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屆基督精兵獎 劉達芳博士獲終身事奉獎

香港基督教機構協會第十四屆基督精兵獎暨30周年崇拜於2022年12月2日晚上六時假盈峯全人發展中心禮堂順利舉行。當晚大會向服事年期達50週年的禧福協會會長劉達芳博士頒發壓軸獎項 ——「終身事奉獎」,以表揚她事奉的委身和努力。

成為一個寬大的人

劉達芳博士在會中致辭時分享,香港教會需要恢復和堅持彼此欣賞和鼓勵的文化。她指出,神是寬大的神,所以該隱殺了人,神給他活路;神寬容人,在我們犯罪後給我們時間悔改。正如羅馬書2章4-6節所說,我們還作罪人的時候,神不與我們敵對。神既然是寬大的神,同樣喜歡我們作寬大的人。憐憫別人的,神也憐憫對他。

劉達芳博士在會中致辭

劉又分享,事奉50年的一個重要秘訣是作一個寬大的人。明白人人都是軟弱的,都會犯錯,所以我們今天希望彼此提醒,以慈悲為懷,盡量放別人一馬。這段時間在基督教圈子中出現網上欺凌,叫人說話很小心,不然就變成眾矢之的。「我們需要改變這個文化,彼此鼓勵欣賞,一個寬大的人容易饒恕,盡量去體諒別人的處境,幫人找理由饒恕他七十個七次。如果我們寬大,就不會這麼快下判斷,給別人悔改的時間,讓他再次證明自己對神的愛。寬大的人容易與人相處,雖然滿身是箭,但將箭拔出來,再親近別人的時候,就好像冬天的棉衣一樣,讓人很舒服。世界就變得更美好。」

擇善固執 服事貧窮人

大會場刊刊登了劉達芳博士關於此次獲獎所撰寫的文章——《事奉50年來:擇善固執》。劉在文中提及,自己自小就很有主見,小學老師在成績表說,「聰明伶俐、可造之才也,惟主觀頗強,盼能擇善而固執之。」在劉21歲時,神藉著約伯記22章24-30節,呼召她放下對生物的興趣與研究,拒絕國家衛生局讀生物博士的四年奬學金,以祂為珍寶。後來神的愛指向香港的貧窮人,劉在25歲的時候,離開在美國的家人,隻身回到香港,努力去接近工廠勞工。當時的製衣廠和電子廠的工作都單調無聊、充滿剝削與欺凌,最重要的是人的尊嚴被踐踏。「在那惡劣的環境中,空氣污染,機器聲震耳欲聾,但讚美的詩歌,從內心裊裊升起,因為神的愛,一次又一次充滿我。」

母親的影響

劉達芳博士對基層的委身,開始時不是出於神學的理解,乃是出於感情上的牽動,媽媽的榜樣叫她明白體貼的愛、肯定的愛、珍惜的愛是如何的。

小時候,劉家裡請了兩個鐘點傭人,幾天來一次做家務,一個洗衣,一個燙衣。洗衣的那位常被丈夫打。每次她向媽哭訴,媽總是陪她哭。後來她在留產所生孩子,媽在門外陪著;她在產房哭喊,媽在外面落淚。燙衣服的那位有四個孩子,每次她來幫忙,媽總是先忙好一陣子,準備吃的給孩子們。來了之後,傭人燙衣服,媽就給她看孩子。教會有信徒住在徙置區,雖然媽有嚴重膝痛,還是走上七層樓去探望他們。「今天我固執於基層福音,可以說是她給我的屬靈遺產,是她種下『人人都尊貴』的價值觀,是她影響我去愛受傷的貧窮人。她沒有講什麼基層福音神學和理念,卻是活出神愛的福音來。」

父親的遺傳

1970-80年代,香港比較少教會關心基層,劉為基層的需要吶喊,很少人理睬,也引來不少誤會及批評。劉任職工業福音團契時,有牧者寫信給在美國的爸爸(劉翼凌先生)告狀:你女兒加入了左派組織了。在中神的時候,劉帶學生到廟街派單張,有牧者毀謗,扭曲劉帶神學生看脫衣舞。「我要擇善固執,因此要求自己不懼怕和不在乎人的誤會與排斥。這特性是父親的遺傳及培養出來的,他生於清朝,小學時論革命,大學時參與非基督教運動。爸爸沒有教我要賢良淑德,他教我忠於自己的召命,不要為討好別人而妥協。我成為一個死不悔改的理想主義者,是拜父親的基因及教養所賜。」

蘇恩佩的鼓勵

劉於大學三年班的時候訪港,見到新建的20層公屋把人像雞塞在菜市場的籠內一樣。在七層的徒置區,兒童被迫入黑社會,過上賣白粉的日子。大窩口的山邊,「道友」漫山都是,這一切叫劉非常震撼。及至劉讀神學的時候,看到蘇恩佩的文章描寫教會漠視這一切,只顧享受屬靈的盛宴。看罷,劉開始每天晚上夢到香港貧窮人的情況,在夢中哭醒。這些感情的牽動,最終帶動她回香港做基層工作。

