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化生命的土壤 -【栽種生命樹】專欄

家庭本是溫暖、安全,可以讓人歇息的地方,但如果家庭中充滿了言語或行為上的暴力,活在這環境下的家人,就仿如活在風暴中。另一方面,如果家庭中有未處理的糾紛或誤會,家庭成員會以抽離或迴避的方式來表達內心的不快。當情況持續,家人會互相冷漠對待,關係越見疏離,難以感受到愛。

無論是哪種情況,家庭中的成員都會各自尋找自處的方法,根據家庭治療師羅納德的分享,家人或會採用四種模式來應對:順從,刻意避免衝突,忽視或壓抑自身意願;叛逆,反抗權威,不按照別人的要求做事,抵制別人設定的目標;攻擊,將自己的沮喪或失敗歸咎於別人,認為是別人的錯造成自己今天的處境;斷離,產生強烈的無力感,選擇以離開或斷絕關係來面對家庭糾紛。

上述的各種情況,都會促使「沉溺樹」的根萌芽生長,而家庭中的批評或攻擊,更會直接影響家庭成員的自我形象或自我價值。無論是覺得自己無用,無價值,還是自視過高,覺得每件事都要以自己為中心,這些都是扭曲了的自我價值,會帶來負面影響。

要由沉溺的土壤轉化為養育的土壤,有下列五項建議可供參考:1.  尋根——回顧自己成長及家庭中各人的關係。繪畫家庭樹或家庭圖,去認識沉溺樹中最影響自己的是哪一條黑暗的根,嘗試描述家中的「土壤」環境。

  1. 畫根——按自己的情況與信任的人分享家庭圖。如果與家人或親友分享,可以邀請他們補充家庭圖的內容,幫助自己有更全面的了解,原則是不可互相批評或攻擊。
  2. 連根——除了自己的家庭圖,請同樣為父母畫出他們的家庭圖。如果從來沒有聽過父母的成長經歷,不妨主動問問他們。有足夠資料後,可從三張家庭圖中連結父母及自己的「根」,看看有甚麼相同或不同的地方。如果父母成長時同樣沒有經歷過尊重和愛,他們可以怎樣突破限制,向子女表達出爱和尊重呢?
  3. 根化——最終需要於合適的時間與家人一同面對處境,以便各人可以從自身角度作出補充及澄清。家庭中的糾紛從來沒有「勝利者」,因為無論勝負,都會有家庭成員感到難過。當不同的畫面拼合,大家明白各人有自己的掙扎時,在沉溺的土壤中開始加入了「聆聽和尊重」,這是突破的第一步,亦是讓「根」由黑化淡的一步。
  4. 根治——明白「過去」對自己的影響,確定「未來」仍然掌握在自己手上。「現在」肯定自己的努力和價值,是神所愛的兒女。過往的經歷塑造了今天獨一無二的自己,接受已經發生的事實,坦誠面對自己的傷痛、憤怒、羞恥或過犯,承擔責任和後果,認罪悔改,回轉及改變,在神的愛中更新,這便是根治的方向。

「那時,你必仰起臉來毫無斑點;你也必堅固,無所懼怕。你必忘記你的苦楚,就是想起也如流過去的水一樣。」(伯11:15-16)

 

(本專欄完)

 

 

生命樹的土壤 – 【栽種生命樹】專欄

尊重:視對方為神所創造的獨特個體;肯定對方內心有一股成長的力量,能夠進步和成長的;珍惜和重視人進步和成長的價值。因生命是神所創造的,所以尊重乃是與生俱來,不需要爭取。人人需懂得尊重人,也當尊重自己。

群體中需要建立尊重文化,不單對他人,也對自己,而尊重他人也反影出尊重自己,因對待別人的態度也會反射到自己身上。尊重別人,別人也會尊重自己。重視他人的價值,他人亦重視彼此的關係。

聆聽:在生活節奏急促的今天,人難以靜下心來聆聽別人的分享。但是聆聽是溝通中重要的一環,可以打開空間,讓對方感到尊重和接納,在安全的環境下敞開自己的心,分享生命中的經歷。

