壓力和倦怠感上升 美近四成牧師考慮轉職

美國研究組織巴納(Barna Group)於11月16日公佈一項調查報告,發現近四成(38%)牧師正考慮離開全職服事,較今年初上升9個百分點。這情況在主流新教教會中尤為嚴重,五成牧師表示正認真考慮辭職,在福音派和非主流新教教會,考慮離開的牧師佔三成。

巴納副總裁Joe Jensen 說:「過去18個月的急速轉變令很多牧師暈頭轉向,頓失方寸。疫情 、政治等因素,加上媒體的誇大報導,這一切所帶來的混亂與壓力,不難想像有那麼多牧師問:『 這是我被呼召的服事嗎?』」

壓力上升和整體精神健康轉差是越來越多牧師考慮轉職的主要原因。2016年,巴納的調查顯示,85%的牧師表示自己的精神幸福感為良好或非常好,而在今年10月的調查中,這數字下降至60%。調查還發現,那些表示正在考慮離開講壇的牧師當中,只有一半稱自己在人際關係上感到滿足,而在情感上感到滿意則只有三分之一人。

來自德州的Nic Burleson牧師在11月初舉辦了三日的牧師退修會,聽到一個又一個牧師坦承分享他們的挑戰。 Burleson 說:「每次退修會都有很多牧師表示不知道應否繼續當牧師,他們感到在許多方面都被困住,壓力和倦怠感都在加贈。」牧者兼輔導教練Dan White牧師指出:「倦怠的癥兆開始按我們的個性以不同方式表現。對於某些人來說,是向家人發怒;對我來說,是在關係上躲藏;有些人則會為了逃避而過度沉迷社交媒體、電視或飲酒等。」

隨着疫情持續,牧師更感孤單和不勝負荷。教會取消實體聚會,牧師失去了賦予他們服事生命力的重要部分──與會眾一起敬拜,崇拜後彼此擁抱,與會友面對面傾談。很多時候,他們只得獨自面對一切挑戰。輔導員Evan Marbury牧師表示,很多牧者都在努力尋找指望,但面對現實的打擊,會眾人數下降、教會預算下跌、同工離職……這一切都加深了牧者自我懷疑、羞愧和不足的感覺。如同保羅在哥林多後書 1 章 8 節所說:「我 們 ……被壓太重,力不能勝,至連活命的指望都絕了。」

Burleson 說:「這促使牧師在基督裡找到自己的身分,而不是在事工裡找,我認為這是件好事。當我面對自己的教會沒有增長時,我以馬太福音25章21節提醒自己,神對僕人的呼召所強調的是忠心,而不是成功。Burleson計劃在2022年再舉辦20次退修會,讓牧者們可以公開分享個人的掙扎,並獲得支持和建議。

由於許多牧師在進入全職服事時都認為這將是一個終身的呼召,因此他們在考慮轉職的過程中,往往承受慢性健康問題,包括焦慮和抑鬱。White 指出 :「牧師在考慮轉職時會問:『我可以做什麼維生?』我們必須幫助他們重新設想自己在這個世界上的牧者角色。」Jensen敦促牧師在過程中不要認為自己不是一個好牧師。「大衞王、摩西和其他的聖經人物都曾對自己的呼召存疑慮,現在是一個好機會,進入與耶穌更深的關係,更確切知道自己的身分。」

禱告:願神的愛大大擁抱每個牧者,在與神真實的相遇中重拾身分、方向、信心和力量。

(來源:Christianity Today ,2021年11月16日,林國祥編譯報導。)

 

 

(15)送走完美主義 – 【狂野的夢】專欄

對自己要求高是一件好事,但期望達到完美則是不切實際。父神沒有要求我們思考、說話、行事都要完全沒有瑕疪。聖經說「所以你們要完全,像你們的天父完全一樣」,意思是在祂裡面完全——不是在肉體上完全。我們為狂野夢想奮鬥時要定睛於完美的那位,而不是拚命把事情做到十全十美。完美主義只會拖慢進程。

