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創造資源的能力 -【荒年中的恩寵-在關鍵時代重讀約瑟故事】專欄

荒年開始的最初兩年,雅各一家住在鬧饑荒的迦南地,最後迫不得已到埃及糴糧,以為自己會跟當時的人一樣,必須用自己的財物來換取糧食。但當約瑟的個人命定與家族的命定「接駁」了,餘下的五個荒年,他們居住在歌珊,不再需要交易,因為約瑟供應他們的需要。不但如此,他們在異邦人的領土上置業,生兒育女,家財和人丁皆增長,情況與同時期的埃及人完全相反。神給他們增長的能力,沒有因大環境的改變而受阻礙,那不是超自然能力,我的意思是,不是像在曠野的以色列人那樣吃天上降下的糧食,不是這樣的超自然方式。他們仍然畜牧,只是在逆境中,因為神的保護,工作的能力得以繼續發揮出來。

這能力也是與神的約有關,就是神在何烈山與以色列人立約,申命記八章18節說,是神給以色列人有得貨財的力量,為要堅定祂向他們祖先所立的約。摩西用這節經文提醒以色列人不要墮入因富足而自滿的陷阱,但同時確認神會給人得貨財的能力,從經濟角度看,這是創造資源的能力。請不要簡化地用「掙錢」的概念去理解,或將財富成為人生的終極目標。神與亞伯拉罕立約,應許後代如天上的星星那麼多,如果是貧窮的國家,人口增長就不是好事,多一個嬰兒出生,就多一人挨餓。神在大自然創造的食物是極其豐富,以色列人口增長至天上的星星那麼多,但日用的需要仍然會得滿足,因神會有豐盛的供應,祂給他們得貨財的能力。

現時很多社會的衝突和動亂,都可以追究至財富資源沒有公平分配的原因,社會運動能夠興起,也是因為社會的經濟成果沒有公平分配,有些人總是能享有利益特權,群眾才容易被引發仇恨情緒。神給人有創造財富的能力,雖然個人能力、客觀因素各有差異,但也不應造成今天全球最富有的1%人口擁有全球人口財產的50.8%的情況,這是極不正常的。 樂施會引用瑞士銀行的研究報告指出,2010年,有388人擁有的財產,是全球最貧窮的一半人口的總和,而到了2015年,人數是62人,貧富懸殊情況在惡化。 雖然福利政策和慈惠工作能夠改變財富分配,但治標不治本,除了制度化貧窮問題要處理外,提昇貧窮人的工作收入也是值得探討的,他們也要創造資源,得著神給他們得貨財的能力。

洛桑世界會議在2014年巴西舉行的全球會議,主題是成功神學、貧窮和福音,其中討論到財富創造與分配,這次會議的結論是,分配財富不應成為教會服侍社群的主要回應,例如慈惠工作,也應意識到營商解決全球問題的方法。洛桑運動與BAM Global在2017年3月合辦「以整全轉化為目標的創造財富使命」會議,並發表宣言,呼籲教會將創造財富納入整全轉化使命的中心議題。 宣言共有十一項,這裡引述頭五項:

  1. 創造財富的使命來自創造主,祂創造了一個欣欣向榮、豐盛和多元化的世界。
  2. 我們是按神的形象受造的,與祂同工,並為祂創造使人得益的產品和服務。
  3. 聖經確認創造財富的神聖呼召,這也是神賜下的恩賜。
  4. 信徒創造財富,應受教會肯定,他們也受教會的栽培,及受差派進入職場,服事列國和所有的人。
  5. 囤積財富是錯的,分享財富卻要加以鼓勵,但除非先創造財富,否則沒有可與人分享的財富。

神給約瑟的解夢恩賜,也給他一個使命,幫助其他人創造資源。當埃及人在賣地之後,也要賣掉自己,約瑟卻設立新例,容許他們繼續在賣給法老的田地耕種,只要求將五分之一的收成上繳法老,而自己保留五分之四。這樣做是減輕他們的重擔,新法例是恩惠,讓生活不至於太悲慘,而又保留了創造資源的能力和機會,使他們自給自足,享受自己辛勞而來的成果。

