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ingdom LIFE】開放「打機」空間,讓年青人走進教會

東區校園事工網絡,改變了過往一校一堂」的事工模式,由東區數間教會的青少年同工共同牧養區內的年青人,以團隊的形式開展豐富的學校事工。而近日的聖誕假期間,他們舉辦的東區冠軍教會球隊盃2017」就吸引了不少年青人參與,反應熱烈。今期Kingdom Life與你走進電競現場,一起與東區網絡的同工探討牧養年青人事工的新模式。

網絡內的支援與同行

談到建立事工網絡的好處,百德浸信會譚銘駒傳道(Les) 笑言,自己不用說太多就是明顯的分別了!Les以往的牧養比較單一,基本上每個星期都要講道,講的內容和方向都單一。當幾間教會連成網絡,Les從每個禮拜講一次道變成一兩個月講一次。Les好想自己教會的年青人可以聽到更多同工的分享和講道,從各種的表達,更多方向認識信仰。而在牧養資源上,事工網絡也產生更好的分工,因為整個柴灣區只有一位女青少年傳道,所以區內的姊妹就可以交給她去牧養。

基督教會活石堂馮嘉茵傳道(嘉茵) 分享,青少年傳道在牧養前線所遇到的問題,教會負責其他事工的牧者都未必能夠理解。不過在事工網絡裡,因著大家都是年青人同工,所以工作都能更好配合,遇到問題能一起想辦法和商量。「例如,之前我們幾位同工到新加坡的神之心教會探訪後,都想在我們的事工中嘗試進行轉化。而轉化的點就不是單單針對自己的教會,是在整個網絡牧養的群體裡推行。有時自己教會其他同工未必會明白怎樣做,但網絡裡的同工可以有互相支援,以致不會感到孤單,甚至刺激更多的想法、創意誕生。」

電競比賽的誕生

今次的東區冠軍教會球隊盃的誕生,是源於Les看見他過去一年所牧養的一班年青人的改變。這班年青人每天都來教會玩球類的電子遊戲。他們最近問Les,星期日是否可以來?Les以為他們想來「打機」,但他們竟然說:「我們不是想來『打機』,而是想來參加崇拜。」「其實這群青少年,一方面在學校有小組,而平時每日都來教會,這裡就好像他們的家一樣,然後我見他們想返崇拜,並且開始穩定,所以我們就想,是否可以聯堂做一些比賽,令教會不但能互相合作,更可以吸引年青人容易踏足教會呢?」於是,東區網絡內的幾間教會就決定用一日時間舉辦這個電競活動,結果比賽當日有些平時不去教會的年青人來了,而同工也預備了教會的年青人去接觸他們。在未開始正式比賽之前,他們自己已經開始玩,建立起關係。「一齊『打機』其實是一種集體遊戲,我們很想年青人能聚集一齊玩,因為現時的『打機』方式是沉醉在自己的世界裡玩,大家不需要溝通。而球類遊戲是可以4個人同時玩,他們也可以自己組隊,那麼就可以信徒非信徒走到一起,也可以互相對賽。Les又分享,玩電競遊戲和在足球場上不同,很多時候,年青人踢完球之後也未必會來教會,因為球場和教會性質上是有距離的。而今天的電競比賽現場,氣氛是良好的,年青人玩得非常投入,每一支球隊都有一位傳道同工做領隊,幾位教會年青人參與,期望形成一個小組,日後更可以維持下去。

讓年青人擁有歸屬感

嘉茵分享,同工通常不會在「打機」過程中想怎麼牧養他們,反而將「打機」視作福音平台及接觸年青人的點,而更重要是他們來到教會之後,牧者和年青人的主動接觸,幫助他們和教會建立關係。認識年青人的地點就不再局限在學校。因為我不能每天都去學校,教會開放成為一個公共空間,容讓學生來『打機』溫書,就會成為一個很好的接觸點。

Les又認為,教會開放玩樂的空間給年青人,能夠令年青人對教會擁有歸屬感。很多時候,年青人對教會的印象是,教會不是屬於我的地方,是教會那些人的地方。過去一年的經驗讓我發現,那班經常來『打機』的學生已經將這裡看作他們的地方,變成第二個家。有時他們想逃避父母就會來教會,但實際上我們和他們的父母是有聯絡的,所以他們來打機,父母是知道的。Les記得有一位對他說,她很放心讓兒子來這裡玩,因為她打電話給Les,可以找到她的兒子。

節制才是最大的學習

談到「打機」文化盛行的當下,應該如何牧養年青人。播道會同福柴灣堂倪駿業傳道(Jackie)承認,現在年青人沉溺玩電子遊戲的情況頗為嚴重,教會也收到不少的求助電話。「有些人覺得,要進入網絡世界去拯救他們,我認為是很困難的。成年人有成年人的沉迷,例如抽煙、煲劇等,而年青人因著讀書壓力太大,也是需要放鬆及一個空間的休息。」『打機』,已經成為青少年生活的一部分。況且青少年就算不被手機及遊戲控制,都會有可能受到另外的沉溺行為控制。牧者應該在過程中幫助他們學懂節制,合理運用時間,這才是最重要的。有時家長見到孩子打機就發脾氣,打罵孩子,但這個問題需要雙方面去溝通,而教會提供空間給青少年玩,其實也是想成為家長與青少年之間的橋樑,幫助更多青少年與家庭的和好

(記者莫嵐報道)

 

[國度觀點] 當電玩成為福音事工

保羅說,他向什麼樣的人,就做什麼樣的人,跨文化宣教中有福音信息應該適切於受眾文化的主張,而保羅的這番話為此提供聖經基礎。清朝時代,有些海外宣教士來華後,仿傚當代華人留長髮辮、穿華服。他們相信,只要沒有改變福音本質,改變信息的傳播方式,以致對福音對象有適切性,是可以採用的宣教策略,當然他們也經過認真的分辨,確保福音本質沒有被改變。當年宣教士面對的是民族文化的跨越,而來到今天的後現代,宣教工作所要跨越的卻是更複雜的社會文化,適切的宣教模式可以打開很多機會之門,然而分辨卻並不容易。

電玩已是今天青少年的生活文化,教會以此為青少年福音工作的接觸點,並且開放堂會空間,是具有創新精神和靈活性的宣教工作。雖然電玩是媒介,但教會有明確的方向,就是將福音傳給青少年,並且扭轉各人躲在家裡單獨打機的失聯現象,從而建立互助互愛的群體。香港有一名教人打機的網紅,不但成立慈善機構關心青少年需要,更在他的頻道中鼓勵青少年返教會。他曾在教會為電玩迷舉行佈道會,吸引千人出席,當場有一百多人決志。教會不只是在「傳」道,福音工作中也有改變社會文化的元素,實踐整全的福音使命。

有適切性的宣教模式有很多美好的見證,但慎思明辨也重要,以致保守福音工作沒有偏離福音的正軌。沈溺不過是其中一個顯著潛在問題,自制是聖靈果子,教會絕對有能力在這方面提供幫助。然而,科技並不如一般人所想的,就只是價值中立的工具,人類用科技創作的文化,即使是電玩,本身的設計反映著創作者的企圖,不論是善是惡,都帶著創作者的價值觀的痕跡。況且,電玩有不同主題和玩法,可以視之為文本,從信息分析是可行的第一步。

香港的電玩宣教工作可能是剛起步的階段,前面的路還遠,在路途上需要反思電玩的本質、實質操作,以及所建立的是什麼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