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識沉溺樹的根 -【栽種生命樹】專欄

「沉溺」,意指人對一種物件或一種行為的慾念不能停止,不能自控,即使不想做,但也停止不了,如此就是進入了一個沉溺的狀態。當我們將沉溺比喻為一棵樹,它的成長受到功能失調的家庭影響,主要有六條粗大的根,根深蒂固地植根在人心靈裡面。

沉溺樹最大的根——羞恥。當生命中對我們有意義的照顧者向我們施虐,我們會感到一種深深的羞恥感。當羞恥感內化後,更會帶來恐懼,導致壓抑,影響自我形象,破壞人倫關係,產生其他負面情緒,破損及扭曲性格,更進一步令我們失去意志力,沒有動力去面對真正的自己,或受傷的我。神的家庭就是幫助我們行在光明中,能夠與神、與人、與己相交。當然,過程中需要有神的話語及聖靈去引導我們。

沉溺樹第二根——恐懼。當羞恥感內化,人容易出現許多恐懼,缺乏信心和動力,不敢嘗試新的事物,不能發揮神為你創造的潛質、能力、恩賜和才幹,不敢踏出去面對人生的挑戰與壓力。恐懼是一種想像,被負面思想和情緒帶動,其實想像的事70-80%不會在現實中發生。人需要懂得肯定自己,愛人愛己,才可以克服羞恥和恐懼。(約壹4:18)

沉溺樹第三根——憤怒。科學表明,人在憤怒的時候,智商只有五歲。憤怒產生的行為非常可怕,而且過後會感到後悔。憤怒不單傷害人際關係,更會傷害自己的健康。我們需要認識思想,情緒及行為之相互關係,不要被憤怒的情緒支配自己的行為反應。憤怒的時候,可以運用情緒智商提出的六秒鐘法則,等候六秒後再做決定,避免情緒過激影響判斷及決策。基督徒可以轉向禱告,容讓自己等一等,待情緒舒緩後再去處理問題。

沉溺樹第四根——憂傷。憂傷是因為在家庭關係和人際相處中受到傷害,例如應該愛自己的人不愛自己,應該親近的人卻侵犯自己。又或者因著成長經歷的挫敗,被離棄,沒有人明白自己,不懂求助,又不能自助,只能抑壓了那傷痛。愈是小時候受的傷,傷痛愈深。心靈憂傷是很深的傷害,令人好痛苦,因此,愈憂傷的人愈需要醫治心靈上的傷。

沉溺樹的第五根——孤單。當人找不到出路,就唯有孤獨地面對處境。羞恥、恐懼、憂傷的心靈好像被監禁一樣,受困者自然感到孤單。孤單的人感到被全世界遺棄,為了減低孤單的感觉,人會抽離自己,拒絕思考,好像進入黑洞一樣,唯有相信沉溺行為能短暫麻醉心靈上的痛苦。選擇哪種沉溺行為,要看成長環境。沉溺行為都是身不由己,這是一個「思想佔據」的狀態,人為了減輕心靈的痛苦,便會是迷了路。

沉溺樹的第六根——遺傳因子,不單是來自基因,更有機會是成長過程中的耳濡目染。因此,身體的健康固然重要,而心靈和情緒的健康同樣需要大眾關注。


「栽種生命樹」專欄介紹:

詩篇1篇將人的生命比喻為一棵樹,壞的根會結出壞果子,好的根會結出好果子,就是神所祝福的生命。本專欄資料由基督教巴拿巴愛心服務團提供,透過一系列的專題文章,剖析生命樹的根、果子以及沈溺行為之間的影響與關係。

脫離律法主義牧養 教會要使沉溺者看見

現今時代不少人受到各式各樣的癮好捆綁不單沉溺其中的人難以自拔連帶他們的家人也飽受纏累工福問題賭徒復康中心成立十五週年之際特別舉辦教牧長執交流會透過講座和工作坊的分享加深教牧同工對癮好的了解增進對受困擾家庭的認識預備成為這世代破口中的守望者

