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度1分鐘(85)傳統教會與使徒中心的十大不同

+按圖放大

 

傳統教會 
 
使徒中心 
服事和牧養所有人如果信徒有需要,就向牧師或傳道人尋求幫助 。   牧養
聖徒
vs
裝備
聖徒 
訓練聖徒去門訓列國神創造每個肢體都有潛在的恩賜有待發掘教會不僅要服事他們,還應該裝備他們去服事列國  
竭力留住信徒,為他們提供安全環境,實際上則害怕人會離開去其他教會 教會會時刻看守羊群,不想失去任何一個。   留住
信徒
vs
差派
門徒 
不斷訓練和差遣門徒。「你留在這裡做什麼?走進世界,傳福音,在神擺放你的地方發光,然後回來與我們一起慶祝吧!」使徒中心就是一個生產和差派門徒的基地。  
駐守宗教​​山頭七山是影響社會和世界的7個領域,宗教是其中的一座。傳統教會觀念認為,基督徒要服事神,就應專注在宗教山頭的發展信徒較少參與城市生活,教會成為信徒主要活動的發生地  宗教
山頭
vs
七座
山頭 
訓練門徒在自己的生活,商業,教育,媒體等職場帶來屬神的影響力。使徒中心需要培養的,不僅是神學生,還有律師,政治家,改革者等職場領袖。他們將以新的方式去思考和改變社會。 
持續為信徒提供關顧,但是教會面臨的需求是永無止境的。關顧屬於牧養工作,是基礎也很重要,然而,當教會將使命限於牧養和關顧,那麼教會的異象就不完整。  關顧
vs
入侵、佔領和轉變 
關顧門徒,但是並不止於此,使徒中心要努力使每個人都能加入神國軍隊,找到自己的位置,為神入侵,佔領和改變領土。 
習慣站在會眾層面思考,而不是國度層面,牧師領袖優先考慮的是教會會眾的需要。  會眾
vs
國度 
認為所屬的城市就是會眾,門徒應為神的國度而活,神的國度不僅存在於教會,因為神的權柄是要統治全地。 
鼓勵信徒積極參與團契或小組等群體活動,教會的影響力僅限於內部的會眾群體,對教會外的社會群體、所在社區的影響力較小。  團契的地方
vs
立法議會 
教會(ecclesia)在希臘文中是指立法議會,負責就重要問題做決定。耶穌說:「我要建立教會(ecclesia)。」使徒性的教會在地上頒布天上的法令,憑信心向世界宣告,使神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 
將安全放在首位,對於改變,採用被動的應對策略,教會少有「運動」或新事誕生。  安全至上
vs
冒險、創造力和企業家精神 
採取積極的生產模式,鼓勵冒險、創造力和企業家精神,突破限制的框架,向前邁進。那些推動事物前進的人就是願意冒險做新事的人。 
避免打擾惡魔。「如果魔鬼不打擾你,請不要打擾牠。不要叫醒熟睡的敵人。」  避免打擾魔鬼
vs
成為魔鬼的「噩夢」 
門徒是魔鬼的噩夢。魔鬼不得休息,因為信徒一直在打擾牠。門徒是以屬靈分辨力和策略去發動爭戰,互相祈禱,保持警惕,堅定不移地順服神,不向仇敵讓步。 
長老、執事等領袖在監察牧師,在某些情況下,可以解僱牧師。  監察牧師
vs
協助使徒 
使徒之間互相負責監督,使徒團隊的任務是支持和協助聖靈揀選的使徒,共同努力推進神的國度。 
財務一直是問題。金錢是一個敏感的話題。教會的資金是用於資助教會的發展計劃。  貧窮文化
vs
慷慨文化 
擁抱慷慨文化,相信神能供應所需來完成任務,例如從當地教會得到資金來發展神的國度。 

資料來源:Alain Caron, Heavens HeadquartersHodos, 2017 

 

 

「七重」職事?!——從使從行傳看各職事的興起 -【復興以色列】專欄

在使徒行傳第1章中,只有 「使徒」是事奉人員。據第6章所載,隨著教會增長,多方面的事工是必需的,因而形成了「執事」。第8章敘述到因著受迫害、耶路撒冷社區被分散,及福音的廣傳而形成了「傳福音」 事工。第一位福音宣教士是曾被膏為執事的腓利,後來他去了撒馬利亞傳道(徒21:8)。

第11章,會眾倍增到一個地步需要領袖。古代以色列稱領袖為「長老」,因此教會領袖被稱為長老在 11章30節 中首次提及。接下來的幾年,設立長老成為每個教會的標準做法(參徒14:23)。從 15章2節 看出,當地教會內的長老和跨教會服事的使徒組成了一個延伸的領導團隊。

第13章,當安提阿教會增長時,除了使徒和長老,另外還發展出「先知教師」(徒 13: 1)。「先知」這名稱,是採用古以色列對先知的叫法,但此時的先知代表了一種新階段的預言 ── 新約教會中領導團隊之一部份。那時之前,教導職責是由使徒擔任,後來聖經教導的職責已延伸到其他的教會領袖身上。

第14章,保羅和巴拿巴受安提阿教會差派,出去宣講福音並教導聖經。他們在安提阿服事時,既是先知又是教師。當他們開始建立教會,並委任長老時,他們就變成 「使徒 」(徒 14:14)。保羅和巴拿巴代表了使徒性事工一個新階段的倍增和延伸,許多其他的使徒隨後而上;比如羅馬書 16章7節 提到的安多尼古和猶尼亞安,還有像亞波羅這種「超級使徒」(林前 3:3-6)和雅各(林前 15:7)。

