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代對講】(1) 屬靈父母和屬靈的家

+按圖放大

為探討年青人與上一代的想法差異,促進兩代間的理解和溝通,我們透過不同年齡信徒對同一議題表達自己的想法,讓不同世代的心聲得以向信徒群體傳遞。本次參與主題討論的信徒為黃傳道、薛傳道、豪仔和曉娟。

Q對於屬靈父母,你有何看法?

上一代:

回答一:

對於屬靈父母,我有兩個層面的認知:1、我是否認出他們是城市的父輩;2、他們是否我個人的屬靈父親或母親。站在這一代,其實我一直不知道如何尊榮屬靈的上一代,這不是關乎他們是否想要「屬靈父母」這個名銜,而是我是否尊榮某些人是主所揀選去守護城市的父老。若我在靈裡認出他們,我很自然會稱呼他們為父母。對我個人來說,我也有自己的屬靈父母,那麼他們就不單單是城市的父母親,而是我個人的父母。這兩個層次是有分別的。

回答二:

對於屬靈父母這個稱呼,我感覺是沈重的,教會有弟兄姊妹會叫我媽媽,但他們未必真的聽我的教導,尊重我在他們生命中的位置,一起尋求神的心意。甚至有肢體在移民前一週才通知我他們要離開,因為我是他們的「屬靈媽媽」。

另一方面,屬靈父母是神的揀選,教會中我是很多人的媽媽。例如我帶人信主,在小組中培養他們成長,為他們祈禱,而他們也會聽從我的意見。反而在這些服事中,我會享受作屬靈媽媽。神揀選人成為屬靈父母,那麼他們就不單是生出孩子,還要養育他們,栽培他們,與他們分享成長的喜樂。

下一代

回答一:

我第一次聽到屬靈父母這個詞,是在一個年青人營會中,聚會中有一個環節是邀請上一代作出關懷的行動,例如擁抱。當時我以為關顧我們的人就是屬靈父母,後來我發現,關顧和同行的人也未必是。現在我認為屬靈父母是很認識我們的人,能夠時常提點我們,幫助我們進入命定。我覺得年青人需要有屬靈的家和父母,但兩代之間需要時間磨合,建立真實的關係,以致屬靈父母所講的,我們能憑信心去做。

回答二:

屬靈父母對我來說,需要我們彼此靈裡認出,他們是神委派來帶領我的權柄,是我們能夠跟隨的。屬靈的父母異象或屬靈遺產會傳承給兒女,一方面他們會令你成長,另一方面我們會承接他們的異象,上一代的異夢是會成為我們的異象。

年青人未必信耶穌後就需要有屬靈父母,要看生命的階段,因為神有祂的時間,以我為例,我曾向神求屬靈父母,當時神說暫時不會給我,後來在適當時間神就使我認出屬靈父母。

Q兩代之間如何溝通和同行?

下一代

回答一:

兩代間的溝通和同行是分階段的。第1個階段,當我們還不夠成熟時,我們應該順從屬靈父母的權柄。第二階段,當我們生命足夠成熟,我們應該衡量,如何將神放在我們兩代之間。當我與上一代意見不同,我不是不聽他們的話,而是要相信主在我們中間。我要來到神面前求問,求主去改變和攪動我們,然後我要等候神的時間,使轉變發生。

回答二:

有一定困難,最難拿捏的是父母的看法,他們是否完全明白我的意思,因此需要同行才能進深真實的關係。某些時候,我也會不明白上一代的想法,但因著同行就會明白他們的深遠用意。

Q香港教會要活出屬靈的家和父母文化,有何難度?

上一代

現在很多年青人在家中嚐不到父母的愛,但若在教會能夠找到屬靈父母,是一個很大的醫治。我發現現在教會很留意行政,建立系統和規矩,但誰願意委身每個星期抽出時間,苦口婆心的教導和牧養?很多人看不到這些的重要,除非他們真的很愛神,才會願意承擔牧養的事奉。

另外,牧者今日作為屬靈父母,他們是否知道求問神,多些得著神牧養,多些聽神聲音。如果牧者不是這樣跟隨神,他們牧養出來的人如何就可想而知。屬靈父母這個話題是很深的,香港教會是否真的明白,還需要進一步求問神。

下一代

當家的概念被帶進年青一代中,就出現了一個試探:年青人想認「很勁」的人做屬靈父母。實際上屬靈父母不關乎「勁不勁」,而是真正能提升你的人。基於香港的文化,很多年青人還不完全明白什麼是屬靈父母,還是有「跟師父」的習慣,只想跟從很厲害的人。

另外,有些年青人認了屬靈父母,但是不跟隨。他們或許因為同輩壓力而認;或許原生家庭問題令他們很需要關愛,以致投射到屬靈父母身上。結果他們認了,卻實質什麼也沒有發生,只是滿足裡面的需要,這樣的「認出」是沒有用的,也得不著家的恩膏。

Q你認為作屬靈父母或兒女的關鍵是什麼?

