暫停的空間 -【愛有道】專欄

這個一人一手機的年代,大家連走路、吃飯,甚至上洗手間都在盯著手機,分秒必爭地接收訊息,並即時回應。

消息的傳遞加速,決定也更有效率,與此同時,謠言、是非、錯誤的訊息也是不經篩選,沒有核實就廣泛傳開。群組中不同意見的人公開毫無保留地舌戰,不論親疏,隨時因為忍受不住被言語攻擊的傷害或意見不合而離開群組。

線上的關係,建立簡單,聚散容易,彷彿不留痕跡。然而,沒有充分的思考及溝通而作出的回應或決定,會較輕易改變初衷。例如一個團體的活動,初時大家熱烈表示可以參與,活動日臨近之時,又紛紛以不同理由退出,令負責人感到挫敗無奈。

至於具爭議性的話題,線上的討論無論是以文字表達抑或是語音傳輸,片言隻語總是不夠詳盡細緻,誤讀誤解難免。一人引起話題,多人同時回應,有時變成混戰,想調停的人也可能遭到攻擊,問題沒有結論,群組已受重創。

在線上維持良好的溝通,先要明白及接納這種聯繫方式的限制,不要視之為唯一的溝通渠道,不要以為有群組就可以不需要打一通電話,不用面對面說話。有時候,先在群組初議,再電話跟進,會聽到另一些沒有表達的意見。並且要留意那些沈默的人,他們沒有示意,不等如沒有意見。

在意見紛紜之時,請注意不要火上加油,最好暫停一下,給自己和群組成員一點思考沈澱的空間,來回看看大家的對話,想像一下彼此的異同,當中有誤會盲點嗎?有過激的情緒嗎?有需要個別聯絡去澄清問題嗎?如果你是群組管理者,更要有智慧暫停大家的爭執,讓大家冷靜一下。


文@徐惠儀

針對 -【愛有道】專欄

「無論我說什麼,做什麼,他都好像聽不進耳,看不順眼,總是跟我玩針對。我還能留在這裏嗎?」

「我做的跟同組的人做的沒有兩樣,他每次都批評我,這不是針對是什麼?」

被針對的感覺實在不好受,有時不是明明被攻擊打到的痛,而是不能言喻的難堪。尤其是在同事、朋友之間,本來是共同進退的,互相扶持的,變成對立與排斥。

有被針對者默然忍受或靜靜離開,也有忿然反擊或爭取同情。不管針對的起因是什麼,不咬弦的個體可以令群體面臨解體的危機。

從個人的層面看,被針對者或多或少都知道為何自己會成為被攻擊的對象。若是誤會或處事待人的觀點不同,可以直接跟對方澄清,最好是找個較中立的第三者作調解和見証,以免解結不成變得更糾結。

若彼此的嫌隙非淺,不是朝夕可以解決的問題,與其糾纏下去,對自己的心靈和群體都會造成更大的傷害,倒不如暫時引退。給予大家一個冷靜反省的空間。退一步的挑戰是克服內心那股爭勝的力量,特別是感覺不公平,又被旁人煽動,給你加添反擊的柴火。如何能夠取回個人的尊嚴,又不讓群體變得四分五裂,這得求從上帝而來的智慧。

從群體領導的層面看,發現成員當中有針對的問題,不能坐視不理,任由兩人的關係繼續惡化,影響群體的運作。領導不易判斷誰是誰非,或希望大事化小,大家握手言和。礙於領導的情面,雙方可能暫且表現合作,終久問題仍會浮現。斡旋的功夫不宜只做淺層,縱使走到雙方要和平分開的地步,總比積藏著怨恨,假裝著和好一起的關係更健康。


文@徐惠儀

禮俗難免? -【愛有道】專欄

結婚大日子對年輕人是最緊張和興奮的,但籌備的過程卻不是無驚無險。令他們感到煩惱的和最容易引至衝突的,其一是要滿足雙方家長及長輩的繁文縟節。就是最開明的長輩,總會對禮俗傳統有所執著,要求大至如何宴請親朋戚友,小至穿戴什麼衣飾,足夠惹起爭議。更難達至共識的是不同的信仰禮儀,例如要否祭祖,敬茶需要下跪嗎?

不想喜事變成僵局,事前必須了解長輩各人的想法,意思不是要全數滿足他們的要求,而是掌握足夠的資料,再思考如何回應。就以「過大禮」為例,若等到雙方長輩會面時才討論,出現爭執的話,局面難以收拾,親家隨時反臉變冤家。好像國家元首會面之前,外交部早已作好斡旋,鎂光燈下進行的儀式才會順利。

不過,預備結婚的當事人,可要小心調整自己的心理,既要站在自己父母尊長的一方跟對方作出要求,也要顧及未婚夫/妻的感受,大家要共同面對難處,而不是強對方所難,婚前不能同心,婚後更難同行。

至於不同信仰的儀節問題,若事前談不攏,更要小心面對婚禮當日被迫就範的情況。兩人應就可能出現的局面,預備應對的方法,就是受到辱罵,總不要以惡報惡;溫柔地堅持或婉拒,總比情緒化的回應佳。

長輩最需要的是關心與尊重,這在平常相處的日子,可以多點表達,建立了更親密的關係,讓他們更了解未來女婿/新婦的行事為人,尤其是不同的信仰價值,更要多點日子相處,才能理解和接納,放下成見。

