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告顯示全球僅三成宣教士專注福音未及群體

宣教組織East-West最近引用The Traveling Team的數據指出,全球現時約有40萬名基督徒宣教士,當中只有3.3%專注於「福音未及群體」。

據追蹤全球福音事工情況的Joshua Project資料顯示,「福音未及群體」為福音派基督徒人數比例少於2%或任何宗派的基督徒人數少於5%的群體。目前全球超過77億的人口中,約有32億人被列為未及之民或最少觸及之群體。

華盛頓麥克林聖經教會(McClean Bible Church)的David Platt牧師表示:「福音未及群體指的不只是未接受福音,而是沒有機會聽到福音、沒有教會、沒有基督徒、沒有聖經的群體。神給我們的使命不是盡可能傳福音給更多的人,而是要傳給各族各方各民。」

以族群而言,East-West的數據顯示,現時世上有超過70萬個族群為福音未及群體,約佔總人口41.7%。East-West指出,這些群體未聽聞福音的原因,除了地理位置與地形限制使其難以觸及外,文化和政治因素也成為福音遍傳的障礙,特別是對生活在伊斯蘭教、印度教、佛教或民間宗教佔主導地位,以及基督教受逼迫國家。

East-West創始人John Maisel認為,當神的子民願意冒險向失喪的人傳福音,神的名就得榮耀。「神最大的喜悅是祂的兒女憑着信心選擇離開安舒區,來到祂的跟前,跟從祂的帶領。」

禱告:求主興起和帶領各地教會與宣教士,把福音傳到世上每一個族群,讓神的名在全地上被高舉。

(來源:Christian Headlines,2022年7月5日,林國祥編譯報導。)

 

 

美宣教士來台18年 漁村小鎮建立跨文化交流基地

新北市東北角的福隆,是一個人口不到兩千人的純樸漁村小鎮。福隆火車站前,一個紅色招牌的教會,規模不大,卻肩負起跨文化宣教的使命,來自美國的宣教士羅禮德,領受耶穌在馬太福音得人如得魚的呼召,在這裡打漁18年。

剛到台灣時,羅禮德領受神要他融入當地文化,用台灣人的方式傳福音。他從學中文起步,接著因為旅遊發現這個靠海的偏鄉地區,他與YMCA(基督教青年會)配搭英語教學開始,在福隆澳底等東北角十個學校帶英語營隊,積極有活力地傳福音。

羅禮德宣教士接受訪問

以英語教學傳福音的策略非常有效,帶來不少當地孩子及家長進入教會,羅禮德甚至與美國家鄉教會合作,開啟台美雙向文化交流的暑期營會,並打響口碑。羅禮德分享:「美國的孩子與我們的年青人一起唱歌,美國父母不相信他們的孩子會用中文讚美主,所以他們很感動。」

在台灣多年的宣教經驗,也讓羅禮德學會用華人的觀點來傳福音,剛開始他常碰到人們拒絕,讓他不知所措。而東北角福隆教會人數雖然不到百人,但弟兄姊妹都樂意擺上,大家忙進忙出,讓教會更像溫馨的大家庭。會友蔡麗香分享,其實在這裡建立教會是比較辛苦的,因為這種漁港都是拜媽祖的。「開始的時候我們想,他們到底能做多久?我們可以有教會聚會到什麼時候?還好真的是神恩典,讓這個教會愈來愈興盛。」

「你應該回家賺很多錢啊,你為什麼在這裡浪費時間?有時候人會這麼跟我說。」羅禮德分享,「可是在我心裡有一些事情是我不能解釋的,那就是喜樂。我不知道為什麼會有這種喜樂,如果不是因為耶穌,當然要去很熱鬧的地方,但神就叫我來這裡,如果我在這裡到生命的最後一天,我也願意。」

18年開拓教會之路,艱辛又漫長,羅禮德困惑或苦悶時,就到海邊禱告,得人如得魚的呼召,一次次重新堅立他的信心。他在美國原是木匠,帶著滿滿的愛橫渡大西洋,在台灣,他是神的漁夫。

(新聞來源:GOOD TV新聞中心)

 

 

德國華人宣教士 26年建立13城市聚會點

在德國宣教長達26年的華人宣教士洪立民,與當地弟兄姊妹一起,先後在德國13個城市開拓華人聚會點,共帶領超過1100人決志信主,超過600人受洗。洪回想,當初之所以到德國開拓教會,主要是看到當地有不少來自中國或各地的留學生和學者,全都是受高等教育的知識份子。若是他們信主,將來回到自己的國家,在他們的專業領域必會帶出福音的影響力。

洪立民牧師夫婦在德事奉圖(Tim Cheng攝影)

 「華人人口眾多,散佈在世界各地的華人移民或留學生也很多,接受神學裝備的人更是不少,是最有條件把福音傳到地極。」洪說,儘管在德國服事面對很多的挑戰,但他仍堅持回應神給他的呼召與異象。洪回想1990年他受台灣浸信會聯會國外部之邀,到德國評估當地事工需求,隔年全家被差派到柏林宣教,與10多位查經班的弟兄姊妹一起開拓教會,後來教會成長到80多人,有詩班、成人主日學,也舉辦兒童和青少年營會。

洪在德國8年後,應聘到溫哥華教會牧會4年,直到2004年6月在溫哥華的教會以及眾教會支持下,再度返回德國宣教至今。他談到,每年都有留學德國的新生進來,教會舉辦迎新會,還有各種聖誕、中秋等節慶特會,以及音樂佈道會等。早期舉辦迎新會,介紹德國人的禮節或是在學校如何選課等,都很切合他們的實際需要,因此來參與的新同學非常多。但是近年來,傳福音愈來愈困難,尤其現在年輕人物質條件愈來愈好,來到教會意願不如從前,對教會挑戰也增加了不少。

洪一直有一個習慣,不論在街上或火車上,凡是見到黑頭髮的學生,他都會衝過去主動打招呼,向對方傳福音。2004年,他在萊比錫教會牧會,教會中三分之一的會友都是他在路上追來的。美國德州達拉斯恩友堂,幾乎每年都組短宣隊前去,有超過50人到過德國短宣,其中有6位獻身當傳道人。

這次烏克蘭與俄羅斯戰爭,烏克蘭有近200萬人湧進波蘭,有些從波蘭轉往德國,他在柏林的教會也協助接待陪伴。教會的同工為了將難民從火車站接到難民營,光是排隊就花了5、6個小時,之後還要協助他們申請及填寫各種文件,他們才得以住進難民營。原本教會準備持續關心他們,帶他們到教會,沒想到幾天過後,他們都被分送到其他的城市,雖然無緣再見面,教會也持續為他們禱告。

洪所屬的差會──中華福音使命團於1975年在香港成立,現今總部設在美國,另在香港、加拿大及澳洲都已成立分會推行差傳事工。最近洪返台,四處奔波,在各教會分享德國宣教的負擔,也積極在台灣推動設立中福團分會。他說,分會有三個目標:一、差派宣教士;二、成立短宣培訓中心;三、在北中南,每月有一次的宣教禱告團契,每次會介紹差會的一個工場。他期望透過台灣分會的成立,願神呼召更多人參與宣教。「莊稼已經成熟了,整個歐洲約有近200萬華人,德國也有近20萬華人,其中基督徒佔不到十分之一。」他也請大家為眾多迷失的羊能聽到福音歸向主禱告,並求主差派更多的工人來收割莊稼。

