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者信徒集區 服侍社區 建立教會

2020年期間,美國知名華裔牧者陳恩藩(Francis Chan)舉家移居香港,回應神呼召他在「極端貧困者中建立教會、分享福音」的異象。兩位年青牧者在與Francis的一年同行中,受到鼓勵和啟發去建立新型態教會,以及聚集群體。禧福協會邊青事工負責人曾子聲(Lem)牧師,以及Roundtable Church創辦人楊亦田(Jason)分享了過去兩年帶領教會轉型的探索歷程。

學習付出 接受門訓

Lem分享,現在教會由5個家庭小教會組成,每個教會有12-15人。「我們對加入教會的人有較高要求,是要門訓年青人成為神國軍隊,其中包括了5大核心價值:敬虔的敬拜者、彼此相愛、裝備門訓、聖靈充滿的宣教士以及受苦的心志。」作為基督徒不是要想著如何過舒適的生活,而是要向神奉獻全部。「當身邊的弟兄沒有錢吃飯,沒有衣服穿,我們不會沒有感覺,而是應該盡自己能力去幫助和愛有需要的人。」

Lem 坦言,當初Francis分享這個建立教會的理念時,他覺得不可能,因為他們服事的對象是邊青。「過去我專門搞大型活動吸引年青人,我需要體貼他們的需要。後來Francis開始門訓我的年青人,大約有20人。當時我還是覺得,香港的年青人不會接受這個方式。然而結果卻剛好相反,我很驚訝,那些對信仰認真的年青人非常喜歡,反而不會趕走他們,而是都想認真跟隨。」以前叫他們禱告很困難,現在年青人每天晚上都自發禱告,互相監督讀聖經、服事和奉獻等,根本不需要提醒。在過去一年多,有差不多30人受洗加入教會。

點燃年青人的火

Lem又談到,小教會的好處是,成長有目共睹,大家彼此認識,可以學習如何愛對方。「我們的教會一週見面4-5次。我們鼓勵大家搬到一起住,現在我們大約有一半人住在佐敦。我的家每天晚上開放到凌晨1-2點,常有人出入,這是一個很好的門訓方式。我們常常一起聊天和商量各種決定。「生命中的罪逃不掉,發脾氣逃不掉,讀聖經也逃不掉。每個人都被人關顧,也要關顧人。」

上月,教會的年青人在網上參與美國The Send(差傳聯盟)舉辦的特會,生命被點燃,主動地不斷出去接觸人傳福音。在過去的週六,已經多了10位新朋友來參與聚會。最近一次星期日的聚會延續了7個小時,年青人在最後大力爆發祈禱,幾乎難以停止。Lem分享,作為一個牧者,那些20歲左右,來自基層破碎家庭的年輕人願意如此聚集祈禱,是一件很安慰的事,看到聖靈在做奇妙的工作。 

使命群體

Jason的教會於兩年前開始從家庭教會模式,轉型到使命群體模式(Missional Community),意思是指一群信徒立約委身,要共同分享生命,共同為耶穌得著一個特定的社區和群體。目前Jason的教會有3個使命群體 ,分別在沙田,深水埗和炮台山,除了平日各自運作,每個月有一次大家庭聚集。他們鼓勵使命群體一起集體聆聽尋求主,領受國度的使命。當他們知道神託付給他們的宣教禾場,他們就開始調校生活方式,時間表,住的地方,教會運作模式,去配合宣教禾場的文化。「正因為每個使命群體有自己獨特的使命,所以他們如何表達和演繹自己的教會都有不同。這是神呼召我們去作出嘗試,如同先鋒和催化劑一樣,走前一點點去擴張神國境界,希望能鼓勵和啟動多些信徒起來,隨時隨地任何人都可以建立教會。」

深水埗使命群體在家中舉行浸禮

活出慷慨文化

Jason的使命群體位於深水埗,其中有幾家人住在同一幢樓。他們開始嘗試活出初期教會凡物公用的生活方式,共享食物、時間和空間。「我們都不鎖門,我們家就好像一個飯堂,不用提前通知,隨時來到就可以坐下來一起吃飯,一定足夠。我們願意這樣做,希望活出聖經中所說的款待,醞釀一種開放和慷慨的文化。」群體中有一位弟兄,原本每天開車去上班。當他得知Jason他們每天要親自送孩子上學,路途遙遠,於是主動把車讓給他們用,自己坐地鐵去上班。弟兄還開放自己家的客廳,作為群體主要的共享空間。「雖然我們常常開放自己的家去款待他人,但神的供應也足夠我們所需。我們開始看到天國的經濟效應,大家都願意拿出自己所有,樂意與人分享,就沒有人有缺乏。」

