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班牙南部港口重開 再次成為跨文化宣教據點

今年夏天,「過境行動」(Operation Transit)的基督徒義工再次出動,向穿越邊境前往北非的人們送上數千本聖經和福音包。

西班牙是通往北非地區的主要門戶之一,特別是前往摩洛哥。摩洛哥和西班牙的航海路線以往是數以百萬人民從歐洲前往摩洛哥和其他非洲國家的常用途徑,受疫情和外交局勢影響,兩國之間的航船往來已封閉三年。今年重新開放後,西班牙港口城市阿爾赫西拉斯(Algeciras)和塔里法(Tarifa)在過去的幾個星期都很繁忙,而福音活動「過境行動」也正如火如荼地進行。

過境行動始於1993年,西班牙聖經協會、Agape Europe、神召會和美南浸信會等機構和教會都參與其中。他們每年都召集義工團隊,在前往非洲的車輛等待登船時,向他們送上家庭福音包,包括聖經、《豈是凡人》一書、《耶穌傳》電影DVD或USB隨身碟等。而在8至9月,他們會送福音包給返回歐洲的人。

義工準備福音包

西班牙聖經協會會長Soriano指出:「雖然摩洛哥、阿爾及利亞和突尼西亞等國家並不禁止傳播聖經,但人民若持有大量聖經,可能會被控走私。我們希望把握人民過境的機會,與他們分享福音材料,在難以接觸到聖經的土地上播下福音種子。」

義工在港口向等待登船的人派發福音包

參與過境行動的義工來自世界各地,除了西班牙當地信徒,還有許多來自美國、埃及和黎巴嫩的信徒。 Soriano說:「這是不用出國的跨文化宣教體驗,參加者都很享受這樣的團契和經驗,但更重要的是能夠將聖經送給來自其他文化和宗教的人。」

自1993年以來,過境行動送出1,450萬份聖經和福音包,今年預計將送出40萬份。Soriano說:「我們在突尼西亞、摩洛哥和阿爾及利亞聽到許多見證,知道當地福音傳播幅度有驚人的增長。縱然信徒不便表露身分,而我們也難以與他們會面,但我們知道,有許多人遇見了耶穌,選擇歸向祂。」Soriano呼籲信徒透過親身參與、代禱或奉獻支持,投進這個帶來永恆影響的宣教行動。

禱告:願主的靈大大澆灌,與每個過境者相遇,認識祂是慈愛、獨一的真神。

(來源:Evangelical Focus,2022年7月8日,Richard Chau編譯報導。)

 

 

德國宣教士夏義正 來台22年服事南亞移工

來台22年,泰文比中文流利20倍的德籍牧師夏義正,擁有數學、教育、哲學及神學碩博士頭銜,在神的呼召下走上宣教之路。夏義正28歲到泰國、48歲到台灣,如今已經70歲,幾年前雖然已經從德國馬堡差會退休,但仍留在台灣服事東南亞移工。他說,自己會繼續服事下去,直到神喊停。

夏義正年輕時還能快速穿梭在泰國朋友間打招呼、派發福音單張,隨著年歲增長,現在還是堅持每個週末到各移工聚集的廣場佈道講經。對泰國朋友來說,這位像是肯德基爺爺的外國人總是用泰文帶來好消息,讓他們倍感親切。

夏義正目前仍在中華信義神學院任教,平日他除了教課,也固定到6個監獄及收容所探訪外籍移工,以及帶查經班。夏義正分享,神帶領那麼多印尼人從一個禁止傳福音的地方來到台灣,但台灣人很少看到這個傳福音的機會。不少印尼人會帶病人來教會,教會可以趁此機會向他們派發福音單張和聖經。而在台的越南工人更多,大約20萬,他們大部分沒有宗教信仰,是無神論者,向他們傳福音是最容易的。台灣外籍移工的分佈狀況,面臨的生活問題,對信仰的接受度等情況,夏義正精確掌握、如數家珍。

在30歲不到的年紀離家到亞洲宣教,如今夏義正的父母都已離世。當初他帶著4個孩子來到台灣,現在最小的孩子也30歲了,都已經長大返回德國工作。前幾年已從德國差會退休的夏義正,仍堅守在台灣跨文化宣教的事奉領域。他分享:「這是神給我的呼召,目前我可以做的,還沒有別人可以做,因為很多政府人員都認識我,我為那些移工寫的信很有效果,所以我離開台灣的話,目前還沒有人願意承接這個工作,而且南亞人的服事工作不易做,因為他們不被看重。」

(新聞來源:GOOD TV新聞中心)

 

 

