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梵蒂岡到香港 -【出發進行】專欄

「出發進行」由土耳其七教會起行,一年過去,今期我們來到了梵蒂岡。

外表平凡無奇的西斯汀小堂

梵蒂岡作為天主教教廷所在地,是「全世界最小的國家」,地位卻一點都不少,名勝古跡,如聖伯多祿廣場、聖伯多祿大殿、梵蒂岡博物館等,多不勝數。不過當中最印象深刻的,可以說是西斯汀小堂(Sacellum Sixtinum)。

西斯汀小堂裡面的《創世記》和《最後的審判》壁畫,絕對驚人!

西斯汀小堂緊鄰聖伯多祿大殿,面積當然比之為小(其實規模都是宏偉的),外表平平無奇,但其作用卻無比重要:每逢教宗出缺時,紅衣主教們就會齊集於西斯汀小堂,一同選舉出新任教宗。教堂也以擁有米高安哲羅所繪的《創世記》穹頂畫,以及巨形的《最後的審判》壁畫而聞名。

手持米開朗基羅人皮的巴多羅買

《創世記》穹頂畫以創世記中開天闢地到洪水方舟的九個場景為題,其中最著名的可是《創造亞當》中,畫出神與阿當「手指指」的一幕,引來爭議,更帶出一代藝術的革命。而教堂的祭壇畫《最後的審判》壁畫,規模其實不亞於前者,故事一樣豐富。米高安哲羅的靈感除了是馬可福音中最後審判的描述,也有參照但丁的敘事詩《神曲》中的地獄篇來創作——人人必有一死,且死後有審判。據聞在畫中間,施行審判的耶穌右腳下方,坐在雲端上的使徒聖巴多羅買手中,拿着一張殉道者被割下之人皮,正是米高安哲羅自己。

創世記中的阿當

誰會想到,2022年,邀請米高安哲羅為西斯延教堂繪畫壁畫的時任教皇保祿三世的藏品,遠洋過海,從意大利的那不靳斯,送到香港藝術館,於剛完成的「走進巴洛克」展覽中展出,讓市民近距離欣賞。原畫作是在教堂內牆的壁畫,現場只能遠遠觀看;今次帶來的是由巴洛克時期大師維努斯蒂(Venusti)的臨摹作品,讓大家可以近距離看到畫作的細緻部份,畫中細節的確比原物更多!

香港藝術館有幸舉辦「走進巴洛克」展覽,展出維努斯蒂(Venusti)的臨摹作品

是次展覽也展出很多經典畫作,例如瓦卡洛(Vaccaro)所畫的《大衛戰勝歌利亞》,將大衛舉起歌利亞巨大頭臚的一幕,像拍照那樣凝結在畫報上,彷彿親歷奇景一樣。

斯托姆(Stomer)所畫的《以馬忤斯的晚餐》

另外還有斯托姆(Stomer)所畫的《以馬忤斯的晚餐》——按路加福音24章的理解,信徒通常聚焦在耶穌與失落的門徒同行,教訓他們,卻未被認出的故事。但細心的作者,將焦點放在耶穌被強行留下來,與門徒吃飯的那一刻——晚飯預備好了,耶穌祝謝了,大家驚訝地發現,那個被強留下來的陌生人,竟然就是耶穌——那個小小的燭光,點明了暗暗的房間,也點明了門徒失落的心。

香港作為一個國際城市,從開埠以來就擁有了這個身份,比如國際交流會,博物展覽燈,香港早於19世紀已有舉辦,香港只要做好自己的角色,保持與世界接軌,就可以了。

 


波波Sir,大學社科系老師,尤愛鑽研世界歷史地理。「出発(發)進行」是一日本漢語,意思是指在列車出發時,車長發出的「指差喚呼」。香港人酷愛旅行,在疫情反覆,不能外出的日子,讓我們以相片帶動眼睛旅行,透過遊歷各地教會及歷史遺跡,以信仰反思生命。

 

 

死亡之夢 -【出發進行】專欄

8月30日,前蘇聯領袖戈爾巴喬夫辭世了。對於這位終結冷戰,也令超級大國蘇聯瓦解的風雲人物,世人對他的評價兩極。俄羅斯最主要的通訊社——俄通社-塔斯社則引述了他的名言:「歷史是一位任性的女士,很難說她會對我做出什麼評價,但我想搶在她之前自己先說:大致而言,戈爾巴喬夫──是個好人。」

愛沙尼亞首都塔林的市政廳建築

蘇聯解體當然有多種原因,但其中的關鍵,必定與波羅的海三個原不起眼的「加盟共和國」——愛沙尼亞,拉脫維亞與立陶苑打響了獨立的第一炮不無關係。這三小國雖然看似微小,但個個都有獨特的歷史,個個故事都「一匹布咁長」。