辨識完美主義傾向

完美主義者可能永遠也到不了夢想實現那一天。如果你要等待最完美的時刻才行動,那麼你大概永遠不會行動。如果你要等候最完美的商業伙伴出現,可能永遠也不會開始做生意。如果你期望每件產品或每項服務都要完美才推出,那麼它們大概不會面世了。

完美主義會扼殺夢想,因為它會扼殺創意。它是一種「不盡得,則無取」(all-or-nothing)的思想,而最終多是「無取」而非「盡得」。完美主義會破壞伙伴關係,因為你的期望必定高於對方力所能及。完美主義令你人生一片愁雲慘霧, 因為沒有任何一件事可謂「夠好」。 完美主義的非黑即白思維衍生壓力、焦慮和災難化思想,令人透不過氣,也無法專法做好眼前的工作。

十個克服完美主義的可行方法

即使你了解到自己是完美主義者,還是有希望的。你可以透過禱告,及設立新界線的實際步驟來克服完美主義:

  1. 降低你對自己和他人的要求。完美主義者會定立很高的標準——往往高得不設實際。把期望定得較為合理,你的打分表上便有更多的勝利和較少的失敗。降低期望或要求,不等同沒有要求。神有善良、純全、可喜悅的旨意(羅12:2),不過人行事即使未達純全(完美),也可以是善良可喜悅的,那已經足夠了。
  2. 接納自己,以及與你同工的人的限制。我們每個人有不同的恩賜、才能和限制,接受這些限制,並開始和身邊的人建立團隊關係吧。我們要除去心中對神的限制,但自己的限制是要承認的。
  3. 不要在細節上糾纏。你認為是重大缺失的錯漏,可能只是無傷大雅的小瑕疵。如果你過分專注於失誤之處,人們會為之慶祝的成功,也永遠無法令你覺得滿意。不要苦苦對自己或他人吹毛求疪。
  4. 追求卓越,而不是完美。卓越是使人滿意的標準,完美則是不可能達到的標準。但以理有美好的靈性(但6:3)。示巴女王因所羅門王國的顯赫而感到詑異(王上10:4-9)。聖經沒有說但以理和所羅門是完美的人,但他們的出色表現令人注 目。我們應該以此為目標。
  5. 問問自己:「坦白說,這有多重要呢?」我們有時會通宵達旦,只為把一件工作做到一百分。不過每件事情都有報酬遞減的轉折點——過了某個程度,付出與收穫就會變得不成比例。做得足夠便要住手,開始為下一個目標努力。努力工作是一回事,報酬遞減時還要勞役自己又是另一回事。

(另外五個方法請參閱作者著作《狂野的夢》)

追夢操練:打破完美主義的模式

完美主義是一種思維模式。你可以刻意用不完美的行為動搖甚至衝擊這思維模式。你可以發一封電郵,不檢查錯漏就把它寄出去。你可以穿一件有幾道可見的摺痕的襯衣,也可以讓晚餐用過的碗碟在洗碗槽放置一晚;目的是讓自己對不時刻完美的境況能逐漸處之泰然。


珍妮弗李克萊Jennifer Leclaire)是佛羅里達州勞德代爾堡「覺醒禱告殿」總監;「新族類復興網絡」權威領袖;AWAKENINGTV.COM聯合創始人;目前已出版超過25本著作。本專欄文章節錄自其著作《狂野的夢》

 

 

Proclaim兒童敬拜使團首度來港 興起時刻已到 聖靈要澆灌兒童

非洲烏干達神蹟中心大教堂的兒童及少年事工團隊—Proclaim(宣告)兒童及少年敬拜禱告使團(Proclaim Music Ministry)—於6月期間進行亞洲多國巡迴,香港是本次旅程的重心,他們舉行了多場敬拜聚會。使團領袖所羅門牧師(Solomon Nabeeta)表示,神正在興起香港的青少年及兒童,並深信兒童生命的重心應該是聖靈。
.所羅門牧師(Solomon Nabeeta)

