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度觀點】從竹棚到住棚

今年住棚節第1天正好與中秋節重疊。住棚節是猶太人三大節期之一,中秋節是華人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每年住棚節,猶太家庭會在戶外搭起帳篷居住,在棚內放上各式蔬果農作物,吃喝歡慶,回憶當年在曠野漂流的日子,以及慶祝豐收,感謝神的賜福。每年中秋節,是華人闔家歡聚的日子,一家人在中秋節夜晚一同吃飯賞月,席上充滿各式美食水果。今年在疫情的封鎖下,神使人回歸家庭中更多享受中秋團圓的滋味。

除了有相似的慶祝方式,棚對兩個民族來說,亦同樣有特殊的意義。對猶太人來說,從建立會幕,到建立聖殿,再到建立帳棚,從起初到如今,都代表了神渴望在地上與祂的子民同住的心願。「看哪,神的帳幕在人間。他要與人同住,他們要作他的子民。神要親自與他們同在,作他們的神。」(啟21:3)

竹棚,在中國已有悠久歷史,相傳在五千多年前,有巢氏便是用竹棚建築第一間「樹屋」,可說是搭棚行業的始創人。搭棚技術從廣東傳入香港,搭棚在我們的文化中代表一個建立和建造的過程。60、70年代香港經濟起飛之時,一個個結構分明、井然有序的施工竹棚隨處可見。直到今日,竹棚不但屬於建築的領域,更成為香港文化和藝術的象徵,揚威海外。早前就有一個以竹棚搭建的藝術作品在西九文化中心展出。

神從一本造出萬族,並且預定出各國各族所住的疆界(徒17:26),使他們各自保留美麗而獨特的文化。從以色列文化與華人文化的相似,讓我們看到神在遠古時代在各族群中作工留下的印記。現今神正在逐步恢復中國的文化根源,更多揭示聖經中的啟示,以及植根在華人文化中的神的心意。當我們向神尋求揭開香港的命定之時,我們需要辨識前人留給我們的產業與文化,挖掘出其中神所賜給香港的寶貝,進入承先啟後世代,我們將能進一步打開關乎香港命定的書卷,明白神的計劃。

在這個許多人離開香港,人看為荒涼的時期,當我們歡度中秋節之時,應站立在香港的土地發出祝福,神要與香港同住,神子民在香港重建倒塌的帳幕的時候到了,當屬神的帳幕架設,宣告屬靈的建設要再度興起,彰顯屬神榮美的香港文化和藝術將會更多湧現,使人得以看見從亙古到未來,耶和華都是華人的神。

 

 

考古發掘1500年前教堂 紀念「光榮殉道者」

以色列考古隊在貝特西蒙斯(Beit Shemesh)附近發掘出一座約一千五百年前興建的宏偉教堂,相信是當年不少基督徒的朝聖地。以色列古物管理局於10月20日透露,這座教堂是拜占庭(Byzantine)皇帝捐獻興建的,以紀念一名神秘的「光榮殉道者」。

考古發掘主任Benjamin Storchan在新聞發布會上表示:「殉道者的身分未明,但從教堂格外華麗的建築結構和銘文,可看出此人是舉足輕重的人物。」

教堂建於公元543年查士丁尼一世(Justinian)統治時期,後來於提比略二世君士坦丁皇帝(Tiberius II Constantine)時加建了禮拜堂。

教堂面積略超過三分一英畝,牆上塗著彩色的壁畫,並以高聳的柱子為裝飾,柱頭非常精緻、華麗。大教堂是一棟長形的建築,分為三部分,包括中央的中殿以及兩側的禮堂,在教堂入口處有一個迎接朝聖者的中庭。庭院內有完好無損的銘文,寫著該教堂是要獻給一位「光榮殉道者」。

在貝特西蒙斯 (Beit Shemesh)的拜占庭時代教堂,有兩條樓梯讓朝聖者往返地下室。 (圖片來源:以色列古物管理局 Asaf Peretz)

然而最令過去和現在的遊客感興趣的,是教堂底下有個完好的地下室。Storchan解釋:「在以色列被發掘的教堂古蹟中,存留著完好的地下室是很少有的。這個地下室是一個地下墓穴,顯然是用來安放殉道者的遺體(遺物)。地下室由平行樓梯連接,一條向下通往密室,另一條往上通往禱告室。這樣可容納大批基督徒朝聖者同時參觀。」

2019年10月在貝特西蒙斯(Beit Shemesh)的拜占庭時代教堂地板上暴露的馬賽克。(以色列古物管理局 Asaf Peretz)

遺址現場還發現色彩鮮豔的馬賽克,圖案除了有水果、花卉、動物群,更有雙翅展開的鷹(拜占庭帝國的象徵),上面還有銘文詳細說明提比略二世君士坦丁皇帝(公元574-582)捐贈支持教堂的擴建。Storchan說:「有許多書面資料證實,皇室資助興建以色列教堂,但鮮有考古證據,如這次發現的註明捐獻的銘文。」

聖經之地博物館(Bible Lands Museum)是這次發掘工作的伙伴,總監Amanda Weiss於聲明中表示:「很榮幸能夠與以色列古物管理局共同發掘這些重要的新發現,讓成千上萬不同年齡、信仰和國籍的參觀者能到此欣賞以色列豐富的文化遺產。」

(來源:《以色列時報》,2019年10月23日,Amy Fong編譯報導)

禱告:願考古發現讓人更認識神在人類歷史中的作為,以及先賢對神的尊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