾因躲避戰亂,在神帶領下進入烏干達邊界南蘇丹難民營,其中有百萬人被收容。20位萬軍同工在難民營種植60萬棵桑樹,還提供養蠶技術給農民,並向難民傳福音,建立了241間織帳篷教會,計劃3年種100萬棵桑樹,建立1,000間織帳篷教會。

「神的作為是可敬可畏的,萬軍在尼泊爾也建立了針灸教會。」王表示,尼泊爾醫療資源缺乏,同工用針灸替居民看病,居民拿米繳付看病費用,然後萬軍同工把所得的米濟助貧民。等候看病的民眾被同工召集聚會,唱詩歌敬拜神、聽講道,然後再繼續排隊看病,現在主日已有4堂聚會。另外,萬軍前往緬甸臘戍開設華語班,教導當地民眾養雞,建立「雞蛋銀行」,50隻雞為一單位,一週所生的蛋,所賣得的錢,相當於當地小學老師的薪水。給居民一根釣竿,把生活跟福音結合在一起,當居民生活改善,有了尊榮,聖靈運行時他們就被主得著。

張牧師回應說,他服事神40年,走遍馬來西亞、印尼、緬甸及烏干達偏遠地區,萬軍能在難民營種100萬棵桑樹,但在台灣要種3萬棵樹,卻找不到土地。神季節的時機點很重要,他勉勵眾教會「即使人不能去,但錢一定要去。」譬如他在新店行道會發起為貝魯特大爆炸奉獻,結果弟兄姊妹7天就奉獻了300萬元,這些錢在台灣算不得什麼,但在貝魯特卻可以幫助許多有需要的人。

(台灣國度復興報記者魏麒原報導)

 

布農族宣教士 立志向少數民族傳福音

台南聖教會7月4日舉辦「滇緬邊境的布農宣教勇士」專題分享,邀請在中緬邊境山區事奉多年的魯瑪夫‧達瑪畢瑪牧師分享他的生命故事,以及他和團隊在戰火與逼迫下的福音事工。

魯瑪夫出生於花蓮深山布農族的小村落,祖先都是以獵頭建立功名。他指向現場約200名會眾打趣說:「假如福音沒有傳進我的部落,今晚以後,我就要成為頭目了!」這就是很多少數族群的寫照,他們沒有普世價值、不認識耶穌基督,可能正在做著「壞」事,互相爭鬥殺戮,但那些都是他們的文化、信仰與傳統。

魯瑪夫出生貧窮,每天走6小時下山讀書、被家人攔阻去聯考、打工被捅一刀差點見主面,但當中的經歷都讓他有感主恩夠用,且堅定一生一世服事神。當他越深入研究少數族群,就越感到慚愧,尤其是得知邊境山區有5萬少數民族沒有聽過福音,他如被當頭棒喝:「就像我的祖先能夠放棄獵頭傳統一樣,唯有福音能夠真正改變與翻轉他們!」

為此,他走到邊界,向被世界遺忘的少數民族傳揚福音。「他們生病、祈福找巫師巫婆,我對他們說我認識更強大的,幫助他們生病3天就痊癒,禱告後得到豐收,他們就搶著要認識。」魯瑪夫具體說明不認識神的部落就是這種概念,那裡交通不便、資訊不通,即便新冠肺炎疫情籠罩全球,邊界到了3月才知道有這個病毒。

魯瑪夫豪邁的笑聲極具感染力,惟當聽過他的生命故事,就深深明白他並不是天生很幸福,也不是現在活得很愜意,而是靠著主常常喜樂:「那位年輕人踩到地雷過世了⋯⋯;對面山頭本來是他們的家園,被攻佔了,只有7成人逃了出來⋯⋯;那些人說要他們放棄信仰⋯⋯」螢幕裡是同工們被強權欺負的畫面,踢肚子、踩頭,這些都是在邊境每天都有可能面對的「日常」。

即便如此,魯瑪夫仍堅守禾場,成立聚會點以後,每每花3至5年時間陪伴與培訓當地人成為基督的精兵,把福音一個一個部落的傳揚出去。他呼籲會眾成為前線事工最棒的後盾,協助禱告與奉獻。年輕人則來回應神的呼召,為主當「兵」,參加6天5夜的跨文化超極限野營門徒訓練,學成後到前線接下福音事工的下一棒:「邊界是關鍵的鑰匙,讓他們認識自己不是敵人眼中卑賤的民族,而是尊貴的、神的兒女!在末世的事奉機會不多了,我們要團結一心完成大使命!」

高敏智牧師在總結時表示,前線的同工正為大使命竭力奔跑,我們也得全力支持,甚至跟著起步奔跑,也要感恩有事奉的機會。他帶領禱告時說:「願我們為主擺上更多、更完全!」高於受訪時談及他對少數民族的宣教觀察。20多年來,台南聖教會去到海外少數民族及台灣本島的原住民部落當中宣教,他認為每個人都是「神國度的原住民」。然而,在犯罪之後發展出人文世界的文明,例如該隱時代、所多瑪時代,卻依舊有人在那個時代敬畏神。所以,對於少數民族的宣教,就更顯得重要,因為這也和聖經所應許的「東方海島的讚美」相關。

在以賽亞書24章15節提及當列國受審判時,神揀選一群人在東方海島上榮耀耶和華,相信這就是台灣與列島的讚美,也是最純潔的聲音。結合這段經文中的「東方海島」以及「以色列神的名」,高相信,原住民和耶路撒冷的呼召是結合在一起的。

因著和原住民教會的密切連結,高發現原住民普遍較單純,敬拜神的方式非常純真,愛主的心極為熱切。例如第一次聽到魯瑪夫牧師的事工,「一把刀,就可以在山中生存。」不僅求生能力極強,也從他服事的生命看到主的榮耀呼召。因此這天由魯瑪夫牧師分享宣教專題,除了要讓弟兄姊妹更多瞭解少數民族的宣教,也是更進一步使原住民和耶路撒冷的呼召能夠彼此結合。

台灣國度復興報記者劉韻邢、商可瑩台南報導

 

 

巴西14萬人齊聚特會 年輕人踴躍獻身宣教

儘管氣象預報大雨,2月8日巴西仍有超過14萬年輕人擠滿3座體育場──安聯公園多功能體育場(Allianz Parque Stadium)、莫倫比體育場(Morumbi Stadium)及巴西利亞國家體育場(Brasilia Nacional Stadium) ,他們將生命奉獻給耶穌,並將奉差遣到世界各國宣教。在場的還有巴西總統博索納羅(Jair Bolsonaro),他表示自己並非受邀到來,而是很想見證這歷史性基督教盛會──「差遣事工」(The Send)。

另有170萬人透過葡萄牙語直播平台收看,是「巴西史上最大的基督教活動即時實況轉播」,英語直播瀏覽次數則有56萬人次。聚會從上午10點至晚上10點,共有180位講員輪流分享信息。接任布永康的基督傳萬邦(Christ for all Nations)主席兼首席傳教士科倫達(Daniel Kolenda)應邀分別在三個體育場演講。

該活動由幾個國際宣教團體合辦,其中包括YWAM、Lifestyle Christianity和Lou Engle Ministries。特會主辦人之一Andy Byrd說:「神的能力充滿了三個場館,帶來了醫治、奇蹟和異象。這一切都將高舉耶穌的名,為下一代改變世界做準備。」

特會共同主辦人、Dunamis Movement校園事工創辦人暨聖保羅錫安教會牧師Teo Hayashi說:「深深打動國家心弦的兩大重點,分別是『宣教』和『社會正義』,其中包含支持收養脆弱的兒童與青少年。出席者的平均年齡是24歲,所以我們談論的是巴西教會的未來。千禧世代對大型教會並不特別感興趣,而更注重能真正改變社區、校園和社會不正義的真實信仰,這才是他們在尋找的,我相信這也是神的心意。『差遣事工』(The Send)就是在向大使命說:『我願意』。」

異象不只停留在體育館裡的特會,而是以全球事工、社會轉化為目標,預期達到可量化的結果。「我們開發了一個應用程式,主要用意是讓人輕易取得信息,我們請年輕人透過手機應用程式,對服事主的結果委身。」

