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ag: 猶太人
[國度觀點] 以色列回歸條件苛刻 攔阻彌賽亞猶太人回歸
以色列人口調查中央部門最近發表報告,顯示2016年移居以色列人數較前一年下跌7%。過去數年,歐洲出現反猶主義,導致從歐洲回歸的人數明顯增加,現時恐襲疑雲未消,但歐洲的回歸潮似乎已去,2016年從法國回歸的人數錄得36%的跌幅。
以色列自1948年復國後,至今有320萬人回歸,逾四成是在1990年之後,這時期的回歸原因多與原居住地的反猶主義、政治壓迫和經濟問題有關。而居住在相較富裕和安舒的國家的猶太人,回歸動力較弱,所以今天全球流散猶太人中,佔最大的比例是美國猶太人。
但有一類猶太人心繫以色列地,相信回歸是神聖的呼召,卻往往遭拒絕,有家歸不得。他門就是彌賽亞猶太人,即信耶穌的猶太人。以色列政府和猶太教都認為,信耶穌等於改變宗教,而宗教不能與民族身份分開,因此信耶穌的猶太人就不再是猶太人,不能符合以色列回歸法對猶太人身份的定義。在申請移民手續中,他們須要重申宗教信仰,更會被要求回答是否信耶穌。內政部經常拒絕彌賽亞猶太人的移民申請,而上訴只會費財費力。
近年有開明的猶太人組織倡議修改回歸法,容許對猶太人身份的定義有更大的彈性,因為猶太人身份在現代社會變得複雜,現今法律的定義,或猶太教的定義,都不能有助確認猶太人的真正身份。一個不上會堂崇拜,不遵守宗教規條,價值觀受其他文化影響力的世俗化猶太人,仍然可以因母親是猶太人這事實,而被確認為猶太人,從而獲得回歸資格。的而且確,人口調查證實,世俗化猶太人佔以色列猶太人總人口的四成。
以西結書預言,神必將以色列子民帶回以色列地,包括信耶穌和未信耶穌的猶太人,但彌賽亞猶太人在以色列有為主作先鋒的使命,我們要為他們的回歸禱告,除去攔阻的機制和因素,也要為他們承擔作光作鹽的身份禱告,求主施恩加力。
國度1分鐘(31) – 耶路撒冷回歸50年
普通話版影片:
耶路撒冷回歸50年
「明年在耶路撒冷。」
猶太人在每年的逾越節及贖罪日會彼此說:「明年在耶路撒冷。」,為表達對重建耶路撒冷和聖殿,恢復祭壇儀式的渴想。
耶路撒冷希伯來字義
耶路撒冷Yerushalayim
由 Ir 和 Shalem 兩個希伯來字組成,意思是「平安之城」。
錫安是否耶路撒冷的別稱?
地理位置 | 聖經地理位置上:錫安是指大衛城,後來範圍延伸至聖殿山。 |
今天的以色列:錫安山是指位於舊城之南的一座山,不包括大衛城。 | |
文學用語 | 在聖經裡,錫安比喻為神的居所,或代表耶路撒冷。 |
(資料來源:http://www.biblestudytools.com/dictionary/jerusalem/) | |
![]() |
耶路撒冷近代史
年份 | 事件 |
1517-1917 | 鄂圖曼帝國佔領 |
1800-1900 | 俄國及歐洲出現反猶主義,兩地的猶太人陸續遷居至巴勒斯坦地。 |
1896 | 猶太復國主義之父赫爾茨出版《猶太國:解決當前猶太人問題的一項嘗試》主張擁有屬於猶太人的國家,否則民族不能長存。 |
1897 | 第一屆猶太復國主義者大會在瑞士巴瑟爾(Basel)召開,同時成立「世界猶太復國主義組織」。 |
1917
|
鄂圖曼帝國在一次世界大戰大敗,英國攻入耶路撒冷和巴勒斯坦地。同年11月英外長貝爾福發表《貝爾福宣言》,表示英國支持猶太人在巴勒斯坦建國。 |
1920
|
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基於《貝爾福宣言》,國際聯盟委任英國托管巴勒斯坦地。 |
