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度觀點】故事傳真理

喜歡聽故事,是人類的共性,好的故事能帶我們走進一個沒有限制的未知世界。無論是古老的口述相傳、文字記載、聲音錄製,直到現代的影片製作,故事以多種形式在人類歷史中留存,將其中盛載的意義傳遞到人的生命。

暢銷書《The Story》作者Randy Frazee去年來港分享時曾說:「當我們去讀聖經,會發現神使用所有人物、地上的故事去講述這個天上故事的最終結局──回到起初之處。同樣,我們也是其中的人物去開展神在天上的故事,所有都是指向神的國,以及祂的榮耀與能力。」是的,聖經除了是神話語的記錄向我們傳遞靈性的教導,也透過書寫有血有淚的人物故事,以色列的歷史,耶穌在世的事跡,串聯成一個關於神救贖計劃的故事和藍圖。

有腦神經學研究顯示,人在聽故事的時候,會觸動我們右腦情緒感知反應。這種情況,跟我們親身經歷時所遇到的反應是一樣的。換言之,故事可以讓我們在一種安全的環境下,獲得一種「親身經歷」的感覺。

今日我們除了從知識性與實用性的角度去閱讀聖經,認識神的智慧,其實也可以從看故事的形式,運用想像力,進入聖經的世界去感受神與人互動,體味「聖人」所面對的酸甜苦辣。這種主觀感受的經歷,結合理性層面的分析,更容易打開我們的心,以及啟動我們的屬靈接收器,去與神溝通。

同樣,見證是神介入人生命的故事。正如啟示錄12章11節所說,「弟兄勝過牠,是因羔羊的血和自己所見證的道。」神鼓勵我們將和祂一同經歷的故事與人分享,藉此將祂過去作在人身上的事,再次激動他人的熱心去尋找和呼求神,啟動聖靈的作工。曾有牧者透過播放人得醫治的見證影片,使觀看的人能領受神的能力,得著醫治。

時至今日,儘管人的生活環境已發生不少改變,人類仍然不斷被有趣的故事吸引,甚至被不同題材的電影或著作左右其思想和價值觀。身為天國的代言人,我們擁有真理的價值觀,以及最好的故事藍本──聖經,其中不少故事已無數次被作家抄襲或搬上大銀幕;最好的講故事楷模──耶穌,他用比喻將天國的奧秘向人啟示。我們應該能透過創作故事去傳講天國福音,導人向善,幫助人猶如親身經歷般的與神相遇。

 

 

2019聆聽聖經運動啟動禮 投入神的話語 與天上的故事對齊

「聽信真道」(Faith Comes By Hearing)和香港播道團契(HK Evangelical Fellowship)於2019年3月6日至4月21日的大齋節期間,在香港展開為期47日的聆聽聖經運動。在3月2日舉辦的啟動禮中,大會邀請了美國著名牧者,《The Story》作者之一藍迪·弗拉茲(Randy Frazee)分享關於進入神國的信息,他勉勵信徒要投入神的話語,以禱告與天上的故事對齊。

進入神的國度

藍迪·弗拉茲(Randy Frazee)分享,當我們開始生命的屬靈旅程,我們是從信心的第一階段開始:我們活在自己國度,沒有留位置給神,感覺自己不需要神。然後我們當中有些人,因著神的恩典,進入信心第二階段:我們活在自己的國度,但我們覺得不是做得很好,所以我們邀請耶穌進入我們的國度,好讓祂來幫助我們的生命。第三個信心階段,也是很少人到達的,就是離開自己的國度,進入神的國度。現在所有事情都是關於祂的國、祂的計劃和祂的榮耀。這些人在神的國度中,會發現過往在自己的國度中無法想像的東西,就是神的榮耀和能力,那些能力能夠勝過憂慮、恐懼、平庸、抑鬱,得著生命的醫治與復原。

.藍迪分享進入神國的兩個關鍵步驟

投入神的話語

藍迪指出,根據耶穌的教導,我們如何進入神的國,可以總結成兩個步驟:第一、透過神的話語,尋求祂的國。藍迪曾在幾年前參與一個關於信徒屬靈旅程的調查,這個調查在全球範圍有1000間教會,250,000人參與,調查得出以下有趣結果:

