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禱告空間 在創意和互動中體會神的同在

在德國和歐洲其他國家,機構在校園設立「禱告空間」(Prayer Spaces in Schools),讓學生能在一個安全的空間,以富創意和互動的方式,探索生活中、靈性上和信仰上的問題。

「禱告空間」讓學生提供一個安全的空間,以富創意和互動的方式探索生活和信仰的問題。

「禱告空間」是一個由課室改成的祈禱室,讓同學在課堂裡,或課間休息時,透過其中設立不同的禱告站安靜和反思,與神連結,開始了解和體驗神的同在。其中針對疫情的最新項目「疫情下的希望傘」設有10個以情感為主題的禱告站:傷感、孤獨、感恩、謊言和內疚、希望和信心等。學生來到禱告空間,向神說出自己的疑問、憂慮和需要。Jana Nimmo2010年在德國設立禱告空間,她受訪時說:「有些學生雖然沒有宗教信仰,但卻對神以及與祂建立關係感興趣。許多未認識神的學生表示,在禱告空間感受到愛和平安。」

同學在課堂裡或休息時,透過禱告與神連結,體驗神的同在。

Nimmo還指出,在疫情期間和過後,設立「禱告空間」的機會少了,但他們看見禱告的需要正在加贈。「恐懼和擔憂的氣氛前所未有地籠罩我們,人民為疾病和經濟擔憂,在家庭造成不少張力和爭吵,這裡輔導兒童和青少年的心理學家的預約都滿了。學校理應是一個安全的空間,讓學生可以自由地分享。」德國的禱告空間有一半是在基督教學校內開設,其他是非基督教的學校,參與的學生主要就讀小學至初中。

「禱告空間」一般為期數天,有些是一天,但也有持續一周的。當地社區的老師、義工、學生父母或祖父母會在禱告室幫忙。Nimmo說:「無論學生是否有信仰,我們都歡迎,並鼓勵他們以對他們有意義的方式使用禱告空間。然而我們清楚表明,禱告空間是植根於基督徒相信禱告的力量和聖靈的工作。」

學生的分享和禱告需要。

被問到未來的發展時,Nimmo表示:「人們需要一個反思和祈禱的空間,同時我發現,人們對屬靈的事更開放。我最近在車裡聽到收音機播放一首歌曲,〈如果不相信有奇蹟,我就是愚蠢〉(I would be stupid not to believe in miracles),在5至10年前,這樣的歌曲不可能在德國播放。世界的需要和不可掌控的情況引發人更多去尋求比自己更大的力量。」

除了德國,「禱告空間」也在愛爾蘭、奧地利、荷蘭和馬耳他開展。國際總監 Phil Togwell指出:「2019年,在新冠疫情之前,我們在全球許多國家的學校設立了750多個禱告空間。儘管過去兩年變得困難,但如今數字正再次快速上升。禱告空間成為兒童和年青人探索自己的感受和問題的安全空間,尤其是探索關於神的疑問。」

禱告:願神使用校園的禱告空間,願聖靈充滿人心並安慰受傷的心靈,各地的教會成為當地的光和鹽。

(來源:Evangelical Focus,2021年2月7日,Irene Sung編譯報導。)

 

兒童主日學也能有趣好玩 在遊戲中領孩子認識神

「我很期待每堂兒童主日學都很好玩,使孩子們非常渴望來教會,甚至催著父母親帶他們來,這才是成功的教會兒童主日學。」台北復興堂景聖禾師母在兒童主日學中運用各種創意、有趣好玩的遊戲帶領孩子,讓孩子在玩樂中進行各樣的學習。

景聖禾說,當我們留住孩子,也就留住一個家,讓全家人一同認識神。景聖禾也非常重視教會的孩子們升上國高中之後,是否會繼續留在教會的青年牧區。因此她在教會推動很多青年牧區的小組長和區長,化身成孩子們的大哥哥、大姊姊,投入兒童事工。

老師與孩子玩遊戲,30秒內翻出經句與出處,過關可得獎勵。(圖_景聖禾師母提供)

同時,景聖禾希望孩子們在教會能找到屬靈同伴,一起唱詩歌和敬拜分享,每週都期待與朋友見面。兒童主日學不只是上課,讓他們坐著聽。現今孩子接觸網絡,接收信息很快,若要讓他們非常期待到教會,兒童主日學進行的方式一定要有創意、活力及變化,讓孩子每次來都帶著期待。「老師今天課堂要教什麼?」

景聖禾非常看重孩子背誦金句,她用各種創意、玩遊戲的方式,帶領孩子把一節經文背起來。當孩子從小把神的話背起來,便一輩子都不會忘記。有些人長大後,若是叛逆離開教會,但後來又回來了,很多時候是因為主日學曾背過的金句,在他們人生重要時刻,幫助提醒了他們。

(新聞來源:基督教論壇報)

 

 

發揮孩子超能想像力 -【天國的孩子】專欄

小朋友對世界充滿好奇心,當我的孩子開始看卡通影片,他對那些擁有超能力的英雄猶感興趣。他時不時就問問身邊的人:「你覺得我是否有隱藏的超能力?」「如果你能選擇一種超能力,你會選擇什麼?」而他最喜歡的超能力是「時空轉移」,因為能在瞬間從一個地方去到另一個地方,那麼他便能去爸爸和媽媽工作的地方,看看他們正在忙什麼。

想像力能促使孩子運用觀察力,對周圍的事物產生好奇心,進行探索和研究。而父母亦可透過小朋友的分享,了解他們的內心世界。早前我曾就此進行了一個小實驗,我召集了十多個小學生,同他們玩想像力遊戲,就用了「超能力」為主題。我首先問他們想擁有什麼超能力,然後鼓勵他們嘗試以畫畫的形式,想想如何運用這個超能力去解決世界的一些問題。

