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爾•強生罕有回應抨擊 支持特朗普言論牽連友好

比爾•強生(Bill Johnson)因發表支持特朗普和反對希拉里的言論,遭到大規模的指責,為友好受牽連而難過,因而罕有地作出回應。

他回應說,是次大選帶來國家的分裂,各方的憤怒和仇恨的程度是前所未有的,甚至基督徒也發出咒詛和控訴。雖然他一般不會回應指控,但他決定為跟他價值觀相近的人剖白他的思路。

他撰文的目的是讓人透過大選事件明白和活出天國價值觀。即使這樣做有可能犯錯,或會傷害某些人,沉默卻會傷害整個世代。「新聞界、流行音樂人和名人的看法影響著我們許多人,但這些不一定有永恆價值。」他認為屬靈領袖應該表態,因為這正是美國的建國價值觀:當年超過半數簽署《獨立宣言》的人都讀過神學。

可是,他面對兩方面的壓力,一方面他要超越個人喜好,來愛和尊榮在位的領袖;另一方面有需要回應那些不合乎聖經及破壞國家福祉的意識形態。他們的團隊一直在各地服侍和愛政治領域的人,不管對象的政治理念如何。然而,這次他發言卻令他的團隊受困擾,失去某些人的信任。他本來沒有期望文章傳開,但後來文章成了其他團體攻擊他的把柄,並加以廣傳。他事後反省,不管他選擇說與不說,他都會有損失。

他本來只想指出錯誤的意識形態,卻在言談間指向了希拉里,他事後表達歉意。若當選的是希拉里,他仍會不帶偏見地服侍她,正如他們一直服侍和他們不同政見的人。他祈求大眾,不要讓他的友好因這事件而受牽連。

(來源:Charisma,2016年11月13日,Vasco Lam編譯報道

禱告:求神激勵教會為政治議題表態,大膽講真理,讓美國及總統歸向神。

雅加達基督徒省長 被指控褻瀆可蘭經

今年11月初,印尼雅加達有穆斯林團體發起超過20萬人上街遊行,指控作為基督徒的雅加達省長鍾萬學觸犯褻瀆法,要求將他檢控、監禁甚至處死。示威遊行逐漸演變為衝突,一人死亡,多人受傷。

人稱「阿學」的鍾萬學在2012年被選為副省長,當佐科威(Joko Widodo)2014年當選總統後,阿學獲委任為雅加達省長。穆斯林團體一直反對他,認為他是不潔和邪惡的省長。雖然「阿學侮辱可蘭經」是號召遊行的原因,但真正的動機是阻止他參加明年2月省長大選,尋求連任。民調顯示阿學遙遙領先,但激進穆斯林團體「伊斯蘭防衛者陣線(FPI)」提醒穆斯林,可蘭經禁止穆斯林和非穆斯林做朋友,因此他也不能做省長。

阿學在9月底向官員演說:「若有人被可蘭經欺騙,害怕會下地獄,而不投票給我,是你的個人權利,沒有問題。」10月初演說的片段在網上傳開,「伊斯蘭防衛者陣線」指控他褻瀆可蘭經和教士。雖然阿學曾經道歉,但無法平息風波。列國的穆斯林都支持印尼,「敘利亞征服陣線」(Jabhat Fatah al Sham)更威脅:「將他判刑,否則我們用子彈來判刑。」他們更預備了阿學的棺材。伊斯蘭國更鼓勵印尼穆斯林透過遊行「點燃聖戰火焰」。

印尼警方已開始調查褻瀆的指控。若他需要出庭,超過100名律師願意為他辯護,而總統佐科威亦要求電視直播整個審訊。

(來源:ASSIST News,2016年11月10日,Vasco Lam編譯報道)