靈命成長的首要法則是投入神的話語。這是250,000個信徒都同意的答案:無論受訪者處於屬靈旅程的哪個階段,幫助他們進入靈命新階段的最重要因素,都是投入到神的話語中。其次,信徒最想從教會得著的,就是幫助他們明白神的話語。信徒最需要的和最想要的東西,都是投入到神的話語中。對於教會領袖來說,沒有人否認首要策略就是推動信徒進入神的國,但在此之前我們首先要專注在如何使人投入到神的話語中,來經歷神國的榮耀與能力。

神的話語使國復興

藍迪又以聖經故事出發,指出當以色列民聽從神話語所帶來的復興。在申命記31章中,摩西在臨死之前聚集以色列百姓,向他們讀出律法書,並吩咐他們每7年宣讀一次。摩西說,若想延續神的祝福,以色列民要遵行神的律法。然而以色列民卻是心硬悖逆,不願意遵守神的律例。

800年後,20歲猶大國王約西亞在重建聖殿時發現了摩西所傳的律法書。約西亞王聽見律法書上的話後,就撕裂衣服,哭泣,還做了一件很特別的事:「王站在他的地位上、在耶和華面前立約、遵守他的誡命、律例、成就這書上所記的約言。」(代下34:31)這是自摩西之後第一次發生的事,聚集以色列民,去宣讀神的話語。這開啓了以色列歷史上最偉大的復興之一。

再過200年,尼希米在重建耶路撒冷的城牆之後,他專注在重建以色列人的生命,他聚集以色列人,向他們宣讀摩西的律法書,然後以色列迎來了再次的復興。藍迪指出,這次在香港發生的「聆聽聖經運動」與這些以色列人的故事非常相似,他想透過舊約的歷史和故事說明,神要用祂的話語讓香港經歷復興,不只是香港一個教會經歷轉化,而是香港整個教會身體經歷轉化。

.眾牧者領袖鼓勵信徒參與此次運動

與天上的故事對齊

藍迪最後指出,尋求神的國的第二個步驟,是透過與天上故事對齊的禱告。藍迪向與會者發問,你知道在聖經中,有兩個故事是同時發生的嗎?一個是地上的故事,一個是天上的故事。地上的故事,是從我們即時的期待中展開,我們只看見眼前的事情,過每日生活,我們解讀自己的生命和做決定,是基於我們在地上的好處出發。因此我們有很多需要,我們向神呼求,使我們的需要得著滿足,祂真的這樣做了,給我們日用的飲食,關心我們在地上的需要。但耶穌說,這不應是我們祈禱的開始。

祈禱不應從地上的故事開始,因為我們知道有天上的故事在繼續,這是神所寫的,從創世之初開始的故事。實際上,這故事從一個「花園」開始,也在「花園」中生命樹重現的時候結束,從啟示錄21-22章,我們可以看出與創世記1-2章之間的對應。在創世記1-2章中人從神國失去的,整本聖經的故事就是透過耶穌的工作,帶我們重回神的國中,得著生命。所以,整個人類歷史不是直線前進的,而是在畫圈,從神開始,透過基督,回到神那裡,這就是神正在寫的天上的故事。

當我們去讀聖經,我們會發現神使用所有人物、地上的故事去講述這個天上故事的最終結局——回到起初之處。同樣,我們也是其中的人物去開展神在天上的故事,所有都是指向神的國,以及祂的榮耀與能力。所以,我們祈禱不是從地上的需要開始,而是使我們生命與神的國對齊,那麼祂國就會降臨,祂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

最後,藍迪以約瑟的故事作為結束。約瑟被哥哥賣到埃及,從地上故事的角度,這是一件很悲慘的事,但在過程中他發現了在天上的故事中神所做的。神差約瑟先來到埃及,是為了拯救以色列全家,使神的故事得以繼續展開。約瑟發現,他的哥哥在地上故事對他所做的,都是神的計劃一部分,為了講述神的天上故事。對於我們每個人來說,即使我們正在生命中經歷艱難的季節,或許我們在地上的故事中所發生的事不太好,但若我們與神的國及天上的故事對齊,你會發現,神使用你生命的悲劇來彰顯他天上故事的美好,這就是我們在地上最奇妙的發現。

.圖為眾教會機構領袖同心為運動禱告

(記者莫嵐報導)