聖靈教堂內的祭台木刻。教堂現已改為新教體制

塔林是愛沙尼亞首都,面積不大,但歷史卻不短:早於十二世紀已記載於當時阿拉伯的世界地圖上,後來長期被丹麥王國統治,相傳今日丹麥的國旗也是源出於此。塔林一路發展,成為了漢薩同盟在北方的重要一員,是西歐、北歐與俄國之間貿易的交叉點,後又陸續被瑞典、德國和俄國控制。後來的獨立之路也走了差不多一個世紀,經歷了二戰和蘇聯強侵之後,才告完成。

塔林風光

塔林古城中的聖母主教座堂是愛沙尼亞現存最古老的教堂,建於 1240 年,原來是一座哥德式羅馬天主教堂,但愛沙尼亞後來決意改信新教,到了今日就成了路德教堂。另一座同樣古老的聖靈教堂,據傳愛沙尼亞第一次聖經傳教,就是在這裡宣講的。雖然原教堂曾毀於 1684 年的火災,但教堂內的彩繪玻璃和文藝復興式的道台均被保留,十分古老;在舊城區另一座十三世紀教堂是聖奧拉夫教堂,同樣從羅馬天主教堂轉變為浸信會教堂。教堂築起高聳的尖塔高 124 米,曾在中世紀是全世界最高的建築物。不過,筆者在塔林看到最震撼的,反而是一套「死亡之舞」的巨型畫作。

聖奧拉夫教堂,由塔頂可看到整個塔林的風光

相信經歷了這些年的「疫情」,大家都甚有體會了。在中世紀的歐洲,黑死病等疫情帶來大規模的死亡,也使人們深深反思生命與死亡的問題:人人都必一死,死也從不過問你是貧或富,人人平等。「死亡之夢」就成了當時很多教會的警世之作,提醒人們生命的脆弱與可貴。在塔林的聖尼古拉教堂,就存有世上唯一中世紀的死亡之舞畫作,原作長達三十米!現存的部分,仍能看見其上繪有國王、王后、紅衣主教等,在翩翩起舞穿插其中的骷髏之間,訴說生命無常,珍惜當下。

聖尼古拉教堂存世的唯一中世紀的死亡之舞畫作,現仍存有其中最重要的七米

中世紀西方教會對於人之必死,作出反思,謂之:「記住!你我終有一死,Memento mori!」不論你是平民,還是偉人,都請你活好自己,才能對得住神,不枉此生!

國王與翩翩起舞穿插其中的骷髏

 


波波Sir,大學社科系老師,尤愛鑽研世界歷史地理。「出発(發)進行」是一日本漢語,意思是指在列車出發時,車長發出的「指差喚呼」。香港人酷愛旅行,在疫情反覆,不能外出的日子,讓我們以相片帶動眼睛旅行,透過遊歷各地教會及歷史遺跡,以信仰反思生命。

 

 

九禮堂連成一體的主教座堂 – 【出發進行】專欄

聖瓦西里主教座堂,又被稱為聖巴西爾大教堂,位於俄羅斯首都莫斯科市中心紅場南端,被視為俄羅斯的代表象徵之一。1990年,該教堂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名錄

很多人以為「沙皇」是俄羅斯自創的皇帝名稱,其實這是原來羅馬帝國「凱撒」(無錯,就是聖經中的該撒)的俄語發音。俄羅斯帝國自認為東羅馬帝國的正統繼承人,是為世界中心,所以自稱沙皇;而在俄羅斯傳統文化中,他們也會稱呼聖經故事中的先知領袖為沙皇。

有「恐怖伊凡」之稱的沙皇伊凡四世和聖瓦西里主教座堂模型

俄羅斯沙皇國的開創者,有著外號「恐怖伊凡」的沙皇伊凡四世在位期間,以高壓統治手段聞名,東征西討,最大戰功就是收服了喀山汗國。就在勝利之後,他委託了當時最偉大的建築師波斯特尼克·雅科夫列夫,建造了當時莫斯科最高的建築——聖瓦西里主教座堂。聖瓦西里為東正教的聖人,以苦行修行和俠盜精神馳名。教堂雖名為「主教座堂」,建築規模卻不巨大,而且更「貪心地」在一個地基上集合了九間禮堂建築——結果成了該教堂極重要的特色:一個個色彩繽紛的「洋蔥頭」屋頂,塞滿了教堂的裡裡外外,使這個穹頂教堂成了俄羅斯的代表建築之一。

著名的「洋蔥頭」建築

 

聖瓦西里主教座堂由九個小聖堂組成,中間的主教堂整合了全個建築
美侖美奐的小聖堂,供奉著不同的東正教聖人
美侖美奐的小聖堂,供奉著不同的東正教聖人

聖瓦西里主教座堂之所以會建有這麼多小禮堂,最初設想就是以每一個禮堂代表一個聖人,以此寓意伊凡沙皇每到一個聖人的節日,就能打贏一場勝仗。小禮堂中間則有一個單獨的穹頂將所有聖堂連成一體。事實上,這教堂不止在今天被人認為是建築奇蹟,傳說伊凡四世也對這所教堂十分滿意——應該說是太滿意了,以至他後來居然命人將建築師波斯特尼克·雅科夫列夫的眼睛弄瞎,以阻止他為其他人建造出一樣美麗的建築!

