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基督教大學引進藝術課程 近十年成為趨勢

今天的社會是一個視覺資訊飽和的世界。廣告和電影淹沒了人的視覺,並已經成為社會溝通的方式。美國一些基督教學院開始明白畢業生的就業、事工和社交都需要視覺素養和能力。根據美國大學協會的資料顯示,近十年來,超過85所基督教大學增加了新的藝術學位課程。

自2012年以來,至少有10間大學開辦了視覺藝術學位。有些還聘請了新的視覺藝術講師,擴大了工作室,增加畫廊或開設博物館。例如:加州的阿蘇撒太平洋大學,今年秋天開辦新的藝術教育碩士學位。

然而,這不表示這改變會產生宗教色彩濃厚的藝術。這些課程主要讓學生探索自己是誰,自己的信念,他們如何自處於美國多樣化宗教的社會,或任何對他們有意義的事。

以往視覺藝術在基督教校園並未受到好評。基督徒視覺藝術家協會的Cameron Anderson表示,保守的新教學校以前擔心視覺藝術可能會令人腐化,但是這正在改變。「他們在重新思考與文化的關係以及是否參與。」

實際上,視覺藝術培訓在就業市場中越來越受到重視,特別是在平面設計方面。奧羅爾羅伯茨大學每年視覺藝術畢業生大約有一半會找到商業工作,其餘的在教會工作。其藝術副教授Jason Howell認為:「影片有助在網站和會眾中創造美學體驗,讓人們聯合起來。視覺藝術可以幫助推動大使命。當人們質疑信仰,藝術成為提供真實感的途徑。」

(來源:Religion News Service,2017年5月17日,Vasco Lam編譯報道)

禱告:更多的藝術人材投入基督的大使命。

有光,也有黑暗 -【文化守望者】專欄

某天我在工作室,抺杯子時,有幾位到訪的中學生剛經過,那裡的負責人就介紹我,說我是寫童話的。給小朋友看的童話?他們顯然對童話沒興趣,但胖子同學好像想起什麼,有禮貌地說:「我有一條問題,請你不要介意。」我請他放心。他真的放鬆了一點,但語氣仍帶有幾分慎重的說:「童話故事都很簡單的,而小說作家如余華,寫的是人性,很有深度,你怎麼看呢?」他想問的是,童話有什麼文學價值?

我不感到冒犯,老實說,以前我也是這樣想的。但當時我手中的杯子還未抺乾,而我們在門外門內站著,不是時候討論有深度的事情,只想給個簡單的回應,當然也要搬出個有深度的大哲學家出來,我就說:「齊克果都寫動物寓言的,家中還收藏世界各地出版的童話書。」

用淺易的語言寫作,並不代表內容就是膚淺。水墨畫可能只用上簡單的幾筆,就表現出神乎其技的美感,但不是人人能做到。有人愛水墨畫,也有人愛工筆畫,不同形式,不同美學。

我個人認為,兒童故事寫作與成人寫作,真的有一樣重大分別,就是考慮兒童的心理成熟程度,這是作者的道德考慮。我不認為道德與藝術可以分開。因此,寫給兒童看的,刻劃人性的程度會有自限,特別是幽暗面和人性的複雜,都要顧及小讀者的成熟程度。拔苗不能助長,不要催迫小朋友過早面對世界的殘酷,然而,也不用結構一個無痛的世界,故事適當地反映不完美的現實,可以幫助小朋友邁向成熟。當然,至於如何拿捏,是沒有固定準則的,在這方面,作者的良心顯得重要。什麼程度可以,什麼程度不可以,家長和教育工作者就要做最後的把關。

有些人批評基督徒的藝術創作太膚淺,只表達光明一面,漠視人性的黑暗,不但脫離現實,而且平庸。我想,這都是真實。但我也見到另一極端情況,不少的現代基督徒藝術家幾乎只有探索黑暗面的熱情,透過描繪人性黑暗而尋求藝術的真。可能這是不自覺地受到現代藝術潮流的影響,我不肯定,但無論如何,將黑暗面剖開給人看,確實是時代的主流。黑暗容易描繪,還是光明容易描繪呢?