5.6-6.4穆斯林齋戒月 當我們愛神 就必須愛所有的人

今年5月6日至6月4日為穆斯林「齋戒月」。5月4-5日,「穆光之城」愛穆文化節在和平長老教會舉行,4日晚上,大會特別邀請了致力於猶太人與阿拉伯人和好、及推動阿拉伯人宣教事工(AFTA)的約旦牧師Afeef Halasah分享「如何愛穆斯林鄰舍」。

Afeef牧師首先以經文解釋「我們為什麼要愛穆斯林」。約翰一書4章7-8節:「親愛的弟兄啊,我們應當彼此相愛,因為愛是從神來的。凡有愛心的,都是由神而生,並且認識神。沒有愛心的,就不認識神,因為神就是愛。」他說,當我們說愛神的時候,就必須也愛我們的弟兄姊妹,因為世上所有的人都是按著神的形像所造(創世記1章26-28節),也意味著無論任何種族的人包括穆斯林,每一個人身上都存有神的DNA與樣式。但彼此相愛只是愛主內的弟兄姊妹嗎?Afeef引用聖經律法師與耶穌的對話(馬太福音22章35-40節)說,基督徒常將「要愛鄰如己」局限在教會內的弟兄姊妹,但神所說的「鄰舍」,指的是每一個祂所放在我們身邊的人。「若我們連身邊鄰舍都無法愛的話,更別說愛神了。」Afeef說,當我們真的愛神,就必須要愛所有的人,包括我們的仇敵,即便很不可愛,他們仍是以神的形像所造,不然我們就成為「說謊者」。

Afeef又分享,自己很榮幸能夠真實認識穆斯林族群,因為他們都是神的兒女,只是仇敵使他們離開神所給的異象,被誤導成為轄制者。他說,穆斯林的信仰,比任何人都信得認真及嚴肅,如每天清晨5點起床、每天五次到清真寺做禱告禮拜,甚至因著信仰願意成為炸彈客,為了取悅他們的神而死。「可惜他們所信的是錯誤的。」他又指出,使徒保羅在信主前,就是一名殘害基督徒的恐怖份子,後來因認識了耶穌基督,保羅極力追隨主及傳福音的熱心與信心,比任何一位基督徒更大。「穆斯林也是如此,若今天他們有機會轉向正確的福音信仰,相信他們必是願意竭盡所能的為真理而活,甚至放棄所有只為了尊崇耶穌!」

「愛不是虛空的話,而是需要真實行動的!」Afeef提醒,愛那些愛我們的人,這種愛是「正常且應該的」;但願意愛那些恨我們的人,這才是真正「神的孩子」所具備的「愛」。神不願一人沈淪,所以神道成肉身,付上一切代價救贖人,也呼召祂的兒女,要傳揚福音直到祂再來的日子。教會建立只有一個目的,就是將福音宣揚出去,若教會沒有宣教使命的話,是毫無存在意義的,甚至在神眼中「這不是教會,只不過是一間俱樂部」。

最後Afeef說,當教會願意按照神的旨意行的時候,在使徒行傳1章8節說,「但聖靈降臨在你們身上,你們就必得著能力,並要在耶路撒冷、猶太全地,和撒瑪利亞,直到地極,作我的見證。」若教會選擇不聽從神的吩咐,去愛世上所有的人及傳福音,所遭受到的就會是使徒行傳8章1節,「從這日起,耶路撒冷的教會大遭逼迫,除了使徒以外,門徒都分散在猶太和撒瑪利亞各處。」兩者所帶來的結果將會是極大相反的狀態。

回首過去十年,Afeef牧師看見神在穆斯林族群中,施行超乎所求所想的福音工作,使許多穆斯林願意敞開自己接受福音!如今,阿拉伯宣教事工不斷門訓穆斯林成為福音使者,並將福音傳開至全村莊,但相信基督信仰的穆斯林處於極大的迫害與挑戰的處境,所以教會需要更多興起,看見穆斯林福音的需要,成為神使用的福音使者,讓神翻轉局面!

 

(文章來源:基督教論壇報)

美國The Send聚會 啟動新佈道世代

2月23日,五萬多名基督徒聚集在佛羅里達州的奧蘭多的體育館,參加由美國多個全國性的事工合力推動的The Send聚集,一起禱告尋求神,並宣告一個宣教和傳福音的新世代要開始。

聚集持續12個小時,旨在啟動每一位基督徒對傳福音和宣教的負擔。講者包括陳恩藩(Francis Chan)、基督傳萬邦(Cfan)的科倫達(Daniel Kolenda)、比爾強生(Bill Johnson)和韋智迪(Todd White)等。敬拜由Tasha Cobbs、Stephanie Gretzinger和Jesus Culture等多個隊伍帶領。