[國度觀點] 還原屬靈想像力

武俠小說泰斗金庸於上月底去世,令華人社會重新掀起金庸武俠熱潮。他筆下的江湖傳奇故事,既建基於深厚的中華文化及歷史根底,更是想像力豐富,情感細膩,其創作的主角早已走進幾代華人的心。金庸在雜誌專訪中也承認,他筆下的故事是當時政治寓言的展現。在最多產的時期,他甚至被認為是一手寫武俠,一手寫時評。金庸用自己的筆和想像力構建了一個世界,將他在現實中的觀察、理想和希望都放入其中。藉著書寫歷史,他抽取現實世界的元素,構建屬於自己的俠義世界,以尋求現實的一點借鑒的微光。

基督教被譽為世界上最具有文學性的宗教,而聖經是一部名符其實的文學作品。神透過聖經,向我們展示了一個由祂掌權的國度,更是透過一個個有血有淚的人物故事,讓我們得以認識祂更深。我們擁有一本最具文學價值及「想像力」的「書」——聖經,然而今日許多信徒卻摒棄了用想像力活讀聖經,單純從實用性、功能式閱讀它。過於注重抽象大道理,而不注重故事細節和人神的互動,不但致使我們粗略認識神與日常生活之關係,走向聖俗二分,更是限制了自己對人性的認識、想像力的運用、藝術文化的膚淺解讀,所謂是「離地靈性」。

在最近基督教出版聯會發布的2018基督徒閱讀習慣調查報告,公佈的閱讀人群和書量均不斷下滑,但有一個現象卻值得我們深思,讀者比較喜愛的書籍類型,卻正是市面比較欠缺的基督教書籍類型:社會/文化議題、青少年書、繪本等。 剛剛去世的基督教靈修大師畢德生也鼓勵信徒多讀小說及文學作品,「因為生命不是一些概念法則的堆砌,而是由許多有機的、個人的、特殊的細節聯合在一起而成的。」(引述自《俗世聖徒》)金庸得以從現實抽離,在書中構建他的理想世界,基督徒又為何受困於自我設立的宗教框架,不敢運用想像力,深怕「胡思亂想」得罪神,不能從聖經中認識的國度提取元素,以有血有淚的故事,用現實的語言去構建一個向世人展示祂榮耀的世界呢?還原真實的靈性,讓我們更深體會人世間的每樣事物與與我們的創造主息息相關,運用諸般的智慧,把各人完完全全的引到神面前來吧!(參歌1:28)

「參孫」故事化成戲劇 聖誕前夕公開演出

由Sky Theatre Creative主辦、龍捲風創作合辦及澳門霜冰雪創作實驗劇團協辦之「Bible劇場計劃2017」戲劇藝術演出《參孫》,將於今年12月21至 23日,假香港文化中心劇場,作三場公開演出,配以形體的藝術形態去呈現聖經故事,使觀眾感受詩意的劇場,重新去理解聖經所帶來的信息。

大會表示,《參孫》是舊約聖經的歷史故事,那時的人們任意而為,矛盾、衝突不斷衍生。神派遣參孫出現,卻並未使人們覺醒,最終與眾人同歸於盡。千年以後,現今社會文化族群大相徑庭,矛盾衝突仍然不斷重複,引發戰爭。《參孫》以此為題,引用藝術的角度,深入地探討人性的本質,使觀眾能細閱聖經對人物的刻劃外,亦將其中的意味向觀眾分享。

戲劇藝術演出《參孫》將以詩意的劇場作為原點,融入形體、音樂、燈光、影像,配合獨特尖銳的劇本及導演手法,從藝術的角度切入、探究、呈現聖經故事,期望帶來嶄新的藝術體驗。除了以藝術手法吸引觀眾外,還特別設於黑盒劇場演出,打破觀眾與演員之間的隔閡,以不同面向的劇場及樓層,突破了固有觀眾與劇場之間的界限,同時讓觀眾擁有不一樣的觸感與體會。

(新聞稿由主辦機構提供)

給基督徒父母的「心」功課 設計孩子視角的信仰故事

「基督徒父母透過說故事並提出疑問,帶領孩子反思、深入信仰,同時父母自己也成為他們信仰上的榜樣。」主講婚姻關係轉化特會的Rex Johnson博士,十月31日在台灣高雄場的事工故事之夜裡分享。

