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 使命商道論壇 建立憂戚與共的群體

使命商道論壇,期望從神學知識及踐信於行並重的進路,探索使命商道 Business As Mission (BAM),目的是要帶出一個整全使命,藉著商業平台去改變已經被扭曲的商業行為,最終達至靈性的轉化。2020年度使命商道論壇於10月24日透過現場參與及直播形式同時舉行,主題為「憂戚與共」,大會邀請了葉漢浩教授、陳韋安教授、郭偉聯副教授以及紀治興博士等學者及職場領袖一同探討,如何在信徒生命及社會關懷等層面實踐憂戚與共。

辨識順服轉化

香港中文大學崇基神學院葉漢浩教授,選取腓立比書與會眾一同思考,何謂憂戚與共的真實群體。當時保羅正在監牢中,世界的榮耀並不是保羅的處境和追求,這令腓立比城信徒感到疑問,甚至為保羅感到憂慮。然而整封信最大的特質,卻是應該被憂慮的人——保羅,寫信給自由世界的人——腓立比信徒,告訴他們,你應該用什麼價值和心態來轉化心中的憂慮。

葉指出,腓立比書中有一個很重要的字——「κοινωνία」,保羅用了至少3次:同心合意興旺福音(1:5);聖靈的團契(2:1);一同受苦(3:10)。「κοινωνία」在聖經中一般解釋為「同擔、同當和同分享」。追求憂戚與共,是追求一個同擔同行的內在價值,以致能真正實踐信仰。正如腓立比城的人面對羅馬帝國的權勢,或會採取屈服的態度。今日我們的內心在不能對抗的權勢下,不知不覺採納了世界的價值,而腓立比書正是教導我們要在此活出天國子民的價值。

葉又總結了腓立比書對今日香港信徒的提醒。一、辨別。「我所禱告的,就是要你們的愛心在知識和各樣見識上多而又多,使你們能分別是非。」(1:9-10)我們用什麼價值觀去看世界,與如何看自己其實是一樣的。你覺得別人需要什麼,可能正是你自己需要的。如果我們不辨別,我們從來不懂如何與人同擔同行。二、順服基督作僕人。基督本有神的形象,卻取了奴僕的樣式(2:7),這正是基督徒應作的屬靈反省。「奴僕的樣式」是指不看回報,而是看人需要的服事。我們的信仰是在每日生活中選擇去做基督會做的事,而天國就在此行在地上。三、轉化。如果「憂戚與共」沒有清楚的指向,就會帶來另一種分離;如果合一不是建基在對的價值,可能會帶來極大的反彈。這個世界給我們帶來很多壓力張力,但不要忘記轉化,因為我們每一個都被神拯救,以致有不一樣的「天上國民」身分。

拒絕成為異化人的群體

香港浸會大學宗教和哲學系郭偉聯副教授,以「憂戚與共的社會關係」為題,與會眾探討教會與社區工作的關係。郭指出,教會近幾年開始注意做扶貧和社區的工作,但和社區的關係依然很陌生。他以約翰福音14章和約翰一書來闡釋,約翰群體所展示的一些重要原則。在當時的羅馬世界,人與人之間的生活有很多不理想,異化甚至敵對的狀態。約翰的提醒值得今日我們思考,耶穌差派聖靈來,使我們建立彼此相愛群體時,提到我們仍會被排斥。雖然如此,耶穌仍勸勉我們要繼續彼此相愛。而耶穌基督自己就是彼此相愛的根本指標,幫助教會在矛盾的世界中去實踐主那種犧牲的愛。

郭又指出,教會嘗試要有關係,可是很少留意關係中可能出現的異化,倒過來,我們希望幫助別人的時候,就成為異化別人的群體。耶穌基督來到一個不願意接待他的世界,但他的工作是尋找屬於他的人,使他們得到神的生命,甚至為那些與他為敵的人捨命。耶穌不是用物質幫助他們,而是將自己陷於險境與人同在,去突破關係中最堅固的隔膜,也是賦權給被邊緣化的人,讓他們成為自己的一份子,以致他們有能力去面對困難和逼迫。

以社企推動社關

豐盛社企學會會長紀治興博士則從社會企業(簡稱社企)的建立與發展的潛力來分享其對社會的轉化作用。香港有50%的社企在3年內達至自負盈虧。63%香港現存社企是透過商業營運賺得盈利,韓國是14%。香港社企壽命中位數是9.3年,中小企是3.7年。香港共有678間社企,在這次疫情中,只有12間社企倒閉,等於總數的2.6%。因營商的乘數效應,香港社企的平均社會投資回報率是1元變4.5元,再培訓局是1元變3.7元,綜緩是1元仍是1元。而政府投放資金方面,綜緩200億,再培訓10億,社企1億。2018年,香港650間社企的總收入是20億元,當中17%(即3億3千萬)投入到弱勢社群的工作。

紀指出,很多時候人覺得做生意難,做社會服務也很困難。然而透過社企的合作方式,「社工」與「商人」之間是可以互相幫助,互相得益。豐盛協會有項調查指出,消費者平均願意多花8分鐘交通時間,或多付16%金錢去光顧社企餐廳。當他們認同社企的社會價值,就會特別願意付出時間和金錢。又例如,某些服務中心會教年輕人某些工作技能,但不能給予工作的機會,然而有些社企願意先給予年輕人工作機會,再慢慢教他們技能,以致做得更好。

在社會關懷及異象方面,紀就指出葡萄園主的故事(太二十),與現代社企的相似之處。當時的葡萄園主在農忙時段會按每天需要聘請散工。現今的弱勢社群就如同那些下午5點都沒有工作的人。那些工人5點來,工作的一小時就得工錢。如果他們沒有工作就得著金錢是一種施捨,然而園主在一小時後給予工錢,就是憐憫和幫助。現時在香港有48萬人領取綜援,其中一半人有工作能力,但沒有市場競爭力,例如有身體殘疾,年紀大,單親家庭等等。社企不是一次給予弱勢社群很多金錢,而是透過這樣工作方式能夠持續地幫助他們改善生活。

紀最後分享了對堂會透過營運社企方式服務社會的5點建議:1. 舉辦社創主日學,邀請不同信徒創業家分享經驗。2. 堂會試行十一良心消費,鼓勵十行一善。3. 堂會開設誠實商店,讓社企寄賣產品。4. 組隊參加社企舉辦的工作坊,接觸弱勢社群。5. 鼓勵青少年或50歲以上會友組隊申請政府種子基金創辦社企。現時香港有13間社企是由學生創辦的,社創亦可以是堂會增添活力的著力點。

(記者莫嵐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