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教會無牆 轉化生命服事社區

疫情爆發以來,各社區家庭和基層人士的援助需要大幅飆升,教會在牧養信徒的同時,又應如何回應這些訴求?716日,旺角宣道堂陳淑娟傳道在聚會中分享了教會在大角咀的社區轉化工作。她呼籲教會機構應該更深連結,推動教會無牆化,發掘信徒的內在資源,使轉化在教會和社區中發生。 

陳淑娟傳道

陳淑娟傳道分享,很多信徒聽過「無牆教會」,而她的呼召是轉化教會成為「教會無牆」。因為教會的四面牆,阻隔了我們與社區的關係,陳從7年前開始推動教會服侍社區。在疫情爆發的這一年多,他們更加深入社區服事,而且得到社福界的一些認同。陳認為,在末後,這些翻天覆地的變化將會不斷出現,作為教會若是沒有作好預備,當風浪來到,我們沒有辦法站立得住。

 

發掘人的內在資源

陳指出,神創造每一個人都是寶貴的,而我們所要做的是發掘人的內在資源,並且幫助他們發揮出來。當我們認同這個理念,我們就願意去牧養任何群體的人,而且是同等的牧養。我們是同行者,不只是施予者,當人被認同和接納,而且找到自己面對逆境的資源,生命就會被轉化。

陳分享,3年前,一位新移民婦女來到教會,當時正與丈夫鬧離婚,兒子患有自閉症。陳每次與她聊天,她都忍不住流淚。現在她成為了Alpha Course 組長,先生信了主,夫妻也和好了。陳形容,她從憂憂愁愁的婦人變成教會的「全職義工」,常常有事無事就來教會看看有什麼需要幫手。她的廣東話說得不標準,但她能服事新移民群體,甚至比同工做得更好,因為她曾經歷過那些苦況。另外,教會牧養的幾位露宿者已經能自己開始查經班。「他們很有心去讀聖經,他們的分享讓我驚嘆,他們對聖經的認識甚至不會比我差。」

教會從拒絕到開放

很多信徒認為,我們走進社區服事,是我們祝福了社區,陳指出,神亦透過社區去祝福他們,帶來教會的復興。旺角堂是一間中產教會,7年前只有60人。走進社區之後,這60人不但沒有離開,而且生命經歷轉化。很多弟兄姊妹平日也回來教會服事。在疫情中,教會為支援失業家庭,舉辦布口罩義賣行動,當時教會如同50、60年代的工廠,到處是布,裁床和消毒材料。教會的醫生,公司高層都回來幫忙消毒和包裝口罩。「在教會中,無論是什麼階層,我們都一視同仁。大家一起服事和愛筵。」旺角堂在疫情中增長了100人,還多購置了一層樓,作為食物銀行;多租了一層樓,建立SEN學童中心。

旺角宣道堂負責社會關懷工作的陳尚義弟兄,帶動年青人關懷社區。

對於如何在教會中動員信徒服事社區,陳坦言,推動教會無牆初期,她遇到很多阻力,甚至有弟兄姊妹商量要怎麼整治她。對他們來說,牧者突然要推動教會無牆,他們有可能會被嚇到,因為他們還不明白。陳指出,牧者不能心急,首先要讓教會的弟兄姊妹看見社區的需要,動了慈心,這是推動的第一步。

陳亦分享了過去她動員教會服事社區所遇到的挑戰。一年多前,母會差派她去另一分堂做堂主任,那分堂只有20人,其中8個是堂委。當她分享服事社區的想法時,遭到堂委的反對。「我感到很挫敗,他們因為不想做而以一個很荒謬的理由拒絕我。當晚,我為教會和這些堂委流淚,若我放棄不做,母會有機會會關閉這間教會。我決定用一晚的時間禱告。」第二天,她向堂委寫了一封信,向他們道歉,過去是教會沒有牧養他們,以致他們看不見。「我希望想這20人復興,教會不再荒廢。我決定他們看完之後改變,我就繼續去做。我將這件事交給神。」1小時後,陳收到堂委回覆,決定讓她去做,但是他們拒絕參與。「既然他們回應,我相信是神帶領,就決定繼續去做。」