Proclaim使團成立於2012年。使團的許多成員都來自烏干達的難民家庭,每一位都有精彩的經歷神的生命見證。過去兩年多,烏干達的神蹟中心大教堂正經歷復興,每晚由6時到凌晨4時都有聚會。當中2至3歲的小童已經開始經歷聖靈,到他們6至7歲時已經成為敬拜主領。當聖靈降臨在他們身上,他們就能勇敢地展現藝術和敬拜恩賜。所羅門說:「我們創作了超過200首原創又有恩膏的敬拜歌曲,觸動了許多人的心。這些兒童是敬拜領袖,不是表演者。大部分歌曲都來自他們屬靈的經歷,他們經歷了神,神賜予他們歌曲。」

宣告香港的青少年要服事亞洲

所羅門相信,很多關於香港的預言將要成就,神要造訪香港,帶來復興。神差他們到亞洲,第一站及大部分的聚會都在香港,他們還到訪亞洲幾個國家,包括新加坡、台灣、馬來西亞及菲律賓。在聚會中,Proclaim兒童敬拜者團隊帶領敬拜,分賜恩膏,接觸年青人,鼓勵他們出去服事整個亞洲。「香港不單是亞洲的商業大都會,是眾多亞洲國家的中心,更是差派宣教士的地方,是福音的出口。」所羅門引用使徒行傳二章的預言說:「神要使用香港的年青人,釋放一波醫治宣教的復興浪潮。他們對宣教火熱、被聖靈充滿、勇敢地向列國宣講基督。我們相信神要在香港差派人出去,得著整個亞洲。」他指出,神要差派年青人出去,他們將會發預言、講道、行使出聖靈的大能。

.Proclaim兒童帶領敬拜

所羅門又分享,Proclaim使團帶同一個可聽、可見的、相關的宣告來到香港。「可聽是來自我們的聲音;可見是因為我們每位兒童生命的改變、精彩的見證是福音的明證;相關是出於我們相信神揀選了香港!香港興起的時候到了!」使團盼望在香港的一系列聚會中,透過禱告、見證、預言和分賜恩膏,服事兒童及青少年。他們特別希望分賜一份「父親的心轉向兒女、兒女的心轉向父親」的恩膏給香港的下一代。所羅門提到使團中有一位9 歲的女孩,她的父母本要離婚。當聖靈充滿她,她就聚集家人,向他們發預言,在聖靈的同在中,父母飲泣復和。「神已預定必須有兩代的合一來傳遞祝福。」所羅門明白年輕人有力量和熱情。父母雖有有異象,並且經歷過年青人所經過的,可以提點他們,卻不一定有那份再做一次的力量。當上一代的異象和下一代的力量能夠融合,將會使神的國降臨。

讓聖靈成為兒童生命的重心

所羅門認為,兒童事工的重心應該是讓兒童經歷聖靈。他指出,仇敵聚焦攻擊幾歲的兒童。現在很多的卡通片都有偶像或巫術敬拜的圖象,仇敵自小就向兒童灌輸邪惡的心思,以致少年人對暴力、邪惡和不法的慾望已習以為常。「然而,神總是比仇敵快一步,祂已經應許聖靈要澆灌兒童和少年,而這預言正在加速成就,就如我們看到許多針對以色列和中東的預言正在我們眼前成就一樣。」

.Proclaim 到香港海灘敬拜

所羅門又指出,烏干達的孩子與香港的孩子一樣面對的學習壓力都很大,但他們發現,讓兒童更多經歷聖靈充滿,能幫助他們在學習上也能在更短時間完成更多,明白更多。「當聖靈給他們能力,與他們同工,提升他們,他們的壓力會減少,能夠集中精神。」Proclaim使團的兒童即使在上學的時候,仍然為神火熱。他們上學前讀聖經和禱告,午餐時一起團契,放學後一同聚會,老師也參與其中。所羅門說:「神正在迫切地興起兒童。」最後,所羅門對如何教養孩童作出了以下總結:「不要將孩子抽離聖靈的同在,要帶領他們進入聖靈中。當聖靈成為他們生命的中心,他們會更好地參與身邊的事物。不要本末倒置,將課業、活動、遊戲機、運動和玩樂佔據他們生命的中心。」

.香港的家長擁抱非洲的孩子

 