希望大家僅記,約瑟的故事有一個重點:當你進入神所命定的個人策略性位置,即使荒年來到,也能經歷恩寵,能夠完成神的使命。

(本專欄到此完結)


文@黃少芬

(本文摘錄自作者的同名著作《荒年中的恩寵》,作者保留版權)

「以眼還眼,以牙還牙」的正確解釋是什麼?-【請教拉比】專欄

出埃及記2123–25節:若有別害,就要以命償命,以眼還眼,以牙還牙,以手還手,以腳還腳,以烙還烙,以傷還傷,以打還打。這條律法是關於當一個人致使他人死亡,或者導致他人身體的殘疾,應當如何懲罰的命令。耶穌在馬太福音5章38-42節的教導與這條律法是否相違背?

拉比回答:

其實這段經文所說的並非字面上的含義,正確的理解應該是,解決傷害的方式不是奪去另一個人的生命、眼睛、或肢體,而是傷害者對於失去了生活能力的受害者的補償,用傷害者的健康眼睛、或者健全四肢等來幫助受傷者。這裡經文的原則是:我應當使用我健全的眼睛來幫助他們去看見,因為他們失去了他們的眼睛。如果我讓某人失去了一個手臂或一隻腳,我就要用我的健全的手臂或腳來幫助他,以此彌補他們的損失和因著功能失效而導致的行動不便等等。

馬太福音5章38-39節:「你們聽見有話說,‘以眼還眼,以牙還牙’。只是我告訴你們,不要與惡人作對。」耶穌說這話確認了這個原則——不要以惡報惡。在38節中祂說:「你們聽見他們說,‘以眼還眼,以牙還牙’。」卻在39節中闡述了這個誡命的相反的一面,也就是讓受害者如何處理及解決衝突。祂告訴這個因著他人的行為而失去了一個家庭成員的家庭不要去復仇!因著另一個人的行為,不管是被傷害導致了一隻眼失明或一個肢體殘疾,還是其他的傷害,都不要尋求報復或者以惡報惡。這些誡命的兩個方面的重點在於不僅能使雙方保持和平,而且能讓傷害者為受害者提供補償,這使生活可以按照最佳的方式繼續前進。所以,耶穌並沒有改變這個誡命,祂只是闡明該誡命的真正含義。

如果每一次意外的死亡,或某人失去一隻眼睛或一個肢體,都要通過剝奪另一個人的生命、拿走另一個人的眼睛、或剁掉另一個人的肢體來增加悲劇發生的話,這又有什麼益處呢?這樣會導致持續不斷的損失和苦難甚至戰爭!神的律法和誡命的目的,是給生活在神的律法下的人民帶來和平、饒恕和豐盛的生活。


文@Ari Sorko-Ram (作者是以色列彌賽亞猶太人運動的重要領袖,也是Maoz Israel Ministries創辦人,精於教導聖經)

辛班尼承認成功神學不完全合聖經

國際知名神蹟佈道家辛班尼(Benny Hinn),被批評宣揚成功神學,並且生活奢華。最近他公開承認自己過去所教導的,與聖經的豐盛定義有出入。

在佈道家葛培理息勞歸主後,辛班尼在一個節目中回顧多年前神給他的一個關於葛培理過世日子的預言,其間談到外界對他擁抱財富福音的批評。他說:「我們被批評教導成功神學(prosperity),但這是來自聖經的。不過我想有些人極端化了,很可悲。這不是神的話語,我認為我跟他們一樣犯錯了。」

他表示,自己年輕時受了一些傳道者的影響,但當成熟了,就發現所接受的教導不是完全符合聖經。「什麼是富足?就是一無所缺,我曾這樣說過。以利亞先知有車子嗎?他連腳踏車也沒有,但卻是一無所缺。主呢?耶穌有車子嗎?住在大樓裡嗎?都不是,但祂一無所缺……」

