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度觀點】勝過苦難的餘民

近日烏俄局勢升溫,2月17日,烏克蘭政府軍與烏東親俄武裝互相指控對方開火,不同的派別間的互相角力,令這個國家處於被侵佔及撕裂的危險邊緣。耶穌曾說,「凡一國自相紛爭,就成為荒場;凡一家自相紛爭,就必敗落。」(路11:17)香港疫情自2月中旬全面爆發以來,社會各處充斥各種聲音,市民對政府防疫措施亦充滿質疑,對於香港的防疫之路如何走下去,不同人士各持己見,教會在停擺的狀態下亦顯得被動與無奈。筆者雖不能測度疫情何時告終,然而根據耶穌所說,凡事一家一國自相紛爭,輸的勢必是我們自己。

今日香港之狀況,不禁令人回想起19年前的沙士戰役。當時全球對非典型肺炎病毒認識不多,香港醫護人員試遍了所有藥物,但患病者病情未見好轉。那時一群基督徒醫護在神面前謙卑禱告,承認對疾病的無知,從那時開始,疫症開始逐漸受控。香港一眾屬靈領袖亦在維園發起52天禱告城牆,推動全港眾多教會機構加入禱告守望,神就在香港動工,贏得了一場美好的勝利,在最後一天,香港疫埠之名除下。

今天我們對冠狀病毒的認識更深,反而帶來更多紛爭與混亂。人人都希望為疫情的完結獻出自己的一分力量,然而大多數時候卻是各自為政,互相比較,甚至互相指責,如同各自獻祭的以色列人,結果必不得神的喜悅。姑且勿論香港,神允許如此震動臨到列國至今仍未停息,顯然神仍在察看及煉淨人的心。祂要將屬祂的子民,從自高自大的民中分別出來,興起同心合意的祭司,向神發出同一個聲音敬拜,獻上神所配得的祭。

西番雅書3章9-10節中提及,「那時,我必使萬民用清潔的言語,好求告我耶和華的名,同心合意地侍奉我。祈禱我的,就是我所分散的民,必從古實河外來,給我獻供物。」再一次,神正在招聚祂分散列國的餘民,來參與神國末後的偉大復興。末後的餘民必然是全心敬拜神的祭司,也必然是神國的轉化者與建造者,他們散落在眾民中,又是被神所親自分別出來的。現在正是餘民招聚的時刻,來回應從天上來的聲音,來回歸他們心中所嚮往的錫安,也就是神的國度,按著各人的位置與身分,各就各位,卻又同心合意與神同工建造國度,同享神的榮耀。

 

 

苦難中開花 -【回家的旅程】專欄

華人是神預備的末世器皿,為此經歷了極大的逼迫和挑戰。宏觀俯瞰中國歷史,福音有五次藉著西方傳教士進入中國,分別是漢、唐、元、明、清。為了讓神的愛進入神州大地,他們拋頭顱,撒熱血,但是福音都不能在中國扎根。然而在西方宣教士被驅逐出境這樣最不可能的情況下,中國教會誕生了;幾乎同時,也在幾乎不可能的情況下,以色列復國了。(詳見《末世華人命定》)這是一個十分重要的觀察,可以說,這是神再清楚不過的指出:中國教會的命定與以色列息息相關,中國教會生在末世,為要把福音傳回耶路撒冷。

中國教會在苦難中開花,擁有一份十分寶貴的屬靈產業。中國家庭教會領袖張榮亮牧師(亮爸)信主五十年,經歷無數的坎坷和磨練,但他說:「經過16年鐵窗歲月,煉掉的是屬肉體的渣滓,得到的是更豐盛的生命。」他曾如此談及對於逼迫的看法:

逼迫是中國的一個寶貝。中國不能少了逼迫,中國的復興真是來源於逼迫。逼迫是對中國的提醒,讓我們時常跟著耶穌行。逼迫壯大了中國教會,什麼時候苦難最嚴重,什麼時候教會就發展得最快。這些年,人們都追求錢財和舒適的生活,靈性慢慢就麻木了。因此中國教會不應討厭反而要感謝這些年來的逼迫。我們求主復興中國教會,沒有求主拿去中國的逼迫。歐洲教會的衰落正是因為沒有逼迫。他們太安逸,太富裕了,在這樣的光景,神是多餘的。他們手裡有錢,不需要神,有祂沒祂都行。透過2020年的冠狀肺炎,人們才醒悟,金錢不能保平安,保險公司也不能保平安。金錢物質馬上都會歸於無有,人需要神。

中國最復興的地區都是逼迫最大、最困難的地方,正是主所愛的。中國的唐河縣,方城縣,溫州市,還有安徽阜陽市等,受的逼迫最多,打擊最大,然而在這些地方興起了五家的團隊,都是影響整個國家的。感謝神,沒有受苦的地方,就沒有這樣的團隊,這是神的恩典。小敏在詩歌裡寫到:苦難來是祝福,是澆灌,使我們像小麥一樣,更發旺,更豐收。這些年我們感謝苦難的伴隨,祝福了中國教會。神做的都是美好的,我們非常感謝神,我們留戀那些年神對我們的帶領!

中國教會是從十字架底下走出來的,對國家和政府沒有任何憤恨,並覺得他們把祝福源源不斷地送給我們。我們沒有懷恨政府,我們饒恕政府,體諒政府,因為他們也是神的用人,只是看事情的角度不一樣。他們把逼迫帶給我們是神的美意,都是主自己作的。

另一位中國家庭教會領袖鄭牧師對苦難也有很精闢的洞見。「2019年宗教條例執行後,很多家庭教會關掉了。但我認為這是一件好事:強迫中國家庭教會真正走『家』的路。以前在城市裡租房子很貴,逼迫之後省了房租。在家裡聚會,同工之間關係很好,地方官員對我們的態度都很好。這麼多年我們學到的功課就是,無論政府如何對我們,我們都以正面的態度回應,得到的結果都是正面的。1間教會的門關了,但神開了10間的門。環境帶出來的路,常常就是神的路。我相信不只是中國如此,現在藉著疫情,無論自由不自由的國家,都要回到家中,走『回家』的路。」

這是中國家人得勝有餘的心裡話:神掌管一切的環境,包括逼迫和苦難。中國因著逼迫開了「家」門,反而使中國走對了路,走「回家」的路。這可能就是回家的旅程在中國很快就遍地開花的原因,因爲中國的「家庭教會」原本就是在家中聚會,沒有固定的模式和框架,單單跟隨聖靈。


始於1995年萬國守望者團隊於加拿大的聚集,後因華人信徒的加入,促成了2010年香港全球華人回家聚集,從此回家聚集成為了一個席捲全球的信徒運動,為了聚集同心合意的信徒走上回到天父家的旅程。本專欄節錄自同名書籍《回家的旅程》,透過作者曉林的親身經歷,向讀者展示這個旅程中的幕後故事及神的計劃。

 

 

第八屆基督生活文化節 為社區帶來屬神文化

乘著春日晚風,在熱情的吆喝以及悠揚綿延的動聽樂聲中,由沙鹿聖教會和港區歸主聖教會聯合主辦的第八屆「基督生活文化節」於4月3日晚在沙鹿巨業車站前廣場盛大舉行,活動吸引數百位在地鄉親前來參加,聆聽演奏的同時,也讓生命與福音相遇。

回應4月2日臺鐵408次太魯閣號出軌事故,詩班透過詩歌《願》來為這塊土地,以及在事件中受波及的每一位乘客及其家庭獻上祝福。同時,大會也分發點著的小蠟燭給每位參與者,藉著片刻的安靜沉思,願神的手親自帶領所有人一同走過這次意外帶來的衝擊。

沙鹿聖教會主任牧師陳季讓於佈道短講中提到,面對措手不及的意外,人們心中通常都會產生許多疑問,卻也找不到確切的答案。不過,神給人最奇妙的應許,就是即便人生中曾有不幸發生,因著神的計劃和帶領,每個人依舊能走過傷痛,再次擁有美好的人生。如同以賽亞書43章19節記載:「看哪,我要做一件新事;如今要發現,你們豈不知道麼?我必在曠野開道路,在沙漠開江河。」