.Proclaim兒童為香港下一代祝福。

(記者林暐皓報導)

向什麼人就做什麼人 伴青少年釐清處理情緒

為何遇到一些小事情,青少年就是過不去!為何耐心開導後,孩子還是走不出來?如何幫助青少年處理與溝通情緒?台灣神學研究學院靈性諮商組教授兼輔導中心主任錢玉芬老師於6月9日在青年歸主協會舉辦的講座中表示,保羅要我們「向什麼人就做什麼人」,身為師長或輔導者,要用能與對方互通的語言向青少年說話,讓他們講出心中的認知和想法。

錢玉芬老師曾遇到一位很乖的女學生,因為男友回家奔喪,這位女學生只為了知道「我是否該和他聯繫,問他家裡好不好?」而臉色慘白,半夜12點來敲錢老師家的門。原本是簡單的問題,卻在不尋常的時間找她,她問這學生:「妳是不是不確定在他心目中是否重要?」這位學生就一直掉眼淚,情緒先是焦慮,後是傷心。錢玉芬說,這位學生牽涉到自我形象以及家庭問題,因父母常吵架而離婚,過程中這學生從幼稚園到國小不斷努力修正自己的行為,希望父母關係能變好,最後父母仍然分開,讓這孩子認為自己不重要,不是有影響力的人。另一位學生到倫敦自助旅行,才剛離開倫敦,輾轉聽到妹妹要到倫敦讀書的訊息,就悲從中來,在倫敦一條不知名的街道感傷痛哭,原來這位學生也是有家庭破碎的問題。

錢玉芬說,情緒產生主要有兩種因素:生理和認知(想法)。我們要陪伴對方察覺生理反應,為這情緒命名,並釐清想法。前一位學生表面的想法:「我該不該打電話給他?」深層的信念是:「我是一個不重要的人」、「我擔心打電話過去會是嫌惡的反應」;第二位學生痛哭的深層的想法是:「我為什麼沒有家?」她提到,情緒管理的三不原則:不損人、不傷己、不壓抑。很多自殘的人都是因為裡面的痛苦大於外在痛苦,所以情緒絕對不能壓抑,壓抑情緒一定會生病。不壓抑的原則是:發現與承認、宣洩情緒壓力、修正經驗(被神所愛),回歸理性的、合真理的思考。

錢玉芬也談到原發情緒、續發情緒、功能性的情緒及適應不良的情緒的過程。她以「先生加班夜歸」為例,妻子的原發情緒是「擔心」;續發情緒是「生氣」;功能性的情緒是「懲罰、剝奪」;適應不良的情緒是「習慣冷嘲熱諷」。

錢玉芬指出,很多不健康的情緒,背後都是「缺乏愛」,所有負面情緒核心都是「孤單」和「悲傷」,也都是缺愛經驗。錢玉芬鼓勵大家,輔導、溝通和同理心的重點在於「原發情緒的釐清與表達」。我們陪伴青少年,讓他們與自己的情緒對話,陪對方能說出來。

(資料來源:基督教論壇報)

抑鬱殺手 -【蹤跡】專欄

近期與你分享了「禱告醫治室」裡面一些令人非常振奮的現象,我們見証著神的國大大臨到患病的人當中。除了眾多被痛症困擾的訪客經禱告後都是歡天喜地零痛楚的步出「醫治室」之外,另一個可喜的現象是,在過去的九個月,主耶穌醫治了每一位聽覺有障礙的人!試想天生沒長耳蝸,失聰了52年的人,現在遠近都清楚聽得到。不靠耳蝸而聽得見,那不是神蹟是什麼?她的醫生堅持說沒可能,她回答說,我實在是已聽得見有六個星期了。我們醫治室會把每次的醫治和測試過程都錄影下來,都是有根有據的。

