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代對講】(10) 教會的發聲

為探討年青人與上一代的想法差異,促進兩代間的理解和溝通,我們透過不同年齡信徒對同一議題表達自己的想法,讓不同世代的心聲得以向信徒群體傳遞。

+按圖放大

上一代

各盡其職

當社會或人與人之間出現了不合乎聖經真理的現象,教會就需要發聲。不同人有不同恩賜,發聲的方式就各有不同。有的是透過文字或媒體,宣揚屬神的文化和價值,發出與世界不同的聲音,改變社會氣候;有的是透過影響立法,從政等,從社會需要或民生政策方面去彰顯神的慈愛和公義。然而在一切回應之先,重要的是要領受這是出於神的揀選與呼召,而不是出於血氣或自我私慾的回應。

堅持宣講聖經真理

作為一名牧者,我認為教會在任何的動盪變遷裡,都應深信神在掌管,不讓世界的聲音取締神的話語。不論人的見解如何,堅持只聽神的聲音,發出從神而來的回應。即使因此不被人理解,甚至受到別人攻擊,但忠於自己所領受從上頭來的聲音,帶領群羊焦點不偏離神,仰望神國,這是教會應該有的發聲。

我認為,現今的末後世代,神正加速帶領教會滲透不同領域以行動發聲,叫不同的人歸向祂。當神所揀選的人配合神的時代計劃,把資源歸到神的國度,社會的問題和人們生活的需要都會在神國的豐盛和流動裡得以解決。

集合力量和經驗

教會除了要對社會的不公義情況發聲,其實也應對社會的好風氣和事情予以認同和鼓勵。另一方面,對於某些大眾所關心和響應的議題,社會已有普遍的論述和行動,而教會除此之外,更重要是從聖經的角度和價值觀發出聲音。例如環保議題,教會可從神的創造和信徒作為管理者的身分去理解和回應。

以我所觀察,在貧窮議題上,過去十多年越來越多香港教會在行動上作出回應,相對而言,在言語上的發聲是少的。而且很多時候教會是單獨去做,使資源的運用出現分散或重複,教會之間倘若能更多配搭,集合大家的服事經驗,一同探討長遠對策,就能更深推動教會回應,甚至對政策作出建議。

 

下一代

以音樂發出神的聲音

我認為教會應以天國價值和信念為社會帶來正面影響,而不是因著某些事情發生才作出回應,這是信徒群體每天生活的一部分,不管是影響一個人,還是一群人。

其中一方面的影響是關於音樂文化,現今的流行歌曲為了迎合市場需求,大部分以情歌為主,帶人沉溺失戀的痛,找不到出路,也有歌曲帶有扭曲的思想和價值觀,很多時候聽眾是被動地吸收。我們需要有不一樣的聲音,改變這種風氣,恢復神創造音樂的不同面向。我現在主要透過創作流行音樂來傳遞屬神的價值觀,希望讓更多人聽到神的聲音,特別是未信的朋友。近年看到有不少年輕人創作流行歌曲或敬拜歌曲,透過網絡或媒體發佈,我期待這些聲音能夠匯聚起來。

運用社交媒體的力量

很多時候,教會以外的人會覺得教會很神秘,也不了解教會群體的想法。我覺得教會可以透過社交媒體,就社會事件和大眾議題,從聖經角度提出看法和回應,於不同層面發聲,同時拉近教會和社會的距離。另外也曾聽聞有牧者支援一些因社會運動面臨訴訟的年輕人,即使牧者未必認同他們的想法和做法,但願意為他們提供所需的援助,並長期關心他們,當中的一些年輕人也因此信了主。

年輕人需要明確的方向和支持,教會一般很支持憐憫關懷的服事,也很欣賞年輕人參與。然而面對某些議題,教會的立場會變得很模糊,這也是年輕人就社會議題發聲所面對的挑戰。

受訪對象:機構同工Raymond、學生彤、牧師Paul Wong、音樂人Hannah、職場信徒Priscilla

 

 

美事工造訪社交平台 領19萬年青人信主

基督教組織Groundwire致力幫助年青人與耶穌建立個人關係,透過在社交平台接觸年青人,去年見證超過19萬人信主。

Groundwire會長Sean Dunn牧師表示,這項成功是扎根於將目標放在對的人身上。「我們不想追著無神論者,世俗的媒體想誤導我們每個人都是無神論者;事實上,71%的千禧代和Z世代相信神是真實存在的。雖然年輕人依舊相信神存在,但傾向忽視祂,特別是在現今混雜的文化中。這就是為何我們會使用大眾媒體渠道,連結現今流連於數碼世界的千禧一代和Z世代。」

Dunn接著說明他的團隊如何帶領更多年青人親近耶穌。「我們真正擅長的是中斷年青人在小螢幕上的娛樂,點亮他們的需求與目標。我們不需要說服他們神是真實的,需要的是提醒他們,神與他們相連結。當他們生命中的需求與神交匯時,就知道神是與他們相關的。」

因此,Groundwire在社交媒體平台接觸經常造訪平台的年青人。有些年青人一天看手機超過100次,我們就在此處與他們相遇。「我們無法帶他們上教會,也無法讓他們放下手機,而他們的注意力持續時間較短,因此我們透過許多短片吸引年輕族群,一旦吸引了他們的關注,就會有人預備好每天24小時和他們聊天。」他們接著透過旗下網站,讓年青人更多認識基督。結果成效卓著,2020年,他們見證超過11.6萬人決志信主,2021年更超過19.2萬人決志。

Dunn說:「這一切的發生不是因為我們,即使沒有我們,它已經在發生。我們的職責是仰望和跟隨神,求神賜我們智慧,保守我們每天每個腳步。不論是創造新內容或是思索如何開拓市場,我們都需要神的智慧。」

禱告:求神釋放年青人心中對神的呼喊,從自我轉向神,生命轉化,更深追尋神。

(來源:基督教論壇報,2022年1月10日。)

 

 

反墮胎電影北美上映 呼籲尊重生命

美國計劃生育聯合會(Planned Parenthood)最年輕前診所主任艾比(Abby Johnson)於2009年離職著書,述說心路歷程轉變。她的故事改編成電影《Unplanned》(計劃之外,暫譯),由Pure Flix Entertainment發行,3月底在北美逾千所影院公映,3天收益達611萬美元,票房排行榜據第5位。

電影是艾比作為計劃生育主任八年來工作經歷寫照。她在職期間,處理達22萬宗墮胎個案,為無數婦女提供生育選擇方面的諮詢,甚至成為發言人。就在她為深信不疑的事業努力爭取立法的時候,2009年10月,她目睹一個超音波導引的墮胎手術。過程中,懷孕13周的嬰孩奮力掙扎,對抗墮胎手術工具。此事以後,艾比決定不再參與墮胎的工作,並離開了計劃生育聯合會。

離職後,計劃生育聯合會要求她禁聲,不可向媒介透露任何在職期間任何資料。最後甚至對簿公堂。霍氏新聞和有線電視新聞網絡接洽她,想瞭解她的經歷。

艾比說:「從那時起,我一直在發聲,試圖揭露墮胎行業,同時也嘗試醫治那些因墮胎而受傷的人。在過去的九年裡,我與數千名女性交談過,她們在身體上或是情感上都被她們的內疚和羞恥所傷害。她們的故事在我們今天的社會中經常被忽視,因為每個人都想讓墮胎正常化,說那只是一個醫療程序。然而,奪取人類的生命並不正常,是女性餘生都要負荷的東西。」