2月8日有1萬1千位年輕人、7千位高中生願意在校園內作主工;1萬8千5百位巴西年輕人願意受裝備作宣教士、受差派到各國。5萬人委身每日讀經計劃;4萬4千人願意參與40天從3月1日至復活節的禁食禱告;3千5百名年輕人願意收養孤兒。

Hayashi說印象最深刻的,是這群年輕人向安逸的基督信仰說「不」,並且選擇把神放在第一位、過付代價的生活。那是歷史性的一天,與會的人說:「我要背起我的十字架,我要活出使的生命!」

「過去40多年,教會的屬靈父親與母親帶領嚴肅會、晚禱、國家守夜禱告,我們在收割前幾個世代的人以眼淚和禱告所栽種的……過去我們國家有貪腐、社會不公,讓我們望向神說:『主啊!如果你不介入,我們真的沒有什麼盼望了。』」

Hayashi續說:「我相信神對各國都有心意,我相信將有一天復興要臨到各地。雖然有幾個地方會先開始,不過復興終究會擴散到其他國家,這就是我們所期待的,神會親自擴張這復興運動,聖靈的工作會到各國去。」

禱告:感謝神興起年輕一代,願復興的火繼續燃燒,點燃全球各國。

(新聞來源:基督教論壇報 )

 

 

度假期間更願意談論信仰 德國信徒在旅遊景點傳福音

位於西班牙的馬略卡島(Mallorca)是最受德國遊客歡迎的旅遊點之一,所以島上有各種為他們而設的文化及休閒活動。Reach Mallorca事工的負責人Gernot Elsner牧師相信馬略卡島是個適合讓基督徒分享信仰的場所。

圖為Reach Mallorca事工的負責人 Gernot Elsner牧師在海灘分享

這個宣教活動是由宣教協會Gospel Tribe舉辦,自2011年起,每年匯聚約150名德國年輕義工,透過音樂、藝術、見證、派發福音刊物及傾談,以自己的語言向幾百名來觀光的同胞分享信仰。

Gernot Elsner說:「耶穌基督,以及基督徒的信仰,是我們文化的一部份,但有不少人已經遺忘了。我們希望讓人重新發現它。」主辦單位對今年的宣教活動評價非常正面。「我們已經決定,明年將帶領200名年輕人重返此地,目標是接觸全島人民,而不只是參與這活動。」

近日有當地報章報導Reach Mallorca的活動,其中幾篇文章提到有鄰居及商家不贊成他們舉辦的活動,主要原因是不滿噪音滋擾。Elsner解釋他們的活動已獲得許可證,而活動是要為當地帶來一股新氣息,因該地區大多數的休閒活動都是縱情酒色的。

Elsner補充說:「每年我們都向有關部門申請許可,感恩這城市給予我們機會。然而他亦表示有潛在壓力,某些行業,尤其大型的士高,或會要求相關行政部門下年停止簽發許可證予基督徒群體。」

志願者與人分享福音

總括來說,Elsner認為鄰近的店鋪都很友善,他們不但沒有投訴,很多人反而對他們所做的表示感謝。「我們想市政局視我們的活動為一個帶正面影響的因素,而非視為罪犯。」

Elsner說:「在度假期間,德國人更開放地談論信仰,思考有關生命的問題。很多人接受基督。有時候會有二、三百人停下來談論神的愛向罪等話題。人們知道我們在做什麼。我們不是說教,只是想說明我們都是破碎的,並提供另一個選擇。我們為著他們願意把生命交給耶穌而禱告。」

(來源:Evangelical Focus,2019年8月16日,Joshua Chung編譯報導)

禱告:求神祝福Reach Mallorca所作的工,復興歐洲的島嶼,福音更受珍重。

 

 

唐崇榮牧師在台傳道50年 向全球超過三千五百萬人次傳福音

唐崇榮牧師在台傳道50年,共有800次來台。7月15日晚上,唐崇榮在台北國父紀念館舉行的「用我一生Use my life」見證會中談到,在他3歲時父親過世後,感謝主賜給他敬虔愛主的母親,成為他很好的信仰學習榜樣,雖然在饑餓、困難、戰爭、貧窮、孤單中成長,他從不埋怨神。在他獻身一生做傳道後,從發單張到往各地佈道,不論健康與否、有錢沒錢,不改心志堅持做主工,帶人信耶穌。唐崇榮稱自己是「沒有人差派的宣教士」,從1957年迄今,從年輕到年老,在全球向超過三千五百萬人次,講道三萬五千次,足跡遍及亞、歐、美及大洋洲。

前排為唐崇榮牧師、師母及子孫共18人,以及樂團合影。(圖/李容珍攝影)

今年80歲的唐崇榮,這次偕同師母、子孫總共18人現身台前。唐崇榮的母親是位愛禱告、讀經的人。從他5歲開始,每天起床,就聽見母親在窗前一個鐘頭的禱告聲音,她為國家、社會、熟悉的人禱告,最後為孩子一一提名禱告,讓他很受感動。

在唐崇榮7、8歲上學時,母親帶孩子們到附近的山上禱告,一小時後再去上課。當他9歲多,母親對信仰常敬虔,也養成傳福音的習慣,每周五一定出門探訪佈道,也關心照顧需要的人,因為她已向神立約,不單單自己信主,還要傳福音做見證,領人歸主。幾個月後,母親還帶著一包包的米、糖、油,希望在生活足夠下,也能幫助比他們更貧窮的人,他小小的心靈受到感動,也從母親身上學到「施比受更有福」。

在唐崇榮12歲時,剛好計志文到印尼佈道,他聽完佈道後,決定效法計志文,一生做神的僕人。他開始每天讀8章聖經,也奠定他後來帶領查經的基礎。但是到13歲之後,他讀經從一天8章減到5章、3章,愈讀愈少,最後禁不起世界的考驗,忘記與神所立的約。年少的他,也開始接觸到不同的思想,16歲他崇拜共產主義、唯物和進化思想,把基督教視為文化侵略者,他自恃為現代知識青年,走向傲慢、自以為義的路。他清楚知道母親是偉大、誠實、聖潔的人,為何母親接受「落後」的信仰?他求神顯明祂是真理和愛,「若你是真的,能解答我心中一切困難嗎?若你能解開我的疑問,我一生一世要去傳你的道!」神一步步聽他的禱告,有一次在計志文主講的聚會中,解答了他的問題,他很受感動。之後,有人就介紹一本本基督教書籍給他,他就很認真尋求。

唐崇榮說,這世界很多事情看起來都對,其實都不對;神的道看起來好像錯,卻是真實的;他要在「似是而非」的社會、世代、人群中,成為「似非而是」真理見證人。16歲半,他在一場退修會後,被神呼召成為祂的僕人。直到今天,神都供應他。最後他在會中呼召願意獻身傳道的人,不少人感動舉手。

(新聞來源:基督教論壇報)

 

 

國度1分鐘(75) – 興起營商宣教運動

+按圖放大

興起營商宣教運動

「營商宣教」定義

  • 可持續和有盈利的商業行動。
  • 定意對人及國家帶出天國目的及影響。
  • 著重經濟、社會、環境和靈性果效,並實現整全轉化。
  • 關顧世界上最窮困及最少聽聞福音的群體。

營商宣教的救贖潛能與應用

一、營商恢復人的尊嚴並賦予權力

營商提供就業機會是神救贖計劃和過程的一部分。神也期待公平的價值觀能夠在生意中被塑造。營商可以賦權予人,使人有尊嚴、自信、有生產和創造財富的能力,這些皆是社會轉化的重要因素。

