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與教會的仳離(二)仳離的議題(上)-【選民系列】專欄

仳離議題一:一神論還是三神論

猶太教信仰第一個支柱是神,就是一神論,表示只有一位神。教會宣布彌賽亞耶穌是神的第二位格。當基督徒相信耶穌的神性時,基督論的問題是將猶太教與基督教分開。猶太教不認為基督教是一神論,也不相信道成了肉身。猶太人期待的彌賽亞,「他要執掌權柄,從這海直到那海,從大河直到地極。」(詩72:8)耶穌從來沒有統治過。猶太人認為,耶穌在有生之年,總被敵人追趕,最終還落入他們手中,無法解救自己。他怎能拯救全以色列呢?根據魏道思拉比(Wayne Dosick)的說法,彌賽亞的主要任務是為地球帶來和平,但耶穌當時和現在都沒有給世界帶來和平,因此,耶穌不符合彌賽亞的資格。

仳離議題二:行律法或不行律法

猶太教第二個支柱是妥拉(Torah),就是希伯來聖經或摩西律法的前五卷書。拉蒙 (Einat Ramon) 提到,猶太人「擁有開放房子和熱情好客的悠久傳統,歡迎不同立場的討論。」這意味著猶太教不擁抱一個權威來源,而是擁抱多個來源;並且全都回到妥拉作為基石。從廣義上講,在妥拉的保護傘下,人們可以考慮一大堆猶太遺產,例如塔木德(Talmud),內裡包含米示拿(Mishnah)或評論米示拿的口傳律法革馬拉(Gemara),以及其他拉比著作。從巴比倫流亡歸來後,以斯拉的改革將妥拉置於以色列生活的中心。妥拉的中心地位標誌著以色列自覺成為神的選民。揀選是基於神與以色列的盟約,遵守律法就是生活在這盟約中。律法是一項挑戰和指示,教導被救贖的人應該如何走神的道路。遵守律法決定了神子民的成員身分。

妥拉內有三種主要的習俗,來維持選民受到聖約的約束:割禮、安息日和食物律法。儘管猶太彌賽亞信徒繼續遵守律法,但外邦基督徒卻不必奉行。謙妙法(Himmelfarb)評論道:「到了第一世紀後期,基督教的成員主要是外邦人。而且,保羅到外邦人那裡宣教,主張外邦人不用守妥拉……在保羅和他同時代人生活的世代,妥拉已經過時了。」韋爾森(Marvin Wilson)論到安息日並得出結論:「關於安息日和其他固定的猶太人做法,教會和會堂的立場相反。千百年來,猶太群體認為,教會決定在星期日崇拜就是棄絕猶太經歷的核心,就是棄絕律法。」

關於星期六和星期日的對立立場,說明了處理有關他們信仰問題的不同方法。紐示拿(Jacob Neusner)評論道:「基督徒和法利賽人同屬於以色列,但對以色列這個詞的定義不同。基督徒將以色列視為一個家庭;法利賽人將其視為一種生活方式。」將崇拜日從星期六改為星期日冒犯了猶太人,因為遵守安息日是猶太人的生活方式。


黃濠光牧師博士,現任神召會友愛堂堂主任,曾任國度復興報及國度雜誌總編輯。畢業於美國福樂神學院及新國際大學。曾在以色列海法大學修課,熟悉以色列近代史。

 

 

以色列與教會的仳離(一)仳離的源頭作者 -【選民系列】專欄

使徒保羅用橄欖樹的意象來代表神的子民以色列(羅11:17-24)。在意象中,培植的橄欖樹有一些折斷的枝條和接上的野橄欖枝。折斷的枝條代表不信的猶太人,野橄欖的枝條代表信主的外邦人,因此信心是折斷和接上的關鍵因素(羅11:20)。如果猶太人有信心,他們將再次被接上。如果外邦人不堅持信心,他們將被剪除(羅11:22-23)。除了不信之外,使徒保羅還警告外邦信徒,他們不要自高,反要懼怕(羅11:20)。他知道在他的時代大部分猶太人是不信的,但他似乎預見到外邦信徒的問題會是自高。

隨著歷史的發展,猶太人與教會之間的仳離是不信和傲慢的結果。馬文·韋爾森(Marvin R. Wilson)感嘆道:「保羅告誡教會要心存敬意,『戰戰兢兢』,教會卻從來沒有認真地理會他這句話。」分道揚鑣是漸進的,探索分道過程可能有助於找到重新連接猶太人和教會的方法,使他們繼續接連在橄欖樹上。

教會初期完全由猶太人組成,信徒每天都在殿裡敬拜(徒2:46)。在第一世紀,猶太教是一個派別繁多的宗教,有法利賽人和撒都該人,愛色尼人和奮銳黨人,耶穌的追隨者被視為猶太教中的另一個教派。在羅馬百夫長哥尼流和他的家人成為信徒之後(徒10:24-48),外邦人開始加入教會。隨著越來越多的信徒加入教會,安提阿人開始認為這個教派與猶太教不同,並稱耶穌的門徒為基督徒(徒11:26)。安提阿教會由猶太信徒和外邦信徒組成(徒11:20-21)。