一年多過去,現在這分堂已有兩個全職同工,都是新移民,做得非常好。教會崇拜有140人,由一層樓變成兩層樓。這8個堂委現在一有空就回來教會服事。「最近我們計劃多租一層樓時,有個堂委竟然問我,是否考慮買下來,他願意抵押他的房子,拿錢出來買。最令我感動的,就是這些堂委的轉變。」

社區轉化與連結

陳強調,香港經歷社會運動和疫情以來,教會和機構必須連結,不能再單打獨鬥。陳指出旺角堂除了連結區內的教會,還與其他地區的大教會、國際教會,以及不同機構合作。他們也與社工建立友好關係,及時將區內有需要個案轉介社工跟進。很多複雜的案件,甚至社工也會詢問教會同工的意見。「有些個案我們跟進了7年,一直與他們同行,我們不是要做得多,而是要做得深。無論他們是否信主,我們都要做深入的同行者,專注於自己的角色。」

 去年新年,疫情爆發之初,陳就招聚大角咀區內教牧同工開會,發起區內派口罩,以及呼籲信徒十一奉獻口罩行動。最初他們只收集到500多個口罩,只可以派7日,後來物資傾倒而來,他們總共派了3個月,還剩下10多萬口罩,而拿到的6000多個街坊名單,分派給大角咀區的教會個別跟進,繼續服事社區。

針對教會牧養年青人很困難,尤其疫情之下,很多年青人離開堂會,半年前,陳有一個感動,就是整個大角咀區共同牧養年青人。她在一次區內會議中提出這個理念,有6間教會回應,於是每月逢第四週有200多個年青人一起團契。這6間教會還選出精兵,進行一年訓練計劃,由6間教會的青少年教牧同工負責。陳指出,這些牧者同工都做得很好,整個區共同牧養年青人不是沒有可能的。

(記者何雲深報導)

 

 

教會必須成為社會的祝福 -【國度角度】專欄

神國應是不斷向外拓展,而不是不斷向內聚集。「天上地下所有的權柄都賜給我了,所以你們要『去』,使萬民作我的門徒。」(太28:18-19)同樣,教會應是訓練差派中心。教會必須進入社會,聖民必須進入萬民,天國文化必須高度滲透萬民的心,而不是高度集中成為龐然大物,在宏偉的建築物裡面自我感覺良好。你們必得著聖靈的恩膏與能力,你們要在耶路撒冷直到地極,作我的見證 。( 徒1:8)

正因西方教會在過去千百年之久,以生命血汗回應了主的差派,向東方亞洲各國廣傳天國的福音,全地的華人才能從五千年的捆鎖及壓制中得釋放。過去70年,華人教會更是教會有史以來,增長最猛進的族群,神大大祝福了華人教會,華人教會更要以西方教會為榜樣,成為各地社會的祝福。

「一個不能影響社會的教會,就不是主所要的教會,教會的真正功能就是為這彎曲悖謬的世界提供出路及答案,成為社會國家的祝福。」這是聖靈在20多年前,深深烙印在我心中的一句話。也因這句話,使我多年來一直撫心自問:我們現今所建立的教會,是否就是主所要建立的敎會?我們所建立的教會,是否已經滿足了主建立教會的原意及心意?究竟現今華人教會對社會及國家以至列國帶來了多大的祝福及正面的影響力?

