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以色列連結的神學基礎(上) -【選民系列】專欄

外邦信徒與以色列在基督裡成為一個新人,這是連結與合一,都有聖經的根據(弗2:15),然而在神學上卻有爭論。第一個爭論是替代神學,替代神學認為隨著耶穌基督的到來,教會已取代猶太人成為神的選民,這意味神廢棄了跟猶太人的約。替代神學在教會歷史早期已發展出來,而正式成為神學主張是公元325年的尼西亞會議。教會帶頭敵對猶太人,引致世俗社會的反猶主義。即管在現代,仍有一些教會贊同替代神學,認為教會才是「真以色列」。

聖經怎樣說呢?外邦信徒「是與聖徒同國,是神家裡的人了」(弗2:19)。「聖徒」是指神的子民,「同國」就是一同,這句話直接否定了替代神學所宣稱的。事實上,神跟以色列所立的聖約是永約(創17:7),神不會棄絕祂的子民(羅11:1-2)。以色列也擁有新約,彌賽亞信徒教師Shulam說:「跟隨耶穌的人都屬於新約,這是真的,但新約是跟猶大家和以色列家立的,不屬於教會,卻屬於以色列。」(耶31:31)按這種說法,教會不能替代以色列。

第二個爭論是兩約神學,兩約神學主張神跟猶太人有一個約,跟外邦世界有另一個約。意思是猶太人可以藉著舊約的律法而得救,而免除於接受耶穌為得救的唯一途徑。這種神學相信今天神根據舊約的條款來拯救猶太人,他們不用來到基督面前。這種說法違背了聖經的教導,因耶穌說:「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若不藉著我,沒有人能到父那裡去。」(約14:6)意思是說除耶穌以外,得救別無他法。使徒保羅堅信耶穌是唯一的拯救,他說:「你若口裡認耶穌為主,心裡信神叫他從死裡復活,就必得救」(羅10:9)。這個得救方程式適用於猶太人和外邦人,「猶太人和希利尼人並沒有分別」(羅10:12)。這樣,兩約神學否定了向猶太人傳福音,就是大錯特錯,是大使命中的大失誤。

第三個爭論是關乎聖約的觀念。聖約在希伯來文的意思是「切割」,所以立約伴隨有割禮和宰殺祭牲。聖約定義了神與人類的關係,流血把聖約封存到永遠,不能廢止。保羅宣稱,諸約屬於以色列(羅9:4)。在諸約中,最基本是亞伯拉罕之約——神單方面在火中走過祭牲中間,把約封存起來,而亞伯拉罕卻睡著了(創15)。幾年後,神重申這個約,稱為永約(創17:7)。亞伯拉罕之約是無條件的,不能廢止。基於聖約的本質,神有責任遵守亞伯拉罕之約,以及日後摩西之約和大衛之約,儘管以色列多次違約。當神守約而緊緊連繫著以色列,外邦教會因信耶穌而加入了以色列,豈不更要跟選民連結嗎!正如神應許亞伯拉罕:「為你祝福的,我必賜福與他」(創12:3),外邦教會應該祝福以色列國和人民。


黃濠光牧師博士,現任神召會友愛堂堂主任,曾任國度復興報及國度雜誌總編輯。畢業於美國福樂神學院及新國際大學。曾在以色列海法大學修課,熟悉以色列近代史。

 

 

亞洲彌賽亞論壇空前成功 周神助:認識「一個新人」的深層意義

兩年一度的「亞洲彌賽亞論壇」(AMF)8月中在台灣舉行。本年度的主題為「從這代到那代,海島興起」。AMF致力將彌賽亞猶太領袖帶到亞洲,探討亞洲基督徒如何和彌賽亞群體建立長期盟約的關係,並推動彼此間的合一。耶路撒冷內提夫亞聖經學院院長約瑟.舒蘭寫道:「亞洲彌賽亞論壇取得巨大的成功」。

本年度特會的講員有約瑟.舒蘭(Joseph Shulam),但以理.史坦(Daniel Stern),伊坦.許克夫(Eitan Shishkoff)及蓋伊.柯恩(Guy Cohen)。該論壇有來自10個不同國家的900名與會者,一同參與研習會和講座。今年是第五屆舉行,參加者來自以色列和亞洲日、韓、新加坡、菲律賓等七國教會。第一屆是2009年在日本舉行,當時只有日、韓、星、泰四個亞洲國家代表參與。