我們聽別人的話,往往只能聽到冰山一角,難以聽到對方最心底的心聲。人的內心世界有如冰山,有多個層次,由底至頂分別是靈性、渴望、期待、觀點、感覺及行為,而浮在水面上的只是外顯的行為。當我們初次與沉溺者接觸,很大機會面對當事人的抗拒或冷漠回應。我們需要明白他們行為背後的掙扎,協助他們表達出「冰山」下的感覺、觀點及渴望。受傷的人往往是孤單的人,特別需要被聆聽、了解和明白,如果有人可以與他們同行,有助他們改變沉溺行為。

合宜的身體接觸:這是愛的通用語言,但中華文化較為保守,較少有這種表達。有科學研究表明,所有溫血動物一生下來就有被觸摸的需要,如這需求被剝奪,會喪失慾望,導致生長遲緩、智力下降,容易產生不正常行為。

在原始信仰系統中,早已認為我們的雙手和身體本身就具有療癒性,接觸能引起心靈之間連接能量的作用,亦往往反映人們內心深處潛意識中怎樣看待彼此的關係,對方在自己生命中佔據的分量。同性之間可作合宜的握手、拍肩、擁抱,這是鞏固和增進關係的表達之一。

欣賞:「污穢的言語,一句不可出口、只要隨事說造就人的好話、叫聽見的人得益處。」(弗4:29)按聖經教導,污言穢語是指有消極影響的話,例如自貶、論斷、拆毀,這些說話一句都不可出口。對人有積極影響、能造就人的話,例如欣賞、肯定、祝福,可以叫聽見的人得益處。正向心理學者表示,親密關係中出現正向與負向語言的比例,至少要達到5比1以上。可惜在中國文化的家庭、公司組織或團體中,大部分缺少欣賞,多數是負面的批評。然而,一句批評的話足以抵銷五句欣賞的話。

欣賞和肯定的切入點有三項:1、不只肯定行為的結果,也肯定行為的過程,例如:「過程中你好努力。」2、不只肯定行為的本身,也肯定行為的意圖,例如:「你真的很有心。」(3)賦予行為新的意義或價值,找到它們的正向功能,例如:你給受助者在冷漠人間一點溫情。

 

 


「栽種生命樹」專欄介紹:詩篇1篇將人的生命比喻為一棵樹,壞的根會結出壞果子,好的根會結出好果子,就是神所祝福的生命。本專欄資料由基督教巴拿巴愛心服務團提供,透過一系列的專題文章,剖析生命樹的根、果子以及沈溺行為之間的影響與關係。

 

 

生命樹的根 – 【栽種生命樹】專欄

生命樹的主根——愛,對應的是羞恥:愛能帶來醫治和建立,在健康的環境中孕育和成長,人可以經歷到愛和學習去愛。父母子女間的愛原是沒有條件,不含功利計算的,所以哥林多前書13章中的「愛是永不止息」常被引用。「愛」是生命樹苗茁壯成長的主根,為其他根部成長提供主要養分,更可以為沉溺的根帶來改變和醫治。

生命樹的第二根——感恩,對應的是憂傷和憤怒:帖撒羅尼迦前書5章19節:「凡事感恩,因為是神在基督耶穌裡向你們所定的旨意。」「凡事感恩」不是指,神的旨意是要人在消極或不愉快的事上感恩,而是當人在傷痛,被人誤解和被人踐踏的時候,基督已經藉著十字架救贖了自己,將人從困苦,傷痛中拯救出來。因此人可以用耶穌的赦免去赦免傷害自己的人,叫人不被這事情或情緒所控制,因著主賜下跨越仇恨的能力而發出感謝。

生命樹的第三根——安全感,對應的是恐懼:安全感的根生長需要合適的「土壤」——人需要被尊重和肯定。由感恩開始,使人進入讚美、敬拜和禱告的狀態,令人經歷神的同在。當人發覺及意識到神是我們天上的爸爸,是供應、保護、遮蓋的源頭,會陪伴祂的兒女去面對歷史中不能面對的傷痛。人找到這份愛,從而也找到安全感。