禱告:求神保護及堅固阿學,並所有印尼的基督徒和教會。在這緊張的時刻喚醒人看到極端伊斯蘭教勢力的壓制,選擇平等、公義和自由。

[國度觀點] 投票之後 持續守望比選舉結果更重要

立法會選舉剛於9月4日舉行,今次創下九七回歸後投票率最高的記錄,顯示香港市民的求變決心比以前更大。也可能由於求變心切,選民對新人給予更多的機會,而一些資歷較長的政界明星反而落選。無論結果是否符合個人的理想,人人都要尊重全港市民投票的決定。城市的前景不是由一次或多次的選舉而決定,而是因信徒持續不息的代禱而出現突破。約翰•衛斯理曾說:「神在地上不做任何事,只回應有信心的禱告。」

雖然基督徒相信同一位神,也以聖經為行事為人的準則,但面對公共議題時,基於對世情的理解和信仰實踐的側重點,而可以有完全不同的觀點。在今次選舉中,不少的基督徒對投票決定感到異常的困難。候選人的信念反映個人的道德價值、生命議題的觀點、公義理念等等,這些都是重要的考慮因素,但現實世界裡不常有一個「完美的候選人」。若以聖經立場來判斷,只會看出更多的缺憾和問題。基督徒活在天國已然未然的狀況裡,心裡冀望天國的理想型態在人間出現,但同時忍受黑暗還沒完全消失的社會狀態,並生活在其中。但即使投票不能帶來巨大的改變,但作為鹽,還是當履行責任讓社會不要快速地走向腐敗。

然而,最重要的不是選舉結局,而是持續的守望代禱。城市的現況是經年累月發展的結果,代禱不是在選舉前才需要有的,不是在形勢緊急下才發出禱告呼籲,守望者是按時站崗位,而禱告必須是持續的,禱告的熱忱也要不止息的。

為時事持續禱告,資訊是不可或缺的。美國先知型領袖雷克‧喬納(Rick Joyner)緊密追蹤時事,經常提供代禱資訊及發出呼籲。他創辦「橡木樹倡議運動」(The Oak Initiative),目標是裝備和推動信徒從聖經觀點參與時事議題,將光帶入社會。香港現時需要建立類同的專門事工,為政治和社會議題提供具屬靈洞見的代禱資訊。

美國教會談及總統選舉

根據一項新的調查,在這個總統選舉季節,大部分美國信徒都在教會聽到關於政治的信息。這調查是透過網絡及郵件進行,共訪問了4,602名成人。

根據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的調查,近三分之二(64%)的受訪者表示,曾聽過牧者在春季和初夏談過至少一個政治或社會問題。當中14%表示,聽過牧者談及一個特定的總統候選人。儘管一些著名的福音派領袖支持唐納德‧特朗普(Donald Trump),更多信徒聽到牧者反對這位共和黨候選人(7%反對特朗普,4%反對希拉里),或支持他的民主黨對手(6%支持希拉里,1%支持特朗普)。根據法例,這種支持或反對候選人的方式可導致教會被剝奪免稅地位。

教會講台的熱門政治議題還包括宗教自由和同性戀,大約40%的信徒表示曾聽過這兩項議題或其一。隨後被談及最多的議題是墮胎(29%)、移民(27%)、環境(22%)和經濟不公平等(18%)。另外,32%的信徒表示,聽過牧者談及信仰自由受到攻擊,22%表示,牧者曾講過反對墮胎的信息。

至於同性戀的議題則較為複雜:20%在教會聽過批評同性戀的信息,12%聽過鼓勵接受LGBT的信息,7%則表示同時聽到兩方面的信息。

(來源:Religion News Service,2016年8月10日,陳細細編譯報道)

 禱告:求神使教會發揮影響力,讓神的法則臨到政治。

[國度觀點] 從基督徒參政到使徒性教會

文化不只是生活方式,更是塑造生命的有機土地,泥土的質素如何,植物的成長也如何。美國正面對的風暴,不但是經濟問題,更具威脅性的是文化戰爭,道德倫理的敗壞能摧毀整個世代,將未來世代的希望也奪去。向來敢言的葛福臨牧師,身處於文化危機中,多次向美國發出悔改和回歸神的呼籲,特別針對當前的同性婚姻、基督教在公共空間的邊緣化、性解放侵入學校等議題。近日他在社交網絡呼籲牧者按照神給他們的感動參政,並稱讚逾200位美國牧者決定參與今年的政治選舉,他的言論被主流媒體報道。