「好消息電視台」報道指,AMF的異象最早始於二次世界大戰之前,日本有一群基督徒領受到異象要為以色列禱告,以預備耶穌再來,八十多年來為此持續禱告。報道又指,今屆論壇的重點之一是彌賽亞信徒分享對「一個新人」和耶穌再來的的聖經觀點。伊坦.許克夫從新舊約多處經文解讀「一個新人」,他表示天父渴望招聚所有的兒女同歸於一。全球靈糧網絡主席周神助牧師表示,是次聚集對台灣來說是更實際體會到什麼是一個新人,過去主要從聖經中的地理歷史和實質體驗認識與以色列的關係,但一個新人的意義是很深層的。耶穌在十字架上已經做了一個新人,也就是拆毀外邦人和猶太人中間的牆。

下一屆AMF將於2019年在曼谷舉行。泰國長期以來一直是完成軍訓的以色列年輕人的旅遊目的地。泰國的基督徒高度關注以色列,希望以柔和的方式傳福音給以色列人。直子牧師認為,AMF有助打開亞洲信徒的眼睛。

(來源:好消息電視台、Kehila News,2017年9月21日,Vasco Lam編譯報道)

禱告:求神激動整個亞洲的基督徒都關心以色列。

經歷主裡的完全修復 -【Joyce Meyer】專欄

 

我們的神專事修復工作,祂要在信徒生命的每一方面修好無缺,改變我們成為新造的人,正如哥林多後書五章17節所說:「舊事已過,都變成新的了。」

曾幾何時,我逼切希望能從過往被虐的經歷重新振作起來,以為等到長大,可以離開這個家的時候,就能將苦痛放下,然而,原來我的心靈和思緒才是癥結所在。我需要醫治和修復,才不會讓成長階段的不幸遭遇繼續荼毒自己。

我能有這樣的領悟,乃來自一位到我們教會宣講信息的女士,她分享了被虐後得神醫治的見證。我的丈夫達夫買了她的書給我,但剛開始讀它時已感到悲痛莫名,我將書擲向房間的一角,拒絕再看下去。然而,就在那刻,我清楚聽到聖靈對我說:「喬依絲,是時候了。」神實在為我預備了從未想過的更美生命,祂要重建我的心靈,好能享受這樣的生命。

以賽亞書六十一章7節說:「你們必得加倍的好處,代替所受的羞辱,分中所得的喜樂,必代替所受的凌辱,在境內必得加倍的產業,永遠之樂必歸與你們。」

經文指出的是,不論我們曾作過甚麼、經歷甚麼,神都能徹底的重新建立我們,祂要領我們到更美之地,是沒經過人生的種種崎嶇所不能到達的,祂要因我們所受的患難加倍的賞賜我們!

經文中提及「代替所受的羞辱」,究竟羞辱是甚麼一回事?由於被父親虐待,多年以來我都是個容易感到羞耻的人,我想到一定是自己的問題,父親才會這樣待我。然而,在我們接受耶穌為個人的救主時,祂賜給我們的首份禮物就是稱義,或與神和好(林後五21) ,這是個相當重要的道理,因為仇敵只想我們注視自己的種種問題,因而把焦點放在自己的諸般缺失,這樣下去,我們的問題只會如雪球般越滾越大,叫我們招架不住。

想想,我們若要修好一套破舊、損毀的沙發,首先要做的就是除掉那舊有的漆面。我們的生命有不少要除掉的東西,這可以是舊有的、不蒙神悅納的思維和態度……又或是不正常的、攔阻你跟從神心意的人際關係。不論是甚麼,你可以這樣禱告:「主啊,求祢除去所有於我無益,和攔阻我與祢同行的東西。為清理我生命要作的事,祢儘管作吧。」

修復過程的下一個工序就是打磨。你生命中曾否遇到那些只會惹你生氣的人? 其實他們就像砂紙,神會使用他們來去掉我們的稜角,好叫我們行事為人,能結出聖靈在我們心裡栽下的各樣美善果子。打磨以後,就有加封蓋印的程序,對信徒而言,我們原是受了聖靈的印記。(弗四30)

完成這一切工序以後,這套沙發仍須定時除塵和擦亮,神在我的生命中就經常作這擦亮的工作。我們與神同行是一生之久的旅程,要使我們更親近祂、更像基督。 因此,當聖靈為罪或其他的犯錯責備我們,我們都當感恩,因為這是祂擦亮我們的時候,好叫我們緊貼神的心意而活,不偏離左右。

不論你正身處這修復過程的哪一階段,今天就定意讓神醫治你,並專心跟從聖靈的帶領,信靠祂,祂必引導你走義路,在生命的各環節裡,使你能靠祂修補缺損,完整無瑕!