Pure Flix Entertainment總裁Michael Scott表示:「將艾比的故事搬上銀幕,讓這麼多人觀賞,顯示墮胎議題對美國非常重要。我們希望支持生命和支持選擇的陣營看了電影後,展開有建設性的對話。」

諷刺的是電影被美國電影協會(MPAA)評為禁制級(Restricted),幾家電視電台拒絕為它播宣傳廣告,而推特網也刪除其電影宣傳頁。

堪薩斯市天主教大主教Joseph Naumann觀看電影後表示,15歲的少女被禁止觀看這電影,但她可在父母不知情下合法進行墮胎。這是極大的諷刺。

美國國務院宣佈將盡最大可能執行「在國際健康援助中捍衛生命」(Protecting Life in Global Health Assistance)法規,保證納稅人金錢不用於支付或促進海外墮胎,並將持續拒絕援助那些「執行或積極推動墮胎作為計劃生育方法」的外國非政府組織。

美國各州近月通過了不同法案,大多數都更嚴格地限制墮胎,但有些州分卻容許妊娠晚期墮胎,反映了美國在墮胎議題上的分歧。

(來源:Assist NewsChristian Newswire 及 Catholic League,2019 年3月29及31日,林國祥綜合編譯報導)

禱告:禱告各地都發出捍衛生命和未生嬰孩的權利的聲音,墮胎文化被改變。

Lady Gaga譴責基督教學校 持守聖經婚姻價值為歧視

美國歌手兼演員Lady Gaga一月中在拉斯維加斯的音樂會中,和應最近主流媒體對基督教私立學校的攻擊,譴責副總統彭斯是基督教「最差勁的代表」。她又聲稱自己是一個真正的基督徒,但他們兩夫婦不是,因為他們支持聖經一男一女的婚姻。

Lady Gaga說:「彭斯認為他的妻子在一所禁止LGBTQ(同志文化)的學校工作是可以接受的,你錯了。你說人們不應該歧視基督教;你就是基督徒之中最差勁的代表。我是一個女基督徒,我對基督教的了解是我們不應該存任何偏見,每個人都是受到歡迎的。所以彭斯先生你應感到羞恥。」

自彭斯夫人早前宣布她將在一所支持關於聖經婚姻價值觀的私立基督教學校任教藝術後,Lady Gaga成為攻擊彭斯一家的眾多聲音之一。學校要求學生和教師宣認自己是基督徒,並且會根據基督教信仰行事,即使是在性取向方面。

有批評認為該政策是對LGBTQ社群的公開敵意,但這其實是全國許多基督教學校和學院的共同政策,要求學生過合乎聖經的生活。Lady Gaga將左翼的攻擊提升到了一個新的水平,說聖經對婚姻的看法是與「基督教」對立的。

副總統彭斯出來捍衛他的信仰和妻子:「我和我的妻子⋯⋯已經習慣了批評⋯⋯看到大型新聞機構攻擊基督教教育,對我們來說是非常冒犯的⋯⋯美國這種對基督教教育的批評應該停止。」

葛福臨牧師亦在臉書回應評論:「作為基督徒,跟隨基督就是遵循神聖言的教導。 聖經清楚地表明,同性戀是一種罪—跟許多其他罪一樣—並且他們都有工價。 我們要靠著祂的話語來過生活。規則由祂制定,不是我們;祂定義什麼是罪,出於祂的愛和憐憫,祂為所有的罪提供了救贖,就是通過悔改和相信祂的兒子,耶穌基督。」

 

(來源:CBN,2019年1月22日,Vasco Lam編譯報導)

禱告:基督教學校繼續為神建立一群分別為聖的下一代。

【Kingdom LIFE】《我是王》漫畫家小偉:「我想做一本真正的聖經漫畫版」

看過聖經故事漫畫的讀者,或許對小偉(張文偉)的漫畫作品並不陌生,數年前憑著一股熱情畫出《使徒行傳》漫畫,今日神帶領小偉更深走進神的呼召,以耶穌是王的角度,推出新作《我是王》,用漫畫述說耶穌的故事。

(所有圖片均來自漫畫《我是王》)

早在17歲時,小偉還未進入漫畫圈,曾與神立志:「如果袮讓我成為漫畫家,我就畫一本聖經漫畫。」但當小偉成為了漫畫家,就忘記了這件事,繼續為名氣奮鬥。直到2004年,小偉經歷人生最大低潮,當時香港漫畫圈開始式微,他足足有一年時間找不到工作。但神很好,隔了這麼久還重提小偉過去的立志,當時有一個同事打電話給他,問他是否有興趣畫聖經漫畫。「但當時我覺得這不是我真正的回應呼召。因為這本聖經漫畫的劇本、工序等都不是我去做的。直到2009年,我再度燃起以漫畫服事神的心,就開始自己去畫使徒行傳。」小偉形容,使徒行傳就好像一個熱身,完成後經過一段時間沉澱,他目標要做得更好。後來他更去以色列收集資料,「去以色列之前,我已經畫了部分稿,但回來之後我放棄了那些稿,重新去想怎麼做。最後神感動我以馬太福音為主軸,就是在講耶穌是天國的王,以這個角度去畫。」

現在的年青人可以接觸的事物太多了,而這些事物與神的道越來越遠。以漫畫來說,通常香港年青人看的日本漫畫,當中就有很多其他神或者扭曲的價值觀。「如果我可以透過他們喜愛的媒介去講神的真理,以他們容易接受,富有娛樂性的方式,漫畫可以成為一條鑰匙,引導他們去看聖經。」而小偉也期望透過《我是王》,向年青人傳遞一個信息:「人都是需要跟從的對象,可以是自己的心,尊敬的人或領袖等,但值得我們永遠跟隨的,就是耶穌基督。」當小偉用這個想法去祈禱,神以馬太福音27章11節回應他:「當彼拉多問耶穌,你是猶太人的王嗎?他說,你說的是。」「我是王」這個名字就是從這段經文中出來的。

「我的信念是不刪減任何經文,簡單講,我想做一本真真正正的聖經漫畫版。」為了豐富整個故事背景,小偉還會加入很多舊約預言,詩篇的詩句等內容。有時當小偉完成畫面,但想不到對白時,神往往在最後他的祈禱中,透過聖靈感動,給他一些從來沒有想過的對話,比自己想的更好。有時在很急趕稿的時候,聖靈感動小偉加頁。「其中有一頁講約瑟建造新屋準備迎娶馬利亞,聖靈感動我,在角落畫一塊房角石,正正是代表了基督,給讀者多些思考。」

而在創作《我是王》的過程中,與《使徒行傳》的最大分別是,小偉用很多圖像和畫面去表達。其中施洗約翰最後出場那段最令他印象深刻:「我畫了很多個版本,最後確認的版本有接近40頁沒有對白,我利用一些圖像吸引人留意聖經中舊約的片段,或者神與人對話的場景。而施洗約翰在前面出場中,我都沒有畫清楚他的樣子,直到他被神呼召,成為先知,我才清楚畫出他的樣子,是為了顯示他開始活出呼召的生命。」


 

(記者何雲深報導)

《一百人的遺書》微電影首映 暨CBN分享2018

視博恩香港(CBN)於11月17日在世界殯儀館舉辦微電影《晨霧漸破曉》首映及分享會。該微電影由CBN「一百人的遺書」事工團隊製作,故事以喪禮為題材,內容講述在媽媽喪禮前夕,爸爸、哥哥及妹妹三人面對至親離逝滿懷思念,在尋找媽媽生前最愛歌曲的過程中,經歷從哀傷轉向盼望。CBN期待透過這微電影與觀眾一起反思「末了未了」的生命之謎,探討死亡與永恆生命的關係和意義。