當光照射在一件物件上,如果你排除陰影,只有光,那就不是寫實。但如果你只保留陰影,排除了陽光,一樣不是真實。有光,也有陰影,而光勝過了黑暗,就構成一種懾人心魄的美。這種帶有形式的美有喚醒的力量,激發我們追求眼目所看不見的美。


文@黃少芬

聖經是創作靈感的源頭,你真心相信嗎? -【文化守望者】專欄

你很喜歡繪畫,同時又提醒自己:「我是基督徒啊,畫出來的東西要有基督教的信息!」於是你拿起畫筆,戰戰兢兢開始創作,你會畫出什麼呢?讓我猜一猜。我不是先知,只是根據過去觀察,再將你典型化,我猜想,你會畫十字架、綿羊、牧羊人、百合花、一束葡萄,還有繽紛的小心心,以及從上而下一束明亮的光。

不一定用這些經典的聖經象徵物才能表達信仰,這卻是別人一看就立刻認出是基督徒作品的方法,但我不相信這是你的創作目的,故意讓別人知道你在進行一項屬靈的工作,不,我想你有更高層次的創作意圖。我們透過藝術媒介表達對神和真理的經驗,卻不是在複製聖經,所表現的內容還可以包括生活記憶、對人生的感受和認知等,那麼畫出來的東西豈只有聖經的象徵符號。當然使用聖經的象徵符號絕對不是問題,問題只是創作者自己有沒有受到不必要的觀念所限制,結果創作變成重覆,失去原創性。(其實,聖經的象徵物不只是十字架、綿羊等,聖經作者都是象徵手法的高手。)

有一個常見的矛盾情況,不知道你是不是這樣呢。一方面固執地使用聖經的經典象徵物,另一方面卻好像不太相信聖經裡有給你進行創作的靈感,於是你從很多渠道找尋靈感(幸好沒有參加新紀元的什麼覺醒課程),就是沒去聖經裡汲取靈感。你可能固執地認為聖經就是聖經,一本指導人生的神聖之書,怎能與創作扯上關係呢?創作就是與人生有關,這樣去想,我真看不出為什麼聖經裡找不到創作靈感。

在中世紀的歐洲,聖經是不少藝術家的靈感來源,有些還是經世之作。當宗教被推至邊緣,就越少藝術作品與聖經有關。有些人可能會反駁,中世紀的藝術家要為教會服務,他們被動地採用聖經主題。今天我們高舉自由創作,不認為「被給予主題」的藝術任務有高的價值,但別忽略有才華的藝術家,本身也有能力對古老的主題進行創新,又有卓越而創新的藝術技巧,讓他們的作品不落俗套。

生活中尋找題材是老生常談的話,我們感官所接受的資訊,都有可能成為創作題材,但為什麼就沒包括聖經呢?撫心自問,我們到底有沒有信心,相信聖經是神的話語,因此是帶著孕育生命的創造能力,如果有,你其實已相信聖經是創作靈感的源頭。


文@黃少芬

【Kingdom LIFE】藝術治療與信仰

創造者不單是最大的藝術家,更把創作藝術的能力賜給人類,成為表達情感的最佳工具,將說不出的話展露出來,更可應用在心理治療中,使受傷者得醫治。「藝術治療」近年在坊間漸漸興起,可惜與信仰結合的卻不多。「藝覓心理治療中心」「杏樹枝創意教育」早前合辦藝術治療與信仰」講座,由註冊藝術治療師及婚姻及家庭治療師董美姿主講,從信仰角度探討藝術治療,以及藝術在教會工作的應用。

回轉才是真醫治

董首先以信仰角度指出「治療」的定義,就是生命得以修復達至完整,正如以賽亞書6:9-10說﹕「你去告訴這百姓說,你們聽是要聽見卻不明白,看是要看見卻不曉得。要使這百姓心蒙脂油、耳朵發沉、眼睛昏迷,恐怕眼睛看見,耳朵聽見,心裡明白,回轉過來,便得醫治。」原來對自己、對事情真相有更多「看見」、「了解」,回轉到神那裡去,才是真正完全的醫治。作為藝術治療師,董強調自己並不是醫治者的角色,只是負責幫助對方。

