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聖經公會講座 尊主為王 認識真智慧

環球聖經公會於11月21日舉行線上聖經專題講座,鮑維均博士(美國三一神學院新約系主任)以「生命樹與知善惡樹:顛覆常理的箴言」為題,向與會者講解神的話語和心意。

鮑維均表示,世界是由神所創造,但因著人類吃了善惡樹的果實而犯罪後,所做的許多事都與神創造的心意背道而馳。據此前提來看箴言,就會明白這些智慧的話語不是要歌頌人憑一己之力而得到的知識或成就,而是要講述:「唯有認識神,知道敬畏耶和華是智慧的開端,只有愚妄人會藐視智慧和教訓。」要擁有真實且有益的智慧,前提是要能服在神的權柄下,知道被造物即使能斷定是非,終究無法與主相比。

當我們認識神、尊主為王後,箴言中各樣看似給人的生活忠告,都能化作回應神權柄的行動指引。我們知道任何的智慧、聰明、謀略都不能抵擋耶和華,與其自以為是的挑戰神,不如以合神心意的方式,謙卑服在神的王權之下。以「財富」為例,擁有大量的錢財將是多數人一生不斷追求的目標,然而從神的創造來看,地上所擁有的財富,到肉體死亡的那刻都將歸於無有,惟有信靠神,依照神的教導行公義、好憐憫,在末後的賞賜與恩惠將是人所無法想像的豐盛。

最後,箴言藉著才德婦人的見證,提醒人如何用屬神的智慧來對抗屬世的各種誘惑與爭戰。每個人單靠自己的所知所能都是很有限的,惟有仰賴神才能得著最後勝利。鮑維均勉勵說,在世局動盪不安的今日,要相信神仍掌權,靠著神,我們在苦難中仍有極大盼望,也因此不論得時或不得時,都還是要選擇從神而來的智慧,而非倚賴屬世的權力和狂傲。

(台灣國度復興報記者林稚雯報導)

 

 

以薩迦族類正興起 職場與先知性配合

亞太國度錫安使徒中心創辦人陳騏牧師4月12-14日到訪香港,於「以薩迦族類正興起」聚會中分享先知性預言的教導與操練。會前他接受本報訪問時,談到對香港職場信徒與先知使徒合作的關鍵,以及先知性進深的實際操練。

陳認為,現代的以薩迦的族類正興起。聖經中,以色列的以薩迦是個大支派,他們很敏銳神在不同的時間或節期當下的心意。到了現代,在各領域或公眾場合,有以薩迦恩膏的人更善於安排人、事、物要做什麼,以及何時要做。從耶穌身上也能看見這恩膏的彰顯,他所釋放的說話貫穿歷史,又切合當下。「我相信這個季節神要興起末後的以薩迦族類,是與神合一、同心同行的人。他們是一群帶著神的靈和大能的族類。」

陳又指出,華人都很喜歡算命、認識自己或未來的事。當華人信徒的以薩迦恩膏開始運行,不但可以認識自己,更可以運用它的功能性,幫助各地的華人。在香港服事了五年,陳發現香港有西布倫的恩膏,也就是擁有開啟財富和職場之門的鑰匙。他領受:「香港要留意在職場上與以薩迦的恩膏配合,在職場商業上幫助神的百姓在人際關係、財富及各行各業突破。在未來七年,我們會看到神有很大的財富恩膏在香港釋放,教會要領受未來七年的大豐收,使徒性的恩賜會在職場帶來極大的突破。」

陳又建議「以薩迦要跟西布倫聯手」,西布倫代表職場人士,以薩迦能夠指出方向、命定和行動。當兩者結合,以薩迦可以告訴職場人士面對財務業績時,該如何突破。當一個企業與使徒先知結盟的時候,就開始一個奇妙的旅程。神給每間公司都有命定,有以薩迦恩膏的人可以告訴公司老闆或高層該怎樣做,得著這些領袖,看見他們轉化。「你要把握老闆見你的五分鐘,將重要啟示告訴他,讓他在短時間內看到突破。企業不能等待,事情要發生,有決定要作,但你要教導他們尋求神的話語,用神的原則,等候神奇妙的事出現。」

興起先知性需要有很多教導或訓練,因此陳一直在各地舉辦先知性和預言的系統教導,盼望興起華人先知和使徒。預言要提高準確度,心和動機必須純正,有愛心。他又指出,要提升先知性需要三個「大量」:大量方言禱告、大量讀經及大量讀書。先知要為主預備道路,為主預備合用的器皿,因此必須有主工人的性格。「先知和使徒好像天堂特務,他們必須經過嚴格的生命訓練。」

 

(記者林暐皓報導)

「5779 遍地迎接豐收」特會 踏足禾場 提升代禱層次

恰克.皮爾斯(恰克)及GZI團隊今年第二次來港,在11月15-16日的「5779 遍地迎接豐收」特會中分享,鼓勵華人轉換思維,踏足禾場,並要提升禱告至守望的層次,因為將有一些震動在華人中發生,代表神要使用華人影響列國。

未來兩年中國的天國子民要轉換到申命記8章「佔領土地」的思維。他說:「時候到了,華人要祈求神啟示收割計劃。得貨財的能力是神給你的(申8:18),2020年華人會叫世人明白什麼是財富,包括祝福、榮耀、力量、能力和物質的供應等等,為了帶領列國進入豐收,打開未曾被收割的地方。」因此,是時候轉換到「收割的思維模式」。現在全地正轉換到使徒中心的新架構。它們是倉庫,將帶下神的作為,也可以得著資源差派人出去收割。

