炸彈襲擊印尼三間教堂 兒童被利用執行恐襲

印尼第二大城市泗水的三間教堂於5月13日遭受連環自殺式炸彈恐怖襲擊。施襲者是同一家庭的六名成員,包括四名9至18歲兒童,分別到三間教堂引爆炸彈,共導致13人死亡,40多人受傷。伊斯蘭國已承認策動襲擊。

當日早上8時前,一家六口中的兩名十多歲兒子駕駛摩托車衝入聖瑪利亞教堂(Santa Maria Church)引爆炸彈,15人受傷,包括一名警員。5分鐘後,父親接載母親並兩名9歲及12歲的女兒到GKI教堂(GKI Diponegoro Church)。據美聯社援引一名保安人員的話,母親在擁抱一位教友後,引爆她身上的炸彈。有報導指,這是印尼首次有女性執行自殺式爆炸襲擊。5分鐘後,泗水中五旬節教會(Surabaya Center Pentecostal Church)也遭攻擊。父親駕駛載著炸彈的汽車到該教會引爆。

三處襲擊共導致13人死亡,包括該一家六口。警方在差不多時候亦阻止了針對另外一間教會的襲擊。印尼警察總長指出,這個家庭與支持伊斯蘭國的印尼泗水的激進組織「神權游擊隊」(JAD)有聯繫,一家不久前才從敘利亞返回印尼。

印尼總統佐科威(Joko Widodo)譴責襲擊,認為是「非常野蠻及懦夫的行為,超越人性的極限」。教宗方濟各為受害者禱告:「讓我們呼求賜平安的神阻止暴力和仇恨,以和解和友愛來取代。」

(來源:CBNMorning Star NewsChristianity Today報道,2018年5月13及14日,Vasco Lam綜合編譯報道)

禱告:求主拯救兒童脫離恐怖活動,回教國家的基督徒可以得到更好的保護。

(五)峰迴路轉 -【無限商機】專欄

到了夏季,基於一些理由我知道該是時候繼續往前了。於是我辭掉了工作,我們打包所有的家當,然後開車駛往芝加哥。那一夜我們以汽車旅館為家,隔天我翻查當地的報紙找工作。其中一個面試,是在一間石油公司。那是一份位高權重的工作,顯然我並不適合。在我整個面試的過程中,有一個男人始終沈默地坐在房間角落。我離開辦公室時,他尾隨而來。「你正在找工作嗎?」他跟上我時問道。「是的。」我回答。「很好。我可以給你一份工作。我是維克多高速計算機公司的地區經理。我們的總部設在芝加哥市中心,但你必須從最基層開始。」

於是我開始了在芝加哥的第一份工作,當一個職業階層最低的銷售員。我在公司裡是新人,必須證明自己的能力。不知何故,到了那一年的七月,我成功地贏得了公司第五十週年的國內銷售冠軍。參與該競賽的不僅是芝加哥,還包括全美各地,光是芝加哥辦公室就有六十名銷售員。突然間,我不再是無名小卒了,我獲得了晉升,並在公司出口部門得到一個相當好的職位。先在舊金山受訓一年,我們就會搬到日本,而從東京的辦公室我會向遠東地區推廣公司的出口業務。這個消息令我驚喜萬分,因為我才剛踏入這家公司不久而已。我的夢想終於實現了!當晚我回家時,迫不及待地要告訴雅思特。

我一踏進家門時,立刻發覺氣氛有些不一樣。餐桌已擺放佈置好了,雅思特預備一頓浪漫的燭光晚餐。我幾乎等不及告訴她關於我的升遷,以及搬到日本的計劃,但在我尚未開口以前,雅思特分享了她的消息:「我懷孕了!」這消息真是不可思議,一開始我實在無法置信。我要做爸爸了!

這是我們夢寐以求許久,最後已經放棄的事。為了懷一個小孩,我們嘗試了多年,到過幾家診所看診,結果都被告知我們沒有指望了,應當徹底忘掉擁有小孩這件事。難過之餘,我們藉由應當以屬靈家庭為重,並確保擁有屬靈孩子的想法了以慰藉。我們都還很年輕,而且沒有任何牽絆,這樣就可以一起到世界各地去「瞎混」,那一直是我們的計劃。突然之間一切都改變了,我感到震驚。我強抑情緒,解釋我們贏得了銷售冠軍以及隨之而來的晉升。她用不可置信的眼神瞪著看我。我們現在該如何是好呢?若是我接受了這份工作,那麼留下她單獨和新生兒在東京而我卻到世界各處公幹,這樣是不妥當的。

正當我們慎重地商討眼前的處境時,出乎意料地來了一封電報。有人提供在斯德哥爾摩工作的機會給我,職位是一間公司的副總裁。而賦予這項公司職位的,是西格瓦爾德・貝爾納多特親王,瑞典國王古斯塔夫六世・阿道夫之子。

我們坐下來聊了又聊。我們促膝長談,直到凌晨時分。最後兩人都疲累了,才上床去睡。神又再一次地介入了我們的生命。於是翌日,我並未接受晉升的工作,反而辭職並接受了在斯德哥爾摩的新職位。在1965年9月15日那天,我們離開了美國,飛回瑞典。


文@剛納‧歐森

(節錄自《無限商機——將臨國度回憶錄》。作者是國際基督徒商會(ICCC)的創辦人及主席,也是一位企業家。他以神國原則在職場中服侍,並經歷神在生活中的超自然帶領。)

以色列人被評最幸福中東國家 幸福感排名世界第11位

聯合國3月中發表《2018年世界幸福感報告》,公布全球156個聯合國成員國幸福指數的調查結果。報告表示,幸福感前十名的國家包括丹麥、瑞士、加拿大和荷蘭等歷史悠久的幸福大國,然而戰火危機從沒消失的以色列卻排名第11位。

第一份報告於2012年發表。「可持續發展解決方案網絡」根據六個主要因素對幸福指數進行排名:收入、壽命預期、社會支持、自由、慷慨程度和腐敗程度。各國元首可以衡量其公民的幸福感於全球的排名,成為提升公民福祉的工具。

以色列自第一份報告起直到今年,幸福感都排名在第11至第20名之間。雖然以色列未能擠身前十名,但當地的人民比美國人、英國人、德國人和其他140多個國家的人更幸福。以色列也是中東地區最幸福的國家,其鄰國黎巴嫩,約旦和埃及分別排在第88、第90和第122位。

今年的報告還首次衡量了117個國家移民的幸福感。結果顯示,以色列的移民排在第12位,顯示離開蘇聯到以色列的猶太人比移民前有更好的生活。

除這份報告以外,根據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的《2015年更好生活指數報告》,以色列是地球上最幸福的五大國家之一,另外四國是丹麥、瑞士、挪威和芬蘭。另外,據InterNations公佈的《2015年家庭生活指數》,以色列是全球最適合建立家庭的國家中排名第4,僅次於奧地利、芬蘭和瑞典。

