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里蘭卡教堂酒店遭恐襲 逾二百人死 五百人受傷

斯里蘭卡多間教堂和酒店於復活節遭受伊斯蘭教狂熱份子發動連環爆炸襲擊,造成最少253人死亡,500多人受傷。死者包括多名兒童和最少38名外國人。

恐襲在上月21日發生,位於首都科倫坡、以北的內貢博和東面的拜蒂克洛共三家高級酒店、兩家天主教堂和一家福音派教會,早上遭多名自殺式襲擊者同步施襲。有報道指,在拜蒂克洛的福音派錫安教會,施襲者在教會外院發動襲擊時剛好有兒童行經,部分剛從主日學下課,他們在課堂中立志,願為主獻上生命,豈料旋即遭遇不測。該教會26名死者中有16人是小童,另有100人受傷, 若非有人在禮堂外攔截施襲者,死傷人數可能增加。

在當局搜捕疑犯的過程中,又造成最少15人死亡,包括6名小童。事後懷疑有基督徒的青年襲擊伊斯蘭教社區,有商店被毀。

當局相信襲擊由激進穆斯林組織「全國認主學大會組織」發動,伊斯蘭國則承認責任,並指是為了報復上月有穆斯林在新西蘭的清真寺被屠殺。外界指責政府一早收到恐襲情報,但無及時採取行動防範,又質疑大選臨近,政府可能因總理維克勒馬辛哈和總統西里塞納兩人之間的權鬥,以致沒有妥善處理恐襲威脅,惟兩人均否認接收過有關情報。政府在29日發出緊急命令,禁止國民蒙面,以便執法人員認人。

由於擔心會有新一輪襲擊,當地教會在恐襲後一周暫停聚會,天主教科倫坡總教區Malcolm Ranjith樞機在住所舉行電視直播彌撒,直斥恐襲是侮辱人性的行為,同時祈求人與人之間能和平共處,互相理解。在科倫坡,遇襲教堂外有天主教徒和佛教徒一同禱告,紀念遇難者。許多穆斯林亦參與基督徒的喪禮和他們舉行的抗議示威。當地基督徒領袖呼籲為全國合一禱告,同時加強堂會的保安。

斯里蘭卡人口七成為佛教徒,基督徒與穆斯林均屬少數,而且向來相安無事,事件令人擔憂斯里蘭卡受極端伊斯蘭教主義影響。

(來源:英國廣播公司美國全國公共廣播電台Christianity Today,2019年4月25至29日,文奴翻譯報導)

禱告:願主安慰斯里蘭卡人民與信徒的心,止住惡人的計謀,保護祂所愛的人,使他們在仇敵面前剛強壯膽。求主讓失喪的人找着生命意義,而非落入魔鬼的網羅,成為偷竊殺害毀壞的共犯。

堪薩斯先知甘保羅逝世

一代神國將領甘保羅(Paul Cain)2月12日逝世,享年89歲。根據甘保羅的事工網站資料,他在76年前開始服事,行過許多神蹟奇事和醫治。

甘保羅是1940年間的醫治復興運動中最年輕的講員。他跟同期的葛培理(Billy Graham)和奧羅爾羅伯茨(Oral Roberts)一樣,在大帳篷裡領會。他有出眾的預言恩賜,常常從群眾中召人出來,並詳細地述說他們的生命的事情,如地址、孩子的生日及同事的姓名等等。

到了1950年間,甘保羅到各國服事,他在瑞士和德國舉辦的帳篷特會吸引了多達30,000人參與,但知名度卻導致他出現不道德的生活方式。他持續同性戀和酗酒的行為一段長時間,並沒有再公開事奉。

直到1980年間,甘保羅與鮑勃•瓊斯(Bob Jones)訓練出稱為堪薩斯先知群的領袖,如約翰.保羅.傑克遜(John Paul Jackson)、吉姆.歌耳(Jim W. Goll)等等。他們影響了葡萄園教會運動,陳仲輝牧師、劉竹村牧師、郭美江牧師,甚至台北以琳書房,都出自這股水流。他又與鮑勃•瓊斯一起幫助畢邁可(Mike Bickle)建立堪薩斯市團契。

