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公義特會2016 讓和平轉化世界

亞洲公義特會(The Justice Conference)今年以「一同活出公義」為主題,展開了一連串的講座及研討會,嘉賓講者是來自世界各地的經文學者及公義先驅者,當中包括:前政務司司長陳方安生、致力促進柬埔寨國內和平的Raju Bhagwat、努力化解中東衝突被稱為「巴格達祭司」的Canon Andrew White,以及服侍香港邊緣人群的Martin Radford等。一連兩日的活動於本月13、14日假葡萄藤教會中心舉行,聚集了來自不同國家、不同宗派背景、不同教會的信徒一同探討聖經上的公義法則。

陳方安生:政府應示範關懷弱勢社群

受到家人及教會(天主教)的影響,陳方安生自小就有服務公眾的志向。她坦言39年的公職生涯中,面對過很多挫折,也有想要放棄的時候,然而憐憫人的心成為她堅持的動力。在政府工作,她感到最自豪是機場開幕的時刻,因為機場是香港最大型的基建,會為香港帶來很大的經濟效益。她用了十年去策劃,雖然建造期間有阻滯、困難,但是最後都能準時又合乎預算地完工,令她十分欣慰。她認為,公義就是幫助社會中的弱勢社群,而她在社會福利署工作時,推出了為殘障人士提供經濟援助政策、在公眾場所增加殘障人士設施,以及領養服務等。「政府應該要示範關懷弱勢社群,可惜現時政府對少數族裔的支援不足,無助他們融入社會。」

Martin Radford:到最有需要的人群中間

Martin原本是一位的老師,2003年辭去教職加入Inner City Ministries全職服侍油麻地及佐敦區最貧窮、最邊緣的人群:東南亞少數族裔人士、露宿者、道友等,提供青少年及成人教育、牧養、職業訓練等全人服務。他的委身服侍見證了真正的行公義、好憐憫。Martin相信,建立關係是生命轉化的最重要因素,所以要到最有需要的人中間,成為他們的福音,讓他們知道他們並沒有被遺忘,而是被愛的。Martin指,每當看見服侍對象在敬拜中得到喜樂,得到轉化的動力,是最令他鼓舞的事。

Raju:以暴亦暴,並非公義

Raju是北印度教會差到柬埔寨的宣教士,曾透過Timothys All Project in Cambodia 教導柬埔寨最高領袖關於促進團結、和平及和解的知識及技巧。現時繼續培訓非政府組織、工會及僧侶去實踐和解、和平建設及非暴力。他認為教導及培訓不只是傳授知識,而是改變他們的行為和生活習慣,以致他們的生命彰顯出和平特質,社會形成公義的文化。Raju指,柬埔寨自內戰後失去和平,暴力事件不斷發生,社會中有不少人士採取暴力的抗爭方式爭取公義,而政府對於反對派的鎮壓亦十分暴力,人民即使和平理性地表達訴求亦會被迫害、捉拿入獄。Raju認為以暴制暴並非公義的行為,唯有耶穌基督的和平文化,才能轉化社會,改變不斷惡性循環的暴力

Canon Andrew White:公義被濫用

Andrew致力於促進中東的和平,多年來為以色列與巴勒斯坦的復和付出努力,現時正牧養伊拉克最大的教會St George’s Church,並因而獲得了「巴格達祭司」的稱號。他認為「公義」是「不好」的,因為「公義」在中東已被濫用 — 人們心目中的「公義」就是只「相信我所信的」。然而,真正的公義是將耶穌的醫治、神的屬性帶進社會。他認為政治與教會是不能分開的,神的道才是社會和平的出路。縱然Andrew活在彷彿很危險的國家,他卻沒有半點恐懼,展現對神莫大的信心,及對促進中東和平的決心。

(特約記者李翠琼報道)