葛福臨牧師不僅鼓勵牧者參政,早前在大型禱告會上,也公開呼籲信徒參政,將神的工作帶到政治圈中,改變社會文化。雖然美國給人前衛開放的印象,但美國福音派教會對政教議題的立場保守,教會與政治彷彿是兩個互不相關的領域。在政教割裂的氣氛下,怎能培育有呼召參政的信徒?基督徒的使命實踐與信仰有關,原則和理念建基於聖經,可是在福音派圈子裡,政治神學仍未有充分的發展,而這卻是基督徒參政不可或缺的知識基礎。

在神學之外,教會架構對基督徒參與政治行動有重大的影響。傳統教會模式以牧養職事為中心,發展形式僅限於傳福音、宣教和植堂,卻沒有轉化社會文化的動力,故此信徒沒被鼓勵介入政治和社會事務。使徒性教會以五重職事運作,目標是成全信徒各盡其職,在他們被呼召的社會、職業崗位上,以天國的價值觀轉化社會。

台北靈糧堂前主任牧師周神助卸下堂主任一職後,成為「靈糧全球使徒性網絡主席」,在建立華人使徒性網絡的同時,推動信徒參與政治,重建社會的道德倫理,建立公義社會。在使徒性教會架構下,信徒更能發揮恩賜完成神給他們在政治工作上的呼召。

葛福臨呼籲牧者進入政治領域

美國教會正面臨激烈的文化戰,葛福臨有見及此,便說:「是時候讓牧者起來了﹗」他在面書挑戰基督徒和牧者要進入政治舞台。

「牧者屬於政治嗎?如果神這樣帶領他們,那就是了。我很感激那200位使社區、州、及國家帶來改變的牧者,這些牧者也鼓勵自己的會眾這樣做。一位牧者說:『你可以改變城市議會,你可以改變學校董事會,你可以在你的所在帶來改變。』基督徒坐在外圍的時候要結束了!一位州代表說:『你認為如果你的教會執事或牧者在學校董事會工作,你們現在需要討論同性洗手間議題嗎?』聖經說:『根基若毀壞,義人還能作什麼呢?』(詩篇十一3)。答案是要重建根基!我們需要有基督徒競選地方、州際和全國的公職。」

美國更新項目(American Renewal Project)較早前也挑戰一千位牧者進入政治領域。

(來源:Charisma,2016年6月17日,陳細細編譯報道)

 禱告:求神呼召及差遣更多信徒進入政界,發揮影響力。

 

兩代復和 轉化香港 從門訓開始

自前年雨傘運動後,年青人與上一代之間裂痕日深,彼此間溝通現很深的鴻溝,即使在教會中亦不例外。到底如何扭轉這個撕裂的情況呢?柏祺城市轉化中心上月底舉行「轉化城市﹕從跟年青人對話開始」座談會,由高宏國際顧問創辦人及董事總經理馬文藻博士主持,邀得幾名青年領袖對話,共同尋求兩代復和的途徑。

讓年青人當決策者

本身是年青人,同時是神學生的曾琪欣表示,長輩或許會擔心年青人的前途,不贊成他們所走的路,但年青人其實很清楚自己在做什麼,並且會為自己的選擇負責。不少教會更會將年青人與成年人的崇拜分開,故此兩個群體間缺乏交流。「年青人在教會總是沒有Say,很難分享他們的心。」其實年青人最希望別人明白他,聆聽他們的聲音。

