敘利亞前伊斯蘭國地區 教會重新出現

據路透社以及中東佈道事工「看哪!以色列」(Behold Israel)報導,位於敘利亞北部阿勒坡(Aleppo)地區的柯巴尼鎮(Kobani)過去一年改信基督教的人數大增,許多庫德人和敘利亞人歸信基督,四月有新基督教會開設。敘利亞持續的激進暴行和伊斯蘭國(ISIS)的肆虐,令許多人尋求伊斯蘭教以外的信仰。

當地傳媒報導,柯巴尼開設了新教會,當地2014年成為抵抗伊斯蘭國的根據地。來自阿夫林(Afrin)的牧師Zanî表示:「阿夫林被摧毀,但因著神的幫助,以及在柯巴尼政府的允許下,我們開了這所教會。」現在約有300名逃離阿夫林的基督徒在柯巴尼居住。

據報導,這是近幾十年來第一間成功開設的教會,柯巴尼最後一所教會在30年前被毀。在過去的三年裡,柯巴尼的基督徒私下在家庭式祈禱小組中敬拜,基督教在這地區的歷史不長,許多當地人亦被迫成為穆斯林。不過,在2014年ISIS攻擊柯巴尼後,一些穆斯林庫德人也改信了基督教。

民主社會運動(TEV-DEM)成員艾哈邁德•謝赫(Ahmed Sheikho)說:「今天,我們按照民主國家的原則開設了科巴尼教會,希望各宗教和民族共存、一同祈禱、互相幫助。」

柯巴尼2014年受到伊斯蘭國戰爭嚴重影響。敘利亞軍方於2016年底終宣布,已從叛軍手中完全收復阿勒坡。

(來源:Assist News Service,2019年4月23日,Hannah Lo編譯報導)

禱告:求主保守敘利亞人民、教會及基督徒的安全,更多人認識耶穌。

Hillsong教會宣布脫離宗派組織 進入獨立管治

澳洲Hillsong教會宣布,為教會發展緣故,脫離當地最大的五旬宗組織澳洲基督教會(Australian Christian Churches,ACC),為要更好管理教會。

ACC是全球最大五旬宗組織世界神召會的分支機構,Hillsong教會全球資深牧師Brian Houston在致ACC的函件中表示,Hillsong教會日趨國際化,已無法從屬一個地方教會宗派,因此決定離開ACC:「隨着Hillsong教會日益成長,我們不再視自己為足跡遍全球的澳洲教會,而是一所以澳洲為根的國際教會,我們的全球辦公室現在設於美國,每周出席的會友中有三分之二居於澳洲以外地區。」

Brian Houston又表示,Hillsong教會已向政府登記為認可宗派,能夠自行為牧師提供牧職證明,還能改組教會,為自己的管治、風險、教會健康、安全和其他政策盡上自己的責任,這些改變對Hillsong日後在全球的發展至關重要。

然而,Brian Houston在教會網站上澄清,他們並未打算成為基督教的另一個「宗派」,註冊純粹是為了上文所述實際原因:「Hillsong教會的本質,基因或精神不會改變。ACC仍然會是我們在澳洲的主要聯繫。我們仍會與他們保持緊密聯繫,共同構想澳洲的未來。我們的信條沒有轉變,信仰聲明和ACC仍然相近。」

ACC主席Wayne Alcorn在向ACC牧者發出的電郵中形容,Hillsong脫離該會有如小孩長大自立,為要建立更大的家庭。Brian Houston則表示自立是經過兩年來與全球和ACC內教會領導層的禱告討論後作出的決定,強調對ACC完全沒有怨懟,雙方也沒有不和。

Hillsong教會目前在全球24個國家的百多個校園和地點派駐牧職人員,每周末舉行二百多場崇拜。Houston表示,今後仍會持守五旬宗的教條,但事工將採取現代化方針。

(來源:Christian Post 及 Hillsong.com,2018年9月18日及10月4日,文奴編譯報導)

禱告:願主繼續興旺和帶領祂的教會,成為各國信徒和慕道者的祝福。

活化教會空間 以新方式接觸社區

為了鼓勵教會透過開放及活化現有物業,讓社區各階層能加深與教會的連繫,「建築師規劃師團契」於7月30日舉辦「教會.共享——創新教會空間的探索」講座。本次講座由建築師王緯彬主講,主要探討香港教會空間未來的發展,以及如何活化教會平日閒置空間,建立共享平台。講座有超過一百位教牧及機構同工出席。

教會空間的使用現況

.建築師王緯彬

王緯彬提出,教會社群的空間可以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層是傳統教會社群,主要在星期日崇拜使用,可稱為「現有空間」。第二層是「共享空間」,是開放讓社區的居民能夠參與的。第三層是「虛擬空間」,使用流動應用程式建構不受時間空間限制的共享平台。王認為,若教會更多善用第二及第三層的空間,將會更有效地接觸教會四面牆以外的人。他的團隊十多年來曾為不少教會進行設計、裝修或翻新。他們發現,過往大部分教會都購置新地方,但近年較多教會選擇活化現有空間。王引導與會者反思:「我們可以想想,我們在擴堂以外可否選擇活化?除了擁有物業,我們能否共享?」

