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示錄的誕生地——拔摩島 -【出發進行】專欄

相傳洞內約翰曾用作手扶的地方,今日鑲了銀飾

「七教會」巡禮完成了,但怎能漏了拔摩島呢?

聖洞的明信片,清楚顯示了洞頂的三條裂痕,相傳象徵了神的三位一體

拔摩海島位於愛琴海中,距離以弗所城只有約30哩,島上甚至勉強可見到以弗所舊城。拔摩島面積不大,岩石甚多,自古以來,為航行之中途港和放逐犯人囚禁之地。相傳使徒約翰因羅馬皇帝豆米仙對基督徒的逼迫,被放逐到拔摩海島上,直到主曆96年才獲自由。約翰被囚期間,得見從天上來的啟示,看到世界的終局,寫成新約聖經最後一卷書:啟示錄——而前三章就是主耶穌給七教會的書信了。

 

 

拔摩島內的海灣,今天仍是熱鬧的小鎮,夏天季節是本土希臘人度假的首選

約翰被放逐到拔摩島時,也曾發生神蹟奇事。相傳載著約翰和其他囚犯的帆船,在駛到拔摩島附近時,突然狂風大作,船上有一少年不慎墮海,眾人慌亂之際,約翰向神禱告,從天上就有一隻大手伸下來,抱起了那小子,平安放到海島上。眾人驚奇之餘,管事的長官從此免去約翰原來當囚犯做石匠的苦役,讓他在島上自由行動,因此約翰才有機會寫作啟示錄。

修院內繪有關於使徒約翰到拔摩島時的神蹟故事

從島上首府科拉上到半山,就有著名的「啟示洞」(Cave of Apocalypse),相傳是約翰在睡夢中見啟示的地點。在約翰收到啟示錄的異象後,就將內容逐字口述給他的助手伯羅哥羅(早期教會的七位執事之一,與司提反齊名)記錄下來,寫成了啟示錄。今天洞內深處,約翰當日枕首和扶手之處,被鑲以白銀,圍以鐵欄以示紀念。洞旁建有天啟東正小教堂,名為聖亞拿堂,亞拿就是馬利亞的母親,今天這裡是希臘信徒最著名舉行洗禮的地點。

聖約翰修院山頂的鐘樓

拔摩島上另一著名景點就是聖約翰修院,於1088 年建立,是保存拔摩島宗教文化遺產的重要地方,至今仍有修士維持,殊不容易。修院入口的聖使徒堂遺留了當年描繪約翰神蹟的壁畫,修院的文物館珍藏了歷代的聖物、聖經抄本、聖杯和聖服等。修院天台的鐘樓則是全拔摩島最高點,也是拔摩島的地標,而聯合國的教科文組織在1999年將這個洞以及前述的修道院,共同列為世界遺產。

啟示錄聖洞在今日成為了希臘最著名的洗禮地方

今天的拔摩島雖然與七教會地域相近,但政治上卻為希臘領土,與七教會所屬的土耳其相隔,交通雖然還算方便,難免要通關過境,既近還遠的關係,和主與現今教會的關係,相似嗎?

 


波波Sir,大學社科系老師,尤愛鑽研世界歷史地理。「出発(發)進行」是一日本漢語,意思是指在列車出發時,車長發出的「指差喚呼」。香港人酷愛旅行,在疫情反覆,不能外出的日子,讓我們以相片帶動眼睛旅行,透過遊歷七教會,以信仰反思生命。

 

 

昔日熱水沸騰的老底嘉 – 【出發進行】專欄

棉花堡上遊設有溫泉浴場,池水冬暖夏涼,極受本地人和遊客歡迎

啟示錄七教會巡禮,來到了最後一間教會老底嘉了。相信不少讀過七教會書信的讀者,都對耶穌給這教會的評價印象深刻,更引以為戒,千萬不能「不冷不熱」,否則就被主「吐出去」。另外在書信中,主耶穌一句「看哪,我站在門外叩門,若有聽見我聲音就開門的,我要進到他那裡去,我與他,他與我一同坐席。」(啟三3:20),約定俗成地成為了佈道會的第一金句。(看看前文後理,就知道其實耶穌是為著老底嘉教會使者和信眾講的!)這可能連耶穌也始料不及呢。

老底嘉遺址上精美的馬賽克地版
由棉花堡溫泉慢慢流下來的泉水,真的是「不冷不熱」

今日的老底嘉古城已是一個盛極而衰的廢墟。它位於往以弗所和別迦摩的兩條主要大道的交匯點上,土地肥沃,過去貿易繁盛,農業和畜牧業都非常發達,盛產黑羊毛地毯。老底嘉更設有一所著名的耳科和眼科醫學院,生產眼膏運到各地。約翰的書信中形容老底嘉是「什麼也不缺」:歷史相傳,它在主後60年經歷地震,當地居民不需羅馬帝國援助,純以自身的財富重建一座繁盛城市。今日老底嘉古城廢墟規模之大,可與以弗所古城相比。