恰克又指出,踏足禾場要面對很多爭戰,華人要分辨出魔鬼如何攔阻神的祝福,又要與天使同工得豐收。「神會擠壓過往七年我們生命中結出的果子,使新酒能夠傾倒。今年要致力生產出未來的莊稼,將夢想變成現實。魔鬼會攔阻,但神復還的心意會得勝。」5779年的希伯來字母組成「踩踏」這個詞,代表加速向前推進、擠出新酒、與天使同踏步、並且踏足禾場。恰克對華人宣告:「華人的手要以新的方式預備好收割!撒旦的權力架構將被破壞,神要賜我們能力掠奪仇敵隱藏的財富。」

恰克亦提醒在這個季節中,華人的禱告要提升到守望的層次:「要留意守望,新的關係、機會和事情要在我們眼前出現,因此要預備好倍增。現在就是進到新地域的時刻。」他又說,一個新的守望運動要推動到整個中國,更遍及華人,將有三方面的啟動:一、禱告生活要提升,禱告的靈在人裡面興起;二、代禱層面要劬勞,使我們知道要在哪裡站立;三、守望的恩膏、啟示的靈要臨到中國,使我們看見靈界如何運作,看見過去所看不見的,封住蛇的眼睛,一切恐懼、憂慮都要離開。

未來一年神要攪動許多人和事,要打開人的眼睛。恰克宣告:「要留意未來12個月在中國發生的地震,特別是在明年3、4月間。那將是神在震動的徵兆,代表一個運動要從中國出來,影響列國的徵兆。這一年是中國餘民接受訓練的時間,新的復還和改變正在中國上空發生。我們將在政權面前蒙恩,教會必須改變,商人將有創意改變許多國家,走出一條嶄新自由的路。」

 

(記者林暐皓報導)

(八)將你所有的都給他們 -【無限商機】專欄

我辭職的決定並不容易。然而當我們禱告時,雅思特和我經歷到一股極深的平安——這是我們行在神旨意裡有把握的確據。我已經禱告求神賜給我屬於自己的公司,並且知道那是祂在我生命中的旨意之一。因此現在我開始感謝祂帶領我出來,明白該是踏上未知道路的時刻了。

1972年9月30日,我向董事會主席遞出辭呈。那天早晨我回到公司,我收到了一封信。上面沒有姓名,只有信箱號碼和城市,郵戳是來自挪威的。我打開信後大吃一驚!裡頭是一張紙條,上面寫著經文以賽亞書60章20節:「你的日頭不再下落;你的月亮也不退縮;因為耶和華必作你永遠的光。你悲哀的日子也完畢了。 」下方寫著:「像但以理一般勇敢站立。等候從天上來的一切幫助。」

直到今日我還不曉得是誰寄了那封信,但是時機真的恰到好處。現在我知道我聽見神了,並且祂看顧我生命中的每一步,即使我沒有工作,也沒有公司。這是來自神的「瑞瑪」話語,是在我們最無助地順服祂時,特地賜給我們的。

那天晚上,一位陌生人來到我們家,與我見面閒聊。我們的談話漫無邊際,我納悶著他究竟來我們家有何目的。當他準備轉身離去時,看著我悄悄地說:「我來找你是因為我失業破產了。」然後他向我要了一大筆錢。我茫然不知所措。過去從未有人向我要過錢。在瑞典,很少人會落入這般景況,因為國家通常會供應他們。他怎會有如此的膽量來我們家要錢呢?一定有什麼不對勁。「請坐下。」我建議,一邊拖延時間。然後我進到客房,那男人則在外頭等候著我的決定。「主啊,我該怎麼辦?」我問主。馬上有了回答:「將他所求的給他。祝福他,然後讓他離開。」於是我就照做了。我不知道是誰比較訝異,那位訪客還是我!

接下來的幾個星期,我所遇到的每一個人都有財務困難,而每一次我求問主該怎麼辦時,祂總是告訴我要給予。起初我感覺還蠻好的。慷慨解囊是種令人愉悅的感覺,我很高興能夠幫助人。但是過了一陣子之後,我得從銀行提領大量資金來供應我自己的需求,於是開始覺得稍微沒有把握了。最不可思議的經歷大概是在某一個晚上的禱告會。我安靜跪下後,領受了一個只能描述為敞開異象的經歷。我看見一個家庭在我面前,彷彿他們就在電影銀幕上一般。我看見關於他們的所有資料:他們的姓名、住址,以及糟糕的財務窘境。到目前為止,我已經習慣給予了,於是我求問主該給他們什麼。

「將你所擁有的一切都給他們。」

聽到這番話後我僵住了。我想都沒想到會如此!當我到家後,我告訴雅斯特發生的事。在幾週過後我們就要展開新的事業了,而我需要資金。雅斯特望著我,明顯地顫抖著。然而她提醒我:「還記得我們如何不斷在學習從神領受祝福,並非仰賴自己的努力嗎?或許就是這條路了。祝福永遠隨著順服而來。我會禁食禱告一個禮拜。」她真的這麼做了。因此當一星期結束之後,她閃爍著眼眸,前來向我宣布說:「好吧。我們就這麼做吧!」

於是隔天,我們從銀行將一切的財產全數提出來,拿出所有用來買食物的現金,還有口袋裡的金錢,以及孩子們存錢筒裡的積蓄,全收集起來,然後開車前往我在禱告時「看見」的那個地址。當我把車停靠在屋外的時候,心想不知道該如何解釋我的來意,但門一打開,我望著在異象中「看見」的同一個家庭時,話就一股腦兒地溜出口了。我開口說,「我將一位朋友的問候傳給你們。祂要你們知道祂愛你們,而且你們並不孤單。祂知道你們目前的感受。」

接著我把一個用大信封裝著的金錢遞給他們,道別後就離開了。他們當然十分訝異,但是主知道祂自己在做什麼。我順服,而他們蒙福了。對那個家庭而言,那一刻是他們的轉捩點,卻也是我們的轉捩點。頓時之間一切都改變了。