以色列身處的環境令這個幸福感的排名更顯獨特。以色列是世界最不穩定地區的唯一民主國家,所有鄰居都反對她的存在,嘗試破壞她。她是附近所有恐怖組織的目標,該國每十年都要面對一次戰事。建國接近70年,各國仍質疑她的存在合理性。有些人認為凝聚力、重視家庭和歸屬感帶來了幸福感,而另一些人則指出該國蓬勃發展的經濟和作為高科技超級大國的地位是原因。

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評論今年的報告:「人們只會說,這是僥倖。我們是一個有可怕鄰居的國家,面對著恐怖主義、激進的伊斯蘭教和許多挑戰,但比全球大多數國家更幸福!」

(來源:Bridges for Peace,2018年3月21日,Vasco Lam編譯報道)

禱告:願以色列因仰望耶和華,而成為有福的國家(詩146:5)。

英國福音派: 中小學性和感情教育 政府權力應受限制

英國自去年起就將小學的「感情教育課」及中學的「感情與性教育課(Relationships and Sex Education,RSE)」這兩門新的課程列為必修。因此英國政府發起公開調查,為要「改善課程並確保學生獲得必備的知識,在現今的世界裡茁壯成長。」教育部的諮詢已將於2月12日結束。

英國福音派聯盟(Evangelical Alliance United Kingdom,EAUK)也由市場研究顧問單位ComRes發起了另一項調查,探討RSE應該有的型態,以及父母在其中應該扮演的角色。

「您認為誰最適合決定小學生應在何時瞭解性傾向和性關係?」這是受訪者要回答的問題之一。有三分之二(佔65%)的成人表示,父母是做決定的最佳人選,另外有相同比例的人(佔66%)則指出政客是最不適宜做決定的人選。

該項調查也顯示了英國有78%的成人支持父母有權預先瞭解RSE教育課程教導的內容。對於「任何校外慈善團體或機構參與指導感情教育之前,學校有責任預先通知家長」這個提議,有80%的人強烈支持或傾向同意。在被問到小學的RSE應涵蓋項目的重要性時,有86%的人認為加入家庭關係是相當或十分重要的,有89%的人表示應該教導友誼,93%的人認為應該教導網路安全須知,而94%的人則認為應教導不該隨意與陌生人接觸(不論是網上還是現實生活中)。此外,也有71%的人認為RSE應該尊重不同宗教和文化背景的孩子與家庭。

EAUK總幹事藍杜姆(David Landrum)對此項結果表示意見:「父母親最瞭解自己的孩子,在提到教導感情時,他們無疑是最適合的人選,知道『何時且應該教導什麼』。政府應該接納這項調查結果,不要任意踐踏父母的心意。在教導有關性和感情等敏感議題時,政府和政客的權力應該受限制。」

藍杜姆還表示,「教導孩子與家人和朋友建立穩定的關係,對社會是很重要的,因此我們敦促政府要以此作為感情教育的中心。當地學校也應該與父母密切合作,成為這項教育的基礎。」

(取材自Evangelical Focus,2018年2月,台灣國度復興報Sylvia編譯報道)

禱告:父母關切子女在校學習內容

這世界需要父親 撐起屬靈遮蓋 醫治無父世代

孵化箱事工126-27日舉辦「這世界需要父親」分享會,邀請了Andrew Houghton及Fiona Houghton夫婦分享他們作為屬靈父母的心路歷程,期望協助香港的弟兄姊妹興起成為合神心意的父母,保護及鼓勵下一代。

父親缺席的世代

Andrew是一位「無父者」,他從未見過父親,自小就要照顧自己和母親。他指出,人對天父的形象常被地上父親的經驗所影響,正如他對父親的印象是一位「缺席的父親」。除非我們跟天父學懂如何做真兒女,否則其他關係都是挑戰。今天,瑪拉基書中無父的咒詛仍然有待扭轉。Andrew又談到,夫妻關係是人在世上最重要的關係,夫妻作為一個整體能夠彰顯神的形象。他笑說,在香港繁忙的工作環境,許多父親好像跟工作結了婚。父親本是被召在家庭中代表天父。他曾接觸很多來自富裕家庭但吸毒的青少年,他們都缺乏一位穩重、溫暖和熱愛的父親。他說:「若人不能從原生家庭的問題中被醫治,就不能成為好的父母。」

示範父母如何祝福兒女

Andrew明白華人的父親很少稱讚兒女,但作為基督徒,天國文化的重要性應該高於華人文化。他向與會者示範父親應如何祝福兒子,「兒子,我愛你。這不是出於你的表現,而是因為你就是你。我完全接納你。縱使我們會遇到問題,你永遠都是我兒子。我關心你,也享受與你一起。我祝福你得著天父所預備的一切,滿足你一切的渴望。」Andrew指出,父親要呼召出子女的潛力,稱讚他們,指導他們的方向,相信並幫助他們。

Fiona接著亦示範母親應如何祝福女兒,「妳是一個美麗的創造。神造妳是女性,因為神喜歡祂的女兒。我們很愛妳。妳作為亞洲的新女性應感到喜悅,因為這是神的揀選。妳的受造奇妙可畏,妳將成為一個女孩子、女人、母親、祖母。求神保護妳,我們呼召出神放在妳裡面的恩賜,奉主的名祝福你。」她認為文化有時對女性有很多制肘,但是在靈裡,女性是大有能力的。妻子常期待丈夫填補自己的空洞,但只有天父能夠做到。她相信釋放亞洲婦女的關鍵在於讓耶穌解決一切羞恥。

按照聖經恢復男女角色

Fiona又指出,男女雙方不能互相理解亦是一個值得注意的問題。女士會看到男士的問題,卻沒有尊重他們,在人面前責備他。她笑說:「我花了二十年去改變Andrew,但我後來發現是行不通的!」她引述史丹佛大學的研究證實,男女的大腦及行為是不一樣的。大部分男人的思維是完全分隔開的,他們同一時間只能做一件事。相反,女性的思維會把所有事情一併思考,也可以同時處理多件事情。因此,男女要明白彼此的不同,互相合作。「一個真男人會在面對挑戰時,堅持他的信念。他拒絕消極被動,接受責任,做他認為是對的事情,並且勇敢地帶領人。」Fiona指出,「真男人與世界的成功人士的定義不同。」然而,女人要明白,由於普遍地缺乏父親典範,現在男人並不知道怎樣作好丈夫及好父親,感恩神正在恢復真正男人的形象。另一方面,聖經中的女人,希伯來文是「Ezer」,代表耶和華的幫助,而不是一個僱傭。妻子應該理解、支持及尊重丈夫,幫助他發揮潛能。丈夫應該領導妻子好像基督領導教會一樣,提升而不是批評她。

.Andrew及Fiona釋放屬靈父母的榜樣

Andrew在現場撐起一把傘,來示範丈夫的角色。他說丈夫在神面前有責任去撐起屬靈的遮蓋,這不是神交給妻子的責任。問題是,男人自己也有屬靈的軟弱和傷害,令遮蓋失效。因此,這個世界在期盼一代人興起向神說:「我要修補遮蓋的破口!」