主教導我們向天父禱告:「願人都尊祢的名為聖」,為何世人卻常常冷嘲熱諷教會「講就天下無敵,做就無能為力」。這是嘲笑或是提醒,取決於聽者的態度。教會是天國文化在地上的載體及執行者,當天國文化對社會產生正面的影響,人心就會從背離到歸向神,神就會將得救的人數天天加給教會,一天三千人、五千人信主,也變得非常正常,且變成新常態了。初代教會一出生,就釋放出天國豐厚的祝福,帶來了醫治、趕鬼與釋放,叫被囚的人出監牢,被壓制的人得自由,被捆綁的人得釋放,神蹟奇事天天相隨,彰顯出神莫大的能力與榮耀。

初代教會為社會帶來的祝福及神蹟奇事的影響力,西方教會千百年來一直代代交棒相傳,今天華人教會也接棒,領受了將天國的福音傳回耶路撒冷的命定,華人教會能否盡忠,跑得更好,職場的先鋒是否能成為列國的祝福及問題的解決者,至終贏在終點站,讓我們拭目以待。


文@何寶生

[國度觀點] 燃點祭壇的火

2018年年底,禧福協會與六福珠寶簽約,租下他們總部的整幢大廈,改名「八福匯」。2019年的除夕夜,數位領受要在八福匯頂樓建立祭壇的教會牧者及機構領袖在當晚祭壇的開幕禮中,宣告「禱告匯」(Prayer Hub)正式啟動。佐敦出現了一幢基督教大樓,大樓頂層出現了一個公開祭壇,使不少信徒領袖都感到鼓舞激勵。

在神國復興之前,神首先要復興禱告的大軍。在香港建立合一的祈禱祭壇,是很多代禱者多年的渴慕,期望匯聚更多信徒用禱告去改變這片土地。然而觀望去年香港教會面對社會種種問題,以及對內地教會受迫害的回應,雖努力嘗試尋求應對方法,但始終未能看到那種向神迫切的禱告,信徒群體靈裡積弱,甚至無力抓住屬靈權柄向仇敵反擊。越多開展的事工,若沒有首先在神面前委身祈禱,反而成為攔阻人成就神工作的障礙。你相信禱告的大能嗎,你相信有些問題或許只要持續祈禱,神便會出手解決?

舊約聖經中有不少築壇的例子,神非常看重祭壇,它是自然界與靈界之間的門戶,是人與神可以有更深的交通的所在(創28章)。建立祭壇與內室禱告有所不同,禱告祭壇不只是舉辦一兩次禱告會而已,是需要恆常維持的。在壇上必有常常燒著的火,不可熄滅。(利6:13)因此,祭壇是持續在神面前的一種禱告生活,這個「持續」是祭壇一個不可或缺的特徵,以致能打開天上的門,釋放神的同在與啟示。

筆者曾經在台灣參與一次國際性特會,在每場聚會開始之前的一兩個小時,有一群委身的代禱者在台前跪下為整個聚會方言禱告。他們不但為著每個列好的祈禱事項去代禱,還去領受神要釋放的信息,以致能為神的工作暢行無阻而祈禱。因著他們的代禱,在聚會開始之前,整個場地已經被神的同在充滿,使參與者一進入會場已經被感染,迅速進入狀態。其實,這群忠心的代禱者為著台灣的復興,已經委身祭壇代禱守望多年了。香港需要燃點代禱的火,神渴慕那些有負擔守望這個城市的代禱勇士,委身在合一的持續代禱中重建大衛倒塌的帳幕,同心以禱告尋求神的面,宣告神要成就一切,超過我們所想所求。

【Kingdom LIFE】毒海回航 立志服事無家者 陳家洛:「神呼召我服事街頭的人」

港島東的某條天橋,除了聚滿鴿子,更有不少無家者在此「紮營」。一個瘦削、黝黑的男人走近,熱情地向幾位無家者打招呼那人就是家洛。一旦沾染毒品,想要抽身回頭是很困難的事。曾經染上毒癮的家洛,如今已從墮落的深淵走出,決志信主,立志服事其他他一樣的淪落人。