使徒性領袖興起,成為在新約教會裡被接受的恩賜與功能的一部分(林前 12:28-29)。使徒性事工的豐滿可在以弗所書 4章11節 中看出 —— 其中有「 使徒先知傳福音的牧師教師 」。最初的使徒同時擔任這五種職分,後來使徒的角色演變成五種不同職分,也稱為「五重職事」;這五種職分是聖靈的恩賜,由耶穌升天後賜給信仰群體(弗 4:7-10)。

有意思的是,「牧師 」(希臘語 poimen)這個詞彙在新約只出現過一次,就在以弗所書四章。若無使徒、先知、傳福音和教師共同運作,牧師是難以成就的。在使徒行傳中,亦無特別提及牧師的角色,但對使徒的描述卻不少。今天,許多人認為不再需要使徒,對教會的資深領袖就直稱「牧師」;其實,許多資深教會的領袖是優秀的教師或使徒。這樣看來,牧師的角色是由長老的角色發展而來,是教會中的資深領袖。


亞設.因崔特(Asher Intrater)是以色列彌賽亞信徒群體的使徒領袖,創辦「復興以色列事工(Revive Israel Ministries)」,另外在耶路撒冷「耶穌之愛教會」及「復興列國(Tikkun International)」擔任監督職責,最近出版新書《與神對齊》。

按此購買新書《與神對齊》

憑信心啟動恩賜 喜樂敬拜是爭戰武器

12月10-11日Arise 5 創辦人榮撒卡(Ron Sawka)來港於「翻轉時刻」特會中分享。他勉勵香港要進入先知性,作為推動使徒運動的根基,而充滿喜樂的敬拜是屬靈爭戰的武器。

憑信心啟動恩賜

榮撒卡認為,當人憑信心接受耶穌,就會啟動救恩,之後也可以幫助其他人啟動。因此,正如救恩是因著信心被啟動,各種先知恩賜也可憑信心得以啟動。他提出啟動預言恩賜的四個步驟,與啟動救恩是共通的:一、明白神話語的教導或應許。「聖經說我們要相信耶穌,同樣也叫我們切慕說預言。(林前14:1)」二、神的恩典使我們有信心,並渴慕該恩賜。「我們認識到神期望我們發預言,就會渴慕預言恩賜。」三、要憑信心求,然後接受。「我們禱告接受耶穌作個人的救主,也可以求神賜下預言的恩賜,並憑信心領受。」四、宣告出來。「正如口裡宣認耶穌為主就可得救,我們領受了預言的恩賜就要說出來。」他指出:「啟動先知性是香港當務之急,先知性是使徒中心得以前進的根基。」

榮撒卡認為,神正在恢復教會到初代教會的模樣,包括使徒和先知的基礎真理。五百年前,神透過馬丁路德恢復了因信稱義的基礎真理,這個真理就再沒有離開教會。廿十世紀初,世界各地都經歷聖靈的洗,成為之後恢復聖靈恩賜的根基。他說:「使徒的特徵是時常突破、充滿神蹟、常常開門、到最困難的地方,是被差派的。先知的特徵是聆聽神聲音的。神正在祂的身體恢復使徒性和先知性,預備眾信徒進入『聖徒世代』的復興與收割。過往數百年,教會因著牧師、教師和傳福音而為世界所認識,是時候讓這個世代憑著使徒性和先知性,去認出神的教會。」

自1975年以來,榮撒卡和妻子泰迪被呼召到日本宣教,推動先知性運動,他們在東京開設「預言咖啡館」,非常受人歡迎。團隊同工分成三隊,分別負責泡咖啡,招呼客人及向來賓發預言。「我們一星期可以向七百多人發預言,他們從日本各地慕名而來,當中不少人會信主,我們會邀請他們來咖啡館星期日舉行的崇拜。我很喜歡在那裡講道,因為每次都有30-40位新來賓。」榮撒卡相信,五重職事的恢復,使每一個人都可以參與在服事之中:「信徒不一定需要受很多神學訓練才可以去接觸人。」

打破公式化的敬拜

教會要進入使徒性,改變敬拜讚美的方式非常關鍵。榮撒卡走訪世界各地教會,他發現,一個教會若不願意改變固有的敬拜的模式,很難進入突破。他說:「我希望打破對讚美舊有的想法,很多情況下它並不合乎聖經。」現在很多教會有一種公式化的敬拜模式,覺得敬拜一定要由歡樂輕快的歌曲開始,然後逐漸進入到安靜緩慢的詩歌。「這是人為的東西,是靈恩運動而出的傳統。聖經沒有說過進到神的同在中一定要很安靜,這是源於我們覺得自己不配來到神面前。」

他又分享當神帶領人進入先知性敬拜,會產生兩個轉變:一是充滿喜樂,二是發現讚美是爭戰的武器。他提到,面對停滯攔阻,我們可透過喜樂去突破。「當你需要一些改變,就要開始大大的喜樂,歡呼歌唱跳舞。天國是要暴力進入的,強烈的喜樂會使我們看到神的主權!神正在興起大能的勇士,建立祂的管治。使徒中心的建立,能夠粉碎魔鬼地區性的控制、謊言和計劃。讚美時神會工作,帶領軍隊向前衝。」他建議敬拜隊跟隨聖靈的帶領,可以預備一個詩歌清單,按當下的感動開始敬拜,再尋求推進。先知性的新歌將有領人在神的同在中暢遊,並帶下爭戰的恩膏,因此不應事先計劃敬拜中每個環節。