主教堂的聖障,用以分隔「聖所」和「至聖所」之用

這位看似大能的恐怖沙皇,表面風光,但其實在位時,幾乎所有錢財都耗費於戰爭上,後來更錯手連親生兒子都殺死了。真如聖經所言,給你賺得全世界,又如何?

 


波波Sir,大學社科系老師,尤愛鑽研世界歷史地理。「出発(發)進行」是一日本漢語,意思是指在列車出發時,車長發出的「指差喚呼」。香港人酷愛旅行,在疫情反覆,不能外出的日子,讓我們以相片帶動眼睛旅行,透過遊歷七教會,以信仰反思生命。

 

 

羅斯文化的木教堂 -【出發進行】專欄

冬天的斯維亞托戈爾斯克修道院

位於烏克蘭東部頓涅茨克州,歷史可追溯至1627年的國寶級斯維亞托戈爾斯克修道院(Sviatohirsk Lavra Monastery)近日遭受戰火殃及,修道院內一座依照16-17世紀俄羅斯全木建築結構來建造的「諸聖修道堂」(All Saints Church)被燒毀。諸聖修道堂特別之處在於,根據原有教堂的古蹟依樣原建:對於不能經久的木建築,採用這種持續原建方法,就能讓建築和維修等技巧,世代相傳下去。這就如同我們將聖經知識教導下一代傳承,而不是只保存起一本永不揭開,只放不看的聖經—樣。諸聖修道堂剛於2005年建成,想不到卻被毀於戰火。戰爭期間,烏克蘭境內共有113座教堂遭破壞或摧毀,包括一些從二戰倖存下來的教堂,希望在人中間傳承著的種種建造教堂的技巧,能使這些毀掉的教堂再次重建吧。

白俄羅斯首都明斯克木的「聖三一教堂」

除了斯維亞托戈爾斯克修道院諸聖修道堂,無獨有偶,俄羅斯,白羅斯和烏克蘭這三個羅斯民族國家,都存有這些獨特,深具屬靈和歷史價值的全木教堂。在白俄羅斯首都明斯克,同樣有一座全木建成的「聖三一修道院」,和隔鄰全新建成的「諸聖大教堂」相映成趣。走進這些深具羅斯文化的東正教木教堂,除了金壁輝煌的聖像畫,聖屏和裝飾,更叫人嘆為觀止的是其木結構。我們平時的木建築多是用一塊塊的木版拼砌而成,這裡的木結構卻是用大得驚人的原木主幹,一枝一枝「堆起來」成為牆壁,加上東正教堂獨有的高高的「洋蔥頭」屋頂,光透過玻璃窗照射到教會裡面,那些「耶穌光」經過木材的漫反射,除了巍峨,色溫更覺溫暖。

除了金壁輝煌的聖像畫,「聖三一教堂」的原木主幹大得驚人

俄羅斯首都莫斯科也有這樣的「木教堂」存留:科羅緬斯克(Коло́менское)原是皇家莊園,後於 1967 年被列為古蹟文物保護區。修道院旁更建有獨特的「木建築博物館」:不同於依樣原建,這裡的木建築是從俄羅斯各地「搬」來集合一起的,成為了一個博物館園區。參觀這博物館就像去了幾百年前的俄羅斯小鎮一樣,有教堂、民居、商店、教堂、風車和磨房等建築。「木建築博物館」原意是想展現當年俄羅斯人的鄉村生活,但這樣東拼西湊,又太過商業化,結果成為四不像,就算木建築蓋好了卻只有外觀,內裡都是虛空,沒有那種「原汁原味」,實在可惜。

俄羅斯首都莫斯科的科羅緬斯克

 

 


波波Sir,大學社科系老師,尤愛鑽研世界歷史地理。「出発(發)進行」是一日本漢語,意思是指在列車出發時,車長發出的「指差喚呼」。香港人酷愛旅行,在疫情反覆,不能外出的日子,讓我們以相片帶動眼睛旅行,透過遊歷七教會,以信仰反思生命。

 

 

拆了這殿,七十年再建立起來 – 【出發進行】專欄

「你們拆毀這聖殿,我三天內要把它重建起來。」在約翰福音2章19節中,耶穌預言聖殿被毀,同時宣告以祂的身體為殿,從死裡復活過來。現實中的俄羅斯,首都莫斯科的基督救世主主教座堂(Храм Христа Спасителя)曾經歷不一樣的拆毀和重建,歷時不是三日,而是足足七十年。

