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命商道論壇 以實踐神學回應社會

由使命商道、豐盛社企學會、浸會大學宗教及哲學系主辦的「2018使命商道論壇:實踐神學的社群轉化」10月27日在浸會大學舉行。主題演講由關瑞文教授及郭偉聯副教授講述實踐神學的社群轉化。論壇其後分為多個實踐工作坊進行討論,分別談到實踐神學、公共神學及系統神學的實踐性。

關瑞文指出,教會和神學現在面對「離地」的問題,是出於社會結構及世界變得複雜所致。過往社會較簡單,教會將信仰「淺層道德化」,就是叫人做個好的基督徒。關認為,今天的神學要「讀出現實的複雜性」,並要「從現實悟出信仰承載力」。他以聖經中寡婦奉獻兩個小錢為例(可12:41-44),耶穌用來責備「文士侵吞寡婦的家產」,但教會卻常用來鼓勵人奉獻,實在是有眼無珠。關認為要找出什麼因素或意識型態在塑造我們的信仰解讀,要緊記信仰不能被社會及政治論述所取代。實踐神學用信仰轉化香港,在地上作好見證,讓人發現神的臨在。

郭偉聯則提出實踐神學具有以下四個特質:一、具批判性,面對人間的痛苦和需要,再在聖經中尋求回應方法;二、是一種神學,要以神學來詮釋其他理論,以神學來觀照實踐的方法;三、不單關乎教會及基督徒的經驗,更需擁抱世界的實踐,與教會外的需要和社群溝通;四、力求找出忠於信仰及福音的實踐,叫人得著福音。葉菁華副教授指出,聖經中的鬼及靈界權勢可解作任何社會上令人身不由己、失去自由的力量或制度,因此教會不單要對抗靈界超自然的力量,也要對抗社會文化的權勢,轉化是天國使命的一部分。

是次論壇是為期三天的「跨堂會.支持社企」活動的一部分。超過30間社企在浸大舉行展銷、工作坊及講座,讓參加者以行動支持社企,用愛鄰舍的心,關心弱勢社群。

 

(記者林暐皓報導)

【Kingdom LIFE】愛心社企 創出「希望」的味道

對一般人而言,飲食除了維持生命基本需要,就是味覺上的享受,但原來對某些人來說,還有更深一層價值,能賦予別人盼望與人生方向﹗

基督徒關愛弱勢社群,在生活中實踐「愛鄰舍」的聖經教導,固然是應當的。值得討論的是,如何找到自己的位置,將資源更有智慧地運用,以達到最佳果效,令最多人得到最好的幫助。「2016使命商道論壇」便是以「愛鄰『社』——我當作什麼?」為主題,探討可行的踐信方向,更請來不同界別人士分享,藉以啟發信徒多角度思考,探索適切的社關行動,而其中兩位的經歷都與飲食業有關﹗

「四無」人士  烘出希望明天 

現時在社企餅店Le Fournil Boulangerie Et Patisserie Ltd.任職的鍾志謙(Paul),分享時臉上掛著陽光笑容,與他述說的黑暗往事成強烈對比。他曾在電視訪問上向觀眾談及過去,表示自己年輕時沒有從事過正當職業,更曾加入黑社會,因販賣毒品而在泰國被判終身監禁。「人生完全是絕望了﹗」在泰國服刑19年後,得以返回香港繼續服刑,兩年後終於重獲自由。Paul在獄中信主,重踏社會之後獲更新會收納為阿尼西母訓練計劃學員,更於2014年回到泰國宣教一年,參與當地監獄事工,服侍在囚人士。

縱然誠心悔過及改變,但由於更新人士的身份,以及缺乏工作經驗及學歷,Paul的生活仍然艱難,只能從事搬運及清潔等工作。2015年,Paul透過更新會介紹加入Le Fournil成為曲奇學徒,學習專門的手藝。「我本來不懂煮食,也沒有興趣,甚至對『烘焙』二字非常陌生,但神讓我在這間公司中由零開始,學會做曲奇。」他承認,要重新學習新技能確實非常困難,然而他亦明白這是必經的階段。

Le Fournil創辦人Rebekah擁有豐富的飲食業經驗,特別在甜品方面。她曾在監獄探訪中接觸到一些囚友,覺得他們都有悔過的心,卻因為背景而難以找到工作,十分可惜,於是決定用自己的專業用來幫助他們。Le Fournil所聘請的員工都是「四無」的,就是無學歷、無經驗、無相關技能、無社會接納的人。公司除了給予工作機會,更會資助員工參加培訓課程,甚至贊助他們出國參與國際飲食比賽。