文@剛納‧歐森

(節錄自《無限商機——將臨國度回憶錄》。作者是國際基督徒商會(ICCC)的創辦人及主席,也是一位企業家。他以神國原則在職場中服侍,並經歷神在生活中的超自然帶領。)

按此購買《無限商機——將臨國度回憶錄》

「青年就業及向上流動」調查發佈會 迎戰AI代工 尋找年輕人轉化新機會

2018年,「教會關懷貧窮網絡」(教關)就加強青年上流能力展開調查,並於4月28日舉行「青年就業及向上流動」調查發佈會,出席人員包括企業、機構、教會、學校及家長代表。調查指出,在科技蓬勃的發展中,未來將有大量工作崗位流失;基層低學歷、欠缺動力的青年需要因此提升就業能力,取得合宜的工作,以此打破跨代貧窮。會上亦有不同工作範疇的講員分享就業市場的需要,佐證調查的發現。

顧問研究公司顏麗真女士在發佈會中指出,聯合國國際勞工組織提倡穩定就業,而穩定就業是向上流動的重要元素。然而,在全球各地,向上流動機會逐漸減少,貧富差距卻同時擴大。人們因著未能穩定就業、累積財富,引致長期貧窮,甚至跨代貧窮問題。要打破跨代貧窮,提升就業能力是重要關鍵,研究公司從兩個向度作出調查。第一,青少年應專注發展工作所需技能。若青少年能成功裝備五項就業具備的能力(Howard Gardner),獲聘於優質工作的機會也會提高,五項能力包括:專業紀律力,至少掌握了一種特定的學術、工藝或專業的思維方式;綜合表達能力,能從不同來源獲取信息,客觀地理解、評估並整合;創造力,提出新想法,提出不熟悉問題,喚起新的思考方式;尊重不同,尊重分歧,嘗試理解他者,並尋求合作;專業道德,思考工作本質及社會需求,不由自我利益出發。第二個向度是專注發展未來主動性就業行為,青少年必須辨清未來路向、提高適應能力,才有能力在未來管理事業。

顏麗真女士又指,社交能力在就業市場逐漸變得重要,低社交技能的工作機會會減少,而高社交技能工作的就業和工資會有大幅度的增長。若青少年成績未如理想,可投身能夠取得社交技巧的工作,如銷售員、客戶服務、店舖助理、電話/網上服務等,鍛煉社交技巧,此能力將在職涯中一生受用。

教關執委羅志聰先生回應,解決貧窮問題並非一個人或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事,調查結果的發佈亦並不代表必能為貧窮問題找到出路。扶貧和滅貧的道路上仍然需要個人、家庭及社會各界共同並長期努力才可達成。「教關」盼望能夠在使命上繼續實踐,藉由此調查及此後各項事工,結集各界的力量並互相合作、發揮所長,消滅跨代貧窮問題。

「1017 唔食都得」運動召集人姚國杰先生指出,運動在過去幾年收集了不同人對貧窮問題的看法及聲音,本年度銳意為貧窮問題尋找辦法,因此「教關」委託顧問研究公司進行調查,協助跨代脫貧工作。調查過程中發現創造力對裝備青少年日後就業的重要,因此在本年度的藝術比賽中加入短片製作,給予參加者更多想像及創作空間,透過影像拍攝更具體回應香港貧窮問題。

(新聞稿由主辦單位提供)

(十三)創造資源的能力 -【荒年中的恩寵-在關鍵時代重讀約瑟故事】專欄

荒年開始的最初兩年,雅各一家住在鬧饑荒的迦南地,最後迫不得已到埃及糴糧,以為自己會跟當時的人一樣,必須用自己的財物來換取糧食。但當約瑟的個人命定與家族的命定「接駁」了,餘下的五個荒年,他們居住在歌珊,不再需要交易,因為約瑟供應他們的需要。不但如此,他們在異邦人的領土上置業,生兒育女,家財和人丁皆增長,情況與同時期的埃及人完全相反。神給他們增長的能力,沒有因大環境的改變而受阻礙,那不是超自然能力,我的意思是,不是像在曠野的以色列人那樣吃天上降下的糧食,不是這樣的超自然方式。他們仍然畜牧,只是在逆境中,因為神的保護,工作的能力得以繼續發揮出來。

這能力也是與神的約有關,就是神在何烈山與以色列人立約,申命記八章18節說,是神給以色列人有得貨財的力量,為要堅定祂向他們祖先所立的約。摩西用這節經文提醒以色列人不要墮入因富足而自滿的陷阱,但同時確認神會給人得貨財的能力,從經濟角度看,這是創造資源的能力。請不要簡化地用「掙錢」的概念去理解,或將財富成為人生的終極目標。神與亞伯拉罕立約,應許後代如天上的星星那麼多,如果是貧窮的國家,人口增長就不是好事,多一個嬰兒出生,就多一人挨餓。神在大自然創造的食物是極其豐富,以色列人口增長至天上的星星那麼多,但日用的需要仍然會得滿足,因神會有豐盛的供應,祂給他們得貨財的能力。

現時很多社會的衝突和動亂,都可以追究至財富資源沒有公平分配的原因,社會運動能夠興起,也是因為社會的經濟成果沒有公平分配,有些人總是能享有利益特權,群眾才容易被引發仇恨情緒。神給人有創造財富的能力,雖然個人能力、客觀因素各有差異,但也不應造成今天全球最富有的1%人口擁有全球人口財產的50.8%的情況,這是極不正常的。 樂施會引用瑞士銀行的研究報告指出,2010年,有388人擁有的財產,是全球最貧窮的一半人口的總和,而到了2015年,人數是62人,貧富懸殊情況在惡化。 雖然福利政策和慈惠工作能夠改變財富分配,但治標不治本,除了制度化貧窮問題要處理外,提昇貧窮人的工作收入也是值得探討的,他們也要創造資源,得著神給他們得貨財的能力。

