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會應對元宇宙時代挑戰中 神學裝備的角色與作用

亞洲論壇影響力中心及紐約神學教育中心於2022年1月22日舉辦「神學裝備在教會應對元宇宙時代挑戰中的角色與作用」線上講座,世界華福中心總幹事董家驊牧師及東南亞神學研究院系統神學博士莊信德牧師帶領參與者探討實踐神學對數位時代的終極實踐,以及新時代處境與文化在教會牧養中的應用。

世界華福中心總幹事董家驊牧師

董指出,元宇宙成為熱門話題有兩大成因:一是疫情加速了人類社會數位化的步伐;二是與臉書改名有關,也牽涉背後整個科技業和商業的競爭。董提醒,人與科技載體之間的影響是雙向的,載體本身是有自己的傾向,它也會反過來影響和引導我們怎樣應用它。他引用基督教神學中四大主題:創造、墜落、救贖、新創造,來反思元宇宙帶來的挑戰與機遇。神創造人類時(創1-2),人是按着神的形象被造,而人其中一個反映出神形象的方法是透過創作,讓人一瞥神榮耀的美善。當人透過自己創造的東西,成為終極的滿足和敬拜對象,忘記那位創造者的時候,人最終心裡的愁苦必然加增。(詩16:4)耶穌的復活提醒我們,這個世界沒有任何的邪惡能夠完全毁滅神美善的創造,即使人把神釘死在十架上,但是耶穌從死裡復活,把這失敗、羞辱的記號轉化成得勝、榮耀的記號。董又指出,我們要避免落入無限偶像化科技及無限妖魔化科技兩個極端,認為神沒法贖回這些似地獄深淵的空間。他呼籲大家要保持謙卑、敞開及明辨的心。

董又分享7個反思要點:一、人類在尋找身分,基督徒並不是在數位空間去尋找另外一個身分,而是我們如何活在基督裡的身分,引導我們無論在那一個空間,在神的愛和安全感中以創造來表達神的榮耀,而不是因犯罪而隱藏羞恥和自我保護。二、追求意義,數位空間創作不只是在追求一些虛幻無意義的事情,我們也可以使用這個載體來創作彰顯神美好心意的事物。三、人對連結的渴望,我們的連結不應以增加更多連結為目的,而是學習建立信任和愛的關係。四、我們真正要去掉的是自我中心,並以基督為中心。五、我們是有限的受造物,不是那位無限的創造者,在擁抱神給我們的限制中,我們仍能發揮神聖的想像力,創作美善好的事物。六、數位空間也許是一個待宣教的領域。愈來愈多人把時間分配到數位空間時,會不會這也是神呼召教會或基督徒進去,為了把人帶到基督裡的真實關係中呢?七、教會的多元化也許是成就神使命的契機,如果每間教會都做一樣的事,我們大概永遠只能觸及到一小群人。如果我們有更寬廣的國度心胸,看到弟兄姊妹各有從神而來的不同領受,豈不更能夠實現神的使命嗎?

莊信德牧師

有人說虛擬不夠真實,莊信德牧師指出,在虛擬實境中人的行為也是第二自我追尋、自我探索和自我實現的表現,然而當身分和行為不一致,卻無助人整合虛與實,面對真正的自己。當我們遇上這些人事時,我們需要從救贖的眼光看,我們才能看清這些事的原因,而我們需要先認同他們的自我探索及自我實現,再陪伴這些人。

莊從門徒教會論看「去中心化」時指出,面對元宇宙的未來,堂會該除去自我中心,各堂會只是神國度中的一小部份。而當我們願意再以基督為中心,不論是在虛擬或實體中完成勸人與神和好的托付時,我們就不需為著堂會人數的多寡而焦慮,也讓福音更加廣傳。莊最後以啟示錄21章1-6節指出,不論是從古到元宇宙,神的心都是一樣,祂要與人同住,祂要作我們的神,我們作祂的子民,祂是向我們走來、是我們真實的盼望。

(記者鍾浩然報導)

 

 

「疫情中蛻變的華人教會」 恢復信仰根基 虛實整合更新

世界華福中心關懷疫情衝擊下的全球華人教會,於4月16日晚間舉辦ZOOM網絡硏討會——「疫情中蛻變的華人教會」,盼望藉著各地牧者的寶貴經驗與實踐智慧,使全球各地華人教會能夠在寒冬時期中蛻變更新,展現基督信仰的浩大能力。