上一年政府施政報告鼓勵公司及機構更多使用共享空間,市場上亦出現了許多新型共享商務中心。王緯彬指出,共享空間的概念其實出自聖經使徒行傳2章42-47節,當中信徒「凡物公用」,而神就將「得救的人」天天加給他們。「得救的人」英文翻譯為「教會」(church),是初代教會的模式。王說:「當教會平日空置的時候,教會附近的咖啡室卻坐滿了人。當中有不少青少年是身兼數職的斜槓一族(Slash)。他引述《經濟日報》的調查指,超過一半15-34歲的青少年在過去一年曾做過兼職。「若我們能釋放教會的空間,他們就可以上來坐坐。若香港教會把所有空間釋放出來,足以分給每位香港居民半呎地方。」

如何建構共享空間

要建構「共享空間」,王緯彬引用坊間共享商務中心的例子,向教會作出硬件及軟件兩方面的建議。硬件方面,共享空間必須有高速無線網絡(wifi)及充電插座,讓年青人願意停留。其次,要提供飲料及零食,亦可以擺放一些報章、書籍、文具及影印機等,鼓勵學生來溫習。場地宜使用溫暖柔和的照明,播放音樂,採用時尚的傢具及設計。空間可以劃分為流動工作區、開放茶水區、咖啡機、電話會議室、儲物櫃、圖書館、遊戲室、電競區、兒童房間及音樂室等,按各教會盼望接觸的人群來選擇。他又建議教會外牆可用LED製作顯示板來吸引人。

軟件方面,王認為共享空間的重點在於建立一個社群,讓參加者的知識、才能、時間都共享。他指出坊間共享商務中心的成功原因在於設有社群管理員,聯絡各人並舉辦活動,教會亦可仿效,建立共享社群。透過會員制,讓教會能夠在安全、管理、開放及傳福音之間取得平衡。王又指出,要轉型成為共享空間,教會的異象、事工、禱告及團隊都要配合,才能夠成事。教會現有的各項活動,比如跳舞班、補習班、烹飪班、音樂訓練及電競牧養等都可以在共享空間的形式下更有效地發展。他舉出香港多間教會機構轉型成共享空間的例子,發現他們雖形式及設計各異,但都非常受社區歡迎。

講座期間,王緯彬亦邀請所有與會者參與電子投票,測試各教會對共享空間的意向。結果發現,有25%受訪者的教會已經開設共享空間或正在籌備中,有35%的受訪者表示「很希望教會能有共享空間,會與領袖分享」,另有30%表示「有機會,但阻力會很大」,數字初步反映共享空間或會成為香港教會的一個發展方向。另一方面,王亦正在研究流動應用程式,讓基督徒能在虛擬空間建立群體,甚至共享教會設施。

 

(記者林暐皓報導)

張蒙恩:教會要示範天國 憑信心活在恩典中

台灣高雄FIGHT.K教會的張蒙恩牧師八月底來港,與國度事奉中心合辦一場牧者交流研討會,共七十多位來自香港各區青少年教牧出席,希望尋著牧養青少年的新方向。

張蒙恩開首提出,時代已經不一樣了,現在40歲以下的人在乎教會的信息是否「落地」才會來,光是說得動聽是沒用的。他提醒與會者,作為教牧,要示範天國,因為耶穌的重點是天國。教會應著眼於如何把天國運行在地上,而不是教會增長。教會應跟隨耶穌傳揚天國的福音,而不是靠恐嚇說地獄近了。他是第二代基督徒,「耶穌愛我」他知道卻感受不到。他後來才明白那套宗教的模式是「人的遺傳」,是活在「律法之下」。

那如何活在「恩典之下」(羅 6:14-15)呢?張蒙恩綜合聖經,配合自己的經驗說,第一步是像亞伯拉罕,離開固有模式,跟隨神就是悔改。在已有的體制之內做一些小改變,也許不能改變整個系統,有時候神要我們「另起爐灶」。「經歷應許的關鍵是信心!」他回想FIGHT.K開始的時候,是一分錢都沒有從舊的地方拿走,但他們相信天父會引導他們到寬闊之地。到了今天,他們仍是零貸款,而且戶口存款一直都只有幾萬台幣。