盧恩格(Lou Engle)多年來一直在體育館舉辦復興聚會,宣講禱告和禁食的信息,他在接受CBN採訪時說:「一場新的耶穌運動(Jesus Movement)將要發生,就像美國70年代那樣。我們相信耶穌會在現今世代同樣地顯明出來,像衪使用佈道家葛培理(Billy Graham)、白立德(Bill Bright)和奧羅爾羅伯茨(Oral Roberts)讓福音遍傳的時代一樣。我們覺得新的一天已經臨到這個世代,上萬的失喪靈魂將在耶穌運動中得拯救。令信徒對這種運動的熱情得以點燃和啟發,就是The Send的意義所在。」

盧恩格相信,神會興起許多傳道人和佈道家,追隨已故佈道家葛培理的步伐。他解釋:「我們相信葛培理過世後,他的宣教精神會由一些相信能夠看到耶穌彰顯衪福音的人承接,就是路加福音4章18節的恩膏:『主的靈在我身上,叫我傳好信息』。神向這件事吹氣……主正在親自發聲,而人們能聽到。在美國當下的混亂中,一個盼望正被建立,就是耶穌正在為一個偉大的佈道運動預備道路,讓人得以擺脫現今的動盪。」

科倫達在會前說:「The Send將會催化整個基督的身體來行動。歷史將回顧這天,說它改變了我們這一代。」

青年使命團(YWAM)領袖Andy Byrd說:「現在是屬靈覺醒的時候,是宣教浪潮向各國大規模席捲的時候。為了為耶穌贏得一代人,差派一代人去到仍然渴望福音啟示的地方。」

韋智迪說:「我們希望傳福音,因為我們希望帶最多的人去到天堂,唯一值得我活著的原因的就是完全為耶穌而活。」

陳恩藩說:「你們今天聽到20位領袖發言和15隊樂隊敬拜,而一些族群從未聽過神的話語,這是不公平的……是時候出去了。」

The Send的面書專頁發文指出,聚集的核心任務是鼓勵弟兄姊妹作出實際承諾認領宣教禾場。聚會中,1萬8千人承諾參加「耶穌禁食」, 531人接受了耶穌,2,467人承諾要接觸高中,2,197人承諾要接觸大學生,5,064人承諾要接觸他們的鄰居和5,423人承諾要接觸列國。一場挑戰「無所作為」的戰爭已經開始。

(來源:CBNFox NewsGod TV,2019年2月23日、26日及28日,Hannah Lo及Vasco Lam綜合編譯報導)

禱告:復興要在這一代發生,點燃更多基督徒傳福音的心。

望道號航程十載 動員教會及信徒參與宣教

世界福音動員會(Operation Mission)營運的第四艘全球最大海上書展福音船望道號(Logos Hope)在2月19日慶祝投入服務10周年。

望道號是分享福音盼望的平臺、在世界各地群體中見證基督的愛及動員世界各地教會參與宣教。望道號船上提供逾5000種英語及本地語言書目供選購,同時讓不同宗派的基督徒藉此連繫,並舉行福音劇場、宣教訓練和青年活動。

船上400名基督徒義工,來自60多個國家,在船上服侍一至兩年。每靠泊港口後,他們會上岸夥拍當地教會開展宣教事工。

望道號在1973年建造,世界福音動員會在2004年購入。在2009年2月19日作首次宣教之旅,從丹麥駛往瑞典。

荷蘭籍船長Dirk Colenbrander表示,對他最具意義的事是聽到船上工作人員離開港口後的見證分享,神如何藉着他們改變當地人的生命。

望道號10年的宣教事工成果如下:

  • 接待了近800萬人次登船參觀
  • 造訪了68個國家和地區
  • 停靠過155個港口
  • 航行逾10萬海里
  • 售出800多萬册書籍,其中近250萬册為基督教書籍及聖經 。

望道號已開始歷時兩年的南美之旅,在智利舉行10周年慶典。在這兩年期間,望道號致力動員拉丁美洲信徒到世界鮮為人知的地方宣教。

望道號福音船曾於2012年11月和2015月7月兩次造訪香港。

(來源:Assist News,2019年2月19日,林國祥編譯報導。)

禱告:更多教會及信徒以不同方式加入宣教行列。

國度1分鐘(68) – 近代宣教浪潮回顧

+按圖放大

近代宣教浪潮回顧

第一波:海岸宣教(1730s-1850s)

當時工業革命正蓬勃發展,宣教士更容易乘船飄洋過海,到達非洲、亞洲等新世界的,以貿易為主的沿海城市展開宣教工作。

代表人物

新生鐸夫伯爵(Count Zinzendorf, 1700-1760)

普世福音運動先鋒,莫拉維亞教會(Moravian Church)創辦人,發起了近代世界性的宣教運動,為威廉·克理和隨後的宣教運動奠定了基礎。

威廉·克理(William Carey, 1761-1834)