馬健明牧師最後總結,自己也是無父者,也希望推動一代興起成為父母,斷絕這個咒詛。他相信這個運動是超越教會、宗派、職場的,透過課程中同行實踐,真正的父母將會興起。

(記者林暐皓報道)

[國度觀點] 復興神學為「無父世代」提供的解決方案

當時代轉入二十一世紀,家庭崩壞已成為普世現象,無論是東方或西方,單親家庭數目不斷上升。無可否認,家庭健全是社會幸福度的量度尺,而聖經觀念對家庭制度的鞏固也有重要的指引,基於聖經的復興神學為此提供了解決方案。

有研究指,全球有14%的兒童(0-17歲)來自單親家庭,而大部分的情況,母親是家庭的唯一支柱。「無父世代」是今日世界的悲歌。最近的分享會「這世界需要父親」實在是及時的提醒,講員安德魯(Andrew Houghton)用撐傘子的象徵行動,說出丈夫在神面前有責任撐起屬靈的遮蓋,這不是神交給妻子的責任。基督教家庭雖然有同一信仰,但家庭健全與否,還需要各成員擔起自身的責任,這也是屬靈上的對齊(spiritual alignment),因為神命定了各成員的責任和角色。安德魯也指出,男人有屬靈的軟弱和傷害,這令遮蓋失效,補救方法是男人願意修補破口。

復興神學正是有修補破口的主張。就以烏干達牧師慕約翰為例,他推動的禱告祭壇策略是為城市和國家的復興。為什麼禱告祭壇會帶出復興?按他對聖經的理解,神往往會揀選一些人,呼召他們成為聖潔,並為城市和國家的罪惡代禱,只要被揀選的人數得滿足,神就會使復興發生。這些被揀選的人在代禱上有祭司的職分,在復興上有關鍵的作用。社會有什麼問題,國家有什麼問題,當然要有行動去解決,但復興神學提出最重要的焦點,就是教會的責任,因為教會在某地方的設立,代表在該地方有祭司的代禱職分,在這屬靈層面上若沒有改變,人的最大努力都是力量有限的,因無法抗衡空中的掌管者——邪惡的根源。當然人有責任,就是悔改。悔改導致復興,全是神的恩典。

從復興神學看,「無父世代」的詛咒是需要祭司代禱去破除的,誰是祭司?在家庭中,父親有這屬靈的職分;在城市中,教會有這屬靈的職分。願弟兄們和教會都興起,舉起聖潔的手為這世代禱告!

2018台灣牧者國是論壇 跨區域教會連結 看見家庭婚姻盼望

2018第八屆台灣牧者國是論壇於1月22-24日在桃園機場飯店舉行,全台共有174位牧者及35位機構代表參加。在22日上午的開幕聚會中,台灣基督教聯盟(台基盟)舉行新舊秘書長交接儀式以及公佈新秘書長團隊。台基盟理事長台北真理堂楊寧亞牧師及新店行道會創會張茂松牧師,帶領眾人為台基盟的新團隊禱告祝福,盼望從跨區域的教會相互合一連結的行動開始,帶給台灣社會以及城市對於家庭及婚姻的盼望。

一起健康、一起宣教、一起轉化

新任秘書長台中旌旗教會蕭祥修牧師在會中宣告,台基盟的三個主要目標是「回應國家社會重大議題」、「促進各城市教會網絡健康發展」及「傳福音宣教完成大使命」。2018年,台基盟要和眾教會及機構一起連結同工,促進台灣教會「一起健康、一起宣教、一起轉化」。其中,一起健康就是「促進教會健康增長,彼此連結」,一起宣教就是「建構教會宣教植堂協作平台」,一起轉化則是「聯合教會同心轉化國家社會」,而推動家庭主流化就是轉化國家社會非常關鍵的部分。蕭牧師也再次重申2015年國是論壇的決議,推動台灣教會2020年的目標:每間網絡教會要100%成長、共差出2000位海外宣教士,以及堅固婚姻、關懷弱勢及教育下一代。

桃園市長與會肯定教會

桃園市長鄭文燦與會致辭時表示,他要感謝大桃園基督教聯盟(桃基盟)牧者及桃園眾教會對政府部門的協助,他相信不僅是桃園地區,各縣市的教會對於社區的深耕都是很紮實的。教會不只是傳福音,更是政府的好夥伴及倚靠的力量。鄭也提到,他去年參加救助協會在中秋節舉辦的課輔活動,從孩子臉上的笑容看到他們從教會得著的信心及盼望。他也在教會所做的醫療、長期照顧、毒品及監所關懷等層面中,看到各個角落的愛的力量。桃園市社會局長古梓龍也表示,不只是桃園,其實全台灣都在面臨少子化、高齡化以及跨國婚姻等衝擊,他看到教會在家庭及婚姻議題的關懷上,不僅與政府部門有很好的配搭,也帶出很大的祝福。

今年牧者國是論壇三天議程,將針對家庭主流化的危機與轉機以及未來的挑戰、長照議題、宣教植堂、教會建造等議題進行研討分享。

(基督教論壇報記者梁敬彥桃園報導)

 

為香港家庭興起禱告 神喜悅跨界跨代

承接職場及校園的禱告運動,多個機構、團體、職場領袖於11月中舉行「家庭興起」禱告敬拜祭壇,同心為香港家庭禱告,並有家庭分享復和的見證。

「眾職場興起」的發起人之一、家庭醫生Albert Siu分享說,今年神將超自然的家人的愛放在職場弟兄姊妹當中,並改變個人對整個城市的眼光。由「眾職場興起」到「校園興起」再到今天的「家庭興起」禱告運動中,他體會到神喜悅跨界、跨代。「今日很多家庭出現問題,因為他們沒有見到屬靈家庭展現的愛,而屬靈家庭未能如此展現,正因他們未曾聚焦於三位一體天父的愛。」他認為,天國的管治是家庭模式,而神要恢復屬天的家庭。

國際基督教優質音樂中學暨小學(ICQM)校長陳永生分享指,其學校的課程、文化都是跟主的心意去設定,但他認為只是孩子信主不足夠,跟父母傳福音亦十分重要,因為家庭是最影響孩子成長的。曾有學校家長瀕臨離婚,卻因認識了神,夫婦關係得以復和。「所有家庭問題,如果夫妻都願意依靠神,神可以解決所有問題。」

孵化箱事工的馬建明牧師接著說,舊約最後一個預言就是「父親的心轉向兒女,兒女的心轉向父親」,而「轉向」就是「尊榮」。父母「尊榮」孩子的方式,就是看見他們會被神大大使用。他又指出,「家庭興起」並非止於夫婦的和好,甚至是職場的「家」都要興起。前輩要看見後輩是可以變得更成熟的,且有心栽培他們比自己更能幹。他又分享,自己生命中曾出現兩位屬靈父親,為他帶來極大、極正面的影響,一位是團契導師,另一位是神學院的論文指導老師,兩位都曾對他展示出相信與肯定,成為他事奉路上的極大鼓勵。