2005年,甘保羅在自己的公開道歉信中說:「我現在要承認以下事情:長久以來,我都在同性戀和酗酒中掙扎。我當時應該立刻認罪,但我卻否認真相,我為此道歉……」雷克.喬納(Rick Joyner)、畢邁可及傑克.戴雅(Jack Deere)當時曾公開指責他,並要求他參與一個恢復旅程。他們又為「看見甘保羅生命的問題的同時,仍然支持他的事工」道歉。

他的屬靈遺產之一是他對將臨復興的異象,他曾預言:「將有一種比潮汐更大的東西——一場巨大的屬靈地震來到……神將再次震動地……祂的榮耀將會被揭示。一個「沒有面孔」(Faceless)的一代……人數眾多……有報導會說整個世界都在為耶穌瘋狂……體育場館充斥著滿溢的復活和醫治的神蹟。」

甘保羅在事工網站說:「我堅信,神正在教會內和教會間做一些美妙的事情。我們生活在一個充滿機會的時代,很高興聽到有如此多的教會正在成長並經歷了神聖靈的澆灌。預言服事帶來很大的鼓勵,特別是在逆境中。」他又說:「神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呼召我們,行在聖靈的大能中,以基督的義行出清潔的行為,並且教會會更加合一地執行使命。」

甘保羅又指出聖言與瑞碼(rhema)同樣重要:「我深信,神在今天和世世代代向祂的子民所說的最有力的方式,就是通過聖靈感動,無誤和不變的聖經。而當你看到今天神的教會時,很明顯預言的恩賜已在教會中得到恢復,預言是神與子民自然的溝通方式。我們要有智慧地將每一個啟示或預言與神永恆話語作對照。」

(來源:甘保羅事工網站God TVCharisma News,2019年2月12至13日,Vasco Lam綜合編譯報導)

禱告:讓先知恩賜在神的教會廣被恢復的同時,也提醒我們要活出聖潔生命。

國際基督徒猶太人團契 創會主席埃克斯坦逝世

國際基督徒猶太人團契(International Fellowship of Christians and Jews,IFCJ)創會主席埃克斯坦(Yechiel Eckstein)2月6日突然病逝,終年67歲。

組織發布訃聞悼念埃克斯坦。訃聞說,埃克斯坦是具遠見的領袖、拉比、朋友及同工。他是基督教和猶太人群體中的偉人,時刻協助以色列和猶太人。他締結基督教和猶太教的友誼,功績永垂不朽。

埃克斯坦在1983年創立IFCJ,畢生致力幫助低收入的以色列家庭和大屠殺倖存者,建立以色列國和猶太民族。組織多年來籌得超過14億美元善款,當中主要來自美國福音派基督徒。他們協助以色列境內的新移民,提供就業指導,兒童保育解決方案以及向有需要的人的提供協助。在他離世前的四年間,他協助了來自31個國家遭受經濟困難、迫逼及恐怖生活環境的一萬七千多人移民到以色列。2003年,組織更被當地報章Ha’aretz列為國內第二大慈善機構。

以色列總統里夫林發文告表揚埃克斯坦在人道工作的貢獻,稱他為「偉人、偉大的猶太人、偉大的猶太復國主義者。」總理內塔尼亞胡讚揚他「努力為以色列人民求福祉,強化基督徒群體與以色列的關係。他是一個祝福。」

喪禮在2月7日舉行,數以千計人士及名人前來吊唁。其女兒讚揚他對家庭、國家及工作忠心奉獻。她說:「你畢生為他人謀幸福,雙手不住地作善工。你永遠受人頌揚。」

(來源:Christian Headlines Jerusalem Post,2019年2月7日,林國祥編譯報導)

