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心與行為不一致可否在神眼中蒙恩?-【請教拉比】專欄

馬太福音5:44只是我告訴你們,要愛你們的仇敵,為那逼迫你們的禱告。善待那些恨你的人,為那些心懷惡意地利用你的人和迫害你的人禱告 。」如果我們的內心與我們的行為不一致,那麼我們還可以在神眼中蒙恩嗎?

拉比回答:

這節經文是指在第一世紀的以色列,猶太民族內部存有很大的分歧。那些宗教人士視非宗教人士為敵人,反之亦然。例如,稅吏被納稅人視為敵人。這裡的敵人不是在談論別的國家企圖要毀滅以色列國。而是特指整個以色列民族之內的差異。

在馬太福音5章43節:「你們聽見有話說:當愛你的鄰舍,恨你的仇敵。」愛你仇敵的概念,就是接納他們和盡你所能的任何方式去愛他們。恨你的鄰舍意味著忽視,回避,在任何能給予幫助的時候卻故意袖手旁觀。這裡嚴格地談論到一個人怎樣對待另一個以色列同胞,無論這些人是否信從同樣的信仰或政治背景。而44節則是談到那些同屬於相同文化和社區卻有著極其不同的價值觀的人們之間的互動。

45節裡耶穌繼續說:「這樣,就可以作你們天父的兒子,因為他叫日頭照好人,也照歹人,降雨給義人,也給不義的人。」顯然神愛我們,無論我們愛他與否。如果我們的行事為人要成為神兒女的樣式,這樣我們應該去愛那些不愛我們和惡待我們的人(這並不意味著我們認同他們的觀點和行為)。這是聖經教導的選擇而非情緒的回應或者反應。

當我們回到新約並被重生,我們領受新心(新的良心)與新靈(聖靈),正如以弗所書4章24節所說,我們必須脫下舊人以及穿戴新人。所以,一旦我們選擇去愛我們的仇敵,那是因為我們愛神,神愛我們的仇敵,正如他愛我們那樣,因為神愛全人類。去愛某個人是你選擇性的決定,當你還沒有強烈的情感來支撐它,這一點與脫去舊人與穿戴新人的原則相一致,是基於神的話。

路加福音12:34節經文說,「因為,你們的財寶在哪裡,你們的心也在哪裡。」如果神的話語就是你的財寶而你遵守那話語,當你所做出的每個抉擇是依照神的話,那麼你的心順服了,你改變了,變得越來越像耶穌了,這樣做會討神喜悅,也會在神眼中蒙恩,因為你相信他的話語並付諸實踐。


文@Ari Sorko-Ram (作者是以色列彌賽亞猶太人運動的重要領袖,也是Maoz Israel Ministries創辦人,精於教導聖經)

愛的標籤 -【愛有道】專欄

在追求實踐彼此相愛的群體,如家庭、教會,成員互動頻繁,大家都看重關係的建立,理應較容易感受到愛。

「好有愛」、「沒有愛」,聽來是很自然的感覺表達,現今變成了評價團體關係的常用語,甚或有點像濫發的標籤。愛心行動變成了簡約的,表面化的,甚或是虛偽的表現。

見面打招呼本來是基本的社交禮儀,可連接到「好有愛」的標籤是誇張的高聲問候,甚至熱情的擁抱。

為團體中的成員開生日會原本是分享快樂的機會,可要「好有愛」的話,得搞個秘密驚喜聚會(那位主角早就知道,還要配合扮作「無知」)。

為避免收到「沒有愛」的標籤,團體成員漸漸學會了隱惡揚善,不只家醜不能外傳,也不能對領導或成員提出意見或指出錯誤,任何異議會被指評為破壞「好有愛」的秩序,變成不受歡迎人物。

令人感到諷刺的是,一個「好有愛」的團體,卻是一個只能包容「同聲同氣」成員的圈子。當「好有愛」等同了「好有關係」,大家為了維護關係,就不管誰對誰錯,只要「有關係」,便可以接納、容忍,或是包庇、縱容,什麼錯都變成「沒關係」了。

雖然把「愛」變成標籤令人感到不安,追求「愛」仍然是人心底的渴求,是神放置在人心中的動力,不要因為在某個團體中感受不到愛,就以為世間再沒有愛的空間。你的付出即使被排斥,亦是一種愛的力量,或已喚醒一些沈睡的靈——那些自以為浸淫於「愛」中,其實已是近乎遇溺的人。

一個「好有愛」的團體,成員之間要尊重、鼓勵,也需要提醒、督責,後者不應被標示為「沒有愛」。


文@徐惠儀

歧視 -【愛有道】專欄

有這樣的一個故事。甘地在倫敦大學念法律時,遇上一個討厭及歧視他的教授,一次在飯堂,甘地坐在教授隔鄰,教授對他說:「一隻豬和一隻鳥是不會坐在一起吃飯的。」甘地心平氣和地回答:「我將會飛離開。」然後到另一張桌子去,教授給氣炸了。

歧視及標籤的問題不是已過的歷史,今天仍然會在不同的處境中發生,甚至是我們自身的經歷。有試過穿著得老套一點走進名牌服裝店,給以貎取人的售貨員冷待,在他們的眼中,貴客有一定的樣子。

我們常常說,現今是一個多元的世界,要學會接納不同的種族、宗教、政治、價值觀念……,不應歧視排斥別人。可是這個同時強調自我與自由的社會,又讓人陷入另一種困惑,我可以為爭取自己的權益或表達個人的意見而攻擊別人,沒有想過退讓。最近,香港教育大學民主牆張貼了詛咒教育局副局長喪子的標語,引至軒然大波,有學校即時停止「教大」學生的實習,亦有不同院校學生作出維護言論自由的反擊行動,對立愈演愈烈。

無論我們站在哪方的立場,讓甘地與教授的對話給我們一點反省,當你受到歧視攻擊時,不要代入對方給你設定的角色;當你不同意別人時,不要以為對方的讓步是他們承認自己是錯的,只是不願與你一般見識而已。

聖經記載的一個情境亦給我們很重要的提醒,法利賽人來問耶穌為什麼與稅吏和罪人一同吃飯,耶穌回答:「健康的人用不著醫生,有病的人才用得著,經上說:我喜愛憐恤,不喜愛祭祀。」耶穌要讓法利賽人思考,若信仰欠了對人的生命價值的認同,他們宗教的熱誠只是一種虚偽。


文@徐惠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