生命樹的第四根——接納,對應的是孤單:福音書裡最能表達接納意義的,是路加福音15章中描述的父親等待浪子回家的故事。那等候的父親預表父神,當人感覺到,無論自己多麼污穢和軟弱,父神都願意擁抱自己,接納自己,因著這份奇妙的愛,人就會更懂得去信任神,信任自己,信任別人。「所以,你們要彼此接納,如同基督接納你們一樣,使榮耀歸與神。」(羅15:7)

生命樹的第五根——由感恩到信任:對應沉溺樹的根「羞恥、恐懼、孤單」,人難以相信自己和別人,更加沒有安全感。然而,神就是愛,祂就是等候我們回轉的父親,那份超然、無條件的接納和犧牲的愛,教導我們去愛,因為神已經先愛我們。經歷愛、懂得感恩,自然就能建立安全感,信任別人。

當人開始信任自己和別人,相信前面的人生路有神帶領,開始明白真理,愈來愈體會是恩典成就主在自己生命中的救贖,就能成為一位充滿信望愛的人。

 


「栽種生命樹」專欄介紹:

詩篇1篇將人的生命比喻為一棵樹,壞的根會結出壞果子,好的根會結出好果子,就是神所祝福的生命。本專欄資料由基督教巴拿巴愛心服務團提供,透過一系列的專題文章,剖析生命樹的根、果子以及沈溺行為之間的影響與關係。

 

 

生命樹的栽種工程 – 【栽種生命樹】專欄

當明白沉溺樹的扭曲後,我們便更容易掌握戒除沉溺行為的目標——將沉溺樹移植轉化為生命樹。創世記2-3章記載,神設立生命樹和分辨善惡樹,但人卻違反神的吩咐,吃了分辨善惡樹的果子。沉溺樹解構了從分辨善惡樹帶來的惡果。追索這惡果的由來,能夠了解沉溺背後的成因是罪的根源,再加上不良的成長土壤,帶來了許多羞恥感,並引發沉溺行為。

耶穌基督就是我們的生命。聖經使用了不同的名詞形容耶穌基督,幫助我們明白和接受衪成為我們生命的主。祂是生命樹、生命的糧、生命的水、生命的靈和生命的話語。生命的糧需要吃,生命的水需要喝,生命的靈是神的靈,生命的話語提醒我們、塑造我們,重建我們的屬靈人生。

聖經也常用葡萄來比喻神的子民,用葡萄樹比喻以色列民族,預表今日神的教會和肢體。耶穌比喻自己是葡萄樹,門徒為枝子。枝子與樹連結成為一體,比喻我們的生命不單要扎根,也要連結於主耶穌。如同昔日耶穌跟門徒所說的,若生命要結果子:第一,生命必須先被修剪;第二,枝子要常在主裡面。若人不在主裡面,離開了生命的源頭,當面對試探時便容易迷失、墮落、缺乏生命力。

事實上,生命需要處理成長經歷中的傷痛,檢視沉溺樹的根及原生家庭帶來的傷害,重新清理及包紮傷口。生命的更新,需要時間去抽離過去,以及沉澱在神的話語中,去處理歷史中的沉溺根源,否則沉溺者根本無能力活出一個有健康身心靈的人生。因此,戒除沉溺行為的焦點不單是完成一個療程,而是以生命樹為藍圖,進行生命重建的工程。

第一,認識歷史的創傷,找出自己的傷口,認識歷史的包袱,了解自己有沉溺行為的原因。第二,謙卑沉澱和默想。最重要是與神建立親密的關係,認識神的屬性、祂對自己的慈愛、救贖和肯定,甚至是對自己未來人生的帶領。因此,人若要重建生命,需要從聖經的真理領悟與葡萄樹連結的關係,要常在主裡面才會多結果子。這是建基於人明白神的話語,因為神的話語帶來潔淨,是生命必須的屬靈養份。第三,重建生命及家庭,並且回饋社會。人的焦點應該放在建立生命的根基及成長上。