遊戲一開始,小朋友都感到很困難,不知如何入手。他們表示,在家中或學校都不常有想像力練習活動。經過導師們的引導,有一位小朋友終於想到,希望自己有「不需要去廁所」的超能力,因為不想浪費太多時間。在我追問下才知道,他常被媽媽責備他在做功課時常去廁所。另一位小朋友就希望自己有「賺錢」超能力,因為可以幫助家庭的經濟。最後,所有小朋友都踏出一步,嘗試天馬行空地分析和解決一些問題。

曾有一項調查顯示,香港父母很少參與孩子的想像力遊戲,因為不想孩子浪費時間,認為想像是不切實際的事情。其實想像力是促進創造力誕生的其中一個重要元素。幼兒時期是孩子想像力表現最活躍的時期,父母可以與孩子玩一些有想像空間的遊戲,而不需急於將他們帶到現實世界,任由他們天馬行空地創作,從中享受想像和創造的樂趣。

天國的孩子:鼓勵他們在想像中表達自己,想像的過程讓孩子感到快樂,可提高孩子的創造力和創新思考的能力。

 

 

(15)送走完美主義 – 【狂野的夢】專欄

對自己要求高是一件好事,但期望達到完美則是不切實際。父神沒有要求我們思考、說話、行事都要完全沒有瑕疪。聖經說「所以你們要完全,像你們的天父完全一樣」,意思是在祂裡面完全——不是在肉體上完全。我們為狂野夢想奮鬥時要定睛於完美的那位,而不是拚命把事情做到十全十美。完美主義只會拖慢進程。

辨識完美主義傾向

完美主義者可能永遠也到不了夢想實現那一天。如果你要等待最完美的時刻才行動,那麼你大概永遠不會行動。如果你要等候最完美的商業伙伴出現,可能永遠也不會開始做生意。如果你期望每件產品或每項服務都要完美才推出,那麼它們大概不會面世了。

完美主義會扼殺夢想,因為它會扼殺創意。它是一種「不盡得,則無取」(all-or-nothing)的思想,而最終多是「無取」而非「盡得」。完美主義會破壞伙伴關係,因為你的期望必定高於對方力所能及。完美主義令你人生一片愁雲慘霧, 因為沒有任何一件事可謂「夠好」。 完美主義的非黑即白思維衍生壓力、焦慮和災難化思想,令人透不過氣,也無法專法做好眼前的工作。

十個克服完美主義的可行方法

即使你了解到自己是完美主義者,還是有希望的。你可以透過禱告,及設立新界線的實際步驟來克服完美主義:

  1. 降低你對自己和他人的要求。完美主義者會定立很高的標準——往往高得不設實際。把期望定得較為合理,你的打分表上便有更多的勝利和較少的失敗。降低期望或要求,不等同沒有要求。神有善良、純全、可喜悅的旨意(羅12:2),不過人行事即使未達純全(完美),也可以是善良可喜悅的,那已經足夠了。
  2. 接納自己,以及與你同工的人的限制。我們每個人有不同的恩賜、才能和限制,接受這些限制,並開始和身邊的人建立團隊關係吧。我們要除去心中對神的限制,但自己的限制是要承認的。
  3. 不要在細節上糾纏。你認為是重大缺失的錯漏,可能只是無傷大雅的小瑕疵。如果你過分專注於失誤之處,人們會為之慶祝的成功,也永遠無法令你覺得滿意。不要苦苦對自己或他人吹毛求疪。
  4. 追求卓越,而不是完美。卓越是使人滿意的標準,完美則是不可能達到的標準。但以理有美好的靈性(但6:3)。示巴女王因所羅門王國的顯赫而感到詑異(王上10:4-9)。聖經沒有說但以理和所羅門是完美的人,但他們的出色表現令人注 目。我們應該以此為目標。
  5. 問問自己:「坦白說,這有多重要呢?」我們有時會通宵達旦,只為把一件工作做到一百分。不過每件事情都有報酬遞減的轉折點——過了某個程度,付出與收穫就會變得不成比例。做得足夠便要住手,開始為下一個目標努力。努力工作是一回事,報酬遞減時還要勞役自己又是另一回事。

(另外五個方法請參閱作者著作《狂野的夢》)

追夢操練:打破完美主義的模式

完美主義是一種思維模式。你可以刻意用不完美的行為動搖甚至衝擊這思維模式。你可以發一封電郵,不檢查錯漏就把它寄出去。你可以穿一件有幾道可見的摺痕的襯衣,也可以讓晚餐用過的碗碟在洗碗槽放置一晚;目的是讓自己對不時刻完美的境況能逐漸處之泰然。


珍妮弗李克萊Jennifer Leclaire)是佛羅里達州勞德代爾堡「覺醒禱告殿」總監;「新族類復興網絡」權威領袖;AWAKENINGTV.COM聯合創始人;目前已出版超過25本著作。本專欄文章節錄自其著作《狂野的夢》

 

 

匠人的屬天任務

面對現時香港的狀況,香港教會群體發出迫切禱告,渴想從神領受即時有效的策略,來回應現時社會的需要。事實上,風暴來臨之前,教會群體並未為此有所預備,驚濤駭浪中方如夢驚醒的立刻回應,其實作用非常有限,單是應付信徒群體的紛爭已是疲於奔命。今日我們要思想的是,除了回應時代,為神未來的計劃作好預備豈不同樣重要?