從政治、神學和牧養 反思暴力抗爭

近年,教會內的政治爭拗持續不斷,造成不同程度的撕裂,今年農曆新年在旺角發生的暴力衝突事件,更令不少信徒感到迷惘、無力,不知如何回應這些事件,有見及此,公理匯研主辦了「暴力/勇武抗爭的信仰反思」研討會,邀請了世華網絡資源營運總監劉進圖、中國神學研究院副教授李耀坤博士及循道衞理聯合教會袁天佑牧師,分別從政治分析、神學倫理及教會牧養三方面,對議題進行深入探討。研討會於3月17日假基督教會活石堂舉行,當日有來自不同教會的近400信徒參加,全場爆滿,其中大部分是中年及青年人。

 劉進圖:「和理非」仍有出路

劉進圖首先深入剖析了本土派青年選擇採取勇武抗爭方式的成因,然後用客觀的事實論證和平、理性、非暴力(和理非)的抗爭方式仍有可為,鼓勵青年人從政,不要賣身暴力和仇恨。

劉認為社會大眾可以不認同勇武抗爭的方式,但必須理解其成因。雨傘運動期間,學生和平理性地在街上爭取「真普選」,當權者的無動於衷;以及相關機構對非法打人警員的保護,但是對佔中學生卻是無理的檢控,這些制度的暴力,令不少本土派青年認為「和理非」已證實失敗,勇武抗爭是「官逼民反」的結果。

和理非之路雖然未能達成2017年普選行政長官,然而維持了回歸後香港的「半桶水民主」。「展望未來,和理非仍有所為。」劉鼓勵青年人從政,因為香港每年有6萬個新增達到18歲可登記為選民的雨傘新世代,同時每年有逾4萬老人離世,因此可以推斷十年內年青一代會成為香港登記選民主體。另外,科技發展對青年人參選有利,透過網絡傳播可令新人迅速爆紅。再者,現時政壇已經出現新老交替的情況,政治素人也可當選,不像過去講求有政黨人脈及地區經驗。人口變化、網絡發展和政治發展都對年青人從政非常有利,非暴力抗爭仍有出路。

李耀坤:以和平為本 武力使用四原則

李耀坤則從神學及倫理的角度探討了基督信仰如何看待武力的使用,以及在武裝衝突中應秉持公義的原則。

基督教以和平為本,顛覆了尚武文化。武力在神原初的創造是不存在的,而歷史的終局亦沒有位置。再者,耶穌基督自己是和平之君,以打不還手罵不還口的方式來應對邪惡和暴力。因此,教會看待和平不是一種崇高的理想,而是對基督主權的確認和順服。基督教信仰有別於尚武主義,武力使用不能為了自利自保和自我榮耀,而是基於愛鄰舍的命令下,使用於保護弱小,判定是非和糾正錯誤。

在衝突中,使用武力以伸張正義應持守四大原則:第一,行動的目的是糾正重大而清晰的錯誤,需要清楚交代干犯者的罪行、受害者具體的傷害及對公正秩序的破壞;而且,行動者必須捍衛衝突「雙方」的公正。第二,行動者必須具有代表性,不是出於自利,而是為了受害者的福祉及維護共善;而且行動者要負起責任,透過行動帶來新秩序,並有意向為群體締造和平有法理的管治。第三,持守辨別原則,必須刻意區分干犯者和無辜者,只能制服有直接實質行惡的人員,而且解除武裝後,不能肆意傷害他們。更不能攻擊學校、醫院及住宅區等,因為一個糾正錯誤的行動不能禠奪建立一個和平社會所需存在條件的權利。第四,訴諸武力應是最後手段,即其他可能行動皆失敗才可使用。當行動造成的破壞大至無望再出現和平有序社會的地步,行動縱或取勝,亦只能算是失敗。武力使用必須以追尋和平為大前提。

袁天佑:互相體諒 為弱勢發聲

袁天佑指出「香港生病了」是社會過分追求經濟發展所致,很多社會發生的事件原因錯縱複雜,對教會的影響,是危機亦是轉機,他分享了一些牧養教會的經驗,亦反思了教會在社會中的角色。