所謂「藝術治療」只是簡稱,是指以藝術作為溝通工具,進行心理治療,完整名稱應為「藝術心理治療」。「藝術治療」的過程中,必須有一位治療師作為「第三者」,因應受助者創作藝術作品時的狀態作出觀察、分析、評估、介入,再而進行心理治療。董認為,執行「藝術治療」的治療師必須具有認可的學歷,持有專業輔導學會的專業會員資格,確保治療對象得到有質素的幫助。她又提醒,藝術治療並非指自己獨立創作藝術,那只是減壓,不是真正的「治療」。

藝術治療著重受助對象在創作過程中發掘、理解、認識自己,進而有所改變。透過繪畫、陶藝、併貼、雕塑、書法、攝影,甚至寫作等等不同類型藝術創作,受助者可以認識他們的感受,知道這些感受如何影響他們的社交、對事情的期望、如何做成焦慮。他們對自己的作品會有不同的回應,有些人會對作品認同,另一些會感到驚訝,抑或是不願接受,這都反映了他們的心理狀況。

創作中發現自己

創作時,受助對像會不斷跟作品互動,調整自己的作品,例如加入顏色、素材等等。「作品會告訴你『夠不夠』,滿不滿足到自己想表達的東西。」治療師運用人類學、心理學知識,輔導技巧去觀察對方,提出問題引導對方思考自己的創作行為,卻不會介入對方的創作思路,例如問﹕「你有沒有發現自己……?」受助對象在創作中會找到滿足感、新體驗、新想法,並在治療師的提問及引導下,發展出新的目標、期望、願望。「這一切都要靠自己去經驗。」心理輔導的功能並不是告訴對方怎樣去做,而是提供安全、開放的環境,引導對方自我發現。

「治療師永遠不會判斷對方所畫的是什麼,而是會去問對方,他們想要表達些甚麼。」董指出,藝術治療並不是心理分析,不可以只看作品來判斷創作者的心理狀態,因為在不同情況下創作,創作者所想要表達的東西都不同,不可單憑符號、標誌性的應用去閱讀作品。

董又引用科學分析指,人類的理性思考常常受情緒影響,而「藝術治療是左右腦的平衡。」腦部很多東西不是語言文字可表達的,尤其是兒童、曾受創傷者。「有些人在創傷過後,腦部產生保護機制,告訴自己某些事情不曾發生過,因而失去了某些記憶。」透過創作,腦部可以處理情感的部份,以致我們可以再次以理性分析問題。有時候,一張圖片會勾起回憶、想法,刺激右腦情緒、聯想。另外,太過私隱的事情,人有時不想從直接說出來,卻可以透過創作去表達。有些藝術創作,更會表露出自己缺乏、想要、期望的東西。「例如以『快樂的一天』為題,有些小朋友會畫出一個遊樂場,原因是他們平日很少時間到遊樂場玩耍。」

小心選擇治療工具

提到藝術治療在信仰中的應用,她說﹕「基督信仰的最大目標,就是重修跟神的關係,藝術治療在信仰上的應用亦是一樣。」基督徒信主後並不是立即與神完全連結,而是要經歷一個旅程。我們經歷過失去後,就會尋求長久的東西,知道什麼才是可靠、永恆,認識真正的愛,才懂得愛其他人、愛自己。藝術治療正正就是有助於這個發現旅程的工具。

另一方面,董提醒,某些藝術治療的應用與信仰亦有衝突的地方,例如較著重個人主義,強調每個人都有治療自己的力量,甚至會借助其他靈界力量,如氣、磁場等等去做心理治療。從「禪」而來的靜觀默想,跟信仰也有衝擊,基督徒必須小心分辨。至於現時流行的「禪繞畫」,以繪畫纏繞線條來默想,也有異教根源。此外,透過繪畫「屋‧樹‧人」進行心理分析,其結果受文化、環境影響,亦不一定準確。

最後,董指出藝術在教會中的應用可以很廣泛,包括透過創作及分享得到鼓勵。無論是裝備成為藝術治療師,尋求相關服務,或是在教會中進行藝術創作,藝術技巧並非最重要,更要緊的是懂得欣賞神的創造。

(記者陳淑安報道)