(新聞來源:基督教論壇報)

 

 

宣教士留守基輔 「在這時刻,我們更要留下」

俄羅斯開始炮轟烏克蘭首都基輔之際,青年使命團(Youth With A Mission,簡稱YWAM)宣教士夫婦決定留守當地,委身服事烏克蘭人。

Japhin來自印度,妻子Marie是德國人。他們隨YWAM到烏克蘭宣教,當俄羅斯開始攻打烏克蘭,他們要決定是否離開。現年27歲的Marie表示:「我們早已收拾好行李,形勢瞬息萬變,隨時要倉忙而逃。然後有一天我們一覺醒來,聽到炮聲隆隆,心裡著急起來。」28歲的Japhin補充說:「在禱告之前,這個決定非常不容易,但當我們開始禱告,這決定就變得非常容易。」Marie說:「這就好像婚姻所承諾的『無論順逆』,我們不是被呼召只在順境時發揮影響力,在這個時候,當大家都要離開時,我們更要留下來。」

Japhin和Maria不時探訪長者,給他們溫暖的擁抱

基輔巿中心現在成為堆滿混凝土板、沙包和金屬架的堡壘,城中一半人口已撤離,當地的YWAM同工集中服事留守的人民。Natalia Turbina帶著兩個兒子,在廚房為社區的居民預備餐點,她每天按情況預備,有的時候是500至600人,也試過煮1千人的份量。另一名來自芬蘭的宣教士Katarina Oja於戰事前已離開,但在不久之後回去,現於基輔為無法出門的居民送上食物和救援物資,並為他們禱告。另一位原本負責校園維修工作的David,如今協助陷入俄軍戰線的人民離開。他表示:「每一次出動,我都作好被困心理的準備,而每一次我都禱告。我沒有認真數過,但我相信現已幫助逾百人逃脫。只要神允許,我會繼續竭盡所能服事。」

YWAM德國及其他歐洲分部幾乎每隔一天向基輔提供醫療物資,在不用分發物資的日子,Japhin和Maria會帶著食物到安老院探訪長者,給他們溫暖的擁抱。Marie表示:「我認為不關乎做什麼,無論是預備和分發食物,還是分派救援物資,這些人人都做得到,我做這一切,是因為我愛這個國家。不管我餵飽的是兩個人,還是一千人,對我來說都是一樣,因為我對神的委身不會改變。然而最艱難的是,當我們在做這一切的同時,一邊聽見砲聲,從新聞得知在不遠處,有建築物遭焚燒,又有人死亡。」Marie在德國的朋友不太了解他們在做什麼。「我常常跟他們通話,並請他們為我們禱告,即使不是基督徒的朋友都開始為我們禱告,在街上也可以看到士兵禱告,我從來沒有感到如此的平安。 」

禱告:求主保護烏克蘭宣教士和人民,作他們的盾牌,賜他們平安。

(來源:CBN News,2022年3月22日,台灣國度復興合一禱告聯盟編譯報導。)

 

 

漁船航行50週年 回顧福音遍傳香港漁村

今年適逢世界福音動員會(簡稱OM)福音船航行50週年。福音船在過去50年間曾多次訪港,推動宣教。福音船與香港的淵源深厚,早在20世紀初,西方宣教士就透過福音船向香港漁民群體傳福音,在港口建立教會,使信仰得以在香港扎根。

福音船的服事

OM的四艘福音船在50年間環繞地球5次、探訪150個國家、有來自60多個國家的年輕義工曾在船上工作、全球接待逾4,900萬名訪客,其中三艘福音船多次到訪香港。

OM香港副總幹事王翠旋受訪時表示,從福音船1975年第一次訪港開始,香港就不間斷有信徒參與福音船服事。當年OM香港第一位總幹事陳平明在船上服事了5年後領受異象,於1989年成立OM香港分部。可以說,早期香港信徒參與OM事工,與福音船是大有關係的。「神使用一隻船的來臨,幫助我們創立OM分部,然後透過我們動員香港教會參與海外服侍。」直到今天,OM在全球有超過100個工場,OM香港現時差派了36個宣教單位前往不同的工場服事。

王談及,因著福音船的獨特之處,在一些宗教封閉、宣教士幾乎沒有機會進入的國家,當地政府批准福音船在港口停留之餘,還容許當地居民上船參觀,如同旅遊點一般。福音船亦是一個多元的群體結合,不同背景的義工擁有同一心志回應大使命,在服事中放下自己,嘗試融入對方,就好像天國的投射。同時透過福音船這個媒介,他們得以尋索神在他們生命的心意,以及如何回應大使命。

福音船祝福香港漁民

20世紀初,西方宣教士來港開展福音工作,不少教會及宣教士專門向漁民傳福音。由於漁民是流動人口,長時間在海上作業及生活,很少到岸上活動,實在不利於教會開展傳道的工作。因此,教會便想出一個靈活的傳道方式,就是發展「福音船」,進行海面傳福音工作。香港仔浸信會(1905年)、五旬節聖潔會(1909年)、海面傳道會(1911年)、便以利會(1914年)、東方水上基督教會(1949年)、中華完備救恩會(1955年)等教會大多位於香港漁民聚居的社區。

五旬節聖潔會於1909年建立筲箕灣堂。1924年,教會得美國熱心信徒捐款,建造了一艘福音船,停泊在筲箕灣。福音船使許多漁民得著救恩和聖靈充滿,他們常常在船上祈禱至半夜。當時教會主日崇拜聚會上午在教堂舉行,下午在福音船上舉行。後來,赤柱及鴨脷洲亦分別開設教會。

「海面傳道會」於1920年在鴨脷洲開辦義學,教漁民子弟讀書識字。此後10年,福音船逢主日便到別處佈道,會友在義學地點聚會。

東方水上基督教會 (前稱華南水上基督教會)創於1909年,異象是向華南水上人家傳福音。1939年,美國西差會出資安裝三艘福音船︰恩光、佈光及闡光,停泊於廣州沙面。1949年因中國內戰,三艘福音船駛至香港,教會正式於香港開始工作,宣教士不但宣講福音真道,亦收養孤兒、創立義學船、贈醫施藥等。

船載宣教士傳福音

據沙頭角和西貢等地漁民受訪時表示,他們的祖父輩當年就是從福音船領受救恩,直至現在,子孫已是第四或五代漁民基督徒。

吳泰福弟兄

吳泰福弟兄今年88歲,他的爸爸於1947年透過五旬節聖潔會接受救恩,並帶領全家信耶穌。「當時我14歲左右,爸爸很熱心信耶穌,還把船上的偶像都丟棄了。」二戰結束後日本人撤離香港,教會的傳道人與西方宣教士常來探望他們。當時吳家有一隻機動漁船,吳泰福爸爸就會用自己的船載宣教士去不同的海島及漁村傳福音。「爸爸開船帶著他們去不同地方,最遠曾去到大澳,我們的船行了半天才能到達。宣教士雖然是西方人,但是中文講得很好。」吳泰福見證了很多漁民信主。當時有很多漁船認出他們是信耶穌的,就會靠近他們,讓牧者為他們祈禱。