CBN自2015年推動生命教育事工「一百人的遺書」,是為回應社會上輕生不斷的現象,盼望大眾從新角度思考「遺書」的意義。除了舉辦生命教育活動,如以生死為題的講座、參觀殮房、墳場、遺體防腐計劃等等,CBN亦製作《一百人的遺書》節目,邀請知名人士拍攝,藉他們的生命反思激勵大眾。

首映當天,「一百人的遺書」節目嘉賓,資深藝人何嘉麗小姐分享了她與爸爸的故事。何嘉麗曾在節目中提到她的喪禮上若有一張空櫈,可能是爸爸的,因她與爸爸失去聯絡多年。想不到節目播出後,在神的奇妙安排下,經有心人連結,她與爸爸再次重聚,更把握機會陪伴爸爸在世的最後一段日子,人生再無遺憾。

CBN《星火飛騰》節目主持人萬得康牧師在會中分享信息,從信仰角度講述生命的奧秘。大部分人一生當中都不會怎样思考生命的意義,但總會在某些場合中會思想生命,安息禮拜就是其中之一。一位作家曾說過,唯有我們學會死亡,才會懂得活著。當我們真正了解,每個人都有面對死亡的一天,從人生的終點回望人生的起點時,我們的價值觀可能會完全不同。

大部分彌留的人覺得最遺憾的事情都與物質金錢、名譽地位無關,而是覺得自己花不夠時間在愛的人身上,或在有意義的事情上。人在生命終點沉澱下來的是一份情。對基督徒來說,能送給別人最重要的東西,就是一個永生的盼望。今生的結束,是永恆生命的開始,這份盼望能替代憂傷的眼淚,讓人心中得平安。

(KRT訊)

讓神的愛在中東、北非看得見

基督教電視及數碼媒體SAT-7於6月4日假宣道會北角堂舉行分享會,並宣布機構的香港代表處於6月正式成立,SAT-7候任首席執行官Rita Elmounayer透過數據及故事分享,幫助香港教會了解中東、北非地區透過媒體進行的福音工作。

神使用本地人傳播好消息

Rita分享,現時在中東及北非地區,有5億6千萬人口,2千萬基督徒群體,其中有4億人可以透過人造衛星收看SAT-7的電視節目。他們的節目全部由中東人自己製作,目的是想透過本地人的教導、見證,甚至面孔,告訴未信者或穆斯林,基督教不是西方人的信仰,耶穌基督也是他們的救主。「如果中東自己人都不能做好傳福音工作,還有什麼人更適合去做呢? 我來自黎巴嫩,在戰爭中長大,我看過人在我眼前被殺死,我在7歲時失去母親。這不是一個特別的故事,當時在黎巴嫩很多家庭都遭遇這些慘劇。當我最初成為基督徒時,我常常想像神回答或解決我所有問題。當然神並沒有這樣做,祂希望我用信心去回應。而祂給我的答案是,我過往的經歷,在今日讓我能夠祝福身邊的人。」

.4億人可以透過人造衛星收看SAT-7的電視節目

在阿爾及利亞,有人邀請SAT-7去拍攝當地信徒的見證。Rita在拍攝前問他們:「你們本來是穆斯林,現在成為信徒,是否害怕別人看到你們的樣子?」他們看著她,彷彿不明白她在說什麼。然後Rita將鏡頭設定只對著前面兩行,如果坐在前兩行的人不想出鏡,可以坐到後面。結果是,沒有人離開,相反,後面的人坐到前兩行中!有個人聽完分享後,走到Rita面前問:「你害怕什麼?」Rita回答,我不是害怕,我是想保護你們。他說:「你是指逼迫?逼迫是我們頭上的冠冕,我們願意每天戴著,請不要將它們拿走。」於是SAT-7就在阿爾及利亞的一間教會中開始了廣播工作,從2003年直到現在。今年,這個教會關閉了,兩個節目監製卻告訴Rita:「不要緊,我們到隔壁重新開一間教會。」這就是中東人在主裡的盼望和信心,也是他們的決心,要在阿拉伯語,波斯語,以及土耳其語中將好消息散播開去。

媒體成為祝福的管道

.Rita Elmounayer

Rita又透過一個11歲女孩和埃及工作室的見證,與會眾分享神透過他們的節目所作的工。6個月之前,有個11歲的伊朗女孩子打電話給他們:「我看過你們的廣播節目中有關耶穌的教導。我看了很多遍,我做了一個決定,就是跟隨耶穌。於是我跟著節目主持去祈禱。現在我知道我是一個基督徒了。」2,3個月後,她又再次來電,說她依然在追看這個節目,節目中的老師說,除非受洗去宣告跟隨神的信心,否則就不是真正的基督徒。她不認識任何教會和牧師,但她想到一個辦法,就是在浴缸中裝滿水,然後奉耶穌基督的名浸下去,為自己施洗。「這就是中東新一代,他們透過媒體的傳播,打開了眼目,明白神的福音和真理。可能神會使用一個11歲的伊朗女孩去散播這個種子,聖靈去親自澆灌這些種子,就算是沒有盼望的地方,聖靈也可以作工,這不是人所能作的事。」

Rita談到,到目前為止,神都非常保守SAT-7的運作,而2002年埃及工作室中發生的事,不但讓他們看見神的保護,也看到神如何祝福他們的事工。當時SAT-7的電視台剛剛誕生,他們買了很多新的器材,然而在某一個夜晚,工作室被人縱火,焚燒後什麼都沒有剩下。但驚訝的事情發生了,那些透過這個頻道被祝福的人,大部分都是婦女,開始敲他們工作室的門。她們摘下耳環給他們,有一位寡婦除下她的結婚戒指,說她不再需要了,也奉獻出來。他們就是用這些婦女奉獻的珠寶重新建立工作室。「這就是我們在逼迫中的喜樂,也是我們繼續持守神的呼召的動力。」

香港代表處的成立

.Rebekah Chan

會中,SAT-7的香港代表處負責人Rebekah Chan分享到,她相信現在正是神的時間,讓SAT-7在香港開始他們的工作。現在他們所作的不只是分享或接受信息,而是向人傳遞神的心意及啟示,使神的愛更多臨到中東這個地區。「今日我站在這裡,是因為看到天父的眼目真的轉向中東這些國家。我在香港長大,從前沒有太多機會聽講中東的事情。但因著神的恩典帶我走出這個情況,從學校第一堂歷史開始,然後到中東地區參與服事。當我認識當地人,我的心被改變了。我曾探訪一個仍然使用亞蘭語的東正教教會,也認識了一位阿拉伯天主教徒等等,與他們的認識,神打開我的眼界,讓我看見中東有一個歷史及屬靈上很重要的角色,如同一幅美麗的圖畫,向我展示從創世記到啟示錄聖經當中的啟示。當你眼目定睛中東時,你會明白神所看到及聽到的,仇敵想拆毀破壞中東,但神對它有一個特別的計劃。」

(記者莫嵐報導)

亞設.因崔特:未來兩週為關鍵時刻,禱告打開天上的門

以色列彌賽亞信徒群體「復興以色列」事工(Revive Israel)創辦人亞設.因崔特(Asher Intrater)牧師於4月30日針對目前南北韓事件及中東地區的政治形勢,發出以下領受及呼籲眾教會在未來兩週的關鍵時刻懇切祈禱。

