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袖要迎向甘苦的服侍 -【逆境中的恩典】專欄

今天的信徒都喜歡聽祝福的話,卻甚少人講及苦難,或鼓勵人迎向苦難這功課。華里克(Rick Warren)牧師說過,我們的經驗,無論好壞,都帶著目的,將來為神所用。因此,我們要用另一個眼光來審視過去不好的經歷,讓自己能在回顧中轉化,擁抱這些經驗,視之為來自神的化了妝的祝福。 華人的教會文化較著重做事(doing),對什麼是生命(being) 有一種陌生感。但領袖在服侍上一定會遇上苦難,被推著走近神,經歷祂深刻的愛。事實上,最能夠經歷神的愛和信實,就是苦難的時刻。以下是我一個真實的經歷。

近十年前,我與隊工到中國跟政府交流,洽談開展困境兒童工作,特別是申請牌照的事。一行人興致勃勃的出發,卻沒想到是這樣的艱辛而徒勞!整個旅程是不斷喝酒,不斷被帶去遊山玩水,正事卻沒有一樁談得上。內地官場文化,特別是十多年前,都叫我們很花力氣適應。把酒言歡、先建交才談公事,都是我們之前不了解的潛規則。

最後一晚是喝酒喝得最辛苦的,回到賓館大家都不支倒下。記得我在廁所中,頭暈和雙腳軟得無力起身(國內是蹲廁),我生平第一次在廁所內用了全身力量來呼求神。我們沒有一個是嗜酒的,大家已勉力奉陪,捱了很多回,勞力是付出了,事工發展之路彷佛遙不可及,直教人失望頂透。有位義工表達激憤:「這樣喝酒,喝死人了!我們走!香港也有很多正事要辦!」大家即時鴉雀無聲,心情低落到極點。

大家身體情緒都欠佳,我唯有提議一起禱告。剛閉上眼晴,我便止不住流淚,因為想起了德蘭修女的故事。昔日她決定離開安舒的修道院,照顧街上的貧窮人,她本來帶了修院的一片麵包,但當她走到門外,看到衣衫襤褸的窮苦人,便把麵包送出了。不久,她餓得暈倒在街上,沒有人理會她,當她醒來,卻當沒有這回事似的,繼續在街上服侍。

神所要的,就是那些不愛惜自己生命的人──「凡為我喪掉生命的,必得著生命」。(太16: 25) 當時,我腦中出現了這個片段,就大聲呼求:「主啊,我們所受的苦,又算是什麼呢?如果這個異象是祢的心意,我們不能放棄!」在場的各人都承接著,逐一起來宣告,又高聲讚美主,這是發生在賓館裡的一場最敬虔的敬拜。禱告中,主安慰我們說:「天上的批文(牌照),我已為你們預備。」即是說,此刻申請牌照無比困難,但抓住祂的應許,事便可以成了!果然,主後來給了我們牌照,不是一個,是先後三個!

當領袖願意迎向甘苦的服侍,擺上代價去順服,神會以更大的神跡來激勵我們!


賴淑芬博士豐收慈善基金總幹事,基督教關懷無家者協會顧問藉事工、寫作及培訓來推動關懷中港貧窮人。本專欄藉著經文與見證,清晰指出主是掌管政權、經濟、困境、攻擊和生死的大主宰。有信德的人自能於種種困局中經歷神的恩典和大能。

 

 

反墮胎電影北美上映 呼籲尊重生命

美國計劃生育聯合會(Planned Parenthood)最年輕前診所主任艾比(Abby Johnson)於2009年離職著書,述說心路歷程轉變。她的故事改編成電影《Unplanned》(計劃之外,暫譯),由Pure Flix Entertainment發行,3月底在北美逾千所影院公映,3天收益達611萬美元,票房排行榜據第5位。

電影是艾比作為計劃生育主任八年來工作經歷寫照。她在職期間,處理達22萬宗墮胎個案,為無數婦女提供生育選擇方面的諮詢,甚至成為發言人。就在她為深信不疑的事業努力爭取立法的時候,2009年10月,她目睹一個超音波導引的墮胎手術。過程中,懷孕13周的嬰孩奮力掙扎,對抗墮胎手術工具。此事以後,艾比決定不再參與墮胎的工作,並離開了計劃生育聯合會。