幫助沉溺者尋找靈裡的滿足

交流會首先由劉達芳博士從牧養向導,闡釋主題「奴役和自由」。劉博士指出,當人在神之外,努力想找到唯有神才可以給他的東西,他就陷在沉溺中。這個沉溺是否病態,只在乎其深淺程度、時間長短及是否具有破壞性,所以可以說是人人都有些沉溺。

劉博士又提到,基督徒不是憑著自由意志去立志就可以改變成癮的問題,因為除了我們的意志之外,還有靈界的影響,包括聖靈及邪靈在人的生命裡運行。教會在牧養這些沉溺的人時,若只認定他們的犯罪事實而要求他們不斷立志改變,未必能有效斬斷癮的根源,有時反而令人跌入罪疚自卑,再繼續陷在沉溺行為的惡性循環中。若人在靈性上的需要不被滿足,那麼單靠一般讀經祈禱是不能脫離癮好的捆綁,教會要幫助沉溺者聚焦去找到他靈性上的需要。

最後,劉博士總結﹕有健康的教牧,就帶進健康的教會。教牧首先需要自問﹕我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如果教牧自己有很多成就的需要,就會將這些需要加在會友身上。而教會是否還在律法主義和行為稱義的情況下牧養信徒?律法主義形式的牧養可以很快見效,信徒見到教會領袖就會因恐懼而順服,但是內心深處是找不到滿足可以代替這個律法約束,而他們需要學習的是從心底去討神喜悅。教牧首先需要從律法中得釋放自由,不需要從被牧養群體身上得到「業績」和肯定。

罪透過謊言奴役人

交流會第二部分主題演講,由葉漢浩教授從神學向導,分析賭博問題與教會使命。葉教授提到,在創世紀三章6節,女人看見分別善惡樹的果子是「好作食物,悅人眼目」,其實罪的源頭在未食之前就已經出現了。進入賭博被奴役的第一步,其實從看見開始。現時社會被各種謊言充斥著,對賭博的美化和輕視,對「賭一次沒有問題」的假設,都是來自社會的宣傳和廣告。某些賭博機構製造的帶來社會建設的謊言,已經成為潛意識進入我們的生命,而罪與謊言是絕對分不開的。創世紀三章7節提到,他們的眼睛開了。這種「開」,是盲眼的「開」,他們開始有了羞恥感,而這不是神原先的創造。罪使賭徒的眼睛「開了」,但看到的是扭曲的事實。罪帶來的奴役,使人看不見真實,其中最深層的屬靈問題是人與上帝的割裂。創世紀三章10節提到,人聽到神的聲音就害怕。在罪出現之前,人聽到神的聲音不會懼怕。這種懼怕,是一種和上帝的盼望和關係的斷裂境界。這種境界在賭徒生命也是經常出現,例如負面的情緒。賭徒對自己的負債,有很多複雜負面情緒循環出現,他看不到其他的可能性。其中一個原因,就看不見上帝的真實盼望。罪帶來循環的負面情緒及延續性。

所以,罪的奴役本質就是透過謊言、扭曲的事實,循環不息的負面情緒,一直對我們的操控。正如賭徒面對負面情緒時,會因為扭曲事實而進入賭博本身去嘗試解決,看不見真實的盼望和價值其實在上帝裡面。

教會要使人看見

關於教會使命,葉教授引用路加福音十一章33-36節作出闡釋,提到「使進來的人得見亮光」。葉教授認為,這就是今日教會的使命。而34-36節裡,路加刻意將教會「使人得見亮光」的使命放在與人的罪的問題同步。教會很清楚自己的角色是要照亮要發光,但人並不是必然看得見。賭博問題提醒了我們,好多人正在黑暗當中,是被黑暗蒙蔽的。

路加福音這段經文提醒今日的教會,除了做好我們認為應該要做的事,也要明白現今社群如何被黑暗蒙蔽。教會除了自己獨立發光之外,還有個非常清晰的使命,就是要讓蒙蔽者看得見,讓未蒙蔽者防備進入蒙蔽當中。今日,我們要思想如何成為一間使人看見的教會。面對賭博問題,我們有使命,需要同心合力去面對,使信徒或非信徒不會被罪所奴役所蒙蔽。

(記者莫嵐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