二、營商提供訓練門徒的環境

商界基督徒成為職場的鹽與光,門徒訓練是透過日常人際關係展現神的作風。當基督徒商人工作如同為主做,在言行上分享福音時,神的名就被榮耀了。

三、營商能加強和平與合一

企業以三種不同的方式為社會做貢獻:主要的商業活動;社區和社會投資活動;公開參與政策討論。這三種方式都有助於社區穩定和防止社區衝突。

四、營商能鞏固教會

越多人投身到生產工作上,越多地方教會得力勝任其工作。收入增加與組織的能力加強使教會拓寬自己的角色,也加強其在社會和全球中的相關性和影響力。

五、營商促使人往「萬族」

當基督徒帶來商業前景和經濟優勢時,即使懷敵意或封閉的社會和國家也歡迎他們。透過營商及其帶給社會的正面影響,基督徒商人最終會帶領人去尋求神。

營商宣教的獨特特徵

一、公司擁有神國度的動機,目的和計劃。

「國度動機與目的」是指一份對當地社區和教會產生長遠和正面影響的渴望。商業的影響力是持久的,而且公司對屬靈事務的優先考慮,會以一種敏感於當地文化的方式與員工和顧客溝通。

二、力爭個人與社區的整體性轉變。

為了與神的國度動機一致,營商要運用每個機會為整體社區帶來屬靈的、社會性的、經濟和環境的利益。它應當尋求與所有利益相關者和睦相處,以對社會負責,適合當地文化的方式行事。

三、力爭員工的整體性福利。

在對待員工方面,公司樹立一個高標準,努力營造安全和愉快的工作環境。員工獲得尊重,並且常獲得個人和職業方面成長的機會,家庭價值觀得到支援。

四、力爭用其經濟與非經濟資源產生最大的國度影響力。

管理層與公司持有人都應承認神是公司的最終持有者,並專注於使公司產生最大的國度影響力,把生意看成營商宣教,以及如何將商業與宣教策略結合起來。

五、樹立像基督的僕人領袖榜樣,並在其他人當中發展這一品格。

營商宣教之領袖要透過樹立榜樣來作帶領,借著服事他人來活出基督的樣式。公司員工應該定期聚在一起禱告。在一些情況下,公司可邀請屬靈的導師來關懷員工的情感與屬靈狀況。

六、有目的地推行尊主為大的道德實踐,但不與福音相衝突。

國度商業是按照聖經的道德原則運作的,商品和服務都應當在地上成就聖經所啟示的神的旨意。營商宣教是有目的地將耶穌的教導應用於商業生活與實踐中,也應謹慎地評估公司產品和服務,以確保沒有與福音發生衝突。

七、積極尋求他人的禱告支持。

撒旦會盡己所能來破壞公司的國度目標,因此必須特別留意屬靈的爭戰。管理層與企業持有人應尋求別人的禱告支援,並且保持與代禱者之間的溝通。

八、力爭與志趣相投的機構合作。

與其他機構組成團隊的公司能夠成為一股巨大的力量,共同努力較公司單獨工作能為神的國度取得更大的成就。良好的國度性營商會竭力尋求這些關係,並且樂意去服事那些有著共同目標的機構。

 

資料來源:

洛桑運動的營商宣教顧問邁茨‧圖內哈格 (Mats Tunehag) 於2004年召集 「第一屆全球營商宣教智庫」中發表的《洛桑第五十九號專案報告》

望道號航程十載 動員教會及信徒參與宣教

世界福音動員會(Operation Mission)營運的第四艘全球最大海上書展福音船望道號(Logos Hope)在2月19日慶祝投入服務10周年。

望道號是分享福音盼望的平臺、在世界各地群體中見證基督的愛及動員世界各地教會參與宣教。望道號船上提供逾5000種英語及本地語言書目供選購,同時讓不同宗派的基督徒藉此連繫,並舉行福音劇場、宣教訓練和青年活動。

船上400名基督徒義工,來自60多個國家,在船上服侍一至兩年。每靠泊港口後,他們會上岸夥拍當地教會開展宣教事工。

望道號在1973年建造,世界福音動員會在2004年購入。在2009年2月19日作首次宣教之旅,從丹麥駛往瑞典。

荷蘭籍船長Dirk Colenbrander表示,對他最具意義的事是聽到船上工作人員離開港口後的見證分享,神如何藉着他們改變當地人的生命。

望道號10年的宣教事工成果如下:

  • 接待了近800萬人次登船參觀
  • 造訪了68個國家和地區
  • 停靠過155個港口
  • 航行逾10萬海里
  • 售出800多萬册書籍,其中近250萬册為基督教書籍及聖經 。

望道號已開始歷時兩年的南美之旅,在智利舉行10周年慶典。在這兩年期間,望道號致力動員拉丁美洲信徒到世界鮮為人知的地方宣教。

望道號福音船曾於2012年11月和2015月7月兩次造訪香港。

(來源:Assist News,2019年2月19日,林國祥編譯報導。)

禱告:更多教會及信徒以不同方式加入宣教行列。

[國度觀點] 宣教新路向:匯聚與合一

羅恩·博漢謨(Ron Boehme)所撰寫的《第四波宣教浪潮》(THE FOURTH WAVE),提出近代的宣教浪潮已經到達第四個階段,其中最為顯著的特徵就是信徒的高度參與——所有信徒都是宣教士。在今日網絡科技高度滲透的年代,不但人類的溝通方式被改變,人生價值觀也遭受巨大的翻轉,「打卡」、KOL(網絡紅人紅)、Youtuber、電競等網絡用詞已成為日常化詞彙,每個人似乎都有機會成為「名人」,甚至迅速致富。這種屬世的網絡潮流是否也在悄悄影響著屬靈事工的運作?網絡時代既驅動信徒看見媒體宣教的新形態,也令「我能夠」的心態在信徒群體蔓延,尤其使年青人的心分散,機構各自為政,致使大量花費人物財力製作的新媒體資料未能達到應有效果,就淹沒在資訊的汪洋大海之中。

「新媒體興起令宣教變得輕鬆容易了」的思維模式,令眾信徒群體誤以為掌握新媒體,就是掌握了強大的傳福音「武器」。然而這只不過是仇敵施行的又一分離計謀。科技使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大大拉近,心與心之間的距離卻在不斷拉大。個體之間愈加明顯的獨立,令每個人都有權選擇自己感興趣的信息,往往也使心門更難以攻破。博漢謨在提出第四波宣教浪潮時,也提到創新科技與關係佈道等方式同等重要。人心真正需要的,仍然是群體中經歷真實的關係與愛,無論是為未信者,還是主內服事者,預備合一的群體和屬靈的「家」同樣重要。

「我另外有羊……我必須領他們來……要合成一群,歸一個牧人了。」(約十16)今日人人都能成為宣教士,意味著人人都能參與宣教,建立關係,合成一群,同心聆聽大牧人的聲音,共同成就神的工作。近期,匯聚(Convergence)的呼聲開始在各處的信徒群體中湧現。去年9月,「國際禱告殿」(IHOPKC)及「回家」聚會的歷史性匯聚,彼此成就了神的預言,並誕生新的運動異象。今年1月,禧福協會接手「八福匯」大樓,在佐敦匯聚眾多服事不同群體的機構及教會,為要成就神的「屬靈超級市場」。「EKKLESIA」及職場教會小組的興起,就如同神要聚集一群群的基甸團隊,因著耶和華沙瑪的同在及非凡合一的靈,擊打米甸人如同一人。信徒的合一與匯聚,才能在今日瞬息萬變的時代,發揮協同效應,成就天國事業。

2019《全球守望名單》公佈 每9名基督徒就有1名受逼迫

各地基督徒受逼迫的情況日益嚴峻,趨勢響起警號。由敞開的門(Open Doors)整理出的2019年《全球守望名單》已經發佈,在調查的150個國家之中,有73個國家的逼迫程度分別是「高度」、「甚高」和「極度」逼迫,代表全球每9名基督徒便有1名受到「高度」程度的逼迫。名單列出了全球50個對基督徒最危險的國家——在當地承認自己是基督徒是一個關乎生死的決定。

名單榜首依舊是自2002年起連續18年排名第一的北韓。雖然北韓於2018年在外交方面有突破性進展,意味對基督徒的鎮壓有可能減輕,但實際上有報告說當地基督徒被搜查和鎮壓的情況反而有所加劇,他們甚或連帶家人一同被抓捕到勞改營,甚至當場被殺害。敞開的門估算現時北韓大約有30萬基督徒,有5萬至7萬名基督徒被關在勞改營之中。