陳以自己的服事經歷補充說明,他曾前往新疆30多次,若要在新疆各地穿梭,必定要經過廣袤的塔克拉瑪干沙漠,那是一片需要開車16小時才能走完的漫天黃沙之地。但是即便在這種人們無法想像的乾旱無水之地,神還是在其中造了一條塔里木河,河水沁涼,為荒地帶來生機。陳勉勵眾人,面對苦難,也許當下找不到最想知道的「為什麼」,但因著神為人受死,並且死後復活,「盼望」因此就永遠存在。

本次文化節也邀請了Jazz Messenger樂團及福音歌手史茵茵一同演出,活動在為有需要的鄉親朋友代禱中畫下圓滿句點。

(台灣國度復興報記者林稚雯報導)

 

 

參透「為何」,迎接「任何」 -【逆境中的恩典】專欄

我們被困在複雜不安的世代,彷彿無法逃脫。這個困局是人類一手造成的悲劇,或是神藉著完美的風暴來吸引我們的注意?我們生命劇本的導演在向我們訴說什麼呢?我們在這個特別的大時代又有什麼獨特的召命?

維克多·弗蘭克(Viktor Frankl)是二戰時納粹集中營的倖存者,在他舉世知名的著作《活出意義來》(Men’s Searching for Meaning)中提到他如何走過極端艱難,甚至能以「艱難當餅」,「困苦當水」,讓災難性的經歷成為生命被淬煉的機遇,讓自己能成為別人的教師。(賽30:20) 讓我們從他的生命故事學習,預備在將會越來越寒冷的冬日中,找回自己的獨特意義,成為堅持下去,抓著召命的一份溫暖和照明。

弗蘭克提到,他能於地獄中倖存下來的最關鍵因素是找到生命的意義。許多營友都撐不到最後,特別是那些認定生命已毫無意義,失去求生意志的人,最後幾乎全部都死了。他從極端困難中發現生活不再是追求歡樂或權力,而是追求意義,這原來是人在困境中的最大任務。當情況不再是我們能夠改變時,我們的挑戰就是「改變自己」。人只要參透為何而活,就能承受任何煎熬。

弗蘭克以自身經歷體會出「Three Wells of Meaning」。第一是追尋你的獨特使命。弗蘭克進入集中營時,他的手稿被沒收,他發誓要度過難關,日後重寫和出版手稿。在患斑疹傷寒和瀕臨死亡的時候,他用廢紙做手稿。這手稿只有他能做,因為他擁有的獨特經驗能帶來貢獻。因此,每個人的任務都是獨一無二的,支持著我們不放棄。認定和尋找逆境中的意義,相信它正在預備我們進入獨特的使命。在集中營,那些知道有任務在等待他們完成的人,是最能生存下來的。

第二是看苦難能為你效力。弗蘭克通過「夢想」來忍受極端苦難。他想像自己站在一群學生面前熱情洋溢地演講自己的經歷和發現,貢獻生命。我們需要客觀地看待苦難並詢問自己:「這件事對我有什麼意義和價值?」聖經有數不盡的人物都透過長期的逆境訓練,為他們的生命成熟和預備召命來效力。勇敢面對挑戰,生命總有意義,發現它就能讓你堅持到最後一刻。

第三是持守愛人的動力。當你缺乏意義時,找一個你可以愛和服侍的人,回想愛的神和愛你的人。委身於服侍他人,你會在此過程中忘記和超越自己,去除自我中心。愛能讓我們忍受痛苦活下去,就像耶穌走上十字架的大愛。

弗蘭克在苦難中學會了人生意義或價值。他毫不浪費那些幾近絕望的經歷,整合和啟創了「意義治療法」(Logotherapy),協助人找到其生命的意義,從而面對痛苦,活出屬於自己獨一無二的人生。當人能夠了解自己「為何」而活,就能承受得住「任何」境遇。而神樂意給我們「答案」。


賴淑芬博士,豐收慈善基金總幹事,基督教關懷無家者協會顧問,致力推動關懷中港貧窮人。本專欄藉著經文與見證,清晰指出主是掌管政權、經濟、困境和生死的大主宰。有信德的人自能於種種困局中經歷神的恩典和大能更多資訊請瀏覽領袖生命事工網http://leadersbedoing.net

 

 

領袖要迎向甘苦的服侍 -【逆境中的恩典】專欄

今天的信徒都喜歡聽祝福的話,卻甚少人講及苦難,或鼓勵人迎向苦難這功課。華里克(Rick Warren)牧師說過,我們的經驗,無論好壞,都帶著目的,將來為神所用。因此,我們要用另一個眼光來審視過去不好的經歷,讓自己能在回顧中轉化,擁抱這些經驗,視之為來自神的化了妝的祝福。 華人的教會文化較著重做事(doing),對什麼是生命(being) 有一種陌生感。但領袖在服侍上一定會遇上苦難,被推著走近神,經歷祂深刻的愛。事實上,最能夠經歷神的愛和信實,就是苦難的時刻。以下是我一個真實的經歷。

近十年前,我與隊工到中國跟政府交流,洽談開展困境兒童工作,特別是申請牌照的事。一行人興致勃勃的出發,卻沒想到是這樣的艱辛而徒勞!整個旅程是不斷喝酒,不斷被帶去遊山玩水,正事卻沒有一樁談得上。內地官場文化,特別是十多年前,都叫我們很花力氣適應。把酒言歡、先建交才談公事,都是我們之前不了解的潛規則。

最後一晚是喝酒喝得最辛苦的,回到賓館大家都不支倒下。記得我在廁所中,頭暈和雙腳軟得無力起身(國內是蹲廁),我生平第一次在廁所內用了全身力量來呼求神。我們沒有一個是嗜酒的,大家已勉力奉陪,捱了很多回,勞力是付出了,事工發展之路彷佛遙不可及,直教人失望頂透。有位義工表達激憤:「這樣喝酒,喝死人了!我們走!香港也有很多正事要辦!」大家即時鴉雀無聲,心情低落到極點。

大家身體情緒都欠佳,我唯有提議一起禱告。剛閉上眼晴,我便止不住流淚,因為想起了德蘭修女的故事。昔日她決定離開安舒的修道院,照顧街上的貧窮人,她本來帶了修院的一片麵包,但當她走到門外,看到衣衫襤褸的窮苦人,便把麵包送出了。不久,她餓得暈倒在街上,沒有人理會她,當她醒來,卻當沒有這回事似的,繼續在街上服侍。

神所要的,就是那些不愛惜自己生命的人──「凡為我喪掉生命的,必得著生命」。(太16: 25) 當時,我腦中出現了這個片段,就大聲呼求:「主啊,我們所受的苦,又算是什麼呢?如果這個異象是祢的心意,我們不能放棄!」在場的各人都承接著,逐一起來宣告,又高聲讚美主,這是發生在賓館裡的一場最敬虔的敬拜。禱告中,主安慰我們說:「天上的批文(牌照),我已為你們預備。」即是說,此刻申請牌照無比困難,但抓住祂的應許,事便可以成了!果然,主後來給了我們牌照,不是一個,是先後三個!

當領袖願意迎向甘苦的服侍,擺上代價去順服,神會以更大的神跡來激勵我們!