同是年青人的「啟發新世代系列」主持麥濬思形容,青年人是「正在尋找身份價值的人」,他們若找到自己的核心價值,就要盡其能力作回應。他認為教會上一代是「不可能」不愛年青人的,問題在於愛與溝通的方式。他指,自雨傘運動之後,不少教會上一代都意識到,要換個方式與年青人溝通,故他對情況感到樂觀。他建議教會多邀請年青人參與決策的部份,聆聽他們的聲音。「當年青人接收到一個信息,知道自己是『可以』做的,便會用心去愛教會。」

與年青人一起關心公義

突破機構影音及數碼媒體經理蔡廉明觀察到,兩代的價值觀非常不同,而年青一代對教會的看法及要求,與長執、牧者的想法不同,差距十分大。一般教會注重聚會、個人成長、傳福音等,但年青人重視信仰與社會議題的關係,有時候教會並不能回應他們的訴求。「議題可以很多,包括政治、性別等,一些敏感的話題,大家都不願意誠懇地去溝通,或是沒有這樣的機會。」對他認為問題頗為嚴重,而且在全球的華人教會都普遍存在。

他曾參加在香港葡萄藤教會參加「亞洲公義特會」,發現出席者當中有不少年青人。他建議教會多留意類此的聚會,帶年青人去參加,擴闊視野,了解神的國度在發生什麼事情,國際正在關注些什麼,看看遠方的需要,藉此讓年青人看見福音的大能。「這些關心公義的工作,開拓了新的宣教途徑。」

花時間在年青人身上

全港校園轉化運動「4C」召集人吳文麗對教會中兩代之間的關係存有盼望,並看見有上一代的心開始轉向年青人,且有年青人學會尊榮上一代。她認同,教會對某些社會議題確實沒有回應,但卻不一定要不斷只往這些問題上鑽,可以嘗試尋求一些兩代共同擁抱的使命。

「年青人是很有熱情的一群,卻會感到十分無力,因為不知道怎樣做才是『對』的。」上一代必須作年青人的保護,不是要告訴他們怎樣做,而是在他們走錯路時,與他們一起承擔後果。「有些所謂『廢青』的行為,例如沒有生產力、沒動力,背後是什麼原因呢?」她認為,年青人總是被家長、牧者、老師批評,所以才會做任何事都失去動力。

「其實每一代之間都會有代溝。」她強調,牧養年青人最重要的是付出愛、時間,並有「睇好他們」的心。「『大使命』不單指傳福音,還需要做『門訓』,而『門訓』就是關係,就是要花時間在年青人身上。」香港教會善於舉辦活動,執行力也非常強,但花時間在生命上卻相對較弱。

座談會上,有身為上一代的參加者坦言,他們即使心底愛護年青人,卻會害怕與其溝通,是因為年青人的說話太直接,有時甚至言詞缺乏尊重。聚會結束前,曾琪欣站出來,代表年青人尊榮上一代,感激他們為下一代所做的一切,並為沒有體諒上一代而道歉。「我相信香港教會未來一定有盼望,當神的愛臨到,不再需要分上一代、下一代。」馬文藻亦代表上一代,為言語上傷害年青人而道歉。

(記者陳淑安報道)

埃及或會放寬教會興建禁制

埃及在奧斯曼帝國時期所立的法例,令當地基督徒幾乎沒可能獲許可興建新教堂。無數的基督徒,特別是在農村地區,並沒有崇拜的教堂,因而被逼在帳棚內聚會。但埃及議會現正準備討論提出法例,令興建新教堂更易獲批准

伊斯蘭法禁止興建任何基督教新教堂,這反映在1895年奧斯曼帝國所通過的一連串法例,要求基督徒建教堂前先要獲取伊斯蘭教士的准許。1934年,副內政大臣al-Ezabi Pasha頒布新的法令,列出額外10個條件,符合者才獲批准建新教堂。條件包括獲取所在地區的穆斯林鄰居同意,不准在已有教堂存在的村落、市鎮、地區、城市興建新的教堂。這些條件仍然生效。