Paul在Le Fournil工作的過去一年間,見證公司曾聘請11名更新人士,其中曾有5位同時共事。

「我們這些曾經犯事的人,自己也看不起自己,但神在職場帶領我,讓我可以再次抬起頭來﹗」

他由衷地說。「原來我是可以學到一門專業技能的﹗」他體會到人生的基本需要,因為能用勞力來賺取每月收入,不需再想犯法的事,已十分滿足。如今,他的生命充滿動力,對將來抱有希望,期望有天可以建立自己的餅店,正繼續努力學習,打好基礎。Paul期望,他的故事能鼓勵更多基督徒商人,願意幫助更新人士,並給予他們機會。

 

印度廚藝老師  放送「希望之味」

另一位分享者、印度籍的Kaushic Biswas是一位專業廚師,多年前來到香港,後來成為基督徒,並且領受呼召全職服侍,開始在重慶大廈展開事工。其後他建立烹飪學校Taste of Hope,為貧困及受歧視的南亞少數族裔提供烹飪技能的職業培訓。他跟Harmony Baptist Church合作,借用他們的廚房,服務對像除了定居香港的少數族裔,還包括難民和家庭傭工。他們會在教學的過程中分享福音,當中有不少學員因而信主。曾有一名尼泊爾少女,因為生命沒有方向而迷失自己,甚至開始吸毒,後來參加了Taste of Hope的職業訓練,在餐廳找到工作,生活安穩下來。

Kaushic Biswas坦言,少數族裔中不少是穆斯林或是來自其他宗教背景的,跟他們分享福音有一定困難。他會嘗試打破對方的思維及律法思想,例如在他們的文化中,對老師的尊重非常重要,而他作為學員的導師,卻會請學員稱他為「兄弟」而非“sir”,強調他們是「一家人」。事實上,他自己亦在印度教家庭長大,後來成為基督徒,要面對的挑戰亦不少,而他亦會將這些挑戰跟學員坦承分享。

另外,Taste of Hope之所以重視難民的服侍工作,因為難民在港不能工作,即使他們想參與沒有支薪的義務工作,有關單位又可能會被視為「剝削」他們。因此,難民在港停留期間,唯一可以做的就是接受不用付款的培訓。事實上,許多幫助難民的機構主要集中於提供法律援助,而Taste of Hope則可以填補這個空缺,為難民提供培訓活動。

此外,Taste of Hope亦會為一些企業辦團隊建立活動,有些活動更會開放讓少數族裔與本地人一起進行,令他們在輕鬆的環境與氣氛下接觸及交流,而這種機會在這城市中是少有的,卻可以加深彼此的了解,消除偏見與歧視。

(記者陳淑安報道)

新福異象分享會 以愛燃亮生命

新福事工協會(新福)於7月14日晚上舉辦了題為「燃續」的異象分享會,簡介各項事工的狀況和需要,其中有尼泊爾女孩及新來港婦女分享生命的見證。

新福透過新來港人士及扶貧事工、少數族裔事工,關懷來自中國內地及東南亞的新移民。異象分享會上,一個尼泊爾女孩指出「剛到香港,因為語言不通,找不到學校。最後,在機構的幫助下,她找到了學校,亦參加了中文班及音樂興趣班,認識到一些年齡相約的南亞裔朋友,組成了樂隊SOUL SISTER。」當晚,她與樂隊,即席表演了一首尼泊爾歌曲。

表演過後同工Mavis亦分享了服侍的心路歷程。「幫助他們不一定是給予物質,而是在他們無助的時候,與他們同行、愛他們,看到他們的成長,看到有自信地表演,我覺得很欣慰。」

新福不僅重視與新來港人士同行渡過低谷,而且著重培訓、建立他們的生命,然後鼓勵他們回饋社會,服侍社群。婦女阿雲分享了她面對家暴、離婚及一人獨力撫養兩個兒子的經歷,基督信仰、教會如何幫助她走過低谷的見證。後來她參加了新福的波亞斯學員培訓計劃,接受生命成長及事奉技巧的訓練,然後去服侍其他人,用自己的經歷和見證去激勵其他新移民婦女,與她們同行,更會每天四點半起床為姊妹祈禱。她由被服侍到服侍他人,生命展現出更多的光彩和自信。

 「手晴家」是新福於2011成立的社會企業,目的是為生活在困乏中,卻礙於照顧子女而無法外出工作的新來港婦女,創造具彈性工作時間及可在家進行的工種,讓她們在照顧家庭的同時,賺取收入幫補家計。

當晚,「手晴家」委員鄺綺雯分享:「我的正職是在一家商業公司的會計部門擔任管理層的工作,最初看到手晴家嚴重入不敷支的情況,有點接受不了。然而,看到婦女從工作中重拾自信,看到同工對婦女生命成長的重視,也看到了手晴家最重要的意義和價值。」

最後,總幹事梁友東牧師講述了新福的異象和方向,就是要成為火,為混亂無盼望的社會,帶來光、溫暖和動力,繼續「關懷弱小,燃亮生命」。

(特約記者李翠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