隨著越來越多的外邦人加入教會,有一種說法指那些外邦信徒必須受割禮並遵守摩西的律法才能得救。這個問題被帶到耶路撒冷的使徒那裡,會議得出結論是,摩西的律法,包括割禮,不會強加給外邦信徒,除了「禁戒偶像的污穢和姦淫,並勒死的牲畜和血」。(徒15:20)這個決定意味著外邦人通過耶穌可完全接觸神和祂的聖約,也意味著外邦信徒接上以色列的大家庭,卻不必為了成為猶太人而消除他們的身份和角色。在耶穌裡的猶太人和外邦人是一體的,但又可以不一樣。該決定駁回了外邦信徒猶太化的問題,就是皈依者無須遵循猶太教的宗教操守和習俗。

新約書卷沒有任何線索暗示,耶路撒冷會議所認可基督身體內文化和種族的多樣性,會導致猶太人和外邦信徒之間的仳離。李察·隆靖力嘉(Richard N. Longenecker)將這種仳離歸因於「在未來外邦化的教會所表現出來的勝利主義、傲慢和驕傲的罪惡。」另一方面,詹士·鄧恩(James D.G. Dunn)指出,主流猶太教認為教會質疑和重新定義猶太教的四大支柱(神、妥拉、以色列人民和以色列土地)是不可以接受的。


黃濠光牧師博士,現任神召會友愛堂堂主任,曾任國度復興報及國度雜誌總編輯。畢業於美國福樂神學院及新國際大學。曾在以色列海法大學修課,熟悉以色列近代史。

 

 

以色列與教會的共同命定 -【選民系列】專欄

以色列人是神立約的子民,信了耶穌的外邦人是為新約教會的信徒,也是神的子民,所以兩者是有關係的,可是尚未完全地及實質地連結。以色列既是一個國家,也是一個民族。以色列國在歷史上曾消失了一段很長的時間,而猶太民族繼續存在於地球上。教會是信徒的屬靈團體,所信奉的耶穌為猶太彌賽亞,因此教會從以色列而出。教會始於耶路撒冷,成員都是猶太人(徒2:5,14,41)。神學家莫特曼(Jürgen Moltmann)說,以色列是教會在「歷史上原初、持續和最終的伙伴」。我們要從聖經看看神對世界的救贖計劃中,以色列的命定以及與教會的關係,並解釋將兩者的命定融合在一起的必要性。

莫特曼說:「沒有一種生命可以從其自身的角度來理解。只要活著,他就存在於與其他人的生活關係中。」以色列和教會都不是為自己而存在,以色列被揀選為要祝福世界,而教會被揀選為傳揚耶穌基督的福音來拯救失喪的人。兩者都是神立約的子民,當以色列活不出自己的命定時,神就興起教會,不是取代以色列,而是加入以色列,成為世界的祝福。在歷史上,以色列和教會從一體走向對立,但從本質上講,兩者都是屬神的,出於神的,也是為神的。

使徒保羅提醒外邦教會關於其猶太根源(羅11:17-18)。以色列的命定受到神盟約的約束,宣教學家查理斯·樊·恩根(Charles van Engen)說:「衪是萬有之主,在盟約內已賦予以色列跟其他國家有特殊的目的。因此,在盟約內與耶和華結盟意味著,有份參與耶和華對整個世界的普遍旨意。以色列不能永遠保持排他性,因為耶和華的心意是賜福所有民族。」神的旨意是要以色列祝福全世界,但隨著替代神學和反猶主義的興起,教會反而跟神的旨意背道而馳,用行動破壞以色列。

使徒保羅提到耶穌再來的條件:「天必留他,等到萬物復興的時候,就是神從創世以來、藉著聖先知的口所說的。」(徒3:21)耶穌留在天上,直至萬物復興的時候,復興就是恢復過來。在近代,神正在復興以色列,恢復它作為一個國家存在於世上,並且興起餘民彌賽亞信徒,以此榮耀祂並祝福世界。

「所以,你要對以色列家說,主耶和華如此說:以色列家啊,我行這事不是為你們,乃是為我的聖名,就是在你們到的列國中所褻瀆的。」(結36:22)以色列並不完美,但是神正在恢復其命定,並為耶穌第二次降臨做準備。教會應認識到以色列的角色,並與以色列團結。為此,教會需要放棄替代神學,並承認以色列在神救贖計劃裡的中心地位。


黃濠光牧師博士,現任神召會友愛堂堂主任,曾任國度復興報及國度雜誌總編輯。畢業於美國福樂神學院及新國際大學。曾在以色列海法大學修課,熟悉以色列近代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