(記者陳淑安報道)

坎特伯里大主教透露有抑鬱症狀 「感到不可名狀的絕望」

英國聖公會現任坎特伯里大主教賈斯汀.威爾比(Justin Welby)最近向傳媒透露,自己近年出現抑鬱症狀。

威爾比透露他在過去的一年裡,多次感到絕望。他說:「我有那些時刻,就是當客觀上一切都很好,但卻感到不可名狀的絕望。」然而,他並未被正式診斷為患上抑鬱症。

威爾比和妻子卡羅琳在1983年的車禍中失去了七個月大的女兒,他後來形容那是一段「黑暗的日子」。

2002至2007年間,威爾比在肯尼亞,剛果民主共和國和尼日利亞工作,在這些衝突地區工作之後,接受過關於「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輔導。

此外,威爾比的身世亦出人意表。他60年來一直以為自己的親生父親是加文.威爾比(Gavin Welby)。直到2016年,英國電訊報調查後發現,基因測試證實其生父是前首相丘吉爾的最後一位私人秘書安東尼.蒙塔古.布朗爵士。威爾比的母親在與加文.威爾比結婚前的一個月內,曾在酒醉中與該男子發生關係,而生下威爾比。

威爾比小時候,父母都是酗酒的,他記得童年一些「非常糟糕的時刻」。他說:「要和酗酒者生活是令人難以置信的混亂、可怕和令人不安,非常嚇人。同時,我內心在交戰,因為愛他們,但又希望他們不是那樣的人。」數年後他的父母離異,母親戒除酗酒,改嫁他人。

大主教的女兒凱瑟琳(Katharine Welby-Roberts)19歲時被診斷患上抑鬱症,及慢性疲勞綜合症。她寫過關於自己與精神病、焦慮和自殺邊緣的掙扎。今年初,她說當自己有自殺的念頭時,不能再向父親求助。「在那個階段,我和父母的關係並不是很好。當女兒不和父母說話的時候,父母能做的有限。他們沒有意識到我的精神健康已經有多糟。」

威爾比大主教說:「目前抑鬱症似乎已經過去了。」他補充說,他仍然認為加文.威爾比是他的父親。

(來源:英國電訊報,2017年10月11日,Vasco Lam編譯報道)

禱告:求主施恩幫助威爾比大主教和家人完全勝過抑鬱。

婚姻蒙福秘訣: 歸回伊甸園

11月11日上午11時,83個家庭及其親友一同聚集在國際基督教優質音樂中小學(ICQM),參加「伊甸園共證婚盟」典禮,在神與人面前重新立約,表明對婚姻的承諾和委身,並要按神的心意來建立蒙福的家庭。

典禮開始時,83對夫婦各穿著禮服和婚紗,逐家攜手由小教堂步出,走過長長的紅地毯,進入以勒音樂廳。觀眾聚集在學校的圓型廣場,為走過的親友歡呼拍照。現場有ICQM的學生管弦樂團奏樂。

.多個家庭喜悅走過紅地毯

在獻唱及敬拜後,羅雄光牧師禱告說:「感謝神讓我們歸回伊甸園的美好,一同見證神在他們生命中改變的大能,求神幫助我們藉著家庭高舉基督,將一切榮耀歸於神。」

.一同頌讚神恩

神起初對家庭的設定不會變舊

.潘士端牧師訓勉

潘士端牧師在訓勉時指出,若我們希望婚姻要成功,家庭蒙福,就要明白神對婚姻的看法。人離開神最大的損失,是家庭問題,甚至要離婚。他說:「神起初對家庭的計劃是『人要離開父母,與妻子連合,二人成為一體』(太 19:5)。婚姻關係是一男一女的,不應該有一男一女以外的存在。神在伊甸園的設定是不會變舊的。」他又提出,夫婦要離開父母,父母不要再擔心,應將兒女交託神,因為他們已成為一個人。他又說:「兄弟如手足,夫妻如衣服,這句話是錯的。根據聖經,應改為夫妻如骨肉。」既然「人不能分開」,父母不應該拆散他們,夫妻也不應自己分開。他指出,一旦進入婚姻,聖經封閉了所有出口,是不能分開的,在神裡面一定蒙恩被祝福。

 

回到伊甸園的異象

.ICQM校長陳永生牧師

ICQM的校長陳永生牧師說:「今天神給我們的異象是回到伊甸園,婚姻是神給人的旨意,第一個家庭被安置在伊甸園中 — 夫妻相愛,與大自然很和諧,又有神的同在。敬畏神的家庭會蒙福,當人按神的心意來建造家庭的時候,就可以回到伊甸園的平安喜樂。當夫妻不靠自己的力量,而是仰望天父,家庭就會成為美好的見證。」

陳永生牧師接著帶領愛的盟誓環節。83對夫妻,在神面前再次立約,要按神的心意建立家庭,當中不少更帶同兒女一同立誓。丈夫首先由向太太作出盟誓,表示願遵照聖經的教導,在任何環境中愛妻子,如同基督愛教會,為教會捨己。接著由太太立誓,同樣表示願遵照聖經的教導,在任何環境中愛丈夫,凡事順服他,如同順服主。夫妻二人亦宣告家庭要行在神的旨意中,一家必定事奉耶和華。其後,夫妻交換紀念盟誓的戒指,代表婚姻的完滿堅貞。陳牧師為眾家庭祝福。大會亦安排環節,讓夫妻二人彼此致謝、感恩、認罪及分享心底的愛語,場面感人。

.夫妻立誓並交換記念戒指
.83個家庭一同立約

蘇如紅姊妹到場獻唱,以她的作品「幸福筷侶」祝福現場所有夫妻,能像筷子一樣彼此配搭,結合到老,堅守一生。

何炳燊一家三代分享見證,感謝神拯救他們全家。由於孫女在ICQM讀書,與父親一同參加ICQM的基督使命堂,漸漸帶領母親和孫兒信主,最後何先生和太太亦決志信主,一家三代一同得救。

最後,大會安排所有家庭在圓型廣場簽署愛的盟誓,並接受親友的祝福。

.所有家庭在圓型廣場簽署愛的盟誓

 

(記者林暐皓報道)

【Kingdom LIFE】太太欲出家 丈夫為她削髮 神大能修補破裂婚姻

俗語說,家家有本難念的經。就如人的生命一樣,每個家庭都會面對不同問題與難處,但我們的神是定意要祝福家庭的主,使夫妻、父母與子女,甚至是三、四代人之間的關係經歷和好與復興。今期Kingdom Life採訪了唯君一家,與大家分享神是如何改變和祝福他們的家庭,成就神家庭復興的心意。