賴淑芬博士豐收慈善基金總幹事,基督教關懷無家者協會顧問藉事工、寫作及培訓來推動關懷中港貧窮人。本專欄藉著經文與見證,清晰指出主是掌管政權、經濟、困境、攻擊和生死的大主宰。有信德的人自能於種種困局中經歷神的恩典和大能。

 

 

恩典神學的謬誤 —— 識破迷惑,提防偷換概念 -【國度角度】專欄

偷換概念的始祖——狡猾的古蛇(撒旦)對夏娃說:「神豈是真說?」撒旦狡猾地使「必定」偷換成「不一定」,牠以偷天換日之技倆,輕易地蒙騙迷惑了心存悖逆的夏娃。然而在末世的今天,這技倆仍然行之有效。撒旦的技倆不外乎「偷」,偷不到就「騙」,騙不了就「嚇」,嚇不了就「砸」,砸不了就「殺」,目的就是擄掠我們成為牠的奴隸,以達至破壞神在我們身上的計劃及目的!但耶穌來是要除滅魔鬼的作為,挽救並恢復我們回歸到祂原先的計劃與目的:重獲自由,活出豐盛!

基督賜下豐盛的恩典,目的是為要幫助我們活出並得著更豐盛的生命,成全更高要求的「義」。耶穌說:「莫想我來要廢掉律法和先知,我來不是要廢掉,乃是要成全。天地都廢去,律法的一點一畫也不能廢去,都要成全。你們的義若不勝過文士和法利賽人的義,斷不能進天國。」(太5:17-18,20)律法本是藉着摩西傳的,恩典和真理都是由基督來的(約1:16-17),基督來不是要廢除神藉摩西所頒布的律法,乃是藉更完備的真理,來成全律法與恩典之完美的互補。保羅說,稱義不是因行律法,乃是藉著十架,舊我向律法死了,新我向基督而活出。保羅沒有廢掉律法,更不廢掉神的恩,律法與恩典,二者都被成全了!而當律法、恩典、真理合一並存時,必使我們成為「真門徒」,領我們得著「真自由」。

恩典神學強調律法是從摩西而來,恩典和真理是從耶穌而來,所以,恩典就是新酒,律法就是舊皮袋,不能共存。律法是「定罪的職事」的時代已經過去,現今是更榮耀「稱義的職事」的恩典時代。恩典神學的謬誤在於,「律法」是有榮光「定罪的職事」,「恩典」是有更大榮光「稱義的職事」。新約強調的是恩典,不強調律法,因律法不能叫人得救,唯有恩典使人得救!所以結論是:我們現今不是活在律法之下,乃是活在恩典之下。恩典神學勸籲大家不要以律法去平衡恩典,只要一直強調恩典,相信恩典、活在恩典,人就不會讓罪作王,也必不會在恩典中墮落,且最終必然得救!

按著肉體人性的喜悅,「恩典神學」相比「苦難神學」當然會更廣受世人歡迎,也吸納了大量信徒,成為超級大教會,所以也漸漸成主流,這對一直教導苦難神學的教會,帶來了極大的衝擊甚至分裂。若恩典神學大受歡迎,苦難神學越來越沒有市場;若我們也相信建立人數越多的大教會,必會帶來越大的影響力,那你會加入這恩典神學的洪流,還是苦難神學呢? 耶穌卻一語道破仇敵的迷惑:「你們要進窄門。因為引到滅亡,那門是寬的,路是大的,進去的人也多;引到永生,那門是窄的,路是小的,找著的人也少。」(太 7:13-14)


文@何寶生

(六)雙份的祝福 -【荒年中的恩寵-在關鍵時代重讀約瑟故事】專欄

創世記作者寫約瑟的故事時,好像故意在各處留下一個相同的記號,但又沒說明有什麼用意。我們讀的時候,若是細心,便會發現「雙」(double)這記號多次出現,但不明所以。到了雅各提出將約瑟兩個兒子歸給自己的要求時,作者的巧妙佈局才清楚可見。

以下是與「雙」有相同意思的事件:

  • 少年約瑟有兩個異夢。
  • 少年約瑟去到多坍找他的哥哥,「多坍」的希伯來文有「雙井」的意思。(他在這裡被推下井裡。)
  • 兩個哥哥想出方法要救他。
  • 他在監獄裡遇見兩個高官——酒政和膳長,各有一個異夢,共有兩個異夢。
  • 法老有兩個夢。
  • 約瑟生了兩個兒子。
  • 約瑟的哥哥先後兩次下埃及。
  • 來到故事的最後部分,雅各要求約瑟將他兩個兒子歸給自己。

 

老雅各已有十二個兒子,再多兩個,有什麼好處?不是對他本人有好處,到這時候,他知道自己快死了,當前最重要的事是立下遺言,為眾子祝福,而這祝福是有預言性,與承受產業有關。將兩個孫子歸入他名下,等同承認他們跟自己的十二個兒子在承受產業上有相同位置。四百多年後,以色列人進入應許之地,分地是按十二支派的,但支派名單上沒有利末,因他們是祭司,耶和華就是他們的產業。瑪拿西和以法蓮以兩個獨立支派名義得地,所以總共也是十二支派。如此可說,約瑟的後代比其他兄弟的後代多得一份產業,這是將瑪拿西和以法蓮歸給雅各為兒子的結果。

所以可以說,約瑟承受了兩份的產業,即得了雙份的祝福。申命記二十一章17節提到,根據摩西的律法,長子應多得一份的產業。換句話說,在承繼產業上, 約瑟代替流便。土地產業是物質的祝福,但雙份的祝福可有什麼重要的屬靈意義呢?

「你們必得加倍的好處(a double portion),代替所受的羞辱;分中所得的喜樂,必代替所受的凌辱。在境內必得加倍的產業,永遠之樂必歸與你們。」以賽亞書六十一章7節是向困苦的以色列人說的,雖然他們受到敵人的苦待,但假如願意回歸神,神的祝福卻是加倍的臨到,比本來所擁有的多一份。「雙份的祝福」是顯明神是有恩慈又有憐憫的,順服神的結局必定是更好的。

以賽亞先知是對著叛逆的以色列人講話的,但約瑟不是這樣啊。好,看看約伯的故事。他沒有犯罪,但遭遇苦難,因持守對神的信心,到最後,神不僅還原他所失去的,而且是賜給他比過去更多更大的福。「這樣,耶和華後來賜福給約伯比先前更多……」(伯四十二12)接著是列出祝福的具體數目,比伯一3記載的多一倍呢。

在天路上,雖然我們要經過許多的試驗,但神已為得勝者預備了雙份的祝福,到底是一倍或兩倍,這不重要,我們只要好好謹記神是慈愛的,必讓愛祂的人最終承受美好的祝福,把好酒留在最後。


文@黃少芬

(本文摘錄自作者的同名著作《荒年中的恩寵》,作者保留版權)

(五)從試驗到命定 -【荒年中的恩寵-在關鍵時代重讀約瑟故事】專欄

我們會同情約瑟,因為看不出他有什麼不好,卻被心狠手辣的哥哥賣給別人為奴隸,後來又坐冤獄。世上沒有完全的義人,約瑟也不是,但聖經對他的描寫很正面,而按人間的標準也算是一個好人。好人怎麼會受苦呢?聖經沒有提供簡單的答案可應用於所有人,但有一節經文是解開約瑟受苦的關鍵鑰匙。

詩篇一零五篇19節:「 耶和華的話試煉他,直等到他所說的應驗了。」

打從第5節開始,詩篇提到神與亞伯拉罕和他後裔立的約,應許將迦南地給他們,接著回想荒年之前,神打發約瑟去埃及,使他成為奴隸,到了19節就說:「耶和華的話試煉他,直等到他所說的應驗了。」之後繼續說約瑟在埃及的事情,他治理埃及,後來雅各也到了埃及,在那裡生養眾多,人口增長強勁,最後是出埃及的故事。42節做了一個總結:「這都因他記念他的聖言和他的僕人亞伯拉罕。」

神向約瑟說了什麼?祂向亞伯拉罕、以撒、雅各作出的應許,約瑟應該知道,還有約瑟的異夢。

神與人立約,也會試驗人是否願意遵守他的責任。試驗並不好受,但神的同在會令它變得有意思,約瑟在從被推下井裡的一刻開始,在表面看來,人生好像與他的兩個夢背道而馳,但「神的同在」這字眼是在他去到埃及後才首次出現,之後每次遇上不幸,「神的同在」再次出現。在埃及,約瑟確實經歷很多恩寵,但最大的恩寵是什麼?是「神的同在」。摩西跟神討價還價,「神啊,你若不與我們同去應許之地,只是讓我們去,這有什麼意思呢?」摩西明白什麼是最好的人生。外在的環境無論怎樣改變,也不能阻止神與你同在,問題是你想祂與你一起嗎?祂想與你一起嗎?