禱告:為埃克斯坦的貢獻感恩,願更多以行動支持猶太人的基督徒興起。

《一百人的遺書》微電影首映 暨CBN分享2018

視博恩香港(CBN)於11月17日在世界殯儀館舉辦微電影《晨霧漸破曉》首映及分享會。該微電影由CBN「一百人的遺書」事工團隊製作,故事以喪禮為題材,內容講述在媽媽喪禮前夕,爸爸、哥哥及妹妹三人面對至親離逝滿懷思念,在尋找媽媽生前最愛歌曲的過程中,經歷從哀傷轉向盼望。CBN期待透過這微電影與觀眾一起反思「末了未了」的生命之謎,探討死亡與永恆生命的關係和意義。

CBN自2015年推動生命教育事工「一百人的遺書」,是為回應社會上輕生不斷的現象,盼望大眾從新角度思考「遺書」的意義。除了舉辦生命教育活動,如以生死為題的講座、參觀殮房、墳場、遺體防腐計劃等等,CBN亦製作《一百人的遺書》節目,邀請知名人士拍攝,藉他們的生命反思激勵大眾。

首映當天,「一百人的遺書」節目嘉賓,資深藝人何嘉麗小姐分享了她與爸爸的故事。何嘉麗曾在節目中提到她的喪禮上若有一張空櫈,可能是爸爸的,因她與爸爸失去聯絡多年。想不到節目播出後,在神的奇妙安排下,經有心人連結,她與爸爸再次重聚,更把握機會陪伴爸爸在世的最後一段日子,人生再無遺憾。

CBN《星火飛騰》節目主持人萬得康牧師在會中分享信息,從信仰角度講述生命的奧秘。大部分人一生當中都不會怎样思考生命的意義,但總會在某些場合中會思想生命,安息禮拜就是其中之一。一位作家曾說過,唯有我們學會死亡,才會懂得活著。當我們真正了解,每個人都有面對死亡的一天,從人生的終點回望人生的起點時,我們的價值觀可能會完全不同。

大部分彌留的人覺得最遺憾的事情都與物質金錢、名譽地位無關,而是覺得自己花不夠時間在愛的人身上,或在有意義的事情上。人在生命終點沉澱下來的是一份情。對基督徒來說,能送給別人最重要的東西,就是一個永生的盼望。今生的結束,是永恆生命的開始,這份盼望能替代憂傷的眼淚,讓人心中得平安。

(KRT訊)

美宣教士喀麥隆遭槍撃亡 舉家移居工場僅兩周

來自美國印第安納州(Indiana)浸信會宣教士韋斯可(Charles Wesco),在10月30日乘車途經喀麥隆西北部地區,遭兩顆子彈穿過擋風玻璃撃中身亡。

韋斯可與妻兒兩星期前剛剛抵達喀麥隆定居宣教,韋斯可就遭流彈撃中身亡,令人痛心。據稱,他在巴門達鎮(Bamenda)附近被叛亂分子和政府士兵之間交火的流彈擊中。作戰雙方都不願意承認責任。喀麥隆國防部長說,韋斯科遇到了正在準備攻擊附近一所大學的叛亂分子。分離主義份子則認為,韋斯可是被政府子彈擊斃。

韋斯可兩年前開始在美國籌款,計劃到喀麥隆宣教。今年十月計劃實現了,他們一家移居喀麥隆。他是家中8個孩子的父親。他曾在代禱信中表示:「請大家繼續為我們禱告,喀麥隆是多麽需要基督的福音。」

韋斯可美國母會信徒浸信會(Believers Baptist Church)牧師Dave HaIyaman悼念他:「我們對韋斯可遇害感到極度悲傷,但相信在這事上有神的心意。」

喀麥隆資深牧師Edward Njini表示:「我們對宣教士的死感到遺憾。他被開槍射殺實屬不幸。我不認為他是目標。」

喀麥隆局勢動盪不安,西部英語區長期被法語區的中央政府打壓,處與弱勢使他們日漸邊緣化,因此分離主義份子組成運動,希望脱離中央政府領導,建立一個名為亞巴佐尼亞(Ambazonia)的獨立國家。近年政府安全部隊和分離主義武裝團體經常爆發暴力衝突,造成英語區400名平民身亡,數以萬計難民逃離家園。