禱告是最有效的方法

禱告非常重要,因為有很大的果效,不只因為這是件好事,或能使我們維持良好的心態,而是禱告真的能産生果效,所以我們才來禱告。聖經說,耶穌正在為我們禱告代求。羅馬書第8章、希伯來書第7章,都提到耶穌坐在父神寶座右邊,一直為我們代求。2000年來,每週7天、每天24小時,從不間斷的禱告,祂在為我們代禱,因祂認為這是成就事情最有效的方法。

就像在軍隊中,有不同階級的軍官和士兵,最高層的領導有時候會到戰場上巡視,但大部分的時間,他指揮軍隊作戰是在他的辦公室。耶穌在天上為我們代求,作為一個軍隊的元帥,祂要指揮軍隊打仗。祂的指揮是透過禱告,當祂禱告時,祂在行使權柄,祂說話,發出預言,釋放帶有權柄的吩咐,祂所說的就會成就。所以,我們所要做的是,在心裡加入祂、與祂同心,在我們裡面的聖靈與衪在天上一起發出禱告,所以祂身為耶和華軍隊的元帥,在指揮天上的軍隊來影響世上所有的政權和正在發生的事,我們在禱告裡面來加入。祂的禱告是有策略的、有果效的,這也是我們所要的。若我們只有20分鐘來做一些事,我們所能做最有效的,就是帶有權柄、精確、順服聖靈所帶領的來禱告,在20分鐘內就有許多的事情會成就。我們需要學習如何與祂一同禱告。

禱告打開天上的門

另外,我們在禱告的時候,頭上會有敞開的天。當彼得承認耶穌是彌賽亞的時候,耶穌就說:「我把天國的鑰匙給你。」天國的鑰匙可以做什麼?可以打開或鎖上。我們所打開或鎖上的是什麼呢?是天堂的門與地獄的門。我們要一直使天堂的門打開、使地獄的門被鎖上。靠著耶穌的名,我們有權柄可以這樣做。透過在信心裡的禱告、讚美,我們有意識的歡迎天堂進入這個世界,並抵擋地獄。大部分世界的人,反而抵擋天堂,卻打開地獄的門使黑暗進入世界。但我們要與他們相反。

在新約聖經中,我們第一次看見天堂的門打開,是耶穌受洗的時候。施洗約翰在宣講悔改、饒恕與洗禮。耶穌走到他面前要受洗,告訴他說:「我要盡諸般的義」。當衪這樣做的時候,天堂的門就打開。從這裡,我們學習到,如何把天堂的門打開?第一就是悔改,為任何你做錯的事情悔改。第二,饒恕。第三,得到潔淨。第四,對齊、順服神的心意,順服神的方式。當你這樣做,你就與神的權柄對齊,這時,天堂的門就會敞開,聖靈就會降下來。所以在禱告前,要預備自己,要確定自己的心是在一個對的狀態。耶穌說,我們在信心裡面可以移山 (馬太17:20)。但當我們禱告的時候,若是山沒有移動,是不是也要回來反省,我心裡有沒有需要饒恕的人?當我們不饒恕的時候,就沒有移山的信心。當我們悔改,離開自己的罪,赦免得罪我們的人,在神面前得到潔淨,順服神的權柄和次序,天堂就敞開了,聖靈就降臨在我們身上,我們自己這樣做時,頭上就有敞開的天。

關鍵的兩週

接下來,是關於屬靈爭戰中的禱告。哥林多後書第10章,我們可以將此應用在現代的國際情勢,在北韓、南韓、美國、耶路撒冷所發生的事情,這兩週是很關鍵的時刻,很多事情可能發生,若我們没有把握這個時機,可能會面臨災禍。接下來的兩週所發生的事情,會對日後產生骨牌效應,可能是正面的、也可能是負面的,所以是很重要的時刻,我們要來禱告。哥林多後書10章3-5節:「因為我們雖然在血氣中行事,卻不憑著血氣爭戰。我們爭戰的兵器本不是屬血氣的,乃是在神面前有能力,可以攻破堅固的營壘,將各樣的計謀,各樣攔阻人認識神的那些自高之事,一概攻破了,又將人所有的心意奪回,使他都順服基督。」在這裡講到屬靈的武器,我們擁有的是屬靈的武器、不是軍事上的,屬靈上的武器是更加的強大、有效,這就是信心裡的禱告。

五方面的代禱呼求

第一,北韓的核武。北韓領導人擁有核彈並且擁有製造核彈的裝備,最近他與南韓領導人見面,表明願意維持和平,願意解除核子武器。他雖然是針對南韓總統,但也是間接向美國表達意願。他是真誠的嗎?我們不知道。無論原因如何,現在有一個機會在我們面前,核子武器若可以解除,就會有正面的影響,或許更會讓北韓與南韓的基督徒一起禱告,造成更大的影響。所以這兩週之內,我願意禱告,這件事情可以快速發生。我們屬靈的武器可以解除實際的武器,並解除北韓軍備與核武,禱告它可以快速發生。幾個月之前,有個聚會在南韓舉行,為南北韓禱告,因此我們現在看見這個門敞開了,我們需要繼續來禱告,在接下來兩個禮拜之間,有持續且更快速的發展。

第二,為美國總統特朗普禱告。無論喜不喜歡美國總統或他的政策,我們必須承認,他是目前在政治上擁有最大的影響力的人。我相信在他的思想裡面有爭戰正在發生,神要把正面的思想,放在他裡面,仇敵要把錯誤的思想,放在他裡面。我們為他禱告,讓他有清晰、正確的思想,可以做正確的決定,說正確的話。在北韓的武器,會影響中東許多國家的武器,他們所說、所決定的,會有很大的效應,對中國和中東都會造成很大的影響,所以我們要禱告,無論你認為他如何,他也是站在一個大有影響力的位置,在神沒有難成的事,我們相信神可以引導美國總統說、做正確的事。

第三,為媒體禱告。無論發生什麼事,媒體的報導都可能會扭曲,我們要禱告,所有的報導都被導正回來,讓所有新聞媒體、社交社媒體都正確的報導這些事情。因為媒體會影響大眾的意見,大眾的意見是重點所在,因此我們也禱告,媒體會有正確的報導,以至於大眾的意見是正確的,求神破除所有一切邪惡的思想影響。

第四,兩週之後,美國大使館將於5月14日正式遷到耶路撒冷,這個可能帶來正面和負面的影響。撒加利亞12章2-3節:「我必使耶路撒冷被圍困的時候、向四圍列國的民成為令人昏醉的杯;這默示也論到猶大。那日、我必使耶路撒冷向聚集攻擊他的萬民、當作一塊重石頭,凡舉起的、必受重傷。」講到耶路撒冷會成為一個絆倒人的石頭。如果美國遷使館到耶路撒冷,或許之後會有10個國家,或20個國家跟著做,產生很大的影響。我們需要禱告,更多是正面的影響力,神所命定要成就的事情會發生。撒加利亞書12章10節:「 我必將那施恩叫人懇求的靈,澆灌大衛家和耶路撒冷的居民。他們必仰望我,就是他們所扎的;必為我悲哀,如喪獨生子,又為我愁苦,如喪長子。」聖靈會澆灌下來,就是施恩懇求的靈。另外,各國也會起來抵擋神。這些都會發生,但我們的禱告可以決定,正面部份有多少?負面的部分有多少?我們要禱告有更多正面的影響會發生。我不能確切地說,這是否是神所預定的時間,但若真的是,我們需要禱告,讓這件事情朝正面的方向發展,並求主攔阻負面的事情發生。