雅各臨終時給十二眾子祝福,給約瑟的祝福是與別不同的,他是與兄弟有別的人,神與他同在,不是沒有任何原因。我們都會說自己渴想神的同在,但神喜歡不喜歡與我們同在,這可不是沒有任何原因的。

我家的飯桌上有一個很有意思的燈泡小玩意,裡面充滿水,水裡有一些金沙,而主角是一株塑膠幼苗,精彩的地方是即使你翻轉燈泡,這幼苗最終還是屹立不倒,因為它有一個有重量的底部。小幼苗能夠屹立不倒,因為它在充滿水的密封玻璃燈泡裡。後來我發現有更深的意思,我們只要停留在神的同在,有什麼可以擊倒我們呢?

有一天吃早餐時,我習慣性的看一看那燈泡。突然間,我注視到幼苗上的金粉,就像覆蓋了一層榮耀。此時心裡想,如果燈泡沒有經過倒轉、搖動,金粉就不會落在幼苗上,人生不也一樣嗎?只要有神的同在,無論人生有多麼大的變動,甚或給一股自己無法抗衡的巨大力量翻轉了,但還是可以回復原位,而且多了一層榮耀的金粉。約瑟經歷人生巨變後,受過試驗,榮耀的金粉就落在他身上,往事並非如煙,而是給灑上一層榮耀的金粉。

但神與誰同在呢?雖然不義的人今世一樣可以得著神的恩惠,日頭照好人,也照壞人,但聖經從來沒有說,神愛與不義的人同在,「同在」是一種極度親密的關係,彼此不合的東西是不可能在一起的。神與誰同在,透露了祂對這人的喜悅,而我十分確信,祂只喜歡與「與惡人有別」的人同在。約瑟,是一個「與兄弟有別」的人。


文@黃少芬

(本文摘錄自作者的同名著作《荒年中的恩寵》,作者保留版權)

(四)個人命定與民族命定的相遇 -【荒年中的恩寵-在關鍵時代重讀約瑟故事】專欄

這本書是有關約瑟的故事,可能這時你會問:為什麼將他的故事與神的立約扯上關係呢?甚至扯到復活!是不是偏離了主題?我認為當你明白亞伯拉罕之約,才會更深明白約瑟的故事,而不是僅視之為職場見證,夢想家的迂迴曲折人生,悲歡離合的家族恩怨史,或充滿戲劇張力的成功人物傳記。

我們的信仰很多時候是以個人屬靈生命和道德倫理為重心,閱讀聖經時,容易傾向從故事中找出相關的教訓,於是讀到約瑟的故事時,較為注重他的生命素質,例如:怎樣抗拒主母的誘惑,怎樣盡忠職守,怎樣寬恕哥哥。約瑟無疑是聖徒的典範,這都不是錯的,但欠缺了宏觀,約瑟的故事僅僅是一個古代以色列青年的生平傳記,卻沒超越他的個人故事,看出一個宏大的故事。

今時今日,人們不多思想世界大事,對了解大圖畫感到不耐煩,因為這需要專注力去理解和消化,而那些事件與自己的世界相距太遠,好像沒有關係,對自己又有何好處呢?相反,對人物的故事卻很有閱讀胃口,不費精神,饒有趣味,甚至容易消化,某程度上能幫助自己反思自己的人生和生活。不要誤會我反對個人經歷,我自己就很喜歡讀和寫個人故事。但我們唯有看到世界的大圖畫,才更明白自己的當前處境。同樣地,讀約瑟的故事,不僅要看到他的為人和遭遇,更要從經文裡發現他的人生在神對萬民的計劃中如何起關鍵作用。沒有大圖畫,你仍可從他的故事裡找到很好的屬靈教訓,但深度不夠,以致錯過了更重要的啟示。

在神的計劃裡,約瑟不是為救自己,也是為救家族;但又不只是為救家族,也是為了一個民族的存留;但又不只是為一個民族,也是為世人,因為耶穌是從雅各的兒子猶大的家族而出的。如何進入個人命定,這是今天很熱門的話題,神的救贖計劃雖然從個人開始,但不強調這是個人的事情,個人的遭遇在救恩的歷史長河裡都有其獨特位置。個人的命定,是與家族、國家、民族、世人的命定互相扣著。你想知道自己的命定,就要知道家族、國家、民族、世人的命定,沒有大圖畫,你如何知道自己當站在哪裡呢?別以為有了呼召便可,有了使命便可,有了人生目標便可,你如何走這旅程,如何在每個決定上都是與主同行,而不是只做好自己的事,很在乎你心中有沒有神的大圖畫。特別是未來的日子,我相信整個世界的震動會異常劇烈,神的僕人再不能只關注自己的使命,而不去求問神對列國的心意,因為沒有大圖畫,「天路」是會走偏的。

人若只想著自己,遭遇任何事都是想到自己的禍福,那麼面對苦難時,就看不出超越性的意義。這樣的人到了自身的力量不能支持他求生時,就會輕易放棄自己的使命,甚至是生命。為什麼神會容許苦難發生,或是讓義人受苦?這問題在聖經裡沒有明確的簡單答案。但約瑟的故事透露了受苦的意義,他沒有因悲慘遭遇而怨天尤人,反而得醫治,在他命定的位置上,承受雙份的福。他知道,雖然人的意思是害他,但神的意思是藉他使家族得以存留。雖然個人受了不該受的苦,但試驗過後,整個家族因他配合神的計劃而得以存活下去,下到埃及時是七十人,四百多年後出埃及時,已是幾百萬人口的民族,到外邦人因信而進入神的國的時期,有數之不盡的人得了新的生命。

這驚世的救恩計劃,其中一個關鍵進程,就是在約瑟的人生中發生的。他未必預計到二十一世紀的福音爆炸 但因相信神的應許,在苦難中找到值得活下去的原因。神要藉他救很多人,而他要在神所命定的時間,進入命定的位置,以致在荒年得恩寵,能夠完成神的計劃。恩寵不是為自己,而是為神的榮耀計劃。未來的日子肯定有苦難,我們需要比幸福人生、財務富足等更大的應許才能走下去,所以在細說約瑟的生平故事前,我首先要提到復活的應許,即使很多人認為不太有趣,又沒實際建議。但記住,到了最艱難的日子,只有完全相信神的應許,才能保守你的生命。


文@黃少芬

(本文摘錄自作者的同名著作《荒年中的恩寵》,作者保留版權)

被北韓監禁近三年 韓裔加拿大牧師保釋回國

韓裔加拿大牧師林鉉洙(Hyeon-Soo Lim)2015年因「顛覆國家罪」被北韓當局判處終身監禁及勞改。北韓官方媒體朝中社報道,因林鉉洙有病,當局基於人道理由讓他保釋。

林鉉洙是多倫多三千人教會「真光韓人長老會」(The Light Korean Presbyterian Church)的牧師,自1997年起開始前往北韓服侍逾一百次,在當地建立了孤兒院及托兒服務。他曾「承認」協助人民離開北韓,並曾在蒙古與美國大使會面商討計劃,企圖顛覆政府及建立神權政體,被判企圖推翻北韓政府。

他在8月回到多倫多的教會分享見證,表示自己在單獨囚禁的情況下吃了2,757頓飯,「不知道這苦難何時結束」。兩年七個月中,62歲的他被迫勞動。冬天時,他要在地上挖洞,「我上半身滿是汗,但手指和腳趾被凍傷了。」有時他則被迫在倉庫裡破開凍結的煤。春夏時,他要每天八小時在炎熱的陽光下勞動,他說:「艱苦勞動對我的身體造成了傷害,我被送進了醫院四次,住了兩個月。」