(來源:Charisma NewsRNS,2018年10月31日及11月1日,林國祥綜合編譯報導)

禱告:求神安慰韋斯可一家,祈求福音臨到喀麥隆。

《信息版聖經》編譯畢德生安息主懷

被譽為「牧師的牧師」的作家及聖經學者畢德生(Eugene Peterson),於10月22日主懷安息,終年85歲。

畢德生屬美國長老會。1963年,畢德生在馬里蘭州貝萊爾市(Bel Air, Maryland)創立基督我王長老會(Christ Our King Presbyterian Church),牧會近三十載。1991年,他到温哥華維真學院(Regent CoIIege)任靈修神學榮譽教授,直至2006年退休。

香港宗教更新運動胡志偉牧師在90年代師從畢德生,並獲他個別指導,完成畢業論文。他在事工網站撰寫評論,讚揚畢德生「忠於基督多於本身宗派,閱讀範疇是基督教的不同傳統與宗派。」

畢德生著作甚豐,超過30本。他最著名的作品是他憑藉個人讀經領受及多年牧會經驗,用現代英語重譯聖經,花了12年完成的《信息版聖經》(The Message)。胡志偉表示,畢德生非常重視聖經,視之為靈性及牧職之本源。胡又將其著作分為聖經教導、教牧職事及靈性生活三大類,包括有《信息版聖經》、《聖經好好吃》(Eat This Book)、《聽主微聲》(Praying with Jesus)、他的自傳《牧者的翱翔:畢德生的40個牧養筆記》(The Pastor)、《俗世聖徒》(Leap Over a Wall)及基督教的經典《恆久專一的順服》(原書名:《靈命更新禮讚》,A Long Obedience in the Same Direction)。

2017年,他接受媒體訪問時表示認同同性婚姻,引發福音派強烈迴響。他其後澄清當時是以長老會牧師回答假設性問題,並收回有關言論。

胡志偉在缅懷老師的文章中說:「一代名牧過去,畢牧師留下甚為豐富的靈性遺產,讓我們享用與消費。」又說:「到目前為止,我只從畢牧師身上學到的只是皮毛,睹書思人,謹以此文向老師深表謝意。」

(來源 :Christian HeadIinesRNS香港教會更新運動網站,2018年10月22日及26日,林國祥編譯報導)

禱告:感謝畢德生牧師留給教會的豐富遺產。

獻給無名的傳道者 邊雲波安息主懷「因信仍舊說話」

旅世93載的邊雲波弟兄於2018年2月14日下午5時33分在中國寧波安息主懷。

生於1925年三月12日的邊雲波,於1945年在重慶中央大學教育系就讀時,立志獻身成為傳道人。1948年,23歲中國年輕人邊雲波,受著神的感動,一口氣寫下600行長詩,紀念在偏鄉宣教的無名傳道者。他寫下《獻給無名的傳道者》這首敘事詩後,即遠赴雲南邊疆向少數民族傳福音、建立教會,並在雲南聖經學院任教。邊雲波一生留下大量文字的創作,《獻給無名的傳道者》至今仍廣為流傳,激勵了許多基督徒在困境中重新站立,也提醒今天教會及信徒善用文化媒介傳福音的重要性。對於死亡,邊雲波曾以「仰望新耶路撒冷—更美的家鄉」為題分享:「我們信主的人在地上,都是客旅、寄居的,這世界並非家鄉,有一天我們要離開世界,就像是搬家,搬到更好的地方,就是樂園。」