埃及傳媒報道表示,草擬中的新法將容許不同教堂的領袖向地方官員遞交建堂申請,並會在60天內被批准。如果官員拒絕一項申請,官方需列明拒絕的原因,而教會代表有權向行政法院提出上訴。議案亦可能令未獲授權建造的教堂合法化,但必須證明興建日期至少是五年前。

埃及總統法塔赫·塞西上任後對基督徒採取溫和態度,政府已開始在新城市給埃及教會批出土地,興建敬拜場所。

(來源:Barnabas Fund,2016年5月26日,陳淑安編譯報道)

 禱告:埃及的教會越來越興旺

從政治、神學和牧養 反思暴力抗爭

近年,教會內的政治爭拗持續不斷,造成不同程度的撕裂,今年農曆新年在旺角發生的暴力衝突事件,更令不少信徒感到迷惘、無力,不知如何回應這些事件,有見及此,公理匯研主辦了「暴力/勇武抗爭的信仰反思」研討會,邀請了世華網絡資源營運總監劉進圖、中國神學研究院副教授李耀坤博士及循道衞理聯合教會袁天佑牧師,分別從政治分析、神學倫理及教會牧養三方面,對議題進行深入探討。研討會於3月17日假基督教會活石堂舉行,當日有來自不同教會的近400信徒參加,全場爆滿,其中大部分是中年及青年人。

 劉進圖:「和理非」仍有出路

劉進圖首先深入剖析了本土派青年選擇採取勇武抗爭方式的成因,然後用客觀的事實論證和平、理性、非暴力(和理非)的抗爭方式仍有可為,鼓勵青年人從政,不要賣身暴力和仇恨。

劉認為社會大眾可以不認同勇武抗爭的方式,但必須理解其成因。雨傘運動期間,學生和平理性地在街上爭取「真普選」,當權者的無動於衷;以及相關機構對非法打人警員的保護,但是對佔中學生卻是無理的檢控,這些制度的暴力,令不少本土派青年認為「和理非」已證實失敗,勇武抗爭是「官逼民反」的結果。

和理非之路雖然未能達成2017年普選行政長官,然而維持了回歸後香港的「半桶水民主」。「展望未來,和理非仍有所為。」劉鼓勵青年人從政,因為香港每年有6萬個新增達到18歲可登記為選民的雨傘新世代,同時每年有逾4萬老人離世,因此可以推斷十年內年青一代會成為香港登記選民主體。另外,科技發展對青年人參選有利,透過網絡傳播可令新人迅速爆紅。再者,現時政壇已經出現新老交替的情況,政治素人也可當選,不像過去講求有政黨人脈及地區經驗。人口變化、網絡發展和政治發展都對年青人從政非常有利,非暴力抗爭仍有出路。

李耀坤:以和平為本 武力使用四原則

李耀坤則從神學及倫理的角度探討了基督信仰如何看待武力的使用,以及在武裝衝突中應秉持公義的原則。

基督教以和平為本,顛覆了尚武文化。武力在神原初的創造是不存在的,而歷史的終局亦沒有位置。再者,耶穌基督自己是和平之君,以打不還手罵不還口的方式來應對邪惡和暴力。因此,教會看待和平不是一種崇高的理想,而是對基督主權的確認和順服。基督教信仰有別於尚武主義,武力使用不能為了自利自保和自我榮耀,而是基於愛鄰舍的命令下,使用於保護弱小,判定是非和糾正錯誤。

在衝突中,使用武力以伸張正義應持守四大原則:第一,行動的目的是糾正重大而清晰的錯誤,需要清楚交代干犯者的罪行、受害者具體的傷害及對公正秩序的破壞;而且,行動者必須捍衛衝突「雙方」的公正。第二,行動者必須具有代表性,不是出於自利,而是為了受害者的福祉及維護共善;而且行動者要負起責任,透過行動帶來新秩序,並有意向為群體締造和平有法理的管治。第三,持守辨別原則,必須刻意區分干犯者和無辜者,只能制服有直接實質行惡的人員,而且解除武裝後,不能肆意傷害他們。更不能攻擊學校、醫院及住宅區等,因為一個糾正錯誤的行動不能禠奪建立一個和平社會所需存在條件的權利。第四,訴諸武力應是最後手段,即其他可能行動皆失敗才可使用。當行動造成的破壞大至無望再出現和平有序社會的地步,行動縱或取勝,亦只能算是失敗。武力使用必須以追尋和平為大前提。