然而,他在苦難中亦見證神的恩典:「我讀了英文和韓文聖經五次,背誦了七百多節聖經經文。沮喪、怨恨和抱怨的時刻,很快就變成勇氣,快樂和感恩。」他總結,「我今天能回到這裡是奇蹟。」

(來源:英國衛報,2017年8月14日,Vasco Lam編譯報道)

 禱告:林鉉洙牧師的見證激勵人為主忍受苦難

莫特曼與趙鏞基有什麼相干?-【文化守望者】專欄

一個是德國神學家,一個是創立全球最大教會的韓國牧師,神學家與牧師交朋友,本來沒什麼特別,但他們的粉絲卻是來自兩個星球,幾乎互不往來。最近我在網上讀了一篇文章,知道他們惺惺相惜,我感到很神奇,又好奇。

德國神學家莫特曼在全球各地的粉絲,很多是神學界知識分子,他的神學被認為有普救論傾向,故此自由派的粉絲也不少。趙鏞基牧師的追隨者,很多是五旬宗和靈恩教會的,他講天堂地獄,講醫治神蹟,講第四度空間,講豐盛,被批評為成功神學倡導者。二人有如兩個對立門派的一代宗師,植根於很不同的文化土壤,但竟然在某個時刻相遇了。葉先泰在〈莫特曼談趙鏞基〉一文中表示,莫特曼在《五旬節神學期刊》的一篇文章裡提及他第一次拜訪趙牧師是在2005年,並有三個小時的神學對話,他認為趙牧師其實是「深邃的實踐神學家與獨立思考的人」,更讓人驚訝的是,他認為趙牧師的「純福音神學」是一種盼望神學,跟他的一樣。莫特曼曾表示,五旬節神學與盼望神學其實有共同的根源。

《基督教論壇報》報道,2016年,趙牧師在台灣時,提及90歲高齡的莫特曼不久前到韓國有最後一次的演說,又說他們成為好友,因為大家曾在絕望中經歷神。雖然二人沿不同路徑發展自己的神學,但起始點卻是近似的,都是源於苦難的經驗。莫特曼經歷世界二次大戰,對苦難有深的思考,而趙牧師年輕時罹患肺病,瀕臨死亡邊緣,絕望的痛苦他深深地嚐過。

對我來說,他們的神學太深奧,我不太懂,我不是對他們的惺惺相惜有什麼意見,我寫他們的事,因為彷彿看見「匯合」好像來到我們的時代,分歧、差異、對立,在新的視角下有了修正的機會。在歷史長河裡,眾多分支水流來到匯合處,形成大河。當然匯合不一定是好事,有些人會想到末世的邪惡合一,但也可以是聖靈在末世的合一工作,為修補歷史中因人的罪性、軟弱和無知所造成的裂痕。在神學對話中,彼此的觀點可能會有所調整。但我們不應掉以輕心,以為什麼都要合一,什麼都要匯合,反而要求從神而來的智慧和帶領,走出分裂的歷史,進入前無例子的合一新時代。


文@黃少芬

國度1分鐘(25) – 苦路 傳統、聖經與考古路線對比

309mid_via-dolorosa
+按圖放大

普通話版影片:

苦路 傳統、聖經與考古路線對比

苦路(Via Dolorosa)

  • 苦路的英文「Via Dolorosa」,源於拉丁文,意思是「受苦的道路」。
  • 這是紀念耶穌受難前走過的一段路,路線從他被判刑、背十字架步向各各他,到被釘十字架為止。
  • 起源於中世紀教會為朝聖者設計禱告和默想的行程。

教會傳統苦路

  • 苦路的初型最初出現在14世紀,負責管理聖地的聖方濟會修士,為從歐洲來的朝聖者設計遊覽路線,豐富他們的屬靈經驗。
  • 其後的幾個世紀中,出現不同版本的路線,直到18世紀一位聖方濟修士所修訂的苦路14站,才獲得普遍的認同,路線與今日耶路撒冷舊城區的苦路大致相同。
  • 苦路的位置未必符合歷史,另外與地點相關的事件,僅一部分有聖經記載,其他來自次經及歷史遺傳。天主教認為苦路是為靈性操練,故不必完全依據歷史事實。1975年,前教宗保祿六世曾訂立更符合福音書的新路線,但還是未能取替傳統版本。

聖經苦路的記載

四福音書記載耶穌在受難前的事件,具有地方名稱的只有總督府、各各他,而準確位置則有待考古發現。

考古發現

  • 本圖採用的考古資料來自考古學家吉遜(Shimon Gibson)博士的觀點,發表在著作《The Final Days of Jesus: The Archaeological Evidence》,其他考古發現有參考價值,編幅所限,本圖不能盡錄。
  • 吉遜博士認為,耶穌接受彼拉多審判的地點是現今舊城靠近雅法門的大衛塔博物館的一處,現址是阿美利亞區的停車場。路線由此到聖墓教堂,跟教會傳統的「苦路」有別,但終點相同。
  • 花園塚:基督新教(Protestant)傾向認為主耶穌的埋葬及復活地點是花園塚,但考古證據十分薄弱。
  • 花園塚起源:
    1883年一名英國將軍看到石崖像頭顱,就認定其為各各他,因為聖經所稱的這地方,亞蘭文的意思是「髑髏地」。1892年,一群英國基督徒購買那地方,成立花園塚協會,建立花園供人默想。
    雖然那裡發現一個主後1世紀的墳墓,但考古發現未能證實是主耶穌的墳墓。
始點 彼拉多判刑,其後兵丁給耶穌戴上荊棘冠冕。 大衛塔博物館

 

終點 主耶穌被釘十架 聖墓教堂

苦路14站

紀念事件 聖經記載 聖經地點
第1站 彼拉多判刑,其後兵丁給耶穌戴上荊棘冠冕。 太27 總督府
鋪華石處(希伯來文:厄巴大)
第2站 耶穌背起十字架開始行走 X X
第3站 主耶穌首次跌倒 X X
第4站 馬利亞遇見耶穌 X X
第5站 古利奈人西門被迫為主背負十架 太27:32 X
第6站 少女維羅妮卡為主抹去汗血 X X
第7站 主耶穌第二次跌倒 X X
第8站 主耶穌對耶路撒冷的婦女說話 路23:27-31 X
第9站 主耶穌第三次跌倒 X X
第10站 主耶穌被剝去衣服 約19:24 髑髏地
(希伯來話:各各他)
第11站 主耶穌被釘十架 路23:33-43 髑髏地
第12站 主耶穌死在十架上 太27:46-50 髑髏地
第13站 主耶穌的身體從十架被取下來 約19:38-40 髑髏地
第14站 主耶穌的身體被安葬在亞利馬太的約瑟的新墳墓中 太28 髑髏地

 

[國度觀點] 預苦、苦難與神的沈默

苦路是中世紀教會為來到耶路撒冷朝聖的信徒而構想出來的靈性操練,藉如親歷其境的活動進行默想,紀念主耶穌的受難。這是聖化空間的信仰實踐,將空間分別出來,賦與信仰的內涵。苦路默想每天皆可進行,而剛開始的預苦期,則一年一次,是聖化時間的信仰實踐,將時間分別出來,賦與信仰的內涵。

預苦期的傳統始於四世紀的教會,後來演變為四十天的節期,始於聖灰日,終於復活節。在預苦期內,信徒特別抽出時間禱告和懺悔,反省生命,深刻認識耶穌的受苦意義。二十一世紀,社會文明制度和科技發展大大減少人類的痛苦經歷,但現代人忍受痛苦的能力更低,人生和生活的各樣決定都是為避開受苦,甚至一點兒的不舒適,先苦後甜的傳統智慧已不復在,築起的是無痛的烏托邦的幻象。預苦期的屬靈操練不僅使人靠近神,更是抗衡今天的追求無痛文化,勇敢承認人生有苦難,然而又不止於此,黑夜後將有黎明,相信我們的指望是在於神,生命在祂,復活也在祂。

