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研究發現宗教學校年輕人 更積極面對精神健康問題

疫症大流行期間,研究發現,基督教學校的教師高度關懷學生,轉介到精神健康輔導中心的學生個案數目比非宗教學校高。

Springtide Research Institute於 2021年秋季至2022年春季進行研究,訪問了3,139名13至25歲的學生,其中包括313名就讀宗教學校(主要為基督教)的中學生和大學生。他們的研究顯示,59%受訪的宗教學校學生表示,他們曾向精神健康顧問尋求幫助,而非宗教學校的學生只有46%曾尋求幫助。另外,宗教學校學生因精神健康問題而住院或用藥的比例也較非宗教學校的學生高。研究也指出,宗教學校的學生更傾向視學校為成年人關心他們的地方。75%受訪宗教學校學生表示學校裡的成年人努力去了解他們,公立學校只有62%的受訪學生如此認為。

俄克拉荷馬州南方拿撒勒大學(Southern Nazarene University,簡稱SNU)輔導中心(Renew Counseling Center)門診治療師Stephen Brand表示,宗教學校的學生在老師鼓勵下,或更願意尋求支援。師生比例較低的學校,學生與老師更能建立個人關係,也較能敞開心扉談論生活中的困難。

SNU輔導中心協調主任Scott Secor指出,過去幾年新冠疫症為人們帶來倍增的困苦和孤獨感。焦慮是年輕人面對的一個主要問題,而他們現今面臨的心理困擾達到令人擔憂的程度。Brand表示,他在大學接見的學生中,六至七成都受成年後的責任困擾,其餘三至四成的學生正面對濫藥和自殺傾向等問題。來自費城的輔導員Cara Dixon說,自從疫症開始以來,她看到基督教學校在討論精神健康,基督徒群體向她診所轉介的個案也較多,因為基督徒明白他們在這些方面需要幫助。

Springtide的研究指出三種有助解決心理健康需要的素質:促進社交聯繫,傳達可實現的期望,幫助年輕人培養目標感。南加州大學宗教生命學院院長Varun Soni表示:「學生們不再問我該如何生活?他們開始問我,要為何而活?」總的來說,研究發現近七成宗教學校的學生表示他們感到有能力處理生活中的困難,公立學校的學生則只有57%。然而,當詢問學生關於尋找生命意義時,只有17%自稱有宗教信仰的年輕人表示,宗教機構能幫助他們尋找人生的意義。Packard指出,另有16%學生表示,他們沒有得到任何幫助。他說,宗教機構不能再想當然地認為學生正在明白他們的人生目的,除非有人向他們展示。「在基督教群體中,我們不斷傳遞信息,但卻沒有帶領學生發現自我和辨別神對他們生命的心意,我們只是假設一切在過程中會自然發生。」

Brand 說,許多SNU的學生對於治療和信仰能同時為他們帶來幫助而感到驚訝。與輔導員交談往往有助學生擁抱信仰。「治療給予人空間去思索,甚至懷疑他們所相信的,也讓他們有選擇信仰的機會。」

禱告:願賜平安和盼望的神觸摸每個憂傷不安的心靈,斷開一切捆鎖,得著釋放和自由。

(來源:Christianity Today,2022年7月21日,林國祥編譯報導。)

 

 

牧者精神健康調查 逾一成受訪者曾生自殺念頭

過去一年,教會牧者在新冠疫情和政治動盪下面對新的挑戰和困難,「2021年牧者精神健康報告」發現,10個牧師中有1人(12%)指自己去年曾想過自殺,顯示教會領袖需要更多的支援。

此項調查由致力以科技裝備教會的Faithlife和協助教會提升溝通和通訊的Church Communications合作進行,訪問了345位來自27個國家的牧師,涵蓋不同年齡、年資、教會宗派和規模。超過七成受訪者來自美國,9%來自加拿大,來自澳洲和紐西蘭的佔5%,12%來自其他不同國家。

Faithlife聯合創辦人及執行長Bob Pritchett表示:「我們知道疫情加上社會和政治動盪給教會牧者增添不少壓力,這項調查讓我們能更深入了解牧師的需求,以及在他們牧養我們的同時,我們可以如何幫助他們。」

調查發現,35%受訪牧師表示感到疲憊耗盡,其中四成25歲至40歲的牧者表示他們同意或非常同意自己經常感到筋疲力盡,比率為60歲以上牧師的兩倍。在會眾少於100人的教會,不少牧師身兼數職,從牧師到行政管理,至技術團隊。

在牧養關懷和支援會眾精神與情感需要方面,超過一半受訪牧師(55%)感到滿足和激勵,不少受訪者指出實際過程有高有低,45%認為牧養關懷使之消耗枯竭。另外,近四分之三受訪牧師感到整體服事受會眾欣賞和感激,四份之一感到受批評。一些受訪牧師對兩者表示同意或非常同意,顯示他們同時感到被欣賞和批評。

當被問及未被滿足的需要時,接近兩成(19%)受訪牧師表示最大的需要是與長老和同工分工,17%表示友誼是他們最大的需要。許多回應指出他們需要有不帶任何偏見與批判,能讓他們放心交談的人。好消息是,超過一半受訪牧師(62%)表示他們有可以尋求建議或支持的牧師網絡,超過八成受訪者(82%)表示在困難時,他們身邊有可以傾訴的朋友。

總體而言,絕大多數受訪牧師對明年的事工感到樂觀。然而,29%的人表示擔憂,其中14%正在考慮離開他們服事的教會,7%正在考慮完全離開教牧事工,8%對來年普遍持悲觀態度。

禱告:求主賜牧者身心靈健康,興起肢體彼此關顧支援,同心建立和守望屬神的家。

(來源:Assist News,2021年7月28日,Amy Fong編譯報導。)

 

 

定期參與聚會者 精神健康較佳

美國研究機構巴納(Barna)和基督教慈善組織世界宣明會(World Vision)聯合進行的調查顯示,有教會生活的年輕人較少出現精神健康問題。

這項名為The Connected Generation的全球調查於25個國家訪問了15,369人,年齡介乎18至35歲。調查檢測了他們的精神健康與上教會習慣之間的關係,其調查結果讓人驚訝。受訪者中每星期都參與教會崇拜的,明顯較少感到焦慮。

有宗教信仰的受訪者對未來存較積極的盼望。51%受訪的基督徒表示對未來感到樂觀,而沒有宗教信仰的,只有34%表示樂觀。另外,沒信仰的人較信徒容易感到孤單和憂鬱。而在動力層面,29%非信徒認為能夠實現目標,基督徒則有43%。

巴納主席David Kinnaman表示,是次調查除了讓我們看到這些世代將面對各種機遇的樂觀前景外,更顯示了宗教信仰和全人健康有極大關係。「多年來,我們的調查人員竭力聆聽不同宗教的青少年的故事和經歷,包括敬虔的基督徒、其他宗教熱心的信徒,以及無宗教信仰的人。」

他補充說:「這次調查報告顯示,有信仰的年輕人普遍在重要的師友關係和友誼中成長。調查數據亦指出信仰可能有助排除孤獨感。」

(來源:Faithwire,2019年10月21日,林國祥編譯報導。)

禱告:願神的兒女同見證祂是與人同在、賜人平安的神,祝福未信者能經歷神愛裡的平安和喜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