宇宙光全人關懷機構2017年曾以《獻給無名的傳道者》演出敘事劇。機構總幹事林治平受訪時表示,他是在大學時代接觸到這首詩,當時這首詩在台灣引起相當大的討論及傳頌,不僅是他,包括查大衛、饒孝楫、李秀全、張培士及周神助等眾多台灣牧者的獻身,都受到這首詩的影響。中華華人普世差傳會總幹事馬康偉牧師受訪表示,他參加第二屆青年宣教大會時,聽到這首詩深受感動。後來邊雲波弟兄放棄出國留學的機會,就毅然投身邊疆宣教,這對他後來投身事奉有非常大的影響。

2003年,時年79歲的邊雲波在病榻上寫下了《最後的旅程》這首長詩,提到他獻身宣教逾70載,當中還因信仰被捕入獄幾十年,即使身處最艱苦的環境,甚至在文革時期被扣上「反革命份子」入獄接受勞改,直到1987年才獲得平反,但他仍然數算上帝的恩典繼續前行,也期許宣教的棒子能夠「一棒接一棒」傳下去。

(基督教論壇報記者梁敬彥報道)

葛培理女兒:神藉父親離世日期有話要說

世界知名佈道家葛培理於2月21日安息主懷。在安息禮拜裡,葛培理女兒安妮(Anne Graham Lotz)悼念時表示,在創世之前,神已揀選父親的離世日期,並藉著這日期向世界發出呼籲。

安妮查看2月21日有什麼重要性時,發現猶太人在當天的讀經,主要是環繞著摩西的離世。她表示,父親葛培理像摩西一樣,將數以百萬計的人從奴役中得釋放,讓他們到應許之地。在以色列人到達應許之地前,神將摩西帶走,之後神興起約書亞,由他帶領以色列人進入應許之地。「約書亞」在新約的名字就是「耶穌」。她相信神藉著父親的離世日期,發出這呼籲:「教會,甦醒!世界,甦醒!安妮,甦醒!耶穌回來啦,耶穌回來啦。」

(來源:Charisma News,2018年3月2日,時雨編譯報道)

禱告:全世界的教會儆醒等候主再來,熱心將福音傳遍各地。

知名佈道家葛培理牧師逝世 享年99歲

美國知名基督教福音派佈道家葛培理(Billy Graham),當地時間週三(21日)早上8時於北卡羅萊納州的寓所安詳離世,終年99歲。

葛培理生於美國北卡羅萊那州夏洛特,是美國知名的基督教福音派佈道家。他從1949年開始在各地開始舉行大型佈道大會,並且主持了長達60年的電視佈道。葛培理曾於1956年、1975年及1990年,親臨香港舉行佈道大會。

據估計,全球有超過三百二十萬人在葛培理的佈道大會上接受主耶穌基督作他們生命中的救主。到2008年為止,有多達二十二億的人通過廣播和電視節目的渠道聽過葛培理的佈道,他透過佈道大會將福音傳給大量的聽眾,這些人的數目比基督教歷史上任何人親身傳授福音的數目都要多。

(KRT快訊 )

中信月刊發起人王永信牧師 安息主懷 享年93歲

大使命中心創辦人、中信月刊發起人王永信牧師於美國時間1月4日早上8點56分安息主懷,享年93歲。

王永信牧師曾在1961年10月在北美成立跨宗派的「中國信徒佈道會」。50多年來不間斷的出版《中信月刊》,藉由文字服事許多信徒。

身為世界華福中心首任總幹事,王永信牧師多年來努力在傳福音事工,2014年他曾在美國創世電視開播典禮中呼籲「媒體宣教」的重要性,「媒體工具多被用來傳達商業、政治,卻鮮少被用來作為傳福音的媒介。」同年,他在洛杉磯靈糧教會的宣教年會中提醒與會者,西方是一個宣教工場,華人必須擔負起將福音傳回耶路撒冷的責任。

善用媒體工具傳福音,一直是王永信牧師努力做的事,他曾在2009年於美洲主導第一屆網路宣教論壇。今年1月,由普世佳音和海外校園機構聯合製作,包含王永信牧師在內的十多位牧者及學者共同錄製的網路宣教課程即將推出。王永信牧師雖已90多歲高齡,卻不減他熱切為主傳講的心志,現已息勞歸主,他的宣教熱情與心志將繼續傳承於後代。