重新建成的基督救世主主教座堂,和原初的教堂一模一樣

作為莫斯科及俄羅斯牧首的座堂,基督救世主主教座堂是世界上最高的東正教教堂,於1812年12月25日由沙皇亞歷山大一世下令修建。其建造由1837年開始,到1860年才完成基本結構,完成內部的裝飾和壁畫又花費了20年的時間,到1883年才告落成啟用。

1931年12月5日,基督救世主主教座堂被炸毀,夷為平地

然而好景不常,1917年「十月革命」將俄羅斯帝國推翻,蘇聯政府開始迫害東正教會,不單教會財產被沒收,教堂被查封,基督救世主主教座堂也被停止一切宗教活動。1931年,蘇聯政府更決定將基督救世主主教座堂用地作為修建龐大的蘇維埃宮之用,結果在當年12月5日,基督救世主主教座堂被炸毀,夷為平地。

蘇聯原本計劃將教堂拆毀後興建歌頌自己的蘇維矣宮,但最終失敗

但神要作成奇妙的事,往往出人意表。教堂雖被炸毀,然而蘇聯當局因缺乏資金、工地地基不牢等原因,始終未能建成蘇維埃宮。教堂廢墟此後一直保持荒蕪狀態,又因原地下室被水淹沒,蘇聯後來干脆將之改為世界最大公眾游泳池。

蘇聯後來將教堂改為泳池,號稱全球最巨型的泳池

神的重建時間表,就在蘇聯解體之後啟動。1990年2月,基督救世主主教座堂舉行了重建奠基儀式,奇妙地,重建的地基穩固,過程超快又順利。1996年,依足原本樣式重建的基督救世主主教座堂舉行了祝聖儀式。整座教堂最終於2000年8月19日重建完成,再次成為莫斯科及全俄羅斯牧首的座堂。

教堂內的新建壁畫,繪有聖人,歷任沙皇及牧首

可是,在今次烏俄戰爭中,立場一向親普京的第16任莫斯科及全俄羅斯牧首基里爾(Кири́лл)多次為俄羅斯的侵略辯護,支持侵略戰爭。英國前聖公宗坎特伯雷大主教威廉斯(Rowan Williams)就公開呼籲將俄羅斯東正教會驅逐出普世教會協會 (WCC)。他指出:「當一個教會積極支持侵略戰爭,而沒有譴責赤裸裸違反所有戰爭倫理的行為,那麼其他教會確然有權提出質問。」

當全世界都期待,俄羅斯教會的牧首會譴責對無辜者的屠殺時,俄羅斯教會卻連最低要求的停火呼籲都沒有做得到,還為侵略戰爭美化背書,實在叫人氣憤。神會為此再次拆毀已失去見證的教會,然後將之在三日內再建立起來嗎?實在天曉得!


波波Sir,大學社科系老師,尤愛鑽研世界歷史地理。「出発(發)進行」是一日本漢語,意思是指在列車出發時,車長發出的「指差喚呼」。香港人酷愛旅行,在疫情反覆,不能外出的日子,讓我們以相片帶動眼睛旅行,透過遊歷七教會,以信仰反思生命。

 

來攪亂天下,帖撒羅尼迦 -【出發進行】專欄

保羅的第二次傳道旅程,自從得著馬其頓的異象後,行程就由小亞細亞轉到歐洲,從而將福音傳開。上月分享到他來到尼亞坡里,來到首個歐洲福音據點腓立比(徒16:12 – 40)。在腓立比雖有呂底亞一家信主,卻受到當地猶太人迫害;保羅和西拉不得不離開,經過暗妃坡里、亞波羅尼亞,最後來到帖撒羅尼迦稍作安頓,當中建立的教會也成為保羅其中一個最鍾愛的信徒群體。

帖撒羅尼迦的古羅馬遺跡,正正在市中心內,規模宏大

保羅和西拉來到帖撒羅尼迦,都是一樣火熱,到猶太人中間傳講耶穌,本著聖經與他們辯論。在他們中間有些人聽了勸,又有虔敬的希臘人,和不少尊貴的婦女信主。誰知,那些不信的猶太人心生嫉妒,他們不單招聚了市井匪類搗亂,更反過來向地方官告狀,聲稱保羅「那攪亂天下的」到來了!(徒17:6)

在遺址中發掘出半圓型的羅馬露天劇場

然而,主卻預備了忠心的耶孫,不單收留了他們,更保護他們免被捉拿。耶孫後來更成為與保羅十分密切的「同工」。而保羅也常常掛念帖撒羅尼迦教會,教導他們關於主再來的真理,(不是只有啟示錄才講論末世啊!)也為他們的長進常常感謝主。