舉手網絡於10月31日至11月2日在高雄浸宣武昌教會、11月6-8日在台北貴格會合一堂,先後舉行「醫治婚姻中的傷痛」婚姻關係轉化特會,邀請美國婚姻諮商界大師、百奧拉大學泰博特神學院諮商教授Rex Johnson擔任講員。

Johnson博士分享自己從聖經角色創作的短編故事《彈弓與刀》,提醒父母說故事時不要做過多的解釋,留想像空間給孩子,且要試著以小孩的角度去設計故事,才能抓住他們的注意力。舉例來說,含有動作場面的故事對男孩特別有吸引力,另外對所有年齡層的女孩而言,故事是很有魅力的。

他提到一次帶領以家庭為單位的靈修中,小孩的年齡分布很廣,從學齡前到高中,因此他透過說故事代替講道,來打破年齡的限制。同時,他設計幾個問題,讓父母回去後與孩子做討論。以《彈弓與刀》為例,首先,父母問孩子有沒有聽不懂的詞,例如饒恕、赦免,之後以小孩能理解的方式具體說明,而不馬上下定義;接著,詢問故事中主要角色為什麼這麼做,來讓小朋友反思每個行為背後的動機。Johnson博士強調,故事的內容和之後的問題討論,都要依聽者的年齡作適當的設計。

一位家長問到「市面上有許多正面的兒童故事,其中有無信仰元素的差別是甚麼?」Johnson博士說,近年來許多的兒童文學,漸漸開始有強調做自己、靠自己才能實現夢想、掌握未來的趨勢。然而,這與根基於聖經的信仰故事大相徑庭,耶穌為我們的罪釘十架、復活,使我們與天父的關係恢復,藉由彌賽亞的故事可看出,無論人類再怎麼努力,都無法靠自己進入天堂、與神和好。

「學習如何讓婚姻中產生的傷害得到醫治。」對於此次特會,大會透過夫妻間重新建立信任、喜樂與親密的關係,不再為了避免衝突與傷害,而保持距離,讓婚姻不再僅僅只是單純的經濟協定。此外,特會提供一些方法,協助夫妻從婚姻的傷害中走出、並醫治修復關係,建立充滿神祝福的家庭,藉由父母本身進而影響孩子,成為下一代經營婚姻的效法典範。

(基督教論壇報特約記者李依靜高雄報導)

【Kingdom LIFE】從故事出發 Gsus:我們只做「真」音樂

(左起:Johnny、Esther、Jocelyn

有沒有想過,除了以言語講述生命見證外,還可以藉音樂帶出你的真實人生故事,觸動每個聽眾?Gsus音樂事工正是運用網上平台,收集人生故事及音樂創作,為這世代帶來具感染力的音樂,也為廣東歌創作帶來新氣象。Gsus總監嚴勵行(Johnny Yim)及陳思敏(Esther Chan)接受Kingdom Life訪問時都表示,盼望能以「真」的生命故事,創作出「真」音樂,復興香港的廣東話音樂。

流行文化不「流行」

音樂能反映一個城市的文化,轉化音樂可以是轉化城市的其中一步,能把天國文化帶進世界。Gsus又怎樣看天國文化與流行文化呢?作為演藝界經理人的Esther指,天國文化就是神所喜悅的人與事。「這世界的文化都強調『別人喜歡什麼』,人們很在乎世界怎樣看,因而顯得十分表面,思想跟內心差距很大,並不真實。」

曾為不少流行曲擔任音樂製作監制的Johnny則感嘆,現今的流行文化確實是一種很「膚淺」的東西,要靠人去推銷,且不會持久,很快便需要推銷別的去取而代之。反之,天國文化是不需要「流行」的,因為無論「流行」不「流行」,它也是存在的。「現在最大問題就是,沒有定義的『流行文化』成為最流行的東西。」以創作主流音樂為業的他,發現今日許多所謂「流行」音樂,其實都難以「流行」。他反思背後原因,認為這些創作都是寫「假故事」,而這類作品早已飽和,不能再滿足聽眾需求。