以伊斯蘭教為主要宗教的國家位列名單的高位,第2至第9的國家依序為阿富汗、索馬里、利比亞、巴基斯坦、蘇丹、厄立特里亞、也門和伊朗。當中的穆斯林視信奉伊斯蘭教以外信仰的人士為叛國。據估計,99%的索馬里人是穆斯林,基督教在當地作為小數宗教,不斷受到嚴重的迫害和威脅。在這些國家,絕大部分被發現或被捕的基督徒的下場都是被殺害,在巴基斯坦甚至有法例可以把基督徒以褻瀆罪判處死刑。

伊斯蘭極端組織對基督徒的威脅十分值得關注。在印尼社會,伊斯蘭極端主義的氛圍愈來愈盛;在泗水,曾經在一天之內有三間教堂受到自殺式炸彈襲擊;在穆斯林為主的地區,在名單的報告期內最少有5名基督徒在教堂襲擊中被殺。尼日利亞在去年有3,731名基督徒因信仰而被殺,逼迫主要來自穆斯林佔多數的「富拉尼牧民」,以及伊斯蘭極端組織「博科聖地」。根據報告,2019年基督徒因信仰而被殺的有4,136人,單是尼日利亞就佔了大約90%,共3,731人。

印度首次被列入名單頭10名。自從現任執政黨於2014年上任,印度極端主義分子一直對基督教家庭教會進行鎮壓,否認為數不少的基督徒的宗教自由。印度一個激進的印度教團體的領袖甚至揚言,要在2021年年底之前,將基督教趕出印度,在印度29個邦之中,已經有8個邦施行「反改信別教」的法律。

此外,2019年名單顯示,男性所受的逼迫比較「聚焦、嚴重和可見」,而女性所受的逼迫則較為「複雜、暴力和隱蔽」。女性基督徒面對的逼迫,通常是性暴力和逼婚;而男性則很多時都會被當局或極端主義者拘禁而不審訊,甚至殺死。

敞開的門(澳洲)行政總裁戈爾說:「《全球守望名單》顯明了,福音在哪裡被傳開,哪裡就有逼迫。這50個國家榜上有名,是因為這些地方的基督徒,選擇持守他們在耶穌裡的信仰。」

 

(來源:敞開的門,2019年1月16及22日,Hannah Lo綜合編譯報導)

禱告:為全球因信耶穌而受逼迫的2.45億基督徒以及教會禱告。

國度1分鐘(68) – 近代宣教浪潮回顧

+按圖放大

近代宣教浪潮回顧

第一波:海岸宣教(1730s-1850s)

當時工業革命正蓬勃發展,宣教士更容易乘船飄洋過海,到達非洲、亞洲等新世界的,以貿易為主的沿海城市展開宣教工作。

代表人物

新生鐸夫伯爵(Count Zinzendorf, 1700-1760)

普世福音運動先鋒,莫拉維亞教會(Moravian Church)創辦人,發起了近代世界性的宣教運動,為威廉·克理和隨後的宣教運動奠定了基礎。

威廉·克理(William Carey, 1761-1834)

近代宣教之父,是英國浸信會差會的創辦人之一。1792年,他用以賽亞書54章2-3節宣講宣教異象:「望神作大事,為神作大事」,成立了英國浸信會差會。

1793年,他成為差會第一位宣教士前往印度,引發英文世界相繼組織差會,差派宣教士。他將聖經翻譯成包括孟加拉語、印地語和梵語在內的40多種語言,留下深遠影響。

 

第二波:內地宣教(1850s-1930s

宣教工作逐漸從沿海城市向內陸發展,宣教運動得到極大擴展。

代表人物

大衛•李文斯敦(David Livingstone,1813-1873)

被喻為「非洲之父」的大衛•李文斯敦醫生,獨自步行深入非洲三千哩,致力將文明與基督教福音帶入非洲,掀起西方教會對非洲宣教的熱情。

戴德生(James H. Taylor,1832-1905)

以中國內陸為宣教目標。1865年創辦中國內地會(今海外基督使團)創辦人。戴德生在華51年,差會(傳道會)共差派了超過800名傳教士,在18省成立了205所傳教站,並在中國帶領12萬5千人歸信基督。

學生志願運動(Student Volunteer Movement)

受到戴德生影響,「劍橋七傑」於1885年前往中國宣教的行動影響美國,導致Robert Wilder於1886年發起學生志願運動(Student Volunteer Movement),推動美國許多大學生赴海外傳教。

 

第三波:族群宣教(1930s-現在)

宣教工作從沿海和內陸地區向更明確的目標——世界上的一萬三千個「未得之民」群體推進。

代表人物

馬蓋文(Donald McGavran, 1897-1990)

被譽為「教會增長運動之父」,生於印度宣教士家庭,1923年畢業後追隨其父腳步回到印度宣教。1961年,馬蓋文成立了「教會增長中心」。1965年,他受邀加入福樂神學院,就任「普世宣教學院及教會增長中心」(School of World Mission and Institute of Church Growth)的創院教務長,推動「本地佈道,外地差傳」相結合的教會增長運動。

金綸湯遜(Cameron Townsend, 1896-1982)

1917年,金綸原本是到瓜地馬拉推銷西班牙文聖經,但他發現當地印地安人需要的是母語聖經,於是學習加知告語,用了12年翻譯了加知告語聖經。

為了因應聖經翻譯龐大的需求,金綸在1935年成立世界少數民族語言研究院(Summer Institute of Linguistics),及後在1942年創立威克理夫聖經翻譯會(Wycliffe Bible Translators), 一生致力聖經翻譯。

溫德博士(Ralph Winter, 1924-2009)

被譽為20世紀宣教界巨人,1955-1966年於中美洲危地馬拉宣教。1976年,他創立美國世界宣教中心(U.S. Center for World Mission),致力在美國本土積極推動宣教。

1974年第一屆洛桑大會中,首先提出「未得之民」(Unreached People Group)概念,宣教重點向最少接觸福音的族群轉移,成為宣教學上的里程碑。

 

第四波宣教運動:現在已經發生

「第四波宣教運動將涉及所有年齡層和國籍的人,在生活的各個領域,利用創新科技和關係佈道方式,與世界上的每個人接觸,所有信徒都是宣教士。」——Ron Boehme

特點:

所有年齡層和國籍 孩子、青少年和成人信徒都參與到福音工作,普世宣教已興起,典型宣教士將不再是第一世界白人。
利用創新科技 社交媒體、衛星電視、電影、藝術等媒介去接觸世界每個角落的人
關係佈道方式 朋友間福音分享,職場小組、公司團契等網絡連結領人歸主
各個領域 家庭、宗教、教育、媒體、藝術與娛樂、商業和政府,「七山」領袖興起

 

 

資料來源:

Ron Boehme. The Fourth Wave: Taking Your People In The New Era Of Missions. YWAM Publishing, 2011.

《時代的浪潮》,馮家熙

「即或不然」仍信靠 困境中持守宣教使命

面對各國對基督徒日漸加劇的逼迫及越見困難的宣教處境,前線差會及建道神學院跨越文化研究系最近邀請了伊雲宣教士來港舉辦「即或不然——在逼迫與逆境中堅守宣教使命」講座,透過他的宣教及被牢禁的見證,鼓勵香港信徒勇敢倚靠神,憑信心持守宣教使命。聚會於1月8日晚上假宣道會北角堂真理樓舉行,來自香港及澳門的信徒,約有260人出席。

回應呼召,無懼死亡威脅

伊雲來自瑞士,年青時被神呼召,當他得知世上有一萬個「未得福音族群」,當中二千個是穆斯林時,他對神立志:「使用我的一生,即使只是減少一個未得福音族群也好。」伊雲說:「神沒有使用最有能力的人,而是將願意擺上的人變得有能力,祂就可以使用他們。」

