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禱告空間 在創意和互動中體會神的同在

在德國和歐洲其他國家,機構在校園設立「禱告空間」(Prayer Spaces in Schools),讓學生能在一個安全的空間,以富創意和互動的方式,探索生活中、靈性上和信仰上的問題。

「禱告空間」讓學生提供一個安全的空間,以富創意和互動的方式探索生活和信仰的問題。

「禱告空間」是一個由課室改成的祈禱室,讓同學在課堂裡,或課間休息時,透過其中設立不同的禱告站安靜和反思,與神連結,開始了解和體驗神的同在。其中針對疫情的最新項目「疫情下的希望傘」設有10個以情感為主題的禱告站:傷感、孤獨、感恩、謊言和內疚、希望和信心等。學生來到禱告空間,向神說出自己的疑問、憂慮和需要。Jana Nimmo2010年在德國設立禱告空間,她受訪時說:「有些學生雖然沒有宗教信仰,但卻對神以及與祂建立關係感興趣。許多未認識神的學生表示,在禱告空間感受到愛和平安。」

同學在課堂裡或休息時,透過禱告與神連結,體驗神的同在。

Nimmo還指出,在疫情期間和過後,設立「禱告空間」的機會少了,但他們看見禱告的需要正在加贈。「恐懼和擔憂的氣氛前所未有地籠罩我們,人民為疾病和經濟擔憂,在家庭造成不少張力和爭吵,這裡輔導兒童和青少年的心理學家的預約都滿了。學校理應是一個安全的空間,讓學生可以自由地分享。」德國的禱告空間有一半是在基督教學校內開設,其他是非基督教的學校,參與的學生主要就讀小學至初中。

「禱告空間」一般為期數天,有些是一天,但也有持續一周的。當地社區的老師、義工、學生父母或祖父母會在禱告室幫忙。Nimmo說:「無論學生是否有信仰,我們都歡迎,並鼓勵他們以對他們有意義的方式使用禱告空間。然而我們清楚表明,禱告空間是植根於基督徒相信禱告的力量和聖靈的工作。」

學生的分享和禱告需要。

被問到未來的發展時,Nimmo表示:「人們需要一個反思和祈禱的空間,同時我發現,人們對屬靈的事更開放。我最近在車裡聽到收音機播放一首歌曲,〈如果不相信有奇蹟,我就是愚蠢〉(I would be stupid not to believe in miracles),在5至10年前,這樣的歌曲不可能在德國播放。世界的需要和不可掌控的情況引發人更多去尋求比自己更大的力量。」

除了德國,「禱告空間」也在愛爾蘭、奧地利、荷蘭和馬耳他開展。國際總監 Phil Togwell指出:「2019年,在新冠疫情之前,我們在全球許多國家的學校設立了750多個禱告空間。儘管過去兩年變得困難,但如今數字正再次快速上升。禱告空間成為兒童和年青人探索自己的感受和問題的安全空間,尤其是探索關於神的疑問。」

禱告:願神使用校園的禱告空間,願聖靈充滿人心並安慰受傷的心靈,各地的教會成為當地的光和鹽。

(來源:Evangelical Focus,2021年2月7日,Irene Sung編譯報導。)

 

萬箭齊發 復興校園

新學年開始,全港各區的教會、機構於大專、中學、小學發起各式各樣的福音行動,希望以「萬箭齊發」的方式奪回下一代。各區教會與事工網絡正展現新形態的合一,興起青年人的生命展露福音的大能。

各區的教會網絡,於本學年之始一同在多間中學及大學推動「尋找珍寶」行動。學生準備自製珍寶卡和珍寶珠,回到學校送給校內同是信徒的同學或新生,提醒他們都是神的珍寶。多區的教會及機構網絡一同響應,包括東區校園事工網絡,約有18間學校參與,他們更已經自製珍寶卡。港島南區的網絡亦被激勵,約5間學校將會加入。東九龍區的網絡連同慈黃區及Show Love Movement等亦發起接近20間學校的同學參與,設計珍寶卡,一同尋找珍寶。歡迎其他區域自發加入。行動資料

多間中小學推動「尋找珍寶」行動,
學生準備自製珍寶卡送給同學,
提醒他們都是神的珍寶。

燊火青年網絡(U-fire)總幹事胡裕勇表示,過往各區網絡的連結及近來的Acts 2 Gather 平台帶來了「地區化新動力」。「我們不再需要以某一個機構或單位的名義去開展活動,而是有相同異象,演繹和推行的時候卻可以保存各自的獨特性」。現在大家各按其職、發揮各自的強項而不分你我,推動福音比以前容易了。這樣可以讓所有參與的人都擁抱同一異象,同時連結校園及地區教會網絡,做到百花齊放卻又合一。