我觀察到的另一個現象是長期被抑鬱症或情緒病困擾的人能夠在很短的時間內步出多年的陰霾,重新振作。我在這裡寫三個例子。麗宜因工作壓力患上焦慮症4年,終日惶恐不安,思想悲觀,缺乏動力,並且長期失眠。她在醫治室接受禱告服侍後的當晚決定試停安眠藥和抗焦慮藥物,結果竟是一覺到天亮,睡得香甜!自此恐懼和負面思想離她而去,不用再服藥。與她同來的丈夫亞成的經歷更奇妙。他依賴抗抑鬱藥足有17年,經常情緒低落,腰酸背痛,夜夜無眠,腦袋充斥著負面思想。三個月前我在他教會講道時釋放知識言語,說上帝要醫治抑鬱症,他連忙跑出來接受禱告。當晚私自決定停服抗抑鬱藥物,至今已三個月,不但沒再失眠,整個人開朗了,思想回復了正面,他和太太先後得到神的眷顧,有如重生,感恩之情可想而知。

國衛今年24歲,是系出名校的專業人仕。4年前患上抑鬱症,在醫生的定期監察下服用抗抑鬱藥物控制病情,但負面的思想不斷衝擊他,情緒低落到極點。腦袋滿載自殺的念頭,讓他感到絕望無助,近期病情更見嚴重,被醫生診斷為早期思覺失調,給他添了新藥,療程需時兩年。他是基督徒,但總感到自己罪孽深重,很想死去了事,但他最大的恐懼是死後被扔進地獄,所以遲遲不敢尋死。

在國衛的記憶中,父親情緒起伏不定,行事專制,脾氣非常暴躁,生氣時往往會以粗言穢語去傷害他和母親,而母親扮演的角色永遠是逆來順受,吞聲忍氣的悲劇人物,國衛從小看在眼裡,憤憤不平,對父極度的反感。為了逃避家中的吵鬧,他總把自己關在房間裡面。從小學開始便沈溺於色情網頁,加上暴力傾向,人際關係可想而知是十分的惡劣。

我們帶領國衛寬恕父母和自己的過犯,按手他頭上請聖靈來重新組合他的記憶系統。這叫做divine editing,由聖靈親自操刀去剪輯,刪除掉不該保存的,把美好的放回記憶裡面。一星期後他和父親牽著手前來醫治室報告好消息。他說整個星期頭頂都感到熱刺剌的,一覺醒來有種奇特的感覺,像是耶穌為他做了個腦部手術!不愉快的記憶被洗掉了,對父親的憤怒換上了感激。他的心情開朗起來,自殺念頭沒再浮現,家裡的氣氛給扭轉過來。醫生作檢查後宣布他的思覺失調症狀是消失了,不用再服藥。這前後只不過是三個星期的時間!

因為神的國不在乎言語,乃在乎權能。(林前4:20)門徒就出去,走遍各鄉宣傳福音,到處治病。(路9:6)


文@Pastor Lindy Heung (香港超自然事奉學校校長, 禱告醫治室負責人)

ICA Office: Tel: 2527 2270  (Monday to Friday, 9am to 5:30pm)
The Healing Rooms: Tel: 2102 0964  (Saturdays 10am to 12pm)
Email Address: healing.rooms@icahk.org

印度青少年自殺率冠全球 八成有高等教育學歷

印度自殺情況十分嚴重,每年有135,000人自殺。全球每年80萬人自殺者當中,五分之一都在印度。

全球自殺率自1980年以來翻了一倍,而印度的情況更明顯,令人憂慮的是,當中不少是青少年。印度自殺個案中,15–29歲的年齡組別佔了34%,為世界上最高,令人震驚。當中的80%有高等教育學歷。

印度大城市艾哈邁達巴德的助理警務處處長Manjita Vanzara,當地生命熱線的總監說:「現今的年輕人會因瑣碎的事情了結自己,我們的輔導員用盡方法把他們從那邊緣拉回來。」印度每小時都有一個沮喪的學生結束自己的生命,大多出於學業和同儕的壓力。青少年面臨巨大的壓力,要在考試或職業生涯中有出色的表現,以滿足他們父母極高的期望,但是如果失敗的話,這些年輕人可能輕生。

有專家認為教育制度的致命缺陷導致這些中產家庭的學生自殺。高中校長Ghanshyam Mirani則認為,父母和老師有必要創造一個環境,幫助充滿憂慮的男女克服壓力。