記者:莫嵐

全家決志歸主

唯君以前是一名佛教徒,從來沒有聽過福音。在她的女兒剛剛出生時,因著先生在異性關係上的軟弱,他們夫妻的關係非常差,有好幾年的時間唯君都覺得很辛苦,找不到希望和方向。而那些法師卻與唯君說,因為她的行為不夠好,功德也不夠,才會出現這些苦難。「當時我不斷去祈求,很想為自己的人生找到一條出路。在女兒出生後不久,我甚至想要出家。」唯君回憶過去,自己曾置身於絕望的處境中。

事情的轉機出現在唯君的女兒讀幼稚園K1時,那年女兒從聖誕節派對回來後,不斷在唱一首詩歌給父母聽。唯君覺得很好奇,於是問女兒:「耶穌是誰?你為什麼會唱這首歌?」很奇妙地,女兒竟然拉著他們的手,說:「爸爸媽媽,我們一齊祈禱吧!」唯君和先生都很感動,流著眼淚聽女兒為他們祈禱。女兒在這個幼稚園的四年裡,學校的宣教師不但教導孩子認識神,也一直向我們一家傳福音。2013年,女兒上小學之前,唯君的先生又因著同樣的軟弱,夫妻之間的關係再次經歷巨大的危機。「有一天,我實在忍受不了這樣的狀態,我心底裡其實相信這個神是真實的。於是,我們一家三口就決定按著福音小冊子的祈禱文,在家中決志信主了!現在回過頭望,我知道神在那一刻不但已經進入到我們的心中,也已經成為我們一家之主了。」

不再一樣的家庭

從決志的那天起,唯君全家真實地經歷了神的改變與祝福。之前唯君的婚姻出現破裂,是因著先生生命中的軟弱和罪的捆綁,令他無法靠著自己改變,夫妻間衝突不斷。但從決志的那天開始,先生立刻就被神改變,過去在異性相處上的軟弱,現在連想都不再去想。而先生本身的工作非常忙碌,過去基本上除了過年的那幾天休息,平時都在工作。但信主之後,從2013年9月1日開始,先生就決定每逢主日都會休息,分別出來歸給神為聖,直到現在也是這樣。

而他們夫妻之間的關係也經歷了和好,從過去的兩三天就大吵一架,到現在懂得以祈禱守護對方。「例如,有一次,當我先生回家時,我心裡有些不平安,隱約感到是他有異性方面的試探。如果是以前的自己,我可能會大發脾氣,甚至試過將刀架在他的脖子上,但其實這樣做只令他離我越來越遠。但現在我會問他:『你最近是否有特別事需要代禱?』先生會明白我的關心和憂慮,於是回應:『你為我工作祈禱吧,讓我有智慧,懂得如何應對。』神的平安就在唯君一家中間了,讓夫妻兩個都不再受到仇敵的威嚇和攪擾。而家庭祭壇也從他們一家決志開始建立了。以前,唯君在家中有個神壇,是不讓任何人碰的,而今天,他們常常全家一齊敬拜祈禱,甚至6個小時也不會疲倦。「當初,我差點出家了,是我的先生親自為我剃頭,我們的婚姻和我的人生都幾乎走到了盡頭。而今日,我明白了人的盡頭,其實是神的開始。以前我覺得沒有快樂,常常是圍繞自己的問題,找不到出路,但今天,我們仍然會遇到難處,但我卻有從心裡出來的喜樂。」

唯君削髮後

唯君一家的信主,也成為了兩個家族,三代人的祝福。唯君的媽媽從前有黑社會背景,遺留下不少的壞習慣,但因著唯君一家的緣故,也決志並且受洗了。她的生命發生了很大的改變,經常在家附近的公園看聖經,有時長達6小時,已經維持了一年半的時間。而有時媽媽出現軟弱,甚至想離開耶穌時,唯君都會鼓勵她,一起向耶穌傾訴祈禱。而最近唯君與媽媽發生衝突,關係出現破裂,唯君就向神祈禱,祈求神幫助她饒恕媽媽。而在上個星期弟弟的婚禮當中,因著唯君的兒子向婆婆索抱,成為唯君與媽媽之間橋樑,關係的冰封開始融化,最後和好就在婚禮中成就了。唯君很感謝神,保守看顧他們家族三代人的屬靈生命。

家庭復興的異象

談到對家庭的服事關鍵,唯君認為同行是最重要的。「我喜歡與別人同行。而我自己就是經歷了女兒幼稚園的宣教師與我們家庭的4年同行,才能渡過艱難,並且願意接受神。如果沒有同行,即使有見證其實也是不夠的。」唯君的女兒讀幼稚園時,她經常去參加幼稚園星期五的親子崇拜。而就在她剃頭後第二天,唯君去參加幼稚園家長會時,情緒非常低落,那位宣教師見到後,就為她祈禱,唯君就開始不斷的流淚。「我相信,我當時被神的愛和聖靈觸摸了!」

因著自己和家庭經歷神的更新,唯君對家庭的復興特別有感動去服事。現在她也常常為著所認識的家庭祈禱,當中有很多都在經歷著困難,唯君選擇與他們同行,鼓勵太太們去祈禱,告訴他們有時人真的不能做什麼,唯有神能改變一切,不能放棄祈禱。「現在我們也常常站在台上講見證。而每次我們都是全家出動去為神作見證的。現在我的兒子只有幾個月大,但每當聽到某些家庭有緊急需要,我都會抱著兒子衝出去。我覺得能夠一家服事神就是最大的祝福了

一家參加「伊甸園共證婚盟」典禮

狂野的心 -【愛有道】專欄

他們婚前是天做地設的一對,經常在臉書「放閃」,兩人都喜愛運動,山野海灘遍佈兩人足跡,有影偕雙,甜蜜羡煞旁人。

孩子出生之後,妻子專注照顧家庭,丈夫忙於工作,二人世界漸漸改變。某天,妻子發現丈夫有外遇,丈夫還責怪她不了解他的需要,他感覺被忽略。他一直沒有作父親的準備,仍停留在戀愛的玩樂階段,只想著在工餘減壓,當妻子不再是他的玩伴時,他不自覺地轉向第三者。

很多婚姻關係的隱憂就在於一方或雙方都沒有真正的長大,帶著一個沒有受教導的幼童的心進入婚姻,婚禮中誦讀了誓詞,卻沒有真正的思考與認同,更不要說實踐。沒有為二人生活,為作父母付代價的心理預備,只想著自己的需要,去滿足那充滿著原始慾望的心,在配偶稍微疏忽,外間誘惑剛巧出現,瞬間,狂野的心就失控。

婚姻的關係需要重建修補,他決意回轉是踏出重要的一步,妻子亦願意原諒他,挽回大家的關係,不願意自己失去丈夫,孩子在破碎家庭長大。可是好景不常,妻子不久又發現丈夫沒有完全離開第三者,理由是無法控制自己,這打擊讓妻子崩潰了。