Gsus每季都會就某個特定主題招募音樂創作,參加者透過網絡遞交作品,同時必須寫出創作背後的真實故事。Johnny表示,以故事為中心,就是要用真實的事情去觸動別人。「現今流行歌為什麼不流行,就是因為什麼都是假,以前只是故事假,唱歌的人也是真的能唱,樂器伴奏也是真的。現在不懂唱歌可以用電腦調整,唱的是假、混音也是假,什麼都假,不值錢也是應該的﹗」他希望,即使樂器不能現場收音,最少歌曲的故事、精神都要是真的。

歌曲背後的真實故事

事實上,許多人對音樂創作都有興趣,也有故事可分享,只是缺乏信心與發表途徑。Gsus提供平台,讓人們大膽嘗試,鼓勵創作者發表作品,為夢想走出第一步。收集作品之後,大會評審會選出優秀而動人的作品,與其創作人合作,制作出具水準的音樂,再由公眾認識的歌手去唱,助創作人開展音樂事業。Johnny強調,這項收集活動並非比賽,評審的存在只是為活動找出代表作,讓人知道參加者的水平。他坦言,自己是因比賽勝出而入行的,也希望為其他人提供類似的機會。不過他亦觀察到,許多比賽的評審都互相認識,評鑑角度不夠全面,故Gsus會嘗試邀請不同背景的評審,有音樂人、演藝界管理層等等。

Gsus開展半年,過去一季收集到不少有質素的作品,而創作人都很用心去寫出作品背後的故事。Esther對於這麼多創作人都可以交出自己的真實故事感到意外。「由於一定要『真實』,所以他們不得不將自己最深層的東西拿出來,像一面鏡子般反照出他們的內心世界。」Johnny也補充﹕「歌詞本身是經過處理出來的產品,但那段描寫背後故事的文字,才真精彩呢﹗」這些故事大多涉及個人生命中面對的問題,例如對前路感到迷茫、身體健康問題等等,而這些問題亦可以引起其他人的共鳴。

復興廣東話音樂

「創作收集活動除了鼓勵人們發表創作,也讓我們有機會談信仰,再者亦要推廣這個事工,讓人認識我們。」原來Johnny與Esther對廣東話基督教歌曲的復興亦有負擔,自己也有參與創作,以音樂去回應人們的心靈需要。身為香港人,他們都有心著意發展廣東話音樂,以更豐富的廣東話言詞去表達生命、信仰,期望更多人欣賞以廣東話為演唱媒介的音樂,甚至復興廣東話詩歌。

的而且確,無論是詩歌或是流行歌,近年以廣東話為創作媒介的音樂顯得比較少。「復興是什麼呢?」Esther說,「也許是等於很多人喜歡。」她相信沒有人會「不喜歡」廣東話,只是未有人能發掘、發揮它的好處。「神又怎會做一些東西是祂所不喜歡呢?也許只是落差了、沒有被發現,或是過去做得不夠好,現在就是恢復的時間。

至於Johnny心目中的復興,也跟「真實」很有關係。「要寫一首歌很容易……但要寫一首敬拜神的歌,卻不容易寫出來。如果自己敬拜得不夠,或是不夠真實,甚至『真』得不夠『深』、『深』得不夠『入』,『入』得不夠『實』,也寫不出來。」

創作無年齡限制

「真實」不單止在Gsus的音樂創作中,更在他們的團隊合作中體現出來。除了Esther與Johnny外,負責宣傳及市場的Jocelyn同樣是Gsus的主力。三個人各自發揮恩賜,互相間緊密合作,在相處之中學習謙卑,將自己最「真實」的一面呈現出來,建立彼此之間的信任。他們都異口同聲表示,推展事工之先,必先要讓神「拆毀」自己,學會交托。

Gsus計劃每年進行四次音樂收集行動,而下次的收集將於8月19日開始,主題是“Me becoming me”,亦即鼓勵創作者想像「十年後的我」,尋塑自我身份。「在重生之後,每個人都要思考自己的身份價值,」Esther說。今次收集行動將打破年齡的限制,任何16歲以上的成年人都可以參加,務求搜括出最感動的故事,以及最有熱誠的音樂人。

(記者陳淑安報道)

有光,也有黑暗 -【文化守望者】專欄

某天我在工作室,抺杯子時,有幾位到訪的中學生剛經過,那裡的負責人就介紹我,說我是寫童話的。給小朋友看的童話?他們顯然對童話沒興趣,但胖子同學好像想起什麼,有禮貌地說:「我有一條問題,請你不要介意。」我請他放心。他真的放鬆了一點,但語氣仍帶有幾分慎重的說:「童話故事都很簡單的,而小說作家如余華,寫的是人性,很有深度,你怎麼看呢?」他想問的是,童話有什麼文學價值?