當時,伊雲帶著妻兒到達北非,第一晚甚至沒有住宿的地方。儘管初時他們不斷犯錯,但卻有信心是神差派他們去的。直到三個月後,他們遇見一個賣香蕉的女人。她說:「你們終於來了!」那女人分享,自己10歲時夢見一個白人女人,手中拿著說明真理的書,看起來就像伊雲的妻子。她將夢告訴父親,父親聽後很害怕,將她帶到穆斯林會堂,伊斯蘭教師認為這個女孩被『咒詛』,有一天將會跟隨耶穌,他們也無能為力。她還問伊雲:「那本書在哪裡?」伊雲就將當時身上僅有的路加福音小冊子給她。伊雲喜樂地回憶:「神在做奇妙的事情。宣教時我們會遇到很多困難,但當有一天你在沙灘為第一個穆斯林施洗時,就什麼問題都忘記了!那是極大的喜樂!」

宣教工場充滿挑戰,不久伊雲接到一個死亡恐嚇,知道有20多人打算來殺他。伊雲開始害怕,幸好他已將正在懷孕的太太送回瑞士靜養。他明白跟隨基督有很高的代價,愛主要勝過愛妻子兒女,才配作主的門徒。他說:「新約中,保羅宣教有時也逃離,有時卻留下,重點是求聖靈指引。」他當時領受要留下,就跟當時的同伴立即認了所有罪,預備好隨時見主的面,又重新思考人生:「若我有機會再選一次,我還是會去宣教。」伊雲亦體會到神可以容許災禍發生,但整個狀況仍然在神的手中,並非在神的控制之外。他建立了新的信心,繼續服事:「只要我未完成神要透過我生命做的事,沒人能夠對我做什麼。」在北非十年間,他們帶了約100位穆斯林信主。

牢獄中經歷神恩典

其後,他們一家到蘇丹宣教,伊雲先被政府沒收護照,也曾被要求離開。終於有一天,伊雲被捕入獄。他覺得神在獄中煉淨他的生命:「入獄前我工作很忙,沒有時間給耶穌。我在獄內首三天就單單向神認罪。神要我坐牢是有計劃的,要我讀聖經,我讀了聖經很多遍。」他在獄中背誦聖經,向鐵窗外的人傳福音,更有機會向檢察官傳講整個福音。入獄21天後,他的家人才有機會來探望。12歲的兒子對他說:「爸爸,不要放棄,我相信你在做正確的事!」伊雲指,這句話改變了整個牢獄經歷,大會的翻譯員亦為之動容。

宣教士面對逼迫,甚至牢獄之苦,對他們的家人造成很大的挑戰。伊雲卻指出,神既然呼召他們兩夫婦,同樣也呼召他們的子女。他回想起入獄第一天,兒子在家中怒踢傢俬,發洩對官員的憤怒,後來很不容易才能原諒他們。這件事讓兒子改變了,他現在每天禱告兩小時,獲得很多寶貴的屬靈經驗。太太那些年間經驗到神的恩典,能夠同時照顧孩子,負責宣教團隊,營運兩盤生意,更要處理官員、差會及大使館事宜。人身安全問題本來是她的軟弱,但神幫助了她,讓她在軟弱的時候就剛強。伊雲說:「西方價值觀以為家庭比神更重要,但子女是你團隊的一部分,可以打開宣教的門,要帶他們同去。」神親自在監牢中告訴伊雲說:「若你得釋放,就好好照顧家人,但現在我會負責去照顧他們。」

鼓勵華人信徒為主站立

要在逆境中持守宣教使命,伊雲學到了不少功課,也希望藉以鼓勵華人信徒。首先,宣教是為主天天冒死,面對困難,卻叫榮耀歸主。他認為今天教會的問題是接受耶穌是拯救者,卻不將祂當作生命的主人。他又經歷到,平順的日子要與神建立親密關係,為逆境作預備。再者,逼迫是正常的,能夠為主受苦,是更大的榮耀。最後,他提到家庭祭壇的重要性。家庭是神國度的重點,基督徒家庭必須一起在家中讀經、一起禱告,不要在家中以神為恥。

伊雲最後亦提到香港教會可以怎樣幫助苦難中的弟兄姊妹。「最重要的是每天有計劃地、不住地為他們禱告。」若有能力的話,去探望他們,會給他們很大的鼓勵。他又建議香港差派更多的宣教士去受逼迫地區:「假如每一個宣教士入獄,我們就差派10個補上,當局很快就覺得拘捕他們原來是沒有用的。」

 

(記者林暐皓報導)

.圖為伊雲宣教士,為安全緣故,相片只提供背面

全球首家基督教航空成立 盼望協助宣教工作

美國德州的航空宣教機構「猶大一號」(Judah 1)將成為全球首家基督教私人飛機公司,聯邦航空管理局(FAA)近日已接受其申請,預計他們將在2019年夏季投入服務,主要目標是協助宣教團隊更簡便地前往宣教工場。

猶大一號主要服務對象是教會和宣教機構,運送他們到國內及國際的宣教目的地。宣教團隊不用付行李運送費,團員的行李、物資和醫療物品等也可隨身,避免遺失。

猶大一號的創辦人和行政總裁艾弗雷特.艾倫(Everett Aaron)分享他的異象:「猶大一號是主在1994年給我的異象。我看到很多宣教士和宣教物資已經預備好,神呼召我去預備飛機讓他們可以出發。神讓我看見航空宣教的必要性,我深信猶大一號有助福音的傳播,還能見證聖靈在行動中的大能。」

根據猶大一號的網站,他們的飛機已經接載了數百名宣教士並運送了數千磅的貨物,協助了許多團隊。艾倫表示:「乘坐猶大一號可免行李運送費和減少行李與物資遺失的風險。不少宣教士乘坐一般航空公司到宣教場地的旅途中,經常遇到行李和宣教物品遺失的問題,猶大一號希望提供解決辦法。另外,乘坐猶大一號毋須通過一般機場的安全檢查,宣教團隊可以在同一架飛機上,團員和一切行李與物資都可沿路隨身,讓整個宣教旅程更加順暢。」

(來源:Christian Headlines,2018年12月19日,林國祥編譯報導)

禱告:興起更多航空業的資源推動普世宣教工作。

憑信心啟動恩賜 喜樂敬拜是爭戰武器

12月10-11日Arise 5 創辦人榮撒卡(Ron Sawka)來港於「翻轉時刻」特會中分享。他勉勵香港要進入先知性,作為推動使徒運動的根基,而充滿喜樂的敬拜是屬靈爭戰的武器。

憑信心啟動恩賜

榮撒卡認為,當人憑信心接受耶穌,就會啟動救恩,之後也可以幫助其他人啟動。因此,正如救恩是因著信心被啟動,各種先知恩賜也可憑信心得以啟動。他提出啟動預言恩賜的四個步驟,與啟動救恩是共通的:一、明白神話語的教導或應許。「聖經說我們要相信耶穌,同樣也叫我們切慕說預言。(林前14:1)」二、神的恩典使我們有信心,並渴慕該恩賜。「我們認識到神期望我們發預言,就會渴慕預言恩賜。」三、要憑信心求,然後接受。「我們禱告接受耶穌作個人的救主,也可以求神賜下預言的恩賜,並憑信心領受。」四、宣告出來。「正如口裡宣認耶穌為主就可得救,我們領受了預言的恩賜就要說出來。」他指出:「啟動先知性是香港當務之急,先知性是使徒中心得以前進的根基。」

榮撒卡認為,神正在恢復教會到初代教會的模樣,包括使徒和先知的基礎真理。五百年前,神透過馬丁路德恢復了因信稱義的基礎真理,這個真理就再沒有離開教會。廿十世紀初,世界各地都經歷聖靈的洗,成為之後恢復聖靈恩賜的根基。他說:「使徒的特徵是時常突破、充滿神蹟、常常開門、到最困難的地方,是被差派的。先知的特徵是聆聽神聲音的。神正在祂的身體恢復使徒性和先知性,預備眾信徒進入『聖徒世代』的復興與收割。過往數百年,教會因著牧師、教師和傳福音而為世界所認識,是時候讓這個世代憑著使徒性和先知性,去認出神的教會。」