離職後,計劃生育聯合會要求她禁聲,不可向媒介透露任何在職期間任何資料。最後甚至對簿公堂。霍氏新聞和有線電視新聞網絡接洽她,想瞭解她的經歷。

艾比說:「從那時起,我一直在發聲,試圖揭露墮胎行業,同時也嘗試醫治那些因墮胎而受傷的人。在過去的九年裡,我與數千名女性交談過,她們在身體上或是情感上都被她們的內疚和羞恥所傷害。她們的故事在我們今天的社會中經常被忽視,因為每個人都想讓墮胎正常化,說那只是一個醫療程序。然而,奪取人類的生命並不正常,是女性餘生都要負荷的東西。」

Pure Flix Entertainment總裁Michael Scott表示:「將艾比的故事搬上銀幕,讓這麼多人觀賞,顯示墮胎議題對美國非常重要。我們希望支持生命和支持選擇的陣營看了電影後,展開有建設性的對話。」

諷刺的是電影被美國電影協會(MPAA)評為禁制級(Restricted),幾家電視電台拒絕為它播宣傳廣告,而推特網也刪除其電影宣傳頁。

堪薩斯市天主教大主教Joseph Naumann觀看電影後表示,15歲的少女被禁止觀看這電影,但她可在父母不知情下合法進行墮胎。這是極大的諷刺。

美國國務院宣佈將盡最大可能執行「在國際健康援助中捍衛生命」(Protecting Life in Global Health Assistance)法規,保證納稅人金錢不用於支付或促進海外墮胎,並將持續拒絕援助那些「執行或積極推動墮胎作為計劃生育方法」的外國非政府組織。

美國各州近月通過了不同法案,大多數都更嚴格地限制墮胎,但有些州分卻容許妊娠晚期墮胎,反映了美國在墮胎議題上的分歧。

(來源:Assist NewsChristian Newswire 及 Catholic League,2019 年3月29及31日,林國祥綜合編譯報導)

禱告:禱告各地都發出捍衛生命和未生嬰孩的權利的聲音,墮胎文化被改變。

【Kingdom LIFE】延續雄姐GOOD DAY精神 張彥博專訪:現在只是序章

GOOD DAY祝福

「GOOD DAY!」如果大家有留意不久前的無線劇集《跳躍生命線》,相信對這句說話印象會比較深刻。張彥博(阿博)在劇中飾演一名救護員「雄姐」。「救護員平時不會說GOOD BYE,因為平時經歷太多生離死別,所以每一次走的時候就會說:『GOOD DAY!』在我跌下樓的最後一場戲中,最後祝福我的兄弟就是『GOOD DAY』這句話,所以在12月9日的演唱會,我想用一句祝福人的說話,延續雄姐的精神。」

.跳躍生命線演員

演唱會是神的禮物

阿博從去年5月到今年11月一直拍劇未停,本來打算台慶之後放假,沒想到剛播出的劇集收視不錯,很多人喜愛「雄姐」角色。劇集播完不久就有主辦單位打電話給阿博,場地突然有期空出,是否有興趣做演唱會。初時他很開心興奮,但細聽才知日期是12月9日,離接到這個電話只有3個多禮拜!阿博考慮了2,3日,他明白,只要說不,就可以放假了。當他去問家人朋友意見,都說這是一個很特別的祝福和好時機。「然後我想,這是我人生第一個演唱會,我等了13年,從歌手組合出道,到街頭表演,之後還做過很多不同工作為生,甚至到國內參加比賽,到了今天有人給我機會,我掙扎了很久。但有一晚我聽到一個聲音說,這是耶穌給我的一份禮物,而不是『鑊』。人生有時準備的時間就是這麼多,考題已經出了,如何在最短時間做到最好?後來我欣然接受,因為我知道這是應該爆,應該衝的時間,就放手去做吧!」

.張彥博受訪

放下負面,活出精彩

阿博從小到大都很喜歡玩音樂,以前每日最開心的時間就是放工後回家招呼朋友彈吉他唱歌。初入行時阿博也遇到很多困難,搞樂隊曾經試過3年沒有糧出,靠捱麵包過活,但經歷過這些最難熬的日子後,因著有信仰的支持和教會的守望,阿博現在覺得沒有什麼困難是不能勝過。「人是有情緒的,我也有很多怨氣和負面情緒,有時候很努力去做也未必有果效。但我現在學會在每日結束,留住好的東西,將那些壞的東西放下。以最好狀態迎接新的一天,這才是對得住自己。『忘記背後,努力面前,向著標杆直跑。』這是我每日提醒自己的金句。」