最後,榮撒卡向香港發預言:「神對這城有偉大的計劃,我們要向她發預言。主說香港將變得越來越重要,不但作為金融中心,主正呼召你成為先知性城市,你能夠興起企業家,成為中國與外國的橋樑。你擁有外交的恩膏,預備雙方可以見面,並保持中立。你也是一個使徒性城市,將有新的東西從香港發明,突破而出。現在是你被興起及持續提升的時間!」他又特別指出,香港好像大衛面對巨人一樣,得勝只須一顆石子,因此不是倚靠勢力、才能,而是靠神的靈方能成事。「神要使用香港行大事。即使你面對外面的壓力,你仍然保存你的身分。你會解決問題、創造奇蹟!」

 

(記者林暐皓報導)

教會進入新時代 運用權柄轉化列國

使徒性領袖達屈‧席茲(Dutch Sheets)最近為亞洲禱告,差派亞洲教會成為神國管治的領導聲音, 運用國度性的恩賜轉化列國。

3月29日—4月1日,美國「錫安的榮耀國際事工」(Glory of Zion International)舉行逾越節特會,來自台灣及香港的華人代表團一行二十多人到美國赴會。達屈‧席茲在會上發出重要的信息:教會已經進入一個新時代,透過五重職事的運作,在地上彰顯基督的完全,並要擔起國度的權柄,轉化地域的氛圍,完成大使命。

恢復耶穌完全的恩膏

達屈‧席茲在特會開幕的信息分享中指出,教會已經跨進一個新時代(New Era)。他提到教會四方面的完全或豐滿,首先是時候滿足(弗1:10-11)。教會正處於萬物恢復的季節(希臘文Chronos,徒3:21),當中又有一些機會之窗(希臘文Kairos),若要收割整個季節的成果,必須在特定的時刻跨越這些門戶。神正透過贖回的循環重新修建教會各方面,回復原本設計的運作模式。關於第二方面的完全,他指出,教會恢復了「耶穌完全的恩膏」,亦即是當五重職事的恩膏在教會中恢復,教會能夠在地上完全地彰顯耶穌基督。基督給教會的五種恩膏,有使徒、先知、傳福音的、牧師和教師(弗4:12)。「若教會只有牧師,只能彰顯20%的耶穌基督。」過去許多時候教會只有傳福音的、牧師和教師,只能有限地彰顯耶穌基督的恩膏。教會仍然可以得著失喪靈魂,牧養羊群。正如耶穌不單是羔羊,也是猶大獅子;不單是新郎,也是將軍;教會也須要有耶穌全面的恩膏才可以完全彰顯耶穌基督。過去二三十年,神讓教會重新認識先知和使徒的職分,並開始運作這些恩賜。他說:「教會自使徒行傳以來,首次有能力、有潛力運作五重恩膏,彰顯耶穌基督的完全,去滿足大使命。各項恩賜將會產生協同效應,運作得更好。」

同時,許多信徒將會重新審視自己的恩膏。他舉例說明:「你可能不是牧師,但可以牧養人;你可以不是使徒,但可以運作使徒性恩膏。」另一方面,當領袖不再因為文化的因素,被迫承擔與其恩賜不相配的工作時,其他人的恩賜反而更得以發揮。他以自己沒有牧養恩賜為例,過往他做牧師的時候常常傷害人。「我的恩賜是使徒,我不懂對羊群呵護備至,那也不是一個將軍的職責。」當領袖停止運用錯的恩賜,將帶來戲劇性的改變。在使徒性、先知性恩賜的帶領下,各項恩賜將會得以發揮。

開始運用權柄轉化列國

第三方面的完全是達到「基督完全長成的身量」(弗4:13),成就比耶穌所作更大的事。「耶穌作為完全的榜樣,常被聖靈充滿、聽見神的聲音、作天父所作的及教導天國的事,若這代表跟隨神的人的正常模樣,那麼我們應怎樣做?」教會的恩賜要提升到耶穌的層次,教會要使地上執政的、掌權的,得知神百般的智慧。(弗 3:10)教會不但彰顯神蹟奇事,更能管治和恢復土地;不單使靈魂得救,更是轉化列國。教會不再被動地抵擋邪靈的攪擾,而是開始在策略上領先仇敵。

最後一方面是「完成大使命」。達屈‧席茲指出創世的時候,神不但建立家庭,更給予管治土地的權柄和任務。基督的身體已經恢復了這個任命,要在地上開始為主來掌管、醫治和轉化列國。以海地處理貧窮問題為例,他建議教會不是使用武力,而是透過靈裡運用天國王權,使天國的真理進入地區,轉化文化。教會不只是會眾堂會,而是國度管治的呈現。禱告就是我們帶著王權宣告,在神的管治下釋放的指令。他以馬可福音16章和馬太福音28章的大使命作對比,指出使命的兩個層次。馬可福音著重個人,要傳福音,有神蹟、醫治和奇事,使人得救,進入天國,得享兒女的權利。然而,透過馬太福音,運用使徒先知恩賜,實行國民的責任,教導真理和轉化列國,管理土地,把天國帶到地上。焦點就由個人轉變為國度。他指出過去一百年的屬靈運動中,超過五億人得救,但教會卻在文化、教育和政府等領域先去影響力。「改革與覺醒,若沒有管治能力,將不能持續。」唯有當天國在一個地區掌權的時候,才有能力從貧窮、暴力和欺騙中釋放國家。