洛桑世界會議在2014年巴西舉行的全球會議,主題是成功神學、貧窮和福音,其中討論到財富創造與分配,這次會議的結論是,分配財富不應成為教會服侍社群的主要回應,例如慈惠工作,也應意識到營商解決全球問題的方法。洛桑運動與BAM Global在2017年3月合辦「以整全轉化為目標的創造財富使命」會議,並發表宣言,呼籲教會將創造財富納入整全轉化使命的中心議題。 宣言共有十一項,這裡引述頭五項:

  1. 創造財富的使命來自創造主,祂創造了一個欣欣向榮、豐盛和多元化的世界。
  2. 我們是按神的形象受造的,與祂同工,並為祂創造使人得益的產品和服務。
  3. 聖經確認創造財富的神聖呼召,這也是神賜下的恩賜。
  4. 信徒創造財富,應受教會肯定,他們也受教會的栽培,及受差派進入職場,服事列國和所有的人。
  5. 囤積財富是錯的,分享財富卻要加以鼓勵,但除非先創造財富,否則沒有可與人分享的財富。

神給約瑟的解夢恩賜,也給他一個使命,幫助其他人創造資源。當埃及人在賣地之後,也要賣掉自己,約瑟卻設立新例,容許他們繼續在賣給法老的田地耕種,只要求將五分之一的收成上繳法老,而自己保留五分之四。這樣做是減輕他們的重擔,新法例是恩惠,讓生活不至於太悲慘,而又保留了創造資源的能力和機會,使他們自給自足,享受自己辛勞而來的成果。

希望大家僅記,約瑟的故事有一個重點:當你進入神所命定的個人策略性位置,即使荒年來到,也能經歷恩寵,能夠完成神的使命。

(本專欄到此完結)


文@黃少芬

(本文摘錄自作者的同名著作《荒年中的恩寵》,作者保留版權)

瑞士最大教會接受比特幣奉獻

位於瑞士蘇黎世的「國際基督徒團契」(International Christian Fellowship;ICF),已開始接受信徒奉獻加密貨幣「比特幣」(Bitcoin),這間全瑞士最大的教會將加密貨幣列為奉獻的選項,供會友選擇。

ICF發言人雷格勒(Nicolas Legler)向瑞士新聞媒體Idea表示:「數位貨幣和區塊鏈技術在未來將更加改變我們的日常生活。」該教會以在崇拜中使用各種技術而聞名,大部分會友是年輕人,其中越來越多人會進行這類型的交易。「不管是『比特幣』或是其他政府掌控的貨幣,加密貨幣都有實施的一天,我們相信這項技術很快就會成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20年前還沒有人相信,網路對我們的生活會有如此多的影響。」

除了「比特幣」之外,ICF也接受「比特幣現金」(Bitcoin Cash)、「以太坊貨幣」(Etherum)、「瑞波幣」(Ripple)等其他加密貨幣。ICF所有的收入均來自奉獻和捐款。

(取材自Evangelical Focus,2018年1月22日,台灣國度復興報Sylvia編譯報道)

禱告:為教會有財務管理的智慧禱告。

[國度觀點] 「聖俗二分」的徹底打破

經過多人多年的深耕細作,職場使命觀在本港逐漸普及,每年也有不少職場神學講座培訓人材。然而,很多人觀察所知,聖俗二分的觀念未被真正打破,而這正是職場使命觀能否大幅推進的關鍵之一。過去,職場召命的推動以傳授知識教育為主,透過神學著作和課程改變聖俗二分觀念,但思想與行為其實互相影響,先後次序未必固定不變,從外在的行為開始變革,即從教會的制度、事奉模式、活動形式等進行更新,也可打開一條新路。

聖俗二分是指將神聖與世俗完全分開的觀念,凡屬教會的事情和工作都是神聖的,而信徒在世界裡的工作和事務都沒有神聖的價值。在此觀念下,只有聖職才是神聖的召命,信徒在職場的神聖任務就只有傳福音、愛人如己,或賺取金錢支持教會的聖工,除此之外便沒有什麼神聖意義。

聖俗二分觀念要打破得更徹底,可考慮將堂會內的一些職分與職場信徒分擔,例如講道、施行聖禮等,當然也要謹慎地在教會傳統和革新之間作出明智的決定。如果可行,並且時機成熟,也可考慮正式按立職場信徒擔任特別聖職,甚至授予職場傳道的獨特身分。

職場神學教育當然不可缺,但不應該局限於佈道技巧、個人生命成長、職場倫理等,傳道與建立文化是不能分開的召命。聖靈使生命成聖,同時賦予改變世界的權能,因此有能力建立文化的職場神學教育必須有「賦權」(empowerment)的元素,「權」是指聖靈在人身上彰顯的大能。耶穌在教導門徒這方面,沒有太多的神學講課,而是提供實戰經驗,差派門徒出去實習。教會打破聖俗二分觀念,不應只有課程,還要提供差派出去實習的體驗機會,形式可以多元化,最好由職場信徒與牧者共同摸索。

職場信徒被賦與的能力,不僅是宣講的能力,也要有屬靈爭戰的能力,爭戰的領域又不僅是人的內在心思,也有結構性的邪惡,就是要將根基建立在錯誤思想、違反天國價值觀的系統連根拔起。若果改變只局限於人的內心,而身處的邪惡環境完全沒有被震動,職場召命還只在幼苗階段,並未有在好土裡茁壯成長。

外在的改變並不困難,但為什麼願意尋求改變?今天聖俗二分觀念仍然牢不可破,其一原因是對現時狀況感到舒適,因為留在安舒區是人的習性。所以在進行變革之先,也許要尋求大的推動力,大得足以使整個教會都願意脫離舊的模式,成為真正有能力改變職場的教會。