.阿博曾以樂隊身份出道

阿博坦言,他也常常與神爭論。「我如何才可以在神給我的功課中有喜樂?我開始嘗試用另外的切入點去想神為何要我經歷這些事。過去很多令我覺得很疲累,很影響情緒的事情,現在反過來看,都是一個個很大的課題。如果能夠克服,會是我人生很大的祝福和故事。」阿博從小就想,如果人生只有30歲,我會如何善用我的時間?他將人生看作一本書,「每一日,我都在這本書中書寫,現在到了第13年,也只不過是我的序章,而將會發生的故事,我很想和大家一起去發掘。在無線短短幾年間,我原來已經拍了36套劇,從做兵,海盜,露宿者開始,到現在經歷很多故事,我覺得如何在每一天活出生命的精彩才是最重要。」

神有最好的時間

「我很想成為神所喜悅的人。我不是完全人,但我希望盡力在人生上做到耶穌喜悅,有種光從裡面出來感染身邊的人。我相信,適當的時候,神就會使用我,不用刻意去做。」從2009年開始,阿博有3年時間退居幕後工作,當時曾試過放下工作,去退修,參與短宣,神在那段日子給他很多話語和裝備。「那時我就對神說,耶穌,如果你覺得不應該給我,就不要給我了。我寧願不紅,也不想靠自己硬要成就一些東西。我需要準備我的心,我的全人。我向神祈禱,有些東西請袮按著祢的時間給我吧!」

.張彥博

(記者莫嵐報導)

《一百人的遺書》微電影首映 暨CBN分享2018

視博恩香港(CBN)於11月17日在世界殯儀館舉辦微電影《晨霧漸破曉》首映及分享會。該微電影由CBN「一百人的遺書」事工團隊製作,故事以喪禮為題材,內容講述在媽媽喪禮前夕,爸爸、哥哥及妹妹三人面對至親離逝滿懷思念,在尋找媽媽生前最愛歌曲的過程中,經歷從哀傷轉向盼望。CBN期待透過這微電影與觀眾一起反思「末了未了」的生命之謎,探討死亡與永恆生命的關係和意義。

CBN自2015年推動生命教育事工「一百人的遺書」,是為回應社會上輕生不斷的現象,盼望大眾從新角度思考「遺書」的意義。除了舉辦生命教育活動,如以生死為題的講座、參觀殮房、墳場、遺體防腐計劃等等,CBN亦製作《一百人的遺書》節目,邀請知名人士拍攝,藉他們的生命反思激勵大眾。

首映當天,「一百人的遺書」節目嘉賓,資深藝人何嘉麗小姐分享了她與爸爸的故事。何嘉麗曾在節目中提到她的喪禮上若有一張空櫈,可能是爸爸的,因她與爸爸失去聯絡多年。想不到節目播出後,在神的奇妙安排下,經有心人連結,她與爸爸再次重聚,更把握機會陪伴爸爸在世的最後一段日子,人生再無遺憾。

CBN《星火飛騰》節目主持人萬得康牧師在會中分享信息,從信仰角度講述生命的奧秘。大部分人一生當中都不會怎样思考生命的意義,但總會在某些場合中會思想生命,安息禮拜就是其中之一。一位作家曾說過,唯有我們學會死亡,才會懂得活著。當我們真正了解,每個人都有面對死亡的一天,從人生的終點回望人生的起點時,我們的價值觀可能會完全不同。

大部分彌留的人覺得最遺憾的事情都與物質金錢、名譽地位無關,而是覺得自己花不夠時間在愛的人身上,或在有意義的事情上。人在生命終點沉澱下來的是一份情。對基督徒來說,能送給別人最重要的東西,就是一個永生的盼望。今生的結束,是永恆生命的開始,這份盼望能替代憂傷的眼淚,讓人心中得平安。

(KRT訊)

愛爾蘭公投贊成墮胎合法化 維護生命群體:「歷史性的悲劇」

愛爾蘭於5月25日舉行公投,為是否推翻憲法的第八修正案進行表決。參與公投的選民以接近二比一的比例,即超過140萬選民贊成廢除該議案,令墮胎在愛爾蘭邁向合法化。

1983年通過的第八修正案保證未出生的胎兒及母親得享同等的生存權利,同時禁止任何情況下的墮胎。然而,作為世界上最堅定的天主教國家之一,近年愛爾蘭各項社會共識均出現轉變: 2015年成為第一個通過公投合法化同性婚姻的國家;現任總理是公開的同性戀者;民眾更在最近的公投爭取墮胎權。公投前,Facebook及Google封鎖了其網站上來自外國群體關於公投的廣告,令廢除修正案的聲音接近一面倒。

此次廢除第八修正案的運動是由一名牙醫的死引發的。2012年,31歲的牙醫哈拉潘納瓦(Savita Halappanavar)流產並胎死腹中,卻在法律下無法進行墮胎,最後在醫院死於敗血性休克。衛生部調查認為過度嚴格的墮胎法是她的死因。據估計,每年約有3,500名愛爾蘭女性前往英國墮胎,亦有另外2,000人非法取得墮胎藥自行墮胎。公投有結果後,總理回應指,他將致力在未來幾個月內,在議會通過一項新的自由墮胎法。