根據印度精神健康和神經科學研究所的報告,至少有13.7%的印度人口有各種精神疾病,2014年有7,200名這些人士自殺。印度每十萬人只有三位精神科醫生,這個佔世界人口17.5%的國家在精神健康方面的預算只有0.06%,遠低於孟加拉國(0.44 %),比很多發達國家為低(4 %)。

精神科醫生Hansal Bhachech認為印度對心理健康障礙缺乏認識。即使那些關心子女的家長也認為他們的情緒問題是出於邪靈附身,只尋求宗教協助,而不是尋求專業輔導員。

(來源:阿拉伯衛星電視台,2017年9月21日,Vasco Lam編譯報道)

 禱告:印度人尋求獨一真神的醫治。

專業團體調查學童自殺 家長:考試壓力是重要因素

去年香港學生自殺問題嚴重,引起社會各界關注。儘管政府已用不同措施回應問題,並在去年11月公開了「防止學生自殺委員會」(委員會)的報告,但學生輕生問題仍未解決,今年續有多名學生自殺。「香港忠僕事奉中心」、「Nice Talk 輔導中心」、「中環醫生團契」及「香港基督徒醫生網絡」關注莘莘學子的寶貴生命,由 2017 年 2 月 27 日至 3 月 12 日在網上及職場中,以問卷形式成功收集842名家長的意見,嘗試從他們的角度探討學生自我傷害及自殺問題之原因及預防措施。

在發佈會中,香港心理學會前會長鄭健榮博士公佈了調查結果。同場,精神專科廖廣申醫生訪問一曾企圖跳樓的青年的經歷及復原。調查結果重點如下:

一、參與調查之家長的子女在求學期間,有55%曾出現情緒或行為問題,曾出現身體上自我傷害的有7.5%,即每13名學生就有一名被父母發現曾自我傷害身體,未被發現的自我傷害之數字應為更多,這反映學生自我傷害行為嚴重。

二、就自己子女的情緒問題或自我傷害的之原因而言,家長認為主要與精神健康(69%)、考試(62%)、學習壓力(51%)、個人抗逆力(40%)、負面思想(37%)及朋輩關係(35%)有關。這些原因(以及家庭關係)亦同是家長眼中香港學生自殺的主因。

三、所有調查之家長的子女及香港學生的自我傷害行為及自殺是由眾多因素引致的(15個或以上),但每個案的成因卻是獨特的(4個以下),這些結果與委員會報告中的分析一致。

四、家長認為考試及學習壓力均是引致自我傷害及自殺行為的重要因素,這與委員會報告中的觀點「教育系統所造成的學習壓力與學生自殺無明顯和直接關連」有明顯分歧。

五、家長認同委員會報告所提及預防學生自殺之方法(包括在家庭、學校及醫療等方面)之重要性,並認為措施有相當迫切性落實執行(由 0 至 10 分, 所有措施皆在 7.5 分以上)。

 

就調查所得結果,主辦機構有以下建議:

一、委員會報告書中的每項預防自殺措施,須清楚列出具體的執行時間表、負責部門、預期效果,並公開未來相關詳細會議紀錄,以便讓家長及市民了解和監察。

二、在落實措施後,教育局須每年與參與推行措施之其他部門聯絡,檢討每項措施的成效,分析該年學生自殺的原因,從而檢討或優化每項相關措施或提出新措施,並將檢討結果及優化或新措施向市民、家長、學校及其他持分者詳細交待。若有任何一項措施未能達致預其目標或效果,教育局亦要向上述持分者交待並提出應對措施或建議。主辦機構強調上述建議是基於不願看到有關當局出現「手術成功,但病人死亡」的現象。

三、今次調查數據證實快樂婚姻、快樂父母及快樂學生有頗高的正面關係(相關系數值0.43-0.6),建議預防學生自殺措施亦應考慮相應政策,如推動「快樂婚姻、快樂父母、快樂學生」之正向目標。

四、家長之「考試及學習壓力是學生自我傷害及自殺行為的重要因素」觀察,與委員會報告中「教育系統所造成的學習壓力與學生自殺無明顯和直接關連」的意見有明顯分歧,當局須正視問題並回應,挽回市民對教育系統可能潛在的不滿。