無論這個丈夫解釋出軌理由有多充分,他不能就此開脫了不忠的罪名。要收拾那顆狂野的心,靠個人的意志並不容易,他必須承認自己的軟弱,交出自己的主權,甚至主動約束自己的行為,例如:讓妻了更了解下班後的活動行踪,避免隱瞞,重建妻子對他的信任。

一個願意向配偶敞開的心,不怕被看管的心,將會漸漸安定下來。一個願意邀請神來管理的心,則更會被愛充滿,由狂野變為順服。


文@徐惠儀

日常 -【愛有道】專欄

一場十級颱風,清洗了悶熱暑氣,同時帶來罕有的水浸破壞,甚至人命傷亡。風暴過後,要清理災場,還要徹底處理淤塞的渠道,防止災難重演。

人際關係亦如是,彼此相交相知,甚至親密的家人,溝通的渠道若打理不好,亦會漸漸「淤塞」,輕則關係疏離,感情轉淡,重則遇上衝突釀成誤會,導致怨恨。

汙水渠不能一年才清理一次;關係的維護也得靠日常的維護。一年一度的情人節精心挑選禮物,還不及每天給摯愛的人一個關注眼神和一句真心的愛語更窩心。父親節、母親節帶父母上茶樓,比不上定期探望雙親,跟他們閒話家常。如果只能二選一的話,孩子情願父母每天陪伴談笑,而不要開生日派對。

不要輕看日常的生活,看似平淡,了無新意,卻是一種很重要的律動,累積著、推動著關係的進深。每一通電話、每一頓飯、每一晚回家,是關係正常的一種標示。不願歸家的孩子、丈夫或妻子,用不同借口拒絕約會的情人,不難發現關係的障礙,逃避面對的關係亦不會因此維持得更好。

而日常生活,若不擺上真心誠意的話,親密的家人亦很容易覺察得到——人在心不在的對話,無緣無故的針鋒相對,神不守舍的沈默。當發現異於尋常的蛛絲馬跡,別裝作視而不見,留心觀察再找機會了解實情,及早辨識和處理問題,可以防止關係惡化。

破壞家庭日常生活的,還有很多不經意地溜進來的工作和人事,例如,過多的加班或會議,太頻繁的社交活動,近乎沉迷的上網習慣等。沒有取捨與節制的話,日久漸變成另一種常態,取代了正常的生活,侵蝕了健康的關係。


文@徐惠儀

學童身心靈健康 父母擔關鍵角色

近年學童自殺頻生,中小學生的心理狀態開始受到社會關注,其中家庭對孩子情緒發展的影響,更值得各界深入了解。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在6月底舉行的「代代失傳?父母對子女身心靈的影響」週年研討會上,公佈一項名為「子女對父母參與的觀感及子女自尊感的關係」之研究結果。調查反映近四分一香港中學生覺得自己是失敗者,而父母兩者在教養孩子的角色上,對兒子或女兒分別有不同程度的影響。
高自尊有助防止自殺

研討會上,有份參與調查的明光社項目主任(青年事工)招雋寧簡介研究結果時表示,自尊感是防止自殺的保護因素,因為高自尊感的人對外界事物較易接納,更容易發揮影響力、有成功感,而低自尊的人則較傾向覺得自己無價值、失敗,甚至會負累他人。研究結果顯示,香港學生隨著年級上升,自我評價降低,每四個中學生之中,就有一個覺得自己像個失敗者。

明光社項目主任(青年事工)招雋寧
明光社項目主任(青年事工)招雋寧

招指出,父子、父女、母子、母女是四種不同的關係,父母二者分別在親子關係中的參與,在孩子眼中會有不同的觀感,且對孩子的自尊感有不同程度的影響。無論對男生或女生來說,母愛都是影響其自尊感的首要因素,亦即母親有否向孩子表達愛護、覺得孩子獨一無二、與孩子見面時特別開心,是影響兒子或女兒自尊感的首要因素。然而,就影響自尊感的第二、三因素而言,男生與女生則各有不同。影響女生自尊感的第二因素是母親花時間投入建立關係,即母親抽空陪伴、談天、關心,第三因素才是父愛,而父親是否花時間投入建立關係對女生的自尊感並不直接相關。影響男生自尊感的第二因素則是父愛,第三因素是父親花時間投入建立關係,而母親是否花時間投入建立關係,對男生的自尊感並不直接相關。

在實際情況中,近七成受訪男生感到父親付出建立關係,而近八成受訪女生感到媽媽付出建立關係。另外,子女對父母參與的觀感,會隨著父母下班回家時間延遲而略跌。調查又顯示,受訪中小學生眼中的家庭關係大致良好,然而若家庭關係中出現彼此憎恨,甚至有打鬥的發生,孩子的自尊感會傾向負面。

同性別家長影響不可取替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研究主任陳永浩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研究主任陳永浩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研究主任陳永浩回應調查結果指,母愛對孩子提升感固然重要,但在建立兒子的自尊感上,父親有不可代替的角色。父親花時間和精神來幫助兒子、抽空談天、陪伴,可以特別建立兒子對自己的評價。而對兒子來說,母親同樣花時間,卻難以取代父親所能發揮的正面影響。同樣地,對女兒來說,母親能發揮的正面影響,是父親所取代不了的。陳特別指出,有些父親不主動參與親子關係,原因是母親太過「攬實」兒子,養成兒子過度依附母親而疏遠父親。母親應該懂得適時放手,讓兒子與父親有單獨相處、玩耍的時刻,以助建立自尊感。

陳又強調,負面說話拆毀性的能量很強,特別是同性別父母的負面表達,破壞自尊感的力度更大。正面表達如「表示接納、喜歡、愛護、關注」,要遠比表達「失望、拒絕、冷漠、否定」為多,子女的自尊感才會更強。他鼓勵父母抽時間陪伴子女,同時注意在家與子女相處時的質素。

伯特利神學院教牧輔導教授屈偉豪
伯特利神學院教牧輔導教授屈偉豪

研討會同時邀得伯特利神學院教牧輔導教授屈偉豪分享「父母如何有智慧地參與子女的生活圈」。他談到父母如何與發育中的異性孩子相處時表示,許多父親面對發育中的女兒時感覺尷尬,因而拒絕女兒親近自己,有可能對女兒的自尊感造成傷害,也有可能令她們更早性開放。其實只要自己心裡正直,同時向女兒提供健康的性教育,教導女兒要立界線,父女之間仍然可以保持親近。至於母親面對發育中的兒子,必須教導他們有正確而清晰的男女身體界線,以免他們受網絡上錯誤的性觀念影響。

給予孩子犯錯空間

除了建立自尊感,相信基督徒父母同樣重視如何幫助子女實踐信仰。研討會上,中國神學研究院助理教授歐醒華牧師分享「父母如何與子女一同實踐信仰」時表示,基督徒撫養子女本身都是信仰實踐,而父母直接影響到孩子的價值觀及世界觀。與子女一同實踐信仰,就是一同去體驗信仰的真實,也是一同去考驗自己所信。「如果你常常將子女放在保護罩中,他們是不會體會到信仰的。」