辛班尼的言論短片在社交媒體引起熱烈討論,然而他對成功神學的反省實質上是如何,則有待檢視。

(來源:Charisma News,2018年2月25日,時雨編譯報道)

禱告:傳道人按照聖經真理教導豐盛之道。

恩典神學的謬誤 —— 識破迷惑,提防偷換概念 -【國度角度】專欄

偷換概念的始祖——狡猾的古蛇(撒旦)對夏娃說:「神豈是真說?」撒旦狡猾地使「必定」偷換成「不一定」,牠以偷天換日之技倆,輕易地蒙騙迷惑了心存悖逆的夏娃。然而在末世的今天,這技倆仍然行之有效。撒旦的技倆不外乎「偷」,偷不到就「騙」,騙不了就「嚇」,嚇不了就「砸」,砸不了就「殺」,目的就是擄掠我們成為牠的奴隸,以達至破壞神在我們身上的計劃及目的!但耶穌來是要除滅魔鬼的作為,挽救並恢復我們回歸到祂原先的計劃與目的:重獲自由,活出豐盛!

基督賜下豐盛的恩典,目的是為要幫助我們活出並得著更豐盛的生命,成全更高要求的「義」。耶穌說:「莫想我來要廢掉律法和先知,我來不是要廢掉,乃是要成全。天地都廢去,律法的一點一畫也不能廢去,都要成全。你們的義若不勝過文士和法利賽人的義,斷不能進天國。」(太5:17-18,20)律法本是藉着摩西傳的,恩典和真理都是由基督來的(約1:16-17),基督來不是要廢除神藉摩西所頒布的律法,乃是藉更完備的真理,來成全律法與恩典之完美的互補。保羅說,稱義不是因行律法,乃是藉著十架,舊我向律法死了,新我向基督而活出。保羅沒有廢掉律法,更不廢掉神的恩,律法與恩典,二者都被成全了!而當律法、恩典、真理合一並存時,必使我們成為「真門徒」,領我們得著「真自由」。

恩典神學強調律法是從摩西而來,恩典和真理是從耶穌而來,所以,恩典就是新酒,律法就是舊皮袋,不能共存。律法是「定罪的職事」的時代已經過去,現今是更榮耀「稱義的職事」的恩典時代。恩典神學的謬誤在於,「律法」是有榮光「定罪的職事」,「恩典」是有更大榮光「稱義的職事」。新約強調的是恩典,不強調律法,因律法不能叫人得救,唯有恩典使人得救!所以結論是:我們現今不是活在律法之下,乃是活在恩典之下。恩典神學勸籲大家不要以律法去平衡恩典,只要一直強調恩典,相信恩典、活在恩典,人就不會讓罪作王,也必不會在恩典中墮落,且最終必然得救!

按著肉體人性的喜悅,「恩典神學」相比「苦難神學」當然會更廣受世人歡迎,也吸納了大量信徒,成為超級大教會,所以也漸漸成主流,這對一直教導苦難神學的教會,帶來了極大的衝擊甚至分裂。若恩典神學大受歡迎,苦難神學越來越沒有市場;若我們也相信建立人數越多的大教會,必會帶來越大的影響力,那你會加入這恩典神學的洪流,還是苦難神學呢? 耶穌卻一語道破仇敵的迷惑:「你們要進窄門。因為引到滅亡,那門是寬的,路是大的,進去的人也多;引到永生,那門是窄的,路是小的,找著的人也少。」(太 7:13-14)


文@何寶生

[國度觀點] 誰偷走了我們的感恩節?

尋根溯源,感恩節源於17世紀從英國移民至北美新大陸的基督徒的宗教節慶。在艱難的開荒期,他們排除萬難,在土著的幫助下開墾耕種,第一次享受收成,倖存者就舉行節慶感謝神的恩惠和看顧。加拿大是另一個有感恩節的國家,同樣是有屬靈的根源,起初是為面對進化論的危機,教會希望有全國的感恩節,向世人見證神的存在。因此美加兩國的感恩節都是人對神表達感謝之情。但來到21世紀,感恩節變成瘋狂購物的假日,美食、派對、家庭團聚成為主題,失去本來的原意。誰偷走了我們的感恩節?