「恩典才是翻轉世界的關鍵!」張蒙恩清楚地指出,「世界就是做得好才有好東西,如果教會也是說要努力、要拼搏,跟世界有何不一樣?」做錯了還有恩典,才是恩典。基督徒經歷過當神的孩子有多好,才可以給別人恩典,否則就會要求別人也照樣拼。「能不能得著產業,跟你的軟弱沒有直接關係。當你相信自己是神的孩子,就有產業!」新約的重點是接受憐憫和恩典,不是靠行為稱義,那是無知(加 3:3)。我們要學習披戴基督,因為神是由看耶穌的角度來看我們的。每天去宣告:「我是寶貴的、尊榮的,天父非常愛我,非常喜歡我。(賽 43:4)」接受與耶穌那份關係,而不是追求東西、業績;從心底感謝耶穌的救贖。當我們善用天父的恩典,神就還要加給我們,讓我們每天都活在恩典之中。

張蒙恩相信,真理是任何年代、領域、環境都通用的。因此轉化職場在於先禱告跟天父的真理溝通,不按傳統習慣、自己的方式,把天父的創意和策略運作在職場。對客人來說,簡單的祝福禱告,提供超乎期望的服務,就是福音(Good News)。他也守安息日,雖然是主任牧師,但他們星期日沒有聚會,睡到自然醒,下午休息看電影,跟家人吃飯,安息日就是慢活,不做與謀生有關的事。

神恩待張蒙恩,把他來香港的機票升到商務倉,座位是「17HK」。他相信天父耶穌聖靈在高雄做的,在香港也可以實現。

(記者林暐皓報道)

美研究發現: 小型教會吸引新人的小因素

美國惠頓學院的葛培理中心(Billy Graham Center)和新奧爾良浸會神學院的卡斯基卓越教會中心(Caskey Center for Church Excellence)的新研究發現,有最多歸信者的教會最能吸引新人,以及留住新信徒,也歸納出小型教會持續增長的小因素。

研究由LifeWay Research進行,由11個宗派贊助。於2017年3月期間,電話隨機抽樣訪問了1500位美國福音派和黑人新教教牧,再以地區和宗派比重加以分析,得出可信度高達95%的結果。LifeWay Research測試了29個可能影響人決定跟隨耶穌及參與小型教會的因素,並歸納出吸引和留住新信徒的因素:

  • 至少每六個月在教會以外服事,向教會外的人分享福音;
  • 至少每六個月為新信徒提供課程;
  • 會友每周向人們分享見證,邀請人接受基督;
  • 會友每周至少分出一段時間,在教會以外向非基督徒分享信仰;
  • 至少每六個月提供個人傳福音的培訓;
  • 有30%以上的預算用於傳福音和宣教。

LifeWay Research執行董事Scott McConnell說:「沒有單一的做法或策略可以令小教會有更多的新信徒,要靠很多小因素加起來。」

(來源:LifeWay Research,2017年8月28日,Vasco Lam編譯報道)

禱告:求主激勵教會更關注教會以外的失喪靈魂。

[國度觀點] 教會增長熱潮過後

美國教會在過去半世紀熱衷於教會增長研究,其間衍生不同的增長模式,而作為文化輸出大國,也滿腔熱誠將教會增長的理論、教材、專才帶到世界各地,香港是其一受惠地區。然而半世紀之後,雖然教會經歷人數增長,但社會文化不但沒有與蒙恩相稱的進步,更有被攻陷的現象,自由主義、性解放思潮、消費主義等相繼滲入教會,於是開始探索健康教會的本質,重塑教會在世界上的身分和使命。

台灣的周神助牧師曾表示,台灣眾教會過去熱心追求教會增長的知識和技巧,但卻是在教會開始合一後,真實的增長才出現。香港的教會也曾經有教會增長的熱潮,以此為主題的講座和出版出現過蓬勃發展,但調查數據卻顯示,整體教會只出現微增長,而青少年信徒的流失更響起警號。事倍功半,而事奉工人為增長達標已筋疲力盡,難免有一場空的感觸。

隨著香港政治氣候的改變,近幾年關注焦點移至政治和社會參與等議題,但似乎停留在討論階段,整體教會失去可以全力委身的目標。當教會增長已不是熱門的追求目標,在這熱潮後,教會應當開始尋求新的目標,或是回歸最重要的問題加以反思,就是教會本身存在的意義?後者當然為最重要,這是關乎教會的身分,也是一切事工及發展的原因。知道自己是誰,才曉得怎樣才是健康成長,成長的目標是復原神對教會的心意,回歸才有復興,「復」是在「興」之前,這是屬靈興旺的次序。

耶穌和使徒沒有將教會增長看為聖徒的目標,是神將得救人數天天加給他們。神不願看一人沉淪,得救人數的增多,確是神所喜悅的,但這不一定為個別堂會帶來增長。增長是數字的量度,而得救之人可以被差派到各地,而不必聚合在一處。保羅使徒對教會的勸導,多是關乎屬靈素質和人倫關係,忠心、聖潔、仁愛等等,才是基督的教會的標記。多結果子很好,但果子若不好,樹木本身其實出現了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