(台灣國度復興報記者商可瑩綜合報導。圖擷自洛杉磯靈糧教會官方臉書)

科學家指 死後靈魂仍然存在

一些備受尊崇的科學家指出,死亡不一定是終結,人類有靈魂,會在人死後離開身體。

物理學家羅傑·彭羅斯爵士(Sir Roger Penrose)相信靈魂是一些藏在「量子層面的資料」。他興奮地表示已經找到證據,那些資料藏於細胞的微管,會在人死後離開身體。羅傑爵士認為,當人瀕死的時候,這些「量子層面的資料」會被釋放到宇宙中;當人真的死去,這些「資料」會在身體以外存在,甚至到永遠。換言之,人類的靈魂會在離開身體後永遠活著。

德國慕尼黑的馬克斯普朗克物理研究所的研究人員支持羅傑爵士的理論。他們認為:物理世界只是一個感知,當人死後,有一個永恆存在。

(來源:The Sun,2016年11月5日,Vasco Lam編譯報道)

禱告:求神啟示科學家,證明生命有永恆的本質。

教會增長大師魏格納安息主懷

教會增長理論的先驅彼得.魏格納(Peter Wagner)博士,已於2016年10月21日下午2時30分安息主懷,享年86歲。魏格納博士的好友恰克.皮爾斯(Chuck Pierce)宣布他的死訊時,形容他是「現代教會歷史最偉大的模範領袖之一」。

魏格納博士被公認為教會增長和屬靈爭戰領域的權威領袖。他是「世界禱告中心」的創始人之一,又是科羅拉多州「魏格納領袖學院」的校長,於福樂神學院、普林斯頓神學院及南加州大學,分別獲取神學、心理學及宗教學學位。他曾前往波利維亞宣教16年,其後30年任教於福樂神學院跨文化研究學院。他的事工從家鄉科羅拉多州擴展至全國及國際,著作達70餘本,其中有《禱告的盾牌》、《爭戰的禱告》、《教會在職場》等等。

「國際代禱將領事工」翟辛蒂(Cindy Jacobs)在臉書上表示:「今天下午,我27年生命裡的導師及屬靈父親,彼得.魏格納博士榮歸天國了。彼得為我們留下了如此豐富的屬靈遺產,他與我們同行、教導我們、愛我們及支持我們。一個如此偉大的屬靈將軍已經歸天家了。毫無疑問,在他那一代的信仰殿堂裡,他佔有一席之地。感謝主讓他如此美好地活過。」

 

多位屬靈領袖都撰文悼念他:

主教約瑟夫.馬特拉(Joseph Mattera):「魏格納博士曾為我向全球推廣我的第一本書《Ruling in the Gates》!他總是推動任何走在時代尖端的人和事!他為我及很多人在使徒性運動中鋪路。我們將永遠懷念他的聲音!」

主教Mark Chironna:「在魏格納博士的家人哀悼這個世代最偉大的使徒的此刻,我們的心和禱告與他們同在。魏格納博士,你在天上有美好的賞賜,我們將永遠懷念你!」

Bob Weiner牧師(Weiner Ministries International創辦人):「我們所有愛彼得的基督肢體都會與他的家人同在。彼得被公認為這個世代最偉大的改革者之一,他改變了這個世界!彼得是真正的屬靈將軍及我們多人的父親。我非常傷心,當得知我的好友彼得已離世,但我相信天堂正歡喜快樂迎接他!」

(來源: Charisma,2016年10月21日,莫嵐編譯)

禱告:魏格納博士留下的屬靈產業繼續造福這世代

科學研究: 教會生活穩定 死亡率偏低

過去的研究表明,大多數基督徒承認他們在參與每周的崇拜後都會感覺更好。但根據哈佛大學的Tyler J. VanderWeele教授研究團隊進行的一項為期20年的研究,證明穩定教會生活也能同時改善身體健康。