先知性長老使徒會議:2018年是「穿越未來的門戶」的一年

「先知性長老使徒會議」(Apostolic Council of Prophetic Elders)及全球先知協會(Global Prophetic Consultation)於2017年11月聚集,一起分享從神領受關於2018年的話語,經翟辛蒂(Cindy Jacobs)整理內容後向外界發表。

與會者領受5778年是「穿越未來的門戶」的一年,要抓住一些過往未曾把握的機會。要作好預備,尋求神今年希望我們完成的事情,特別是我們的夢想。一方面要向神完全降服,另一方面,要拒絕讓仇敵繼續壓制我們,因此要起來宣告。

「忽然」及「加速」

他們感到神正在帶領我們進入一個「忽然」及「加速」的季節。很多事情可以在一天之間完全不一樣,好像救恩隨著耶穌降生突然來到,以色列因著摩西的出現突然得自由。這些「忽然」出現的事會帶給我們盼望。再者,在這個季節,財富、祝福及豐盛都要「加速」來到,我們要用信心與所聽見的道調和,深信神要大大賜福我們。神要使我們倍增。

道德革命

演藝界許多人將會開始明白聖經的價值觀,一場道德革命正在發生。然而,我們必須同時向千禧世代傳福音,傳遞屬神的世界觀,否則十年之後,今天在七山開展的工作將白費。神要我們接觸千禧世代,並為他們禱告。

一個世界性的復興,屬靈大覺醒已經開始,並逐漸在各層面彰顯出來。這次覺醒將會融合福音及改革,許多國家都會轉變。

以賽亞書十九章的大道

神正在預備「從埃及通往亞述的大道」,伊朗及阿拉伯國家正在改變。列國要與以色列連結。亞洲的基督徒,特別是華人,對於以賽亞書十九章的大道非常重要,越來越多人到當地禱告。

財富大轉移

神要賜下營商的機會給貧窮人,我們可以透過專長賺取所需要的金錢,而不會被忙碌壓垮。我們會看到並抓住得財的機會。

向金正恩發出警告

神說:「我正在震動世上邪惡的獨裁者。」若金正恩繼續心硬,拒絕轉向神,他掌權的日子將要過去。若金正恩願意改變,可以脫離毀滅。神要保護北韓,與南韓締造和平。

「放大」和「發光」

神要放大我們的聲音,以全新的方式,用有愛心的聲音向人發預言、釋放新策略。祂又會叫我們發光,提升並恩膏那些商業領袖和轉變文化的人。

完整內容請參閱國際代禱將領(Generals International)之網站。

(來源:Generals International,2018年1月9日,Vasco Lam編譯報道)

禱告:求神指引我們在2018年與祂同工。

(二)關於加納的異象 -【無限商機】專欄

過去主曾經多次給我不同的異夢,有時祂也會半夜將我喚醒對我說話。就在1986年的新年前夕,我發現自己在凌晨一點半的時候完全清醒,毫無睡意。此時我已經知道,這是神要引起我注意的方式,因此我穿著睡袍,躡手躡腳悄悄地走下樓。

當我禱告時,問神:「是歐洲嗎?亞洲?還是美洲?」但是沒有回答能夠消除我靈裡那股巨大的急迫感。「主啊,是非洲嗎?」忽然間聖靈的同在增強了。我開始一一列下非洲各國的國家名。最後我點到了「加納」,隨即有不尋常的事發生了,我被聖靈提到天上並且經歷了說不出來的大喜樂。這經歷持續到清晨五點半左右。

之後,我便急於更多了解加納,於是翻遍了百科全書和地圖集,閱讀關於這個先前稱為「黃金海岸」的國家的一切資訊。加納的經濟完全仰賴可可的出口,由於70年代初期石油危機的影響,當時的加納經歷嚴重的經濟危機。這個國家所賴以生存的重要物資都得仰賴進口,其價格都上漲了三倍。加納要如何度過這難關呢?不知怎麼地,我馬上看到了答案,就在可可!許多創意開始湧現於腦海中,因此我趕緊寫下一個大綱。寫完之後,我回到床上睡了一個小時。

次日,當我還在思考著加納和可可的時候,門鈴響了,快遞員送來一封從加納寄來的信。 我們坐著吃早餐的時候,我妻子雅思特和孩子們聽我大聲地朗讀那封七頁手寫的信。

寫信的人名叫喬冶・汪納・阿吉曼,是加納的一名佈道家。他被神呼召到內陸去傳福音。 他順服回應了呼召,但是由於沒有贊助者,他發現愈來愈難以供應及撫養他的家人。最後在絕望中,他走進大草原荒漠的深入地帶,禁食禱告了兩週。兩週結束後,主親自向他顯現,說:「喬治,當你在我的國度中為我工作時,你應當將你的需要讓我的財務經理知道。在我的國度中有我的財務經理。」

然而,喬治並不認識任何一位財務經理,所以他決定等候主更進一步的指引。他等了整整一年。然後,有一天他在旅行的途中,公共運輸系統出現故障,他必須在一個村莊留宿。於是他到一位基督徒朋友的家。在他朋友家中,他看到一本「全備福音從業人員」的雜誌—「聲音」(Voice),內中包含許多基督徒企業人士的見證。他看見其中有一份國際董事的列表,長長的名單共列出一百八十五個名字。我的名字也在其中。他讀著這些名字的時候,聽見主對他說:「有些人在這名單上。」

然而有這麼多人他不知該如何是好,但是他馬上就得到了答案。「為你的一切所需挑選一個。」主告訴他。 「歐森先生,」他寫道,「你就是那些財務經理中的一位。」


文@剛納‧歐森

(節錄自《無限商機——將臨國度回憶錄》。作者是國際基督徒商會(ICCC)的創辦人及主席,也是一位企業家。他以神國原則在職場中服侍,並經歷神在生活中的超自然帶領。)