郭麗珍姊妹

郭麗珍姊妹自小在沙頭角西流江長大,在她小時候,已經有從美國來的福音船向水上人和漁村傳福音。「當時我的爺爺信了耶穌,漁民是很有趣的,家長信耶穌,就會帶全家一起去教會。」當時所有信耶穌的漁民都去沙頭角的教堂聚會。新年漁民不出海,就會到教會參與奮興會等。她的堂叔郭勝德弟兄為西流江現任村長,當時曾參與教會奮興會,見證不少人被聖靈充滿而劇烈搖擺。「漁民是很單純的,想抓住一個有平安的神,聖經中有很多很生活化的教導,例如門徒出海捕魚時遇到風浪。而漁民正正是面對這些情況,然後就依靠神,真實地經歷神的保守,平靜風浪,他們就更加相信,知道這個神是真實的。」

(記者莫嵐報導)

 

 

[國度觀點] 啟動世代協同 承接歷代禱告

神盼望祂的教會跨代同行,承接過往世代的祝福,領受天國的豐富。即使近年很多的恩賜、職事已在基督的身體開始恢復,教會亦意識到若要改變一個世代,接觸並轉化社會的七山領域非常重要。然而,若單靠我們一個世代單打獨鬥,或未足以應付末後激烈的爭戰。一群雲彩般的見證人正在等待後人,啟動世代協同效應,讓我們在個人、堂會、地區或國家層面都帶來意想不到的倍增果效。

聖經中許多偉人的禱告、過往聖徒的呼召、我們國家的命定等,這些並沒有隨時間而流逝,而是一直存留在天上神的寶座前(啟5:8)。只要地上有人再次認同他們的禱告和異象,繼承他們的屬靈外袍,我們就能與先前的世代一同見證應許與預言的實現。以利沙跟隨以利亞的步伐,承接他的恩膏及外袍,他行出的神蹟是以利亞的雙倍。今天關於全球大復興、末後教會的榮耀和萬物復興的預言,都正等待一個個世代的阿門及禱告,去加速耶穌的再來。

十九世紀初期,大量西方宣教士來華,也有不少來到香港。他們看到華人沒有教會、缺乏教育、社會貧窮、衛生環境差,便致力建立教會、學校、醫院,惠及貧苦大眾。他們當時沒有太多傳統和歷史包袱,更在商界,政府發揮影響力,大膽地開展各種社區工作。今天這些宣教士的足跡遍佈全國各地,許多教會亦是由他們所創立,他們的禱告和熱情應該一代接一代的倍增。若每個教會都追根溯源,再次尊榮差會或宣教士的禱告,神必會讓未完成的使命再次點燃,掀起下一個宣教浪潮的高峰。

今天,教會面對許多的逼迫,年青人對社會、教會感到失望,從人的角度看並沒有出路,有人甚至覺得國度與城市的命定不關己事。可是,在神掌權的歷史劇本中,我們所面對一切的困難就像接力賽的其中一棒,仇敵希望我們孤軍應戰,缺乏支援。過往已經有多個世代忠心地按著異象擺上生命,而他們所跑的路需要我們去接續,才可以走到終點,我們是有信心的人,願意擺上生命去奔跑嗎?當我們願意,那些雲彩般的見證人會為我們加油,歷代呼召相連的外袍會為我們披上,禱告的烈火會點燃我們,供應屬天的資源和裝備。前人已為我們建好台板,讓我們建築起一個偉大的佈景,給末後的一代演出精彩的一台戲。

[國度觀點] 興起職場宣教士的差派運動

柏祺城市轉化中心根據2006-2018年多份宗教研究報告分析得出——香港基督徒比例約為20.4-29.3%,此數字與2014年教會普查中參與教會崇拜的基督徒比例4.6%之間的差異甚大。這個差異未必完全反映真實情況,卻也是向現今教會牧養工作指出一個不容忽視的事實——大部分信徒或曾決志的人都沒有穩定的教會生活。這些流失的信徒都是在職成年人,他們有自己的選擇標準,當教會不能滿足他們的需要,便選擇離開。針對此現象,從教會群體的角度,教會的牧養是否過於『離地』,難以幫助信徒面對職場的挑戰?而在職場群體內,神已預備大量可以收割的莊稼,卻缺乏適切的工人?今日,職場成為尤其是香港這樣的大城市的宣教工場,職場宣教士的差派運動已悄然在各行業興起。

在新約時代,主耶穌就是頭一位被差派的,他成就了使全人類得救贖的計劃。主耶穌在復活升天之前對門徒所作的,就是差派的宣告:「願你們平安!父怎樣差遣了我,我也照樣差遣你們。」(約20:21)被差派的十二使徒,被聖靈充滿得著能力,開啟了初代教會的宣教運動。再後來在安提阿教會,聖靈第一次差派門徒出去作祂的工。今日我們常常說要恢復教會的使徒性,而其運作的最重要特徵之一,就是差派的發生。當近代宣教浪潮經歷了幾個不同階段的發展,到今日已是「人人都是宣教士」的新階段,宣教和差派,不單是指到異國或者跨文化的宣教,也不再是與地理上的距離,文化上的差異掛鉤,更大的差派應該是發生在職場當中,是信徒回到所熟悉的世界群體中,發揮影響力,使與自己有相同想法、相同職業、相同興趣,甚至是相同困境的人看到耶穌才是那道路、真理和生命。

今日不少成熟的職場信徒領袖已經看到神在不同行業領域的心意,不同形式的小組、團契或職場教會正在各個領域興起,收割和牧養那些流離在堂會之外的基督徒。現今是末後的日子,神要接管不同領域和山頭的時刻到了,那群教會以外的信徒,正是神存留的後備大軍,如今正等待聖靈的風吹起,成為神極大的軍隊。(結37:10)而問題的關鍵是,作為信徒一份子的你,已經預備好成為你所在領域的宣教士,喚醒祂的軍隊為主作戰嗎?

美國The Send聚會 啟動新佈道世代

2月23日,五萬多名基督徒聚集在佛羅里達州的奧蘭多的體育館,參加由美國多個全國性的事工合力推動的The Send聚集,一起禱告尋求神,並宣告一個宣教和傳福音的新世代要開始。

聚集持續12個小時,旨在啟動每一位基督徒對傳福音和宣教的負擔。講者包括陳恩藩(Francis Chan)、基督傳萬邦(Cfan)的科倫達(Daniel Kolenda)、比爾強生(Bill Johnson)和韋智迪(Todd White)等。敬拜由Tasha Cobbs、Stephanie Gretzinger和Jesus Culture等多個隊伍帶領。

盧恩格(Lou Engle)多年來一直在體育館舉辦復興聚會,宣講禱告和禁食的信息,他在接受CBN採訪時說:「一場新的耶穌運動(Jesus Movement)將要發生,就像美國70年代那樣。我們相信耶穌會在現今世代同樣地顯明出來,像衪使用佈道家葛培理(Billy Graham)、白立德(Bill Bright)和奧羅爾羅伯茨(Oral Roberts)讓福音遍傳的時代一樣。我們覺得新的一天已經臨到這個世代,上萬的失喪靈魂將在耶穌運動中得拯救。令信徒對這種運動的熱情得以點燃和啟發,就是The Send的意義所在。」

