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度觀點] 宣教新路向:匯聚與合一

羅恩·博漢謨(Ron Boehme)所撰寫的《第四波宣教浪潮》(THE FOURTH WAVE),提出近代的宣教浪潮已經到達第四個階段,其中最為顯著的特徵就是信徒的高度參與——所有信徒都是宣教士。在今日網絡科技高度滲透的年代,不但人類的溝通方式被改變,人生價值觀也遭受巨大的翻轉,「打卡」、KOL(網絡紅人紅)、Youtuber、電競等網絡用詞已成為日常化詞彙,每個人似乎都有機會成為「名人」,甚至迅速致富。這種屬世的網絡潮流是否也在悄悄影響著屬靈事工的運作?網絡時代既驅動信徒看見媒體宣教的新形態,也令「我能夠」的心態在信徒群體蔓延,尤其使年青人的心分散,機構各自為政,致使大量花費人物財力製作的新媒體資料未能達到應有效果,就淹沒在資訊的汪洋大海之中。

「新媒體興起令宣教變得輕鬆容易了」的思維模式,令眾信徒群體誤以為掌握新媒體,就是掌握了強大的傳福音「武器」。然而這只不過是仇敵施行的又一分離計謀。科技使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大大拉近,心與心之間的距離卻在不斷拉大。個體之間愈加明顯的獨立,令每個人都有權選擇自己感興趣的信息,往往也使心門更難以攻破。博漢謨在提出第四波宣教浪潮時,也提到創新科技與關係佈道等方式同等重要。人心真正需要的,仍然是群體中經歷真實的關係與愛,無論是為未信者,還是主內服事者,預備合一的群體和屬靈的「家」同樣重要。

「我另外有羊……我必須領他們來……要合成一群,歸一個牧人了。」(約十16)今日人人都能成為宣教士,意味著人人都能參與宣教,建立關係,合成一群,同心聆聽大牧人的聲音,共同成就神的工作。近期,匯聚(Convergence)的呼聲開始在各處的信徒群體中湧現。去年9月,「國際禱告殿」(IHOPKC)及「回家」聚會的歷史性匯聚,彼此成就了神的預言,並誕生新的運動異象。今年1月,禧福協會接手「八福匯」大樓,在佐敦匯聚眾多服事不同群體的機構及教會,為要成就神的「屬靈超級市場」。「EKKLESIA」及職場教會小組的興起,就如同神要聚集一群群的基甸團隊,因著耶和華沙瑪的同在及非凡合一的靈,擊打米甸人如同一人。信徒的合一與匯聚,才能在今日瞬息萬變的時代,發揮協同效應,成就天國事業。

(八)用靈傾聽 -【聆聽的藝術】專欄

一個人有聽力並不代表那人是個好的聆聽者。在舊約中,「聽見」或「聆聽」的希伯來文是shama,意思是明白和遵從所聽到的話。出埃及記24章7節有一個例子。摩西向百姓宣讀約書後,他們回答說:「耶和華所吩咐的,我們都必遵行。」在新約裡,「聽」這個字的希臘文是akouo,它也意味著聆聽和服從,但同時表示用信心去聆聽。神期望人聽到福音時會以信心和順服去回應,並把生命與耶穌對齊。因此不論是希伯來文或希臘文,「聽」這個字都意味著聆聽和服從。當談到聆聽神的聲音和祂的話語時,這個概念是有道理的,但這個概念怎樣適用於我們聆聽周圍的人?

每一個對話都是我們選擇主動或被動聆聽的時刻。主動傾聽或用靈傾聽,就是當聽人說話時,我們的屬靈觸覺會專注於對方,並立即為對方的說話內容賦予價值。舉例來說,在對話開始時,我們可以提醒自己:神在這人生命中有個計劃,而這次對話將幫助我們依這個獨特的計劃了解他。這是一種簡單而極好的方式去運用我們的屬靈觸覺,幫助我們培養一顆聆聽別人的心。

聆聽是其中一個最能表達愛及帶來醫治的行動,而這也是一件相當簡單的事情。不一定容易,但很簡單。用靈傾聽能帶來醫治,因為這種方式使我們與人建立關係,並幫助我們與人連結。當我們用「屬靈耳朵」聆聽別人時,我們能鼓勵對方,並有機會恢復對方的自我價值。用靈傾聽可以激發別人對未來的期待和希望。用愛和真誠去聆聽是一種深層而真實的屬靈表現。不僅對說話的內容賦予意義,也對說話的人本身賦予意義。