當地的維護生命群體普遍對公投的結果感到悲傷。「為生命步行」總幹事說:「我們非常難過,許多愛爾蘭人反對愛和生命。」

「愛爾蘭天主教協會」發言人認為,贊成廢除該議案的勢力來自境外支持墮胎的利益集團。愛爾蘭誤將母親的權利與兒童的生命視為對立,改變了同時尊重兩者的立場。

「拯救第八修正案行動」發言人表示:「女人在愛爾蘭比墮胎普及的美國安全得多,墮胎合法化不會令女人得到更多保障。投票結果是個歷史性的悲劇。」

愛爾蘭一群醫生在當地報章上撰文表示:「大多數墮胎都不是以健康為理由,墮胎顛覆醫學的真正目的,而重視救人召命的醫生應該置身事外。」維護生命的醫生John Kehoe亦認為不需要修改憲法才令女性得到保護。

美國「維護生命聖職人員」總監Frank Pavone神父接受Life News訪問時認為:「今天一些支持墮胎者的歡樂的淚水預表著愛爾蘭各城各鄉的悲痛,母親會因為墮胎而流淚。」

另一方面,美國踏出維護生命的一小步。特朗普政府動議修改《公共衛生服務法》第十章,禁止計劃生育機構運用政府資助進行墮胎,轉介母親到其他墮胎服務機構或與墮胎服務機構共用職員及設施。

(來源:CBNChristian News WireLife NewsChristian HeadlinesBreak Point,2018年5月25日,Vasco Lam 綜合編譯報導)

禱告:求神向普世教會啟示每條生命的重要性,遠超過個人及女性的權利。

「Ekklesia.愛.匯聚」 信徒的跨領域連結 共同經歷神愛真實

由從事生命教育的職場信徒組成的「Steadfast Love.一個都不能少」團隊於1月28日舉辦「Ekklesia.愛.匯聚」分享會,盼望連結更多同路人,匯聚成一個跨學校、跨機構、跨領域的社群,經歷初期教會Ekklesia的真實。當日聚會約有40位老師、職場人士、機構及教牧同工出席。

團隊成員陳志耀從事生命教育17年,亦是生命教育基金會的義務總幹事,他在聚會中分享:「生命的存在本身就有價值,但那惡者的偷竊、殺害、毀壞,致使很多生命以為自己沒有價值。天父看我們每一個都重要,『一個都不能少』,意味著每一個生命及每一個人的參與都不能缺少。天父渴望信靠祂的人彼此合一,呈現Ekklesia,就好像初期教會那樣,相聚中彼此激勵和加力,讓我們在社會的不同角落,將天國文化滲透日常生活中每個層面。」陳又提到,在多年與人同行的經歷中,深深體會到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過去、限制、軟弱,人靠著自己並不能堅持去愛,但相信神就是愛,祂藉著聖靈住在我們裡面,縱然人並不完全,但仍可流露並經歷天父那份堅持、不放棄的愛 (Steadfast Love)。大會還邀請在場會眾寫下並分享天父放在他們生命中的負擔,及對所服事的群體的夢,不少人都公開分享了自己與人同行的親身經歷及故事。

(新聞稿由主辦單位提供)

恩典神學的謬誤 – 將神的恩變作廉價恩典?-【國度角度】專欄

當神宣告自己是有憐憫有恩典,不輕易發怒,並有豐盛的慈愛和誠實,赦免罪孽、過犯和罪惡的神, 摩西仍侍立在神面前。但當神宣告:「神萬不已有罪的為無罪,必追討他的罪,自父及子直到三、四代!」摩西就急忙俯伏於地,向神下拜。 (出34:5-8)你什麼時候會將頭俯伏於地,向神下拜?唯有當你「看見」神的神聖與威嚴,並同時「看見」人自己的敗壞與軟弱,敬畏之心油然而生,不配之情油然而發,向神俯伏跪拜,乃是最自然真摯的反應,當彼得「看見」主的神聖及「看見」自己的小信與無知的時候,就俯伏在耶穌膝前說:「主阿!離開我,我是個罪人!」(路 5:8)