上一代

兩代要有共同的追求才會有關係,我認為要有祭壇。不是說我們是父母,孩子就一定要聽我們的話,我們能一起祈禱就很不同。祭壇的關係是一起的,神會在祭壇中向我們說話,使大家一同成長。我們要拒絕公式化上教會、祈禱和讀聖經,我們需要健康的生命。例如和下一代一同敬拜,畫畫,創作,一同求問神和追求成長,互相欣賞,就會一同經歷神,脫離沈悶的關係,才是有屬靈關係的兩代。

下一代

最重要相信神給你的屬靈父母,或許有時我們會疑惑,但始終他們有權柄,我會選擇相信我的父母。作為兒女,跟隨很重要,我們不可能完全明白他們的用意,因為總有原因他們比我走得更前,成為我的帶領。

 

 

【Kingdom LIFE】培養孩子財務智商 由父母做起

農曆新年之後,許多父母頭痛如何教導子女運用利是錢,有的與孩子一起開立銀行儲蓄戶口,有的則會讓孩子自由在日常生活中運用。基督徒父母在這方面有否特別要注意的地方?曾主講多個親子財務智商工作坊的Persy Chung弟兄表示,金錢運用跟神國價值觀息息相關。

財務智商關乎人生價值

Persy修讀教育,曾任職教師,家人有超過三十年的投資理財工作經驗,自己亦曾參與其中,其後接觸到一些關於財經的事工及機構,獲邀開辦培訓課程,訓練財務策劃師。他又與商人團契合作,舉辦整全企業家培訓,不但鼓勵職場事奉,亦強調回轉到家庭,以家庭為核心,更會探討培育子女的良方。他亦曾參與國內的工商團契,及基督徒企業家的家庭活動。此外,香港的教會、學校也曾邀請他主講親子財務智培訓。

Persy指,坊間的親子理財書籍、課程,內容都是教小朋友分辨什麼東西是什麼東西是他們「需要」的,什麼東西只是他們「想要」;怎樣分配零用錢,以及如何替小孩子開戶口儲蓄等等。然而,真正的「財務智商」,不止是涉及計算及實際金錢運用,而是關乎小朋友全人的成長,包括節制的訓練。

「例如小孩子喜歡吃雞腿,看見雞腿便要立即吃掉它。原來我們的飲食、生活、溝通,都影響我們怎樣去看不同的事物,其中包括金錢。假如小孩子看見自己喜歡吃的食物,卻能訓練到有所節制,那麼在金錢的處理上,也會有所不同。」因此,財務智商的培訓,是關乎孩子整個人的價值,靈性、品格、家庭關係等等,這些都會影響他們將來如何運用金錢。

家庭影響理財計劃

在培訓孩子的財務智商上,父母的角色十分重要。「許多父母都想子女看書,但他們自己不看書。」Persy強調,「親子」第一要緊就是「榜樣」。孩子需要有人與他們一起參與、討論、認識,才容易學會一件事物。「我認識一些弟兄,剛剛畢業已很懂得做生意,原來他們的父母平日不單會跟他討論學業,還會討論如何經營生意。」他說,「我們不是要教小朋友貪錢,也不是教他們如何去買股票,而是讓他們認識不同的東西有不同回報、風險,也是裝備的一種。」除了教育小孩子什麼是投資、什麼是投機外,同時亦是要讓他們知道,有什麼工具有助他們達成人生目標。

事實上,如何計劃金錢運用,充分反映了一個人的價值觀。Persy曾接觸許多年青人,當中跟父母、家庭關係良好的,都會比較多思考怎樣儲蓄,以致將來能支持父母及自己的家庭生活。至於來自破碎家庭的年青人,的確比較少為家庭而計劃,甚至可能對自己的將來也沒有想法。好好利用金錢,為將來而計劃,是珍惜家人關係的表現,同時亦是重視天父為我們定的計劃,努力透過金錢計劃去實踐。