誤交損友 沉淪毒海

家洛現為「關愛動員」等幾間基督教機構的義工,專門服事露宿者及吸毒人士等。他年少時誤交損友,在朋輩的哄誘下吸食毒品。本以為一次半次無問題,沒想到這一食便是30年。家洛眯起雙眼,回想往事:「父親在我11歲那年過身,在我的成長環境中,沒人教我什麼是對,什麼是錯。」家洛曾經墮入痛苦的深淵,每天活在吞雲吐霧之間:吞下的不是雲,是痛苦與掙扎;吐出的不是霧,是人性和健康。

.家洛帶同關愛動員的義工去探訪露宿者

數年前在筲箕灣公園,家洛初次接觸信仰。那時他看到有一群來自教會的人去關心那些無家者,好奇心驅使下,他主動走去接觸他們。「我覺得很好奇,他們有車有樓,有正當職業,為何每個星期一都來這個地方?我觀察了他們9個月,我不明白為何他們要這樣做,我很想認識他們經常說的耶穌。」在弟兄姊妹的關心鼓勵下,家洛赫然發覺自己不可以再過這樣的生活,想要走一條新的路。回想往事,戒毒的過程雖然辛苦,但家洛很感激神把他從深淵裡拉回來。決志後,家洛感到很大掙扎,但仍決定主動去教會。「一個30年的吸毒者,生命一塌糊塗,其實心裡很害怕,但我不知道為何有勇氣走進教會,是聖靈不斷堅固我。初時我沒有這麼健康,比較邋遢,教會對我有很大的接納和包容。」

.家洛手上佈滿過去因吸毒留下的肝斑,他現在稱這是恩典的記號

家庭關係的復和

家洛認識耶穌後的第一件事就是反省自己,他感到很自責,以前沒有盡過做爸爸、兒子、丈夫的責任。「妹妹『嬲』了我30年,最近才開始多聯絡,關係和好,我的妹夫是警察,他以前很討厭我,但現在會邀請我去他家,煮飯給我食。尤其我女兒,她很『嬲』我小時候曾將她放在保良局一年。今日,女兒願意叫我一聲『爸爸』,這都是神的恩典。」以前家洛不覺得自己的行為會影響其他人,但原來所作的最傷害的是家人。「信仰幫助我最大的,是關係的和好。這是一個復和的主,以前我不明白,但一路看到的印證,令我不能否定祂的同在,能力和愛。」

家洛記得有一次全家人為他慶祝生日,他妹妹本來是拜神的,但吃飯之前她竟然不上香,看見家洛在吃小食,她竟然說,你們吃東西有祈禱嗎?「原來有好多事情不需要我開口講,她會看見。我曾經問過她如何看我的信仰,她說:『你的信仰我不是很清楚,但我在你身上看到沒有可能發生的事情發生了。』這些印證,在人不能,在神凡事都能。」

.家洛過去常常在這裡流連,現在立志將福音帶給這裡的朋友

興起街頭傳福音文化

對於那些無家者,家洛總有一份特別的感情。「可能是身同感受吧,看到他們的同時看到曾經的自己——失去了家庭、信、望、愛。」家洛在六年前跟隨機構到街上或公園探訪。他笑稱自己一開始也不知道怎樣和無家者溝通,一路上磕磕絆絆。隨著探訪的次數增加,家洛漸漸學習到溝通的關鍵:「和無家者溝通最重要是關心、關懷,讓他們知道神從來沒有離開過他們。」經歷了幾年的街頭福音工作,家洛也坦言:「我在街上信耶穌,在街上洗禮,但我看到教會的福音很多時候流不到街上。一些教會文化、傳統觀念攔阻了神的工作。」而神給家洛的異象,就是在將街頭傳福音的文化帶到不同的機構和教會,推動「無牆教會」。於是家洛把聚會地點遷到天橋上,更每周向無家者派發飯盒。

神也真的使用家洛的服事,如同光照進黑暗人群。「以前有個與我一起『食白粉』的朋友,我之前邀請了他很多次去公園,他推脫了我幾次。有一日他找我聊天,我拒絕他。我說,如果你想聊天,來公園吧。後來他真的來了,他一來就決志信耶穌了,而且馬上決定戒毒,今日他已經在另一個機構服事神。」