洛桑運動發表《創富宣言》 呼籲教會透過創造財富轉化社會

洛桑運動(Lausanne Movement)和BAM Global,於2017年3月在泰國舉行了一場全球協商會議,主題圍繞「創富在整體轉化中的作用」,並發表了《創富宣言》(Wealth Creation Manifesto)。會議召集人最近撰文,解釋宣言的重點,文章刊登在《今日基督教》。

該宣言表示,召集人盼望扭轉基督徒數十年來對「創造財富」的忽略,就是如何通過營商和創造財富整體地轉化人類和社會,並榮耀神。他們指出,基督教的重點常常集中在財富衍生出來的問題,而不是其正面的益處和可能性。關於財富是不敬虔、拜偶像和不公義的論述有很多,但片面地強調這些濫用行為是不平衡的做法。

他們又認為,創富是神的恩賜和命令,正如馬丁路德和加爾文所說,營商是一個崇高的呼召。商業和創富應該可以是解決人口販運和環境污染的方法。

他們同意聖經多次警告財富的危險,而且通過壓迫他人而獲得財富是神所憎惡的行為。宣言亦列明「創富必須按著公義並關懷窮人」。此外亦指出「屬神的營商能創造社會、知識、物質和屬靈層面的財富給許多持份者」。若教會認為創造財富者只是教會的搖錢樹,實在是悲劇。這不僅是對基督身體中的營商呼召的扭曲,而且也破壞了解決貧困的重要力量。

宣言指:「聚斂財富是錯誤的,分享財富應當受到鼓勵,但是如果沒有財富被創造出來,也就沒有財富可供分享。」宣言最後呼籲,教會將創富作為整體轉化民族和社會的核心使命,努力裝備和推動創富者,用神的恩賜去服侍神和人。

(來源:Christianity Today,2017年10月17日,Vasco Lam編譯報道)

禱告:教會有智慧地推動信徒運用創富的恩賜轉化社會,祝福列國。

耶穌呼召教會服侍貧窮人

香港一直有基督教機構在社會上參與扶貧工作,但教會在服侍貧窮人上卻仍未確立清晰角色及路向。建道神學院信培部早前舉辦「從觸動到行動──香港貧窮問題與教會的回應」講座,由學者分析本港貧窮問題現況,牧者從信仰角度看扶貧工作,鼓勵教會承擔關懷貧窮的工作,再由前線同工分享關懷社區貧窮人士的實戰經驗,反思信仰如何回應日益嚴重的貧富懸殊問題。

 最低工資只能買一杯咖啡

krt324-16a
.葉兆輝教授

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講座教授葉兆輝引述研究分析香港社會的貧窮現況,指出若以最低工資相對物價來計算,本港勞工的購買力偏低。他舉例稱,瑞士蘇黎世的最低工資時薪(港幣199元)可在當地購買超過三杯鮮奶咖啡(Latte,蘇黎世售價約港幣56元一杯),而日本東京(最低工資時薪港幣59元)則可買約1.5杯(東京售價約港幣35元一杯),但香港的最低工資時薪(港幣32.5元)卻只能在本地買約一杯Latte(約港幣30元)。當購買能力愈低時,人的快樂指數亦會較低。「在我們的制度上,是否對低技術工人有所虧欠?」

葉又稱,過去十年,香港貧富不均的情況愈來愈嚴重。1991年的家庭收入中位數是月入9,964元,2001年上升至月入18,710元,但2010年卻仍是月入20,500元,可見社會中有許多人並未受益於經濟增長。他認為,扶貧工作不應只處理人們的需要,而是要深入了解社會制度如何造成問題。

教會有一定影響力

他提醒教會,推動扶貧工作時必須按地區需要而行。而香港貧窮地區有七大板塊,就是﹕一、元朗東北、北區西北區;二、元朗北、天水圍;三、屯門中部;四、東涌;五、葵青北、荃灣南;六、深水埗、油尖旺北,以及七、觀塘、黃大仙中、九龍城南。每個地區貧窮問題的原因都不同,其需要也有所不同,例如深水埗以長者為主,若教會在逐區建立兒童中心便為不合。有些地方社會服務的「供應」很多,但需要卻並不多。教會進行扶貧工作時,需要參考數據,令工作更有效。

葉鼓勵信徒應將貧窮問題看成「關我事」的,且不單止去想要「做什麼」,而是要思考「怎樣做」。事實上,全香港有千多間教會,四十多萬名信徒,對社會必定能發揮一定影響力。

耶穌是尊重貧窮人的主

.蔡少琪牧師
.蔡少琪牧師

建道神學院副院長蔡少琪以不同角度看教會扶貧的參與,指出教會本身不應只是進行扶貧事工,教導與推動信徒關懷貧窮亦十分重要,特別可以在講壇中分享相關信息。例如強調耶穌本為富足,卻成為貧窮,一生以貧窮形象示人。但蔡同時強調,教會對貧窮的教導必須整全,例如要認知到有些貧窮是當事人有責任的。另一個教導是,神是會為貧窮人伸冤的,但神同時是公道的,不會只偏袒貧窮人。此外,馬太福音11章提到「窮人有福音傳給他們」是耶穌作為彌賽亞的記號,「關心貧窮人」是認出基督的標記之一,因此教會也應該帶有這樣的記號。蔡指出,耶穌是「尊重貧窮人的主」,更曾說﹕「你們貧窮的人有福了!」(路加福音 22:29)在拉撒路與財主的比喻中,在世貧窮的人在死後得以在亞伯拉罕的懷裡蒙福。是否相信貧窮也是有福的,是關乎屬靈眼光,以及如何看待生命價值。蔡強調,耶穌在世時,也是一生貧窮的,能夠明白貧窮人的故事。耶穌是救贖貧窮人的主,也是一生提拔貧窮人的主,祂會使用貧窮人。最後,耶穌呼召和激勵人一生服侍貧窮人。