達屈‧席茲最後總結,憑著耶穌完全的恩膏,不但個人生命和生活方式會改變,列國的思考系統和價值觀都會轉換。因著真理進佔自然界,氛圍改變,文化受影響,地域性的營疊將被拆毀,人們的心思會改變,轉化地區、城市及國家。

(記者林暐皓報導)

華人興起使徒性教會 5778年進入得勝門戶

美國「錫安榮耀國際事工」(Glory of Zion)的使徒團隊在進入5778年以先來到香港,於《使徒性教會興起》的特會中,釋放了關於使徒教會與使徒中心及5778年進入得勝門戶的重要信息,對華人影響深遠。

恰克‧皮爾斯(Chuck Pierce)說:「使徒性教會正在世界各地興起,在接下來的十年,中國的教會對世界會有最大影響力。華人的教會將興起成為使徒性的教會,神的眼目正在你們身上。」他帶領所有人宣告:「現在就是那時候!會有震動令教會進入前所未有的榮耀!華人的教會有權柄堵住仇敵的嘴巴!要在敬拜中興起。」

不一樣的使徒教會

羅伯特‧海得勒教導「使徒教會及使徒中心」。他開首以帶領與會者想像早期教會的實況,點出她與我們所理解的「教會」十分不一樣。首先,每個城市的教會都有爆炸性增長。早期教會沒有特定的「神職人員」來執行事工!她有使徒、先知、牧師、教師和傳福音,去裝備每一個人去服事!由於神的同在停留在他們的中間,有人獲得醫治的知識言語;有人經神蹟醫治,全家歸主;有人唱先知性歌曲,感動許多人。羅伯特笑說:「叫死人復活是教會增長的好策略。」他又引述愛任紐(Irenaeus)的記載:「先知性言語,方言和醫治的奇蹟是相當平常的。因著聖徒的禱告,教會中常見到人從死裡復活!」他指出,在70年之內,早期教會把福音帶到了當時世界的盡頭!

羅伯特‧海得勒

早期教會有以弗所書4:11-12所說的五重職事:使徒、先知、傳福音、牧師與教師,目的是要「裝備聖徒,各盡其職」。五重職事是一個新皮袋:傳福音領人歸主;牧師關心和照顧他們;先知釋放異象;教師訓練和教導;使徒設立秩序,設立人進入服事,教會就成為大能的軍隊。然而,羅伯特提出對比:「現今的問題是,教會仍是傳統牧養型架構,所有事工都交由一個過份操勞的牧師。會眾由平信徒(laymen)組成,大部分從未成熟或被裝備去有效地服事。」初代教會並沒有把所有領袖都稱為牧師,若查看使徒行傳,教會有稱為使徒、有稱為教師、牧師、先知的。初代教會大多是小型的家庭教會,不是每一間都有齊五重職事,她們的要訣就在於使徒性中心!

在使徒行傳中,每當教會想滲透一個地域或族群,他們會設立「使徒中心」。 使徒中心是教導、訓練、慶典聚集(逾越節等)、分配資源、差派服事團隊出去的中心,使每個小型家庭教會能夠支取五重職事的服事。這樣,各教會不至軟弱孤立,恩賜就開始發揮,神蹟奇事出現。使徒行傳中,耶路撒冷、安提阿、以弗所、哥林多、羅馬等每一個都是使徒中心。要在五重職事中運作,重點是與使徒中心建立教會連結。這是教會運作在新約中真正的力量!羅伯特宣告:「使徒性中心已經復還並在各處興起!」

5778年的啟示

晚上的特會,羅伯特‧海得勒亦分享了「5778年——穿越進入未來的門戶」信息。2017年9月21日是聖經曆5778年的開始,羅伯特指出,神將啟示埋藏於猶太曆之中。在希伯來文中,每個字母都是圖畫,而數字同時也是字母,所以在希伯文5778是一組字母。70的希伯來字母是「AYIN」,8的希伯來字母是「CHET」。因此,5778年是關於AYIN 及 CHET的一年。數字上,5代表恩典;7是完成、完美;8代表新的開始。「這一年,神將賜給你恩典去完成舊事,進入新事!」羅伯特說。

關於AYIN,希伯來文解作眼睛。羅伯特提出,神要給你清晰的視野,看見你以前看不到的東西。關於本年的第二個字母是CHET,是「一道門或閘」的圖畫,羅伯特認為,今年我們至少要通過四個關鍵的門戶,進入未來。它們是:恩典之門、誓約之門、敬拜之門和爭戰之門。這四項都與字母CHET有關。

恩典之門代表神的恩寵、大能、喜樂和祝福,要謙卑領受,脫離律法主義,不要靠自己。誓約之門提醒我們留意與誰連結,未來將取決於我們今年所連結的誓約關係!敬拜之門來自CHET的圖像,它由其他2個字母「VAV」與「ZAYIN」組成,分別代表「神的啟示光照地球物質界,照亮全地!」的圖畫及「光從地上反射回來,以讚美照亮諸天」的圖畫,所以這是「領受神啟示,並將其透過讚美反映給神」的一年!敬拜讓我們行在信心中,要知道神比敵人更大。最後爭戰之門是在新舊循環交替的時候遇到的,要透過穿上屬靈的裝甲爭戰入侵黑暗,推進光明的國度,絕不能被動。