無牆教會的藝術創作 -【文化守望者】專欄

今年是宗教改革運動五百周年,有歷史的距離,就可以蓋棺定論,馬丁路德和同時代改革家的主張和言論,到底說的是什麼?有什麼影響?聽過不少人就這樣說,因為當時改革家激進地要清理教堂裡的偶像物件,連帶所有宗教藝術品都完全棄絕,恐怕有形象的東西會使人墮入拜偶像的陷阱,於是今天我們的敬拜地方僅有的象徵物,就只有十架。這因果關係應該是沒錯的。

今天福音派教會不重視藝術發展,也可能是基於對「唯獨聖經」的偏執,有經文,有講壇的道,何需其他神聖載體!聖經確實是我們檢視真理的最高權威,但也不能因此否定真理透過其他媒介的彰顯的可能性。誰有這權柄,決定神應如何向世人說話呢?

有藝術家認為,藝術是人心裡最深的情感的實體表達,如果我們在最深的情感中能夠經驗神,又能夠將這經驗轉化成五官所能感知的東西,這麼說,藝術就是可以傳遞宗教情感的媒介,而真情與真理的融合,也就是道成肉身的藝術化過程。人是神所造的,情感深處的需要也是祂能完全滿足的,經驗神的深度遠遠超過我們今天所能想像的。所以別以為我們「掌握」了真理,我們不過是活在真理中,而「活」是有情感的,但情感是否豐富,卻是因人對神的渴慕程度而有不同的結果。

藝術不是教義,不是教條,不是宗教總綱,藝術有很強的主觀性,也反映個人的獨特性。所以在今天的教會文化處境裡,尤其是要求統一,誤以為「統一就是合一」的信徒社群裡,藝術在教內很難遇上合適的土壤,好讓它茁壯成長,開花結果。事實上,不少的基督徒藝術工作者,也不喜歡在教內從事創作,甚至拒絕被稱為基督徒藝術工作者。但在基督裡的人,每一個都是天國的使者,即使在教外從事創作,也是在參與天國的事業,只是有獨特的形式。

雖然有人說世俗主義使藝術不再服務宗教,不再是以榮耀神為目的,卻轉向榮耀人的目的,但藝術出走教會,卻可以是將光帶到全地的機會。今天蒙召做藝術工作者,不必像文藝復興時期前的古人,半生躲在教堂,整天在牆壁上畫畫。無牆教會運動的焦點不是建築物,而是社會的人群,如果這是一種新的可能,藝術創作豈不也應走出牆外,進入社會的人群中。


文@黃少芬

釋放先知性藝術 為神發出聲音

創造萬有的主賦予每個人審美眼光及創作恩賜,藉不同形式去敬拜祂、表達祂的聲音,而現在正是恢復先知性藝術的時刻!

6月17星期四晚上,來自美國休斯頓敬拜中心的Pastor Randy Needham(藍迪尼達漢牧師)在國度事奉中心的一個Art Jamming活動上,向參加者解釋「先知性藝術」的意思,鼓勵他們抓緊神的心,以不同形式為祂向世界發聲,反映祂的榮耀。各人即席將領受繪出,創造了多幅富有喻意的畫作。

神要透過人說話

去年,尼達漢牧師曾為香港帶來多幅先知性藝術作品,在沙田偉華商場展示,藉畫作宣告「亞洲的時刻」已經到了﹗今年他再度來港,在Art Jamming活動中述說自己如何開啟先知性藝術之門。「當你有不分散的心,神的微聲細語就可以改變你生命的方向。」他指出,世界各地的神國子民裡面有神給他們的寶物,只是世人沒有看見,而先知性話語就是向他們的心說話,也是說出神的心。

過去,尼達漢牧師不敢拿起畫筆,直至幾年前,他有一個異象,就是關於耶穌以及他的冠冕,而那冠冕非常之大。於是他把異象繪畫下,但卻自覺畫得不好,沒有勇氣拿給任何人看。他一直不敢自稱為「藝術家」,直到別人鼓勵他要擁抱自己在做的事,又問他是哪類型。他不知如何形容自己的藝術,便說那是「先知性藝術」。「我想告訴你們,其實你們每一個都是『先知性』的,正如使徒行傳二章說,神會將祂的靈澆灌凡有血氣的,祂的兒女會說預言。神會透過異象、異夢跟他們說話。」