起初,感恩節與豐收有關,基督徒誠心地向神表達感恩,特別是經歷過一半人因惡劣環境而死去,倖存者更能體會神的大恩。豐收可以是神賜福的證據,卻不是感恩節的主角,但隨著生活越來越安定和富庶,加上進入工業化的時代,能夠準確控制的大量生產系統,供應穩定,滿足現代人的一切需要,而我們不像農夫那樣體會什麼是無法掌握的大自然變化。高端科技、高效能的商業運作不但成為我們滿足生活一切所需的手段,更成為「倚靠」,但其實是靠自己,社會逐漸形成自我中心的文化。每年仍有感恩節,但只是享樂和消費的節日。

感恩節世俗化並不只是不信者群體的情況,基督徒仍是美國主要人口的信仰,但美國的感恩節給一年一次的瘋狂購物日搶走光芒。過去,美國最高消費的日子是聖誕節,但近年「黑色星期五」(感恩節翌日)已取代了首位。

以色列人進入應許之地前,摩西就預告了他們將來離棄神,但這不是命運,祝福和詛咒是可以選擇的。以色列人經歷出埃及神蹟,心中充滿感恩;經過曠野時,不耕不種,但沒有挨餓,衣服也沒破,心中仍充滿感恩;但安居在流奶與蜜之地後,享受豐盛的時期,試探才是最危險。

感恩是需要持守的屬靈操練。美國女作家莎拉(Sarah Josepha Hale)因40年的堅持,不停進行遊說,感恩節才得以成為全國的假期。我們也要堅持,但不是在節慶形式上,不是在守住一個節日上,我們的堅持是在感恩節的精神上,在艱難和順利的日子都能真誠地感謝神。

識破假先知的迷惑誘騙 -【國度角度】專欄

我當然相信神,也相信先知的預言;因信神就必立穩,信神的先知就必亨通(代20:20下)。但在這充滿迷惑欺騙的末世中,我們更要留意的是聖經中關乎末世「先知更確的預言」,因如明燈照在黑暗中,絕無私意,唯獨神意,我們若能留心去察驗揣摩,就能使我們明白神末後的計劃、策略,通達現今的時務、季節,作為個人行事的指引(彼後 1:19-21),而不是去追逐先知主觀性個人的預言。

那凡稱自己是先知的,就可深信不疑、不用察驗,照單全收?當然萬萬不可,因為聖經的歷史一再告誡我們,以色列曾經從最小到最大,從先知到祭司,因心中一味的貪婪,都行事虛假,報喜不報憂,只説吉言,不說凶言,他們輕輕忽忽醫治百姓,說是有平安,其實沒有平安。他們最終必然扑倒,也惹來神的追討及刑罰(耶6:13-15)。巴蘭正是那貪愛不義之工價的先知,為利而出賣神,出賣神的子民(彼後2:15)。

聖經一再提醒:從前有假先知,假師傅,他們因有貪心,要用捏造的言語,在你們身上「取利」(彼後2:1-3)。他們壞了心術,以敬虔為得財利的門路,使那些想要發財的人,陷在迷惑,落在網羅和有害的私慾的敗壞及滅亡之中(提前 6:5、9)。如今末世,其詭詐蒙騙手法,比前更為高超,且能言善道,更善於斷章取義,以迎合會眾的胃口及需要。尤其現今有許多落在債務危機及捆鎖當中,想走捷徑去解決財務紓困的肢體,正是這些凶暴的豺狼涶涎的對象。唯貪財乃萬惡之根,無論是假先知,假使徒,假信徒,凡是心中貪戀不義之財者,必被引誘迷惑,離開真道,終必被許多愁苦將自己剌透(提前6:10)。