1920-1948 | 英國托管 |
1947 |
|
1948 |
|
1949 |
|
1967 | 六日戰爭:在埃及威脅下,以色列在6月5日先發制人發動戰爭,其他阿拉伯國也加入。以色列在六日之內戰勝,並成功奪回舊城及其他地區,自此擁有東西耶路撒冷的主權。 |
1980 | 以色列政府訂立「耶路撒冷基本法」,正式確認耶路撒冷為「永遠不可分割的首都」。聯合國表示反對。 |
1988 | 巴勒斯坦自治政府宣布耶路撒冷是其首都。 |
以色列立場:
- 猶太人與耶路撒冷的歷史淵源,早於伊斯蘭教的出現。
- 巴勒斯坦自治組織在1964年成立時,當時憲章沒有提到耶路撒冷,到以色列奪回耶路撒冷後,才在1968年的憲章上補加耶路撒冷。
- 1948年以色列和約旦在耶路撒冷停火後,雙方軍官在耶路撒冷地圖上用鉛筆畫出不準確的停火線,成為1949年兩國停火協議。
(資料來源:以色列外交部 Israel Ministry of Foreign Affairs )
巴勒斯坦立場:
- 要求以色列恢復1967年6月前的邊界,退出東耶路撒冷,將要成立的巴勒斯坦國定都在耶路撒冷。
- 耶路撒冷是伊斯蘭教的聖城
- 在以色列獨立前,穆斯林已世居於耶路撒冷。
- 以色列「強佔」耶路撒冷是不合法的。
國際社會立場:
聯合國 | 反對「耶路撒冷基本法」,不接納以色列在1967年劃出的國家邊界,主張耶路撒冷是以色列和未來巴勒斯坦國的首都。 | |
歐盟組織 | 支持聯合國方案 | |
天主教 | 傾向支持聯合國方案
早於聯合國的分治方案,1948年,教宗庇護十二世呼籲世界各地信眾促使政府支持國際社會管治耶路撒冷的方案,。(資料來源: H. Eugene Bovis, The Jerusalem Question, Hoover 1971) |
|
反對耶路撒冷分割:
|
2017年十個聯合國成員國反對聯合國分割耶路撒冷的決議:美國、英國、意大利、荷蘭、德國、希臘、烏克蘭、立陶宛、巴拉圭、多哥 |

根據聖經,
耶路撒冷是屬於猶太人的。
讓我們放下政治立場,
按神的心意支持以色列!
以航假期十周年分享會 剖釋猶太人信耶穌障礙
以航假期十年來帶領近五千人踏足聖地。為慶祝成立十周年,以航假期於12月19日在黃埔宣道小學舉行感恩分享會,邀請資深導遊王清儀女士及猶太人牧師撒母耳分享。撒母耳指出以色列的重要及猶太人接受耶穌的四大障礙,值得大家反思。
撒母耳提到亞伯拉罕的約,是無條件的。在以色列亡國以先,神已經應許說:「我必從各國收取你們,從列邦聚集你們,引導你們歸回本地。」(結 36:24)因此現在以色列復國,猶太人歸回就是亞伯拉罕之約的實現。撒母耳邀請大家為耶路撒冷求平安(詩 122:6),又要安慰以色列的子民(賽 40:1-2),因為兩者都是神要求其他人為以色列做的。
以色列現在有一萬五千至二萬名彌賽亞信徒,但普遍的猶太人仍未接受耶穌基督是彌賽亞,撒母耳認為他們面對四大障礙。第一個障礙是猶太人與教會的歷史。猶太人歷史上多次受苦,不少更是出於基督教名義。他們會問,若耶穌是彌賽亞,和平在哪裡?其次,猶太人很難接受一個「受苦的彌賽亞」。聖經中的拉比、門徒和施洗約翰都認為彌賽亞要作王,將猶太人從羅馬統治中解救出來。猶太教拉比認為彌賽亞會在聖殿被毀前來到,但現在聖殿已被毀,令他們很疑惑。撒母耳指出:「受苦的彌賽亞已在舊約出現,要以舊約解答猶太人的疑問。」創世記提到,細羅(就是賜平安者)來到,萬民都必歸順。(創 49:10)細羅就是彌賽亞的另一個稱呼。以賽亞書53章也提到彌賽亞會受苦,成為完美的祭物。