第五,列國會在對的方向上快速地對齊、連結。70年之前以色列建國,世界許多國家都發生改變,70年之後,從5月14日起,也會有改變開始發生在列國,我們需要禱告,第70年,所有的國家會正確的對齊神的心意,神的慈愛、恩典、公義能夠彰顯在其中。事情的發生,是我們不能攔阻的,但我們的禱告可以決定,它所帶來的效應是正面或負面。中國建國也要到70年了,中國會成為強大的國家,有很大的影響力,所以我們也要禱告,中國的強大是朝著公義的方向發展。最近,沙特阿拉伯王儲穆罕默德.本.沙爾曼提到,以色列不是他們主要的敵人,他想要把重點放在經濟與其它層面,他有不一樣的看法,想要跟以色列有一個不同的關係,也是令人振奮的消息。

五月份的前兩週,甚至整個五月份都很重要。因此,在接下來的兩週,我們不要錯過這個關鍵時期,把握時間迫切禱告,我們的禱告對未來有決定性的影響。

[國度觀點] 當電玩成為福音事工

保羅說,他向什麼樣的人,就做什麼樣的人,跨文化宣教中有福音信息應該適切於受眾文化的主張,而保羅的這番話為此提供聖經基礎。清朝時代,有些海外宣教士來華後,仿傚當代華人留長髮辮、穿華服。他們相信,只要沒有改變福音本質,改變信息的傳播方式,以致對福音對象有適切性,是可以採用的宣教策略,當然他們也經過認真的分辨,確保福音本質沒有被改變。當年宣教士面對的是民族文化的跨越,而來到今天的後現代,宣教工作所要跨越的卻是更複雜的社會文化,適切的宣教模式可以打開很多機會之門,然而分辨卻並不容易。

電玩已是今天青少年的生活文化,教會以此為青少年福音工作的接觸點,並且開放堂會空間,是具有創新精神和靈活性的宣教工作。雖然電玩是媒介,但教會有明確的方向,就是將福音傳給青少年,並且扭轉各人躲在家裡單獨打機的失聯現象,從而建立互助互愛的群體。香港有一名教人打機的網紅,不但成立慈善機構關心青少年需要,更在他的頻道中鼓勵青少年返教會。他曾在教會為電玩迷舉行佈道會,吸引千人出席,當場有一百多人決志。教會不只是在「傳」道,福音工作中也有改變社會文化的元素,實踐整全的福音使命。

有適切性的宣教模式有很多美好的見證,但慎思明辨也重要,以致保守福音工作沒有偏離福音的正軌。沈溺不過是其中一個顯著潛在問題,自制是聖靈果子,教會絕對有能力在這方面提供幫助。然而,科技並不如一般人所想的,就只是價值中立的工具,人類用科技創作的文化,即使是電玩,本身的設計反映著創作者的企圖,不論是善是惡,都帶著創作者的價值觀的痕跡。況且,電玩有不同主題和玩法,可以視之為文本,從信息分析是可行的第一步。

香港的電玩宣教工作可能是剛起步的階段,前面的路還遠,在路途上需要反思電玩的本質、實質操作,以及所建立的是什麼價值。

[國度觀點] 天災使教會成為焦點

耶穌在馬太福音五章說,教會是世上的光,是不能隱藏的,正如城被建造在山上,又如一盞明亮的燈被放在燈台上。然而,在歌舞昇平的時代,教會在世人眼前並不顯眼,反而在災難發生後,教會向受災者給予關切和援助,雪中送炭的好行為不再是隱藏的,叫人將榮耀歸給神。但不幸地,媒體趁機製造題材有爭議性的新聞,也是將公眾的焦點放在教會,卻是醜化的目的。

「哈維」風災重創美國德州,造成20人以上死亡,估計對美國造成580億美元財物損失,被認為是1900年以來第9個嚴重的天災。救援工作正迫切進行時,媒體將焦點放在休士頓的湖木教會上,批評這家由約爾.歐斯汀(Joel Osteen)領導的巨型教會沒有開放教會設施給災民作為臨時庇護中心。因為歐斯汀牧師早已被批評為成功神學宣講者,新聞立時引發富裕教會忽視民間疾苦的輿論。

然而,湖木教會發言人解釋道,物業前身體育館有受水災侵襲的歷史,因考慮安全問題,因而選擇成為糧食和必需品的救災品分派中心。另外,他們得知市政府已在市內多處開放庇護中心,其中有一個大型會議中心,面積比湖木教會大五至六倍,而且在距湖木教會五公里的地點,基於以上因素,就決定只在其他庇護中心不足應付需要的情況下才開放教會設施。

今次事件中,媒體在發布新聞前,沒有向湖木教會要求回應或澄清,新聞欠缺平衡觀點。另一方面,在受災者等待救援時,媒體卻操控焦點,在社會掀起仇恨情緒,猶如火上加油。

美國總統特朗普宣布9月3日為哈維受災者禱告的國家禱告日,在新聞稿上引詩篇四十六篇1節:「神是我們的避難所,是我們的力量,是我們在患難中隨時的幫助! 」願教會不被隱藏,在任何時期,特別是患難中,透過宣講神的話語、禱告、捨身的愛和關懷行動,見證神是我們隨時的幫助。

中東基督徒用詩詞接觸阿拉伯人

阿拉伯海灣的中東基督徒正在使用創意文化,如詩詞,向人介紹耶穌。詩詞在阿拉伯文化中具有特殊的意義。

「中東傳媒」新一系列短片「雙膝跪下」中,拍攝來自穆斯林背景的當地信徒寫作詩詞,用他們的目標對象所尊重和理解的媒介,去傳遞耶穌改變生命的力量。該系列將由阿拉伯語海灣區方言的365部短片,以及散文和祈禱組成。這些都是當地信徒撰寫和製作的,並將阿拉伯的傳統詩詞與現代網絡媒體的力量結合在一起,將神的愛的信息傳遞給該地區的數百萬人。

這個系列的製作人之一巴斯馬是當地信徒,他指出:「歷史上,阿拉伯人生活在不同的土地之中,他們不知道一個人是否一個真正的阿拉伯人。當有懷疑的時候,他們就是要求對方背誦詩詞,藉以測試對方的真偽。如果他的詩很好,他們就知道他是真正的阿拉伯人!」

許多阿拉伯穆斯林對基督徒有一定的看法,通常會將他們與西方的文化和意識形態聯繫起來。但當中東基督徒通過詩詞談到他們新的信仰,就能破除刻板印象,表明有可能成為耶穌的追隨者而不放棄自己的文化遺產。巴斯馬說:「詩詞是觸動人心的語言。」

(來源:Inspire Magazine,2017年7月31日,Vasco Lam編譯報道)

禱告:讓藝術和媒體向人心啟示真正的創造之主。

[國度觀點] 牧者向公眾發言 傳媒公關知識不可少

《今日基督教》最近發布一則消息,指世界知名靈修學大師畢德生(Eugene Peterson)接受傳媒訪問時表示,他願意主持同性戀的婚禮,對同性婚姻也改觀了。消息獲得迅速散播,一日之內,「畢德生改變立場,支持同性婚姻」引起國際社會的巨大迴響。但事隔一日,畢德生已作出澄清,明確地表示他一直持守聖經的一男一女婚姻觀,只是在接受訪問時被誤導。同性婚姻是今日社會的敏感議題,而畢德生是福音派的權威人物,媒體按其主觀立場操控訪問,實屬不幸,牧者在媒體時代向公眾發言,最好有傳媒公關的基本認識,以免誤進狼圈。