盧恩格相信,神會興起許多傳道人和佈道家,追隨已故佈道家葛培理的步伐。他解釋:「我們相信葛培理過世後,他的宣教精神會由一些相信能夠看到耶穌彰顯衪福音的人承接,就是路加福音4章18節的恩膏:『主的靈在我身上,叫我傳好信息』。神向這件事吹氣……主正在親自發聲,而人們能聽到。在美國當下的混亂中,一個盼望正被建立,就是耶穌正在為一個偉大的佈道運動預備道路,讓人得以擺脫現今的動盪。」

科倫達在會前說:「The Send將會催化整個基督的身體來行動。歷史將回顧這天,說它改變了我們這一代。」

青年使命團(YWAM)領袖Andy Byrd說:「現在是屬靈覺醒的時候,是宣教浪潮向各國大規模席捲的時候。為了為耶穌贏得一代人,差派一代人去到仍然渴望福音啟示的地方。」

韋智迪說:「我們希望傳福音,因為我們希望帶最多的人去到天堂,唯一值得我活著的原因的就是完全為耶穌而活。」

陳恩藩說:「你們今天聽到20位領袖發言和15隊樂隊敬拜,而一些族群從未聽過神的話語,這是不公平的……是時候出去了。」

The Send的面書專頁發文指出,聚集的核心任務是鼓勵弟兄姊妹作出實際承諾認領宣教禾場。聚會中,1萬8千人承諾參加「耶穌禁食」, 531人接受了耶穌,2,467人承諾要接觸高中,2,197人承諾要接觸大學生,5,064人承諾要接觸他們的鄰居和5,423人承諾要接觸列國。一場挑戰「無所作為」的戰爭已經開始。

(來源:CBNFox NewsGod TV,2019年2月23日、26日及28日,Hannah Lo及Vasco Lam綜合編譯報導)

禱告:復興要在這一代發生,點燃更多基督徒傳福音的心。

國度1分鐘(68) – 近代宣教浪潮回顧

+按圖放大

近代宣教浪潮回顧

第一波:海岸宣教(1730s-1850s)

當時工業革命正蓬勃發展,宣教士更容易乘船飄洋過海,到達非洲、亞洲等新世界的,以貿易為主的沿海城市展開宣教工作。

代表人物

新生鐸夫伯爵(Count Zinzendorf, 1700-1760)

普世福音運動先鋒,莫拉維亞教會(Moravian Church)創辦人,發起了近代世界性的宣教運動,為威廉·克理和隨後的宣教運動奠定了基礎。

威廉·克理(William Carey, 1761-1834)

近代宣教之父,是英國浸信會差會的創辦人之一。1792年,他用以賽亞書54章2-3節宣講宣教異象:「望神作大事,為神作大事」,成立了英國浸信會差會。

1793年,他成為差會第一位宣教士前往印度,引發英文世界相繼組織差會,差派宣教士。他將聖經翻譯成包括孟加拉語、印地語和梵語在內的40多種語言,留下深遠影響。

 

第二波:內地宣教(1850s-1930s

宣教工作逐漸從沿海城市向內陸發展,宣教運動得到極大擴展。

代表人物

大衛•李文斯敦(David Livingstone,1813-1873)

被喻為「非洲之父」的大衛•李文斯敦醫生,獨自步行深入非洲三千哩,致力將文明與基督教福音帶入非洲,掀起西方教會對非洲宣教的熱情。

戴德生(James H. Taylor,1832-1905)

以中國內陸為宣教目標。1865年創辦中國內地會(今海外基督使團)創辦人。戴德生在華51年,差會(傳道會)共差派了超過800名傳教士,在18省成立了205所傳教站,並在中國帶領12萬5千人歸信基督。

學生志願運動(Student Volunteer Movement)

受到戴德生影響,「劍橋七傑」於1885年前往中國宣教的行動影響美國,導致Robert Wilder於1886年發起學生志願運動(Student Volunteer Movement),推動美國許多大學生赴海外傳教。

 

第三波:族群宣教(1930s-現在)

宣教工作從沿海和內陸地區向更明確的目標——世界上的一萬三千個「未得之民」群體推進。

代表人物

馬蓋文(Donald McGavran, 1897-1990)

被譽為「教會增長運動之父」,生於印度宣教士家庭,1923年畢業後追隨其父腳步回到印度宣教。1961年,馬蓋文成立了「教會增長中心」。1965年,他受邀加入福樂神學院,就任「普世宣教學院及教會增長中心」(School of World Mission and Institute of Church Growth)的創院教務長,推動「本地佈道,外地差傳」相結合的教會增長運動。

金綸湯遜(Cameron Townsend, 1896-1982)

1917年,金綸原本是到瓜地馬拉推銷西班牙文聖經,但他發現當地印地安人需要的是母語聖經,於是學習加知告語,用了12年翻譯了加知告語聖經。

為了因應聖經翻譯龐大的需求,金綸在1935年成立世界少數民族語言研究院(Summer Institute of Linguistics),及後在1942年創立威克理夫聖經翻譯會(Wycliffe Bible Translators), 一生致力聖經翻譯。

溫德博士(Ralph Winter, 1924-2009)

被譽為20世紀宣教界巨人,1955-1966年於中美洲危地馬拉宣教。1976年,他創立美國世界宣教中心(U.S. Center for World Mission),致力在美國本土積極推動宣教。

1974年第一屆洛桑大會中,首先提出「未得之民」(Unreached People Group)概念,宣教重點向最少接觸福音的族群轉移,成為宣教學上的里程碑。

 

第四波宣教運動:現在已經發生

「第四波宣教運動將涉及所有年齡層和國籍的人,在生活的各個領域,利用創新科技和關係佈道方式,與世界上的每個人接觸,所有信徒都是宣教士。」——Ron Boehme

特點:

所有年齡層和國籍 孩子、青少年和成人信徒都參與到福音工作,普世宣教已興起,典型宣教士將不再是第一世界白人。
利用創新科技 社交媒體、衛星電視、電影、藝術等媒介去接觸世界每個角落的人
關係佈道方式 朋友間福音分享,職場小組、公司團契等網絡連結領人歸主
各個領域 家庭、宗教、教育、媒體、藝術與娛樂、商業和政府,「七山」領袖興起

 

 

資料來源:

Ron Boehme. The Fourth Wave: Taking Your People In The New Era Of Missions. YWAM Publishing, 2011.