「今年神正在召喚你穿越那些門戶!拒絕法律主義,領受恩典。拒絕隔離,走在誓約中。拒絕恐懼,在敬拜中上昇。拒絕被動,獲得勝利。今年,神希望你開始新的一頁!」羅伯特總結。

krt322-14a
.章啟明長老及周神助牧師送給恰克一幅名為《以色列的馬兵與天使》的圖畫,寓意他帶來了天使來幫助華人。
krt322-14b
.馬健明牧師師母代表香港領受天使的外袍,象徵天使與他們一同穿越閘門,會幫助他們完成舊的和開展新的循環。

 

在特會的末段,中國教會的領袖們在台中宣告,使徒教會正在華人中間興起,將結出豐碩的果子,與神的心意對齊,恢復神的次序。

(記者林暐皓報道)

[國度觀點] 使徒運動與地方堂會的關係

「錫安榮耀國際事工」負責人恰克.皮爾斯(Chuck Pierce)近年在世界各地除教導猶太根源的恢復外,更積極推動使徒運動,最近他和團隊來香港主講特會,主題正是「使徒性教會興起」。如其他教內的復興運動一樣,使徒運動對教會的運作必會帶來重大改變,而這將加強地方堂會的繁殖功能。

根據皮爾斯和他的同工羅伯特‧海德勒(Robert Heidler)的觀點,使徒運動與猶太根源的恢復息息相關,因為在使徒行傳年代,初代教會就是以使徒中心的模式運作,教會的最高領袖是使徒,他們在耶路撒冷和主要外邦城市建立使徒中心,監督其範圍內的聚會點。當年的教會不像大部分的現代教會,並沒有一座教堂建築物,信耶穌的人以家庭聚集的方式崇拜和團契,而聚會點分佈在不同地區的信徒家裡,在使徒中心之下與其他聚會點形成緊密的教會網絡。海德勒引述初代教會教父的文獻指,當時教會經常有先知預言、醫治神蹟等聖靈恩賜的彰顯。

來到二十一世紀,教會大多數是在堂會聚會,又不是家庭教會,為什麼需要恢復使徒中心模式呢?海德勒提出一個實務考慮,就是恩賜互補。他們很早就宣講五重職事的恢復,即一家健康的教會必須有使徒、先知、牧師、教師和傳福音的,在這五種恩賜的交互運作下,才能完善地裝備門徒各盡其職,在世界建立神的國。雖然很多教會都接納五重職事,並決心推行,但當他們日後探訪這些教會時,發現很少能夠實行,原因是在一家中小型教會裡不容易有整全的五重職事團隊。所以海德勒認為,使徒中心可以補足地方堂會的恩賜缺欠,在從屬關係中發揮五重職事的功能。

在今年的兩次華人聚集期間,皮爾斯都預言到使徒運動在華人教會中的興起,以及華人教會的新模式,並認為將對世界帶來極大的影響力。在現今的時勢下,華人教會無法不變革,從舊日的植堂模式,轉向分散式的聚集,而這必須在緊密的網絡中互相連結,才能在五重職事架構下發揮完善的教會功能,在黑暗的時代成為明亮的燈台,見證那將要來臨的國度。

611珍珠復興特會 成全聖徒 轉化城市

6月21-24日,香港611靈糧堂舉辦了「國際教牧及職場領袖復興特會——珍珠」(簡稱珍珠復興特會) ,吸引了來自12個國家地區的144間教會,逾1800位的牧者和肢體參與,一起同心尋求復興的籲匙。其中逾二十位611的核心同工和分堂牧者分享他們如何透過愛的牧養,讓他們的生命從微小沙粒蛻變成珍珠的心路歷程。

主任牧師張恩年在會上分享,教會要成為珍珠,關鍵在成全聖徒,而不是追逐事工。當教會使徒能帶出「五重恩賜」的團隊,透過牧養興起門徒,為神孕育眾多珍珠,他們就能轉化家庭、職場,最終為神得著城市。張牧師又指,很多教會只著重事工,不看重人的生命,以為擴展事工就會帶來教會增長,但其實這是一條死路,因為忽略人的生命,團隊就無法成形。「若焦點在事工,當你離開,你的事工就會過去;但若焦點是人,當你離開,你的異象仍會繼續傳遞,耶穌就是如此。」而很多人以為建立「五重職事」的教會,就是建立五重職事的事工,但其實使徒、先知、傳福音、牧師和教師是指得著這五種恩賜的人。人才是焦點!因此,使徒要建立的應該是「五重恩賜」的教會。

張牧師又以以弗所書4章11-13節為基礎,指出使徒居「五重恩賜」的首位,最重要的責任就是把其他四種恩賜的人帶出來,成全聖徒,就是透過牧養,扶持和修剪門徒的生命,使他們成為珍珠;然後「五重恩賜」的團隊一起又再成全聖徒,使各肢體在不同服侍上各盡其職,在愛中建立自己,建立基督的身體,直到長大成人,有基督的身量。過程就是讓每個人從沙粒蛻變成珍珠,再由珍珠轉化為母蚌,為主孕育更多珍珠的生命。

張牧師進一步分享從神領受轉化城市的策略,他引述創世記1章28節說,神吩咐人要「生養眾多,遍滿地面,治理這地」,當教會不斷興起門徒,孕育珍珠,有基督身量的人遍滿大地時,大地就會被神轉化。他認為轉化城市的關鍵是教會,因為神視教會為萬有之首,教會的角色要牧養人的生命,建造家庭,然後影響職場,最終就能得著城市。

(資訊由主辦單位提供)