近代宣教之父,是英國浸信會差會的創辦人之一。1792年,他用以賽亞書54章2-3節宣講宣教異象:「望神作大事,為神作大事」,成立了英國浸信會差會。

1793年,他成為差會第一位宣教士前往印度,引發英文世界相繼組織差會,差派宣教士。他將聖經翻譯成包括孟加拉語、印地語和梵語在內的40多種語言,留下深遠影響。

 

第二波:內地宣教(1850s-1930s

宣教工作逐漸從沿海城市向內陸發展,宣教運動得到極大擴展。

代表人物

大衛•李文斯敦(David Livingstone,1813-1873)

被喻為「非洲之父」的大衛•李文斯敦醫生,獨自步行深入非洲三千哩,致力將文明與基督教福音帶入非洲,掀起西方教會對非洲宣教的熱情。

戴德生(James H. Taylor,1832-1905)

以中國內陸為宣教目標。1865年創辦中國內地會(今海外基督使團)創辦人。戴德生在華51年,差會(傳道會)共差派了超過800名傳教士,在18省成立了205所傳教站,並在中國帶領12萬5千人歸信基督。

學生志願運動(Student Volunteer Movement)

受到戴德生影響,「劍橋七傑」於1885年前往中國宣教的行動影響美國,導致Robert Wilder於1886年發起學生志願運動(Student Volunteer Movement),推動美國許多大學生赴海外傳教。

 

第三波:族群宣教(1930s-現在)

宣教工作從沿海和內陸地區向更明確的目標——世界上的一萬三千個「未得之民」群體推進。

代表人物

馬蓋文(Donald McGavran, 1897-1990)

被譽為「教會增長運動之父」,生於印度宣教士家庭,1923年畢業後追隨其父腳步回到印度宣教。1961年,馬蓋文成立了「教會增長中心」。1965年,他受邀加入福樂神學院,就任「普世宣教學院及教會增長中心」(School of World Mission and Institute of Church Growth)的創院教務長,推動「本地佈道,外地差傳」相結合的教會增長運動。

金綸湯遜(Cameron Townsend, 1896-1982)

1917年,金綸原本是到瓜地馬拉推銷西班牙文聖經,但他發現當地印地安人需要的是母語聖經,於是學習加知告語,用了12年翻譯了加知告語聖經。

為了因應聖經翻譯龐大的需求,金綸在1935年成立世界少數民族語言研究院(Summer Institute of Linguistics),及後在1942年創立威克理夫聖經翻譯會(Wycliffe Bible Translators), 一生致力聖經翻譯。

溫德博士(Ralph Winter, 1924-2009)

被譽為20世紀宣教界巨人,1955-1966年於中美洲危地馬拉宣教。1976年,他創立美國世界宣教中心(U.S. Center for World Mission),致力在美國本土積極推動宣教。

1974年第一屆洛桑大會中,首先提出「未得之民」(Unreached People Group)概念,宣教重點向最少接觸福音的族群轉移,成為宣教學上的里程碑。

 

第四波宣教運動:現在已經發生

「第四波宣教運動將涉及所有年齡層和國籍的人,在生活的各個領域,利用創新科技和關係佈道方式,與世界上的每個人接觸,所有信徒都是宣教士。」——Ron Boehme

特點:

所有年齡層和國籍 孩子、青少年和成人信徒都參與到福音工作,普世宣教已興起,典型宣教士將不再是第一世界白人。
利用創新科技 社交媒體、衛星電視、電影、藝術等媒介去接觸世界每個角落的人
關係佈道方式 朋友間福音分享,職場小組、公司團契等網絡連結領人歸主
各個領域 家庭、宗教、教育、媒體、藝術與娛樂、商業和政府,「七山」領袖興起

 

 

資料來源:

Ron Boehme. The Fourth Wave: Taking Your People In The New Era Of Missions. YWAM Publishing, 2011.

《時代的浪潮》,馮家熙

「即或不然」仍信靠 困境中持守宣教使命

面對各國對基督徒日漸加劇的逼迫及越見困難的宣教處境,前線差會及建道神學院跨越文化研究系最近邀請了伊雲宣教士來港舉辦「即或不然——在逼迫與逆境中堅守宣教使命」講座,透過他的宣教及被牢禁的見證,鼓勵香港信徒勇敢倚靠神,憑信心持守宣教使命。聚會於1月8日晚上假宣道會北角堂真理樓舉行,來自香港及澳門的信徒,約有260人出席。