受苦可以讓人更深經歷神,但若然神只有沈默,就進入信心的最大試驗。2月,講述日本17世紀幕府時代的葡萄牙神父被迫害的電影《沈默》舉行首映。導演馬丁史柯西斯(Martin Scorsese)在80年代拍攝《基督的最後誘惑》,對耶穌的人性的荒謬想像,曾受到教會的猛烈批評,而《沈默》改編自日本作家遠藤周作的同名小說,以殉道與見證為主題,但也是探討人性的脆弱。當時日本信徒因不願叛教而遭酷刑,苦難當前,神父所感受到的卻是一位沈默的神。當神沈默,人能忍受苦痛的程度受到最大的考驗,信心經過試驗,就生出忍耐。啟示錄預示一連串苦難,同時又指出信心是如火煉淨後的真金。

受苦節也許是苦難的預習,今天全球局勢微妙地改變,我們的信心不在於聽見多少先知預言,認識多少聖經知識,禁食禱告多少時間,更在於身處黑暗的時代,我們是否確實相信與耶穌同受苦,末後必與祂同享榮耀?在信心的真實考驗來到之前,預苦是其中一樣屬靈準備。

第26屆亞太兒少領袖特會 吳獻章:年輕人要分別為聖

台灣中華福音神學院吳獻章,2月7日在第26屆亞太兒少領袖特會,藉以斯拉記傳講「影響力的秘訣」信息,期勉與會30歲以下的年輕人,學習經歷神、倚靠神,不跟從主流文化,改掉壞習慣,成為分別為聖的少數人,人生下半場才能為神所用,成為打造神國度、轉化台灣的精兵。

對於以斯拉事蹟,吳指出,約翰衛斯理曾說:「神不用一百個奉獻百分之九十九的人,要用一個百分之百奉獻的人。」而以斯拉就是這樣的代表人物,在波斯帝國摧毀巴比倫帝國後,以斯拉帶領被擄的以色列百姓歸回,重建聖殿;看到以色列人與異族通婚得罪神,以斯拉就撕裂衣服,俯伏在神殿前禱告認罪,因他一人的禱告,也帶動以色列眾民認罪悔改。

「君王是否倚靠神,決定了國家興衰。」吳指出,在聖約時代的脈絡中,大衛雖在曠野牧羊,卻因緊緊跟從神,被神揀選取代掃羅,膏為以色列王;而大衛的兒子所羅門王,雖然富有、建造聖殿,卻因遠離神,娶了1,000名妻妾,不僅造成他直嘆「虛空的虛空」,以色列也分裂為南北國,南北國的王也因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惡的事,造成北國被亞述所滅,南國三次被巴比倫擄去,最後亡國。

吳提醒學員,「溫水煮死青蛙」,苦難如同燙水般是對人的警醒,遇上苦難不能放棄,仍得緊緊跟隨神。同樣地被擄到外邦的以色列人,也面臨苦難的處境,不僅被當成次等公民,且長期處在慾望、拜偶像的巴比倫環境,難免被世俗化,遠離了神。吳說,現在30歲以下的世代,如同當年以色列被擄歸回的人,會面臨許多挑戰,要打更大的屬靈爭戰,所以要把握人生上半場緊握住神。

因此,吳建議學員要廣泛涉獵歷史,譬如今年是1517年馬丁路德改教500週年,就要去了解過去改教的影響,且從歷史脈動中,瞭解到背後是神掌權,如神透過耶利米發預言,被擄的以色列人70年後歸回,預言果然成就。教會應多關心神的國度,愈合一愈能討神的喜歡。成功神學是行不通的,因為事奉路上會有苦難,想走遠就要有打不死的決心,學習摩西、國父孫中山先生,永不放棄,「含著淚水看天的人,往往會看到彩虹。」

(台灣國度復興報記者報道)

以航假期十周年分享會 剖釋猶太人信耶穌障礙

以航假期十年來帶領近五千人踏足聖地。為慶祝成立十周年,以航假期於12月19日在黃埔宣道小學舉行感恩分享會,邀請資深導遊王清儀女士及猶太人牧師撒母耳分享。撒母耳指出以色列的重要及猶太人接受耶穌的四大障礙,值得大家反思。

撒母耳提到亞伯拉罕的約,是無條件的。在以色列亡國以先,神已經應許說:「我必從各國收取你們,從列邦聚集你們,引導你們歸回本地。」(結 36:24)因此現在以色列復國,猶太人歸回就是亞伯拉罕之約的實現。撒母耳邀請大家為耶路撒冷求平安(詩 122:6),又要安慰以色列的子民(賽 40:1-2),因為兩者都是神要求其他人為以色列做的。

以色列現在有一萬五千至二萬名彌賽亞信徒,但普遍的猶太人仍未接受耶穌基督是彌賽亞,撒母耳認為他們面對四大障礙。第一個障礙是猶太人與教會的歷史。猶太人歷史上多次受苦,不少更是出於基督教名義。他們會問,若耶穌是彌賽亞,和平在哪裡?其次,猶太人很難接受一個「受苦的彌賽亞」。聖經中的拉比、門徒和施洗約翰都認為彌賽亞要作王,將猶太人從羅馬統治中解救出來。猶太教拉比認為彌賽亞會在聖殿被毀前來到,但現在聖殿已被毀,令他們很疑惑。撒母耳指出:「受苦的彌賽亞已在舊約出現,要以舊約解答猶太人的疑問。」創世記提到,細羅(就是賜平安者)來到,萬民都必歸順。(創 49:10)細羅就是彌賽亞的另一個稱呼。以賽亞書53章也提到彌賽亞會受苦,成為完美的祭物。

另外第三個障礙,也是最大的,就是他們不能理解神的道如何成為肉身。撒母耳說:「神的話成為人,不是新約的概念!」舊約中每一次神的使者與人相遇,都是稱為遇到「神的話」。最後一個障礙是「蒙恩得救」。猶太人要爬「公義的梯」,才可得神的喜悅。他們會問:「為何你什麼都不用做,神竟然要為你做事?」撒母耳說:「沒有人能夠做到神的公義標準。反倒因神赦免我,我願意走在神的路上。」

(記者林暐皓報道)

宣教士親述北韓被囚經歷 困苦中活出基督

曾在北韓被拘捕及判處勞改的宣教士Kenneth Bae月初來港,受機構邀請於聖安德烈堂分享他在北韓服侍及入獄的經歷。他被囚兩年間,在艱難中聆聽神的聲音,深深體會到神的真實同在,活出信心與盼望。

生於南韓,其後移居美國的Kenneth,於2005年到中國北部接受外展門訓時首次接觸到北韓人,並領受神希望北韓人認識耶穌的心意。2009年,Kenneth開始為北韓懇切禱告,又帶領來自世界各地的弟兄姊妹以旅客身份進入北韓,與當地人傾談,並且秘密地在山上敬拜、為北韓禱告。

Kenneth領受耶利哥城的異象,招聚了300名來自世界各地的信徒,先後進入北韓祈禱敬拜及接觸當地人。多次探訪旅程中,屬靈爭戰以及奇妙的事不斷發生,例如曾接連遇上交通意外,團員卻沒有損傷。然而,當Kenneth第18次進入北韓時,因不慎帶同儲存有關北韓事工資料的電腦硬碟,團隊竟被當地政府拘捕。

接受審問時,Kenneth每天要站著超過12小時。第三天,正當他擔憂團友的安危時,一股熱流在他手臂通過,更有金粉在他手中出現。神告訴他:「不要擔心,你在這裡是有原因的,我與你同在。」平安喜樂於是充滿了Kenneth的心,令他不再擔憂。團友們不久被釋放離開,但Kenneth卻被指控傳講基督教是試圖推翻北韓的政權。經過數個月的審訊後,他被判處接受15年的勞改牢獄。