畢德生的專訪原刊於Religion News Service(RNS),還未獲得查證結果前,快速地被《今日基督教》及其他媒體引述報道。後來畢德生回應事件作出澄清,指當天被問有關主持同性婚禮時,他以為是以「長老會牧師」身分回答,退休前他是長老會牧師,而長老會是接納同性婚姻的教會,基於「假設」的在職身分,並且「假設」有同性伴侶邀請他主持婚禮,他如何作答?他說「會」(yes)。於是新聞稿發布時,標題是「暢銷書作者畢德生改變對同性婚姻的看法」。畢德生其後澄清時表示,他後悔給出這回答。他說,過去牧會生涯中,從沒被要求回答這種問題,而作為牧師,也不善於回答「假設性」的問題,實際上,也很少會對人說「不會」。但訪問完畢後,他靜下來思想禱告,就後悔自己的回答。

RNS的專訪曾一道引起公關災難,美國基督教連鎖書店LifeWay揚言,如果畢德生確實支持同性婚姻,將拒絕售賣他的著作。雖然經查證及溝通後,事件已獲平息,但對於一個不善於處理公關災難的老牧者,卻是身心煩擾的不幸經歷。

作為教會領袖的牧者,有時候需要就某些與真理有衝突的社會議題,向公眾社會發表意見。但信息傳播在今天的媒體時代已變得異常複雜,如何面對傳媒,如何適時傳播適切內容,如何防避觀點被扭曲及操控,如何化解公關危機,這些學問都是今天教會領袖不可缺的,可是卻未被栽培教會領袖的神學院所重視,而教外的傳媒學科又沒有神學與信仰的整合。傳媒時代的來臨為社會轉化、宣教、牧養帶來各式各樣的挑戰,神學院和教會需要並肩作戰,對社會發出堅定的聲音,傳播純正的真道。

 

美國基督教大學引進藝術課程 近十年成為趨勢

今天的社會是一個視覺資訊飽和的世界。廣告和電影淹沒了人的視覺,並已經成為社會溝通的方式。美國一些基督教學院開始明白畢業生的就業、事工和社交都需要視覺素養和能力。根據美國大學協會的資料顯示,近十年來,超過85所基督教大學增加了新的藝術學位課程。

自2012年以來,至少有10間大學開辦了視覺藝術學位。有些還聘請了新的視覺藝術講師,擴大了工作室,增加畫廊或開設博物館。例如:加州的阿蘇撒太平洋大學,今年秋天開辦新的藝術教育碩士學位。

然而,這不表示這改變會產生宗教色彩濃厚的藝術。這些課程主要讓學生探索自己是誰,自己的信念,他們如何自處於美國多樣化宗教的社會,或任何對他們有意義的事。

以往視覺藝術在基督教校園並未受到好評。基督徒視覺藝術家協會的Cameron Anderson表示,保守的新教學校以前擔心視覺藝術可能會令人腐化,但是這正在改變。「他們在重新思考與文化的關係以及是否參與。」

實際上,視覺藝術培訓在就業市場中越來越受到重視,特別是在平面設計方面。奧羅爾羅伯茨大學每年視覺藝術畢業生大約有一半會找到商業工作,其餘的在教會工作。其藝術副教授Jason Howell認為:「影片有助在網站和會眾中創造美學體驗,讓人們聯合起來。視覺藝術可以幫助推動大使命。當人們質疑信仰,藝術成為提供真實感的途徑。」

(來源:Religion News Service,2017年5月17日,Vasco Lam編譯報道)

禱告:更多的藝術人材投入基督的大使命。

新媒體教會研討會 訓練門徒跨界服侍

在新媒體興起的年代,教會必須應對時代需要,跨進網絡及手機世界,將信仰帶進去。台灣新生命小組教會過去一直致力於新媒體教會建造,並鼓勵弟兄姊妹進入不同領域跨界服侍。本月初,他們的團隊來港出席由阡陌社區浸信會主辦的「新媒體教會研討會」,分享其理念及見證。

音樂人見證跨界生命

在1月7日晚的復興特會中,一對音樂人夫婦Angus與小倩,上台與會眾分享見證。神祝福這對音樂人的生命,呼召他們過跨界的生活,常常踏出去做人不能做但神帶領完成的事。

小倩過去是台灣某女生樂團的貝斯手,生命裡的唯一目標和夢想就是把音樂做得更好,但組團數年後,她經歷了人生的低潮,樂隊找不到出路,而且出現負債。她變得非常憂鬱,而且患上輕度厭食症。後來神不但醫治了她的身體和心靈,更幫助她開啟新領域。原本只會做音樂的小倩開始學習室內設計,過程中雖然有懷疑和矛盾,但小倩學習不斷禱告依靠神。結果小倩從正常8-9年縮短到兩年成為了專案設計師。

Angus自小在加拿大生活,後來到台灣發展音樂。本來Angus自信滿滿,事實卻是,在台灣基本沒有人喜歡他們的音樂。那時候Angus生活作息已經脫序,晚上開始失眠,直到有位弟兄邀請他去教會。之後,Angus很單純地在教會裡成長,現在他已經是教會裡的區長,牧養著近100人的生命。除此以外,Angus在3年前成為HTC全球行銷總部的創意人員,參與了非常多的創意策略和行銷策劃。同時,Angus的音樂夢也沒有停過,在這7,8年裡,他們的樂團每發行一張專輯都入圍台灣的金曲獎。

神呼召門徒跨界

隨後,大會講員以馬可福音4章:35-41節指出,門徒從被召到被差的關鍵,是門徒經歷了跨界。經文35節一開始講到:耶穌要求門徒渡到那邊去。這裡耶穌的邀請,其實是對門徒跨界的呼召。跨界,其實就是從這邊到那邊:這邊是指門徒被呼召聽講道看耶穌行神蹟的地方;而那邊是指門徒需要面對千萬人需要的地方。當門徒渡到那邊的時候,就遇到了聖經中被鬼附最嚴重的格拉森人。後來門徒甚至還讓死人復活。跨界是神呼召門徒從自然跨入超自然,呼召門徒面對生命的突破,領域的擴充和格局的提升。所以我們不難發現,信仰本來就是要不斷的跨界。而福音的廣傳,也是從耶路撒冷,猶太全地,撒瑪利亞直到世界地極的。可以說,整個基督信仰至今都不斷在跨界。

依靠神突破跨界的考驗

經文36-37節講到,門徒回應耶穌的呼召,踏上了這個旅程,但隨之而來的卻是跨界的考驗——湖上忽然起了暴風。經文特別提到「波浪打入船內,甚至船要滿了水。」這個暴風開始步步緊逼,把彼得這些老練的漁夫們逼到一個快要喪命的臨界點,去真實地面對他們的信仰。聖經告訴我們,跨界與考驗的關係密不可分。就如每個被神呼召的領袖必然遇到考驗。門徒若沒有遇到暴風,他們就以為自己很愛主,但暴風一來,才知道自己信仰的本像。

很多時候,人想要跨界,卻想逃避考驗。那麼,我們的跨界就只是喊口號,我們在迴避真正的信仰及呼召。當我們的生命被逼到底線,不要忘記,神有極大的恩典,耶穌希望我們可以靠著祂跨過去。當我們的信心臨界點突破了,就表示我們生命的器皿被擴充了,我們就可以被主使用更多。風暴很大,但是耶穌與門徒一起在暴風的中心,祂是永不改變的與我們同在的神。