棉花堡今天已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更是土耳其國寶級旅遊景點

 

 

 

主對老底嘉的評語——「不冷不熱」的確是真的: 她地處火山活躍地帶,其中最著名的是城外的希拉波立的溫泉(Pamukkale,意思是「棉花堡」,直到今天都是土耳其的國寶級旅行勝地),溫度高之餘亦含豐富礦物,有治療皮膚病的功效。可是溫泉由棉花堡地區流下來,礦物被氧化,溫度逐漸下降,水流變少,也真是不冷不熱,沉澱物氣味也變得又濃又臭,那裡的水的確不能喝,難怪耶穌也說要吐出來了。水要保持溫度和初心的質量,才能成為好水。

教會聖壇遺址

七教會書信中,主對老底嘉教會的責備是相當重的。然而這也是「愛之深,責之切」:老底嘉教會或許未如以弗所、安提阿,甚或後來的羅馬或君士坦丁堡教會等顯赫,但其實在教會歷史中也發揮過重要的作用,如主後363-364年舉行的老底嘉大會(Council of Laodicea),就首次對教會讀經的範圍作出規定。我們今日所讀的「新舊約」,就是在這大會中第一次制訂出來(後來續有修訂,如當時的新約並未包括啟示錄)。老底嘉教會在經過主的責備後,的確有重新振作,就是在今日的古城廢墟中,也找到了昔日拜占庭時代的教會遺址,規模宏大,也有很美的裝飾,不是一味的淪落。

老底嘉古城中,近年出土的古教會遺址

 


波波Sir,大學社科系老師,尤愛鑽研世界歷史地理。「出発(發)進行」是一日本漢語,意思是指在列車出發時,車長發出的「指差喚呼」。香港人酷愛旅行,在疫情反覆,不能外出的日子,讓我們以相片帶動眼睛旅行,透過遊歷七教會,以信仰反思生命。

 

 

死於安樂的撒狄 – 【出發進行】專欄

建於公元三世紀的古代體育館

很多時候,我們都會對啟示錄七教會「分門別類」:耶穌對有些教會「有讚無彈」,是好的;又有些教會「好壞參半」,要學習當中的教訓;而其中兩間教會就掛上「只有壞,無樣好」的惡名,佼佼者應是撒狄(Sardis)教會了。事實上,耶穌對撒狄教會的確非常嚴厲,在寫給撒狄教會的信中,責備他們的行為沒有一樣是完全的,「按名是活的,其實是死的」。

體育館內部的柱樓建築,刻有文字

撒狄是呂底亞王國的商業中心,後來也是波斯帝國和羅馬時期的重要城市。城中有發達的染羊毛業、織地毯業和奴隸貿易等。流經這裡的河中更盛產金沙,據說現存最古老的金幣也是於此地鑄造。另外,撒狄位置險要,城下都是懸崖峭壁,防守時有著居高臨下的優勢,穩如泰山。

撒狄遺址中的亞底米神廟,規模僅比以弗所的神廟略小

事實上,撒狄教會「死於安樂」。撒狄教會並沒有像示每拿、別迦摩教會那樣,受到外來的逼迫,也沒有遇到尼哥拉黨、巴蘭,和耶洗別等錯謬的教訓。相反,撒狄教會,以至整個撒狄社會的問題是太過安逸,鬆懈懶散,失去了警醒。教會在繁榮安定下,看似行穩致遠,實則失去信仰。而城中明明有險可守,殊不知城外的懸崖中原來有一夾縫,後來被攻城的波斯士兵發現,上山偷襲時更發現撒狄軍隊竟然全無戒備,結果城池被輕易奪取。然而人類總要重複同樣的錯誤:撒狄繼被波斯征服後,後來又再一次被同樣手法偷襲成功,一點教訓也學不到,實在笑話。

亞底米神廟旁的小教會,是後來才建成的

今天的撒狄遺址剩下的,確實「只有表面」:當中有希臘時期建成的宏偉的體育館,內有大型浴場,柱廊也有希臘刻字;城中的亞底米神廟據說規模僅次於以弗所,神廟側邊有後來建成的猶太教堂。美國的考古探索隊曾於1926年到撒狄遺址中找到當時呂底亞王國的金幣,相信是現時人類社會文明中,最早製造鑄幣的地方。

屬於呂底亞王國所鑄之金幣

然而,再差的撒狄,耶穌還是給予盼望:「你們還有幾個名字是沒有玷污自己衣服的,他們要穿着白衣與我同行,因為他們是配得的。得勝的,將照樣穿上白衣,我將不會從生命冊上塗抹他的名,而且在我父和他的眾天使面前。我將要承認他的名。」(啟三4-6)不玷污自己衣服,就得自己警醒小心;而撒狄原是在生命冊上有的名字,卻因人不珍惜而被塗抹了。時勢真惡,我們都要穩守,以至到最終都能保存自己的名字,加油!