我不感到冒犯,老實說,以前我也是這樣想的。但當時我手中的杯子還未抺乾,而我們在門外門內站著,不是時候討論有深度的事情,只想給個簡單的回應,當然也要搬出個有深度的大哲學家出來,我就說:「齊克果都寫動物寓言的,家中還收藏世界各地出版的童話書。」

用淺易的語言寫作,並不代表內容就是膚淺。水墨畫可能只用上簡單的幾筆,就表現出神乎其技的美感,但不是人人能做到。有人愛水墨畫,也有人愛工筆畫,不同形式,不同美學。

我個人認為,兒童故事寫作與成人寫作,真的有一樣重大分別,就是考慮兒童的心理成熟程度,這是作者的道德考慮。我不認為道德與藝術可以分開。因此,寫給兒童看的,刻劃人性的程度會有自限,特別是幽暗面和人性的複雜,都要顧及小讀者的成熟程度。拔苗不能助長,不要催迫小朋友過早面對世界的殘酷,然而,也不用結構一個無痛的世界,故事適當地反映不完美的現實,可以幫助小朋友邁向成熟。當然,至於如何拿捏,是沒有固定準則的,在這方面,作者的良心顯得重要。什麼程度可以,什麼程度不可以,家長和教育工作者就要做最後的把關。

有些人批評基督徒的藝術創作太膚淺,只表達光明一面,漠視人性的黑暗,不但脫離現實,而且平庸。我想,這都是真實。但我也見到另一極端情況,不少的現代基督徒藝術家幾乎只有探索黑暗面的熱情,透過描繪人性黑暗而尋求藝術的真。可能這是不自覺地受到現代藝術潮流的影響,我不肯定,但無論如何,將黑暗面剖開給人看,確實是時代的主流。黑暗容易描繪,還是光明容易描繪呢?

當光照射在一件物件上,如果你排除陰影,只有光,那就不是寫實。但如果你只保留陰影,排除了陽光,一樣不是真實。有光,也有陰影,而光勝過了黑暗,就構成一種懾人心魄的美。這種帶有形式的美有喚醒的力量,激發我們追求眼目所看不見的美。


文@黃少芬

感動之旅聖經展 神的話是活著的

The Inspired Exhibit「感動之旅聖經展」於3月23日至4月11日期間在聖安德烈堂舉行,展出了七十多件來自各地的古代聖經抄本和罕有的早期印刷本,細說著聖經的歷史,晚上則有不同講員主講聖經講座。3月24日晚上,由「逐家歸主」(Every Home for Christ)國際總裁易迪克博士(Dick Eastman)主講「神的話是活著的,帶神的話語去到世界」講座。
展覽展出了七十多件來自各地的古代聖經抄本和罕有的早期印刷本,細說著聖經的歷史。
展覽展出了七十多件來自各地的古代聖經抄本和罕有的早期印刷本,細說著聖經的歷史。

「我深信神的話是活著的,更是神的屬性和性情的延伸。每一個信徒都需要有聖經。」易迪克博士以此開始他的講座。他接著以希伯來書4章12節及提摩太後書3章16-17節,說明神的道是活潑的,是有功效的,更是有益的。他相信世上每一個信徒都要有自己的聖經。他指出,按照他們的預測,因著科技的發展,在接下來的15-17年,每一種語言都會有自己的聖經。然而,更重要的是把聖經送給需要的人,特別是信主的人。易迪克博士說:「在歷史中,神的話被保全,以致今天人們可以讀聖經。」