縱使婚禮的過程中,或有不順遂的情境,亦只是一天的不愉快事件,不要長久放在心上,影響以後的生活。


文@徐惠儀

可愛的老寶貝 -【愛有道】專欄

記得有一句曾經成為潮語的電視對白:「嫲嫲係大廳,乜都唔駛驚!」主角「嫲嫲」受到後輩愛戴尊崇,是家庭重要的精神支柱。

近年請家傭困難,雙職父母的家庭,若有老人家幫忙照顧孩子和家務,簡直就是如獲至寶。老人家本於愛心擔起照顧孫子的責任,但後輩卻視之為與他們繼續同住的原因,這隱藏式的「功能關係」,在老人家表現不達孩子心中期望,或過度入侵他們的親子關係,彼此的關係會變得緊張。當孫子長大,老人家健康欠佳,無力再承擔家務時,他們彷彿失去了功能,感到無用自卑,若孩子不懂父母心,關係會進一步疏離,甚至怨恨叢生。

若不想家中的長輩因為年邁而變得不可愛,就當反省與他們相處之道,正面的看待他們,增加彼此的了解,建立更合適的相處模式。

父母是尊長,切忌吩咐他們「做這做哪」;我們都是他們育養長大的,或許他們做得不夠好,卻不是有惡意的,若選擇了他們照顧孩子,就得接受他們的方式,可以商量提點,但態度必須良好,勿以批評出發,試試邀請他們一起參加講座或活動,讓他們有機會接觸更多新的觀念。

記著,我們才是孩子的父母,這身分誰也不能奪去,無論如何忙碌,也需要有時間跟孩子待在一起,跟他們玩耍、談心,更要教導他們尊重老人家,不能視他們為傭人般差使,反倒要學會照顧和幫助家務,減輕他們的負擔。

老人家的心理會隨著身體的衰弱而轉變,父母之年不可不知,兒女必須留意他們的健康狀況,不要讓他們操勞過度,鼓勵他們擴闊生活圈子,享受晚年,做個快活的老人。


文@徐惠儀

公主變賢婦 -【愛有道】專欄

常聽姊妹結婚之後的嘆息:

「婚前男友管接管送,來回港島新界沒半句埋怨;婚後我晚了回家,丈夫早已上床睡了。」

「婚前男友會替我提重物、挽手袋,婚後我要自己提環保袋。」

「婚前我撒嬌男友立即來陪不是,婚後我變臉丈夫卻視若無睹。」

在新婚適應的過程中,姊妹們漸漸對枕邊人的性情了解得更透徹,同時也要調整自己的心理,蛻變成為一個內剛外柔的妻子。

女人最需要的是陪伴和回應,但男人的「獵人」基因卻是在完成追求任務之後就休息,並且多數不善溝通,只懂作解決問題式的回應。妻子不妨明言自己的需要,告訴丈夫:「當我加班工作時,我喜歡,也欣賞你來接我下班。」

受公主文化影響,女人總以為公主都是柔弱的角色,王子一定會英雄救美。其實公主都有自己的能力,可以獨立生活,甚至擔起一頭家,公主照顧人較王子更細心,管理家事亦有自己的主見,箴言31章的賢婦甚至有很強的理財能力。一個持家有度的妻子,她對丈夫吸引力比美貎更持久。

自主的妻子不等如變成獨斷獨行,承擔所有事情,女人跟男人是夥伴。「耶和華神說,那人獨居不好,我要為他做一個配偶幫助他。」(創世記2:18),這個有力的幫助者仍然需要男人同行,夏娃沒有獨自吃了禁果,她找亞當人一起吃了。 神質問為何犯罪的時候,他們夫妻二人也要一起面對後果,承擔責任。

有姊妹把一家辛苦儲來的錢,沒有跟丈夫商量就借了給朋友,差點導致婚姻破裂。當家庭要面對重要的抉擇,如買樓投資、孩子教養升學、事業變遷,與丈夫共同商議決定,才是智慧的賢妻。


文@徐惠儀

最抓狂的小事 -【愛有道】專欄

電影〈Wild Tales〉(台灣譯作「生命中最抓狂的小事」),一齣定位為喜劇的阿根廷電影,內容由六個小故事組成,尋常的生活場景,不尋常的巧合,莫名的情緒,眨眼間演變成難以收拾的殘局。令觀眾在狂笑中,隱隱觸動自己的生命經驗深處,也曾遇過類似的事情。

談婚論嫁的情侶,看見情人與異性言談甚歡,氣上心頭,把定婚戒還給對方;乖乖囡因為不能外出與朋友約會,痛罵媽媽一頓,還把最心愛的擺設摔碎了。義結金蘭的好姊妹,在生日慶祝會上,無意把對方的小秘密公告,歡樂宴變成絕交宴。更常見的,在擁擠的公共交通工具上,兩個乘客忽然大吵起來,甚至動武,只為一方無意輕輕推撞了對方,或觸碰了他身邊的女伴。

小事一樁何以會觸發一場人際大戰?有人歸究於生活太緊張,大家都受著太高的壓力,一旦有個破口,自然把內在的不安宣洩出來。也有人說這是個自我膨漲的時代,一丁點令「我」不舒暢的事,都不會忍受,誰擋「我」路,誰就遭殃。

還有一個不易覺察到的原因,其實這個外表強悍的「我」,內裏卻是不堪一擊,軟弱的「我」缺乏安全感,對自己沒有信心,會給別人比下去,怕被遺棄,怕失去權威……於是為自已建立無形的防衛,有時還以和藹可親的外表裝飾著,可是某時某人誤闖了防線,就是最小的事,也可能啟動了「我」的保安系統,令「我」抓狂,無法自控。

抓狂發飈之後,不要錯過發現真我的機會,懇求那位深知我們軟弱的上帝,給我們重塑這個破碎的自我,學會分辨無心之失與惡意的攻擊,能以智慧與理性回應突如其來的挑釁。


文@徐惠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