新媒體教會的根基建造

在最後一天的專題研習中,台灣新生命小組教會顧其芸牧師闡述新媒體教會如何建造根基,強調唯有耶穌基督才有資格成為教會的根基。神的福音第一要緊是了解祂的國度,然後就是要悔改,而真正的悔改不只是知道自己有罪,而是要改變。人要靠神的兒子改變裡面的靈,若靈裡沒有改變,就沒法在神的國度中存在。「當你悔改歸向主,祂就使萬物都歸向你。」信仰是一種「不自由的自由」,就是用心靈誠實獻出主權。「當你獻出主權,就會感動神更多地彰顯主權,而祂的主權彰顯,亦會吸引你更多地把自己的主權獻上,這就是教會建造的秘訣﹗」顧牧師說,「在耶穌回來之前,最重要的事情就是福音佈道。當得救的人數滿足,讓神的心得到滿足,耶穌基督就會第二次再來。」

顧牧師十分重視門徒訓練,因為主的門徒才有辦法建立教會。國度、教會、永生是同義詞,因為建造教會是神終極的目標。他指出,小組教會是自馬丁路得以來,教會改革的第二波,將教會有形的牆拆掉。若教會小組化,每個小組都是一個教會,而小組長就是牧師。小組的架構是由兩、三個「小家」組成,每個家再由「小家長」帶領下面的二、三個「預備小家長」,他們再帶兩三個慕道者或是初信者。「教會最基本的單位就是兩三個人。」小組以佈道為導向,而建立教會就是為了完成大使命,那麼門徒訓練才有意思。他同時強調聚會的重要,因此要訓練弟兄姊妹在聚會中敬拜,宣講神的話語,並且作權能服侍。教會每個人都是講員、解經家、佈道家。他又提醒,建立教會要很仔細,而接受門訓必須願意謙卑下來服侍,並且台上台下所結的果子必須一致,腳踏實地去建立教會。「不要做消費者,要做個生產者。」最後,顧牧師引用創世紀指,神只是生了阿當、夏娃一次,卻把「生產」的能力給人,因此信徒要做佈道。

(記者莫嵐、陳淑安報道,照片由主辦單位提供)

新媒體顛覆話語權 製造基督教革命機會

「第一屆香港及中國網絡媒體宣教分析及報告研究會」於11月8日舉行,由網絡媒體宣教基地Jesus Online主辦,青心、美國普世佳音新媒體傳播機構、國度事奉中心、香港網絡媒體文化協會和Checkin協辦。來自內地,多年來致力於廣播、媒體及網絡宣教的安平弟兄分享如何「善用新媒體,照亮新世代」,特別值得大家參考。

安平出身廣播業,多年來見證著媒體的發展。2001年,安平加入遠東廣播不久,他們就突破了舊有的廣播模式,開始以網上論壇的方式與觀眾互動交流。後來,他們更將所有的媒體上載到博客和電子雜誌,當時每期超過十萬人下載,是內地流通量最高的基督教媒體之一。然而,2010年的溫洲高鐵事故,他經歷到新媒體帶來傳播的顛覆:報道那件事的人是列車內的一名乘客,他把照片上載微博,加以描述,比任何記者或狗仔隊更快報道實況。

安平形容新媒體顛覆了傳統的媒體的話語權。「以前中國只要控制電視台,就能控制話語權,但現在已經變得多元化。」任何人都可以是信息發放者。網絡媒體著重即時、互動及全球性,香港使用新媒體的人也會同樣經歷轉變。

安平認為「O2O」是新媒體重要的關鍵,而耶穌道成肉身和人建立關係,正是人類史上最偉大的「O2O」,從線上到線下,又由線下回到線上。「基督徒已經有最好的『O2O』學習例子。」這種道成肉身啟示了我們要「回歸本質」,讓人真實地看到我們的生活。他指出社交媒體例如微信(Wechat),每天都忠實地記錄了大家的生活習慣,甚至比我們更認識自己。「微信如實反映了你的生活方式,別人也能夠看到你的生命。假如你的生活方式跟你口中的福音不一,你如何能夠傳福音呢?」安平認為,新媒體的「全球性」,代表大家網絡的朋友圈就是禾場。

最後,安平提到,假如馬丁路德活在今天,他必定會使用新媒體去推動宗教改革。除了當年印刷術的興起,馬丁路德更懂得在公共領域傳播信仰。他把《九十五條》釘在大門上,猶如今天的人利用互聯網發放訊息;他以木刻漫畫、民謠傳達信息,正是今天的多媒體概念。

「我想馬丁路德會做網上直播。」安平說,「現在新媒體製造了一場新媒體基督教革命的機會,就看誰是現代的馬丁路德。」

(記者林暐皓報道)

特朗普當選 福音派支持率特高

特朗普當選美國總統,基督徒投票率創歷史新高,結果令人驚訝。特朗普獲得81%的福音派選票,比列根總統當年還要高。信仰與自由聯盟的拉爾夫.里德(Ralph Reed)說:「因為有最高法院法官從缺,選票就不單是特朗普或希拉里的事。」

媒體研究中心的Brent Bozell經常批評網絡和報紙的自由主義議程,並認為他們因此失去了大眾的信任。他指出:「維基解密證實了主流媒體一直支持希拉里的競選活動,試圖摧毀特朗普。主流媒體背棄了人民,所以人民也背叛了它們。」

反墮胎組織的領袖Marjorie Dannenfelser發現絕大多數反墮胎的人都支持特朗普。「特朗普是史上給予最大的反墮胎承諾的人。這意味著反墮胎的最高法院法官將會獲得提名。」

關注婦女組織的負責人彭妮·南斯(Penny Nance)亦表示,雖然她希望看到一位女總統,她更清楚知道優先次序。「我們很高興支持一名在最高法院法官任命上可信任的候選人。」

基督教防衛聯盟的Pat Mahoney則在選舉後的上午去白宮禱告。「是時候放下分歧,開始禱告。持守公義和支援窮人是國家強大合一的基石。」Pat Mahoney在白宮門前受訪說:「當我們尋求神,為人禱告,怎能再對人懷怒?」

(來源:CBN,2016年11月12日,Vasco Lam編譯報道)

禱告:求神引導特朗普任命合適的最高法院法官,並按承諾制止墮胎。

「見證」出了什麼問題? -【文化守望者】專欄

「見證」是福音信仰的主要特色,簡單的說,「個人見證」就是見證主與個人相遇的經歷,及在個人身上彰顯的恩典。形式包括個人佈道、佈道會、音樂、電影等,生命本身就是見證,什麼形式都可成為見證的媒介。最近一班熱衷於福音工作的朋友在閒聊中,再次在白天做夢,大談未來在媒體發展新形式的福音工作。原來大家都不想做現時流行的「見證故事」,語氣流露厭倦之意,不是不做,而是希望尋找新的形式。

「見證故事」是由當事人敍述自己經歷神的故事。其實,從創世之時到二十一世紀,人類對聽故事的熱愛從沒減退,透過別人的故事,認識這是怎樣的世界,我們應該如何生活。即使是電玩盛行的年代,每次在課堂上我開始開口對小朋友講故事時,他們都會突然出現罕有的專注力。我的朋友們厭倦了「見證故事」,不是因為「故事」已經過時,失去傳遞信息的功效,而是模式已經僵化了,不再為信息效力。

說故事及聽故事是人性的渴求,但當故事公式化、功能化,而失去與真實的經驗世界的聯繫,則會削弱故事的感染力。人們若是想獲得教育,便會去學校;若是想認識宗教,也許會去教會或參加其他宗教活動。為什麼要聽別人說故事?可能也夾帶以上的目的,但主要目的卻不是這些,聽故事就是因為故事有趣、有意思,有吸引他們的東西,借助別人的經驗世界,以看出人生的意義。故事就是故事,若概念凌駕於情節之上,抽象凌駕於具體現實之上,故事就失去了它的活力。但今日的見證故事多是千篇一律,主人翁不是患絕症,就是婚姻破裂、破產、沉迷毒品……,聽福音信主,之後生命完全改變。你可能會說,這確實是一些人的信仰經歷啊,有什麼不妥當?首先,人與神的相遇豈只有這些呢,只要真誠,一個在減肥過程中遇見神的人,他的故事一樣可以十分感人。第二,缺乏細節是公式化故事的致命傷,情感往往是經由細節輸出的。

有些信徒認為見證故事必須多講真理,少講人的經驗。但故事本身就是敍述人的經驗,想多講真理,應該上講台講道,這更務實,沒必要選擇故事這形式啊。不過也要想一想,敍述文體佔了整本聖經的四成內容,我們所信的神是一位喜歡講故事的神,我們又怎能不愛聽故事呢?況且我們是有神形象的人,不應也愛說故事嗎?