「曾有年青人畢業後從事財務,能賺到很多金錢,卻花很多錢在網上遊戲。」Persy指,年青人在現實世界面對壓力,缺乏成功感,因此尋求虛擬世界的肯定、滿足感。他鼓勵父母觀察孩子如何用錢,從中了解他們的價值及需要。例如有少年人將很多錢花在染頭髮,反映他希望令人關注。在財務技巧以外,父母應培養孩子有國度觀的財務智商,包括神的價值、健康家庭關係、生命目標價值,以致他們在金錢上做抉擇時,會考慮到自己及別人有什麼真正需要,訓練整個思考過程,學習解決問題及人際關係。

父母與子女切實同行

Persy說,親子財務智商的訓練,是父母與子女同行的歷程,也是父母自己的操練。父母可以與孩子一起訂立中、短、長期目標,期間的溝通可以令彼此關係保持新鮮感。Persy舉辦親子財務培訓活動,會要求父母參與互動,甚至希望父母先來上課,因為真正影響小孩子價值觀的是父母。「參與工作坊對孩子來說,只是人生很小的一點,最重要的是父母與孩子切實同行。」

眼見現今許多父母只重視為孩子選購些甚麼玩具才能令他們學到更多東西,Persy認為更重要的是透過金錢運用建立正確價值觀及家庭關係。「財務智商是終身受用的生命價值,藉著親子財商,我看見兩代的關係改善,生命質素提升。」他鼓勵父母與孩子一起奉獻,或以金錢祝福其他人,例如跟子女一起買禮物給祖母,透過金錢運用學懂愛的回應,具體實踐尊重。

奉獻亦是對神的愛回應,帶著感恩的心,並非因教會要求而做。「除了教小朋友把儲蓄拿出來擴堂,還要教他們怎樣把金錢看成對家人、別人的生命禮物。」調查發現,傳統教會真正有行「什一奉獻」的人,只有5、6%。「大家『有』才去做,而其實像供養父母一樣,不是我們『有』才去供養,而是『沒有』也要供養。」正如做生意有高低起跌,但無論如何都要重視關係、感恩、信心。「耶穌表明要記述那位用價值很高的香膏來給耶穌洗腳的女士所作的,來表揚她,表示神非常看重此事。既然如此,相信祂對該名女士的祝福必定很奇妙吧﹗」

(記者陳淑安報道)

兩代復和 轉化香港 從門訓開始

自前年雨傘運動後,年青人與上一代之間裂痕日深,彼此間溝通現很深的鴻溝,即使在教會中亦不例外。到底如何扭轉這個撕裂的情況呢?柏祺城市轉化中心上月底舉行「轉化城市﹕從跟年青人對話開始」座談會,由高宏國際顧問創辦人及董事總經理馬文藻博士主持,邀得幾名青年領袖對話,共同尋求兩代復和的途徑。

讓年青人當決策者

本身是年青人,同時是神學生的曾琪欣表示,長輩或許會擔心年青人的前途,不贊成他們所走的路,但年青人其實很清楚自己在做什麼,並且會為自己的選擇負責。不少教會更會將年青人與成年人的崇拜分開,故此兩個群體間缺乏交流。「年青人在教會總是沒有Say,很難分享他們的心。」其實年青人最希望別人明白他,聆聽他們的聲音。

同是年青人的「啟發新世代系列」主持麥濬思形容,青年人是「正在尋找身份價值的人」,他們若找到自己的核心價值,就要盡其能力作回應。他認為教會上一代是「不可能」不愛年青人的,問題在於愛與溝通的方式。他指,自雨傘運動之後,不少教會上一代都意識到,要換個方式與年青人溝通,故他對情況感到樂觀。他建議教會多邀請年青人參與決策的部份,聆聽他們的聲音。「當年青人接收到一個信息,知道自己是『可以』做的,便會用心去愛教會。」

與年青人一起關心公義

突破機構影音及數碼媒體經理蔡廉明觀察到,兩代的價值觀非常不同,而年青一代對教會的看法及要求,與長執、牧者的想法不同,差距十分大。一般教會注重聚會、個人成長、傳福音等,但年青人重視信仰與社會議題的關係,有時候教會並不能回應他們的訴求。「議題可以很多,包括政治、性別等,一些敏感的話題,大家都不願意誠懇地去溝通,或是沒有這樣的機會。」對他認為問題頗為嚴重,而且在全球的華人教會都普遍存在。

