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代對講】疫情後教會聚集的反思

+按圖放大

 

上一代

距離減緩屬靈成長                         

疫情之後教會主日崇拜轉為網上舉行,個人認為負面影響多於正面。我們在現場與弟兄姊妹一同敬拜能更投入和同心,而網上敬拜令人產生一種距離感,我們很容易變成了觀眾。另外,網上聚會對初信者靈命培育也有影響,初信者很需要教會和眾肢體的牧養和激勵,去建立和堅固他們的屬靈生命,但通過網上方式很難親身支援他們的實質需要。如果初信者因網上的距離而未能投入到信仰群體,疏遠聚會,靈命成長會變得緩慢,就很容易被世界吸引而拉走。

探討分散聚集的可能

我們教會是租用學校禮堂聚會的,在疫情初期學校停課期間,我們改到公園草地崇拜,同時安排網上直播。後來政府收緊限聚令,教會只設網上直播,當時出席人數減少了近一半,大家在家裡崇拜較難全程專注,有些父母也忙於照顧小孩,恢復現場崇拜後大家都馬上回來。團契聚會則較彈性,可以在網上、家庭或外出聚集,所受的影響相對較低。

近年隨著疫情、社會和政治環境變化下,我們對聚集的目的和形式,教會發揮的作用也有所反思,並開始探討微教會或家聚的可能,不再限於教會建築內,而是靈活分散在不同的地方聚集。信徒不單靠牧者餵養,而是彼此牧養,一同領受和完成天國使命。

增設聚會點

我們聚會的場地是學校,當學校不開放,聚會就只能轉到網上直播。我認為現場聚集比較理想,弟兄姊妹一起在神的殿裡敬拜,聖靈的同在更大,肢體之間的凝聚感和交流也較強。只透過網上直播敬拜,對靈命有一定影響。而兒童主日學轉到網上,較難察覺小朋友的情緒變化和心靈需要,難以做到面對面的個別關懷。

學校復課後,我們的場地使用受到限制,周一至五不可以在學校聚會。我們從今年年初開始租用一間村屋作聚會點,周末以外的聚會,包括小組、禱告敬拜祭壇、禱告服事等都在那裡進行。一些沒有接種疫苗的弟兄姊妹周日也在那裡參與崇拜。若是將來政策有變化,我們完全無法在學校聚集,也有一個聚會的地方。

 

下一代

網上崇拜參與較被動

我們教會在疫情前已經設有網上直播。疫情期間,當所有聚集都只在網上進行時,我們發現許多長者因不熟悉網絡科技而無法參與,弟兄姊妹馬上去關心和教導他們。網上敬拜和現場很不一樣,大家現場一起敬拜較能全情投入和專注,透過電腦屏幕參與有距離感,參與也變得較被動,同時也缺少了聚會後與弟兄姊妹的交通。平常崇拜後我都會整天在教會,與弟兄姊妹聊天和玩樂,網上崇拜期間很掛念大家。我知道有一些相熟的家庭會到彼此的家裡一起參與網上崇拜,維持面對面的交流與守望。

 

團契方面,疫情期間教會鼓勵大家自發聯繫,以小組形式作更深入的分享,不用等到既定的聚會時間才相聚。而團契改為網上進行反而打破了地域的限制,一些過往因工作不能到教會參與團契的肢體,可以一邊工作一邊在網上參與,他們都很享受這樣與大家見面和聯繫。

愛是突破限制的動力

我認為聚集的方式不是關鍵,重要的是自己的心,無論是現場,還是網上,只要我們對神渴慕,對身邊的人有愛,就能適應不同的處境和改變。透過直播,人的心都可以被神觸摸,包括未認識神的人。有些我們以前未能觸及的群體,在網上觀看了我們聚會的直播後他們而來到教會,也因此信了主。

 

當我們渴望相聚,不用特定的架構和召集人,我們都可以相聚。教會有一對夫婦,他們自發邀請弟兄姊妹到家中吃飯,後來變成每個星期的聚集。吃飯的同時,我們會一起敬拜、讀經和玩遊戲,當中有兩位弟兄姊妹,大家以前都不太熟悉,因著這樣的相聚,大家的認識多了,他們也感到教會是一個家。

線上線下都能敬拜交通

疫情期間,教會崇拜和小組聚會加添了網上形式的參與,因此,移居了外地的弟兄姊妹也能繼續參與聚集,大家能夠在網上見面,感覺是在一起的。現在崇拜同時維持實體和網上直播,由於現場出席人數有限,需要每星期在網上預先報名,大家都希望能夠在禮堂參與,因此每次報名的情況都很激烈。

 

我是在疫情後信主和加入教會的,從疫情爆發到現在,我認為教會的安排和作出的變動都很好,無論弟兄姊妹是否親身到教會,都能夠繼續敬拜神,與神親近,彼此相交。

受訪對象:Tom、Samuel、Grace、Rita、Vina、許守仁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