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代對講 (3) 敬拜的不同形式與表達

+按圖放大

為探討年青人與上一代的想法差異,促進兩代間的理解和溝通,我們透過不同年齡信徒對同一議題表達自己的想法,讓不同世代的心聲得以向信徒群體傳遞。

  1. 曾經在一次敬拜讚美聚會中,有兩位參與者在座位上翹著腳,喝著咖啡享受敬拜,大會的領袖看到,即時上前指正他們,問他們在做什麼,吩咐他們放下手中的咖啡。雖然當時兩位參與者感到錯愕,但也按指示放下了咖啡。對於這事,你有何看法?
上一代 對於敬拜,很多時候我們會有一個既定模式,認為需要有特定的表現,但敬拜在乎的是關係。如果那兩位與會者與神有親密的關係,那杯咖啡可以是他們享受神同在的流露。

 

在聖靈感動之下,各人或許會有不同的表現,但不可以離開聖經的真道,就是我們要合一。如果事前有足夠的溝通,帶領者和會眾能彼此尊榮和順服,在權柄的遮蓋下一同辨別,就可以避免一些因著個人領受所產生的混亂。

我會先了解這些舉動背後的原因,舉例說,與會者在敬拜時使用手機,或許他是在看歌詞,但如果他是在通訊,我會勸他先放下,因為這反映他不想專注去投入敬拜,也阻礙他以全人來回應,除非他真的認為手中的飲品或手機等無阻自己敬拜神。而從整體群眾角度來說,我也不希望他人會受到影響。 個人經驗來說,有時候喝東西或是做一些其他事情不會妨礙我來到神面前敬拜,除非那杯飲品成了自己的偶像,又或那姿勢動作不合乎聖經真理,我認為最重要的是心態。倘若那敬拜的群體已有既定的文化、秩序或界線,我們就需要一起遵守,那是群體之間彼此的尊重。
下一代 我會接受和尊重那群體訂立的規矩,而個人來講,我會在敬拜時把飲品放下,讓自己可以更自由地去敬拜。 每個人對敬拜的表達方式都不同,而我認為那位領袖可以在事後才糾正,因為兩位與會者的舉動並不是犯罪或輸出錯誤的真理,當場的指責可能會帶來拆毀,我覺得最重要的是雙方之間的溝通。 從帶領敬拜的角度來看,我會思想如何釋放一個神同在的敬拜。當神的同在臨到時,相信人會自然地在神面前放下一切自己當下看為重要的事。但是如果那舉動破壞到群體的文化或氛圍,我們就需要處理。或許會以敬拜的互動,如兩個一組代禱,帶領他們投入敬拜。

 

  1. 在現時教會的崇拜或敬拜,你有什麼從神而來的不滿足?你認為有什麼必須保留,有什麼需要更新?
上一代 敬拜的豐富在於以音樂的恩賜去表達對神的渴想。帶領者應該先察驗自己的領受,避免把個人或未處理好的狀況帶到集體的敬拜,站在代表會眾的位置,卻在述說自己的事和需要。 教會的崇拜經過不同年代的演進,我認為最重要的是不要互相排擠。無論是傳統或是更新的敬拜,只要不偏離聖經,以心靈誠實敬拜,任何方式都可以敬拜神。曾經見到來自國外的弟兄姊妹並不懂當時敬拜的語言,卻能踴躍和熱情地回應。 我個人認為最理想的是融合傳統與當代,以及不同藝術元素的敬拜,可以有管弦樂團,有現代的樂隊,甚至融合不同時期的曲風。但現實環境和能力往往有限制,因此最重要的不是形式上的最好,而是我們對神的渴慕能否超越一切限制、喜好和執著,即使音響出問題、語言不通、音樂走拍,也能獻上靈裡合一的敬拜。

 

下一代 感覺敬拜中會眾的回應比較冷淡,弟兄姊妹或許缺乏個人的敬拜生活,以致在集體敬拜時看很多事為阻礙,例如不熟悉的詩歌,非廣東話詩歌等;崇拜中敬拜的方式,以及事奉人員的要求都有既定的模式,缺乏改變空間;敬拜彷彿只為了鋪墊崇拜講道,但敬拜其實很豐富,並關乎當下,可以有醫治、有爭戰,並不是單次的任務。 很多時候教會的敬拜會流於滿足人的需要,容讓會眾隨著自己的感受和狀況去選擇如何敬拜神。我們是要真實地面對神,但在敬拜裡我們要專注於神的屬性,不是自己的軟弱和不足。我們需要學習得時不得時,都選擇來敬拜讚美主,並且學習先求神的國和義,就能在敬拜中轉向神,經歷改變與更新。 我覺得台上和台下很有距離,彷彿隔著鴻溝。敬拜是要大家一起,只有當大家同心同行的時候,互相連結,才能夠發出敬拜的力量。

受訪對象:Andy傳道、Agnes、阿輝、榮傳道、Samuel傳道、阿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