撒迦利亞書1章中,神曉諭先知,祂將會興起四個匠人,把趕散猶大的角打碎。匠人一般是指在某手藝上有著高超技術並追求卓越的人。現今世代,神所興起的匠人,必然是有夢想,創意和創造力的勇士。他們會按照神所賜的「屬天任務」,於不同的領域,靠著聖靈彰顯神的大能與榮美,讓神的光照在世人前,並為世界調和天國的味道。

在世人所看,匠人所作的工似乎不理會社會的狀況,發着「離地的夢」。但信徒回應時代需要的同時,神亦興起他的子民領受匠人的身份,預備自己為神完成「屬天任務」。

正如神命挪亞製造方舟,他當時所行的,定會受到周遭人的嘲笑,然而「挪亞就這樣行。凡神所吩咐的,他都照樣行了。」(創6:22)挪亞完成了神賜予的「屬天任務」,為世界存留餘種。有時神所吩咐我們做的,是回應當時的任務;有時又像與現時毫無關係,但卻是為著下一波運動作重要的預備。若神吩咐我們為下個季節預備,我們因覺得不能回應即時的需要而忽視了,那麼我們可能就會錯失回應那季節的時機,忽視了神的美好完備的心意,陷入惡性循環,然後再次在神面前哀哭求問如何回應時代需要。

「屬天任務」,是要忠於主所吩咐的工作,即使環境看來如何惡劣,對世界來說是否合宜,亦要專心完成的主工。因為那將成為下個季節回應時代的關鍵。在這末後的時代,黑暗的勢力會越發猖狂,為要吞吃一切可吞吃的人,無論是基督徒或非基督徒。若我們不警醒,按神的計劃作預備,我們的傷亡定會更加慘重。相反,匠人若專心於神給予的「屬天任務」,在挽救這時代之餘,更能在下一波仇敵的猛烈攻勢來到前作好準備。


(呂卓豪,Kingdom Army 召集人)

 

 

創意與突破是信仰本質 與神一同向世界釋放盼望

很多人對基督教信仰的印象是刻板而沉悶;教會過於著重傳統,以舊為美。然而,基督信仰的本質創意有衝突嗎?5月11,建道神學院助理教授陳韋安博士於恩光書院的信仰視角研討日「新世代的創意」為主題神學角度思考基督教信仰與創意的關係。他認為,神所賜予的自由、空間和盼望是創意的基本條件。

創意與順服都出於人的自由

陳韋安首先談到基督教常常從神的創造去理解創意。他指出,神的創造是「從無到有」,是一種轉化,而不是從已有的東西去建構。神所創造的人有神的形象,有靈魂,能夠理性思考;人有自主性,可自行作出選擇;人與神有本體類比性,而且能與神建立關係。神給予人的自由是「順服神的自由」,在舊約的時代服從律法,在新約時代回應救恩。因此在舊約猶太神學中,對律法絕對跟隨就成為自由的根基。在新約中,服從聖靈的律,卻需要人有一種比律法更高的創意。陳指出:「神不單是口述和書上所記的神,更是人類和整體歷史的主。因此我們要更加宏觀,明白耶穌今天仍然面對我們的處境。而跟隨耶穌往往需要冒險,打破舊的方式,是充滿可能性的。」創造和突破既是神的本質,服從與創新當中就必然存在張力。陳總結:「我們既有自由去服從,也需要創意去跟從神的『新』。」

.陳韋安博士

想像是一種美德

另一方面,陳韋安亦引述德國神學家Dorothee Sölle的看法——「想像是一種美德」。Dorothee Sölle曾著書《想像與順服》(Creative Disobedience),論到順服與自主性的關係,更批判教會對順服僵化的觀念。陳指出,想像力不是天賦,不是天馬行空的幻想,而是自由的一種呈現。想像力是我們與世界互動的結果,是從教育和經驗中培養出來的。陳說:「耶穌也有很多想像,他打破很多框架,挑戰律法的傳統。耶穌是有『自我』的,卻同時願意放下自己;教會傳統卻喜歡打壓自我。」雖然人會濫用自由,以致充滿創意去犯罪,但陳建議教會可嘗試理解想像是一種美德,是需要教導栽培的品格。「教會過往文化覺得順服為好,但屬靈文化已經轉變。家長式的信仰,要求人必須服從,會叫下一代流失。年青一代主張獨立思考,著重對自主性的栽培,想像力需要在神裡面好好栽培。」自主帶出創意,並非否定律法。律法背後的精神,能夠由創意展現得更好。

盼望叫人看到生命的可能

創意亦牽涉世界與個人的關係,是一個「生命空間」的議題。生命空間不單是在物理上的空間,而是全人靈性發展的空間,彰顯神在空間層面的作為,包括聖靈運行、生命成長、生命的潛力等等,代表著生命的可能性。因此,發現問題是創意的起點,代表現狀有改善的空間。我們要有盼望,才不會被問題擊倒。神就是那位開創空間的神,祂在沙漠中開江河(賽43:19),是做新事的神。因此,創意的源頭是盼望。陳說:「神的空間超越人眼見僅有的空間,盼望使人能夠在僅有的空間中發現神的空間。沒有盼望的人,不能發現神的空間,就不能想像或創新。另一方面,若覺得我們活著的世界已經很好,安於現狀,也是沒盼望的表現。絕望與過於樂觀都是創新的敵人。」

當德國柏林圍牆將東西德分隔的時期,很多人用創意的方法從東柏林到西柏林,可見人為了追求自由,會顯出許多的創意。陳韋安提到,當時有人從東柏林踏鋼線到西柏林、有人飛索、建造氫氣球、用火車偷運人、掘隧道、用假證件、假冒蘇聯軍人等等,各出奇謀,是因為他們有逃離現實的盼望。陳說:「人為得到自由是充滿創意的。自由是神創造人的本性,空間是充滿神的空間,使人是面對世界會有盼望。自由、空間和盼望三者成為創意基本條件。」