當我們從魂而不是從靈去聆聽他人時,往往會發生以下幾種情況:我們無法建立人與人之間的連結。我們很容易忘記別人的名字,及錯過更多認識及了解別人生命的機會。我們會錯過神希望透過別人教導我們的一些事情。我們會失去藉著聖靈果子去影響他人生命的機會。換句話說,如果我們不從靈裡去聆聽身邊的人,我們就會錯過聽到神的機會。唯有我們願意花時間聆聽,神才會常常安排一些人出現在我們生命道路中,並使用我們去滿足他們的需要。

如果我們被問到自己是否一個好的聆聽者,很多人會說是。我們會帶著微笑,凝望對方的眼睛,並提醒自己不要東張西望或注意更加有趣的人或物。這可能是有禮貌的聆聽,但這不是用靈傾聽。下次當你談話時,嘗試問自己這些問題:

  • 我在找機會將自己的故事插入到對話中嗎?
  • 我是否試圖藉講述自己更好的經歷來勝過他人的故事?
  • 當我的朋友在說話時,我內心的對話是什麼?

事實上,我們不能同時進行內心對話,又用靈傾聽別人。當我們以這種方式聆聽時,實際上是為自己的益處聆聽。用靈傾聽要求我們專注並為對方的益處聆聽。我們會出自真誠的興趣和好奇去問對方的經歷、成功歷程和所關心的事。用靈傾聽必須把思想放慢,讓屬靈的好奇心滲透我們的思想。這種好奇心會締造熱情去聆聽。如果我們相信自己已擁有所有答案,我們永遠不會培養好奇心,也永遠不會提出對方可能需要聽到的問題。

用靈傾聽意味著我們重視對方多於我們被聆聽的需要。這是建基於滿有愛地渴望了解對方的觀點。這也意味著在那時刻我們重視別人多於自己。當我們這樣聆聽時,我們就在這行動中展示了全部聖靈的果子。


文@約翰.保羅.傑克遜(John Paul Jackson),國際基督教先知性領袖,國際溪水事工(Streams Ministries International)創辦人

同運平權抗議行動 士林靈糧堂以愛接待

由國際社會主義前進發起的同志平權抗議行動,於12月15日傍晚在捷運劍潭站號召人齊聚在士林靈糧堂表達抗議與訴求。士林靈糧堂在教會內安排接待室、預備聖誕禮物給同運朋友。中華仁親社區關懷協會主任張安慈也與接待團隊在士林靈糧堂門口代表教會接待同運朋友,張安慈回應:「以愛接待,因為聖誕月是傳愛的機會!」

當同運朋友表達訴求後,張安慈與接待團隊隨即向他們分送禮物,但同運朋友隨即離開,不願久留。張安慈表示,對於他們抗議訴求並不是很了解,一開始只是從網路上得知此動員事件,後來是警察局打電話告知協會,並且會派人了解狀況。張安慈又強調,此事不管是否有警察關切,都願意以愛接待他們。而且所有聖誕節活動照常進行,因為這是傳福音的好機會。

張安慈表示,我們這裡是關懷社區的據點,對於他們表達士林靈糧堂是反同大本營,是同運朋友高估了士林靈糧堂。因為台灣4千多間教會,相信同一位神、遵守同一本聖經的教導。我們期待有更多機會與他們認識,理性對話及建立關係。至於他們許多的訴求,她不明白,也無法回應。若未來他們個人想更多認識教會,教會也樂意接待他們,彼此了解、彼此認識。

 

(台灣國度復興報記者高怡玲報導)

孕育天國夢想家 與天父同築夢

「築夢文化」特會於10月17-19日由孵化箱事工舉辦,大會邀請了美國伯特利教會,「神國在商界」事工及全球轉化學院總監安迪美臣(Andy Mason)為主要講員,安迪美臣說:「神透過身邊的人塑造你。神邀請我們加入一個築夢的群體——一個催促人跨越自己的能力範圍,發現和活出夢想的群體。」他又鼓勵與會牧者及信徒去建立築夢的氛圍,以致下一代能更好活出充滿夢想的生命。

認識天父是追尋夢想的根基

.安迪美臣(Andy Mason)

追尋夢想的根基並不是夢想本身,而是成為天父的兒女,天父會滿足兒女的想望。安迪說:「追夢離不開認定神是神,而我們是祂的兒女。祂是無限的,而我們是有限的。」他指出,我們不能用努力去達到神的標準,只能承認沒有耶穌就會失敗。生命是為了學習去體驗神有多愛我,不是證明我們有多愛祂。他引述約翰福音17章3節說:「永生是什麼?是認識獨一的真神,認識耶穌基督。」當人願意捨去生命,不再為自己而活,所做的一切都可以尊榮神。今天世界上最大的空洞,就是不理解神的本質是一位父親,未能感受祂的愛,與祂親密同行。若神只是滿足你的需求,你仍無法明白祂是位父親,因為這些監獄長也能做到。父親會滿足兒女心中的夢想和渴望。他又強調:「萬物在等待神的眾子顯現,是兒女而不是工人、臣僕(羅8:19)。」