.陳家洛

(資料來源:關愛動員,記者莫嵐綜合報導)

大桃園原住民音樂饗宴 教會合一興旺福音

「大桃園原住民音樂饗宴」於11月3日在桃園中壢區原住民會所天幕廣場舉辦,由桃園市關懷原住民基督教福音協會主辦、大桃園原住民牧者聯禱會協辦,期望跨越教會與族群的隔閡,建立無牆教會,為得著失喪的靈魂。

執行長貴格會雲彩教會陳正盛牧師表示,這次大桃園原住民音樂饗宴,有超過25間教會、50多位牧者參予,現場逾千位民眾共享耶穌的愛,音樂饗宴的主要目標正是傳福音。陳說,過去的教會給外界的印象好像很保守,有許多的宗派分門別類,但近幾年來教會彼此的合一,更多連結在福音活動,為的是讓社會看見教會的作為,大桃園原住民牧者聯禱會進一步與桃園市政府,多次在福音的事工與關懷上合作。

音樂饗宴以母語詩歌比賽、原住民舞蹈比賽作為活動主軸,教會之間透過詩歌和舞蹈彼此建立關係,現場也有擺設100桌餐宴免費招待所有來賓,其目的正是讓在外流浪許久的靈魂,進入教會、進到耶穌的愛裡。

陳表示,大桃園原住民牧者聯禱會未來將持續跟桃園青年事務局等單位合作共同策劃一系列福音活動、關懷原民青年等事工,明年目標要舉辦3至5千人的福音活動,連結更多教會,一同興旺福音。

 

(台灣國度復興報記者謝承翰報導)

五牧演唱會 以音樂與新世代同行

由何志滌、陳恩明、劉穎、何寶生及譚子舜5位牧師聯合演出的「We are with you」慈善演唱會於10月30-31日在旺角麥花臣場館舉行。五位牧者首次同台演出,除了用詩歌讚美神,分享生命見證,亦與多位歌手同台獻唱多首經典金曲,以音樂打破隔膜,與年青人跨代同行。

牧者們在台上分享個人生命見證,與觀眾大談錢財、婚姻及愛情等話題,其中何志滌牧師及師母甜蜜同台合唱,將觀眾的熱情推上高峰。他們分享到婚姻好像旋轉木馬,要以神為中心。嘉賓歌手車婉婉更即場分享見證,她如何由拜觀音,批命等轉向神,以及神超自然地幫助她戒煙,更在戒煙七日後就認識到現時的丈夫,並向觀眾演唱「上帝早已預備」。另外,牧者們還與一眾年青歌手,如鐘舒祺、陳卓賢等合唱,以音樂實踐信仰的跨文化、跨世代的影響力。

是次演唱會為慈善傾情演出,所有收入扣除必要開支後,一切收益將撥捐「新生命動力協會」培育未來新世代基督徒演藝人才。

(記者林暐皓、何云深報導)

【Kingdom LIFE】進入八福之地 興起宣教運動

2018年9月21日,禧福協會正式與六福珠寶簽約,租下六福珠寶中心整幢大樓,並改名為「八福大樓」。其實早在2004年,神已經在禱告中啟示祂要為自己預備一幢樓,而這異象的具體化,乃至最終成真,確是用了10多年時間的不斷禱告等候。今期Kingdom Life 訪問了禧福協會會長劉達芳博士,親述神如何一步步帶領他們進入應許的八福之地,以及神所啟示的關乎香港信徒運動的異象。

神為自己預備一幢樓

2007年11月14日,神清晰地向劉博士啟示,他們要得著一整幢大廈。「那天早上,當我一踏進自己的辦公室,神吩咐我把辦公枱旁的百葉窗簾拉起,祂說:『我應許禧福的全幢樓,在簾後面。』簾一拉開,我發現當時君龍酒店的外牆,掛了一大幅廣告牌,寫著:『全幢招標出售』。神說:『不是現在,你要耐心等待。』當時,這幢樓的1、2層都是夜總會。神說:『我要把大樓清理乾淨,而且你搬進去時,不用怎麼裝修。』」後來六福珠寶買下全幢樓,請走了租客,成為裝修豪華的總部。