他曾參加在香港葡萄藤教會參加「亞洲公義特會」,發現出席者當中有不少年青人。他建議教會多留意類此的聚會,帶年青人去參加,擴闊視野,了解神的國度在發生什麼事情,國際正在關注些什麼,看看遠方的需要,藉此讓年青人看見福音的大能。「這些關心公義的工作,開拓了新的宣教途徑。」

花時間在年青人身上

全港校園轉化運動「4C」召集人吳文麗對教會中兩代之間的關係存有盼望,並看見有上一代的心開始轉向年青人,且有年青人學會尊榮上一代。她認同,教會對某些社會議題確實沒有回應,但卻不一定要不斷只往這些問題上鑽,可以嘗試尋求一些兩代共同擁抱的使命。

「年青人是很有熱情的一群,卻會感到十分無力,因為不知道怎樣做才是『對』的。」上一代必須作年青人的保護,不是要告訴他們怎樣做,而是在他們走錯路時,與他們一起承擔後果。「有些所謂『廢青』的行為,例如沒有生產力、沒動力,背後是什麼原因呢?」她認為,年青人總是被家長、牧者、老師批評,所以才會做任何事都失去動力。

「其實每一代之間都會有代溝。」她強調,牧養年青人最重要的是付出愛、時間,並有「睇好他們」的心。「『大使命』不單指傳福音,還需要做『門訓』,而『門訓』就是關係,就是要花時間在年青人身上。」香港教會善於舉辦活動,執行力也非常強,但花時間在生命上卻相對較弱。

座談會上,有身為上一代的參加者坦言,他們即使心底愛護年青人,卻會害怕與其溝通,是因為年青人的說話太直接,有時甚至言詞缺乏尊重。聚會結束前,曾琪欣站出來,代表年青人尊榮上一代,感激他們為下一代所做的一切,並為沒有體諒上一代而道歉。「我相信香港教會未來一定有盼望,當神的愛臨到,不再需要分上一代、下一代。」馬文藻亦代表上一代,為言語上傷害年青人而道歉。

(記者陳淑安報道)

[國度觀點] 兩代不合 熄滅復興

從宣教發展和教會增長的角度看,阿蘇撒街大復興是近代最具有爆炸力的復興,由此而得力的近代五旬節運動,經過百年發展,成為當今最有活力的基督教運動。這個空前的復興為世界帶來深遠的影響,可惜復興周期不長,1906年爆發,到約莫1915年已歸於平淡。反思歷史,才能從歷史教訓獲益。不少學者將復興的消退歸咎於權力鬥爭、教義爭論、嫉妒、內部分裂等等,其中關於運動領導人西摩與屬靈父親巴罕的恩怨情仇,最能道出人性的軟弱如何對復興工作造成致命傷

在聖靈的浸和方言的教義上,被譽為「五旬節運動之父」的巴罕是西摩的啟蒙者。巴罕在很早的時期就有靈浸和方言的經歷,因宣揚方言是靈浸的確據而名噪一時,在事奉高峰期有多達一萬名跟隨者。西摩在他的聖經學校聽課時,得到啟蒙,雖然當時沒有實質經驗,卻深信不疑。後來在巴罕的鼓勵下到洛杉磯開展事奉。在阿蘇撒街大復興爆發後,西摩邀請屬靈父親巴罕來洛衫磯協助工作,相信巴罕滿有恩膏的服侍會再次震撼這城市。後來巴罕來到洛衫磯,卻對眼前所見的復興現象有所質疑,認為聚會中所見的是屬肉體的情緒表現,其中混雜著屬靈的操控、催眠法的運用,因此感到有責任作出調正,並提出反對聲音。然而他的意見最終不獲西摩及其教會的領袖的接納,並拒之門外。巴罕在往後人生中,不時抨擊阿蘇撒街大復興,指其不過是「淫亂的屬靈能力」。

到底出現了什麼問題?西摩教會與巴罕各執一詞,有關對方言的看法相信是引起重大分歧的一個因素。雖然巴罕宣稱方言是靈浸的確據,也有一次的靈浸經歷,但打從追求方言的時候開始,他認定方言只是突發性的神蹟經歷,有宣教的目的,而說出的方言本是人類已有的語言之一,卻不是人們所聽不懂的天使言語、禱告言語。

每一波復興的出現,都會「叫許多人心裡的意念顯露出來」,因著人的軟弱和自身的限制,面對未能理解的新事情,會缺乏包容,甚至為捍衛固有的想法,而全然拒絕新事物復興的持續需要有兩代同行的基礎,代與代之間在愛中的接連,能產生屬靈保護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