在外地延展基層工作

劉分享,現今香港基層工作略有規模,是時候開展外地的基層事工,把神在香港施的恩惠,繁殖在世界各地。禧福所舉辦的短宣包括禱告宣教團、服侍窮人團,事工拓展團,務要推動更多華人長期出去做跨文化的事奉。事主五十年,喜見後輩出現,無論在禧福同工同學中,或是眾教會機構中,有好些清心愛主的,他們在內在生命的操練,或是超自然能力的彰顯,都緊密與聖靈同工。他們又因愛神的心熾熱,委身貧窮人,不怕艱難,不輕易言敗,向著標杆直跑。

(KRT訊)

 

劉達芳博士:持守異象,身體力行的戰士 -【巾幗戰士】專欄

禧福協會會長劉達芳博士,服事基層四十多年。

父親革命的血脈,流進她內心

劉博士生於書香之家,父親劉凌翼先生,是民初的復旦大學生,父親開明的思想塑造了劉博士獨立自主的性格。「爸爸在中學時是學生代表,與孫中山先生開會,他的思想話題總是圍繞如何承擔使命,改變世界。爸爸從不跟我說女性要三從四德,溫柔斯文。他跟我談大時代,叫我要做自己。我長大後,我們的關係就如朋友,常常一起討論世代的需要,華人教會在其中的角色。」她讀女校,校訓為「勵志揚善」(Daily Giving Service),所以服務社會的抱負自小根植在劉博士心中。她笑言:「因為是女校,毋須與男生競爭,女性也能人所不能,可以承擔社會使命!」

回應城中的死亡

劉博士在美國讀神學期間,讀到蘇恩佩女士的文章「城中的死亡」。這文描述香港妓女、工人和釋囚的生活,但當信徒卻視若無睹。讀這文章後,劉博士有一週之久,每晚都夢中回到香港,見到基層人,在夢中哭醒。於是她就決心回港服事基層。

為了明白基層的需要,劉博士去工廠服事工人。劉博士直言,若非神給她憐憫人的心,她無法服事貧窮人。「許多人說我像男性,理性和邏輯思維主導,做決定時斬釘截鐵,但我也有從媽媽來的女性特質,憐憫人,與窮人身同感受,不然我根本做不了貧窮人事工。」

女性要堅毅,實幹及卓越

作為女性領袖,劉博士以身作則,以個人所作的為女性領袖發聲。「女性領袖服事的機會只有一半,特別教會,重男輕女的陋習根深蒂固,只需要有男性出現,他一定會先被選上。但女性有雙倍的難處,因要同時兼顧家庭子女,所以女性要做領袖,要花上4倍努力,表現卓越,才能完成命定」。誠然,成功背後一定有支持自己的另一半。「當年我丈夫修讀神學博士時,一看到有關女性神學的新書時便會介紹給我,他看重我的服事,這對我有很大幫助。」

在取得宣教學及人類學博士後,劉博士一直以來,都擔當領導和培訓的角色,身體力行,帶神學生出去服事貧窮人,一同去清潔籠屋。

八福匯:傳福音、愛窮人及宣教的大樓

2007年11月14日,天父清晰地向劉博士啟示,禧福要得著一整幢大廈。「那天早上,當我一踏進自己的辦公室,神吩咐我把辦公枱旁的百葉窗簾拉起,祂說:『我應許禧福的全幢樓,在簾後面,但不是現在,你要耐心等待。』」當時大樓的1、2層都是夜總會,上面是酒店,頂樓卻是「鴨吧」。後來,六福珠寶買下全幢樓,成為裝修豪華的總部。

這等待歷時10年,其中經歷不少困難和考驗,但神不斷給予印證和鼓勵。10年間,劉博士帶領禧福同工每週為此禁食祈禱,神向他們啟示,這幢大樓是無牆教會,是眾教會機構合一服事城市的平台,貧窮人、不同膚色、階層和職業的人都會在這裡得到幫助,經歷神的愛。

2018年,眾教會機構進駐這應許的大樓改名為「八福匯」。「八福匯不單是基督教大樓和傳福音大樓,而是宣教的大樓,當香港教會得復興,信徒熱心愛主,服務社區,轉化城市,就會啟動一個宣教運動,宣教士將要從這裡去到世界各地。」

劉博士相信,在未來的日子,神會繼續帶領,親自作成這圖畫。

 

 


在世界舞台上,有不少女性擔當舉足輕重的角色。聖經也記載了女士師底波拉率領希伯來人成功反擊迦南王耶賓的軍隊,她有勇有謀,又有公義慈愛。在現今華人教會裡,也有很多出色的女性屬靈領袖,本專欄由國度復興報編輯部撰寫,透過她們的生命故事,述說巾幗戰士的特質,激發女性回應時代的任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