若我們單單高舉恩典,將神的恩變成放縱情慾機會,聖經警告這些偷進神家的敗類,刑罰是他們必然的結局。(猶 1:4-5)  保羅說:「我不廢掉神的恩,但藉神的恩,如今活著的不再是我,乃是活出基督。」 (加2:20-21)救恩是免費的,救贖卻是重價的;恩典是白白的,恩寵的代價是高昂的。廉價的恩典多強調神的恩典,少講代價;多講權利,少講責任;多講恩寵,少講作門徒必需捨己背十架;多多接受基督的恩典,卻少提要活出基督的生命,這是誤導及濫用神的恩。

而二極化鐘擺與失衡,是仇敵慣用的詭計與策略:要麼單單高舉律法,否定了恩典而終日落在控告與定罪之中;要麼單單高舉恩典,否定了律法的規範而落在放縱與墮落之中!仇敵的目的是要引誘我們掉進失衡偏差之陷阱中。其實每種神學的反省,都自然經過不成熟甚至鐘擺的過程,這本來是很自然的事情,但我們千萬要在此儆醒,切勿因此而上了魔鬼的當,中了撒旦的詭計,因而各走極端,甚至彼此攻撃,給仇敵大得分裂教會、羞辱神的機會!因在基督裡,我們必然是邁向合一,唯有落在撒旦裡必然走向分裂。若真的不幸發生了這樣的事,彼此產生了爭拗嫌隙,必須馬上放下彼此一切的執拗,先一同謙卑來到主面前和好,尋求聖靈引導、介入與光照,以堵住着仇敵的破口,墮魔鬼分裂教會的鬼胎。

保羅能坦然地說,我是罪人中的罪魁。乃因他經歷了主格外豐盛的恩典,使他生發出格外的信心和愛心,因而宣告:「我蒙了憐憫,為的是要彰顯神的忍耐,給所有後來的罪人作榜樣及鼓勵。」(提前1:14-16)我們原本就一無所有,你不能去給予自己原本沒有的東西。我們愛因為神先愛我們,主厚賜我們豐盛的恩典,好讓我們有能力去分享及回報這超然的大愛,其目的是讓我們能愛主更深,像主更多,為主更瘋,待主更狂!

大家是否同意,並能夠得出結論,豐盛的恩典不是讓你繼續去犯罪的許可証,乃是讓你得以勝過罪惡的力量。豐盛的恩典,應是生命更新轉化的「動力」而非「阻力」?


文@何寶生

611珍珠復興特會 成全聖徒 轉化城市

6月21-24日,香港611靈糧堂舉辦了「國際教牧及職場領袖復興特會——珍珠」(簡稱珍珠復興特會) ,吸引了來自12個國家地區的144間教會,逾1800位的牧者和肢體參與,一起同心尋求復興的籲匙。其中逾二十位611的核心同工和分堂牧者分享他們如何透過愛的牧養,讓他們的生命從微小沙粒蛻變成珍珠的心路歷程。

主任牧師張恩年在會上分享,教會要成為珍珠,關鍵在成全聖徒,而不是追逐事工。當教會使徒能帶出「五重恩賜」的團隊,透過牧養興起門徒,為神孕育眾多珍珠,他們就能轉化家庭、職場,最終為神得著城市。張牧師又指,很多教會只著重事工,不看重人的生命,以為擴展事工就會帶來教會增長,但其實這是一條死路,因為忽略人的生命,團隊就無法成形。「若焦點在事工,當你離開,你的事工就會過去;但若焦點是人,當你離開,你的異象仍會繼續傳遞,耶穌就是如此。」而很多人以為建立「五重職事」的教會,就是建立五重職事的事工,但其實使徒、先知、傳福音、牧師和教師是指得著這五種恩賜的人。人才是焦點!因此,使徒要建立的應該是「五重恩賜」的教會。

張牧師又以以弗所書4章11-13節為基礎,指出使徒居「五重恩賜」的首位,最重要的責任就是把其他四種恩賜的人帶出來,成全聖徒,就是透過牧養,扶持和修剪門徒的生命,使他們成為珍珠;然後「五重恩賜」的團隊一起又再成全聖徒,使各肢體在不同服侍上各盡其職,在愛中建立自己,建立基督的身體,直到長大成人,有基督的身量。過程就是讓每個人從沙粒蛻變成珍珠,再由珍珠轉化為母蚌,為主孕育更多珍珠的生命。

張牧師進一步分享從神領受轉化城市的策略,他引述創世記1章28節說,神吩咐人要「生養眾多,遍滿地面,治理這地」,當教會不斷興起門徒,孕育珍珠,有基督身量的人遍滿大地時,大地就會被神轉化。他認為轉化城市的關鍵是教會,因為神視教會為萬有之首,教會的角色要牧養人的生命,建造家庭,然後影響職場,最終就能得著城市。