《時代的浪潮》,馮家熙

「即或不然」仍信靠 困境中持守宣教使命

面對各國對基督徒日漸加劇的逼迫及越見困難的宣教處境,前線差會及建道神學院跨越文化研究系最近邀請了伊雲宣教士來港舉辦「即或不然——在逼迫與逆境中堅守宣教使命」講座,透過他的宣教及被牢禁的見證,鼓勵香港信徒勇敢倚靠神,憑信心持守宣教使命。聚會於1月8日晚上假宣道會北角堂真理樓舉行,來自香港及澳門的信徒,約有260人出席。

回應呼召,無懼死亡威脅

伊雲來自瑞士,年青時被神呼召,當他得知世上有一萬個「未得福音族群」,當中二千個是穆斯林時,他對神立志:「使用我的一生,即使只是減少一個未得福音族群也好。」伊雲說:「神沒有使用最有能力的人,而是將願意擺上的人變得有能力,祂就可以使用他們。」

當時,伊雲帶著妻兒到達北非,第一晚甚至沒有住宿的地方。儘管初時他們不斷犯錯,但卻有信心是神差派他們去的。直到三個月後,他們遇見一個賣香蕉的女人。她說:「你們終於來了!」那女人分享,自己10歲時夢見一個白人女人,手中拿著說明真理的書,看起來就像伊雲的妻子。她將夢告訴父親,父親聽後很害怕,將她帶到穆斯林會堂,伊斯蘭教師認為這個女孩被『咒詛』,有一天將會跟隨耶穌,他們也無能為力。她還問伊雲:「那本書在哪裡?」伊雲就將當時身上僅有的路加福音小冊子給她。伊雲喜樂地回憶:「神在做奇妙的事情。宣教時我們會遇到很多困難,但當有一天你在沙灘為第一個穆斯林施洗時,就什麼問題都忘記了!那是極大的喜樂!」

宣教工場充滿挑戰,不久伊雲接到一個死亡恐嚇,知道有20多人打算來殺他。伊雲開始害怕,幸好他已將正在懷孕的太太送回瑞士靜養。他明白跟隨基督有很高的代價,愛主要勝過愛妻子兒女,才配作主的門徒。他說:「新約中,保羅宣教有時也逃離,有時卻留下,重點是求聖靈指引。」他當時領受要留下,就跟當時的同伴立即認了所有罪,預備好隨時見主的面,又重新思考人生:「若我有機會再選一次,我還是會去宣教。」伊雲亦體會到神可以容許災禍發生,但整個狀況仍然在神的手中,並非在神的控制之外。他建立了新的信心,繼續服事:「只要我未完成神要透過我生命做的事,沒人能夠對我做什麼。」在北非十年間,他們帶了約100位穆斯林信主。

牢獄中經歷神恩典

其後,他們一家到蘇丹宣教,伊雲先被政府沒收護照,也曾被要求離開。終於有一天,伊雲被捕入獄。他覺得神在獄中煉淨他的生命:「入獄前我工作很忙,沒有時間給耶穌。我在獄內首三天就單單向神認罪。神要我坐牢是有計劃的,要我讀聖經,我讀了聖經很多遍。」他在獄中背誦聖經,向鐵窗外的人傳福音,更有機會向檢察官傳講整個福音。入獄21天後,他的家人才有機會來探望。12歲的兒子對他說:「爸爸,不要放棄,我相信你在做正確的事!」伊雲指,這句話改變了整個牢獄經歷,大會的翻譯員亦為之動容。

宣教士面對逼迫,甚至牢獄之苦,對他們的家人造成很大的挑戰。伊雲卻指出,神既然呼召他們兩夫婦,同樣也呼召他們的子女。他回想起入獄第一天,兒子在家中怒踢傢俬,發洩對官員的憤怒,後來很不容易才能原諒他們。這件事讓兒子改變了,他現在每天禱告兩小時,獲得很多寶貴的屬靈經驗。太太那些年間經驗到神的恩典,能夠同時照顧孩子,負責宣教團隊,營運兩盤生意,更要處理官員、差會及大使館事宜。人身安全問題本來是她的軟弱,但神幫助了她,讓她在軟弱的時候就剛強。伊雲說:「西方價值觀以為家庭比神更重要,但子女是你團隊的一部分,可以打開宣教的門,要帶他們同去。」神親自在監牢中告訴伊雲說:「若你得釋放,就好好照顧家人,但現在我會負責去照顧他們。」

鼓勵華人信徒為主站立

要在逆境中持守宣教使命,伊雲學到了不少功課,也希望藉以鼓勵華人信徒。首先,宣教是為主天天冒死,面對困難,卻叫榮耀歸主。他認為今天教會的問題是接受耶穌是拯救者,卻不將祂當作生命的主人。他又經歷到,平順的日子要與神建立親密關係,為逆境作預備。再者,逼迫是正常的,能夠為主受苦,是更大的榮耀。最後,他提到家庭祭壇的重要性。家庭是神國度的重點,基督徒家庭必須一起在家中讀經、一起禱告,不要在家中以神為恥。

伊雲最後亦提到香港教會可以怎樣幫助苦難中的弟兄姊妹。「最重要的是每天有計劃地、不住地為他們禱告。」若有能力的話,去探望他們,會給他們很大的鼓勵。他又建議香港差派更多的宣教士去受逼迫地區:「假如每一個宣教士入獄,我們就差派10個補上,當局很快就覺得拘捕他們原來是沒有用的。」

 

(記者林暐皓報導)

.圖為伊雲宣教士,為安全緣故,相片只提供背面

全球首家基督教航空成立 盼望協助宣教工作

美國德州的航空宣教機構「猶大一號」(Judah 1)將成為全球首家基督教私人飛機公司,聯邦航空管理局(FAA)近日已接受其申請,預計他們將在2019年夏季投入服務,主要目標是協助宣教團隊更簡便地前往宣教工場。

猶大一號主要服務對象是教會和宣教機構,運送他們到國內及國際的宣教目的地。宣教團隊不用付行李運送費,團員的行李、物資和醫療物品等也可隨身,避免遺失。

猶大一號的創辦人和行政總裁艾弗雷特.艾倫(Everett Aaron)分享他的異象:「猶大一號是主在1994年給我的異象。我看到很多宣教士和宣教物資已經預備好,神呼召我去預備飛機讓他們可以出發。神讓我看見航空宣教的必要性,我深信猶大一號有助福音的傳播,還能見證聖靈在行動中的大能。」

根據猶大一號的網站,他們的飛機已經接載了數百名宣教士並運送了數千磅的貨物,協助了許多團隊。艾倫表示:「乘坐猶大一號可免行李運送費和減少行李與物資遺失的風險。不少宣教士乘坐一般航空公司到宣教場地的旅途中,經常遇到行李和宣教物品遺失的問題,猶大一號希望提供解決辦法。另外,乘坐猶大一號毋須通過一般機場的安全檢查,宣教團隊可以在同一架飛機上,團員和一切行李與物資都可沿路隨身,讓整個宣教旅程更加順暢。」

(來源:Christian Headlines,2018年12月19日,林國祥編譯報導)

禱告:興起更多航空業的資源推動普世宣教工作。

前黑社會牧師井上薰來港分享 因有耶穌,活著就是精彩

前日本黑道井上薰牧師11月24日來港於「活著就是精彩」音樂會中分享見證,並與港日信徒組成的敬拜樂隊同台演唱敬拜,活動共有接近100名香港人及居港日本人出席,主辦單位表示,過去香港教會差派很多宣教士到日本傳福音,本次的音樂會是為了向那些日本宣教士的付出表達感謝。

井上薰牧師曾參與黑社會活動10年,因著認識他現在的太太比呂子,井上薰開始讀聖經,認識耶穌,他清楚感受到,耶穌告訴他三句話:「我愛你」、「我保護你」與「我隨時在你左右」。後來因著信主,他得以脫離毒品的控制,從過去所犯的罪中得釋放。他說:「在日本的黑社會世界,如果有任何糾紛,手下需要去保護大佬,甚至要替大佬坐監,但是我們基督徒的『大佬』耶穌居然為我們而死。我受洗已經29年,我只讀到中學畢業,但神使用我去不同國家和地方,對一些吸毒者和囚犯分享見證。黑社會和吸毒者本來只有3條路可以行:死,進精神病院或者進監牢。但是耶穌基督拯救了我,我沒有進過醫院或接受任何輔導,是耶穌醫治了我。以前生存很艱難,太痛苦,但神使我人生變得精彩,並且告訴我,我不是一個人的。」