另一方面,大專的福音事工亦有同樣景象。香港基督徒學生福音團契(FES)、學園傳道會及U-fire近年來一直同行及保持交流,早前FES更在開

學前舉辦培靈奮進大會,點燃大專生對福音的熱情。三個機構期望建立長遠的關係,互相合作接觸不同類型的學生:著重理性思考的、著重禱告敬拜的、想要行動的、著重社會公義和弱勢社群的。香港基督徒學生福音團契大專部主任盧家輝(Fox)曾說:「當青年人關心這些議題,而教會不關心,教會就會和他們越來越疏遠!」因此他們也在尋問福音的新可能,正探索如何突破傳福音的框框。

至於三個機構是否會有下一步聯合行動?胡裕勇表示:「現階段我們只是認識各自在校園的工作,建立關係和信任。然而,這種互相接納和認可,比因著合辦一個聚會或活動的『合一』來得更可貴。」Fox也表示:「聖靈帶領我們三個機構在一起,因為我們都希望和大專的青年人同行。」各機構都明白到牧養青年人的方式已經改變,不能再用舊的方法、單打獨鬥,有必要共同尋求新的策略,面對下一代的流失。

胡留意到現在青年人的需要:「現今的青年人要求信仰與生活不能脫勾,他們渴望看到真實生命的呈現,明白自己如何活出耶穌的樣式。教會需要更真實地進入生活之中,不能僅限於聚會當中,否則就要面對下一代大規模的流失。」他發現青年人很想知道信仰如何不只是聽和講,更可以在生活中流露出福音的大能。當別人可以從你生活中的抉擇,好像學業、態度、關係或金錢等方面,看到生命的信息,你口中所傳的才有說服力。

要興起學校,可以透過「徒園結義」行動招募更多義軍,一同守望校園。各區的大專校園亦會持續有禱告祭壇,相信不止息的禱告敬拜會點燃下一波的復興。有興趣的學生可以參看Acts 2 Gather Facebook,謝謝。

(記者林暐皓報道)

【Kingdom LIFE】「尋人啟示」Card Game 建立團隊創意佈道

暑假是教會、校園團契舉辦青年活動、營會的黃金期,籌辦人往往要攪盡腦汁創作既能帶來歡樂氣氛,又具有意義,甚至是有外展功能的遊戲。燊火青年網絡(U Fire Networks)結集過往帶領活動的經驗,研發了一套「尋人啟示」遊戲卡(Card Game),有齊以上元素,讓參與者隨時隨地以輕鬆方式重溫聖經教導,並接觸身邊的人。

燊火青年網絡總幹事胡裕勇向本報表示,「尋人啟示」遊戲卡目標是鼓勵年青人以創意方式接觸身邊的人,既可以建立團隊,也可以作外展佈道。遊戲強調隊員的溝通,以及彼此相愛的氛圍,如此才可以感染身邊的人。參與遊戲者的年齡層橫跨12至65歲,甚至在家長帶領下,小孩子都可以參與。

遊戲卡由多種不同功能的卡組成,當中有清晰的活動指引,因此即使從未接觸此遊戲的人,都可以自行組隊玩。時間約一小時,以小組形式進行,參加人數為3至5人。在遊戲開始之先,建議參加者先同心祈禱、敬拜,預備好與神同行的心。接著,每人抽一張「角色牌」,以牌上描述的角色身份特徵及職責進行活動,當中包括使徒、先知、傳福音、牧師、教師五個角色。例如教師的特徵是「熱衷於發展有成效的教材,組織、系統、架構,好讓信徒得到長期適切的教導」,在活動之中的職責就是「文字與圖像記錄、計時、理解和解釋任務」。「每個角色都有不同恩賜,如何彼此配搭,正是希望參加者學到的。」

分配角色之後,教師會先讀出遊戲的「故事背景」,也就是基督信仰的基本背景,然後再由使徒帶領大家讀出「團隊宣言」,宣告相信靠著神的愛,可以祝福身邊的人及整個城市。接下來活動正式開始,抽取「天國八福」任務卡,比如抽到「憐恤卡」,上面寫著負責角色為牧師,就由牧師讀出經文﹕「憐恤人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蒙憐恤。」(馬5﹕7)而這卡要執行的任務是全組人互相按摩,彼此分享身心靈及代禱。「在校園或街上這樣做,正是表達我們如何彼此相愛。」事實上,「天國八福」任務卡,內容大都是團隊內部的熱身活動,大約進行兩項任務就可以了。