(資訊由主辦單位提供)

追求聖潔、更美的你! -【Joyce Meyer】專欄

我們身處一個十分隨便的世代,也輕易抱著這樣的態度與神同行,很多信徒缺乏了應有的認真,容讓生命裡有很多不應有的東西。

但希伯來書十二章14節說:「你們要追求與眾人和睦,並要追求聖潔,非聖潔沒有人能見主。」這經文是說不完全的人就不能到天家嗎? 不,當然不是。我們白白蒙神的恩惠,並不是靠一己之力,乃是耶穌在十架上的作為。但若我們在世上不分別為聖的話,我們就不能經歷耶穌捨身賜予的豐盛生命(約十10),而我們也表現不到基督的樣式,叫人渴求與祂建立關係。

在上述的經文中,追求是一個關鍵詞,追求一件東西表示你十分渴求,全心要得著它,因此這經文指出的是,若我們不追求聖潔,就不能見到主,關鍵在乎我們與神同行有多認真和投入。

若你與神已建立了深厚的個人親密關係,你定會渴望改變,追求聖潔,你不會滿意自己未認識耶穌時的生活方式,因為聖靈在你裡面活著,作你的安慰者、輔導者、幫助者和倡導者,祂是你的中保、力量和守護者。(約十四16) 「祂要引導你們明白一切的真理。」(約十六13) ,你便開始見到生命中需要作的改變,以致你能更靠近神,照著祂創造你的美意而活。

開始認真看待與神的關係和研讀聖經後,我的生命才真的開始改變。平安和喜樂的生活,並與家人和朋友良好的關係,這是多美妙的人生! 因此,我渴望繼續每天靠著祂的幫助,努力作更完全的人。

神愛你,為你的人生定下精彩的計劃,問題是你是否盡心盡力的渴求神,抑或繼續我行我素,把神放在一旁,不理會祂對你的心意? 若要活得喜樂,擁有神賜你的優美人生,就斷不能這樣。

我們都需要耶穌,因為人人都犯了罪,虧缺了神的榮耀。(羅三23) ­「罪」這字是指沒有達到目標,這目標就是神的標準,但它也可解作­「錯過」了獎賞,沒有達標表示你放棄獎賞,因得不著神賜下的智慧和平安,你就無法享受人生的旅程,而天上還有獎賞也是你不容錯過的。

你可曾發現,我們能從別人身上感染病毒,卻不能靠別人得著健康? 就如健康的生活習慣是我們需要為自己負責的抉擇,聖潔生活也是如此。然而,只要你終日與損友為伍,又常接觸到罪惡,很自然便會沾染不潔。那些情願繼續不良的生活習慣,只在周日才到教會的人,並沒有追求聖潔。

神給予我們的人生目標,就是在這黑暗的世代作光,讓世人認識神的慈愛,及為祂而活的意義。世人看不見我們心裡的基督,卻看到我們的言行舉止,因此,即使所有人的生活都亂七八糟,我們仍必需分別為聖,我不是說要表現批判人的宗教態度,而是認識到我們在基督裡的身份,活出祂教導我們的生命,週而復始,直到其他不認識神的人也渴求得著我們所得著的。

記著,無論神要我們作甚麼,祂一定會賜予我們相關的能力,使我們能靠著祂的恩手作工。所以神既要求我們活出聖潔的生命,豈沒有在我們心裡栽下了聖潔的種子? 因此,盼望認識聖潔能催使你更靠近神,不作他想,只想得著祂為你預備最好的,而你亦要竭盡所能,向世人宣揚基督的大愛。


文@Joyce Meyer
譯@Shirley Cheng

被「伊斯蘭國」挾持人質 死前拒放棄信仰

美國基督徒人質凱拉·穆勒(Kayla Mueller)落入「伊斯蘭國」(IS)手上後,仍然忠於自己的信仰,拒絕改變宗教,又不顧念自己的安危,幫助亞茲迪(Yazidi)人質逃生。雖然她已過身,卻因信仍舊說話。

穆勒於2013年8月4日在敘利亞參與人道救援工作時,被「伊斯蘭國」武裝分子綁架。這位25歲的女孩被囚禁了18個月,其間忍受虐待、強姦、言語侮辱及奴役。但她從沒放棄自己的信仰,及永遠將其他人的需要放在自己之上。

來自丹麥的獲釋人質丹尼爾·拉伊向美國新聞媒體講述穆勒如何對抗綁架者,其中一人說:「這就是凱拉了,她比你們任何一個男人都堅強和聰明。她皈依伊斯蘭教了。」穆勒立即拆破謊言,說:「不,我沒有。」