現代聰明的豺狼,很懂得利用激昂的敬拜,加以醫治釋放,聖靈撃倒等等場面,營造出一個濃厚神同在的氣氛及假像,然後發出煽情的信息:「主來是要你得生命,且得的更豐盛的生命(約10:10),神要你凡事興盛Prosper in all things(約三1:2),你若仍活在貧窮之中,這是咒詛,這是罪,並不榮耀神。如今神要藉我助你打破『貧窮的靈』所帶來的魔咒,領你進入神無限的豐盛富足之中,更要救你脫離債務的危機及綑綁,帶來財富的大轉移,財務的大突破。)

但你不要妄想不撒種就有豐收,相信帶著「信心」去撒種的種(奉獻),會帶來財務的突破,越大的財困就需要用越大的「信心」去撒種(奉獻),相信那一連串煽情的見證。結果無論貧富,牧師、信徒都興奮莫名,蜂擁到台前,撒下他們「信心的種子」。我多次親眼見證著主的羊被豺狼所迷惑吞噬,任人宰割,這讓我心裡淌淚!

至於他們的財務危機最終有沒有突破,我真不知道,但有一點我肯定知道的,那豺狼的財務危機,就一定得到突破,財富已經順利轉移到他們的口袋中!


文@何寶生

每天都可以活得喜樂 -【Joyce Meyer】專欄

年青的時候,我總愛在周五的晚上打保齡球,記得有一次我表現失準,卻聽到主對我說: 「求我幫助吧﹗」那刻,我立時想﹕豈能求祢幫助打保齡球?然而,我還是聽從了神的意思,禱告說﹕「好吧,主啊,請幫助我表現得好些。」說罷,祂真的幫助了我!這經驗至今仍記憶猶新,令我大開眼界的是,原來神真的關心我們生活的每一部份,祂渴望參與我們所作的每一件事。

約翰福音十章10節說: 「盜賊來,無非要偷竊、殺害,毀壞,我來了,是要叫人得生命,並且得的更豐盛。」主為我們捨命,為叫我們得著真正的生命,而不是得過且過,和無所事事的生活。神渴望我們每一個都與祂建立深厚、親密和個人的關係,好能享受每一天,並學習與祂一起過活,這裡所指的是,我們日常生活所作的每件事情,都是與神同工,為神而作。當我們明白到,無論在家洗衣或出外購物,我們能親近神,猶如在教會裡或在禱告中一樣,那我們在凡事上就體貼祂的心意了。

在剛開始牧職事工的幾個年頭,我一點也不享受,終日埋首工作,過份在意別人對自己的看法。我之所以如此,原來跟成長的經驗有關,以為只要努力工作,成就愈多,別人與我一起就會更快樂,日子有功,我成了首屈一指的工作狂。我花了不少時間才明白到,只知工作、沒有娛樂的人生並不健康,神要我們活得豐盛,我就需要學習如何權衡生命的優次,將個人與神關係放在首位,其他一切均屬次要,這優次的平衡也包括與家人和朋友的關係,工作和休息的時間。

努力工作不是壞事,我也喜歡工作,但若我沒有撥出時間來休息和娛樂,很快我就會生活失衡,喜樂全失。只懂工作叫生活變得枯燥乏味,我們唯有打破常規,例如外出旅遊散心,安排特別節目,又或給自己買件新衣服,才會感到興奮。所以,很多人都培養了「為週末工作」的思維,然而,這樣的享受只是基於官感的刺激,並不是神所賜的喜樂。

主賜的喜樂遠遠超越單純快樂的感覺,即使你身處困境,似乎沒有喜樂的道理,它亦能為你的心靈帶來平安和滿足,正如尼希米記八章10節下所說﹕「因靠耶和華而得的喜樂是你們的力量。」這樣的喜樂,能叫週一至週五的平常日子樂也融融!