「神很想透過你,向你身邊的人說話﹗」尼達漢牧師告訴參加者,他們都有恩寵,可以自由地進出神的同在。當人打開自己的心,拿著禮物來到神面前,用心靈及真理去敬拜祂,就得到恩寵。第二個恩寵的顯明,就是可以在世上可以發出先知性的聲音。「神將會給你影響力,給你偉大的聲音,因為祂很愛你身邊的人,希望透過你去接觸他們。」

神創造的能力

尼達漢牧師說,每個人都有創意,因為我們的天父是創造者。他發現創意非常重要,因為創意可以更新自己。「美麗的定義是什麼呢?神就是美麗的定義﹗」受造的萬物就是為了彰顯神的榮耀,因此人所創造的藝術、媒體等等,都有「一把聲音」,是為了反映及述說神的榮耀。最偉大的創造者,也都是聖靈,就是最偉大的音樂家、導演、作家,而聖靈正在人的裡面釋放創意,反映出神的榮耀。

他強調,無論做些什麼、創造什麼,都是由神開始,正像創世記中說﹕「起初,神創造天地」。在世界還是「空虛混沌,淵面黑暗」時,神的靈運行在水面上,而水的形態總是用來形容人的事。神說,在末後的日子,祂的知識要像水一樣覆蓋全地。神的創造能力、先知性、恩膏、復興、行走,就在自然之中運行。在自然之中會有黑暗,但在先知性的層面,神的靈卻在運行。即使我們的生命很多失望、混亂,但神將會向我們的生命說話、發出預言及應許,聖靈會按著這些說話在你生命中創造。神的靈親自向香港吹氣,而當人按神心意宣告時,聖靈就會按此創造。在神說話之前,什麼都不會發生,而我們不管做什麼事,都要釋放神的心意、神的說話。

(記者陳淑安報道)

尼達漢牧師分享信息之後,各參加者按聖靈感動創作繪畫,當中不少人是第一次如此創作,都能畫出極具意思的圖畫,部份作品如下﹕

986-2_292_PHOTO-15

五旬節演〈恰巧〉恢復節期 七千人觀看神對人奇妙帶領

今年五旬節恰巧是6月11日傍晚至6月12日傍晚,611靈糧堂選定在這聖靈降臨的節期,於6月9日至6月12日,首次在教會施恩座上演聖經《路得記》大型音樂劇,以敬拜神的心和讀神話語來恢復神所定的節期。六場公演共7000人進場,觀看由神精心編排的「恰巧」故事。

因路得記出現了兩次「恰巧」,故音樂劇命名為〈恰巧〉。故事由拿俄米在摩押地聽到耶和華眷顧自己的百姓,賜糧予他們開始揭開序幕。昔日拿俄米離棄了猶大地和耶和華神,到外邦摩押地寄居,丈夫以利米勒和兒子先後離世,她生命走到谷底,徬徨無助;但當她願意回轉向神和屬於她的地,在歸回伯利恆之時,就正好遇上大麥收割的日子。拿俄米的人生就開始由苦變甜——摩押女子路得,因著願意跟隨婆婆和耶和華神,她往田間拾取麥穗供養婆婆時,「恰巧」到了公公本族近親的那塊田,遇上愛惜她、向她施恩的波阿斯,從此她由一個外邦寡婦,變成大財主的妻子,且成為大衛家族的先祖,成就神的國。

原來許多的「恰巧」,背後都有神巧妙的安排,讓凡願意跟隨祂的人,脫離困苦進入豐盛。611靈糧堂主任張恩年牧師說,只要我們好像路得聽從拿俄米一樣,跟從聖靈的聲音,神也會帶領我們的一生,進入豐盛之中

由2004年起,611靈糧堂領受要恢復神節期的原有意義,相信神會喜悅並賜下祝福。首個恢復的節期為普珥節,以簡單音樂劇形式表達,帶領弟兄姊妹更深認識神反敗為勝的大能。從2007年開始,先後在大學會堂、荃灣大會堂、馬灣挪亞方舟、馬來西亞吉隆坡、古晉公演不同劇目,包括〈以斯帖記〉、〈你是彼得〉、埃及宰相約瑟的〈大器〉等聖經音樂劇。