在這10年間,禧福的同工每個星期五都為此禁食祈禱,求問神如何成就這個應許。直到兩年前,劉博士認識了一位姊妹,是六福珠寶高層。劉博士將這個感動告訴她,當時她不明白。劉博士說:「其實這件事也有點荒唐,別人沒有說要租或賣,你說要用,在情理上是說不通的。」2017年5月,劉博士突然接到這位姊妹的長途電話,她說,六福珠寶的總部想搬走,這幢大廈想全幢出租,你要不要?劉博士馬上答應,要!

.「六福」將改名為「八福」

當然,異象成真之前,禧福經歷不少困難和考驗,而神卻是不斷給予他們印證和鼓勵。2017年11月14日,剛好是領受異象的10年,劉博士收到美國一位姊妹的電話及email。她想支持禧福這個異象,於是賣了一些物業,奉獻十分一給禧福。「當我收到這個消息,我就明白六福會找到新的地方搬走。」兩日後,劉博士接到六福電話,他們找到新地方了,經過接近一年的協商,終於在今年9月21日,禧福與六福簽約,正式租下了整幢大廈。

247禱告祭壇

在禧福同工的禱告中,神向他們啟示,這幢大廈是一間無墻教會,又如同服務的超級市場,人走進來,衣食住行都能得到滿足。而且這裡是服事很多不同類型,教會接觸不到的人,例如黑白兩道,去夜總會的人,貧窮人,不同性傾向者都能在這裡得到幫助。到了明年,地鋪會有福音餐廳,流浪漢能在這裡領飯,悲苦的人要在此唱歌。因此,「六福珠寶中心」將會從此改名為「八福大樓」。

同時,神很多次對劉博士說,這幢大廈的頂樓(17樓)要成為24/7的祈禱中心。同工在祈禱中看到異象,頂樓整晚都是燈火通明,很多火在那裡燒。頂樓是整幢樓的心臟,它會帶來很多祝福向下流。當這裡的火開始點燃,就會分散,這個禱告祭壇就會複製,整個香港將會出現很多禱告祭壇。「這個247祭壇不是禧福的祭壇,而是全港性的祭壇,所有人都可以來祈禱,疲倦的牧師、宣教士可以重新得力,有困惑的弟兄姊妹能聽見神的聲音,在這裡能經歷神的愛。」

啟動宣教運動

關於佐敦在屬靈位置上的重要性,劉博士又分享,大約18年前禧福搬到佐敦,神就告訴他們,佐敦是香港的心臟。「那時候我們完全聽不懂,因為我覺得中環才是心臟。而神又進一步說,佐敦道是宣教運動起飛的跑道,宣教士要從這裡去到世界各地。」後來有一次行區祈禱,他們去到圓方那一帶,那時高鐵正在挖土動工,他們就突然明白過來了,高鐵站就如同心臟一樣,很多中國人可以透過高鐵來到這裡。高鐵連接機鐵(機場鐵路)去到世界各地;高鐵附近也有海路,能去到南中國,以及其他海島。「就好像心臟一樣,有不同的血管,連接不同的地方。所以,八福大樓不單是基督教大樓,也不單是傳福音大樓,而是宣教的大樓。當香港教會被復興,信徒熱心愛主,服務社區,轉化城市,就會啟動一個宣教運動。」

.劉博士關注基層人士生活

(記者莫嵐報導)

We Are With You演唱會 五牧「夾band」盼與年青人同行

「We Are With You慈善演唱會」將於10月30-31日晚上7點45分在旺角麥花臣體育館舉行。本次音樂會由何志滌、陳恩明、劉穎、何寶生及譚子舜5位牧師傳道同台「夾Band」,希望透過音樂打破隔膜,以慈善喚發愛心。目前演唱會正在緊鑼密鼓籌備中,各位牧者都在認真備戰,務求以最佳狀態向觀眾呈現。