回應呼召,無懼死亡威脅

伊雲來自瑞士,年青時被神呼召,當他得知世上有一萬個「未得福音族群」,當中二千個是穆斯林時,他對神立志:「使用我的一生,即使只是減少一個未得福音族群也好。」伊雲說:「神沒有使用最有能力的人,而是將願意擺上的人變得有能力,祂就可以使用他們。」

當時,伊雲帶著妻兒到達北非,第一晚甚至沒有住宿的地方。儘管初時他們不斷犯錯,但卻有信心是神差派他們去的。直到三個月後,他們遇見一個賣香蕉的女人。她說:「你們終於來了!」那女人分享,自己10歲時夢見一個白人女人,手中拿著說明真理的書,看起來就像伊雲的妻子。她將夢告訴父親,父親聽後很害怕,將她帶到穆斯林會堂,伊斯蘭教師認為這個女孩被『咒詛』,有一天將會跟隨耶穌,他們也無能為力。她還問伊雲:「那本書在哪裡?」伊雲就將當時身上僅有的路加福音小冊子給她。伊雲喜樂地回憶:「神在做奇妙的事情。宣教時我們會遇到很多困難,但當有一天你在沙灘為第一個穆斯林施洗時,就什麼問題都忘記了!那是極大的喜樂!」

宣教工場充滿挑戰,不久伊雲接到一個死亡恐嚇,知道有20多人打算來殺他。伊雲開始害怕,幸好他已將正在懷孕的太太送回瑞士靜養。他明白跟隨基督有很高的代價,愛主要勝過愛妻子兒女,才配作主的門徒。他說:「新約中,保羅宣教有時也逃離,有時卻留下,重點是求聖靈指引。」他當時領受要留下,就跟當時的同伴立即認了所有罪,預備好隨時見主的面,又重新思考人生:「若我有機會再選一次,我還是會去宣教。」伊雲亦體會到神可以容許災禍發生,但整個狀況仍然在神的手中,並非在神的控制之外。他建立了新的信心,繼續服事:「只要我未完成神要透過我生命做的事,沒人能夠對我做什麼。」在北非十年間,他們帶了約100位穆斯林信主。

牢獄中經歷神恩典

其後,他們一家到蘇丹宣教,伊雲先被政府沒收護照,也曾被要求離開。終於有一天,伊雲被捕入獄。他覺得神在獄中煉淨他的生命:「入獄前我工作很忙,沒有時間給耶穌。我在獄內首三天就單單向神認罪。神要我坐牢是有計劃的,要我讀聖經,我讀了聖經很多遍。」他在獄中背誦聖經,向鐵窗外的人傳福音,更有機會向檢察官傳講整個福音。入獄21天後,他的家人才有機會來探望。12歲的兒子對他說:「爸爸,不要放棄,我相信你在做正確的事!」伊雲指,這句話改變了整個牢獄經歷,大會的翻譯員亦為之動容。

宣教士面對逼迫,甚至牢獄之苦,對他們的家人造成很大的挑戰。伊雲卻指出,神既然呼召他們兩夫婦,同樣也呼召他們的子女。他回想起入獄第一天,兒子在家中怒踢傢俬,發洩對官員的憤怒,後來很不容易才能原諒他們。這件事讓兒子改變了,他現在每天禱告兩小時,獲得很多寶貴的屬靈經驗。太太那些年間經驗到神的恩典,能夠同時照顧孩子,負責宣教團隊,營運兩盤生意,更要處理官員、差會及大使館事宜。人身安全問題本來是她的軟弱,但神幫助了她,讓她在軟弱的時候就剛強。伊雲說:「西方價值觀以為家庭比神更重要,但子女是你團隊的一部分,可以打開宣教的門,要帶他們同去。」神親自在監牢中告訴伊雲說:「若你得釋放,就好好照顧家人,但現在我會負責去照顧他們。」

鼓勵華人信徒為主站立

要在逆境中持守宣教使命,伊雲學到了不少功課,也希望藉以鼓勵華人信徒。首先,宣教是為主天天冒死,面對困難,卻叫榮耀歸主。他認為今天教會的問題是接受耶穌是拯救者,卻不將祂當作生命的主人。他又經歷到,平順的日子要與神建立親密關係,為逆境作預備。再者,逼迫是正常的,能夠為主受苦,是更大的榮耀。最後,他提到家庭祭壇的重要性。家庭是神國度的重點,基督徒家庭必須一起在家中讀經、一起禱告,不要在家中以神為恥。

伊雲最後亦提到香港教會可以怎樣幫助苦難中的弟兄姊妹。「最重要的是每天有計劃地、不住地為他們禱告。」若有能力的話,去探望他們,會給他們很大的鼓勵。他又建議香港差派更多的宣教士去受逼迫地區:「假如每一個宣教士入獄,我們就差派10個補上,當局很快就覺得拘捕他們原來是沒有用的。」