袁天佑:互相體諒 為弱勢發聲

袁天佑指出「香港生病了」是社會過分追求經濟發展所致,很多社會發生的事件原因錯縱複雜,對教會的影響,是危機亦是轉機,他分享了一些牧養教會的經驗,亦反思了教會在社會中的角色。

教會面對政治往往都是選擇中立,但是選擇中立,是傾向站在權貴的一方,因此他認為牧者需要跟會友分享自己的立場,但是不能控制對方的思想。教會裡有不同聲音,彼此討論,挑戰是健康的。不同角色、立場的人應該互相要尊重、體諒,會眾應理解牧者的難處,體諒他們對很多事件的不回應,群眾亦應理解前線警員所受到的壓力,彼此意見可以完全不同,但是同理心不能缺少。袁認為教會應該關心弱勢社群,站在貧苦大眾那一邊,因為政府對政策或事件回應的宣傳已經很足夠,教會應為受壓的發聲。最後,袁指出今天大家活在「天國已經降臨,但未完全降臨」的張力中,鼓勵信眾將信心、盼望放於神身上。

(主辦單位在4月9日加開一場研討會,Facebook專頁:「暴力/勇武抗爭的信仰反思」研討會

(特約記者李翠琼報道)

台灣牧者會議: 蒙召信徒進入政治領域

由台灣基督教聯盟協會(以下簡稱台基盟)主辦的「第六屆台灣牧者國是論壇會議」,於2月22至24日在新北市舉行。來自不同城市、教會的150多位牧者透過分區討論,在聯合議程中皆達到一致共識。大選後,雖非全部的教會皆支持信心希望聯盟,但確實影響教會思考應如何關心政治,以及對於社會議題應有何思維和反應。

信心希望聯盟輪值主席陳志宏牧師表示,就整體的策略而言,教會可鼓勵有相關呼召的信徒進入政治領域,不一定要加入信心希望聯盟,但最要緊的是教會需為他們禱告,或是創造機會讓大家認識,並以參政者為主發展基層組織,而非以教會為主來發展。

同時,針對外在發展,陳牧師勉勵有心投入者可從現在開始深耕基層,為2018年的縣市議員和村里長選舉作預備。在各地區的教會,可以傳遞為主得地為業的信息,發掘有負擔的年輕人進入政治領域,同時要負責審核其靈命與品格。

2月23日下午,各地區教會透過分組討論的方式,談及城市對國家大事、大選之後的不同看法與建議。

代表台北地區報告的台北靈糧堂趙齊實牧師提出,教會需預備進入新階段的更新,在戰場上有實際的裝備、作戰策略,包含結合眾教會的資源,致力於家庭議題的教育。此外,結合大使命的信念,建立職場教會,並且能更多聆聽、關心年輕人的心聲。

代表台南地區報告的榮主教會張正德牧師指出,台南的歷史、政治生態,對於信心希望聯盟參選有些不同想法非偶然。然而,神不是分裂的神,而是掌管一切的主,所以即使意見不同,仍能在主裡合一,在真理及專業領域層面更多裝備信徒。

台中生命之道靈糧堂林進吉牧師則強調,台灣教會需要有全面性的策略,包括在政治、法律、媒體的領域更多捍衛家庭價值,即使面對現今環境的嚴峻,仍能為主堅持真理。因此,他建議牧者能更多一同溝通,甚至進行跨教派的對話。

此外,也能夠考慮舉辦教會領袖的國是論壇,由各牧者推薦領袖參加,因為若教會領袖興起,更多全面認識社會議題,將有助於各領域的興起。

(台灣國度復興報記者商可瑩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