另一個來自瑞典的人質Frida Saide獲釋後表示:「她常常考慮別人的需要,即使她自己處於一個非常艱難的處境。她從來沒有停止過關心那些正經歷可怕戰爭的敘利亞人民。」

後來,穆勒及另外6名雅茲迪女孩被逼成為性奴。其中一名13歲雅茲迪女孩茱莉亞憶述,為了令其他被囚禁的雅茲迪女孩能順利逃出,穆勒決定留下。她說:「穆勒說,『我是美國人,如果我和你們一起逃走,他們會用盡所有方法找我們。你們自己走吧,我會留下。』」不但如此,穆勒還為那些雅茲迪女孩祈禱,希望她們能順利逃出去。茱莉亞說,她永遠不會忘記穆勒的犧牲。」

根據ABC新聞報道,「伊斯蘭國」聲稱穆勒死於2015年2月約旦對敘利亞的一次空襲,但白宮就宣佈她死於不明原因。

(來源:CBN,2016年8月26日,Mok Laam編譯報道)

祈禱:穆勒的見證使人認識她所相信的神

六國逾三百家庭 台東愛爆燈

為了幫助家庭重建關係,促進夫妻和兩代之間的溝通,香港611靈糧堂於7月底在台東舉辦第三屆「愛爆燈國際家庭營」,為來自六個國家地區共324個家庭、超過1,100 人,安排四日三夜的親子遊戲、處理情緒和學習溝通的講座,還有讓家人彼此醫治傷害的晚會等,為很多家庭帶來關係上的修復和更新。

父親道歉帶來醫治

愛爆燈家庭營會分兩個梯次,分別於7月26至29日以及8月1至4日進行。首天晚會主題為「拆框框,建新眼光」,鼓勵父親們帶頭轉化家庭氣氛,以「欣賞感恩」取代「批評比較」、以「主動服事」取代「懶惰被動」、以「歡慶熱情」取代「平淡無趣」的氛圍。611靈糧堂主任張恩年牧師更帶領所有父親跪下禱告,向神立志建立滿有溫度的好好家庭,場面動人。

營會第二天分別為父母、青少年和孩子安排分齡講座,教導參加者如何處理和表達自己的情緒,為當晚的「燒毒根」醫治晚會作好預備。晚會透過教導和示範,引導每位家庭成員分享一件傷心往事,其他成員則學習聆聽,彼此禱告,讓神醫治。很多家庭都想不到,在神的愛濃濃包圍下,大家可以釋放壓抑多年的情緒,有的彼此道歉、有的互相擁抱,大大「燒」除關係中隱藏的毒根。

來自台東靈糧堂的劉輝雄,跟他十歲大兒子宣佑抱頭痛哭,深深經歷醫治。「因為我常會對兒子說,你是長子,要做弟弟的榜樣。我發現,他被我們夫妻壓的太深,他的生命是壓抑的。那晚聖靈提醒我,要向我兒子認罪,我講了很多句爸爸對不起你!但他沒有說一句話,只是用眼淚回應。他在我們懷中痛哭,我相信這是一個開始。」

Timothy平時總是追趕孩子的功課有沒有做好,卻沒有時間讓他們分享自己的感覺,但這晚孩子有機會表達心裡的感覺和委屈,Timothy說:「原來大兒子一直覺得自己不被愛,認為我們只愛弟弟,這讓我和妻子反省日後要改善自己如何對孩子們。」

「模擬人生」反思生命

到了第三天最精彩的活動是「模擬人生」(Sim-Family),每個家庭成員都領到一張身分證,包含不同學歷、職業等背景描述。模擬城市攤位設計精心,情景與現實生活貼近,遊戲的錢甚至可以買食物、玩具和禮品!大人小孩都忘卻了自己,盡興地投入二度人生的角色,短短四小時內歷盡人生,求學、賺錢、玩樂、甚至誤入歧途,好玩之餘,又發人深省!

爸爸李浩機在模擬人生中的起步點是中學生,手上只有一百元,沒錢讀書便去投考警察。打工半小時後,才想起要找家人一起去玩,但總是湊不齊人,於是又再營營役役忙於生計。最後利用僅有資源去讀大學,畢業時再踫見太太,被太太一句話喚醒:「你不要光是花時間去賺錢和讀書,現在遊戲都要結束了,我們還哪有時間一起玩?」他才反省到人生更重要是與家人相處,並在信仰中儆醒等候主再來!