信仰視角研討日另設有多個環節,包括基督教藝術家黃喜蓮女士(「喜蓮創作坊」創辦人、前突破機構美術設計師)分享「恩情連繫馬賽克」;劉澤光博士(浸會大學視覺藝術院副教授、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及方家煌先生(唯獨舞台有限公司聯合藝術總監)透過書法和舞台藝術主講「創意的時空與文化」,從多角度呈現創意在信仰中自由展現的美妙景象。

 

(記者林暐皓報導)

艱難中求生存 激發以色列成創新大國

駐台北以色列經濟貿易處處長藍子律(Tslil Lahav)應邀於5月19日在台灣新竹新恩堂,以「以色列的高科技與修復世界精神」為題分享,吸引上百位關心以色列的弟兄姊妹出席聚會。

「為什麼以色列的創新能力高人一等?」藍子律解釋說,猶太教教導的「修復世界」(Tikkun Olam)觀念深植每一位猶太人心中,亦即是解決困難,用責任與義務造福週遭的環境,並對人有益。以色列創新高科技都本於此一理念,譬如缺乏水源的以色列,透過滴灌技術、海水淡化、以及造水技術,讓以色列水源自給自足,所生產的農業品造福數以億計的民眾。

另一方面,以色列全民年滿18歲就要當兵,以色列國防軍是全世界最有戰爭經驗的部隊。藍子律說,當兵的期間所受的考驗及磨練一輩子都用得到,因為軍人必須第一時間在巨大壓力下,做出迅速的判斷,這讓年輕人生命有很好的磨練。因服兵役緣故,年輕人在以色列都是20多歲才讀大學,經歷軍隊嚴格考驗,大學選修的課程更能貼近自己夢想與興趣。

「猶太人好議論,10個人可能就有11種不同的意見!」藍子律說,以色列的文化比較不拘小節(informality),不給標準答案,鼓勵更多的創意,而且以色列公司文化不像其他歐美跨國公司注重階層領導,而是平行領導,員工常直接找公司經營者溝通對話。記得他之前在美國跨國企業工作時,這間企業在全世界有10個研發據點,美國總裁說以色列員工最難搞,總對總公司的決定好發意見,雖然10次員工所提的意見,9次是錯的,但靠著那1次對的意見,卻使公司超越其他同領域競爭者,彌足珍貴。

「從失敗中學習,擁抱犯錯,就離成功不遠了!」藍子律指出,他觀察到大部分亞洲人都害怕犯錯,其實應去擁抱犯錯,這樣就更接近成功了。如同愛因斯坦面對失敗的坦然態度,他說:「我沒有失敗1,000次,只是有1,000個想法沒有成功而已。」而且因為以色列是個移民國家,由世界各國猶太人回歸組成,從企業到食物料理,以色列人沒有傳統包袱,處處可見新的創意。

 

(台灣國度復興報記者魏麒原報導)

橘色獅樂團 兩代同行結出的果子

「橘色獅樂團」於元月19日假台北復興堂分享首張福音專輯《童趣‧同去》。此樂團是由一群居住在台南的年輕人組成,他們過往數年高度參與教會的聯合聚會服事,去年年底正式發行首張福音專輯,現場約有200位年青人出席。

聚會中「橘色獅樂團」除了演唱所創作的福音歌曲,樂團音樂總監蔡孟諴弟兄更分享,「我很感謝子駿哥(台北復興堂牧師)在我國中時就讓我加入敬拜團,開始服事主,當時一個禮拜雖然要練習五首歌,但是因著這些磨練,讓我後來考到台南的大學後,結識到一群為主忠心服事的弟兄姊妹,成立橘色獅樂團!」

「橘色獅樂團,可說是『兩代同行』結出的美好果子!」一路看著橘色獅樂團成長,同時是團員之一陳以諾的父親陳弘彬牧師(烈火先鋒敬拜中心)受訪時,談到此樂團的成立。他認為是多年來藉由三個世代的同行,才有今天的橘色獅樂團。大台南多年來有多位牧者同心同行,從每週固定聚集的集體聆聽,到聯合城市眾教會的禱告聚會,都可以看到父老牧者、中生代,以及年輕人深入的彼此連結。這群年輕人就在被陪伴、引導、裝備、訓練中,音樂技巧及敬拜生命不斷長進,也和其他不同年齡層的服事者一起在代禱與敬拜的服事崗位站立。

去年的大型聚會,例如「敬拜在府城」與台灣「回家」聚集聯合籌辦的「1111立約對齊」聚會、年底的跨年禱告會,都可看見這群年輕人充滿活力和創意,願意順服的同心服事。以「耶穌」(JESUS )名字作諧音構思的「橘色獅樂團」,被網友譽為「真正用心用靈魂唱歌」。為要撒下福音的種子,全團成員自去年年底開始,獲得許多機會到各城市的教會分享。

 

(台灣國度復興報記者李瑞娟報導)

為祢榮耀而戰 生命樂曲震撼世代

611靈糧堂於4月13-14日在香港文化中心露天廣場舉行「為祢榮耀而戰」戶外敬拜音樂會。是次音樂會以「帶下屬天文化  用愛震撼世代」為主題,樂團由一群生命曾經歴破碎的年輕人組成,他們都因著遇見神而生命改變,再次站起來追尋夢想,立志透過敬拜音樂榮耀神。三場音樂會,台上台下合共六千人次參與。