另外第三個障礙,也是最大的,就是他們不能理解神的道如何成為肉身。撒母耳說:「神的話成為人,不是新約的概念!」舊約中每一次神的使者與人相遇,都是稱為遇到「神的話」。最後一個障礙是「蒙恩得救」。猶太人要爬「公義的梯」,才可得神的喜悅。他們會問:「為何你什麼都不用做,神竟然要為你做事?」撒母耳說:「沒有人能夠做到神的公義標準。反倒因神赦免我,我願意走在神的路上。」
(記者林暐皓報道)
歐洲猶太人憂恐襲 七成不打算新年守節
根據近期的網上調查結果顯示,70%的歐洲猶太人因擔心恐怖襲擊,將不會在猶太新年和贖罪日上猶太會堂守節。
這次調查是由歐洲猶太人協會(EJA)和歐洲的猶太教中心進行,一共訪問了78位猶太社區領袖和拉比,代表宗教和社會層面的意見。遍及歐洲700個主要城市的受訪者表示,反猶太主義加劇會攔阻他們在猶太新年(10月2日)及贖罪日(10月12日)參與崇拜。
法國是擁有世界上最大猶太人群體的國家之一,也是歐洲穆斯林人口最大的地方。2013至2014年間,在法國發生的反猶事件增加了一倍,並持續加增。加劇的恐怖主義導致居法猶太人在過去幾年間突破性地移民到以色列。
EJA的領導人表示:「猶太社區所面臨的挑戰在近幾個月增加了一倍,由穆斯林難民和移民推動,針對個人、機構及社群的反猶活動加增。另外,隨著難民危機,右派極端份子策劃的活動也顯著加劇。」他續催促歐盟在學校課程納入停止反猶太主義的教導。「反恐措施能拯救生命,但不足以解決根本問題。若不能有效地從教育方面除去反猶主義,這問題將會持續。」
(來源:CBN,2016年9月21日,陳細細編譯報道)
禱告:求神攔阻反猶主義活動發生。
伊朗地下電影提及《安妮日記》
一部講述在迦薩被槍殺的巴勒斯坦少女的電影,近日在伊朗舉行秘密首映。電影裡提及大屠殺時期被害的猶太少女安妮.弗蘭克(Anne Frank),而伊朗的最高領袖哈梅內伊(Ali Khamenei)一直否認大屠殺一事。
影片名為《安妮.弗蘭克:過去和現在》,講述八個年輕巴勒斯坦婦女追尋安妮的故事,當中還採用了暢銷書《安妮日記》裡的內容。電影只播放給有興趣的教師和學生。為保護觀賞者,首映秘密舉行。導演說:「我們談到藝術能對現今世界帶來影響。」他希望這部電影能接觸到伊朗廣泛的觀眾,並督促觀眾告訴其他人有關大屠殺的歷史。
今年年初,哈梅內伊發表了一段短片回應大屠殺,說:「就算這確實是真的,我們也不知道它是如何發生。」今年大屠殺紀念日前兩星期,伊朗開始了一項以否認大屠殺為主題的繪畫比賽。
(來源:Bridges for Peace,2016年8月19日,陳細細編譯報道)
禱告:求神使用這影片為公義發聲。
開封五名猶太女人回歸以色列
開封的猶太社區有幾百年歷史,來自此地的五名猶太人後裔於2月29日啟程前往以色列,完成移民的第一階段。以色列新聞報道,說高藝宸、岳婷、李靜、李圓、李程錦將住在Midreshet Nishmat,在Jeanie Schottenstein中心的女性高級妥拉研究所學習律法,準備皈依猶太教。她們一直在研讀希伯來文,在出發前學習猶太教。
一般認為開封的猶太社區在第八或第九世紀由伊拉克或波斯的商人創立,明朝時可能已有五千人,但由於同化和通婚已減少到不到一千。協助她們移居的Shavei Israel主席Michael Freund說,餘下的成員都有意重新連接到他們的根源。「他們仍識別為猶太人的後裔,即使他們當中一些人與猶太教無關。」
(來源:以色列新聞祈禱會面書,2016年3月)
禱告:為她們能適應以色列生活,及信主祈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