遺址中巨大的柱廊
帖撒羅尼迦市內著名的「白塔」,重建自12世紀拜占庭時期已有的城堡建築,現在的巨塔則為鄂圖曼帝國時期建成

帖撒羅尼迦是馬其頓帝國(Macedonia)的首府。帝國在亞歷山大大帝時吞併了波斯帝國,建立了史無前例的大帝國。可惜後來帝國四分五裂,更被羅馬帝國所滅,變成一個行省。羅馬帝國將帖撒羅尼迦建成為其軍事大道網絡中的重要一站,以連絡希臘和意大利地區。同時,帖撒羅尼迦也是海陸運輸的重鎮,繁盛至今,是希臘北部最發達的城市,居民約有一百萬人。

市內另一著名古蹟加萊里烏斯拱門 (Arch of Galerius and Rotunda),由公元4世紀時在位的羅馬皇帝伽列里烏斯所建

相比於其他遺址,參觀帖撒羅尼迦市古蹟是相當方便的,因現今帖撒羅尼迦市中心就是建於古城之上。在1962年,因遷移一個市內的公共汽車站,當地發現了一個規模宏大,建於公元1-2世紀的羅馬廣場,當中包含巨大柱廊、公共浴室、鑄幣廠,以及露天劇場等。帖撒羅尼迦市內也有羅馬拱門、著名的「白塔」和曾是希臘規模最大的聖德米萃歐斯教堂(Church of St. Demetrios)等建築。

聖德米萃歐斯教堂(Church of St. Demetrios),德米萃歐斯被認為是帖撒羅尼迦的守護聖徒。該教堂也曾是希臘最大的教堂建築,現址於1917年大火後重建

波波Sir,大學社科系老師,尤愛鑽研世界歷史地理。「出発(發)進行」是一日本漢語,意思是指在列車出發時,車長發出的「指差喚呼」。香港人酷愛旅行,在疫情反覆,不能外出的日子,讓我們以相片帶動眼睛旅行,透過遊歷七教會,以信仰反思生命。

 

 

腓立比監獄奇遇 -【出發進行】專欄

腓立比古城,從高空拍攝,上方的拜占庭時期建立的大教堂遺蹟,在古城中其實散佈了幾間大教堂,當中一間建築呈八角形,中央廣場外,有古羅馬劇場,保羅和西拉的「監牢」則在半山上(來源:維基百科網站)

在教會的佈道會中,我們常聽到牧師向未信的呼召:「當信主耶穌,你和你一家都必得救。」(徒16: 31)其實你知道這金句背後的典故嗎?

古城內拜占庭時期大教堂的遺蹟,相傳歐洲最早的教會就是在腓立比建立

話說保羅的宣教轉捩點,就是因看見「馬其頓的異象」,從而改變行程,由小亞細亞轉到歐洲,經過尼亞坡里上岸,到達馬其頓地區的首個城市——腓立比。腓立比位於希臘東北部,愛琴海北岸,由馬其頓國王腓力二世建立,原為控制附近的金礦和通往亞洲對岸的通路而設,縱然在羅馬時期經歷戰亂,後來仍被發展成繁盛的都市。

圖中遺蹟在傳統上被認為就是腓立比監獄(Philippian Jail)

保羅在這裡遇上了售賣紫色布匹的婦人呂底亞。呂底亞一家信主後,她的家就成為歐洲第一個教會之家:不單有敬拜,見証分享,更有晚禱會。腓立比教會也是叫人得喜樂的教會,使保羅甚為安慰。

不過後來,保羅和西拉在腓立比的經歷,也是峰迴路轉!他們往禱告的地方時,被占卜的靈附身的婢女糾纏著,不勝其煩,奉耶穌基督的名趕走了邪靈,卻因此被以婢女作生財工具的主人告發,罪名就是「擾亂我們的城」,裁判官不由分說就用棍打,將他們關進監牢,拴上木狗,嚴密看守。

保羅和西拉正在禱告,唱詩讚美神,發生大地震,牢房根基搖動,所以古蹟也是破破爛爛,只靠後加的柱子頂著

到腓立比古蹟遊覽,除了古劇場和幾座拜占庭時期的教堂外(其中一間更被認為是希臘地區最早的教堂之一),必然的「景點」就是在傳統上「被」認為的腓立比監獄(Philippian Jail,位於古蹟中心的一個地下結構,看上的確相似,但實在無從證實)。當年保羅和西拉遭受攻擊,其後因保羅和西拉正在禱告,唱詩讚美神,發生大地震,牢房根基搖動,所以古蹟也是破破爛爛,只靠後加的柱子頂著。當監門全開,各人鎖鏈鬆綁了,獄卒以為眾囚犯都逃走繼而準備自殺時,保羅大聲呼叫說:「不要傷害自己,我們全都在這裡!」之後就是「當信主耶穌,你和你一家都必得救」這金句的由來了。當然,保羅和西拉在腓立比的結局還算較好,裁判官原想給保羅來個下馬威,怎料保羅原是羅馬人,只好快快前來勸他們離開那城。