教會扶貧旁觀者多

.廖嘉敏傳道
.廖嘉敏傳道

「基督教超窮教會」傳道廖嘉敏分享,其教會以「超窮」命名,意謂靠著耶穌,生命可以「超越」物質生活上的貧窮,擁有豐盛的人生。他們在太子的一間餐廳聚會,日常接觸及服侍該區的基層人士,並向他們傳福音,提供門徒訓練。在她服侍貧窮人的經驗中,總結到一些教會參與扶貧時應注意的問題。首先,旁觀關心的人雖然多,真正參與者卻少。第二,物質擺上比較多,但願意投放時間者少。第三,教會較常以事工為本,重視果效,卻不是以服侍人為本。第四,教會比較多回應貧窮人的生活問題,卻較少回應生命的問題。第五,教會應留意其扶貧工作是錦上添花還是雪中送炭,所提供的服務是否受助者的真正需要。第六,教會要注意其服侍是放煙花,還是細水長流。她提醒信徒,我們每個人都是蒙恩的罪人,服侍貧窮人時不是高高在上,而是單單分享主耶穌的恩典。

 

(記者陳淑安報道)

[國度觀點] 教會扶貧使命應有思想改革

香港的貧窮問題已討論多時,學者和社會提出的解決方法包括:改善福利及退休保障政策,遏止樓價大幅上升,增加基層就業計劃等等,而教會對貧窮問題的介入,最為普遍的方式是慈惠服務。教會向來有「施比受更為有福」的精神,而且有龐大的中產階層,動員力也高,較為有優勢發展慈惠服務。但根據教內關懷貧窮的團體的經驗,向信徒募捐其實不易,無論是教會或個人家庭都有財務壓力,當自身的需要凌駕於別人的需要之上,「施比受更為有福」就只會是崇高的理念。扶貧的挑戰正正就是思想的挑戰。

解決貧窮主要有三個層面。第一個層面是解決物質和肉身的需要,例如糧食支援、災後重建、醫療服務等,相比另外兩個層面,滿足外在需要最容易入手和處理,有時候也是最緊急的。

第二個層面是社會制度的改變,這是現今社會討論得沸騰的議題。當貧窮被制度化時,若不改變制度,貧窮問題只會一直存在。但改變社會制度需要經過長時間的社會討論,涉及眾多持分者,各有不同觀點,而且任何制度上的改變都會對整個社會有深遠的影響,所以是漫長的過程。教會對社會制度有不同的見解,並不容易有共識及共同的行動。

第三個層面是思想的改變,這是較為容易忽略,卻是個人和社會的貧窮問題的關鍵因素。貧窮有外在的因素,但也有個人的因素,無論是外在或個人內在,都是與人的思想有關的。有教會稱之為「貧窮的靈」,是以「貧窮心態」彰顯,也可理解為「貧窮思維」,有此思維的人在外在可能不像貧窮人,但內心卻認為自己太貧窮,以致不甘心奉獻,也不樂意施捨助人,內心充滿焦慮、不安全感,因不知足而愁煩,實際上已陷入貧窮的詛咒。

聖經從舊約到新約都有慈惠的教導,這是信徒的責任,但聖經也有處理貧窮思維的教導,「施比受更為有福」,「凡事感恩」,「知足就有喜樂」,有數之不盡的教導是消除貧窮思維的良藥。事實上,教會在講台上向來都有這些信息,但僅作為牧養信徒的靈糧,而少有向社會宣揚這是革新社會的精神。不忽略人的物質和肉身需要,不否定制度化貧窮問題,但也不要輕看心靈的富足正是基督信仰可以為世界帶來的最強大資源。

曾金發牧師:善用屬神錢財 以生命實驗神的信實

本年度的「港九培靈研經會」中,新加坡聖約播道會的曾金發牧師(Rev. Edmund Chan)帶領查考傳道書,當中特別提到工作和錢財的意義,值得身處職場的弟兄姊妹參考。

曾金發牧師指出,我們要用敬拜神的態度去看錢,不要把錢當作偶像。「神是供應的主。我們不要亂花錢,也不是拒絕錢,而是作金錢的管家。」作管家的秘訣就是一切都是神所擁有的,不是我們。他以奉獻為例子開玩笑說:「在崇拜中,如果每一個人都將隔壁的錢包拿出來奉獻。你可以奉獻全部!因為那些錢不是你的,所以你很容易擺上。」他指出,錢都不是我們的,只是暫時給我們使用的。

傳道書五章記述了五個原因,說明金錢不是人生答案。曾金發牧師解釋,金錢令人腐敗、積存資財,反害自己、不能帶來滿足、安全感或帶到永恆當中。要領受神的供應,另有五點:首先,不要和神計較,要忠心地十一奉獻,因為人不可能奉獻多過神要給我們的。其次,金錢上負擔不要太重,以免有壓力。生活水平也不要高過賺錢能力,才可以學習奉獻。最後,生活要簡單化,而物質是用來愛人的。

曾金發牧師提到基督徒做生意有四個不同層次的態度。第一層是為生計,做老闆和要賺錢。第二層就是明白我們是被神呼召做生意的。第三層是將生意成為轉化社會、彰顯神國度的平台。曾指出以上三種都是比較常見的,但還有一個更高的層次,就是「把生意視作實驗室」。實驗室的目的就是印證一些結果和原理是不會改變的。曾說:「不論你在生命的開心或不開心的季節,你都應用神的說話,你就會發現答案都是一樣,因為神是信實的。」