文@黃少芬

21世紀宗教改革 人人都是媒體宣教士

網絡媒體的普及帶來了神國擴展的重大契機。禧福學院、國度事奉中心及網絡媒體宣教基地同心領受媒體宣教的異象,在6月24日合辦了「網絡媒體宣教裝備」課程簡介會,透過興起媒體宣教士,接觸教會圈子以外的人,進入全新的宣教時代。

「下一波的宣教運動將會涉及所有年齡層及國家,會以創意和科技接觸世界上每一個界別的人。每一個人都是宣教士。」國度事奉中心副總幹事戴美寶引述Bon Boehme的看法,認為我們已經進入一個「人人都是宣教士」的年代,鼓勵在場每一位準備迎上這個復興浪潮。接著,國度事奉中心的一名90後媒體宣教士分享他透過媒體宣教的經驗。他發現當福音被「翻譯」成切合時代的信息,以短片形式發表,會在網上獲得熱烈的回應。

媒體的運用要隨著世代轉變

網絡媒體宣教基地負責人之一歐建樑亦分享他對世代轉變和有效傳播的看法。「現在是網絡媒體年代,每人都是發放者。」歐建樑出身傳媒界,近年他漸漸發現傳媒和傳福音有著很多的共通點,也面對同樣的改變。他帶領大家反思一個簡單的問題:現在大家看新聞,是等待6點半新聞,看報紙,還是網上互動新聞?現場的結果發現,超過7成的人都是看互動新聞。他指出:「互動新聞可以留言,互動就是網絡的趨勢」他又提到「有效傳播」會帶來行動、消費和轉化正如以往的傳播的模式已經不再有效,教會也要反思今天傳福音的方式是否能夠帶來行動和轉化。同時,歐建樑服事年青人時發現,用媒體的方法建立年青人,他們特別投入。

「若我們想用媒體、用網絡傳福音,就要先做到有趣、有質素,吸引所有人來加入,才有機會向他們傳播神的好消息。」

宗教改革的契機再次出現

接著由禧福協會的劉達芳博士分享媒體宣教的機遇、信念及果效。她首先指出16世紀時,因著發明了印刷機,聖經可以大量印製,信徒可以藉著讀經明白真理。於是,馬丁路德帶動的宗教改革說「信徒皆祭司」,突然成為可行。21世紀網絡的普及,呈現同樣的改革契機。美國一位教會領袖曾聽到神說:「我要在一個世代改變教會的面貌」,她相信很多無牆教會、職場教會、網絡教會的出現代表這個改變正在發生。調查發現,香港每人平均有2.7部智能上網裝置。媒體可以越過社交障礙,將正面的信息傳到從來不接觸教會的人群中。「與其分享你昨晚吃了什麼,不如和人深交。」她說,「人人手上都有網絡這兵器,我們怎樣傳達好消息?」

她認為媒體宣教的改革背後有4大信念。首先,信徒皆傳訊者,能夠將信仰真理翻譯成為不同對象能明白的語言。其次,信徒皆記者,只要將重要、感人的故事傳達出來,可以感動許多人。第三,信徒皆先知。她引述越戰時期,一張相片令美國人心逆轉的例子,說明教會是社會的良心,可以揭露不公義的真相,改變社會。最後,信徒皆藝術家,透過美麗的表達,讓好信息觸動人。

「你們每一個都是改革家,是轉化社會的人,不要忽視自己的威力。」

另一方面,她認為若教會要擁抱媒體宣教,領導層在心態及神學上要有範式轉變(paradigm shift)。「教會不是一個組織,而是一個有生機的個體」:教會必須回應環境,並影響週遭。當日正值淘大工業村火災,劉博士寫了一篇文章,發佈到Facebook,一天內已經有一萬人參與互動,接觸到六萬人。「我們不只是叫人來,亦要去邀請未信者與教會群體接觸,亦要進入未信的群體中與他們同行。」她指出領導層要放棄操控會眾,只承傳從神而來核心價值。在實踐上卻要放手,讓有異象的肢體進入從神而來的命定。這些亦是「拓展媒宣的教會﹕教牧及領袖進修課程」背後的理念。他們希望幫助教會成立媒體宣教隊,以網絡接觸教會未能接觸到的人。

三個機構合辦了「媒體宣教證書課程」,希望訓練信徒以媒體接觸未信世界。課程將提昇信徒的內在生命,建構以聖經為基礎的價值觀及靈性。同時會訓練參加者的藝術及媒體觸覺,增加審美的能力;更有專業的技能訓練,使他們能善用媒體表達所要傳遞的訊息。「這課程會釋放平信徒進入媒體宣教」劉博士這樣相信。

(記者林暐皓報道)

[國度觀點] 善用社交媒體 觀點免於遭無形操控

社交媒體成為現代人的重要資訊來源,這已是不爭的事實。由於社交媒體給人自由開放的印象,而且人人成為資訊發布者,似乎誰都不能支配資訊發放,於是少人會注視它其實也有資訊守門者的角色,更少的人會深究它的操作手法如何影響使用者。過去有些評論者對面書(Facebook)的資訊篩選原則提出質疑,最近美南浸信會社交媒體觀察員更表達擔憂,認為福音派信徒對時事的觀點會遭受面書的無形操控。對時事的看法會影響行動,因此抗衡性革命運動或其他反道德倫理的議程,必須保守個人觀點不被操控。

美南浸信會通訊社網站刊登的一篇文章指出,面書經常阻止保守派使用者接收他們所關注的新聞內容。全國宗教廣播者協會主席Jerry Johnson要求面書改變做法,不應該力推開放派的新聞內容,同時壓制保守派的新聞內容,否則難以信任這個平台。

今年5月一個知名科技網站登出的文章觸發保守派信徒領袖對面書的指控。文章引述一名匿名前面書員工表示,公司員工阻止保守派人士所關注的時事內容出現在重要發放渠道,即使是網民高度關注的事件。另外,保守派媒體的新聞也遭到刻意篩掉,除非主流媒體也報道有關事件。面書副主席否認指控,表示不會基於政治立場而對資訊進行優先次序的處理。

雖然面書使用者可設定接收資訊類別的喜好,但面書始終不是新聞媒體,所呈現出來的新聞事件不過是反映面書朋友的觀點和面書管理者的立場,而不是較為全面和客觀的新聞事件。社交媒體本身是人際之間的分享平台,有「分享」的本質,而非「呈現事實」的本質,它不是專業的新聞平台,而是朋友之間互相分享的消息,內容出現與否主要反映朋友的價值取向。

福音派信徒懂得獲取真實和客觀的新聞資訊,對時事的解讀才不會被操控。經年累月接受單方面立場的資訊,視角和觀點的建立便會不自覺地受影響。社交媒體猶如水流,既可載舟,也能覆舟,需要有智慧地使用,才能帶來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