何志滌表示,本次演唱會主題的「You」是指下一代,他認為一代要比一代精彩,他這一代承傳下去,讓年青人看到的不只是自己,而是要讓傳承也從他們身上發生。

何寶生談到,我們經常帶人回教會,用教會的文化熏陶他們,但耶穌是進入人群的,祂進入我們的文化,生活,然後去明白我們,與我們同行。作為個人的感動,他想走出教會那條線,進入人群中,如同耶穌去撫摸受傷的心,理解他們面對的問題,然後伸出友誼的手。他們幾位牧者很想釋放一個信息:你不是孤單,我們很想與你同行,分享心中的喜樂,分享掙扎憂愁。

譚子舜是5位牧者中最年輕的,這些牧師都是他的長輩,他從小已經聽他們的講道,現在同台「夾band」,有種跨時代的感覺。他又談到,希望透過這群牧師走到一起,打破一些藩籬,包括教會、牧師,流行文化之間的藩籬。另外就是打破年紀的藩籬,20-60歲的信徒都可以走到一起,追尋夢想,是別具意義的。

演唱會門票將於7月23日城市電腦售票網Cityline 公開發售。

(記者何雲深報導)

 

無牆教會的藝術創作 -【文化守望者】專欄

今年是宗教改革運動五百周年,有歷史的距離,就可以蓋棺定論,馬丁路德和同時代改革家的主張和言論,到底說的是什麼?有什麼影響?聽過不少人就這樣說,因為當時改革家激進地要清理教堂裡的偶像物件,連帶所有宗教藝術品都完全棄絕,恐怕有形象的東西會使人墮入拜偶像的陷阱,於是今天我們的敬拜地方僅有的象徵物,就只有十架。這因果關係應該是沒錯的。

今天福音派教會不重視藝術發展,也可能是基於對「唯獨聖經」的偏執,有經文,有講壇的道,何需其他神聖載體!聖經確實是我們檢視真理的最高權威,但也不能因此否定真理透過其他媒介的彰顯的可能性。誰有這權柄,決定神應如何向世人說話呢?

有藝術家認為,藝術是人心裡最深的情感的實體表達,如果我們在最深的情感中能夠經驗神,又能夠將這經驗轉化成五官所能感知的東西,這麼說,藝術就是可以傳遞宗教情感的媒介,而真情與真理的融合,也就是道成肉身的藝術化過程。人是神所造的,情感深處的需要也是祂能完全滿足的,經驗神的深度遠遠超過我們今天所能想像的。所以別以為我們「掌握」了真理,我們不過是活在真理中,而「活」是有情感的,但情感是否豐富,卻是因人對神的渴慕程度而有不同的結果。

藝術不是教義,不是教條,不是宗教總綱,藝術有很強的主觀性,也反映個人的獨特性。所以在今天的教會文化處境裡,尤其是要求統一,誤以為「統一就是合一」的信徒社群裡,藝術在教內很難遇上合適的土壤,好讓它茁壯成長,開花結果。事實上,不少的基督徒藝術工作者,也不喜歡在教內從事創作,甚至拒絕被稱為基督徒藝術工作者。但在基督裡的人,每一個都是天國的使者,即使在教外從事創作,也是在參與天國的事業,只是有獨特的形式。

雖然有人說世俗主義使藝術不再服務宗教,不再是以榮耀神為目的,卻轉向榮耀人的目的,但藝術出走教會,卻可以是將光帶到全地的機會。今天蒙召做藝術工作者,不必像文藝復興時期前的古人,半生躲在教堂,整天在牆壁上畫畫。無牆教會運動的焦點不是建築物,而是社會的人群,如果這是一種新的可能,藝術創作豈不也應走出牆外,進入社會的人群中。


文@黃少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