夜驚 -【夢解碼】專欄

夜驚嚴格上並不是夢或夢魘。夜驚被視為一種睡眠失調 ― 異睡症(Parasomnia)。什麼造成夜驚?原因有過度疲勞、吸收過量藥物或酒精,或長期處於情緒緊張、壓力及個人衝突裡,也可能與涉及巫術、算命或是任何超自然活動有關。

在之前的文章,我提到夢魘,當夢魘沒有被正確處理,就會轉化成為夜驚。夜驚通常是在午夜至早上2時之間發生,它總是給作夢者留下極大不安及驚恐,他會突然醒來,或半清醒,驚恐尖叫,喘氣,或哮叫。有些時候,作夢者會經歷到極大恐懼、疑惑或是快速心跳。根據研究,大部份經歷夜驚的人並不記得細節,卻被強烈的恐懼困擾。

夜驚的發生,也可能與巫術、吸收過量藥物或酒精有關,這些人較容易經歷靈界的事情。我所指的靈界是什麼?就是在身體上經驗到魔鬼的力量。他們會想起恐怖的幻覺,形容自己感到被蛇咬,有蜘蛛爬過他們的身體,有魔鬼壓著他們。這類受害者會聲稱魔鬼在夜間攪擾他們的思想,他們在靈界看到魔鬼在遊行,惡者在他們身邊徘徊,而他們卻無助地癱瘓著。

我曾經牧養的一名青年就經歷過這種情況。起初,她在少年時開始有夢魘。那時候她還未認識耶穌。當她成年之後,她的生命繼續停留在屬世的試探之中,有拜別神的事情,也有一個帶有性標誌的紋身。她在晚上不能入睡,總是看見黑暗的靈在她的睡房中行走。最令她印象深刻的夜驚就是被蛇咬。她在早上起來時,看見那些被咬的痕跡在她的頸動脈上。直到某一刻,她接受了耶穌進入她的生命,卻還未能停止夜驚的困擾。

我們要如何處理夜驚?以這年輕姊妹作為活生生的見證,看看神如何把她從混亂中釋放出來。我們分辨她生命中的根源問題,那問題在她少年時已造成了夢魘。我們求神啟示她生命中打開了什麼門,造成她有那樣的夜驚。

她成長於一個破碎家庭,並沒經歷到父母的愛,帶著破碎的生命進入少年時期。她的父親不忠,造成夜驚的根本問題。她看不見自己因涉足超自然崇拜,而對她的靈造成什麼損害。而有性含意的紋身圖案也影響了她的身體。我們把這一切釘在十字架上,她悔改,並求神把詛咒扭轉,將她釋放回到神的手裡。在一切屬靈的潔淨後,她可以整晚安睡,不再有夢魘及夜驚。後來她開始作一些夢,內容關於改正、方向,甚至是從神而來的啟示。她得到的最重要教導,就是與神建立親密的關係。她得到分辨的恩賜,並有先見的恩膏在她生命中。她可以與神親密同行,看見並明白神要給她什麼。

撒旦的黑暗帝國是透過恐懼、欺騙、疾病、癮癖、死亡及破壞運作的。撒旦是你所知的最大撒謊者,會拿走所有神給你的祝福。因此,不要陷入仇敵的陷阱之中,以為你不需要處理夢魘及夜驚。

祝福永遠比詛咒更強。宣告這經文﹕「你躺下,必不懼怕,你躺臥,睡得香甜。忽然來的驚恐,不要害怕。惡人遭毀滅,也不要恐懼,因為耶和華是你所倚靠的,祂必保守你的腳不陷入網羅。」(箴言三﹕24-26)神的計劃總是對我們合宜的,也不會傷害我們(參耶利米書廿九﹕11)。

讓我們再分享一個青年人的夜驚經歷,看看如何處理:「我突然間癱瘓了,我知道自己是甦醒的,但卻感覺在半睡狀態,知道發生什麼事。那是多麼真實,惡者的手掐住我的頸項,令我不能呼吸,不能呼救。我從床上跌下來,感覺被釘著,不能動彈,快要死了。」