當然,日子愈長,根基愈好,生命發揮的影響力也更大。例如摩西有40年在曠野沉澱,等候神,然後他在荊棘裡與神相遇就改變了他一生。神使用摩西,改變了當時以色列人在埃及為奴的命運,救贖了神的子民。保羅在大馬色路上與主相遇,但他沒有即時開始他的事奉。根據加拉太書記錄,保羅有三年的時間是在阿拉伯的沙漠裡沉澱,等候神,重整他的神學思想和人生觀,思考及預備神於三年前給他的召命——將福音傳遍外邦這個偉大的宣教使命。


「栽種生命樹」專欄介紹:

詩篇1篇將人的生命比喻為一棵樹,壞的根會結出壞果子,好的根會結出好果子,就是神所祝福的生命。本專欄資料由基督教巴拿巴愛心服務團提供,透過一系列的專題文章,剖析生命樹的根、果子以及沈溺行為之間的影響與關係。

 

 

沉溺的循環 -【栽種生命樹】專欄

根據雅各書1章14-15節經文,人被試探,乃是被自己的私慾牽引誘惑的。私慾既懷了胎,就生出罪來;罪既長成,就生出死來。沉溺是循環性的行為模式,由思想佔據、行為儀式化、強逼行為以及絕望四個階段環環相扣,組成系統。

思想佔據,沉溺者時常會有抽離,開心或滿足的感受。這種放鬆、舒壓的感覺會在大腦中形成記憶。當人進行沉溺行為時,大腦神經馬上會產生變化,人會希望回到那種抽離的感受中,因為大腦神經已經有這種聯繫。每當人遇到不快或困難,便會產生渴求,很難再抗拒這種沉溺行為,由思想佔據形成習慣性。

行為儀式化,人開始被習慣性地訓練到不斷繼續這沉溺行為,例如吸毒後馬上好興奮、馬上止痛、馬上忘記煩惱。漸漸地,沉溺行為成為慣性行為,難以停止。

強迫行為,許多人戒斷沉溺行為後,自己不想再犯,但那種慾望會不自覺地在腦海中浮現,因為一旦曾經上癮(就算已戒除),大腦神經細胞已經被改變,產生不平衡的狀態,大腦神經會經常「提醒」你,希望返回之前的狀態。這是一種神經衝動,令人有一種渴求,這種渴求是自動產生的。

絕望,人一旦進入了沉溺系統,生命就形成一個巨大的危機,因為身體會不斷提醒人進行沉溺行為,不斷戒又不斷重犯,形成沉溺循環,由失望至絕望。正如羅馬書7章18節所說:「我也知道,在我裡頭,就是我肉體之中,沒有良善。因為立志為善由得我,只是行出來由不得我。」當人陷入絕望,容易自暴自棄,拒絕別人協助,覺得自己「無得救」,唯有「等死」,加強了沉溺樹中的恐懼和羞恥感。

在某種程度而言,沉溺是與一些人或東西形成一種聯繫,而這種聯繫會令人變得沒有自由。從醫學角度看,這種聯繫是不會忘記的。當人脫離沉溺行為,大腦神經依然保留著以前沉溺時的感受。一旦以後遇到什麼困難或不開心的事情,這種舊有的聯繫就會出來引誘我們重複沉溺行為。沉溺很容易「復發」,難以徹底解除。福音戒毒是從生命樹的土壤入手,改變沉溺行為,最重要是我們的生命時刻與神相連。

如果我們聯繫的對象是人或物件,我們很容易陷入沉溺,而且它會經常回來引誘我們重複沉溺行為;如果我們與神的聯繫很強,這聯繫就可以成為我們生命最大的力量,喜樂的源頭,幫我們抵擋舊有生命中不好的聯繫。正如詩篇1章1-3節所說,「不從惡人的計謀,不站罪人的道路,不坐褻慢人的座位,唯喜愛耶和華的律法,晝夜思想,這人便為有福。他要像一棵樹栽在溪水旁,按時候結果子,葉子也不枯乾,凡他所做的,盡都順利。」