自1975年以來,榮撒卡和妻子泰迪被呼召到日本宣教,推動先知性運動,他們在東京開設「預言咖啡館」,非常受人歡迎。團隊同工分成三隊,分別負責泡咖啡,招呼客人及向來賓發預言。「我們一星期可以向七百多人發預言,他們從日本各地慕名而來,當中不少人會信主,我們會邀請他們來咖啡館星期日舉行的崇拜。我很喜歡在那裡講道,因為每次都有30-40位新來賓。」榮撒卡相信,五重職事的恢復,使每一個人都可以參與在服事之中:「信徒不一定需要受很多神學訓練才可以去接觸人。」

打破公式化的敬拜

教會要進入使徒性,改變敬拜讚美的方式非常關鍵。榮撒卡走訪世界各地教會,他發現,一個教會若不願意改變固有的敬拜的模式,很難進入突破。他說:「我希望打破對讚美舊有的想法,很多情況下它並不合乎聖經。」現在很多教會有一種公式化的敬拜模式,覺得敬拜一定要由歡樂輕快的歌曲開始,然後逐漸進入到安靜緩慢的詩歌。「這是人為的東西,是靈恩運動而出的傳統。聖經沒有說過進到神的同在中一定要很安靜,這是源於我們覺得自己不配來到神面前。」

他又分享當神帶領人進入先知性敬拜,會產生兩個轉變:一是充滿喜樂,二是發現讚美是爭戰的武器。他提到,面對停滯攔阻,我們可透過喜樂去突破。「當你需要一些改變,就要開始大大的喜樂,歡呼歌唱跳舞。天國是要暴力進入的,強烈的喜樂會使我們看到神的主權!神正在興起大能的勇士,建立祂的管治。使徒中心的建立,能夠粉碎魔鬼地區性的控制、謊言和計劃。讚美時神會工作,帶領軍隊向前衝。」他建議敬拜隊跟隨聖靈的帶領,可以預備一個詩歌清單,按當下的感動開始敬拜,再尋求推進。先知性的新歌將有領人在神的同在中暢遊,並帶下爭戰的恩膏,因此不應事先計劃敬拜中每個環節。

最後,榮撒卡向香港發預言:「神對這城有偉大的計劃,我們要向她發預言。主說香港將變得越來越重要,不但作為金融中心,主正呼召你成為先知性城市,你能夠興起企業家,成為中國與外國的橋樑。你擁有外交的恩膏,預備雙方可以見面,並保持中立。你也是一個使徒性城市,將有新的東西從香港發明,突破而出。現在是你被興起及持續提升的時間!」他又特別指出,香港好像大衛面對巨人一樣,得勝只須一顆石子,因此不是倚靠勢力、才能,而是靠神的靈方能成事。「神要使用香港行大事。即使你面對外面的壓力,你仍然保存你的身分。你會解決問題、創造奇蹟!」

 

(記者林暐皓報導)

韓食第一品牌「本粥」創辦人崔福伊 首次來港見證分享會

11月27-28日,影音使團邀請了韓食國際第一品牌「本粥」創辦人崔福伊分享「本粥」品牌及企業的經營秘訣和個人見證,並由以斯拉事奉中心院長張漢業牧師國語傳譯。「本粥」在韓國擁有1700家連鎖店,作為市場上的領航者,擁有韓國「粥」市場最大佔有率,崔福伊曾經歷街頭擺攤,並在環境惡劣的巷子中創立本粥第一家店,她的故事見證了神如何把軟弱變成剛强,從患難中看見恩典的操練。

崔福伊分享,「本粥」成功的秘訣是「軟弱」,因為神能使我們的軟弱變為剛強。接著她詳細向與會者講解了以下3個方面的軟弱:第一個軟弱,粥。粥以前是貧窮的人,生病的人吃的食物,但現在變成了韓國食物代表,而且主要的消費者是年輕人及家庭。過去不起眼的粥,現在變成了國際品牌,是如何發生的?崔福伊指出,是因為他們把粥放在耶穌手上,耶穌使任何放在祂手上的東西都變成神蹟。粥的成功和走向國際,是耶穌的作品和禮物。

第二軟弱,崔福伊本身。崔福伊分享,她現在是企業家宣教士,是神使軟弱的自己成為剛強的人。崔的丈夫在韓國金融風暴中破產欠債,他們被迫在路邊擺攤賣麵包。在困難和痛苦中,神讓崔明白,原來小小的食物,沒有神,也賣不出去,生死禍福都在神手中。「那時我徹底知道財富來自神。我遇到很多貧窮悲慘的人,於是我向神禱告,神啊,再給我一次機會,讓我再次站起來,為主作見證。」崔發現學生常常挨餓,於是她做的麵包比別人大一倍,而且很便宜。從經營的角度,崔會因此破產的,但事實上很多人排隊去買她的麵包。這讓崔體會到,雖然人策劃自己道路,唯有神能引導我們。

後來崔開始本粥的生意,她分享,韓國有2萬7千個宣教士,其中很多宣教士沒有得到很好照顧,因此他們想先幫助宣教士,協助宣教士在海外開本粥的店。「我們把粥和便當讓宣教士去賣,供應他們需要,讓店鋪成為福音賣場。」崔又指出,「聽從」是比「順從」更高的屬靈層次。有時順從是出於錯誤的,可能順從自己或者魔鬼的聲音。所以聽清楚神的聲音很重要。經營企業最重要的目的是什麼?一切的目的都集中在耶穌身上。當與神面對面,就有能力,策略給我們。一切盼望根基,使命異象都在耶穌身上。「我們常常祈求神的手,我也常這樣,但我們尋求神的面,更得神喜悅。」

第三個軟弱,本粥第一號店。崔指出,本粥的第一家店的所在舖位,之前已經倒閉了4家店,而且地點偏僻,裡面到處是蟑螂。崔來到神面前先以信心定契約。開始時,他們每天賣8到10碗,全家7個人根本不能生存。於是崔和丈夫每天去派傳單,後來有人傳言他們的粥好吃,慢慢多了顧客。當時崔的目標只是每天賣出100碗粥。但到了40,50碗時,她就發現到達極限。因為他們的粥是一碗一碗的熬,每個客人來都得重新做。「我有想過放棄,但我還是嘗試每晚不斷練習,如何趕快做好。7,8個月以後,店裡擠滿了人。後來店裡出現兩條人龍,一條是排隊吃粥,一條是排隊要開店。」

崔後來明白為何神讓他們在最惡劣環境做第一間店。之後加盟的人反映經營環境不好,她就能與他們分享經驗。因為她接受了高難度訓練,是神想透過她幫助別人,所以放她在最困難的地方。「神的訓練中,我合格了。我的手曾燙傷,有痛症,後來明白這也是神訓練的方法。」因著這樣的熬煉,令崔可以去愛自己的員工,她發明了攪拌粥的機器,讓員工少受困難。「神從來不做無意義的事情,祂比我們看得更深更遠。神給我們的一定是最好的,我們一定不要放棄。神不會把祝福裝在不聖潔的器皿中,所以要讓我們這個器皿成為聖潔,分辨什麼是我們要做的,就忠心去做,祝福就直線賜給我們。」

 

(記者何雲深報導)

聖經動畫聯合福音聚會 於日本東京接觸二千人

11月初,日本88間教會與當地「生命之道出版事工」合作,在東京舉行年度大型福音聚會Joy Joy Festival。基督徒踴躍邀請朋友及小孩出席,讓他們有機會聽聞福音。聚會有接近二千人參加,當中一半從未加入教會。聚會中有聖經動畫系列Superbook的表演環節,並送出Superbook DVD套裝,有助推動聖經在日本的兒童間傳播。

Superbook 是CBN製作的兒童動畫聖經系列,作為向日本傳福音的工具。動畫已在日本電視上播出兩個月,CBN的日本區域總監譚約翰(John Tan)形容能夠在電視播出是一個神蹟及恩典。「初時當局告訴我們是『不可能的』,多年前日本有邪教在東京進行毒氣襲擊,令人對宗教,包括基督教的意義產生了很多混亂,因此很難讓宗教節目播出。可是,當他們認識到Superbook的動畫及故事確實對孩子們有幫助,他們就讓我們播出。」