在約翰福音十五章11節中,耶穌說: 「這些事我已經對你們說了,是要叫我的喜樂存在你們心裡,並叫你們的喜樂可以滿足。」另一個翻譯本說: 「使你們能滿有喜樂和歡欣,充充足足的,甚至滿溢出來。」在這之前的10節經文中,耶穌就談到常在祂裡面,因為這就是活出主喜樂的關鍵。

「常在主裡面」就有居住和停留的意思,這不單是指每週一次出席教會的聚會,而是與基督發展個人的關係,與祂合一,結伴走過人生的旅程。事實上,離了主,我們所做的都沒有真正的價值,唯有與主同工,我們才能結出許多好果子來(約十五5)。

神甚願每一天,從早到晚,都與我們同在,祂不想你只有回到教會,或沮喪無助的時候才尋找祂,祂渴望與你建立個人的關係,叫你在所作的每件事情上,都能經歷祂的同在,這樣的話,你就能真真正正的享受每一天了!


文@Joyce Meyer
譯@Shirley Cheng

死前認罪可以進天堂?-【請教拉比】專欄

路加福音23﹕43耶穌對他說:「我實在告訴你,今日你要同我在樂園裡了。」為什麼耶穌告訴其中一個犯人說他要和他同在樂園?這是否表示即使是不信者在死之前承認有罪並為罪求情,也可以被饒恕進天堂?不管他們活著的時候有多壞仍然可以得到饒恕而進天堂嗎?

拉比回答:

「耶穌」這個名字的意思是拯救,也就是經文裡所說的「你要給他起名叫耶穌,意思是拯救,因他要將拯救自己的百姓。」(馬太福音1:21)這就是耶穌來到世上的原因。

從路加福音23:39我們可以看出第一個被判死刑的犯人不信耶穌,嘲笑他說「你不是基督嗎?可以救自己和我們吧!」他沒有悔改和順服耶穌的尊貴身份和主權的跡象。第二個也被判死刑的犯人,在耶穌另一邊的十字架上,承認自己的罪同時也承認耶穌的尊貴身份和主權,用希臘文稱呼耶穌,意思是「主」,即那位至高無上者。他承認耶穌的尊貴身份主權以及神的國度,耶穌有能力拯救他脫離針對他所犯之罪的永恆審判。

新約的一個目的是建立天國,把人類帶入這個耶穌做主做王的國度。第二個犯人不僅承認自己的罪,還承認耶穌的王權和主權。他承認耶穌和他的的大能可以饒恕罪並接納他進天國。個人的公開的懺悔並接受耶穌為他個人的主,促使耶穌饒恕他所犯的罪過,並接受他進入天國。

羅馬書10:9-13你若口裡認耶穌為主,心裡信神叫他從死裡復活,就必得救。因為人心裏相信就可以稱義,口裏承認就可以得救。經上說:「凡信他的人必不至於羞愧。」猶太人和希臘人並沒有分別,因為眾人同有一位主;他也厚待一切求告他的人。因為「凡求告主名的就必得救」。神的生命在耶穌血裡有力量和權威,能赦免一切的罪。耶穌寶血赦罪的能力是沒有限制的,但是我們悔改和接受饒恕是有時間限制的。在我們死亡時,時鐘停止。

那些在年輕時就悔改並完成神賦予的使命的人活得更豐盛,那些在生命的末期才明白的人浪費了一生去建立天國的機會,但我們得救都是出於神的恩典和憐憫,不管是在年輕時還是在臨死之前。


文@Ari Sorko-Ram (作者是以色列彌賽亞猶太人運動的重要領袖,也是Maoz Israel Ministries創辦人,精於教導聖經)

【Kingdom LIFE】法式月餅 烘出生命香氣

中秋佳節將至,不少人都要準備月餅送禮,除了傳統款式之外,各種新派月餅均在口味上推陳出新。由基督徒創辦的法式餅店Le Fournil Boulangerie et Patisserie推出的法式「八福月餅」,不但選用另類的健康食材用料,更在盒上印有祝福語,令節日送禮變成傳遞信仰的途徑。負責製作月餅的烘焙師鍾志謙(Paul)背後有一個激勵人心的故事,令產品更添意義。