腓立比古羅馬劇場的遺蹟

波波Sir,大學社科系老師,尤愛鑽研世界歷史地理。「出発(發)進行」是一日本漢語,意思是指在列車出發時,車長發出的「指差喚呼」。香港人酷愛旅行,在疫情反覆,不能外出的日子,讓我們以相片帶動眼睛旅行,透過遊歷七教會,以信仰反思生命。

 

 

天空之城的堅持 -【出發進行】專欄

聖尼古拉·安納保薩斯修道院,於14世紀初期興建,以其獨特的建築和精緻的壁畫聞名於世

因著各種原因,這些年間,香港人移民數字持續不斷上升。相對香港人還有「走佬」(離開)的選擇,十四世紀末的希臘東正修士們,為了躲避土耳其回教徒的迫害,翻山越嶺來到希臘中部的梅特歐拉(Meteora,原意為「懸浮的石頭」,大家喜歡稱之為「天空之城」)的山峰上修行,並興建了不可思議的修道院群。這是東正教修道院中最大、最陡峭的建築群之一,梅特歐拉更在 1988年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

希臘中部梅特歐拉(Meteora,原意為「懸浮的石頭」,大家喜歡稱之為「天空之城」)
修院內中世紀的壁畫,保存完好

據傳自九世紀開始,已經有修士為了能安心修行,不惜攀上危險的山峰,在山岩中開出洞室,離群索居,及至十四世紀,修士興建了第一座修道院。修士們為要「真與世隔絕」,出入巨石上的修道院、或是運送物資等,皆只使用最簡陋的繩網、長梯,其中失足風險(也確實出過不少意外)可想而知。這些修院直到1920年代才建有連接的纜車、山路或石階通路,即使如此,要拾級前往也不容易。「天空之城」越困難危阻,就越吸引更多修士前來。最高峰時,梅特歐拉有多達24間修道院分佈在各山嶺上,直到今天,仍有6座修道院存在,其中4座為修士所居,兩座則是修女專用。當中的聖三一修道院更曾出現在007電影《最高機密》(For Your Eyes Only)中。

大梅特歐拉修道院是「天空之城」中最大的修道院,始建於14世紀。修道院保留了許多宗教畫、手抄本、拜占庭壁畫與聖遺物,並建立了收藏豐富的博物館。修道院內還保留當時用來載人及運送日常用品的纜網,以及現代建造的吊車。教堂依照傳統拜占庭十字形式教堂所修建,擁有24米高、12角型的穹頂
瓦爾拉姆 (Varlaam)修道院是梅特歐拉第二大修道院。相傳在1350年,Varlaam隱士首先在此建造以他命名的修道院,及至1517年,後來的僧侶為了重建修道院,花了足足22年的時間將所有建材運送到岩石上

或許我們都會疑惑,為何修士們要在懸崖峭壁上的「天空之城」中堅持下去?答案可能比我們想像簡單,他們憑的就只有堅定的信仰:「只有神才能讓這些繩子斷掉!」在梅特歐拉各山峰中,修士們以一磚一瓦,建築了他們能、最接近天堂的修院,更收藏許多精美的文物,木製十字架、刺繡、手稿、畫像等,成為不可多得的世界遺產。這些神蹟般的修院建築,就如梅特歐拉的原意一樣,彷如飄浮在空中的城堡,默默守望著這世界,將其堅毅精神流傳下去。

對於流散在外的港人,不論在那裡落腳定居,盼望你們在困難之中,仍能堅持下去,無忘初心,只要一日留著信念,天空之城的精神,就會繼續下去。

以往在山上的修院,如需要運送物資,就會使用古老的繩綱,以巨大的轉輪由山底下吊運上來!
直到今天,仍有修士居於簡陋的洞室中修道

 


波波Sir,大學社科系老師,尤愛鑽研世界歷史地理。「出発(發)進行」是一日本漢語,意思是指在列車出發時,車長發出的「指差喚呼」。香港人酷愛旅行,在疫情反覆,不能外出的日子,讓我們以相片帶動眼睛旅行,透過遊歷七教會,以信仰反思生命。

 

 

在「世界中心」呼喚什麼- 【出發進行】專欄

相傳的「世界肚臍」原物,現存放於博物館中

對於基督徒來說,我們的信仰中心應是耶路撒冷;對於撒馬利亞人來說,他們的世界就是以基利心山為中心。可見在不同的族群中,就著自己的信仰、信念和歷史淵源等,各有不同的「世界中心」。