曾牧師在十天的分享中數次引用他女兒的見證,來做呼召。一次是他女兒2歲時,他教她認識人體的內臟,從肺、胃及其他內臟開始,問她這些內臟的用途。最後到心的時候,女兒說:「我的心是用來愛神的!」曾呼召說:「要全心地歸向神!愛神又愛世界是行不通的。」另外一次,當女兒四、五歲時,她在崇拜中拿出1英鎊奉獻。崇拜之後,爸爸問她有多少錢,原來1英鎊是她錢包裡最大的幣值。她說:「因為耶穌是最大的,我要將最好的給祂。」曾於是呼召說:「耶穌是值得我們獻上最好的!當記念造你的主!」

(記者林暐皓報道)

【Kingdom LIFE】關懷貧窮 體現真實信仰

左起﹕梁俊豪、冼嘉儀、何偉圻、趙崇明

近年,教會年青人流失問題嚴重,其中一個原因是年青人覺得教會「離地」,對社會問題關心及行動不足。事實上,關懷社區需要是教會使命之一,問題在於如何實踐。香港神學院、使命公民運動及香港基督徒學生福音團契早前合辦「窮途」青年論壇,邀得神學學者、社關運動核心成員及機構社工主講,探討教會在關懷窮人路上的角色

早期教會的社關

香港神學院聖經科副教授梁俊豪首先分析聖經中的慈惠工作。他指,舊約聖經要求人在農耕制度中關顧貧窮人,特別是應付那些「暫時性」貧窮的人,而新約聖經之中,耶穌及其門徒特別多照顧「結構性」貧窮的人,例如長期病患者,更處理他們的深層次生命問題,如「罪的問題」。「比照顧一餐兩餐更多,是更革命性的改變。」

他提到,初期教會關於慈惠的教導主要是接待信徒、為逝世信徒埋葬、探望為義受逼迫的信徒。然而他亦找到些初期教會關顧未信者的例子。就是在公元二、三世紀時發生瘟疫,基督徒奮不顧身照顧病者,因而患病死亡。在天災人禍時,早期信徒就能突破框框,把慈惠工作伸延到教會以外。

不用「說」的福音

平等分享行動核心成員冼嘉儀指出,社區中最有需要、生活最困難的人,未必可以受惠於教會或機構舉辦的活動。例如靠拾紙皮維生的公公婆婆,要小心看管花大量時間拾來的紙皮,必定沒有時間參加教會舉行的嘉年華。她指出,大部份教會或機構都希望聚集更多人,讓其他人看見。平等分享行動的理念卻是「一盤散沙」,就是把關顧別人的價值觀分享出去,像沙一般四處散播,不需要「做大事」,只需要每個人在自己的社區關心身邊人的需要。

「平等分享行動是信念、價值觀、生活模式,著重人人身份平等,也著重分享。」她強調,「老實說,少少物資能幫得上什麼?幫不了他脫貧其實也沒用。不要看自己所做的事『太高』,事實上做與不做的分別不大。我們希望大家有分享的心態。」參加者不分是否信徒,也不分是什麼教會、機構。透過行動,冼嘉儀跟街坊建立了彼此關係,了解到他們的實況。曾有無家長者受了傷卻不肯入醫院,因為怕家當會不見了,冼便把對方的家當帶回家,替他保管。

有一次,有位街坊問冼嘉儀是否不開心,引用聖經安慰她說﹕「不要為明天憂慮。」冼感到十分驚訝,原來自己雖然沒說,對方竟然都知道自己是基督徒。「原來不一定要用口說出來。教會一年一次的活動,當然也比沒有好,但作為信徒,甚至是作為一個人,跟街坊同行,也是傳福音的渠道。」她表示,傳統教會的福音只是關注人死後靈魂,而耶穌的福音卻關注人現世群體生命。

社關不可流於物資

關懷無家者協會資深社工何偉圻指,跟貧窮人同行是自己有福,如果過程中覺得辛苦,那是不合乎聖經的。他帶領大家反思如何看待貧窮人及貧富不均的問題。他曾接獲某些大型教會來電稱,他們活動後剩下一些食物,要送來給無家者,感覺非常不尊重貧窮人。「貧窮問題是跟公義有關的,你光顧貴價食物還要吃剩,本身已不公義,還要把剩食送來給無家者﹗」

何偉圻指出,教會的社關行動多流於物資。他強調,關懷貧窮人工作涉及靈性層面,跟貧窮人相處中會有平等,彼此生命可以交流,並且會時常記掛他們,那是貼近基督的經驗。而在貧窮上身上,更令何偉圻明白什麼是「人的絕處」,因而更深經歷信仰的真實。

他觀察到,教會的人力財力足以影響很多,而且充滿社交性、社會習慣、專業、興趣、儲備。關懷無家者協會不斷跟教會合作,了解不同教會的結構及特徵,商討如何去回應社會的需要。最近,協會更大膽向教會提出,將物業借出來回應無家者的需要。「貧窮人除了缺乏錢,也缺乏發展的空間,教會卻充滿空間跟社區合作。」

(記者陳淑安報道)

聖經原則投資基金成績矚目 回報率高於S&P 500指數

美國基金管理公司Eventide Asset Management,打正旗號以符合聖經的原則作有責任的投資。起初,其共同創辦人羅拔•約翰(Robin John)讓人莫名其妙,可以在聖經裡找出選股原則嗎?9年後,他交出輝煌的成績表。

截至2016年9月30日,該公司的一個基金錄得13.7%的回報率,超出同期標準普爾500(S&P 500)的9.03%,跑贏大市。若果有人在首年投資10,000美元給該基金,這筆投資已升值至26,050美元。

約翰認為盈利只是做好工作後的結果,卻不是首要目標。美國的金融投資行大多著眼於回報率,約翰卻反其道而行,從神學和社會關懷角度作出投資分析。

(來源:Christianity Today,2016年11月23日,時雨編譯報道)

禱告:金融投資者向聖經尋求財富管理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