香氣四溢的生命

Le Fournil創辦人陳美奇(Rebekah)日前在以琳書房舉行的分享會上表示,法式「八福月餅」跟傳統月餅不同,製作用料講求健康,不採用白砂糖、豬油等,而是用羅漢果糖、日本海澡糖、法國麵粉,並且不添加穩定劑、黏合劑等等。她身旁的烘焙師Paul說:「不同的餡料、餅皮在焗製上會有不同的困難與挑戰。」他直言,要烘焙出色香味俱備的糕餅,需要很大的耐性,必須用心製作。原來,他的生命也曾像經歷烘焙一樣,在別人的用心跟進下,變成香氣四溢的「製成品」去榮耀神。

Rebekah說:「法文Le Fournil即是『焗爐』的意思,也就是能把東西焗製得香香的,而Paul就是在我們的『焗爐』出來,生命香噴噴能榮耀神。我們的創辦原意就是以神的愛去愛更新人士,專聘請更新人士工作。」

從絕望到走回正路

Paul憶述過去時說,自己年青時非常反叛,性格驕傲且不願聆聽父母訓誡,以致結交損友誤入歧途。16歲加入黑社會的他,曾參與不少非犯勾當,因一直未被警方捉到而心存僥倖,變得愈來愈大膽。直到24歲時,竟答應朋友到泰國販毒,結果在1988年於泰國機場被捕,更被當地法官判處無期徒刑。「廿多歲被判處終身監禁,似再無機會重返社會,當時心情真的非常絕望,整個世界就像完全停頓。」初期服刑時,Paul仍未懂得反省,內心更形黑暗,繼續在獄中賭博、抽煙、喝酒。如此過了12年監禁生活,直到2000年他在泰國監獄中接觸到福音。

「當時我對福音仍有反彈心態,認為自己是中國人,若信耶穌就像是『棄祖忘宗』。」直到有一次,Paul在獄中忽然有種苦悶的感覺,於是問一名基督徒借聖經來當作小說看。「當我讀到聖經說:『耶穌來,是叫人得生命,並且得的更豐盛』,我整個人忽然靜下來。」Paul哽咽地說,「我回想自己以前走的路,如果這路是『行得通』的話,我根本不會終身監禁。」於是他跟著聖經背後的決志禱文祈禱,更跟耶穌說:「我知道我的路行錯了,以前的路我不再走了,我要跟祢走,求祢讓我看見祢帶我走的路。」

左:Paul;右:Rebekah

職場中磨練生命

信主後,Paul的生命開始改變,在獄中服務其他囚友,為他們作翻譯。其後他獲引導回香港繼續服刑,後來更獲假釋,透過機構轉介在Le Fournil任職烘焙學徒。「我的老闆Rebekah是一位很好的老闆,很有愛心,特別是對我們這些更新人士。坦白說,起初認識她,覺得她是一個很惡、很高要求的老闆。」Paul直言,初學造餅非常辛苦。「我服刑21年零7個月,對社會的認識已經脫節了,甚至廣東話的理解力也弱。」他說,「這份工作很多挑戰,要學習與人溝通,也要學習自己從來未接觸過的工作。」這是他從事正當職業的第一份工。「那時我很想離開,想回去泰國宣教,卻很清楚神把我放在這裡,是要我學習生命的功課。」他說,用口講耶穌如何拯救他並不困難,但以生命去在職場中磨練,嘗試自己從來未經歷的事情,卻是個很大的考驗。「很多朋友說,做得不開心可以轉工,但我覺得轉工很容易,但在這公司中見證神的榮耀才是最重要。」他決心要讓自己的生命見證耶穌。

Paul表示,他在Le Fournil學會了三件事:第一是欣賞,例如欣賞老闆對更新人士的愛心;第二是饒恕,就是跟同事合作時產生磨擦時,需要不停學習饒恕;第三是忍耐,因為製作糕餅的過程必須有耐心。「如今我在這裡工作很開心。」