(新聞稿由主辦單位提供)

讓孩子遇見神:使父親的心轉向兒女,兒女的心轉向父親 -【藝術•敬拜•宣教】專欄

美國著名畫家艾奇恩•卡瑪瑞克(Akiane Kramarik)8歲時,畫了世界聞名的「和平之君」主耶穌的畫作,靈感來自她的異夢,她在夢中遇見主耶穌。艾奇恩雖然出生在無宗教信仰的家庭,但神賜給她超凡藝術繪畫的恩膏,她的畫作將神啓示性訊息傳達給她的家人及全世界!這是藝術文化宣教的最佳例子之一。

另外,神透過她帶領她的家人認識神,她的家人因她的神蹟而受益,成為神的真正信徒。從她的例子,我們可以看見神樂意選擇小孩子與衪同工,成為神的「代言人」!從而「使父親的心轉向兒女,兒女的心轉向父親」(瑪四6)。

敬虔藝術是一種強而有力轉化生命的力量!感恩神給我靈感為聖約教會堅樂小學設計3D福音壁畫「路的抉擇」,並與文化宣教士團隊、堅樂小學的學生攜手一起繪畫創作,以生命影響生命!在導賞工作坊教導他們如何創意地拍攝3D相片與別人建立連繫,透過欣賞壁畫向朋輩、家長和社區居民分享福音壁畫的故事,成為「校園宣教大使」!與神同工,成為神的「代言人」!

奉耶穌基督的名,祝福凡參與福音壁畫事工的孩子們,生命必遇見神,必被轉化!在此更呼籲願意委身以藝術來宣教的年青人,接受培訓成為文化宣教士,將正向價值及聖經的世界觀透過藝術轉化校園,建立敬虔的神國文化。有負擔的弟兄姊妹請於「藝術敬拜宣教Art, Worship, Mission」的facebook登記。


文@Esther Praise

(作者為文化宣教士,FB: Art, Worship, Mission

福音壁畫馬拉松 以藝術燃點校園宣教之火

福音壁畫的異象

多位知名教會領袖在80年代開始推動「七座山」策略,包括學園傳道會創辦人白立德、青年使命團創辦人康寧漢及彼得.魏格納博士,他們主張基督徒必須在七座山佔有具影響力的領導地位,才能改變社會文化。那麼怎樣轉化「藝術和教育」的社會領域呢?

曾帶領過百幅壁畫創作的著名藝術家林旭輝先生,領受了神給他的異象,他說:「神在不同的時代使用不同的方法,如中古的時代,神透過藝術把福音傳遍整個歐洲。今日藝術已成為年青人溝通的語言。當我看到一幅幅座落在高人流地區的學校牆壁時,是否可作復興校園福音宣教的媒介?」

身為神的兒女,讓我們一起以藝術燃點校園宣教之火!帶領這世代的兒童和青少年一起跑進「神的命定」的福音壁畫馬拉松,讓他們與神同工,成為神的「代言人」!

(左起)靈美創意培育基金總幹事林旭輝及助理藝術總監Esther Prasie,堅樂小學校長司徒德志、教師陳彥雯、招珮瑛
(左起)靈美創意培育基金總幹事林旭輝及助理藝術總監Esther Prasie,堅樂小學校長司徒德志、教師陳彥雯、招珮瑛

以藝術轉化校園

「靈美創意培育基金」是一個文化宣教機構,抱負是傳承基督的文化使命,藉著推動全人教育,將正向價值及聖經的世界觀帶到家庭和下一代,轉化社區。使命是到有需要的社區,透過多元藝術創作與孩童及青少年人同行,全面培育他們的靈性、品格、情意及正向價值。創辦人林旭輝先生分享整個機構的異象是要「讓孩子遇見神」,是將神的真理和天國價值觀帶入教育制度。