基督徒經濟學者論壇2017 社會創新改變世界

基督徒經濟學者論壇2017於本月初在香港大學舉行,主題為「企業社會責任與社創﹕倫理、聖經及神學透視」,邀得多位經濟學者及神學學者,以學術、歷史、聖經、真實例子去探討企業社會創新的原則及可行性。

營運社企必須倫理操守

王于漸教授
王于漸教授

香港大學經濟學講座教授王于漸先解釋何謂企業及「企業社會責任」。企業在法律監控下不斷延續,有時比人的壽命更長,卻不一定依從社會的道德法規,因而會有「企業社會責任」的討論。他以不同學術觀點闡釋「企業社會責任」,其中Peter Drucker的觀點認為,商業透過分工及市場,將複雜問題簡化,因此牟利的企業效率很高。各種複雜的社會問題難以單靠政府解決,必須學習商業方式去解決,以專門的企業,亦即社會企業去針對性解決。複雜的社會問題不可能由一個社會企業去處理,而是需要許多社會企業互相競爭、創新,以最有效的方法去解決。社會企業的收入可以來自收費、捐獻及政府資助。

王教授又指,許多社會企業都有宗教背景,而且透過這些社會企業去傳遞其價值觀。由於社會企業沒有明確的盈利標準,其營運者必須有較高尚的道德倫理操守,否則其監控則非常薄弱。他續說,當前最大的「企業社會責任」討論,就是「全球化」的問題。某些跨國企業到法律較為不完整的國家去做生意,沒有嚴厲法律監管,也許會破壞當地的社區,同時不尊重當地的社會道德倫理。然而,跨國政府組織很難就此達成共識,反而透過宗教領袖之間的對話,對企業或社會企業或者更有約制作用。

基督徒召命乃為愛人

郭偉聯教授
郭偉聯教授

接著,由浸會大學宗教及哲學系助理教授郭偉聯主講「社會創新﹕歷史經驗與神學基礎」。他指出,面對社會困難,人們仍然相信自我創造力,去找出新的出路,而非處於焦慮之中,是非常重要的出路。雖然宗教給人的感覺總是「有偏執」的,卻總是在社會創新上有幫助。「社會創新的執行,有時會牽涉到價值的改變。」郭教授以約翰‧衛斯理作例子來說明。英國工業革命時代,民間貧窮情況嚴重,衛斯理親身接觸貧窮人後,發現單單「派錢」並不能解決貧窮人需要,於是組織醫療探訪隊,也提供貸款給貧窮人,同時開設職業訓練所,又開辦「一條龍」的學校。

郭總結衛斯理的歷史經驗指,社會創新需要親身接觸有需要的人,不可流於空談。另外,衛斯理是一個有紀律的人。「當你有社會景願,認為必須為此鍥而不捨,這個特性就非常重要。」再者,基督教是傳播的宗教,而衛斯理不斷透過不同媒介向周圍的人發表意見。「他的講道往往不是罵人,而是提議人將錢用得更有價值。」此外,循道會的嚴密組織,也是成功因素之一。同時,社會創新不需要只由一個人或一個組織去完成,而是可以由很多組織去互補。許多其他組織亦以循道會的基督教社會主義去延續及發展。最後,衛斯理支持政府、反對革命的保守思想,反映他不會在處理社會問題上單單依靠或埋怨政府,認為個人力量同樣可對社會問題作貢獻。這對今日社會亦有積極意義。

「當我們看衛斯理的例子,發現要幫助社會更好,最重要是知道我們在神面前是自由的主體。」英國神學家Oliver O’Donovan指出,基督徒在困難的社會中,要相信自己有改變的力量,不要灰心,原因是有神的召命。當人有神的召命時,就知道自己對神及其他人有責任。一切的社會創新,如何在經濟體系中做得更好,也是源於「愛」,而愛人就神給基督徒的召命。

問題在於是否「看見」

t313-01-cover-photo-03
葉漢浩教授

中文大學崇基學院神學院助理教授葉漢浩以聖經反思回應企業的社會責任。他指出,新約聖經時代的經濟活動相當活躍,達官貴人佔人口約1.23%,另外就是少數的生意人,其餘大部份人都是合約員工或奴隸,貧富懸殊問題嚴重。路加福音之中耶穌與律法司對話,律法司問我的鄰舍在哪裡,本來這個問題很正常,但當我們知道背景,了解到那時候有97%的人都是貧窮人,便知道那人的問題在於「看不見」,而耶穌也是在回應他「看不見」的問題。「今天我們也一樣,當我們問可以『做些什麼』,其實問題也許不在這裡,而是我們是否『看見』。」

「愛是基督徒由開始到末了的核心價值。」葉漢浩說,「當我們今天講愛,最大問題是沒有場景。我們的愛很個人、很感性。」聖經加拉太書五13:「弟兄們,你們蒙召是要得自由,只是不可將你們的自由當作放縱情慾的機會,總要用愛心互相服事。」在充滿以自己利益為中心的試探中,不可以放縱,要有召命,就是「以愛心互相服侍」,這種愛是有對象的、有他者的,是有呈現與實踐的。「如果今天教會講愛卻只是內聚,便是失去了使命;只傳自由的福音,卻沒提醒信徒是有使命的,便是做漏了。」