生命之道出版事工的區域總監Niimi Sachico亦表示:「人們不知道聖經的整個故事,他們期待每週都能聽到故事。我認為故事對父母和孩子都有益處。他們一起學習並應用到他們的日常生活中。」

當地一些教堂,好像東京地平線教會,也在他們的主日學課程中使用聖經動畫系列。地平線教會主日學校Daishi Takita牧師說:「對於日本年輕人和孩子們來說,最重要的問題之一是他們沒有任何盼望,不知道未來該如何。教會在基督裡卻有真正的盼望,基督徒有必要將真正盼望帶給他們,而Superbook就是非常有效的工具。」

孩子們分享他們從Superbook學到的東西。Shiori Saito說:「我從Superbook那裡學到的就是在我做的每一件事上,把耶穌放在第一位。」另一名學生Rintaro Yanashita說:「我喜歡耶穌死在十字架上之後復活的那部分,因為耶穌寬恕我們的罪,並死在十字架上。我邀請朋友到我們家看Superbook。我希望他們告訴他們的母親關於Superbook,使她們可以認識耶穌。」

(來源:CBN,2018年11月9日,Vasco Lam 編譯報導)

禱告:祈求聖經的真理和盼望進到日本許多家庭中。

【Kingdom LIFE】進入八福之地 興起宣教運動

2018年9月21日,禧福協會正式與六福珠寶簽約,租下六福珠寶中心整幢大樓,並改名為「八福大樓」。其實早在2004年,神已經在禱告中啟示祂要為自己預備一幢樓,而這異象的具體化,乃至最終成真,確是用了10多年時間的不斷禱告等候。今期Kingdom Life 訪問了禧福協會會長劉達芳博士,親述神如何一步步帶領他們進入應許的八福之地,以及神所啟示的關乎香港信徒運動的異象。

神為自己預備一幢樓

2007年11月14日,神清晰地向劉博士啟示,他們要得著一整幢大廈。「那天早上,當我一踏進自己的辦公室,神吩咐我把辦公枱旁的百葉窗簾拉起,祂說:『我應許禧福的全幢樓,在簾後面。』簾一拉開,我發現當時君龍酒店的外牆,掛了一大幅廣告牌,寫著:『全幢招標出售』。神說:『不是現在,你要耐心等待。』當時,這幢樓的1、2層都是夜總會。神說:『我要把大樓清理乾淨,而且你搬進去時,不用怎麼裝修。』」後來六福珠寶買下全幢樓,請走了租客,成為裝修豪華的總部。

在這10年間,禧福的同工每個星期五都為此禁食祈禱,求問神如何成就這個應許。直到兩年前,劉博士認識了一位姊妹,是六福珠寶高層。劉博士將這個感動告訴她,當時她不明白。劉博士說:「其實這件事也有點荒唐,別人沒有說要租或賣,你說要用,在情理上是說不通的。」2017年5月,劉博士突然接到這位姊妹的長途電話,她說,六福珠寶的總部想搬走,這幢大廈想全幢出租,你要不要?劉博士馬上答應,要!

.「六福」將改名為「八福」

當然,異象成真之前,禧福經歷不少困難和考驗,而神卻是不斷給予他們印證和鼓勵。2017年11月14日,剛好是領受異象的10年,劉博士收到美國一位姊妹的電話及email。她想支持禧福這個異象,於是賣了一些物業,奉獻十分一給禧福。「當我收到這個消息,我就明白六福會找到新的地方搬走。」兩日後,劉博士接到六福電話,他們找到新地方了,經過接近一年的協商,終於在今年9月21日,禧福與六福簽約,正式租下了整幢大廈。

247禱告祭壇

在禧福同工的禱告中,神向他們啟示,這幢大廈是一間無墻教會,又如同服務的超級市場,人走進來,衣食住行都能得到滿足。而且這裡是服事很多不同類型,教會接觸不到的人,例如黑白兩道,去夜總會的人,貧窮人,不同性傾向者都能在這裡得到幫助。到了明年,地鋪會有福音餐廳,流浪漢能在這裡領飯,悲苦的人要在此唱歌。因此,「六福珠寶中心」將會從此改名為「八福大樓」。

同時,神很多次對劉博士說,這幢大廈的頂樓(17樓)要成為24/7的祈禱中心。同工在祈禱中看到異象,頂樓整晚都是燈火通明,很多火在那裡燒。頂樓是整幢樓的心臟,它會帶來很多祝福向下流。當這裡的火開始點燃,就會分散,這個禱告祭壇就會複製,整個香港將會出現很多禱告祭壇。「這個247祭壇不是禧福的祭壇,而是全港性的祭壇,所有人都可以來祈禱,疲倦的牧師、宣教士可以重新得力,有困惑的弟兄姊妹能聽見神的聲音,在這裡能經歷神的愛。」

啟動宣教運動

關於佐敦在屬靈位置上的重要性,劉博士又分享,大約18年前禧福搬到佐敦,神就告訴他們,佐敦是香港的心臟。「那時候我們完全聽不懂,因為我覺得中環才是心臟。而神又進一步說,佐敦道是宣教運動起飛的跑道,宣教士要從這裡去到世界各地。」後來有一次行區祈禱,他們去到圓方那一帶,那時高鐵正在挖土動工,他們就突然明白過來了,高鐵站就如同心臟一樣,很多中國人可以透過高鐵來到這裡。高鐵連接機鐵(機場鐵路)去到世界各地;高鐵附近也有海路,能去到南中國,以及其他海島。「就好像心臟一樣,有不同的血管,連接不同的地方。所以,八福大樓不單是基督教大樓,也不單是傳福音大樓,而是宣教的大樓。當香港教會被復興,信徒熱心愛主,服務社區,轉化城市,就會啟動一個宣教運動。」

.劉博士關注基層人士生活

(記者莫嵐報導)

【Kingdom LIFE】青木瓜汁營商宣教 改變沖繩破碎家庭

近期,各色各樣的市集在香港遍地開花,「行開市集」的朋友們是否留到有一支來自沖繩的青木瓜汁?原來這個主打青木瓜汁的品牌Forever Bride背後有一個從神而來的異象——餵養沖繩的兒童及修補破碎的家庭。今期Kingdom Life訪問了這個沖繩的兒童事工及品牌創辦牧師,了解神如何帶領他們透過營商,支持神國工作。

嚴重的家庭問題

.日本沖繩

沖繩風光如畫,是廣為人知的渡假勝地,但也許很多人不知道,根據日本總務省2014年的人口調查數據,沖繩縣是全日本離婚率最高的地方。當地許多人很年輕就結婚,生子後很快離婚再婚的個案也不少。在新家庭中,這些來自上一段婚姻的孩子容易被漠視。有些後父不容許這些孩子和他們現在所生的孩子同桌吃飯。即使一家人到餐廳吃飯,後父會丟下這些孩子在餐廳門口等他們吃完。沖繩很多小孩子在這樣複雜的家庭環境中成長,食物上都未必得到飽足,更遑論家庭溫暖,據統計,沖繩每3個小孩子就有1個面對家庭暴力問題,身心靈都受到傷害。

服事兒童的異象

.砂川和美師母

Forever Bride創辦人砂川和美師母分享,15年前,她在沖繩開始自己的飲品公司,直到10年前,神在夢中給她異象:「我看到很多小孩子,他們心中有鬱結,希望有人可以幫助他們表達。」後來她發現,很多來自破碎家庭的小孩子,每天只能吃一餐,就是所讀小學所提供的午餐。他們的家人不會給他們提供早餐和晚餐,因此常常挨餓。原來即使在日本這樣的文明國家,在沖繩還有很多小孩子缺乏營養。神就是這樣透過一個異夢,呼召砂川和美去服事這些兒童。4年前,她就用自己飲品公司的資金,開辦了兒童食物銀行事工。由舉辦興趣班開始,在下課後提供食物給小孩子。她由一星期開放三天,漸漸擴展至每天開放。事工地點取名Kodomo Café,避免了「食物銀行」這種扶貧機構的標籤。砂川和美解釋:「我們不能叫做食物銀行,以免其他小孩子覺得只有很窮的小孩子才可以來。」Kodomo Café成為小孩子聚集的地方,讓他們一同讀書學習,或做義工,並且在基督裡找到盼望。然而,營運這種兒童事工需要的資金從何而來呢?