Rebekah回應時指,Paul在Le Fournil工作初期,不斷被師傅嚴厲教訓,但他卻有寬容的胸襟去接受對方的教訓。當然,Paul的生命仍有很多需要被磨練的地方,特別是跟其他同事相處時。「當時我每隔兩、三日就捉他『照肺』一次。」後來,神安排了一名智障的女孩來Le Fournil工作,成為Paul的下屬,更進一步鍛鍊了Paul的忍耐,使他的生命更趨成熟。

(記者陳淑安報道)

2016國度使徒性教會網絡特會: 進入倍增思維 擴張神國度

國度使徒性教會網絡特會於9月24日在台北展開,於職場領袖場次中,講皮爾斯帶領與會者從不同的眼光理解何謂「興盛」,強調神要祂的百姓興盛、沒有缺乏,我們需要允許神來改變我們的思維。

皮爾斯以耶利米書卅二章中,神問耶利米「在我豈有難成的事?」作為開場,他挑戰與會者思想自己身處環境中的限制及軟弱,然後聽神問自己這個問題:在我豈有難成的事?「我們需要學習在所處的環境中,回應神要我們成就的命定,我們要允許神來改變我們的思維。」

他接著引申命記第八章說明,當以色列人要進入應許之地前,神再次提醒他們過去的日子,以及神對他們的眷顧,到了第18節說出了一個關鍵:「得貨財的力量是祂給你的,為要堅定祂向你列祖起誓所立的約,像今日一樣。」這意思乃是指為了接下來的季節,神賦予他們新的能力——可以得著一切需用的資源來完成神託付的使命。「整卷約書亞記所談的,就是把過去轄制在仇敵手中的資源,拉回到神的國度中,使神的國度可以繼續前行。」

「詩篇23篇是關乎『興旺』的詩篇,」皮爾斯表示,神恩膏牧人是為了讓他的草地更加興旺,如同商業人士在他所負責的領域,神給他興盛的資源雖與牧人不同,但不論我們是在那一個領域中,神都渴望能在我們的管理下帶來加增。他強調,所謂的「興盛」,並非是一種成功神學——想要什麼就宣告,然後就會得到,而是管理神學可以帶來倍增的資源。

他特別對華人教會解說:

「在你的核心價值中,必須要有一個『倍增』——即生產力的思維,你要挪走你裡面所有攔阻你進入倍增的思維。以色列人的生活圍繞在節期中,這與他們的收成有關,因此,不論他們四散在何處,總是不要他們忘記收成時倍增的思維。」

他說,「貧窮」是一種思想,那思想的來源是:神是不夠的。貧窮與金錢並沒有直接關係,是這個思維告訴你神不能改變現況。

對比申命記第八章,皮爾斯從使徒行傳四章32-34節分享,在合一的關係中,當神要帶領使徒性教會往前走時,所有的資源都投入在共同的方向中。關鍵在於使徒大有「能力」,而這「能力」是超乎申命記八章「得貨財的力量」,是被神授予權柄的,使徒得著這樣的「能力」可以倍增,見證主耶穌復活,「為何大有能力?因為他們當中沒有缺乏的,他們知道如何倍增去擴張神的國度。」他再引林前十二章提到屬靈恩賜,「聖靈顯在各人身上,是叫人得益處。」得益處有「獲利」之意。

神要祂的百姓興盛,皮爾斯提醒有3件事會使我們走回頭路(回到缺乏中):
第一,沒有察覺力、懶散、喜愛舒適,生活不想太困難。
第二,自以為是,以為自己什麼都懂了,信息聽過了就不想再聽,以至於沒有人可以再教導你,使你加增。
第三,也是最可怕的,就是神的話語稀少,

「若我們一直抓住舊有的模式,沒有更新,神的話便漸漸無法光照我們。」

猶太人的思維是:倍增資源是一件好事,所謂獲利(得益處)乃是降服於神,以致可以經歷從神來的加增,意思是說,神對你說的,你就去做,接下會來有很大的祝福等候你。皮爾斯表示,

「現在是倍增的時刻,也是動員的時刻。」

(台灣國度復興報記者黃銘嫥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