撒狄遺址之上存有古代建築的衛城,地勢險要
圖片來源: 維基網站;CORNELL CHRONICLE

波波Sir,大學社科系老師,尤愛鑽研世界歷史地理。「出発(發)進行」是一日本漢語,意思是指在列車出發時,車長發出的「指差喚呼」。香港人酷愛旅行,在疫情反覆,不能外出的日子,讓我們以相片帶動眼睛旅行,透過遊歷七教會,以信仰反思生命。

 

 

總要持守的推雅推喇教會 – 【出發進行】專欄

七教會中,推雅推喇教會時常被說成是「最不起眼」的。它既沒有像以弗所那樣的領導地位,也不像別迦摩那樣曾是王國之都,推雅推喇位於別迦摩與老底嘉兩地之間,今天在土耳其被稱為阿克希薩爾(意謂「白色城堡」),遺下的古蹟不算多,只有原有的大教堂及刻有羅馬皇帝的石碑等,所以旅客都常是「到此一遊」自拍一下就趕路到下個景點了。筆者當年也是這樣,差點錯過了這地方。

今日推雅推喇在英國「繼承」教會:希臘正教會聖索菲亞主教座堂(Saint Sophia Cathedral, London)。1922年,希臘普世牧首選擇聖索菲亞堂,作為希臘正教推雅推喇暨大不列顛總教區的主教座堂。
現任推雅推喇大主教聶基道

推雅推喇就像「舊香港」,經濟通商,賺錢至上,紡織、染料、金屬工藝等都有相關公會。聖經中除了七教會書信外,提到推雅推喇的,就是保羅在歐洲佈道後,第一位帶領信主的,正是推雅推喇婦人呂底亞(徒16:11-14)。呂底亞之後一直幫助保羅和西拉等使徒,同心為主盡力。

推雅推喇教會的信是七封書信中最長的。信中對教會有欣賞,也有責備:教會在行為上顯出愛心、信心、勤勞、忍耐和許多的善事,但同時也有極大的錯謬,就是容讓因先知耶洗別錯誤的教導進入教會之中,沒有辦識異端的能力。

神勉勵推雅推喇教會要做得勝者:「那得勝又遵守我命令到底的,我要賜給他權柄制伏列國;他必用鐵杖轄管他們,將他們如同窯戶的瓦器打得粉碎,像我從我父領受的權柄一樣。我又要把晨星賜給他。」(啟2:26-29)

推雅推喇在今日土耳其被稱為阿克希薩爾(意為白色城堡),距離地中海大約50英里。該市以染色著稱,並且是靛藍等彩布的貿易中心,在市中心古代遺址中,也發現了有關該市行會的銘文。

事實上,直到20世紀初期,推雅推喇教會都仍由東正教徒維持。及至1919至1922年發生第二次希土(希臘與土耳其)戰爭,土方得勝,簽訂洛桑條約,世界將鄂圖曼帝國之前割讓給希臘王國的領土被併入新成立的土耳其共和國。1923年希臘土耳其提出了「人口互換」,至少160萬人(約120萬希臘正教徒,35-40萬希臘穆斯林)被兩國強制迫遷,成為難民,也被剝奪了自己祖國的國籍。

據信在早期基督教時代,推雅推喇已擁有具規模的基督教會。

1922年,東正教會君士坦丁堡牧首任命了一位西歐和中歐的大主教,冠以「推雅推喇大主教」頭銜。由此推雅推喇就「轉籍」駐紮在倫敦,就此存留,「總要持守,直等到我來」。恰巧的是,現任推雅推喇大主教聶基道(Nikitas Loulias),就是首任正教會普世宗主教聖統香港及東南亞都主教教區的主教。教區於回歸前的1996年成立,管理中國大陸、香港、澳門、臺灣及東南亞地區的教務,他後來於2019年接任推雅推喇大主教,負責牧養英國和馬爾他等地區的希臘正教會。


波波Sir,大學社科系老師,尤愛鑽研世界歷史地理。「出発(發)進行」是一日本漢語,意思是指在列車出發時,車長發出的「指差喚呼」。香港人酷愛旅行,在疫情反覆,不能外出的日子,讓我們以相片帶動眼睛旅行,透過遊歷七教會,以信仰反思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