.Kodomo Café的孩子

從神領受青木瓜汁配方

數年前,砂川和美自覺身體開始轉差,於是就向神禱告,給她一種能讓身體變得健康的飲品。神再次透過異夢,賜給她青木爪汁的配方——運用沖繩的青木瓜、四季桔、生薑、艾草、蘆薈等食材,製成營養豐富,容易被身體吸收的飲品。她將青木爪汁給人試飲,反應都很正面。沖繩很多人有酗酒問題,當某項健康指數超過10度就會有健康問題。她遇到一個指數已達9度的人,一個月喝了六支青木爪汁後,指數已降至5度。而有一位患有癌症和高血壓的病人,醫生說他只有兩個月的壽命。他喝了青木爪汁8個月後仍然在世,還可正常進食。神對她說,很多人會買這青木爪汁,產品收入可以用來資助兒童工作,因此她將售賣青木瓜汁收入用作營運Kodomo Café。

神的愛醫治眾多家庭

Kodomo Café運作了2年多,超過30個小孩子來這裡認識耶穌,再向父母傳福音,結出了不少美好的果子。有父母改變了,不再吸煙。甚至有父母交出刀和槍給她,說他們決定放棄暴力。不少來到Café的孩子本來只能用粗口溝通,砂川和美說:「即使他們喜歡你,他們只會用粗口罵你,甚至打你,因為這是他們從家中學來的,並不知道有其他的表達方式。」有一些孩子被家暴,本來不能原諒父母。當他們相信了耶穌,禱告了一段時間後,願意放下仇恨,原諒父母。有一個男孩非常恨父親每晚打他,甚至想殺死父親。他來了Café一年,開始禱告,學習愛和原諒父親。然後突然有一日,他的父親決定,從此晚上10點就睡覺,不再深夜酗酒及打他。

在港工作多年的日本姊妹加藤宮子被Kodomo Café所作的工作感動,神呼召她成為Forever Bride在香港的代理人,除了推廣這個健康的青木瓜汁飲品,透過營商方式為事工籌募資金,更向香港教會及信徒傳遞沖繩的屬靈需要,常常帶領香港短宣隊到Kodomo Café服事,見證神醫治與改變下一代的大能彰顯。

.加藤宮子在觀塘市集向人介紹木瓜汁

Forever Bride

(記者林暐皓報導)

「萬國敬拜與讚美」來台宣教30週年 數算神恩典 帶來聖靈更新

萬國敬拜與讚美團隊及歷屆「敬拜與讚美學校」牧長同工,於8月11日聚集台北神旺飯店,數算萬國敬拜與讚美來台宣教30週年恩典,並向河用仁宣教士致送「真光」琉璃藝品,感謝他過去將「萬國敬拜與讚美」引進台灣,改變教會敬拜氛圍,帶來聖靈更新運動。

目前仍在歐洲宣教的河用仁感謝30年來,台灣屬靈夥伴不斷幫助他,令他可以努力向前,透過萬國敬拜與讚美,服事未得之民。河用仁說,過去的幾年,神呼召他進入福音硬土,在那地沒人認識他,被冷漠、被懷疑,吃力不討好。但他依舊用神的話裝備神的教會,他的異象就是要向歐洲300萬的華人傳福音,未來歐洲23個據點都要建立教會。

11日晚宴中,1990年8月那場颱風天的萬人敬拜與讚美節慶,依舊是聚會討論的焦點。周神助回憶說:「感謝河宣教士帶來的萬國敬拜與讚美,30年來神在台灣做奇妙的工作,帶來聖靈更新運動,也改變了台灣敬拜體質。」當年上萬人跪在中正紀念堂,在大雨中敬拜讚美,舞台、音響被強風吹倒也不怕,聚會照辦,還呼召上千人獻身。章啟明也說,那場颱風天的聚集,當河用仁要大家跪下禱告,突然下起傾盆大雨,眾弟兄姊妹深受聖靈澆灌的感動。相信台灣聖靈更新浪潮,是由萬國敬拜讚美所啟動的,復興的浪潮不僅要從台灣推向全球華人教會,並要把福音傳回耶路撒冷。

香港以琳書房的創辦人徐鎮弟兄亦有感而發,這些敬拜與讚美的屬靈夥伴能夠常常聚在一起,彼此代禱、彼此連結,這很重要。他肯定河用仁所說的,不要只回顧過去歷史,而是往前看,繼續未來的30年,傳承給下一代,年長的要當樹根,給樹幹更多養份,幫助長出更多枝子結出果子,延續敬拜讚美的熱情與使命。

「台灣30年來的聖靈更新運動,只有河宣教士推動的敬拜讚美服事,始終如一持守在台灣、祝福台灣。」GOOD TV執行長曾國生說,在台灣聖靈更新歷程中,不乏美國、非洲及亞洲牧者來台,但因著河用仁所帶領的敬拜與讚美學校,每次有700-1,000人參與,深深影響教會聖靈更新運動,也讓我們跟神關係更親密,擁有宣教的心志。就他個人而言,他女兒、兒子都參加敬拜讚美學校,得著聖靈更新,女兒還持續在「讚美之泉」服事。

河用仁從神領受「透過敬拜與讚美事奉」復興華人的異象後,曾獨自一人坐飛機來到人生地不熟的台灣禱告。直到1989年2月朱柬牧師(靈糧神學院教師)帶領118位台灣牧者到韓國觀摩教會時,河用仁跟台灣牧者有了第一次的接觸,促成河用仁帶領敬拜與讚美團隊來台巡迴,並與「和散那事奉中心」配搭,連結眾教會每年寒暑假各辦一次「敬拜與讚美學校」,迄今已進入第57屆,香港則是已進入第51屆。

(台灣國度復興報記者魏麒原、劉以琳報導)

[國度觀點] 天國文化與共享文化

社會正靜靜地起了共享革命︰優步(Uber)、滴滴出行、共享單車,打開了共享經濟的世界。愛彼迎(Airbnb)中文譯名取自「讓愛彼此相迎」之義,現今在191個國家、65,000個城市中共有超過30萬筆房源。基督徒享受這革命的方便,但卻未從之取經。

初期教會成立之際,就以大動作展示天國文化—凡物公用。使徒行傳四章所描述的,可能是最徹底的共享文化,就是信徒既完全放下擁有權,亦同時有無限的使用權。「沒有一人說,他的東西有一樣是自己的,都是大家公用。」而結果是他們「得眾民的喜愛。主將得救的人,天天加給他們。」(徒4:32)

然而,教會的第一個共享經濟,並沒有叫我們成為共享文化的先驅,教會反倒是最後跟上來的 (能不能跟上來,還得瞧瞧)。教會本該是最具備條件去實踐共享經濟,因為我們一直以「彼此相愛」為理想,而且我們都有份於一個「大我」,就是基督的身體,又有共同的異象目標—拓展神的國,和共通的價值觀—登山寶訓。

再且,我認為香港教會特別需要共享經濟。為什麼呢? 因為大部分的資源都被地產吸掉了,而弟兄姐妹辛辛苦苦奉獻的金錢,無論是用來買了或租了的地方,主要是週六、日作教會用途,而週間多是置閑,即是一週只用十數小時,資源的整體利用效率奇低。

我有一個夢,就是讓教會重拾國度文化的王權,進入屬天的領域,共享神的祝福。基層、聖靈及宣教運動中,有許多後起之秀,這些雛型福音機構起步維艱,我們想為他們安排一些低成本的辦公室,有共享的茶水間,器材、會議室、開課程的地方,甚至可以有共用的會計、文員。

地方的共用,最低限度,可以製造跨機構的協同效應(synergy),讓踐行者比較能勝過挫敗,不易放棄。若他們能通力合作、互相祝福、憂戚相關、彼此欣賞、相輔相成,他們就可以進一步成為盟約群體,將「成功」定義為群體的,不是個別單位的。所匯成的基層、聖靈或宣教的運動,將會有一番新景象。


文@劉達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