教會面對政治往往都是選擇中立,但是選擇中立,是傾向站在權貴的一方,因此他認為牧者需要跟會友分享自己的立場,但是不能控制對方的思想。教會裡有不同聲音,彼此討論,挑戰是健康的。不同角色、立場的人應該互相要尊重、體諒,會眾應理解牧者的難處,體諒他們對很多事件的不回應,群眾亦應理解前線警員所受到的壓力,彼此意見可以完全不同,但是同理心不能缺少。袁認為教會應該關心弱勢社群,站在貧苦大眾那一邊,因為政府對政策或事件回應的宣傳已經很足夠,教會應為受壓的發聲。最後,袁指出今天大家活在「天國已經降臨,但未完全降臨」的張力中,鼓勵信眾將信心、盼望放於神身上。

(主辦單位在4月9日加開一場研討會,Facebook專頁:「暴力/勇武抗爭的信仰反思」研討會

(特約記者李翠琼報道)

何處是吾家? -【國度角度】專欄

香港是我家,我深愛她,且一直以她為傲。由於事奉的緣故,有機會接觸到不同國家城市,不同制度,不同的族群,不同的文化,但我心底卻獨愛香港。她不一定完美,但我就是愛她,愛她百折不朽的奮鬥精神,愛她的自由開放。然而,最近我們所深愛的香港,被一層莫名的「恐懼」所籠罩,變得異常焦慮徬徨,甚至狂燥不安。我們的下一代,似乎未能繼承上一代的香港奮鬥精神,我們的年輕人更相繼以「自殺」作最後的抉擇,以結束這内心無法駕馭的恐懼。無可否認,我們所愛的香港真的病了,且病得很嚴重。

根據資源管理顧問機構 ECA International 於2015發表的報告,香港仍是亞洲第6位「最適宜居住」的地區,但在全球排名中則從第16名,下跌至第33名。無論這份評估的基準如何設定、是否準確,無可否認,我們的家正與亞洲以至世界「最適宜居住」的城市背道而馳,越行越遠!怎不叫我心痛?愛之深,痛之切!

我們的家究竟出了什麼問題?誰在毀壞我們多代艱苦努力建立的美好根基?究竟是誰的錯?有人認為一切都是中央的錯及特首領導的政府強行小圈子選舉之錯!有人認為自由民主、一人一票是唯一出路,有人甚至選擇以暴易暴,用更激烈的抗爭手段對抗,港獨才是出路。面對這困境,誰能識破仇敵的詭計?誰可醫治拯救香港?誰可帥領香港力挽狂瀾、反敗為勝?

天地之大,我卻無家可歸!何處是吾家?嘿!你可聽得出,這是天父向祂的兒女以色列所發出莫大的哀鳴,作兒女的怎能不扎心?我心深處頓時被這句話抓住,眼淚不禁奪眶而出!天大地大,天父心繋於錫安,哀嘆找不到一個祂可安息的地方,一個讓祂可安然居住的居所,一個溫暖的家。你們要為我造何等的殿宇?哪裡是我安息的地方呢?(賽六十六1)原來天父心中所想望的,不是一座金碧輝煌的聖殿,而是一個能叫祂的心得完全安息的地方

主耶穌是世上最偉大的天國屬靈文化革命之先行者,一切非暴力抗爭之父,吩咐他的門徒「收刀入鞘罷」(太二十六52)祂以公義和平作政治綱領,以善勝惡,以犠牲的大愛作武器,征服了當時無數的人心,連逼迫祂的敵人,也成為祂忠心至死的追隨者,效法祂柔和謙卑的樣式,建立了彼此相愛的家。天父終於找到了一個能使祂的心安息同在的地方,這個家豈不更成為當時動蕩不安,充滿爭鬧的世代的逃城,成為神人皆可安竭之處

教會不是組織架構,更不是建築物,乃是你我共同去建設的一個屬神的家,一個在燥動不安的城市中的逃城!無愛不成家。那裡有真愛,心靈就有家可歸,得以安息!


文@何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