(董家驊牧師(左)、謝光哲會長(右)主持線上研討會。擷取自華福ZOOM會議)

 

居家隔離讓線上崇拜火熱

美國矽谷生命河靈糧堂劉彤牧師分享,因美國沒有戴口罩的文化,政府採取嚴格管制,9成美國人受居家隔離法令約束。嚴重衝擊經濟前景,造成各行各業重新洗牌。因著華人強烈的危機意識,早在疫情初期,華人教會聚會人數就銳減,等到居家隔離令頒布後,教會改為網上聚會,主日崇拜人數反倒增加,禱告會、小組聚會更加活潑,顯示神的手正在推動一個更新的浪潮。為表達教會的關懷,華人教會聯合捐贈防護衣及口罩給各大醫院,矽谷生命河靈糧堂成立食物發放中心,每週發放食物給有需要的人,給孤苦無依的老人送餐。

(劉彤牧師。擷取自華福ZOOM會議)

馬來西亞聖經神學院李明安院長說,馬來西亞目前是東南亞疫情最嚴重國家,政府延長行動管制令至4月28日,城市教會雖然很快轉型為線上崇拜,卻需要為無法線上崇拜的西馬、東馬的鄉村教會代禱。可喜的是因著疫情,不同宗派的教會連結一起做關懷弱勢的工作,線上崇拜也降低宗派之間的隔閡。

家庭的牧養

新冠肺炎全球蔓延,家庭生活模式同樣受影響。香港突破滙動青年會長蔡元雲醫生認為應從聖經的原則出發,讓華人基督徒藉著疫情重新思想「信仰」在家庭關係中的角色,探索家庭與門徒操練的信仰契機,以家庭為本,承傳神的使命。

今年因著新冠肺炎疫情,家庭共聚時間增加,家人可以聚在一起讀經禱告,抓住時機,用愛心彰顯神的愛,修復彼此關係。教會雖暫停聚會,但線上查經班、禱告會及主日聚會持續,教會應持續關懷受到疫情衝擊的家庭,特別是因封城衍生的家庭失和、離婚、失業等問題,幫助弟兄姊妹回到神的面前。

「孩子其實就是父母最親近的門徒!」美國恩典基督教會助理牧師韓敬歆認為,受到疫情影響,全球有33億人口被限制行動,回到家庭隔離,家人相處時間變多。實體聚會暫停,改為線上主日,家人不該各自拿著平版或電腦,看各自的聚會直播,而應在疫情中,重新凝聚家人的信仰基礎。

信徒不應把兒女的信仰培育外判給傳道人,父母應從家庭中做起,幫助下一代成為門徒,在生活中學習耶穌行為的樣式。韓覺得有幾個方面值得反思:一、跟神的敬虔關係,是從觀察經驗出來的,如同跟耶穌朝夕相處的門徒,學習耶穌基督的生命樣式。二、建立屬靈的儀式,可以藉由每週一次全家讀經禱告,在屬靈事情上有更深的連結。三、信仰應融入生活周遭每一件事情,用神的眼光和實際行動去關顧他人,讓全家人看見跟隨耶穌的門徒樣式。

門徒與小組的牧養

新加坡因著疫情緣故,各行各業將關閉至4月底,教會實體聚會全部暫停。新加坡基石教會主任牧師吳子平總結了以下幾方面的反思:一、基督徒是否高度依賴教會聚會,缺乏靈命的獨立性。二、教會是否因受消費服務文化影響,以人導向,提供滿足個人的服務,繼而影響門徒的培育。另外,線上聚會不是娛樂,也不是表演,應看重真實的生命連結與分享。三、教會過於臃腫的組織,企業化的教會可能看重組織成長勝過個別的生命培育。

新生命小組教會創業總監陳逸年弟兄分享,面對疫情,教會應用多年「虛實整合」的牧養實戰經驗,把原本170個小組的2,500人教會,隨著疫情升溫,「化整為零」,轉型成3到6人的小組聚會,還同步開直播,虛實整合牧養群羊,上週聚會點就達到447個,展現高度的聚會彈性。「每個小組都是教會,小組長就是牧師。」陳說,順應新媒體趨勢,每個小組除了實體聚會,也同步直播,教會10個年齡層也有自己經營媒體平台、粉絲團,透過新媒體跟弟兄姊妹的實體互動,堅固教會生活。

(台灣國度復興報記者魏麒原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