中國神學研究院助理教授歐醒華牧師
中國神學研究院助理教授歐醒華牧師

歐牧師稱,父母以身作則、身體力行的榜樣非常重要,千萬不要強迫子女學像自己,只可自己默默守著信仰,等待子女自發實踐信仰。與子女相處時,要真誠坦白分享,不可只以父母自居,要有認錯的勇氣。同時,父母要看重自己的靈程成長,要追求持續在信仰上突破自己,不是只要求孩子去突破、去成長。當孩子踏入反叛期時,做父母的必須沉得住氣,給予孩子空間「犯錯」,以致他們有空間成長。「沒有自由抉擇的機會,就沒有學習承擔的機會﹗」他強調,對年青人必須有信任。

歐牧師建議基督徒父母實行家庭崇拜,並且需於子女還小的時候就養成這個習慣。在家庭崇拜中,可以為身邊事物祈禱,例如新聞時事或是家族成員的需要,讓孩子透過禱告經歷信仰的真實。他又鼓勵整個家庭進行活動,特別是一起事奉,如參與短宣,從中體驗信仰。

(記者陳淑安報道)

德國人的經濟成就與安息日傳統 -【文化守望者】專欄

歐盟國家的經濟搖搖欲墜,而現時似乎只靠德國支撐著。為什麼其他國家無法獲得像德國那樣驕人的經濟成就?我們可以從生活文化著手,探索箇中的秘密。

最近我在網上看到一篇文章說,德國人平均每天工作七小時,而全年有130天的假期,德國是全球平均工時最低的國家。讀到這裡,相信你已開始激動,甚至血脈沸騰。德國主管是不會為多掙點錢,而要求員工加班的,簡直是打工仔的天堂,難道你沒有衝動明年申請移民德國嗎?德國人雖然工時短,但效率勝於別人,而且論全球的競爭力,排名第5位。德國似乎打破「多勞多得」的必然定律,她是如何做到這樣的經濟奇蹟呢?

跟西方國家的最大差異,德國企業和人民都不喜歡欠債,借錢是代表你有問題,使人有罪疚感,所以做生意就用自己有的資本,消費也只用自己有的錢。德國是基督教國家,雖然聖經沒有禁止借貸,但提及的借貸都是為應付真實需要,並不鼓吹製造泡沫的借貸投資,以及過度消費。

還有其他因素可以解釋德國的經濟成就,最深層次的是信仰對生活文化的塑造。一般人以為全世界就只有猶太人有謹守安息日的習慣,但德國人其實一直持守這傳統,商店在星期天不可開門做生意,這天是上教會的,以及留給家人和朋友的。所以德國學生的上課時間也少於其他歐洲國家,德國人認為孩子應該有更多時間與家人相處。這種文化鞏固家庭,而進一步帶來經濟的益處,德國的家族經營中小企,向來是德國工業的支柱。《新聞周刊》曾發表一項研究指,歐洲家族企業的表現,通常遠勝於非家族企業。

從安息日傳統,幸福家庭,到經濟成就,一環扣著一環,從屬靈、精神層面,到物質層面,有不可分割開的關係。這可不可以也是我們中國人的復興路線?

我是真心喜歡德國貨的,從文具到工具、器材,都一一珍而重之。德國人不喜歡浮誇的設計,但有實力,實事實幹,實話實說,不吹水。這種文化所產生的經濟,泡沫必然甚少。


文@黃少芬

 

聖經節期的今日意義 神的曆法中有生命

近年不少弟兄姊妹開始學習聖經的曆法,並慶祝節期。聖經節期對我們現今的生活有何意義?Maoz Israel Ministries創辦人阿睿(Ari Sorko-Ram)拉比三月初應國度事奉中心的邀請來到香港,為我們釋除當中的迷思。

阿睿拉比指出,神的心意早已鋪陳在天象中,它們是天上的曆法。在創世的時候,神在天上創造光體,來定季節和日期。神更為每夥星命名(詩 147:4)。拉比說:「神的曆法早已在天象之中,使人明白神的救贖。」現在的問題是撒旦扭曲了屬神的星象成為「占星」的學說。以色列的十二支派圍繞會幕的位置與天上十二星座排列的位置有關。每一個星座都在預表神的信息,因此會有月朔慶典。他舉例說,天秤座則代表罪必須付上代價;天蠍座代表罪會帶來死亡。他說:「神為了人的好處設立曆法,讓人成就命定。我們不應在神話語之外去解讀星象。」

又如神設立第七天為安息日作一個循環,使我們與人與神更加親近。拉比說我們要「守安息日為聖日」(申 5:12),要把第七天與其他六天「分開」,而不是那一天一定要很「神聖」。要計劃有安息日,只在六天安排工作。在安息日要與神與家人親近,有助滿足最大的兩條誡命。在創世的第七天,很多人認為神「休息」,但希伯來文的原意是神「停止」,所以我們只須要「停止」。「讓孩子知道每個安息日我們都會陪伴他們,是非常重要的。」拉比指出家庭的重要:「現在很多人努力工作,早出晚歸,根本見不到自己的孩子。對孩子而言,你只是一個訪客。如果神給了我人生目標,我有必要把我的家人也一起帶去。」

拉比特別談到怪獸家長和少年自殺。「我們並沒有被呼召成為怪獸家長,去迫孩子做一些神並沒有呼召他們去做的事。」他說。世界的曆法讓人消耗自己去達成屬世的目標。拉比特別提醒家長們:「家長有責任,而且只有家長可以幫助孩子尋找神在母腹中恩膏他們的方向,使他們走神要他們走的路(箴 22:6),而不是按世界的標準達至「成功」。這樣他們就不會離開神,也會成為滿足的人。」

聖經曆法的目的是讓人結出果子並且倍增。逾越節是慶賀離開屬靈的埃及。逾越節之後的一天就開始數算俄梅珥,有50天讓我們培養初熟的果子、屬神的品格。神看到人的努力,然後恩膏人的收成。拉比提醒:「若你想好好慶賀其他的節期,你一定要好好處理這50天。」五旬節後經過五個月的努力,就是吹角節,代表收成已經結束,要發出警告。在那十天,人要檢視自己的內心,是否有遵守神的誡命?贖罪日要留意自己無意所犯的過錯(來9:7),這些無知的罪影響了其他人,要謙卑來到神面前求赦免。住棚節是提醒地上的生活是暫時的,但我們要帶出豐收。「不能說你在住棚節上耶路撒冷就能好好過節。若你沒有跟隨曆法慶祝之前的節期,你的收成在哪裡?神的曆法就是最好的祝福框架,你只需要參與其中,為何他求?」

阿睿拉比總結,神的曆法是包含生命、豐收、關係、認識神和建立神的國度等的益處。當世界在崩壞,我們卻有一個神所建立的系統,讓我們成為結果子的樹。這些不是宗教的儀式,而是神在尋找願意相信的人。

(記者林暐皓報道)