 

(記者林暐皓報導)

.圖為伊雲宣教士,為安全緣故,相片只提供背面

美宣教士喀麥隆遭槍撃亡 舉家移居工場僅兩周

來自美國印第安納州(Indiana)浸信會宣教士韋斯可(Charles Wesco),在10月30日乘車途經喀麥隆西北部地區,遭兩顆子彈穿過擋風玻璃撃中身亡。

韋斯可與妻兒兩星期前剛剛抵達喀麥隆定居宣教,韋斯可就遭流彈撃中身亡,令人痛心。據稱,他在巴門達鎮(Bamenda)附近被叛亂分子和政府士兵之間交火的流彈擊中。作戰雙方都不願意承認責任。喀麥隆國防部長說,韋斯科遇到了正在準備攻擊附近一所大學的叛亂分子。分離主義份子則認為,韋斯可是被政府子彈擊斃。

韋斯可兩年前開始在美國籌款,計劃到喀麥隆宣教。今年十月計劃實現了,他們一家移居喀麥隆。他是家中8個孩子的父親。他曾在代禱信中表示:「請大家繼續為我們禱告,喀麥隆是多麽需要基督的福音。」

韋斯可美國母會信徒浸信會(Believers Baptist Church)牧師Dave HaIyaman悼念他:「我們對韋斯可遇害感到極度悲傷,但相信在這事上有神的心意。」

喀麥隆資深牧師Edward Njini表示:「我們對宣教士的死感到遺憾。他被開槍射殺實屬不幸。我不認為他是目標。」

喀麥隆局勢動盪不安,西部英語區長期被法語區的中央政府打壓,處與弱勢使他們日漸邊緣化,因此分離主義份子組成運動,希望脱離中央政府領導,建立一個名為亞巴佐尼亞(Ambazonia)的獨立國家。近年政府安全部隊和分離主義武裝團體經常爆發暴力衝突,造成英語區400名平民身亡,數以萬計難民逃離家園。

(來源:Charisma NewsRNS,2018年10月31日及11月1日,林國祥綜合編譯報導)

禱告:求神安慰韋斯可一家,祈求福音臨到喀麥隆。

五牧演唱會 以音樂與新世代同行

由何志滌、陳恩明、劉穎、何寶生及譚子舜5位牧師聯合演出的「We are with you」慈善演唱會於10月30-31日在旺角麥花臣場館舉行。五位牧者首次同台演出,除了用詩歌讚美神,分享生命見證,亦與多位歌手同台獻唱多首經典金曲,以音樂打破隔膜,與年青人跨代同行。

牧者們在台上分享個人生命見證,與觀眾大談錢財、婚姻及愛情等話題,其中何志滌牧師及師母甜蜜同台合唱,將觀眾的熱情推上高峰。他們分享到婚姻好像旋轉木馬,要以神為中心。嘉賓歌手車婉婉更即場分享見證,她如何由拜觀音,批命等轉向神,以及神超自然地幫助她戒煙,更在戒煙七日後就認識到現時的丈夫,並向觀眾演唱「上帝早已預備」。另外,牧者們還與一眾年青歌手,如鐘舒祺、陳卓賢等合唱,以音樂實踐信仰的跨文化、跨世代的影響力。

是次演唱會為慈善傾情演出,所有收入扣除必要開支後,一切收益將撥捐「新生命動力協會」培育未來新世代基督徒演藝人才。

(記者林暐皓、何云深報導)

IHOP與「回家」歷史性匯集 彼此立約 同心宣告家的誕生

國際禱告殿(IHOP)及回家聚會在9月19-22日的「匯集」(CONVERGENCE)聚會中歷史性匯聚,成就了多年前IHOP領受的先知預言, IHOP及回家運動也在眾領袖的劬勞禱告中翻開新一頁。IHOP領袖宣告,他們要建立一個家庭,而不單單是一個事工。回家運動也接受IHOP的委身,要以禱告承托華人末後的宣教使命。

預言成就

IHOP總監畢邁可牧師(Mike Bickle)在聚會中表明:「這是我們19年以來最重要的聚會。」他分享到神在35年前透過先知鮑伯瓊斯(Bob Jones)向他發的預言:「神要他要建立7天24小時不止息的禱告殿,他們要繼承前總統杜魯門為以色列禱告的產業,而且亞洲將會是這個禱告殿的最大連結。」過去19年,禱告殿已經建立,他們也接收了前總統杜魯門的土地及屬靈產業。這次,當一千名華人在9月19日,即禱告殿19周年慶時來到IHOP,畢邁可說:「你們的來臨是35年前的預言成就,是神在天上喊叫說:『IHOP,我與你們同在!』」

