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溺的循環 -【栽種生命樹】專欄

根據雅各書1章14-15節經文,人被試探,乃是被自己的私慾牽引誘惑的。私慾既懷了胎,就生出罪來;罪既長成,就生出死來。沉溺是循環性的行為模式,由思想佔據、行為儀式化、強逼行為以及絕望四個階段環環相扣,組成系統。

思想佔據,沉溺者時常會有抽離,開心或滿足的感受。這種放鬆、舒壓的感覺會在大腦中形成記憶。當人進行沉溺行為時,大腦神經馬上會產生變化,人會希望回到那種抽離的感受中,因為大腦神經已經有這種聯繫。每當人遇到不快或困難,便會產生渴求,很難再抗拒這種沉溺行為,由思想佔據形成習慣性。

行為儀式化,人開始被習慣性地訓練到不斷繼續這沉溺行為,例如吸毒後馬上好興奮、馬上止痛、馬上忘記煩惱。漸漸地,沉溺行為成為慣性行為,難以停止。

強迫行為,許多人戒斷沉溺行為後,自己不想再犯,但那種慾望會不自覺地在腦海中浮現,因為一旦曾經上癮(就算已戒除),大腦神經細胞已經被改變,產生不平衡的狀態,大腦神經會經常「提醒」你,希望返回之前的狀態。這是一種神經衝動,令人有一種渴求,這種渴求是自動產生的。

絕望,人一旦進入了沉溺系統,生命就形成一個巨大的危機,因為身體會不斷提醒人進行沉溺行為,不斷戒又不斷重犯,形成沉溺循環,由失望至絕望。正如羅馬書7章18節所說:「我也知道,在我裡頭,就是我肉體之中,沒有良善。因為立志為善由得我,只是行出來由不得我。」當人陷入絕望,容易自暴自棄,拒絕別人協助,覺得自己「無得救」,唯有「等死」,加強了沉溺樹中的恐懼和羞恥感。

在某種程度而言,沉溺是與一些人或東西形成一種聯繫,而這種聯繫會令人變得沒有自由。從醫學角度看,這種聯繫是不會忘記的。當人脫離沉溺行為,大腦神經依然保留著以前沉溺時的感受。一旦以後遇到什麼困難或不開心的事情,這種舊有的聯繫就會出來引誘我們重複沉溺行為。沉溺很容易「復發」,難以徹底解除。福音戒毒是從生命樹的土壤入手,改變沉溺行為,最重要是我們的生命時刻與神相連。

如果我們聯繫的對象是人或物件,我們很容易陷入沉溺,而且它會經常回來引誘我們重複沉溺行為;如果我們與神的聯繫很強,這聯繫就可以成為我們生命最大的力量,喜樂的源頭,幫我們抵擋舊有生命中不好的聯繫。正如詩篇1章1-3節所說,「不從惡人的計謀,不站罪人的道路,不坐褻慢人的座位,唯喜愛耶和華的律法,晝夜思想,這人便為有福。他要像一棵樹栽在溪水旁,按時候結果子,葉子也不枯乾,凡他所做的,盡都順利。」


「栽種生命樹」專欄介紹:

詩篇1篇將人的生命比喻為一棵樹,壞的根會結出壞果子,好的根會結出好果子,就是神所祝福的生命。本專欄資料由基督教巴拿巴愛心服務團提供,透過一系列的專題文章,剖析生命樹的根、果子以及沈溺行為之間的影響與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