神的話語透過不同形式展示。出來
神的話語透過不同形式展示出來。

神話語的七大路標

他接著分享詩篇119章,那是聖經中最長的一章。當中充滿智慧,說明神話語的權威。他引用第7-8節,指出耶和華的律法是清楚的,有一系列的路標指引我們。

第一個路標是「神的話帶領我們」。第105節說神的話是我腳前的燈,是我路上的光。第二個路標是「神的話潔淨我們」。第9-10節提到遵行神的話就可以潔淨自己的行為,不會偏離神的命令或得罪神。下一個路標是「神的話帶來喜悅」。易迪克博士分享自己的經驗,他跟太太來訪香港四十多次。2004年,他們來港宣教期間,他們在美國其中一個5歲的孫兒在睡夢中過世。他們恆常為每個孫兒禱告,為什麼會發生這件事呢?神透過一名醫生提醒他們,應當毫無憂慮,用神的話恢復喜樂。正如第143節說:「我遭遇患難愁苦,你的命令是我的喜樂。」第四個路標是「神的話裝備我們」。第96-98節提到,唯有神的話是沒有限制的,能夠使人有智慧。易迪克博士鼓勵眾人要開始背誦神的話,因為人必先有神的話,心中才可以一直思想。下一個路標是在第112-114節,當中說神是我們藏身之處,「神的話更新我們」。「神的話是我們禱告的力量!」易迪克博士說。最後兩個路標,首先是「神的話照亮我們」。第129-130節說到神的話很奇妙,會發出亮光。易迪克博士每次讀聖經都會禱告:「求主令祢的話語活過來,讓我看到一些我之前不知道的事。」最後是「神的話堅固」。第175節指出神的話會幫助我們。神的話在我們裡面的程度亦是我們有多能夠讚美神的程度。

易迪克博士相信神的話是活著的,更是神的屬性和性情的延伸。每一個信徒都需要有聖經。
易迪克博士相信神的話是活著的,更是神的屬性和性情的延伸。每一個信徒都需要有聖經。

華盛頓聖經博物館的先知性基礎

在華盛頓的聖經博物館還未開始時,發生了一個有趣的故事。華盛頓有一位弟兄叫Jason,2008年3月,一位他不認識的德國弟兄致電Jason,告訴他:「神要你買3,000本聖經,把它們埋在土裡,圍繞華盛頓。」當天晚上Jason跟代禱者聚會的時候分享這事。一個姊妹睜大眼睛,因為她曾在夢中見過一班青年在埋東西,但看不到他們在埋什麼。他也覺得這樣很瘋狂,沒有立即去做。其後他在每星期三晚聚集等候神的聚會中,有不同地區的人來參與。等候神之後,一人看到腰帶、另一人看到腰帶扣、一人看到耶利米書13章4節,提到把「買到的腰帶埋了」。這些人都不知道華盛頓的環城公路就是「首都腰帶」(Capital Beltway)。他就認為得到神的印證,開始預備。到8月的時候,那個德國弟兄再次打來,說有人會提供買聖經的錢。他們一班青年在超過一百公里的「首都環線」埋了聖經。在他們去埋聖經的最後一晚,地點是國會大樓前,那裡有一個巨大的白色十字架。他們就圍著十字架,埋下最後一本聖經。在這件事後,聖經博物館就開始收集聖經,並慢慢建立起來。

「逐家歸主」踏入70周年,已快將探訪第2億個家庭。他們有6萬名義工,每月探訪2百萬個家庭,把神的話帶到人的家中。他們已經傳講救恩信息接近5億次,收到將近2億個回應盼望知道更多或接受耶穌。「逐家歸主」每年也在世界各地建立超過2萬間教會。易迪克博士最後總結說:「我曾遇到非洲的牧者,帶領教會14年來都沒有整本聖經。神的話對每個信徒都是非常重要的!」

神的話是活著的,帶神的話語去到世界。
神的話是活著的,帶神的話語去到世界。

(記者林暐皓報道)

講自己的故事,難在哪裡?-【文化守望者】專欄

敍事文體佔整本聖經的比例是多少?我經常用這問題考考別人的聖經知識,大多數的人都沒想過這方面的知識有什麼重要性,所以沒去研究,於是就答不出來。據我所知,答案是約莫四成,十分高的比例啊。而我根據這粗略的資料,大膽地引伸出一個結論:神喜歡講故事!(為何大膽?因為聖經沒有直接說神有這喜好。)較為仔細的說法是,神喜歡用故事這形式向人講述祂想傳遞給人的信息。聖經收錄了神介入人間事務的故事,我們宣講聖經,也就包括講故事,所以講故事是我們信仰的古老傳統。