在等候判刑期間,Kenneth得以拿回聖經,因此他在北韓讀經及敬拜的時間,比過往加起來更多。每次當他想吃某種食物時,即使沒有在禱告中提起過,往往第二天送上的正是那種食物,令他真實地感到神的同在。他笑言﹕「像是房客服務一般!」及後他進入勞改營,每天從早到晚要不停做體力勞動工作,令他患上嚴重關節炎,同時吃的東西份量卻極少,經常要挨飢抵餓。「所以,受苦也是十分真實的!」

他曾問神﹕「苦難還要持續多久?」神對他說﹕「苦難對你是有益處的。」過了一段時間,美國政府仍未能成功把他接走,令他開始絕望,心想神是否要他留下來。「我問不出口!然而到最後,我還跟神說:『祢知道我的心,我想要回家,但不用照我的旨意,而是照你的旨意吧!我放棄回家,祢來使用我!』」Kenneth說,「神問我﹕你愛我比這一切更深嗎?」他知道,「這些」是包括他的家人、朋友、事工,甚至是他的自由,然而他仍選擇回應,願意愛耶穌多於這一切。「神說,你餵養我的羊。我不是差你來作囚犯,乃是差你來作我的兒子,你是黑暗中的光。」

原來,在這勞改營中有30多名擔任看守的北韓人,他們大部份都從未聽聞耶穌。當他們與Kenneth獨處時,會好奇地問他關於信仰的問題。有些人更開始將自己遇到的家庭、婚姻、育兒等問題跟Kenneth分享,而Kenneth就像一名輔導員般關心他們。有時候,Kenneth會喜樂地唱起詩歌來,令看守員感到奇怪,這名「囚犯」怎麼好像比自己更加開心。「我不可以在這裡傳福音,只可以活出耶穌。只有這樣,有一天我離開這裡時,他們才會記得『耶穌』是怎樣的。」

2013年年終,正是Kenneth被囚滿兩年之時,神告訴Kenneth要帶他回家。數天之後,美國政府派出的使團到達北韓,接他回國。當Kenneth跟獄長道別時,對方竟然帶有淚光,表露出極度不捨之情。「神說,你在北韓,我沒有忘記你,我的子民也沒有忘記你,他們不斷為你祈禱。同樣地,我也不會忘記北韓人。」

(記者陳淑安報道)

不要疑惑、大膽相信 -【Joyce Meyer】專欄

使徒行傳二十七章記載了使徒保羅的一件重要事蹟。那時候,他與其他人在坐船的途中,忽然有「狂風從島上撲下來」(14節),風浪多天不止,船隻顛簸得厲害,甚至眾人要把船上的器具拋到海裡,最後他們連生還的指望都沒有了。然而,保羅卻站在眾人當中,對他們說﹕「我還勸你們放心,你們的性命一個也不失喪……」(22節) 接著,他又分享這是神的使者應許他的,並繼續說﹕「所以眾位可以放心,我信神祂怎樣對我說,事情也要怎樣成就。」(25節)

在這樣凶險的風暴當中,究竟保羅如何能叫眾人「放心」,保持正面的態度?因為他毫不疑惑,心裡相信的是﹕「祂怎樣對我說,事情也要怎樣成就」。在絕處的景況中,因信神而有這般的信心,這話我非常喜歡!只要我們像保羅一樣勝過疑惑,就能有像他這樣的信心。

人生難免經歷風浪,縱然各人經歷不同,但試驗和苦難無人能以倖免,所以我們需要神所賜的信心,就是以弗所書六章16節稱為「信心的盾牌」,「可以滅盡那惡者一切的火箭」,而疑惑就是仇敵用來打擊我們信心的一枝「火箭」。

很多人做了決定後常會感到疑惑,雅各書一章6節就指出,那疑惑的人就像海中的波浪,被風吹動翻騰,就像你被左右拉扯,痛苦萬分,不知道如何是好。然而,這正是抉擇的時候,究竟我們要相信神還是仇敵;相信神還是我們的感覺;相信神的話還是旁人的話;聚焦神自己還是當前的處境……

當疑惑來襲時,我們要舉起信心的盾牌,不要再滿腹牢騷,或怨天尤人,我們只管張開口,照著神的吩咐說話。當我們跟從聖經說話、禱告和行事,我們就能釋出信心,所以在疑惑時只要放膽說﹕「我相信神跟我說的都要成就!」

也許你仍在懷疑,是否真的能聽到神的聲音。其實,我不是說真的聽到神的聲音,而是我們在心裡清楚知道神的教導,如何是對,如何是錯。這是神微小的聲音,凡相信耶穌基督的人都有這聲音在心裡,只是很多人對此不夠信心。

雅各書一章5節說,我們中間若有缺少智慧的,可以到神面前來,向那厚賜眾人、也不斥責人的主祈求,祂就必賜給我們。雖然我們並不完全、滿有瑕疵,但不論我們本相如何,神愛我們,祝福我們,必賜給我們所需用的,祂還要用我們,因為祂是信實的! 對此我們絲毫不用置疑。

透過與神建立的個人關係,我明白到神並不期望我是完美的,祂會以祂的話,並在我心內的提醒,領我前行,我只要行在祂的旨意中,竭力而為,憑著信心踏步。記著,祂要我們對祂全然相信,祂真的渴想向你說話,又按著祂對你人生定下的計劃領你前行。因此,不用害怕邁步向前,隨心而行,即若走錯了,你也會在當中有所領悟,跌了再起,我們都要這樣繼續前進。

現在就開始每天認罪吧,這會助你對神的信心茁壯成長,我們亦要作這樣的宣告﹕「神愛我,祂要向我內心說話,我能聽到祂的聲音,祂是信實的,必按祂的旨意領我走過此生,我亦相信神怎樣對我說,事情也要怎樣成就!」靠著神的恩典,我們能夠在人生的風暴中戰勝疑惑,信心大有膽量。


文@Joyce Meyer
譯@Shirley Cheng

前行無阻! -【Joyce Meyer】專欄

創世記37-45章講述了約瑟的故事。他是父親的寵兒,在十二個孩子中特別蒙父偏愛,哥哥們因此對他又妒又恨。一天,他更說出在夢裡哥哥們向他下拜的情境,自此,哥哥們對他的恨意已是一發不可收拾。

約瑟的哥哥們聚首商議如何除掉他,起初把他丟在坑裡不顧,要讓他死在那裡,最後把他賣給路過的以實瑪利商人作奴隸,並製造假像,設法說服父親約瑟已經死去。

這故事峰迴路轉,約瑟最後苦盡甘來。他後來成為法老一人以下、萬人之上的宰相,而且還與家人團聚,兄弟們得以復和,既往不咎。約瑟的故事要見證的是,不管生命裡經歷何事,你也能成就神在你身上的計劃,因為在神萬事都能!

然而,若我們看看從深坑至宮廷期間所發生的事,就會發現約瑟的生命經歷了多番起跌,但原來他成功的關鍵在乎堅忍,因著對神的信心,約瑟百折不撓,從來未曾放棄!

人生難免有落到深淵的時候,這深淵可以是病患、財困、人際關係或其他問題。你若身在其中,就需下定決心,無論境況如何,你也不會放棄!

記著,勝過考驗才有美好的見證,耶穌也告訴我們:「在世上你們有苦難,但你們可以放心,我已經勝了世界!」(約十六33)

人生總有難處,有時你也只想放棄!但若你堅持下去,靠著神經過,祂能使你重新得力,祂能使萬事(甚至壞事)互相效力,使它們成為美事(參看羅八28),祂能因困難叫你加倍得益!(參看賽六十一7)

與此同時,改變取決於你身處深淵時的想法。記著,這是試驗,是你性格被神雕琢的時候,這時期我會稱為「靜默之年」,就像生命裡沒有發生甚麼似的,又或是你在經歷極大的痛楚不安,卻感到神在袖手旁觀。但你必須相信,神此時正在你的心中動工,為叫你更像基督,而且在神的考驗中不用灰心失敗,因為你可以有多個「再來一次」的機會!