以今次這幅「路的抉擇」福音壁畫為例,首先由城市宣教學博士何湛亮牧師確定了救贖訊息的「福音六步曲」,由參與文化宣教的藝術家帶著學校的孩子一起繪畫壁畫,生命影響生命,然後舉辦「福音壁畫導賞工作坊」,教導孩子透過福音壁畫來介紹福音訊息,培養他們成為神的「代言人」,與神同工,成為「校園宣教大使」。

堅樂小學點燃「校園宣教之火」

參與校園「福音壁畫馬拉松」運動的基督教聖約教會堅樂小學,校長司徒德志分享學校稟承聖約教會的優良挪威宣教傳統,本著基督耶穌慈愛與救贖的精神,期望此幅3D福音壁畫能美化校園和引導學生認識基督福音真理,建立正確的人生觀;亦希望與恩臨堂緊密合作,互相配搭,設立導賞事工,邀請區內居民拍照3D相,建立和諧關係,分享福音訊息。

該校的聖經科主任陳彥雯表示要推動全校的參與,將「3D福音壁畫導賞工作坊」編入聖經科校本課程,讓全校學生都可以學習這新時代的福音傳遞策略。另外,計劃透過「家長日」、「開放日」和「校慶日」,讓「校園宣教大使」請嘉賓和家長拍攝3D相留念,並且分享壁畫的福音內容。

視覺藝術科老師招珮瑛指出,壁畫那「半飛的生命冊和天梯」可以讓學生認識超現實主義的風格,表示會在視藝科課堂裡編入相關課題,例如「設計3D福音壁畫導賞指南」等。她表示會結合校內的視覺藝術科老師們一起推動「美化校園」的工作,更重要的是透過「福音壁畫導賞」活動幫助學生建立好品格,讓社區更美善更和諧。

 

「路的抉擇」全港首創3D福音壁畫

3D福音壁畫「路的抉擇」

感恩神給我為堅樂小學構思福音壁畫。禱告時,聖靈給我靈感設計三本書及兩條路帶出福音六部曲的訊息。第一本書是我們看到世間的萬物(詩十九1);第二本書是聖經 — 神的真理;第三本書是紀錄人一生的生命冊(啟二十12、15)。第一條路是滅亡之路,指肉身死亡,靈性死亡,永死之路;第二條路是恩典永生之路。

福音六部曲:

步曲1:神創造萬物。以長頸鹿動感地彎下頸吃生命樹的嫩葉,在天書上以「超現實的手法」畫出結滿豐盛果子的生命樹,代表神創造了天地萬物。

步曲2:人離開神。人不聽從神的吩咐,咬了一口分別善惡樹的果子,枯枝代表罪使人失去了永恆的生命,從此踏上灰色的滅亡之路。

步曲3:神愛世人,讓耶穌到世上。神慈愛的雙手賜下一份以紅色絲帶(預表基督的寶血)繫上的「免費」幻彩色禮物,代表「天堂就是永恒的生命」,不是賺得或配得的。

步曲4:耶穌釘十架。憑 Faith(信心)打開和接受這份禮物(福音)。「救贖十字架」代表單信靠耶穌基督而得永生。

步曲5:生命更新。蠟燭的光代表「基督是世上的光」,巨型的聖經強調人需要明白真理過敬虔的生活得蒙神的祝福。人接受救恩後,開始走色彩繽紛的「恩典永生道路」,踏上經卷的階梯上天國,名字也能被記錄在生命冊上。

步曲6:生命成長。小孩子代表初信的信徒,需要讀經、祈禱,使新生命成長起來。

本作品是一幅3D福音壁畫,參觀人士可選擇在「滅亡之路」上拍照,也可踏著經卷的階梯來拍照,代表願意行在神所喜悅的「恩典永生之路」。

 

結語

「讓孩子遇見神」是「靈美創意培育基金」的核心使命,我將會在本報專欄「藝術•敬拜•宣教」詳細分享怎樣運用藝術成為一種強而有力轉化孩子的生命媒介,讓他們活出神國的身分和命定。在此呼籲願意委身以藝術宣教的年青人,接受培訓成為文化宣教士,將正向價值及聖經的世界觀透過藝術轉化社區,建立敬虔的神國文化。

 

文@Esther Praise(靈美創意培育基金)

作者為文化宣教士,FB: Art, Worship, Mission

靈美創意培育基金: www.abcfoundation.org.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