對古希臘而言,世界中心則是古城德爾菲(Delphi):這裡位於希臘大陸中央的帕那索斯山(Mt. Parnassos)山腰上,傳說希臘眾神之首宙斯在尋找世界的中心時,派了兩隻鷹從兩方出發,他們不約而同地在德爾菲會合,故此,古希臘人稱德爾菲為「世界的肚臍」(Ompholos),也是世界的起始點。

在德爾菲,當求神問卦應驗後,求問的人就會以貴重的禮物還神。這是由雅典城所建立的,用作放置酬謝神恩的禮物的「珍寶庫」
另一用作標志「世界中心」的三腳柱,羅馬帝國後來將之搬到「新羅馬」君士坦丁堡,作為帝國公路起始的標記

中心找著了,接著他們是在「世界中心呼喚愛」嗎?原來是為問卦!在希臘神話中,亞波羅在德爾菲透過女祭司皮提亞(Pythia)解答求問者的問卦,後來眾希臘城邦的人紛紛為著個人前景,甚至君王為著國家大事,都特地前來德爾菲尋求神諭(Oracle of Delphi,這情境在電影《戰狼300》中曾提及過),並帶來價值連城的貢物酬謝神明。久而久之,德爾菲建成了一座座「珍寶館」(Treasury)來擺放華麗的供物,或是因神明保佑打勝仗所得之物等。和奧林比亞一樣,德爾菲除了是求神問卜的聖地,也是全希臘四大運動會場地之一,這裡有皮提亞運動會(Pythian Games,就是以解答問卜女祭司命名),各城邦以賽跑、賽馬車、音樂及戲劇競技比拼,爭奪桂冠和榮譽。

原有72條大柱的阿波羅神廟,女祭司就在此獻靈為信眾解答疑問
以銀片銅釘接駁而成的「金牛犢」,是為公元前6世紀希臘藝師的作品。當金屬片接駁好後,牛犢足有2.3米高,相當龐大

說到獻祭,在以色列人的歷史裡,除了在聖殿獻祭外,最出名就是在出埃及的路途上,製造了金牛犢,並以之為耶和華來敬拜。聖經中對這個金牛犢的描述不多,形狀大小如何,也是無從得知。波波Sir從旅行出發角度思考,以色列人一路出行,如果要帶著這樣龐大的祭像,定必十分困難。誰知在德爾菲博物館中,展出了考古人員發掘出來的金牛犢,是用一塊一塊的大型金屬薄片接駁而成的。當金屬片扣起成型後,牛犢大小竟比一個真人還高大!這會不會就是猶太人當時的做法?實在不得而知!

全盛時期的德爾菲原貌

波波Sir,大學社科系老師,尤愛鑽研世界歷史地理。「出発(發)進行」是一日本漢語,意思是指在列車出發時,車長發出的「指差喚呼」。香港人酷愛旅行,在疫情反覆,不能外出的日子,讓我們以相片帶動眼睛旅行,透過遊歷七教會,以信仰反思生命。

 

 

遵守主忍耐的道的非拉鐵非 – 【出發進行】專欄

非拉鐵非遺址上的「聖約翰教堂」,約建於公元6世紀

非拉鐵非教會的好名聲,相信不用多介紹了:在七教會中,只有她和士每拿得到耶穌的最高榮譽——「有讚無彈」。非拉鐵非座落於土耳其阿的拉希赫 (Alasehir) ,地處山丘之上,是土耳其最重要的葡萄釀酒區之一。除了盛產葡萄酒,非拉鐵非位於撒狄西南約45公里,當時通往羅馬的要道上,商業也十分發達。其重要性可於主曆17年撒狄與非拉鐵非同時被地震所毀時,羅馬皇帝提庇留 (Tiberius) 特地撥款重建中可見。而早於公元1世紀,非拉鐵非已建立起教會;據傳當士每拿教會的坡旅甲主教殉道時,當中也有幾位非拉鐵非信徒一起殉道。

聖約翰教堂遺址的入口

非拉鐵非教會最叫人津津樂道的,在於主稱讚教會「遵守了我忍耐的道」,所以應許「在試煉將要來到全世界的時候,就是試煉住在地上的人的時候,主必保守。」(啓3:10, 新譯本)在末世中,能免去被試煉的教會,的確是最好的應許。對於教會成功,我們時常以為要「做大做強」,神才大大使用;其實神重視的,是遵守、忍耐、堅守和委身。直到最後「沒有棄絕我的名」,就是主對我們的期許——即使只是「略有一點力量」的非拉鐵非,甚或香港教會,同樣如是。

教會原建有六條巨大石柱,現只存有三條,從其柱基可見當年教會的規模相當宏大

另外,主對於非拉鐵非的提醒,其實是「現在進行式」的。非拉鐵非的確在主眼中做到了堅守,但主同時也提醒非拉鐵非教會「要持守你所有的,免得人奪去你的冠冕」。若我們以為今天已經「成了」而稍有鬆懈,缺少醒覺,得勝的冠冕可能就不小心丟失了。