過去我訪問別人,聆聽別人的故事,經過消化和整理,有了自己的觀點,但也克制地,盡量客觀地寫別人的故事。寫別人的故事,難度不大,故事越有趣,我寫得越起勁。近年我開始梳理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一些事情,卻一直寫不出來,寫了一點,卻感到不是這樣,修改,再寫,刪去,又寫,仍是不滿意。人生中遭遇的事情,錯綜複雜,千絲萬縷,思想與情感互滲,梳理已不容易,怎能化簡成為講給別人聽的故事呢?天才就是懂得化繁為簡,看出核心的部分,用最簡單的方式達致最大程度的清楚。我不是天才,所以糾纏於複雜的事情,想寫得完全,卻無法實行。過去我訪問別人,我是局外人,但求一個符合自己期望的故事,反而更能提取該寫的事情,因為我的目標太簡單,只是寫一個故事。但受訪者所經歷的事情,根本不是一個故事所能完整地表述出來。我們越期望自己講得完整,講得清清楚楚,越難寫出來。反而坦誠地面對限制,老老實實,謙謙卑卑,只寫該寫的,才能有一個好的故事給這世界。

從創世至今,神在人間中參與和成就的事件,豈只有聖經裡的記事呢,單是耶穌的神蹟,也不全收錄在聖經裡。「耶穌在門徒面前另外行了許多神蹟,沒有記在這書上。但記這些事,要叫你們信耶穌是基督,是神的兒子,並且叫你們信了他,就可以因他的名得生命。」(約二十30-31)聖經確有主題,在聖靈的感動下,不同時代的眾多作者沒有經過討論和共識,卻能夠環繞「叫你們信耶穌是基督」這最大的主題作出巧妙的篩選。


文@黃少芬

海玻璃的生命痕跡 -【文化守望者】專欄

大海,對於航海家是浪漫的國度,對於漁民是屢敗屢戰的危險戰場,對於被拋擲下去的玻璃碎片,則是磨鍊肉身與靈魂的學堂。童年讀牡蠣與珍珠的寓言時,我們就知道磨鍊從來都不是輕鬆的事,沙石在海玻璃上留下的痕跡,訴說痛而不悲的生命故事。

最近和朋友郊遊,路過一個小石灘時,看見一地貝殼、瓦片、玻璃碎片,我們活像小孩,享受「撿寶物」的樂趣。起初我專心挑選貝殼,但朋友的一句話完全轉移我的視線,「這些海玻璃很美。」海玻璃,本身的名字也很美,我孤陋寡聞,第一次聽見這種東西。朋友就開始解釋,玻璃碎片如何在大海裡,經過海水和沙石日與夜的磨擦,原本能傷人的尖銳邊緣最終給磨平磨滑,變成大海的寶石。我撿起一塊海玻璃放在掌心裡,撫摸它的平滑處,彷彿聽見有如從大患難中走出來的勝利之歌的悲壯。

在我想像海玻璃的往事時,理性的朋友將話題轉到功能上,她說教會有個姊妹愛做手作,教人用海玻璃做首飾,邊教邊說人生大道理,例如痛苦怎樣可以琢磨人的性情。另一個同樣理性的朋友回應說,用海玻璃講故事,容易帶出信息啊。

物件只是物質性的東西,但當人賦予它意義,就有不一樣的價值,而意義往往是在故事裡被發現的。一件在博物館展示的東西,之所以有值得欣賞和研究的價值,是因為它背後的故事,而讓人感動的故事通常都指向人生的意義。沒有故事性的物件,與商店的貨物沒大分別。

有一次在內地參觀當地的伊斯蘭寺,導賞人員介紹建築設計和文物時,很自然地講解宗教內涵。又有一次上園藝課程,台灣的導師從介紹手裡的香草開始,講到台灣的一條草藥街,很自然地講到佛教道理。我們基督教似乎較少公共物件,可以展示我們的故事,或許因為文化參與較少。可能我們太「屬靈」,認為物質在屬靈的國度裡毫無價值。但神給摩西的會幕建造指示,其重視細節的程度,非「屬靈人」所能理解。我們怎能明白天上的事呢?當然是靠聖靈,但聖經作者用地上的事物比喻天上的事物,這意味著我們可以藉地上的事物認識屬天的奧秘。近年有心理學研究發現,人人心裡都有神的概念,天生就有尋求認識神的內在想望,大自然的一些現象,或一些藝術作品能吸引人,或許是因為觸動了屬靈探索的神經元。


文@黃少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