維繫 -【愛有道】專欄

記得曾有電視劇中甘草演員的一句對白:「嫲嫲係大廳,乜都唔駛驚!」除了是「順口溜」,容易記之外,引起觀眾的共嗚的是老人家在的安全感。

一個愛護兒孫,為家庭義無反顧付出一生的長輩,成為家庭中的感情樞紐,他/她在家的日子,這個家自然會吸引大家歸心,無論是每天的晚飯抑或節慶的團聚,有老人家在,感情好像更能聚焦,家更有暖意。

可惜有些家庭「樹倒猢猻散」;當老人家離世後,家庭失去了維繫感情的支柱,欠缺了內聚的因素,成員各散東西,甚至不相往來。更可悲的是因財失義,為爭家產而反目成仇。

一個家族,一個組織,一個國家,有一個強人領袖坐鎮,眾望所歸,人心所繫,是最簡單便捷的團結安穩之法。然而強人只是凡人,會隨時日衰微,有智慧的領袖早應洞悉先機,明白自己的限制,他/她的影響力不會延續到永遠。領袖/長輩趁著在位的日子,要努力建立的不只是自己的威望,而是一套能夠經歷時間衝激的價值觀,植根於成員的心中,成為個人認同的原則,實踐出來就成為文化傳統。

對基督徒的家庭來說,建立基督化的家庭,重點不是維繫家庭關係,而是讓家庭成為敬拜上帝的中心,建立和傳遞信仰核心的價值,代代相傳,這就是詩篇128篇所描繪的景象:「凡敬畏耶和華、遵行他道的人便為有福!……願耶和華從錫安賜福給你!願你一生一世看見耶路撒冷的好處!願你看見你兒女的兒女!願平安歸於以色列!」

個人、家庭與國家的命運相繫,一個敬畏上帝的人,把孩子引領到上帝面前,而不是以自己為權力的重心,福氣自然臨到子孫。


文@徐惠儀

關係更生 -【愛有道】專欄

歲首年終,「友誼永固」旋律響起,大家舉杯慶祝彼此能共渡新年,乃是恩典。

時光流逝,物是人非,有歡笑亦有唏噓,現實的關係實在難以永遠保存;同學畢業以後各散東西,工作的同事時有更替,親朋好友或搬家移民遠離,就是一家人亦可以因作息不同,價值取向迥異,甚或大小嫌隙,共處一室,感情與心靈可以相隔千里,彼此排拒。

某些不太重要,也沒有投放太深感情的關係,過去了只成為生命的一個小插曲,在為生活為事業打拼的日子,舊同學舊朋友也失聯,直到中年緬懷年輕日子,才開始重新連繫。開始的時候,那些年的集體回憶,例如探訪母校,談談當年趣事,喚起惜日情懷,是友誼的潤滑劑。不過要繼續維繫或進深,卻不能單靠這些往蹟,友誼的開展與延續,仍是要看今天大家是否有共同的興趣與關懷,大圈子聚會之後,還是有小圈子的聚會,就是那些臭味相投的人。

較難更新的恐怕是那些長期的工作夥伴,大家對對方的認識愈多,若是有成見的話,一朝分開各自發展,只會感覺如釋重負。重遇合作的話,更會小心翼翼,要打破心中的屏障,得再經過接觸觀察,或自己原意開放接納,友情關係才有恢復的可能。

最難更新的莫過於已壞死的至親關係,父子母女的情仇,兄弟姊妹的鬥爭,夫妻的恩怨,總是糾纏不清,難分難解,誰對誰錯無從稽考。我們都十分重視這些重要關係,但總會掉以輕心,別以為種仙人掌就不用澆水,更新的工夫是天天要做的,就是給對方一個微笑,倒一杯水,說一句鼓勵的話,代替黑臉、使喚、嘲諷,關係或會重現生機。


文@徐惠儀

愧疚 -【愛有道】專欄

中年友人圍坐一起,除談論孩子以外,就是年老雙親或老爺奶奶的健康及相處問題。

身壯力健的老人家,對下一代不無挑剔,友人甲性格溫婉,對奶奶千依百順,十多年下來仍未能討得奶奶的歡心,這幾年奶奶健康走下坡,情緒更差,倒更依賴媳婦,友人形容自己變了家傭,給呼來喚去,雖然是一個重擔,心卻是愈來愈輕省,感到自己已盡所能,無愧於心。丈夫也感激妻子盡心盡力服侍母親,反倒自己作為兒子有點愧疚,沒有太多時間陪伴她。

友人乙婚後與母親同住,家務有傭人負責,但自己的孩子仍由母親照顧,母親日漸年老,身體欠佳,病痛纏身,常埋怨自己年老無用,友人心感不安,母親一生為家人付出,不只照顧她的家和孩子,對其他不同住的子女也經常探訪,就是移居外地的孩子,心裡時常牽掛,孩子回港探親,總是大包小包的給他們買好吃的。後來媽媽離世,兄弟姊妹都十分傷心,感到未盡孝道;友人倒感到釋懷,因為自己跟母親相處的日子多,亦盡力照顧了她最後一程,看著她受著病魔折騰,更是心痛,情願她息了世上的勞苦,返回天家。

愧疚是一種失落的情緒,事情發生了,無法改變挽回;關係結束了,沒法重頭再來一次;錯失已沒有改正的機會。能做到無愧一生的人不多,最纏繞心靈的愧疚感莫過於與親人的關係,尤其是父母離世後,總有「樹欲靜而風不息,子欲養而親不在」的傷痛。頗佩服兩位友人,能夠陪伴父母走過最艱難的末後日子,回望更是無憾,只有感恩。

趁著還有機會,趕緊給家裏的老人家多點關心,不要讓自己跌入愧疚的陷阱。


文@徐惠儀

研究發現 千禧世代離開教會 主因是父母離婚

不少人認為千禧世代因為教會對性別議題、科學及政治等等的立場而離開教會和基督教信仰。然而,大家卻忽略了「離婚」這個因素,教會沒有照顧「我們之中最脆弱和無辜的成員」。

公共宗教研究學院(Public Religion Research Institute)最近的研究發現:只有21%在單親家庭長大的美國人會「每周參與一次宗教活動」,比起在有完整家庭中長大的34%為少。而對於繼續持守信仰的人當中,孩童時期父母是否離異也有影響。約3成(31%)在單親家庭長大而持守信仰的美國人會「每周參與一次宗教活動」,比起在完整家庭中長大而持守信仰的43%為少。

大學教授安得魯.路特(Andrew Root)曾出書談及離婚對孩童的屬靈影響:「教會對離婚父母的子女的需要沒有足夠關注,所以這些兒童不再相信教會可以幫助他們。當80年代離婚率攀升時,許多神職人員包括基督教牧者不再談及離婚,以免觸動正在掙扎的會眾。可是,正因他們的沉默,他們同時也沒有安慰這些孩童。」

(來源:Christian Headlines,2016年10月19日,Vasco Lam編譯報道)

禱告:為千禧世代的心靈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