「栽種生命樹」專欄介紹:

詩篇1篇將人的生命比喻為一棵樹,壞的根會結出壞果子,好的根會結出好果子,就是神所祝福的生命。本專欄資料由基督教巴拿巴愛心服務團提供,透過一系列的專題文章,剖析生命樹的根、果子以及沈溺行為之間的影響與關係。

 

 

辨識沉溺樹的根 -【栽種生命樹】專欄

「沉溺」,意指人對一種物件或一種行為的慾念不能停止,不能自控,即使不想做,但也停止不了,如此就是進入了一個沉溺的狀態。當我們將沉溺比喻為一棵樹,它的成長受到功能失調的家庭影響,主要有六條粗大的根,根深蒂固地植根在人心靈裡面。

沉溺樹最大的根——羞恥。當生命中對我們有意義的照顧者向我們施虐,我們會感到一種深深的羞恥感。當羞恥感內化後,更會帶來恐懼,導致壓抑,影響自我形象,破壞人倫關係,產生其他負面情緒,破損及扭曲性格,更進一步令我們失去意志力,沒有動力去面對真正的自己,或受傷的我。神的家庭就是幫助我們行在光明中,能夠與神、與人、與己相交。當然,過程中需要有神的話語及聖靈去引導我們。

沉溺樹第二根——恐懼。當羞恥感內化,人容易出現許多恐懼,缺乏信心和動力,不敢嘗試新的事物,不能發揮神為你創造的潛質、能力、恩賜和才幹,不敢踏出去面對人生的挑戰與壓力。恐懼是一種想像,被負面思想和情緒帶動,其實想像的事70-80%不會在現實中發生。人需要懂得肯定自己,愛人愛己,才可以克服羞恥和恐懼。(約壹4:18)

沉溺樹第三根——憤怒。科學表明,人在憤怒的時候,智商只有五歲。憤怒產生的行為非常可怕,而且過後會感到後悔。憤怒不單傷害人際關係,更會傷害自己的健康。我們需要認識思想,情緒及行為之相互關係,不要被憤怒的情緒支配自己的行為反應。憤怒的時候,可以運用情緒智商提出的六秒鐘法則,等候六秒後再做決定,避免情緒過激影響判斷及決策。基督徒可以轉向禱告,容讓自己等一等,待情緒舒緩後再去處理問題。

沉溺樹第四根——憂傷。憂傷是因為在家庭關係和人際相處中受到傷害,例如應該愛自己的人不愛自己,應該親近的人卻侵犯自己。又或者因著成長經歷的挫敗,被離棄,沒有人明白自己,不懂求助,又不能自助,只能抑壓了那傷痛。愈是小時候受的傷,傷痛愈深。心靈憂傷是很深的傷害,令人好痛苦,因此,愈憂傷的人愈需要醫治心靈上的傷。

沉溺樹的第五根——孤單。當人找不到出路,就唯有孤獨地面對處境。羞恥、恐懼、憂傷的心靈好像被監禁一樣,受困者自然感到孤單。孤單的人感到被全世界遺棄,為了減低孤單的感觉,人會抽離自己,拒絕思考,好像進入黑洞一樣,唯有相信沉溺行為能短暫麻醉心靈上的痛苦。選擇哪種沉溺行為,要看成長環境。沉溺行為都是身不由己,這是一個「思想佔據」的狀態,人為了減輕心靈的痛苦,便會是迷了路。

沉溺樹的第六根——遺傳因子,不單是來自基因,更有機會是成長過程中的耳濡目染。因此,身體的健康固然重要,而心靈和情緒的健康同樣需要大眾關注。


「栽種生命樹」專欄介紹:

詩篇1篇將人的生命比喻為一棵樹,壞的根會結出壞果子,好的根會結出好果子,就是神所祝福的生命。本專欄資料由基督教巴拿巴愛心服務團提供,透過一系列的專題文章,剖析生命樹的根、果子以及沈溺行為之間的影響與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