完成「天國八福」之後,組員可以抽取「尋人啟示」任務卡,其中的活動都是對外為主的,任務包括找五個不同姓氏的人,跟他們拍照,然後為對方祈禱;在現場尋找基督徒,為他們祝福祈禱;邀請途人為團隊錄影跳舞敬拜的過程等等。曾有人在校園中玩這個遊戲時,抽到跳舞敬拜的卡,為其錄影的途人被他們所唱的詩歌吸引,向他們查詢信仰的問題。這種接觸人的方式,不會令人感覺「很宗教」,反而會覺得自己在「幫別人完成任務」,更容易打開溝通之門。

 

在執行某些「尋人啟示」任務之前,還需要抽取「對象卡」,例如男或女、不同年齡層、外表特徵等等,既可以增加遊戲的趣味性,又能擴闊參加者接觸其他人的層面,有空間放下自己的想法,讓神介入在接觸人群的過程中。

「尋人啟示」遊戲卡於今年5月推出,隨即在柴灣教會聯合訓練中首次試玩。當時一個團隊按照「對象卡」的指示,接觸到三名少女,剛好下起雨來,便與她們在涼亭中彼此分享,想不到對方竟願意打開心窗,講出自己的憂慮及難過事情,最後團隊為少女祝福祈禱,整個過程大概廿分鐘左右。「『對人』的任務是不需要計時的。」胡裕勇說,「我們會鼓勵他們在過程中心裡禱告,向聖靈開放、保持敏感,全組一起向社區發放祝福。」他提醒參與者,可以帶著金句卡、小禮物去玩,送給接觸到的每個人。

第一批遊戲卡印製了500套,剛推出已收到100個來自不同教會、團體的訂購,可謂非常搶手。「年青人的創作是天馬行空的,而這套遊戲卡的出現,也是因為年青人的彼此同行,一同創作及互相刺激,然後再不斷修改、優化,加上有心人投放資源。遊戲卡成就了青年人的夢想與創意,同時讓上一代參與支持,以至青年人的夢被發掘出來。」胡裕勇引述調查指,教會青年人不斷流失,現在正是檢視如何迎合新世代的需要。「這套遊戲卡可能會在3至5年間被淡忘,但其中的創意、同行、宣教的心仍在﹗」

讓孩子遇見神:使父親的心轉向兒女,兒女的心轉向父親 -【藝術•敬拜•宣教】專欄

美國著名畫家艾奇恩•卡瑪瑞克(Akiane Kramarik)8歲時,畫了世界聞名的「和平之君」主耶穌的畫作,靈感來自她的異夢,她在夢中遇見主耶穌。艾奇恩雖然出生在無宗教信仰的家庭,但神賜給她超凡藝術繪畫的恩膏,她的畫作將神啓示性訊息傳達給她的家人及全世界!這是藝術文化宣教的最佳例子之一。

另外,神透過她帶領她的家人認識神,她的家人因她的神蹟而受益,成為神的真正信徒。從她的例子,我們可以看見神樂意選擇小孩子與衪同工,成為神的「代言人」!從而「使父親的心轉向兒女,兒女的心轉向父親」(瑪四6)。

敬虔藝術是一種強而有力轉化生命的力量!感恩神給我靈感為聖約教會堅樂小學設計3D福音壁畫「路的抉擇」,並與文化宣教士團隊、堅樂小學的學生攜手一起繪畫創作,以生命影響生命!在導賞工作坊教導他們如何創意地拍攝3D相片與別人建立連繫,透過欣賞壁畫向朋輩、家長和社區居民分享福音壁畫的故事,成為「校園宣教大使」!與神同工,成為神的「代言人」!

奉耶穌基督的名,祝福凡參與福音壁畫事工的孩子們,生命必遇見神,必被轉化!在此更呼籲願意委身以藝術來宣教的年青人,接受培訓成為文化宣教士,將正向價值及聖經的世界觀透過藝術轉化校園,建立敬虔的神國文化。有負擔的弟兄姊妹請於「藝術敬拜宣教Art, Worship, Mission」的facebook登記。


文@Esther Praise

(作者為文化宣教士,FB: Art, Worship, Mis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