葉漢浩又提到「園主的比喻」,指園主給那最後一個進入葡萄園的工人一整天的工資,是違反了資本主義社會的原則,但卻滿足了最缺乏、最難找工作者的需要。他又舉出腓利門書中的例子,指出保羅付出榮譽的代價,要求弟兄姊妹接納一位奴隸,如同接納他一樣,是與世界不同的新價值。最後,葉總結時提到「已然未然」的神學觀念。「我們明白社會黑暗,仍然站立在黑暗的社會之中。我們不會認為能夠解決在世的黑暗問題,但我們會為在世的黑暗帶來一些改變。」

t313-01-cover-photo-04
黃元山先生

中文大學全球政治經濟社會科學碩士課程導師黃元山指,教會最有效解決社會問題的力量,並不是作為一個組織去做些什麼,而是激勵及裝備每個信徒在身處的職場興起,改變四周的人與事。而要解決社會問題,單是機構組織的力量是不足夠,必須要商界的參與。他以多個外國企業舉例說明,雖然有時候企業是為了賺錢而「裝作」執行社會責任,但只要具有長遠發展的眼光,亦會對社會制度的建設有所貢獻,背後大多帶有道德價值基礎。

(記者陳淑安報道)

[特稿] 向聖靈運動進言 – 劉達芳博士

筆者曾被指為將第三波聖靈運動帶進香港的一位。人對我如何批評,我從來不介意,只在乎自己是否行在神的旨意中,又是否帶著別人這樣行。近日,我觀察到在聖靈運動中一些危機,必須提醒主內賢達,要慎思明辨,懸崖勒馬。茲將危機詳列如下:

1. 在聖經之外,建立了另一個權柄核心

A. 過份相信使徒先知

福音派一向以聖經為信仰及生活的唯一準則,”Sola Scriptura” 是福音派及靈恩派共同篤信的。福音派在這方面,有其盲點,常把教會傳統高舉於聖經之上,其「反方言」是最好的例子,但靈恩派也不是沒有盲點。

靈恩派近年來,高舉五重職事,特別著重使徒及先知。一方面,靈恩運動按立使徒,使他們成為地區性教會的權柄,及至權柄敗落,許多人就跌倒。好些靈恩信徒崇敬先知,只要是某某先知說的,就百份百相信,依預言定個人取向,以及教會的長期目標。筆者在這圈子那麼久,自己也有很多經歷,親自體會到這個危機。有時先知可以很準,準得驚人,但有時卻會搞錯了。若信徒奉先知為一近乎絕對的屬靈權柄,那就很危險了。

打個比方,若有一醫生,同時是一位先知,他一天對你說:「我昨晚禱告時,神突然對我說,你的腸有瘤,要馬上開刀,我為你約了手術室,今早就開刀。」你會如何回應?若我是你,我一定會說,慢點,先做些化驗,看看我的癌指數如何等等。可惜,今天靈恩的信徒,對先知的話,一點都沒有聖經建議的「慎思明辨」(林前14:29),倒將自己的前途、事奉、教會的方向全放在先知的「手術台」上。

B. 倚重夢、個人領受,在禱告中有圖畫、找數字

筆者不是不相信夢、圖畫、數字等都可以是神與我們溝通的途徑。我個人奇妙的經歷多得很,至今天仍預期神會說話。問題仍是一樣:這些都只能作助證,而且需要幾個指標都同時指向同一信息,不能只是單一的領受,就以之為行動的綱領。

很多靈恩信徒,篤信不疑夢、個人領受、數字的巧合等等的指引。又加上不熟聖經,性格不成熟,帶給聚會及教會很多混亂。他一時說﹕「我的領受是這樣」,一時云﹕「我看見甚麼甚麼」。沒有屬靈操練做基礎,在架構保護上亦沒有監管、沒有遮蓋,就像在風中飄來飄去。本來該好好花時間傳福音,在聖經上紮根、愛顧窮人、關心社會,但這些「過靈」的領受,叫這些機會都失去。信徒因而不成長,教會也沒有增長。(欲聽其詳,請選禧福十二月初開的「理性與靈恩」一科)

2. 騎劫聖經去支持政治立場

A. 騎劫聖經

聖經及基督教信仰,歷世歷代以來,都被騎劫成為政治工具﹕El Salvador 的解放神學家,騎劫出埃及記,去合理化其政治行為,稱各種暴力活動為「宣教」,用宣教基金去買槍械。南非的種族隔離政策(黑人不能在較好的地區找工作、讀書等),曾幾何時牢不可破,就是因為荷蘭改革宗的教會領袖,以使徒行傳17:26節為根據,倡議種族分離主義。他們漠視經文的原意是在乎神的豐富與預備,神要每一民族都有其發展,不要入侵別人的彊界,強說種族隔離是神的旨意。

今天,在北美,許多白人「先知」及靈恩(或非靈恩)教會領袖,也以徒17:26為建牆及拒絕收容敍利亞難民的根據,牧師在講壇鼓勵教會內的信徒在選舉中這樣投票。他們抓住一節經文,卻推翻整個舊約對接待外人及寄居者的教導。這釋經錯誤,在「理性與靈恩」首二課會詳細處理。

B. 叫信仰與政治掛鈎

特朗普的當選,按北美Charisma  Magazine說,是要多得福音派教會力挺。福音派及靈恩派支持特朗普,部份是因為寄望他能在高院內提名一些法官,可以推翻墮胎及同性婚姻的法案。但政治是極其殘酷的,特朗普在當選不夠十天後,就說「墮胎及同性婚姻的法案」是現實,他覺得可以接受。將永不改變的真理與瞬息萬變的政治掛鈎, 就會有這樣的下場:樹倒猢猻散。

將信仰與政治掛鈎的極端例子,是某「國家級禱告領袖」指出,今年是猶太曆5777年,5字代表聖殿山復得五十週年,而777是指特朗普宣誓後的第一日,是他70歲又77天。而特朗普是第45任總統,應驗以賽亞書45章有關古列王,他們因此認為特朗普是受膏作總統建牆的!