音樂會以水鼓展開序幕,隨後舞者表演「幻彩詠軍裝」,與背後維港的「幻彩詠香港」同步演出。接著兩位鼓手對打,引入主打歌曲《為祢榮耀而戰》及《God is》、《愛,震撼世代》等歌曲,台上台下全場舞動,高舉主名。舞台附近還設有青年藝術市集,展示年輕人設計的皮革、花藝及創意藝術作品,並為參加者即席素描人像畫以及其他攤位遊戲,與眾同樂。

青年大軍的區牧長Debby向觀眾分享見證,因著神的愛,她能饒恕曾以暴力對待她和母親的父親,且恢復關係,今日她期待將神的愛帶給年輕人,興起成為屬神的青年大軍。敬拜主領劉耀基分享,他本來沒有音樂天分,但認識神後,兩週內學曉懂如何彈結他,神更給他作曲填詞的恩賜,至今已寫了逾五十首歌。另一位敬拜主領Mark坦言,過去他被自卑、情慾所捆綁,但神卻釋放他,讓他脫離罪和癮癖得自由,更賜他幸福婚姻。他的夢想就是對這世代說,耶穌可以轉化年輕生命。

(資料由主辦單位提供)

【Kingdom LIFE】設計時裝讓人看見神的榮耀 時裝設計師漫談從成立品牌到成立時裝團契

Hidy(伍均琪)從小喜歡時裝,讀中學時,她就經常給自己做衣服。「我很愛美,也很喜歡穿靚衫出去玩。當時每件衣服我穿兩次就不會再穿,所以我不停為自己做衣服。」Hidy笑著回憶年少時的輕狂。當時Hidy只是單純喜歡做衣服,直到她毅然決定從會計轉行到時裝設計,才真正尋找到夢想及生命方向。「踏足時裝設計兩年後,我舉行了人生第一個時裝展,對很多人來說,這是一份夢寐以求的工作。雖然我還未信耶穌,但我回望就知道神一直在帶領我走時裝設計這條路。」

品牌誕生

後來Hidy來到現在的公司工作,而在她信耶穌後兩個月,神就為她預備了「Hidy N.G.」這個品牌的誕生。那是2002年的某一天,老闆給了Hidy一份時裝設計比賽的報名表格。「我從未想過參加任何比賽,直到比賽截止前兩日,神感動我記起這個比賽,當時我只用了幾個小時拍攝了一輯相,就寄去參加比賽了。」結果神很大的祝福,Hidy比賽入圍了,後來還得了幾個獎項。神就是藉著這個契機,讓Hidy團隊在2003年「沙士」期間,正式成立了品牌。

「神透過這個品牌,將我的工作180度地翻轉了,我開始接觸很多不同的人,境界不斷擴闊。」品牌開始在美國、法國、意大利成立及發展,完全是超出她的所想所求。在法國時,有些當地的銷售人員知道Hidy是基督徒後,會與她分享他們需要,邀請Hidy為他們祈禱。在美國時,Hidy常與顧客食飯聊天談信仰。其中一位顧客聽後很抗拒的,但隔了幾年,卻突然打電話告訴Hidy,她信耶穌了。「除了透過我們的衣服讓人看見神的榮耀之外,其實我們的銷路去到那裡也能將神的榮耀帶到那裡。在香港,我也會到店鋪與銷售人員一起祈禱,求神祝福這個地方。」

開啟新大門

2008年,正值金融危機爆發,品牌的銷售業績開始下跌。面對經營出現的困境,Hidy向神祈禱,求神按著祂的旨意關門開門。「神就這樣關掉了所有其他門,但留了一扇更大的門給我們。」那時Hidy老闆很喜歡他們設計的圍巾,建議Hidy去做圍巾系列產品。「其實我不太懂做圍巾,但神就不斷開門,讓我專注去發展設計圍巾。」當時Hidy有位計劃開時裝店的朋友來邀請Hidy設計圍巾。時裝店在2008年10月開張,剛好是金融風暴中生意慘淡時期,但是Hidy的圍巾一到店裡,馬上售罄。神透過這件事給Hidy一個很大的鼓勵。在2009年,Hidy在法國舉辦了以圍巾為主打的時裝發佈會。「當時生意很難做,但在圍巾這個單品上,在我們之前是沒有人做過的。很多顧客從2008年到今日,仍然是我們的顧客。神讓我明白,無論是03年『沙士』,08年金融危機,我不是要看著周圍的環境去做事做決定,因為看著實際情況,我只會想到『執笠』不做了,但神卻是使用環境造就新的大門為我們而開,讓我們學習更多的依靠祂的能力去作工。

時尚團契

2001年,當時香港時裝行業還沒有基督徒團契,神給Hidy一幅圖畫,有很多人追著目標,奔跑到神的面前,紛紛表示要信耶穌。之後香港時裝設計師協會的會長並未信耶穌,竟然主動邀請Hidy開始一個團契。藉著會長的一句說話,兩個星期之後時裝團契就開始了。「開始團契這個意念放在我心裡很久了,但我明白要等候神的時間,而神一開門,我就會向前衝。我們的團契是走時尚路線的,因為時裝行業的人普遍有個性,對美也很有要求。其實時裝行業有很多範疇,有買手,物流,採購,設計等等,在團契中,同行間的語言比較接近,大家也更容易明白對方的處境。」Hidy有朋友常來團契,原本目的不是來查經,而是很喜歡與他們一起,但很奇妙地,她來了兩三個月後,就自己主動尋找教會。