安迪在接受本報專訪時指出,你裡面蘊藏的東西比你所知的更多。神用你的身體包裹著來自祂的夢想。當你踏出一步,發現和活出夢想,你會在過程中發現神更多。所盼望的遲延未得,令人心憂;所願意的臨到,卻是生命樹。(箴13:12)生命樹就是你的獎賞。其實你甚至不用完成那個夢想,當你開始前進,並慶賀所踏出的每一步,那份堅毅和辛勤,那些鍛鍊品格的挑戰,你在過程中所獲得獎賞將超越你所能想像。那些在你身邊的人,此刻就在等待你活出夢想,啟發他們,並給他們盼望。這個世界需要更多全然活著的人,那人就是你!關於信徒如何開始與神築夢,他又指出,步驟比許多人想像中簡單。「若我能看到神看事情的角度,如果凡事都是做得到的,我會做什麼呢?這就是我們追夢的根基。不要只是尋求我能做的事,而是問神如何看待這件事。常常我們只看到有什麼不可能,卻沒看見自己手上有什麼。我當下能做一件什麼事走向夢想呢?」

.「夢想清單」工具,鼓勵與會者踏出追夢的下一步

起來擁抱天國夢想家

.馬健明牧師

馬健明牧師也在會中分享了他對年青人興起的夢想。他引用詩篇 110篇3章,指出一群帶著屬靈的激烈,奮力將天國拉到地上的年青人,已經在我們當中。他們以聖潔的妝飾,甘心犧牲自己,並在清晨最黑暗的時候出現。對於如何孕育出為天國發夢的一代,馬分享了7個建議:一、在先知性的家庭中成長,神會告訴他們怎樣向前走,進入突破。二、教導並使他們掌握神的話語。三、讓他們在日常生活中經歷超自然。四、看重和相信他們的夢想。五、期待他們都聽見神的聲音。六、與他們同行,面對跌倒,變得成熟。七、基督末後的軍隊必須是一個屬靈的家:將軍是為父為母的、士兵是兒女們、武器是神的同在。馬宣告:「讓我們這一代開始保護和孕育天國夢想家,使他們好像耶和華的軍隊向前走。我們一定要突破,絕對不能再浪費這一代的年青人。」他又激勵與會者說:「總要有一代人起來擁抱下一代,總要有一代人起來說魔鬼的手不能再觸碰我們的下一代,他們是屬於耶和華的。」

馬又以自己十多年前的經歷為例分享,他剛開始領受異象要開始孵化箱事工時,有人寫下一張紙條給他:「Pastor Eddie(馬牧師),我們相信你的夢想。」寫字條的人後來奉獻了555萬,讓孵化箱事工這個夢想得以實現。馬牧師說:「因為有人相信我們的夢想,事情就發生。」他最後又分享了對香港的下一個夢:「香港會成為使徒性的城市,作為中國的南大門影響中國。有夢想的一代要起來營造這個城市。」

(記者林暐皓報導)

電影《想更認識你》 見證上帝愛與寬恕

電影《想更認識你》改編自MercyMe樂團雙白金暢銷基督教歌曲《I Can Only Imagine》的創作背景故事。主音巴特(傑麥可芬利飾)在嚴父亞瑟(丹尼斯奎德 飾)的高壓教育下成長,無論他如何討好父親,亞瑟的心就像一道高牆,擋在他們父子之間,不讓巴特輕易接近。他傷心難過,也曾逃避,但音樂與信仰改變了他:音樂讓他有勇氣面對一切,而信仰讓他了解父親到過世前都說不出口的愛。電影提醒我們把握時間,讓苦難化為靈感,讓傷害被愛治療。

4月11日,影音使團於奧海城the sky戲院舉辦電影《想更認識你》的教牧友好試映,過百位教牧、長執及友好到場觀影。影音使團總幹事袁文輝先生表示:「很多時候,我們的父母未能像天父一樣愛我們,因著人的軟弱,每個家庭有不同的問題,導致我們覺得父母的愛是扭曲了,失落了,取而代之是很多的傷痕,仇恨出現。《想更認識你》正正帶出福音能夠改變人,能夠改變令人絕望的關係。」電影將於5月24日在香港上映,影音使團鼓勵教會、機構、信徒團體參與包場計劃,祝福身邊的親友及眾社群!