但那邊廂,又有教會領袖指出特朗普的家族買了紐約第五街666號,而所付的錢是18億,18是等於3 X 6 =666。他們又說。特朗普大樓是203米高,等於666呎,而特朗普是住66樓。特朗普的祖母是在1966年,六月六日死的,她的名字是Elizabeth Christ Trump,是要將基督趕出的意思……這些教會領袖,用以上的數字,證明特朗普是敵基督。

如此種種,叫相信數字的人,無所適從。歸根咎底,就是有些靈恩信徒,可能讀經不多,無法自己按聖經去剖釋事物,去洞悉秋毫。沒有獨立思考能力,只知信權威人仕的說法。

是時候,聖靈運動的信徒,回歸福音派「唯獨聖經」的根,這根叫我們可以吸取聖靈的活水,從之得力,又廣結聖靈的果子,叫榮耀歸與神。

國度1分鐘(12) – 使徒中心

295mid-使徒中心
+按圖放大

使徒中心的定義

使徒性中心是一個地區的中央樞紐和資源中心,或母港(Central hub)的功能,能支援每個地區的教會支取五重職事的服事。

使徒中心的功能

  1. 使地區接觸到五重職事
  2. 地區的教導及訓練中心
  3. 地區的慶典聚集地(逾越節等)
  4. 差派信徒、服事團隊出去的中心

初代教會的使徒中心

  • 新約聖經中的教會是由散布在一個地區的數百或數千個小小的家庭教會所組成,每個教會都連結於一個使徒性中心 (central hub)。
  • 聖經使徒中心例子:
    1. 耶路撒冷(使徒行傳二章42節)
    2. 安提阿(使徒行傳十一章24-26節)
    3. 以弗所(使徒行傳十八章4、8-11節)
    4. 哥林多(使徒行傳十九章8-12節)
    5. 羅馬(使徒行傳二十八章23、30-31節)
  • 信徒在家庭教會進行崇拜,在使徒性中心接受教導及訓練。

為什麼要在這時復興使徒性教會?

  1. 五重職事是神原本所設的教會運作模式
    • 牧養模式並不是神的計劃
  2.  起初復興的策略
    • 初代使徒在耶路撒冷、安提阿、以弗所、哥林多、羅馬設立使徒中心,裝備信徒,把福音爆炸性地傳遍亞細亞及歐洲。
  3. 使徒性教會才可以興起每一個信徒實行耶穌的命令
    • 初代教會行在聖靈大能中,充滿醫治釋放、趕鬼、神蹟奇事。
    • 所有門徒都起來服事,各盡其職,建立基督身體

使徒職份

  • 使徒(Apostolos)原文是指「被差派」
  • 使徒不只是出現在初期教會時代,今天神仍要差許多使徒出去拓展祂的國度。
  • 使徒的功能是建立教會,並有神所賜的恩膏設立五重職事去裝備聖徒(以弗所書四章11節)。

五重職事

他所賜的,有使徒,有先知,有傳福音的,有牧師和教師,為要成全聖徒,各盡其職,建立基督的身體,直等到我們眾人在真道上同歸於一,認識 神的兒子,得以長大成人,滿有基督長成的身量,(以弗所書四章11-13節)

職事 工作目標
使徒 建立教會和設立治理方式
先知 給予異象與方向

設立預言準確度的標準

教師 教導與訓練
牧師 餵養、安慰、保護羊群
傳福音 領人歸主

讓你的教會先成為使徒性教會:國度1分鐘(10) – 使徒性教會

(資料來源:「使徒性教會正興起」Chuck Pierce)

國度1分鐘(10) – 使徒性教會

+按圖放大
+按圖放大

 

聖經中教會的定義

「教會」希臘文「Ekklesia」是由Ek(出來)及kaleo(呼召)組成

  • 是指「一群被呼召出來的群體」
  • 在希臘文中「Ekklesia」指的是國會或殖民政府,有立法院、治理團隊﹑軍隊、戰士的概念
  • 所以,教會是一個被呼召出來治理的團體

(來源:章啟明長老 -「大衛會幕禱告中心」網站)

使徒性教會  VS 傳統牧養型教會

傳統牧養型教會

Pastoral Church

使徒性教會

Apostolic Church

領袖角色
  • 牧師是主要職份
  • 通常擔當教會管理、講道、事工執行、牧養等角色
  • 使徒和先知為根基(弗二20)
  • 以五重職事運作
會眾角色
  • 由一群「平信徒」組成會眾
  • 接受牧師的餵養
  • 裝備每一個信徒去服事
  • 視所有信徒是「傳道人」
事工目的 以滿足需要為目標:

  • 滿足會眾的牧養需要
  • 確定羊群受到照顧和安慰
以異象為主導:

  • 幫助信徒尋找生命中的呼召
  • 裝備、訓練及差他們出去
事工重點
  • 著重堂會發展,人數倍增
  • 較內聚
  • 著重拓展神的國度
  • 差派人出去不同工場及領域發揮影響力
要建立使徒性教會,必先連結於使徒中心:國度1分鐘(12) – 使徒中心

(資料來源:「使徒性教會正興起」Chuck Pier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