參與演出的樂團之一DIAKONOS的原創敬拜詩歌同時有日語及廣東話版本,期望透過兩種語言的敬拜,使香港信徒和居港的日本信徒有更多合一,同心服事神。而和唱組合SHEEP’S 的其中一名成員Mika Nagoya曾為日本著名女子偶像團體「小貓俱樂部」成員,當她在英國讀書時認識了現在的香港人丈夫,婚後就來到香港定居,現在她主要是以教堂音樂(Acapella)敬拜神及到不同教會服事。

(記者莫嵐報導)

美宣教士喀麥隆遭槍撃亡 舉家移居工場僅兩周

來自美國印第安納州(Indiana)浸信會宣教士韋斯可(Charles Wesco),在10月30日乘車途經喀麥隆西北部地區,遭兩顆子彈穿過擋風玻璃撃中身亡。

韋斯可與妻兒兩星期前剛剛抵達喀麥隆定居宣教,韋斯可就遭流彈撃中身亡,令人痛心。據稱,他在巴門達鎮(Bamenda)附近被叛亂分子和政府士兵之間交火的流彈擊中。作戰雙方都不願意承認責任。喀麥隆國防部長說,韋斯科遇到了正在準備攻擊附近一所大學的叛亂分子。分離主義份子則認為,韋斯可是被政府子彈擊斃。

韋斯可兩年前開始在美國籌款,計劃到喀麥隆宣教。今年十月計劃實現了,他們一家移居喀麥隆。他是家中8個孩子的父親。他曾在代禱信中表示:「請大家繼續為我們禱告,喀麥隆是多麽需要基督的福音。」

韋斯可美國母會信徒浸信會(Believers Baptist Church)牧師Dave HaIyaman悼念他:「我們對韋斯可遇害感到極度悲傷,但相信在這事上有神的心意。」

喀麥隆資深牧師Edward Njini表示:「我們對宣教士的死感到遺憾。他被開槍射殺實屬不幸。我不認為他是目標。」

喀麥隆局勢動盪不安,西部英語區長期被法語區的中央政府打壓,處與弱勢使他們日漸邊緣化,因此分離主義份子組成運動,希望脱離中央政府領導,建立一個名為亞巴佐尼亞(Ambazonia)的獨立國家。近年政府安全部隊和分離主義武裝團體經常爆發暴力衝突,造成英語區400名平民身亡,數以萬計難民逃離家園。

(來源:Charisma NewsRNS,2018年10月31日及11月1日,林國祥綜合編譯報導)

禱告:求神安慰韋斯可一家,祈求福音臨到喀麥隆。

布倫森牧師被囚2年終獲釋 到白宮為總統特朗普禱告

美籍牧師安德魯.布倫森(Andrew Brunson)從2016年10月起已被土耳其政府囚禁超過2年。他於10月12日到法院出席最終聆訊,雖然土耳其法院仍然維持布倫森參與恐怖組織、推動政變的判決,但由於他己被囚超過2年,所以被當庭釋放,更准許他離開土耳其。據悉,布倫森身體狀況良好,他在離開法院數小時後便乘坐美國軍機從伊茲密爾前往德國,並在24小內回到美國。

布倫森在庭上再次強調自己是無辜的,他說:「我愛耶穌,我愛土耳其。我明白自己為何在這裡,我在這裡是要為基督的名受苦。」他在離開土耳其前感謝總統堅持讓他獲釋的承諾和努力,他說:「我們全家很感謝總統、政府和國會堅定的支持,這是我們全家一直祈求的日子,我很高興能夠踏上回到美國的路。對我的家庭來說,這是一段非常困難的時期,我們感謝全世界數百萬為我不斷禱告的人。」他又感謝美國法律及司法中心(ACLJ)的代表以及為了讓他重獲自由而努力工作的不同人士,使他可以與家人團聚。美國總統特朗普在判決後隨即在推特發佈貼文,指大家都希望布倫森儘快可以安全回家。早在聆訊之前,副總統彭斯亦曾表示那是特朗普政府當前的首要任務:「政府的立場非常清晰,我們堅持要讓布倫森獲釋,回到他在美國的家和教會中。」

有分析相信,釋放布倫森有助修復這兩個北約盟國的關係。中東分析師凱雷姆(Mike Kerem)認為這是歷史性的事件,美國政府為此與土耳其政府進行了無數次高層溝通。他說:「我相信這次事情提醒人們起來禱告,不只是為了布倫森,更是為了土耳其人、庫爾德人、阿拉伯人、敘利亞人、伊拉克人以及伊朗人。布倫森被捕和被囚的原因其實很明顯,就是他對耶穌基督作為彌賽亞的盼望和信念,祂不只是西方的主,而是整個世界的主。」

布倫森回國後,於10月13日到白宮會見總統特朗普。布倫森跪下為特朗普禱告:「求主的聖靈澆灌總統特朗普,賜他超自然的智慧,去成就神對美國的計劃,並帶領美國走公義的路,賜他堅持和勇氣為真理站立,讓他成為美國的祝福。」

.圖為布倫森在白宮跪下為特朗普禱告(Credits: 美聯社)

(來源:CBN NewsASSIST News美聯社,2018年10月12及13日,Hannah Lo綜合編譯報導)

禱告:為布倫森牧師平安回國感恩,又求主修復兩國之間的關係,以及翻轉鄰近國家的屬靈氛圍。

IHOP與「回家」歷史性匯集 彼此立約 同心宣告家的誕生

國際禱告殿(IHOP)及回家聚會在9月19-22日的「匯集」(CONVERGENCE)聚會中歷史性匯聚,成就了多年前IHOP領受的先知預言, IHOP及回家運動也在眾領袖的劬勞禱告中翻開新一頁。IHOP領袖宣告,他們要建立一個家庭,而不單單是一個事工。回家運動也接受IHOP的委身,要以禱告承托華人末後的宣教使命。

預言成就

IHOP總監畢邁可牧師(Mike Bickle)在聚會中表明:「這是我們19年以來最重要的聚會。」他分享到神在35年前透過先知鮑伯瓊斯(Bob Jones)向他發的預言:「神要他要建立7天24小時不止息的禱告殿,他們要繼承前總統杜魯門為以色列禱告的產業,而且亞洲將會是這個禱告殿的最大連結。」過去19年,禱告殿已經建立,他們也接收了前總統杜魯門的土地及屬靈產業。這次,當一千名華人在9月19日,即禱告殿19周年慶時來到IHOP,畢邁可說:「你們的來臨是35年前的預言成就,是神在天上喊叫說:『IHOP,我與你們同在!』」