文@Joyce Meyer
譯@Shirley Cheng

相信耶穌的猶太信徒和外邦信徒都被稱為基督徒嗎? -【請教拉比】專欄

相信耶穌的猶太信徒和外邦信徒都被稱為基督徒嗎?

拉比回答:

聖經中通常將所有相信耶穌的信徒定義為基督徒,而通過對希臘語和希伯來語的研究就能清楚「基督徒」一詞的適用範圍。

使徒行傳11:26:「找著了,就帶他到安提阿去。他們足有一年的工夫和教會一同聚集,教訓了許多人。門徒稱為基督徒是從安提阿起首。」使徒保羅和巴拿巴二人到安提阿去傳福音,培養門徒。世界上外邦人中的任何一個地方都不曾有過像安提阿這樣的復興。在新約中,相信耶穌的這個問題一直在猶太社區和整個以色列國家中被嚴格看守。現在聖靈在安提阿大顯作為,外邦人都來相信猶太人的彌賽亞耶穌。這對猶太人來說絕對是件新鮮事。

「外邦人」這個詞的意思是「在當時歷史背景下,代表那些與神沒有契約關係的國民」。然而,現在我們看到有大量的外邦人來信猶太人的彌賽亞。使徒保羅和巴拿巴也很清楚,這些人已經被真正的重生了。顯然地,他們不再需要通過受割禮進入亞伯拉罕之約來獲得重生,因為他們已經被重生了並被聖靈所充滿。所以問題是:他們重生之後被稱作什麼?對新信徒使用的希臘詞語“mathetes”,意味著「門徒」或「學生」。他們就是被使徒保羅和巴拿巴正在訓練的新的信徒。

記住,此時的保羅和巴拿巴是使徒,不是門徒,而外邦的這些新信徒則是門徒和學生。使徒們需要有一個術語來正確地定義外邦的新信徒(包括門徒和”mathetes”)所以稱他們為基督徒,意思是耶穌的,或者「猶太彌賽亞」的追隨者,以此來區別於其他不信猶太彌賽亞耶穌的外邦人。這個詞從來沒有用於確定保羅和巴拿巴,或任何其他的猶太人信徒。這顯然是指相信耶穌是彌賽亞的外邦新信徒。

猶太人一直被稱為猶太人,不管他們是否相信耶穌。在當時的猶太社區,用「神的道的追隨者」這一術語來區分那些相信耶穌是彌賽亞的猶太人和不信耶穌的猶太人。所以,從最開始進入新約時並沒有改變你的性別或你的國籍、男性或者女性、猶太人或者外邦人。正如保羅在哥林多前書7:18中明確表示「有人已受割禮蒙召呢,就不要廢割禮;有人未受割禮蒙召呢,就不要受割禮。」「基督徒」一詞被親切地給了外邦的新信徒,就是現在那些在新約下接受耶穌是彌賽亞的人們。

使徒行傳26:28:「亞基帕對保羅說:你想稍微一勸,便叫我作基督徒啊!」亞基帕王是一個繼承混合傳統的人,被認為是一個外邦人,因此他正在承認如果他作為外邦人,可以被說服相信耶穌基督,他也會因此被稱為「基督徒」,一個相信耶穌的外邦人。

另外,當彼得遊歷歐亞大陸跟一群混合的群眾講話時,這其中既有信徒又有非信徒,他說重生的猶太人會因信仰而遭受迫害,並在聖經中彼得前書4章16節告訴他們說,作為非猶太人的基督徒,不要因此而羞恥,並有可能為耶穌基督之名而受苦。彼得前書4:16:「若為作基督徒受苦,卻不要羞恥,倒要因這名歸榮耀給神」。

所有的這三處經文清楚地說明,將相信耶穌的外邦信徒定義為基督徒,意思是在新約中「猶太彌賽亞耶穌的追隨者」,並成為眾信徒身體中的一部分  。


文@Ari Sorko-Ram (作者是以色列彌賽亞猶太人運動的重要領袖,也是Maoz Israel Ministries創辦人,精於教導聖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