Jason (左) 開放屋企接待少數族裔

Jason又分享,過去這兩年,他們的孩子也一同經歷了很多,面對挑戰,與神冒險的時刻。「他們見證了情緒病人、無家者在家中同住一個多月,也參與一個月一次歡迎吸毒者,無家者和難民來家中吃飯的愛筵。我們也經歷過為著搬來深水埗一同尋求主。孩子和我們一同經歷神的大能和信實,就是給他們最寶貴的教育。」同時,孩子會在聚會中發預言,分享見證,以及神如何透過日常生活教導和挑戰他們。「他們的分享很有能力,我們大人都受到鼓勵和祝福,也被他們的單純和信心感動。」孩子也成為他們接觸社區的秘密武器,能夠打開談話的大門,軟化人心,帶來突破。

Jason帶著孩子探訪露宿者為她慶祝生日

(記者莫嵐報導)

 

 

國度1分鐘(85)傳統教會與使徒中心的十大不同

+按圖放大

 

傳統教會 
 
使徒中心 
服事和牧養所有人如果信徒有需要,就向牧師或傳道人尋求幫助 。   牧養
聖徒
vs
裝備
聖徒 
訓練聖徒去門訓列國神創造每個肢體都有潛在的恩賜有待發掘教會不僅要服事他們,還應該裝備他們去服事列國  
竭力留住信徒,為他們提供安全環境,實際上則害怕人會離開去其他教會 教會會時刻看守羊群,不想失去任何一個。   留住
信徒
vs
差派
門徒 
不斷訓練和差遣門徒。「你留在這裡做什麼?走進世界,傳福音,在神擺放你的地方發光,然後回來與我們一起慶祝吧!」使徒中心就是一個生產和差派門徒的基地。  
駐守宗教​​山頭七山是影響社會和世界的7個領域,宗教是其中的一座。傳統教會觀念認為,基督徒要服事神,就應專注在宗教山頭的發展信徒較少參與城市生活,教會成為信徒主要活動的發生地  宗教
山頭
vs
七座
山頭 
訓練門徒在自己的生活,商業,教育,媒體等職場帶來屬神的影響力。使徒中心需要培養的,不僅是神學生,還有律師,政治家,改革者等職場領袖。他們將以新的方式去思考和改變社會。 
持續為信徒提供關顧,但是教會面臨的需求是永無止境的。關顧屬於牧養工作,是基礎也很重要,然而,當教會將使命限於牧養和關顧,那麼教會的異象就不完整。  關顧
vs
入侵、佔領和轉變 
關顧門徒,但是並不止於此,使徒中心要努力使每個人都能加入神國軍隊,找到自己的位置,為神入侵,佔領和改變領土。 
習慣站在會眾層面思考,而不是國度層面,牧師領袖優先考慮的是教會會眾的需要。  會眾
vs
國度 
認為所屬的城市就是會眾,門徒應為神的國度而活,神的國度不僅存在於教會,因為神的權柄是要統治全地。 
鼓勵信徒積極參與團契或小組等群體活動,教會的影響力僅限於內部的會眾群體,對教會外的社會群體、所在社區的影響力較小。  團契的地方
vs
立法議會 
教會(ecclesia)在希臘文中是指立法議會,負責就重要問題做決定。耶穌說:「我要建立教會(ecclesia)。」使徒性的教會在地上頒布天上的法令,憑信心向世界宣告,使神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 
將安全放在首位,對於改變,採用被動的應對策略,教會少有「運動」或新事誕生。  安全至上
vs
冒險、創造力和企業家精神 
採取積極的生產模式,鼓勵冒險、創造力和企業家精神,突破限制的框架,向前邁進。那些推動事物前進的人就是願意冒險做新事的人。 
避免打擾惡魔。「如果魔鬼不打擾你,請不要打擾牠。不要叫醒熟睡的敵人。」  避免打擾魔鬼
vs
成為魔鬼的「噩夢」 
門徒是魔鬼的噩夢。魔鬼不得休息,因為信徒一直在打擾牠。門徒是以屬靈分辨力和策略去發動爭戰,互相祈禱,保持警惕,堅定不移地順服神,不向仇敵讓步。 
長老、執事等領袖在監察牧師,在某些情況下,可以解僱牧師。  監察牧師
vs
協助使徒 
使徒之間互相負責監督,使徒團隊的任務是支持和協助聖靈揀選的使徒,共同努力推進神的國度。 
財務一直是問題。金錢是一個敏感的話題。教會的資金是用於資助教會的發展計劃。  貧窮文化
vs
慷慨文化 
擁抱慷慨文化,相信神能供應所需來完成任務,例如從當地教會得到資金來發展神的國度。 

資料來源:Alain Caron, Heavens HeadquartersHodos,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