內心與行為不一致可否在神眼中蒙恩?-【請教拉比】專欄

馬太福音5:44只是我告訴你們,要愛你們的仇敵,為那逼迫你們的禱告。善待那些恨你的人,為那些心懷惡意地利用你的人和迫害你的人禱告 。」如果我們的內心與我們的行為不一致,那麼我們還可以在神眼中蒙恩嗎?

拉比回答:

這節經文是指在第一世紀的以色列,猶太民族內部存有很大的分歧。那些宗教人士視非宗教人士為敵人,反之亦然。例如,稅吏被納稅人視為敵人。這裡的敵人不是在談論別的國家企圖要毀滅以色列國。而是特指整個以色列民族之內的差異。

在馬太福音5章43節:「你們聽見有話說:當愛你的鄰舍,恨你的仇敵。」愛你仇敵的概念,就是接納他們和盡你所能的任何方式去愛他們。恨你的鄰舍意味著忽視,回避,在任何能給予幫助的時候卻故意袖手旁觀。這裡嚴格地談論到一個人怎樣對待另一個以色列同胞,無論這些人是否信從同樣的信仰或政治背景。而44節則是談到那些同屬於相同文化和社區卻有著極其不同的價值觀的人們之間的互動。

45節裡耶穌繼續說:「這樣,就可以作你們天父的兒子,因為他叫日頭照好人,也照歹人,降雨給義人,也給不義的人。」顯然神愛我們,無論我們愛他與否。如果我們的行事為人要成為神兒女的樣式,這樣我們應該去愛那些不愛我們和惡待我們的人(這並不意味著我們認同他們的觀點和行為)。這是聖經教導的選擇而非情緒的回應或者反應。

當我們回到新約並被重生,我們領受新心(新的良心)與新靈(聖靈),正如以弗所書4章24節所說,我們必須脫下舊人以及穿戴新人。所以,一旦我們選擇去愛我們的仇敵,那是因為我們愛神,神愛我們的仇敵,正如他愛我們那樣,因為神愛全人類。去愛某個人是你選擇性的決定,當你還沒有強烈的情感來支撐它,這一點與脫去舊人與穿戴新人的原則相一致,是基於神的話。

路加福音12:34節經文說,「因為,你們的財寶在哪裡,你們的心也在哪裡。」如果神的話語就是你的財寶而你遵守那話語,當你所做出的每個抉擇是依照神的話,那麼你的心順服了,你改變了,變得越來越像耶穌了,這樣做會討神喜悅,也會在神眼中蒙恩,因為你相信他的話語並付諸實踐。


文@Ari Sorko-Ram (作者是以色列彌賽亞猶太人運動的重要領袖,也是Maoz Israel Ministries創辦人,精於教導聖經)

愛的標籤 -【愛有道】專欄

在追求實踐彼此相愛的群體,如家庭、教會,成員互動頻繁,大家都看重關係的建立,理應較容易感受到愛。

「好有愛」、「沒有愛」,聽來是很自然的感覺表達,現今變成了評價團體關係的常用語,甚或有點像濫發的標籤。愛心行動變成了簡約的,表面化的,甚或是虛偽的表現。

見面打招呼本來是基本的社交禮儀,可連接到「好有愛」的標籤是誇張的高聲問候,甚至熱情的擁抱。

為團體中的成員開生日會原本是分享快樂的機會,可要「好有愛」的話,得搞個秘密驚喜聚會(那位主角早就知道,還要配合扮作「無知」)。

為避免收到「沒有愛」的標籤,團體成員漸漸學會了隱惡揚善,不只家醜不能外傳,也不能對領導或成員提出意見或指出錯誤,任何異議會被指評為破壞「好有愛」的秩序,變成不受歡迎人物。

令人感到諷刺的是,一個「好有愛」的團體,卻是一個只能包容「同聲同氣」成員的圈子。當「好有愛」等同了「好有關係」,大家為了維護關係,就不管誰對誰錯,只要「有關係」,便可以接納、容忍,或是包庇、縱容,什麼錯都變成「沒關係」了。

雖然把「愛」變成標籤令人感到不安,追求「愛」仍然是人心底的渴求,是神放置在人心中的動力,不要因為在某個團體中感受不到愛,就以為世間再沒有愛的空間。你的付出即使被排斥,亦是一種愛的力量,或已喚醒一些沈睡的靈——那些自以為浸淫於「愛」中,其實已是近乎遇溺的人。

一個「好有愛」的團體,成員之間要尊重、鼓勵,也需要提醒、督責,後者不應被標示為「沒有愛」。


文@徐惠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