教會遺址旁,現建有清真寺,據傳亦有過千年歷史

今天的非拉鐵非城中留下的古代遺跡並不算多,如衛城城牆,以及建於拜占庭時代的城門等。舊城附近還有一座尚未發掘的劇場廢墟,估計也是羅馬時期落成。其中最注目的,必定是城中的「聖約翰教堂」遺址:教堂建於公元6世紀,以六根巨大柱子劃出堂會建築的長方構型,不過到現今只餘下三柱——但不要小看這些柱子的大小,它們都是寬大無比,足可想像教堂當時的規模是何其巨大。而當我們一看啟示錄的經文:「得勝的,我要叫他在我神殿中作柱子,他也必不再從那裡出去。」(啟3:12)就會驚訝,原來神有時都相當有幽默感,在遺址中留下這些碩柱,實在很有意思呢!

 

刻有希臘文的大理石裝飾,遺址中也發現不少古代的墓碑

波波Sir,大學社科系老師,尤愛鑽研世界歷史地理。「出発(發)進行」是一日本漢語,意思是指在列車出發時,車長發出的「指差喚呼」。香港人酷愛旅行,在疫情反覆,不能外出的日子,讓我們以相片帶動眼睛旅行,透過遊歷七教會,以信仰反思生命。

 

 

死於安樂的撒狄 – 【出發進行】專欄

建於公元三世紀的古代體育館

很多時候,我們都會對啟示錄七教會「分門別類」:耶穌對有些教會「有讚無彈」,是好的;又有些教會「好壞參半」,要學習當中的教訓;而其中兩間教會就掛上「只有壞,無樣好」的惡名,佼佼者應是撒狄(Sardis)教會了。事實上,耶穌對撒狄教會的確非常嚴厲,在寫給撒狄教會的信中,責備他們的行為沒有一樣是完全的,「按名是活的,其實是死的」。

體育館內部的柱樓建築,刻有文字

撒狄是呂底亞王國的商業中心,後來也是波斯帝國和羅馬時期的重要城市。城中有發達的染羊毛業、織地毯業和奴隸貿易等。流經這裡的河中更盛產金沙,據說現存最古老的金幣也是於此地鑄造。另外,撒狄位置險要,城下都是懸崖峭壁,防守時有著居高臨下的優勢,穩如泰山。

撒狄遺址中的亞底米神廟,規模僅比以弗所的神廟略小

事實上,撒狄教會「死於安樂」。撒狄教會並沒有像示每拿、別迦摩教會那樣,受到外來的逼迫,也沒有遇到尼哥拉黨、巴蘭,和耶洗別等錯謬的教訓。相反,撒狄教會,以至整個撒狄社會的問題是太過安逸,鬆懈懶散,失去了警醒。教會在繁榮安定下,看似行穩致遠,實則失去信仰。而城中明明有險可守,殊不知城外的懸崖中原來有一夾縫,後來被攻城的波斯士兵發現,上山偷襲時更發現撒狄軍隊竟然全無戒備,結果城池被輕易奪取。然而人類總要重複同樣的錯誤:撒狄繼被波斯征服後,後來又再一次被同樣手法偷襲成功,一點教訓也學不到,實在笑話。

亞底米神廟旁的小教會,是後來才建成的

今天的撒狄遺址剩下的,確實「只有表面」:當中有希臘時期建成的宏偉的體育館,內有大型浴場,柱廊也有希臘刻字;城中的亞底米神廟據說規模僅次於以弗所,神廟側邊有後來建成的猶太教堂。美國的考古探索隊曾於1926年到撒狄遺址中找到當時呂底亞王國的金幣,相信是現時人類社會文明中,最早製造鑄幣的地方。

屬於呂底亞王國所鑄之金幣

然而,再差的撒狄,耶穌還是給予盼望:「你們還有幾個名字是沒有玷污自己衣服的,他們要穿着白衣與我同行,因為他們是配得的。得勝的,將照樣穿上白衣,我將不會從生命冊上塗抹他的名,而且在我父和他的眾天使面前。我將要承認他的名。」(啟三4-6)不玷污自己衣服,就得自己警醒小心;而撒狄原是在生命冊上有的名字,卻因人不珍惜而被塗抹了。時勢真惡,我們都要穩守,以至到最終都能保存自己的名字,加油!

撒狄遺址之上存有古代建築的衛城,地勢險要
圖片來源: 維基網站;CORNELL CHRONICLE

波波Sir,大學社科系老師,尤愛鑽研世界歷史地理。「出発(發)進行」是一日本漢語,意思是指在列車出發時,車長發出的「指差喚呼」。香港人酷愛旅行,在疫情反覆,不能外出的日子,讓我們以相片帶動眼睛旅行,透過遊歷七教會,以信仰反思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