最後一晚「生命樹」的晚會中,611靈糧堂張陳培南師母指出我們生命中的毒根來自於過去的傷害、性格中的老我,如自私、自義、自卑等;以及來自世界的污染,如過度物質化、各式電子遊戲造成的影響等。她鼓勵大家要「燒」滅分辨善惡樹的毒根,栽種生命樹的種子。接著張恩年牧師帶領大家手牽手圍成生命樹,並且圍圈走,以先知性行動展現出一棵360度旋轉的生命樹,也祝福每一個家庭成員都成為生命樹。

為使用電子產品立界線

當大人小孩都不斷追逐手掌上的遊戲,虛擬世界入侵現實世界之際,611靈糧堂的牧者在家庭營呼籲家庭要為使用電子產品立界線,莫讓電子科技產品麻醉孩子的心靈,破壞家人的關係。

愛爆燈國際家庭營其中一個環節為「電子世界」,為父母、青少年和兒童安排分齡講座。611靈糧堂王建勝牧師也表示,過分沉浸在科技電子產品中,會缺乏實質的人際相處,勢必破壞人際關係。611靈糧堂張陳培南師母則促請家長,要享受科技卻不要受綑綁,建議家長應延遲孩子接觸電子產品的年齡,在家中立下界線設規範,莫以電子產品取代親子時間,尤其是家人用餐時間。父母應和孩子親親大自然,帶領孩子探索世界。

不要以為只有孩子會沉迷「手機」,原來也有年輕人想與父母溝通,竟被父母手上的「手機」阻隔了。「當我想跟爸爸媽媽講心事時,我很生氣他們仍然手上拿著電話,掛著看微信……」參與講座的年輕人Livia接受記者訪問時還落下淚來!

Livia哽咽著說:「我覺得他們重視外人和手上的微信多過重視我,即使我在他們眼前,想跟他們談話,他們都不能放下電話,情願跟手機裡的世界打交道!我覺得好難過!他們好像不願意投放時間來跟我相處!」

有家長秋霖在「燒毒根」環節,也聽到女兒分享不喜歡媽媽吃飯時看手機的心聲。「我立志以後吃飯不再看手機啦!」

(新聞稿由主辦單位提供)

學者討論亞洲基督教教育使命

由台北基督學院主辦,「2016基督教教育國際研討會」於3月18至20日舉行,本次會議主題為「建立基督教教育根基:亞洲基督教教育之使命、異象與發展」。大會邀請國際基督教學校協會助理副會長、韓國中央基督教學校校長及校牧、美國聖約學院教育及社會學系主任等多國講者與會分享。會議期間同時舉行「基督教教育博覽會」,讓相關學校、教會、組織等機構能藉此機會多所交流。

美國聖約學院教育及社會學系主任雅各瑞斯勒(James Drexler)演講的主題為「基督徒教師:何能深具影響、卓越非凡?」從聖經教導出發,以人類學、知識論、倫理道德等三個層面來說明「聖經架構中的教育是什麼」,以及「聖經中對於以基督信仰為辦學理念的期待」。

從現實層面來看,瑞斯勒提到,宣稱具有信仰背景的教師可分為「老師但剛好是基督徒」、「基督徒教師」兩種不同類別,而後者顯然才是有潛力為學生帶來影響和改變的身分。

他說,人的教育觀必然受到其所相信的世界觀影響。身為基督徒教師,他對於世界的認識自然是奠基在聖經之上。聖經教導,人類是依照神的樣式而造,都是獨一無二,也有尊嚴與自尊的需求。聖經也教導人們只能因信稱義,除了擁有神的形象外,也披帶神公義的外袍。教師對待學生時,除了用從神來的愛去關心、理解學生的需要之外,也要曉得對方同樣是神所造的寶貝,要以平等、合理的方式看待學生的過犯與不足。

此外,從聖經中得知,世上的一切都是神所造,每個學科雖然看似各自獨立,但其實彼此有互相依存的關連。同時,各學科所呈現的內容其實都是神創造的奧秘。瑞斯勒提醒,教師在傳授課業時,要明白除了透過教育來增進學生的知識深度外,也不忘帶領學生將腦袋中的學識轉化成言語、行為上的改變。生命透過學習得著建造,知道神創造萬有的奇妙偉大,從中經歷神,不僅知識越發增長,也能和神有日漸親密的關係。

第三,當今有許多學校為辦學成績所苦,會著重學生的升學率及畢業後是否考取名校就讀。瑞斯勒表示,教育的重要層面向來不是這些屬世所追求的量化成果。基督徒教師該要明白,學習的過程是讓人擁有掌管、治理全地所需的技能,每個人都是藉由學習,來裝備自己,保持對世界的好奇與熱情,以此來完成神所託付的各樣使命。

(台灣國度復興報記者林稚雯台北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