時裝佈道會

「我們每3年會搞一次的佈道會,在佈道會中我們會展示一些新產品及設計,因為在其他業界的團契,未必有這麼有創意的事情發生。時裝設計師給人的感覺是有些探討,有些神秘,我們想藉著佈道會做一些產品及設計去表達對神的讚美及敬拜,吸引人來觀看,呼召人信耶穌。」今年的4月28日,時裝團契將會舉行佈道會,今次佈道會的作品展示環節,將有20名設計師參與,但有趣的是,只有4、5位是設計時裝,其他人選擇做藝術作品。「這是一個新的突破,更多從藝術角度去展示神的榮美,大家都很開心可以用第二個方式去表達自己的創意。」

 

(記者莫嵐報道)

「祝福亞洲2017」 展出逾300藝術作品

「祝福亞洲2017」華人視覺藝術家邀請展於聖誕節期間在香港中央圖書館舉行,共76位來自中港台及海外的華人藝術家參與,展出多達三百多件作品,當中包括不同風格的畫作、雕刻及藝術裝置等等。同場又舉行多場不同基督教藝術講座及音樂會,其中資深藝術教育工作者吳加里於12月26日早上就「西方美術欣賞和基督教」及「如何在教會推動視覺藝術創作」二個題目分享,提到基督徒藝術家遇到的困難及應有的態度。

吳加里解釋宗教與藝術的關係時說﹕「如果你放心思在作品中,你的汗與血就會留在其上,要是有信仰的話,你的信仰就會流露其中。」欣賞藝術作品,就是尋找作者放在其上的個人信息。他介紹宗教改革對西方藝術的影響,就是強調聖經是最終的權威,並且重視自由,而這自由是根據聖經真理的。然而,現代藝術自畢卡索等畫家興起,人性已經扭曲,價值觀不再絕對,印象派就是當中的代表。他引導在場的人思考,今日的藝術是否應流露正確而絕對的價值觀,還是追隨社會的模糊是非價值。

現時是全職基督徒藝術家的吳加里,曾任教中學藝術科多年,以藝術作為事奉亦曾遇到不少張力。他首先指出,基督徒從事藝術創作,若果太重視名利就會失去尊嚴。第二,藝術家一般都較自我,但必須要謹記基督信仰的價值觀,就是謙讓。第三,藝術家作為事奉人員,不可以持著創作的年資夠長就認為自己很有經驗,在神面前看重的是學習的心志,特別在不斷改變的新世代中。第四,藝術創作者要跳出思想框框,不要被過去的成功限制,更不要凡事先有定論,應保持開放的態度。「基督徒藝術家不是從事藝術工作的受洗基督徒,而是蒙神呼召的身份。事奉並不是單憑自己的興趣,而是出於神的心意。」第五,應有策略地發展基督教藝術,而是不胡亂去做。他強調,基督教藝術的目標是榮神益人,必須合乎神的心意。

「做藝術家不只是懂做作品,而是要懂得做人。而做人必須要從錯誤、反省之中去學習。」他說,「事奉的路上總有失敗、挫折,甚至會有人反對、妒忌,令人很想放棄,但必須記住你事奉的是神,而不是要去取悅別人。」

最後他又指出,視覺藝術和美術設計師可以在不同範疇上服侍教會﹕第一,印刷品、網頁設計、文字出版和宣傳;第二、參與花藝設計、佈置;第三,節期禮儀;第四,在教堂放置雕刻、畫、書法、攝影、工藝品等等。「不少人覺得沒有門路去服侍,但站在教會立場,其實事奉人手經常不足夠,若你願意將自己的才華毫無保留的拿出來,大部份教會都會表示歡迎的。」

(記者陳淑安報道)

.是次展覽展出共300多件藝術品,當中包括畫作、書法、雕刻、攝影、裝置藝術等等。
.本地藝術家曾皿堅以霓虹燈表達耶穌出生的情景,更將畫作放在社區之中,「貼地」展現聖誕節的意義。
.本地基督徒藝術家陳芝瑛創作的《讓孩子到愛裡來》系列之〈愛裡沒有懼怕〉
.《主的羊》——張美玉

為什麼我從媒體工作轉向創意教育 -【文化守望者】專欄

過去有八年時間我在《國度復興報》擔任採訪及編輯工作,在此之前,我的文字事奉就只有文藝創作。在人手嚴重不足和資源也嚴重缺乏的機構工作,工作量和壓力是相當的大,我不得不擱置創作,直至兩年前安息年才喘喘氣,創作的腦袋重新啟動。在神的恩典下,過去一年出版了兩本童話故事。創作雖讓我感到人生充實,但我其實也享受採訪和編輯工作,而去年突然開展創意教育,為什麼我有這個轉變?原因簡單不過,因為神的呼召,然而在探索過程中,也有些觀察,讓我感到這是我現在當行之路。

首先用一句話簡單地表明改變的因由:沒有好的內容,只有媒體,就好像只有空無一物的碗。媒體不論多麼厲害,不過也是載體,它的命定是承載內容,沒有好的內容,它就不能實現命定。過去當編輯時,不時收到投稿,但數量很少,還得主動四出搜尋好的文章,但在這工作上很有挫敗感。寫見證的,內容千篇一律,講意見的,好像覆述別人提過的觀點。當然香港不是完全沒有思想高深的,但形式也高深,而且沒有情感,對一般的讀者來說,有太陽與地球之間的距離。今時今日,有人還會為寫作犧牲滑手機、上網時間,我深感敬佩,但很可惜,無論多麼費精神,還只是為這資訊爆炸的世界產生更多的內容。

什麼是好的內容呢?我只想提及一種,是我很渴求看到的一種,就是有感染力和創意的內容。最近跟一位改革宗教會的牧師談話,他說,基督徒創作的東西,水平應該高於世界,我同意,不是因為基督徒出品必屬佳品,而是真理釋放我們,盲的如今得看見,有屬天的視野,看事情應該是看到深入而獨特的,有這世界沒有的視角。但我們卻好像不是這樣,缺乏創意的一個原因,是今天我們接收太多資訊,而心思「被動」而不斷被外來的資訊所模造,想出來的都跟別人一樣。反而在媒體不發達的年代,想像空間更自由,創作也更自由。我們強調基督釋放了我們,那麼心思怎能不會自由呢?所以我們是有盼望的,經歷信仰的更新,同時也會造就創造力。

當我們的心思自由了,就有創新的內容,而這聖靈賜下的自由,也釋放我們的情感,以致我們的文字有感染力。有這樣充滿生命力的內容,才能將媒體工作做得好。我自身也正在尋求這種改變,大家一起努力!


