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度1分鐘(120) 19-20世紀華人學生宣教運動

+按圖放大

背景

由於普世學生宣教運動的發展,19-20世紀期間差派到中國的學生宣教士,推動了福音的傳播和中國教會的建立,以及興起中國年青人的福音運動。

1806年 乾草堆禱告會,被視為隨後一個世紀海外傳教差會發展的開創性事件。
1810年 「美國海外佈道會」成立,30年內649位傳教士被差到海外。
1844年 威連斯(George Williams)在倫敦創立基督教青年會(YMCA)。
1885年 著名的「劍橋七傑」獻身中國內地會,來華宣教。
1888年 穆德(John R. Mott)成立「學生志願海外宣道團」,掀起了影響長遠的大學生志願運動。1920年舉辦的宣教大會,有來自949個大學的6890位學生參加。1888-1938的50年內推動2萬5百位學生至海外宣教。

華人青年宣教運動

1876年 基督教青年會在上海成立第一個青年會。
1909年 丁立美牧師在山東廣文書院(後齊魯大學)開奮興佈道會,受感學生組成佈道組織,初命名中華學生義勇佈道團,後改學生立志佈道團。
1927年 男女青年會和學生立志佈道團聯合籌建「中國基督徒學生運動」(Student Christian Movement)。
1945年 中國各大學基督徒學生聯合會(簡稱學聯)成立,重慶南山舉辦全國各大學基督徒學生第一屆夏令會。
1956年 傳教士艾得理抵達香港,擔任第一屆國際學生福音團契(IFES)遠東區總幹事,學生福音團契正式成立。
1962年 全臺灣各地學生工作聯合成立為校園福音團契。各大、中學的團契如雨後春筍般成立,校園內的福音工作擴展甚速。
1973年 香港突破機構成立,翌年推出《突破雜誌》,以抗衡文化、逆流而上為使命。兩年後成立輔導中心,以及發展影音工作。
1983年 宇宙光傳播中心成立,以文字視聽、關懷輔導、藝術文化、社會參與、學術研究等方式見證基督。
1994年 香港科技大學舉辦的大專及畢業生使命承擔營,建立了一代信徒,促使一波學生使命醒覺,興起並訓練青年於各行業職場中見證主。

40年代 中國學生福音運動

社會背景 : 1937年日本侵華,為了逃避戰禍,不少華北和華東的大學遷徙至四川重慶、成都、貴州貴陽或雲南昆明等西南省市復辦。

關鍵時刻: 重慶全國各大學基督徒學生夏令會 (1945年)

關鍵議題: 注重靈命復興、強調認罪悔改和傳福音

運動組成及結構:

全國重點大學團契、中國各大學基督徒學生聯合會

運動影響及貢獻

1938年起,趙君影牧師和于力工牧師于昆明和重慶從事學生工作,特別在重慶沙坪壩中央大學和重慶大學推動學生靈性復興。1944年,他們舉辦3天佈道會,每晚約2000餘人參加,悔改決志歸主者每晚約200人;期間早禱會亦有幾百人參加。

50-60年代 香港校園團契的興起

社會背景 : 香港戰後重新定位以及工業化迅速發展

關鍵時刻香港浸聯會少年團夏令營(1951年)、香港大學團契成立(1953年)、

香港基督徒畢業生團契成立(1957年)、香港基督徒學生福音團契成立(1961年)

關鍵議題校園佈道,反思唯心的培靈和研經,以及重思考的門訓

運動組成及結構:

非宗派結連,大專及中學校園團契興起

運動影響及貢獻

靈性復興及信仰實踐;福音信仰核心成為香港教會的主流;天國觀的重整成為下一浪學生福音運動的基礎。

70-80年代 面對社會與回應需要   

社會背景: 中國從文革走向改革開放;1974年洛桑會議

關鍵時刻: ISCF中學生議會(1971),香港學園傳道會成立(1972年)

關鍵議題: 大專校園興起「認中關社」的熱潮;基督徒大專生受國粹派的挑戰,開始認真反省信仰對中國及香港社會的意義

運動組成及結構:各大專中學團契網絡、突破運動

運動影響及貢獻:

專業福音機構興起 ,推動信徒關懷社會:

一班先後從海外回歸香港的畢業生成立了突破機構,影音部、輔導部和出版部等亦在其後數年相繼成立。

80-90年代 學生職場使命醒覺

社會背景1997回歸引發移民潮

關鍵時刻: 使命承擔營(1994),大量海外留學信徒(1987-1997)

關鍵議題:  時代使命及九七回歸

運動組成及結構各校園團契、營會、集會、訓練和大型講座

運動影響及貢獻 : 職場使命醒覺,興起並訓練青年信徒在職場中作主門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