.畢戴安師母(Diane Bickle)劬勞禱告,為兒女呼求

家庭誕生

回家運動的華人領袖在聚會中分享,他們如何在各種艱難中,仍然尋求中國教會的合一,也感謝戴冕恩及趙仲權牧師到中國尋回華人家人,冒著牢獄的風險仍不撇下華人。畢戴安師母(Diane Bickle)領受IHOP也需要有「回家」的華人彼此委身,互相扶持的家人關係。她呼求:「我們呼喚我們的孩子回到這個家中,讓他們在家裡感到被歡迎。神啊,帶他們來,向他們的心說話。」國際禱告殿大學校長胡艾倫(Allen Hood)亦宣告:「當你們願意與畢師母一同在禱告中劬勞,我也要與你們同受痛苦。請你們來幫助IHOP生出禱告的聯合國。」許多牧者及信徒一同到台前劬勞禱告,釋放靈裡的呼喊。戴冕恩(David Demian)亦宣告IHOP的轉化:「國豈能一日而生?民豈能一時而產?因為錫安劬勞,便生下兒女。(賽66:8)我們用信心領受季節已經改變,今天就生出IHOP新的命定,進入現今的季節。」接著,華人信徒用眼淚為IHOP領袖團隊洗腳,感謝他們多年的擺上,宣告他們不再獨自行走,釋放他們進入新的季節。華人亦送上筷子作禮物,宣告雙方都擁有對方的產業,東方與西方教會在此時合一,服事這個世代。

.胡艾倫說:「我們只是異象的父親,卻不是一個家庭的父親。」

其後,IHOP的領袖在眾人面前,為著過去沒有創造一個家的環境而認罪悔改。胡艾倫說:「請原諒我們只會照料異象,卻不會照料家庭。我們只是異象的父親,卻不是一個家庭的父親。你們配得被照顧、被投資、被承認,我們定意來愛你們,奉耶穌的名祝福你們。」畢邁可亦請求道:「華人面對的任務,若沒有用247禱告的支援是很難完成的。然而,除非回家運動先幫助IHOP,將父親的心轉向兒女,幫助我們成為『禱告的聯合國』,否則我們沒辦法幫助你們。」IHOP成員原諒也接納領袖們為家中的屬靈父母,感謝他們的勞苦和眼淚,盼望領受他們的產業,也為自己擁抱了孤兒的靈來認罪。戴冕恩宣告這個家重新開始,清算仇敵一切的攻擊,棄絕一切苦毒和控訴的靈。

.華人信徒用眼淚為IHOP領袖團隊洗腳

彼此立約

畢邁可分享:「華人來到IHOP前後是非常重要的分界點。神說,華人來參與禱告運動,需要你們的禱告遮蓋,而IHOP需要為父的心,我要將一個父親運動帶來IHOP,拯救你們。」戴冕恩亦回應:「我們不是委身於一個事工,而是委身於一群人,我們相信邁可和戴安是多國的真父母。」IHOP的領袖與回家運動華人領袖用戒指立約。畢邁可宣告:「父神,我們代表兩個運動,卻是一家人。我們宣告你的神就是我的神,你的民就是我的民。我們會按著神的恩典,一同為著神的旨意而努力,並為你們犧牲。」趙仲權牧師宣告說:「我們彼此委身立約,叫耶穌在約翰福音17章的禱告——使我們合而為一得以實現。」

匯集的轉化

香港回家領袖,孵化箱事工馬健明牧師在聚會後接受本報訪問時指出,當兩個運動匯流,將提升華人對末後的迫切性的理解,IHOP帶出很多這方面的教導給下一代,值得回家運動參考。他認為IHOP為華人預備了一個家,將會有更多華人前往IHOP受訓,華人很需要他們那一份晝夜禱告的熾熱。

作為匯集的回應,畢邁可在10月初發表《給先知性禱告運動的公開信》,指出他們「真實地『重新開始』了……我們正重新規劃Onething特會,今年我們不再強調講員名單和敬拜團隊名單。」他續說:「當我們進入日夜服事主的第20年,國際禱告殿正處於一個徹底重新對齊(radical realignment)的季節。全球禱告運動正在從一個大型活動轉化成進入父神深切的渴望中,就是列國認識祂至高的愛子,並且興起一個緊緊相連、深深彼此尊榮與相愛的家。」

 

(記者林暐皓報導)

培靈奮興會2018 信靠耶穌 行出使命門徒人生

一年一度的「港九培靈研經會」於今年8月1至10日舉行,主題是「榮耀的人生」,一連十晚的奮興會由世界華福中心總幹事陳世欽牧師主講「使命門徒的人生」,指出信徒在信仰、生活及使命這三方面應如何結合及落實,行出真正使命門徒的生命。