文@黃少芬

美基督徒領袖倡議 聖經原則經濟體系

近期,有來自商業、政治、文化和神學等不同界別的32位基督徒領袖攜手一同發表了一份題為「信仰在工作:經濟繁榮與自由創新」的特別報告。這報告是由《華盛頓時報》及「信仰、工作與經濟學院」(IFWE)合作完成,其中包含了雙方領袖的專題意見及評論。

《華盛頓時報》的主席及行政總裁Larry Beasley說:「這項目能夠探索創新優勢、創意、產業權和營商模式的項目,推動人類發揮潛能,並且符合我們『立志為讀者提供既獨特又有意義的內容』的使命。」

基督徒領袖,包括牧師及商人,提倡一個運用創新、管理、殷勤及愛鄰舍等核心聖經原則的經濟體系,「我們不認為聖經有明確地支持資本主義或任何其他經濟體系。」IFWE執行董事 Hugh Whelchel 在文中寫道:「聖經提及了非常多的經濟原則。我們作為基督徒,應該運用聖經的智慧在日常生活中作出合乎真理的經濟決策,並相信它能引導我們邁向一個更合乎聖經原則的經濟體系。」

該報告已經刊登於《紐約時報》,並將於華盛頓特區分發給大約10,000名領袖,其中包括每個國會辦事處,估計有機會接觸到上百萬讀者。

(來源:Charisma News,2016年10月10日,陳惠芬、莫嵐編譯報道)

禱告:求神使更多基督徒明白聖經中的經濟原則。

「賓虛」咁既創作精神 -【文化守望者】專欄

「賓虛咁既場面」,大家聽過這句話沒有?這是上一代香港人的俚語,出自50年代末的史詩式電影《賓虛》。近日上映的《賓虛》,劇中的戰車競賽一幕,同樣氣勢磅礡,場面壯觀。可是在美國本土得不到好評,重拍自然會有比較的問題。前天聽見一個影評人在電台節目中評論這電影,他認為該有更好的評價,有此現況,他猜測原因是它太直接講宗教。

《賓虛》的劇情中穿插幾幕聖經情節,耶穌更是引導男主角猶大放下仇恨,學習寬恕的關鍵角色。《賓虛》是基督教電影嗎?暫時不談,先談一談原著小說,它如何首先扭轉作者本人的一生。

電影改編自1880年出版的同名小說,書名副題是「基督的故事」(A Tale of the Christ)。但不說不知,作者最初的創作企圖是證實基督教的謬誤,但在過程中,似乎神將整件事扭轉過來,作品反成為傳遞基督教信息的媒介。19世紀下葉,美國一位頗有名氣的無神論者英格索爾(Robert Ingersoll)在火車上認識軍官兼作家華萊士(Lew Wallace),閒談中討論宗教,兩人都認為基督教是無稽之談。英格索爾就鼓勵華萊士提筆創作,將基督教的謬論和破綻公諸於世。華萊士雖然是寫小說的,但創作態度嚴謹,與學者無異,他在公餘時間到各處圖書館翻查基督教歷史的文獻和地圖,仔細研究羅馬帝國的歷史、文化習俗、生活習慣。在研究過程中,他驚訝地發現基督教原來有歷史根據,更決志成為基督徒,最後他寫出的作品向世人見證:耶穌是神的兒子!

我相信在華萊士的創作過程中,有神的特殊介入,完全改變結果。但同時我忽發奇想,如果他在創作之前已是基督徒,而且是很「屬靈」的一類,也許未必能出現這出色的小說。(出版後的二十年,小說一直是僅次於聖經的美國最暢銷書籍。)為什麼我有這想法呢?第一,在神當然凡事都能,但人的想像力和思想常常在宗教化的框架之內,為「屬靈」而「屬靈」,這樣的話,作品只會是說教之物。第二,人對屬靈世界的熱切追求,若走向極端,就會對今世的工作和生活有輕忽的心態。如果華萊士沒有認真搜集資料,仔細研究,用心寫作,我不知道《賓虛》會不會出現(我不敢揣測神的旨意)。但願我們也有「賓虛」咁既創作精神!