研究結果顯示,每周穩定參與教會生活的人士,在開始教會生活後的10年半,死亡率顯著較低,尤其是基督教及猶太教信徒的自殺率也較低。科學家歸因於這些信徒在聚會期間常聽到有關盼望的信息。

而宗教活動也常常與較低的自殺率、自殺傾向及自殺想法有關。因為研究同時發現,那些擁有強烈宗教身份認定的人,抑鬱症發作機率降低57%;而每周至少祈禱一次的人,也較低機會患上抑鬱。除此之外,還有證據顯示,成人若每周參加崇拜,有助於改善血壓、心血管功能、免疫功能、內分泌功能,甚至婚姻關係及幸福感等方面問題。

(來源:CBN,2016年10月30日,莫嵐編譯)

禱告:感謝神祝福人的身心靈健康

溫偉耀新書發佈 偕陳友對談生死

今年書展期間,神學教授溫偉耀博士會同著名資深影藝人、導演陳友先生出席「對話生、死」講座,探索死亡這個嚴肅的題目,分享他們所面對死亡的經驗及領悟。

陳友出身溫拿樂隊,既是演員也做過導演,但原來他的太太曾經病危,令他束手無策,迫使他反思生死的問題。「當最親的人跟你說:『我只想你生活得很好』,那一種遺憾實在令人心痛」,他說。幸好及後他學習向神祈禱,神就奇蹟地讓他的太太康復。自從這個經歷後,他的人生觀改變了,開始反思人生可以留下甚麼,怎樣過才有價值。

溫偉耀博士說:「生死是人生的終極問題。」很多人走上了這條路,究竟人對死後的情況有沒有把握,又可以怎樣面對死亡?溫博士提到其實溫拿的玩樂精神很有幫助,甚至生死可以用遊玩的角度看待。例如有人問為什麼我要死,為什麼死前這麼辛苦。他幽默的回應說:「為什麼不用死?為何會不辛苦?」當我們能夠學習一種幽默去面對必然,將會更容易接納和跨越死亡。

「當一個人覺得自己已經活得夠,就不會怕死。」

溫博士綜合各種研究後發現。他又提到現代哲學家海德格所說﹕「死亡是一個契機。」當一個人生命只剩下倒數時,如果能把握最後的一段時間做有意義的事,甚至會比一生更有意義。當我們能把愛和關懷留在他人身上,我們的生命就可以在他們心中延續。正如聖經說一粒麥子若是死了,才可以結出許多子粒來。他又提到一個墨西哥墳場的傳統,就是當一個墳墓超過五年來都無人探望,才會被移送到「真正死了的人」的區域。當這個世界還有人記念你,還未算真正死亡。

至於死亡之後有沒有永恆,那個世界是怎樣的?陳友打趣說:「雖然我是『道士陳』,也做過疆屍先生,但我並不認識靈界。」溫博士指出人心對永恆有著渴望。因此不管人相信唯物論、無神論,或是其他宗教,心裡也知道除了眼前的物質世界外還有另一個世界。近年來心理學研究瀕死經驗收集了大量數據,這些人都表示死後會離開身體,經過一條隧道,最後看到一位宇宙的主宰,有光明和溫暖的感覺。因此研究顯示死後確實有另一個永恆。

「面對死亡,真正要談的是盼望。我對死後的永恆有把握嗎?而對還活著的親人,他們對前路是有盼望嗎?會期望今日嗎?」溫博士指出,盼望是對將來的預計,人永遠沒有絕對的把握。然而,必定有一個超然的宇宙主宰,掌管人生命運,將我們的盼望成為事實。

溫偉耀博士同時發佈新書《今生.來世》,探討死亡、盼望、瀕死狀態、靈界、天堂與地獄等深奧的議題。

「面對死亡,真正要談的是盼望。我對死後的永恆有把握嗎?而對還活著的親人,他們對前路是有盼望嗎?會期望今日嗎?」

(記者林暐皓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