當你落在深淵又正感到痛苦難受時,切切記著不要放棄,你須要:

  • 對付那說你已窮途末路的試探,耶穌就是道路,現在正是靠近和跟隨祂的時候。
  • 停止埋怨神,或以為祂在處罰你,祂只是使用處境在你生命裡工作,也許你常感到不是味兒,祂的旨意總是要你得著好處。
  • 做正確的事,雖然你感到難受,又或遭人惡待,你仍當盡力,隨時隨地,向眾人行善。
  • 走出幽谷,別要悶悶不樂,或把自己關起來,神常會使用別人在此時來鼓勵你。
  • 信守承諾,切勿食言,這是塑造你性格,又是預備你能立足宮廷之時。

你也許聽過一個關於驢子掉進深坑的故事。牠的主人想到坑太深了,驢也老了,就打算把牠葬在那裡,又請朋友和鄰舍來幫忙,開始向坑內堆泥土,驢驚惶起來,不停的叫喊,未幾卻靜了下來,主人以為驢死了,但當他往坑裡看,只見每當泥土掉到驢的身上,都被牠抖掉,而且牠還會踏在塵土之上,過了一段時間,驢足下的塵土已夠把牠升高,甚至牠可以從深坑裡走出來!

驢子的故事有其寓意。生命裡常有塵土掉在我們身上,這或許是關係緊張,或是財困或病患,但這正是我們學習跟從聖靈帶領的時候,

祂會指示你如何抖掉身上的塵土,站在其上,由深坑到宮廷的每一步上,讓你得見祂的榮耀。


文@Joyce Meyer

張蒙恩鼓勵青少年 向天父求禮物

國度事奉中心於3月24日邀得台灣Fight K教會主任牧師、《親愛的公主》作者張蒙恩牧師,主領「得地為業 — 天父的禮物見證分享會」。當天一共兩場,分別為「青少年牧者交流會」及「職場牧者分享會」。

你的天父有多大?

張蒙恩牧師說:「你禱告的內容決定你的天父多大。」他鼓勵信徒奉耶穌的名向天父求禮物,因為我們都是天父的孩子。聖經指出我們得不著,因為不求(雅四2),而求也得不著是因為妄求(雅四3)。他解釋妄求的定義是「浪費」,如經文說不要把珍珠丟給豬(太七6),為證明自己而有的祈求,屬於妄求。他亦特別提醒信徒,撒旦也會給我們東西,所以要小心。

等候是為更美好的結果

他指出,聖經提到能力時,都與等候有關,例如「但那等候耶和華的必從新得力」(賽四十31),信徒得著聖靈前也要等候(使一4)。他說,沒預備好的等是乾等,就像以色列人死在曠野,而預備好的等,是為更美好的結果。

另外,等候是因為相信神有能力。神有時會故意遲到,讓我們在延遲的過程中更認識自己。就像掃羅等不及撒母耳來獻祭,便自己獻祭。對他而言,獻祭只是手段,他要的是贏,並非真心敬畏神。

天國經濟學:「凡有的,還要給他」

張牧師又說,我們可決定人生經歷多少神的應許。他以聖經中好管家的比喻,指出天國經濟學是「凡有的,還要加給他,叫他有餘;凡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去」(太二十五29)。我們不需覺得不公平,卻應好好運用神所給予的。

信仰核心是關係

張牧師又說,教會通常提到十字架就是受苦,但耶穌來不只是為死,也是示範如何活,神的國如何運行。因此,受苦只是過程,耶穌的死是為成就我們做不到的事情,以致我們能把神的國帶下來。耶穌來是讓我們跟神建立關係,我們信仰的核心是關係,因此教會的核心應該是建立家庭關係。

苦難是曠野 終點是迦南地

談到很多教會認同苦難神學時,他指出苦難只是曠野的過程,不是終點,終點是迦南地。他指出神向人懷的「是賜平安的意念,不是降災禍的意念」(耶二十九11)。他鼓勵信徒面對苦難要放心,中間雖然會有波折,但只管放心往前走。曠野的日子是讓我們去經歷,將來能成為別人的光。就像他曾經為情自殺,他明白那種掙扎及傷痛。因著這些經歷,他所寫的愛情書成為暢銷榜第一名,他亦被台灣百多間學校邀請去教導青年人談戀愛。

職場領袖要「主」觀

張牧師有感教會一般太客觀,沒面對現實。教會辦很多活動去吸引人來聚會,卻很少談及職場,沒教導信徒如何在職場上得勝,因此很多青年人進到職場時便離開教會,結果教會失去20至35歲這年齡界別的群體。

他說,工作是屬靈的,神給亞當工作,教會需要教導青年人在職場上發光,特別是領導力及聆聽這兩方面。領袖能帶出信息,唯有跟隨神的領袖能帶出神的信息,而不是人的意見。客觀的人,無法帶人進迦南地,所以要成為「主」觀的人,主說什麼就說什麼。

多結果子就能榮耀神

張牧師說,當我們結果子時便能榮耀神。結果子有三方面:生命、生活及福音。生命指的是聖靈果子;生活是讓人看到的,如智慧。當我們連結與主,就會有供應,而能結果子。耶穌說,父因兒子得榮耀。別人從我們身上看到的,不是信一個宗教,而是進入一個新的家庭,有一個很棒的爸爸。

財務祝福的見證

張牧師的教會現時有900多名年青人,自由參與的禱告會每星期有約390人參加。張牧師說,因為人經歷到神,便想來禱告會。接著,他分享到神超自然地送一塊一萬平方米的地給他們建堂,而且就在捷運站旁。神又感動一位未信主的老闆送演唱會級的音響設備給他們,就像神感動波斯王古列資助猶太人回耶路撒冷建殿般。張牧師說,神能動用萬有,讓我們體驗祂的全能。

居上不居下 創造新的文化

張牧師表示,神要基督徒「居上不居下」,目的是改變政策,創造新的文化,把神國的法則運行出來。張牧師以自己所經營的牙醫診所做例子,他的診所是全高雄第一名,藉此成為模範,帶動全行業要善待員工。他說,當神還未提升我們時,環境一定是很惡劣的,但我們必須預備好,在逆境中不只求生存,還要卓越,以致讓神透過我們彰顯祂的國。


 

十字架的「五個呼召」

張牧師分享到聖靈啟示他如何從彼得前書看到十字架的「五個呼召」。

  1. 活出聖潔

「你們要聖潔,因為我是聖潔的。」(彼前一16)

十字架的核心是聖潔。聖潔不是「做」,而是「關係」,我們能夠聖潔因為我們在基督裡,不聖潔就是關係的撕裂。

  1. 透過生命改變見證

「惟有你們是被揀選的族類,是有君尊的祭司,是聖潔的國度,是屬神的子民,要叫你們宣揚那召你們出黑暗入奇妙光明者的美德。」(彼前二9 )

我們被召是為了宣揚耶穌的美德,透過生命改變作見證。

  1. 受苦也要忍耐

「你們若因犯罪受責打,能忍耐,有甚麼可誇的呢?但你們若因行善受苦,能忍耐,這在神看是可喜愛的。」(彼前二20)

在生命當中會遇到不同事情,要堅持做神眼中正確的事。

  1. 彼此相愛

「總而言之,你們都要同心,彼此體恤,相愛如弟兄,存慈憐謙卑的心。」(彼前三8)

要像神,學習愛人,也要愛不可愛的人。

  1. 今生得百倍 將來得永遠榮耀

「那賜諸般恩典的神曾在基督裡召你們,得享他永遠的榮耀,等你們暫受苦難之後,必要親自成全你們,堅固你們,賜力量給你們。」(彼前五10)

當我們跟從主,不只是將來有榮耀,今生也能得著百倍的祝福。

(記者陳細細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