文@黃少芬

 

一切從心出發-【文化守望者】專欄

創意、文化和產業,三者如何能有完美的結合,這是當今商業社會一個談論不休的話題。不少的基督徒認同「創意文化使命」,透過文化工作見證主,怎不會是一件美事呢?然而,困難就在於「美」這個字,沒有「美」,即使技巧高超,又傳遞屬靈真理,都不過是「承載著講道信息」的技術成品,在感動人心這種奇妙的事情上可十分軟弱。「美」是來自「心」的,但培育一個「有心」的基督徒文化工作者,就算不及駱駝穿過針眼那麼困難,也是極不容易的。有關這方面,我想起一次在內地教創意寫作的經驗。

多年前,我到內地一個兒童之家教創意寫作。那裡有二十多位小朋友,差不多全是基督徒,他們因各種家庭問題而被政府安排寄宿服務。我首先講了一個故事,在過程中引導他們探索故事的意義。無論我問什麼,他們的回答既快捷又「標準」,字眼有些少不同,但都是十分相近,包括:「我會祈禱。」「我會倚靠神。」「有耶穌就是最好的。」

後來,我給他們的練習是寫一封信給天父,表達心中的感想,寫得最好的有獎品。他們寫出的內容都是百分之九十相似的,例如:「我要做乖的孩子」,「我感謝主耶穌拯救我的生命」。這些之外,便沒有其他了,完全沒有個人的情感和想法。但有一篇在我眼前一亮,信中寫到自己的不快樂,又問天父為什麼她會這樣痛苦的。我沒有看名字,單憑內容就選了這篇文章獲獎。公佈消息時,全場的人都面露驚訝,包括成人導師。這位獲獎者真特別,她是被評為兒童之家中品行最惡劣的人,年紀較大,也最反叛。

我的評審標準是什麼呢?顯然不是「標準答案」,我又不是鍾情於天問式的哀傷文學,感情的真摰才是美不美的關鍵因素。真理已在聖經中,如今又有印刷科技,我們要做的不是「真理的抄寫」,而是寫出與人有心靈交流的文字,那種感情必須是真實和誠懇的。

基督徒文化工作者的培育,若是單單重視技巧,或屬靈真理的填鴨式灌輸,所產生的文化作品恐怕只會是空洞的。但培育「有心」人,何其困難呢!這人要敢於走過心靈的黑夜,放下對信仰的標準答案,脫下宗教的外衣,讓赤露的心靈跟上帝對話。一切從心出發,有怎麼樣的心靈,就有怎麼樣的文化。


文@黃少芬

釋放先知性藝術 為神發出聲音

創造萬有的主賦予每個人審美眼光及創作恩賜,藉不同形式去敬拜祂、表達祂的聲音,而現在正是恢復先知性藝術的時刻!

6月17星期四晚上,來自美國休斯頓敬拜中心的Pastor Randy Needham(藍迪尼達漢牧師)在國度事奉中心的一個Art Jamming活動上,向參加者解釋「先知性藝術」的意思,鼓勵他們抓緊神的心,以不同形式為祂向世界發聲,反映祂的榮耀。各人即席將領受繪出,創造了多幅富有喻意的畫作。

神要透過人說話

去年,尼達漢牧師曾為香港帶來多幅先知性藝術作品,在沙田偉華商場展示,藉畫作宣告「亞洲的時刻」已經到了﹗今年他再度來港,在Art Jamming活動中述說自己如何開啟先知性藝術之門。「當你有不分散的心,神的微聲細語就可以改變你生命的方向。」他指出,世界各地的神國子民裡面有神給他們的寶物,只是世人沒有看見,而先知性話語就是向他們的心說話,也是說出神的心。

過去,尼達漢牧師不敢拿起畫筆,直至幾年前,他有一個異象,就是關於耶穌以及他的冠冕,而那冠冕非常之大。於是他把異象繪畫下,但卻自覺畫得不好,沒有勇氣拿給任何人看。他一直不敢自稱為「藝術家」,直到別人鼓勵他要擁抱自己在做的事,又問他是哪類型。他不知如何形容自己的藝術,便說那是「先知性藝術」。「我想告訴你們,其實你們每一個都是『先知性』的,正如使徒行傳二章說,神會將祂的靈澆灌凡有血氣的,祂的兒女會說預言。神會透過異象、異夢跟他們說話。」

「神很想透過你,向你身邊的人說話﹗」尼達漢牧師告訴參加者,他們都有恩寵,可以自由地進出神的同在。當人打開自己的心,拿著禮物來到神面前,用心靈及真理去敬拜祂,就得到恩寵。第二個恩寵的顯明,就是可以在世上可以發出先知性的聲音。「神將會給你影響力,給你偉大的聲音,因為祂很愛你身邊的人,希望透過你去接觸他們。」

神創造的能力

尼達漢牧師說,每個人都有創意,因為我們的天父是創造者。他發現創意非常重要,因為創意可以更新自己。「美麗的定義是什麼呢?神就是美麗的定義﹗」受造的萬物就是為了彰顯神的榮耀,因此人所創造的藝術、媒體等等,都有「一把聲音」,是為了反映及述說神的榮耀。最偉大的創造者,也都是聖靈,就是最偉大的音樂家、導演、作家,而聖靈正在人的裡面釋放創意,反映出神的榮耀。

他強調,無論做些什麼、創造什麼,都是由神開始,正像創世記中說﹕「起初,神創造天地」。在世界還是「空虛混沌,淵面黑暗」時,神的靈運行在水面上,而水的形態總是用來形容人的事。神說,在末後的日子,祂的知識要像水一樣覆蓋全地。神的創造能力、先知性、恩膏、復興、行走,就在自然之中運行。在自然之中會有黑暗,但在先知性的層面,神的靈卻在運行。即使我們的生命很多失望、混亂,但神將會向我們的生命說話、發出預言及應許,聖靈會按著這些說話在你生命中創造。神的靈親自向香港吹氣,而當人按神心意宣告時,聖靈就會按此創造。在神說話之前,什麼都不會發生,而我們不管做什麼事,都要釋放神的心意、神的說話。

(記者陳淑安報道)

尼達漢牧師分享信息之後,各參加者按聖靈感動創作繪畫,當中不少人是第一次如此創作,都能畫出極具意思的圖畫,部份作品如下﹕

986-2_292_PHOTO-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