.畢戴安師母(Diane Bickle)劬勞禱告,為兒女呼求

家庭誕生

回家運動的華人領袖在聚會中分享,他們如何在各種艱難中,仍然尋求中國教會的合一,也感謝戴冕恩及趙仲權牧師到中國尋回華人家人,冒著牢獄的風險仍不撇下華人。畢戴安師母(Diane Bickle)領受IHOP也需要有「回家」的華人彼此委身,互相扶持的家人關係。她呼求:「我們呼喚我們的孩子回到這個家中,讓他們在家裡感到被歡迎。神啊,帶他們來,向他們的心說話。」國際禱告殿大學校長胡艾倫(Allen Hood)亦宣告:「當你們願意與畢師母一同在禱告中劬勞,我也要與你們同受痛苦。請你們來幫助IHOP生出禱告的聯合國。」許多牧者及信徒一同到台前劬勞禱告,釋放靈裡的呼喊。戴冕恩(David Demian)亦宣告IHOP的轉化:「國豈能一日而生?民豈能一時而產?因為錫安劬勞,便生下兒女。(賽66:8)我們用信心領受季節已經改變,今天就生出IHOP新的命定,進入現今的季節。」接著,華人信徒用眼淚為IHOP領袖團隊洗腳,感謝他們多年的擺上,宣告他們不再獨自行走,釋放他們進入新的季節。華人亦送上筷子作禮物,宣告雙方都擁有對方的產業,東方與西方教會在此時合一,服事這個世代。

.胡艾倫說:「我們只是異象的父親,卻不是一個家庭的父親。」

其後,IHOP的領袖在眾人面前,為著過去沒有創造一個家的環境而認罪悔改。胡艾倫說:「請原諒我們只會照料異象,卻不會照料家庭。我們只是異象的父親,卻不是一個家庭的父親。你們配得被照顧、被投資、被承認,我們定意來愛你們,奉耶穌的名祝福你們。」畢邁可亦請求道:「華人面對的任務,若沒有用247禱告的支援是很難完成的。然而,除非回家運動先幫助IHOP,將父親的心轉向兒女,幫助我們成為『禱告的聯合國』,否則我們沒辦法幫助你們。」IHOP成員原諒也接納領袖們為家中的屬靈父母,感謝他們的勞苦和眼淚,盼望領受他們的產業,也為自己擁抱了孤兒的靈來認罪。戴冕恩宣告這個家重新開始,清算仇敵一切的攻擊,棄絕一切苦毒和控訴的靈。

.華人信徒用眼淚為IHOP領袖團隊洗腳

彼此立約

畢邁可分享:「華人來到IHOP前後是非常重要的分界點。神說,華人來參與禱告運動,需要你們的禱告遮蓋,而IHOP需要為父的心,我要將一個父親運動帶來IHOP,拯救你們。」戴冕恩亦回應:「我們不是委身於一個事工,而是委身於一群人,我們相信邁可和戴安是多國的真父母。」IHOP的領袖與回家運動華人領袖用戒指立約。畢邁可宣告:「父神,我們代表兩個運動,卻是一家人。我們宣告你的神就是我的神,你的民就是我的民。我們會按著神的恩典,一同為著神的旨意而努力,並為你們犧牲。」趙仲權牧師宣告說:「我們彼此委身立約,叫耶穌在約翰福音17章的禱告——使我們合而為一得以實現。」

匯集的轉化

香港回家領袖,孵化箱事工馬健明牧師在聚會後接受本報訪問時指出,當兩個運動匯流,將提升華人對末後的迫切性的理解,IHOP帶出很多這方面的教導給下一代,值得回家運動參考。他認為IHOP為華人預備了一個家,將會有更多華人前往IHOP受訓,華人很需要他們那一份晝夜禱告的熾熱。

作為匯集的回應,畢邁可在10月初發表《給先知性禱告運動的公開信》,指出他們「真實地『重新開始』了……我們正重新規劃Onething特會,今年我們不再強調講員名單和敬拜團隊名單。」他續說:「當我們進入日夜服事主的第20年,國際禱告殿正處於一個徹底重新對齊(radical realignment)的季節。全球禱告運動正在從一個大型活動轉化成進入父神深切的渴望中,就是列國認識祂至高的愛子,並且興起一個緊緊相連、深深彼此尊榮與相愛的家。」

 

(記者林暐皓報導)

「萬國敬拜與讚美」來台宣教30週年 數算神恩典 帶來聖靈更新

萬國敬拜與讚美團隊及歷屆「敬拜與讚美學校」牧長同工,於8月11日聚集台北神旺飯店,數算萬國敬拜與讚美來台宣教30週年恩典,並向河用仁宣教士致送「真光」琉璃藝品,感謝他過去將「萬國敬拜與讚美」引進台灣,改變教會敬拜氛圍,帶來聖靈更新運動。

目前仍在歐洲宣教的河用仁感謝30年來,台灣屬靈夥伴不斷幫助他,令他可以努力向前,透過萬國敬拜與讚美,服事未得之民。河用仁說,過去的幾年,神呼召他進入福音硬土,在那地沒人認識他,被冷漠、被懷疑,吃力不討好。但他依舊用神的話裝備神的教會,他的異象就是要向歐洲300萬的華人傳福音,未來歐洲23個據點都要建立教會。

11日晚宴中,1990年8月那場颱風天的萬人敬拜與讚美節慶,依舊是聚會討論的焦點。周神助回憶說:「感謝河宣教士帶來的萬國敬拜與讚美,30年來神在台灣做奇妙的工作,帶來聖靈更新運動,也改變了台灣敬拜體質。」當年上萬人跪在中正紀念堂,在大雨中敬拜讚美,舞台、音響被強風吹倒也不怕,聚會照辦,還呼召上千人獻身。章啟明也說,那場颱風天的聚集,當河用仁要大家跪下禱告,突然下起傾盆大雨,眾弟兄姊妹深受聖靈澆灌的感動。相信台灣聖靈更新浪潮,是由萬國敬拜讚美所啟動的,復興的浪潮不僅要從台灣推向全球華人教會,並要把福音傳回耶路撒冷。

香港以琳書房的創辦人徐鎮弟兄亦有感而發,這些敬拜與讚美的屬靈夥伴能夠常常聚在一起,彼此代禱、彼此連結,這很重要。他肯定河用仁所說的,不要只回顧過去歷史,而是往前看,繼續未來的30年,傳承給下一代,年長的要當樹根,給樹幹更多養份,幫助長出更多枝子結出果子,延續敬拜讚美的熱情與使命。

「台灣30年來的聖靈更新運動,只有河宣教士推動的敬拜讚美服事,始終如一持守在台灣、祝福台灣。」GOOD TV執行長曾國生說,在台灣聖靈更新歷程中,不乏美國、非洲及亞洲牧者來台,但因著河用仁所帶領的敬拜與讚美學校,每次有700-1,000人參與,深深影響教會聖靈更新運動,也讓我們跟神關係更親密,擁有宣教的心志。就他個人而言,他女兒、兒子都參加敬拜讚美學校,得著聖靈更新,女兒還持續在「讚美之泉」服事。

河用仁從神領受「透過敬拜與讚美事奉」復興華人的異象後,曾獨自一人坐飛機來到人生地不熟的台灣禱告。直到1989年2月朱柬牧師(靈糧神學院教師)帶領118位台灣牧者到韓國觀摩教會時,河用仁跟台灣牧者有了第一次的接觸,促成河用仁帶領敬拜與讚美團隊來台巡迴,並與「和散那事奉中心」配搭,連結眾教會每年寒暑假各辦一次「敬拜與讚美學校」,迄今已進入第57屆,香港則是已進入第51屆。

(台灣國度復興報記者魏麒原、劉以琳報導)