大衛在過量吸收毒品及酒精後經歷到夜驚,這是他的妻子跟我分享的,她目睹整個過程。禱告觸摸到大衛,以大能的禱告去引導他,牧養他的妻子去為他祈禱。大衛很快就從毒癮及酗酒中釋放出來。因此,所有夜驚不再出現。取而代之的是從神而來關於他的生命方向及景況的夢。


文@Mary Chu(火石7解夢中心負責人)
譯@Ann Chan

信靠越多 壓力越少 -【Joyce Meyer】專欄

我們的思想與我們生活的每個環節息息相關,我們的說話、情緒、態度、選擇,甚至與神、與人的關係,並我們的心理和生理健康,也受它影響。研究顯示,有75% – 98% 的身心疾病和行為問題,都源於個人的思維(註1),身與心絕對是不可分割。你可知道,單是你的思維方式就能叫你身心俱疲?很多時候,我們以為苦惱是由周遭的環境造成,但事實上,我們對處境的「想法」常是憂慮和壓力的源頭。壓力是當今世代的流行病,已有研究顯示它帶來種種問題,如肌肉繃緊、頭痛問題、呼吸困難、心跳加速、動脈炎症、腸胃不適,便秘和腹瀉(註2),而這些只不過是壓力帶來的部份徵狀而已!

可喜的是,神已為我們的憂慮和壓力提供了治療良方,祂的處方就是「信靠」。箴言三章5節說:「你要專心仰賴耶和華,不可倚靠自己的聰明。」信靠神是這世代最佳的減壓良方,而我們的想法在當中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我們是有選擇的,我們可以「倚靠自己的聰明」,為自己的問題無休止地思前想後,要靠自己解決所有問題,或者選擇信靠的態度,說:「神啊,我不知道該如何面對這個處境,我已無能為力,若你要我作甚麼,求祢指示我。當祢在處理我的問題時,我要繼續信靠祢,喜樂的過每一天。」

從前的我是個擔憂專家,非常擅長擔憂。記得多年前,當孩子還很年幼的時候,我在廚房的餐桌旁呆坐了多個小時,看著一張張的帳單,愁煩著如何有錢支付時,我丈夫達夫卻可以坐在電視房的地板上,讓孩子用捲髮夾弄他的頭髮。

我說:「達夫,這樣的情況下你怎能仍然作樂﹗」 但他回答我說:「喬依絲,我們已經為這難題禱告了,並且知道要作的都已作了,我拒絕像你一樣的愁眉苦臉。」他的話簡直叫我瘋了﹗但達夫是對的,我容讓自己沮喪,又將可花在孩子身上的時間白白浪費了。

在約翰福音十四章27節中,耶穌說:「我留下平安給你們,我將我的平安賜給你們,我所賜的,不像世人所賜的,你們心裡不要憂愁,也不要膽怯。」這話好極了﹗神實在是說,我把「我的」平安賜給你,但在乎你怎樣選呀!

藉著死和復活,主耶穌賜給我們新的生命,然而,要有新的生命以先,就要有新的思維方式。羅馬書十二章2節說:「……只要心意更新而變化,叫你們察驗何為神的善良、純全,可喜悅的旨意。」這經文何等寶貴﹗神為你、為我,設計了善良、純全、可喜悅的計劃,為此我們不能效法這世界的思維,唯有學習心意更新,效法神的思維才能得著改變。

因此,當你感到混亂徬徨,壓力達到頂點時,切記要從聖經裡找出積極正面、大有信心的說話,你可以想:主會處理這個的,現在情況看來如何並不重要,我相信神正在作工!事實上,你的問題還未來到以先,神早已知道,祂亦已為你計劃了解決方案。在等候期間,你可選擇喜樂的過每一天,祂已裝備你「有基督的心」(林前二16),有祂的幫助,你定能信靠更多,壓力更少。

1Dr. Caroline Leaf, Switch On Your Brain, Baker Books, pg. 33–38, September 1, 2013.  

2同上


文@Joyce Meyer
譯@Shirley Che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