土耳其被囚美籍牧師改為軟禁在家 爭取最終撤銷所有指控

美籍牧師安德魯.布倫森(Andrew Brunson)被囚事件有新進展。

布倫森將於2016年在土耳其被捕,被控參與恐怖組織活動,一旦入罪,他可能面對35年的刑期。辯方在庭上強烈否認控罪,表明布倫森絕對沒有與恐怖組織有任何聯繫。最近,法庭在7月18日下令延期聆訊,但允許布倫森離開監獄,改為軟禁在家,但不准離開土耳其國家或住所,直至年底的下一次聆訊。

代表布倫森的美國法律和司法中心(ACLJ)已確認土耳其政府發出了有關命令,「這是關鍵的第一步,我們相信布倫森最終會獲得完全自由,得以回到美國與家人團聚。」

總統特朗普在這次聆訊前也有為事件發佈推特帖文,譴責當局長期監禁布倫森。ACLJ表示:「特朗普在捍衛布倫森自由的事上扮演一個重要的角色,在這事件上我們與總統密切合作,我們亦感謝他的努力。」

美國國際宗教自由委員會(United States Commission on International Religious Freedom )副主席Kristina Arriaga說:「很高興布倫森在土耳其監獄被囚超過600天後,現在終於得到一點寬待,但這並不足夠。土耳其政府太長時間剝奪了這個無辜的人的權利和自由,他們必須將他完全釋放。否則,特朗普政府和國會必會迅速強硬地回應,對負責當局作出制裁。」

「美國敞開的門」(Open Doors USA)亦為事件感到鼓舞:「布倫森從獄中獲釋轉到軟禁在家,這進展為我們帶來希望,我們堅信土耳其政府會撤銷對布倫森的所有指控。」其總裁及主席David Curry說:「布倫森是因為他的信仰和教牧工作而入獄,這是土耳其政府對基督信仰的打壓(土耳其在「敞開的門2018世界守望名單」(Open Doors 2018 World Watch List)中排行31)。埃爾多安總統必須面對現實,世界不會容忍土耳其政府迫害基督徒,我亦會繼續呼籲美國政府盡一切努力迫使土耳其政權馬上撤銷對布倫森的所有指控。」

(來源:Charisma NewsChristian HeadlinesASSIST News,2018年7月25及26日,Hannah Lo綜合編譯報導)

禱告:布倫森早日可以完全獲釋,保守其家人的安全和心靈。

莫桑比克遭恐襲 兩週內37死 海蒂‧貝克籲緊急代禱

莫桑比克北部德爾加杜角省(Province of Cabo Delgado)自上月底持續遭受恐怖襲擊。當地媒體引用匿名情報來源稱,約90名極端組織伊斯蘭國(ISIS)武裝份子已潛入當地,但政府當局否認有關報導。國際特赦組織則指,恐怖組織「al-Shabab」已於兩週內殺害37人,並敦促政府當局立即採取行動終止殺戮。

在當地的美國宣教士海蒂‧貝克亦於本月7日在其彩虹事工(Iris Global)網站上發表聲明:「自去年10月起,有武裝極端組織多次在當地襲擊政府機構和平民。他們針對任何與其理念對抗的人士發動攻擊。這些襲擊的頻率和暴力程度在過去數週日趨加劇,每次攻擊都涉及殺人、燒毀房屋,至少在6個村落中有人被斬首。村民兩手空空地逃離家園,成為露宿野外的難民。」她又指,在這段期間已有基督徒被殺,也有女人被強暴。

海蒂‧貝克與當地同工仍然憑信心留守彭巴(Pemba)。政府已經基於安全原因,取消了該機構學校學生的簽證,他們需要撤離。

海蒂‧貝克呼籲人們為當地情況緊急代禱:「請在這個攪擾的時刻與我們一同禱告,求神賜予力量,使整個德爾加杜角省的兄弟姐妹,在黑暗的日子裡,比以往更加發光。我們赦免那些不明白他們在做什麼的人,祈求屬天的平安流入我們人民的心中。」

(來源:God Reports彩虹事工(Iris Global)網站,2018年6月8及10日,潘意韻編譯報導)

禱告:求主保護當地政府機關、村民和宣教士安全,福音繼續傳開。

第30屆亞細亞聖徒訪韓盛會開幕 12萬人與會 逾4,000華人參與

第30屆亞細亞聖徒訪韓盛會,於5月16-18日在韓國首爾汝矣島純福音教會舉行。16日開幕時,有來自全球71國7,000人參與,其中包括香港、新加坡、馬來西亞以及台灣等地區逾4,000華人與會。本屆是最後一屆訪韓聖會,適逢汝矣島純福音教會60週年慶,有別以往在純福音禱告山舉行,改以首爾的汝矣島純福音教會為主場,最後一天更移師至可容納12萬人的「上岩世界盃體育場」盛大舉行。

在開幕崇拜中,創會及前主任牧師趙鏞基,一開始就吟唱經文「親愛的弟兄啊!我願你們凡事興盛,身體健壯正如你們靈魂興盛一樣」,向所有會眾問安。趙鏞基以使徒行傳一章8節證道,勉勵聖徒倚靠聖靈幫助教會繼續成長,並且無論得時或不得時都要傳福音,為救贖靈魂而努力。同時,他也宣告下一個60年要成為宣教、禁食禱告、聆聽聖靈聲音的教會,因為60年前他就相信神必會成就這樣偉大的異象。

.趙鏞基牧師(左)傳講信息

汝矣島純福音教會主任牧師李永勳,也在教會異象宣言中提到三項重點:第一、要常常被聖靈充滿,並將教會標語定為「唯有聖靈」;第二、每天儆醒遵行神的話語,努力行善事,戰勝試探過得勝的生活;第三、成為服事周圍受冷落的人的先鋒,人人都成為小耶穌,同時教會也將每年三分之一的預算運用在貧困人身上,更加積極參與世界慈惠宣教事工。

5月18日,禱告大聖會在亞洲最大足球場「上岩世界盃體育場」舉行,禱告主題包括:為南北韓合一和平、社會慈惠救濟工作,以及亞洲華人教會復興來禱告。擔任大會翻譯長達29年,台北純福音教會主任牧師張漢業受訪時表示:「我們華人參加的禱告會都是幾百或幾千人,但這次能夠參加來自世界各地10多萬人的禱告會,我相信大家會大開眼界,也會增廣我們屬靈的廣度跟深度,帶給大家對復興更大的動力和啟發。」

回顧過去30年,不論是非典型肺炎(SARS)、口蹄疫或禽流感,甚至戰爭威脅都不能阻止訪韓聖會的進行,真可謂是神蹟。訪韓聚會,使聖靈的火焰傳到全世界各國家,例如在台灣,10多年前開始舉辦的烈火特會,從300人參加,到今年數千人出席,也是訪韓聖會所結的美好果實。當主辦單位去年宣布2018年是最後一屆訪韓盛會,立刻收到許多教會反應,認為訪韓盛會是把復興的火焰帶到各地的重要聚會。主辦單位也認同訪韓聖會是個重要的宣教策略,因此決定明年將開始新一屆特會,也就是Overseas Chinese Conference in Korea(OCCK),未來的重點是傳承,讓第二代也領受禱告和復興的生活。

(台灣國度復興報綜合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