重思信靠耶穌的意義

在信仰方面,陳世欽牧師指出,第一個重要信仰意義:「信靠耶穌」是一個有要求的選擇。保羅在歌羅西書2章6節說:「你們既然接受耶穌基督就當遵祂而行。」基督徒的信仰是有要求的,要放下自我,接受耶穌,認識耶穌是我們的拯救,認識祂是絕對獨一,是全能的,是有王權的。其次,基督徒的信仰是有規則的。信徒生命要生根於神,然後用祂的話建造,與祂建立堅固的信心與關係,無論生活順逆都要感恩。另外,基督徒的信仰是有考驗的,在信仰的路上要持續分辨及持守真理。

活出不再一樣的生命

在生命方面,陳指出,信靠耶穌的人,就是新造的人,「新」強調的就是要把基督裡不一樣的生命呈現出來。保羅在歌羅西書3章3節刻意強調「你們已經死了」,就是說信徒要實現不一樣的生命,首先是走出昨天的捆鎖,放棄過去的生活方式,從罪中得著釋放。接著,陳強調信徒的生命當「求」和「思念」上面的事。意思是,得著基督好像得著至寶,天天思念祂,每一個生命的時刻都需要主,這樣的生活就是履行今天的責任。最後,信徒的生命要擁抱明天的盼望。就是仰望耶穌基督的第二次再來,祂將要施行公義的審判,任何的不公、不義都將要過去。這個盼望讓我們在任何困難中抬起頭仰望耶穌,令我們擁有不再一樣的生活。

門徒的使命人生

使命方面,陳指出將信仰、生命、使命結合並落實的重要性,「信靠耶穌基督就是刻意天天走進人群,把聖經信仰的價值觀在與人建立關係當中將耶穌活現出來,而且是帶著使命,讓人在我們身上聽見、看見、感受並信靠耶穌。信仰強調的是關係。關係必須要在現實生活中呈現,所以信仰涵蓋生活每一個層面。要將耶穌基督帶入我們的信仰、婚姻、家庭、職場、社交生活,走進人群、走向世界,完成耶穌基督交托給我們的大使命。這就是一個榮耀神的人生,不單只停留在教會中讚美、敬拜、團契、服侍神。」

陳引用使徒行傳1章8節及馬太福音28章「大使命」的經文,指出實踐使命的第一個重要原則,就是必須與基督有個人生命關係。「我們與基督有沒有個人生命的經歷?與耶穌基督的關係一定要從『認罪悔改』開始,從舊約到新約都是如此——承認生命中的軟弱、罪惡與破口,承認我們與人的關係軟弱和破口,最終承認與愛我們的神之間的軟弱與破口,認罪悔改。」認罪會帶來和好與復興。

第二,必須刻意落實跨文化的差傳,因為神的心意是萬國萬民。陳指出,華人在差傳上不要只留意華人的龐大人口,估計到了2020年,印度人口將超越中國,而世上的75億人口中,有17億是穆斯林,有11億是印度教徒,有3億多是少數民族,這30多億的人口都是福音未得之民。他說,「今天神把世界帶到香港。你看見嗎?」他指出弟兄姊妹即使在香港生活,也有不少跨文化的差傳機會,例如港人喜歡外遊,會否在旅程中關注一下其他族群屬靈情況和需要,或是向本地50萬的外藉家傭(菲傭、泰傭、印傭)傳福音等。

第三,亦要必須謙卑大膽依賴聖靈大能,「耶穌從來沒有讓你靠你自己的力量去傳福音,因為福音和差傳本身就是一場屬靈爭戰,全然不在於我們有多少人才,關鍵在於『當聖靈降臨在你們身上,你們就必得著能力』」。陳牧師指出「要繼續強調聖靈的能力;至於聖靈能力的彰顯是怎樣的形式,那就在乎聖靈的主權……聖靈能力的彰顯,與我們降服主的主權是成正比的,我們看初期教會的發展便會發現,我們越多放下自己,聖靈越多給我們感動。」在依賴聖靈大能上,定要順從耶穌基督,不可靠自己,將「把自己交在祂手中」,就如彼得,悖聽到耶穌吩咐他下網,即使他理性知道進入「水深之處」根本不可能打到魚,但他順從耶穌基督,因此經歷神的能力,「他(彼得)願意順從,神就使用他。」

最後,在履行使命上,要單純信靠並抓信神的應許。「這離開你們被接升天的耶穌,你們見他怎樣往天上去,他還要怎樣來」(徒1:11)。陳指,每個跟隨耶穌的門徒都確定相信耶穌基督必再來,這也是初期教會走出去的動力。因為祂必再來,就對信仰生活產生了迫切感和肯定感,令弟兄姊妹工作的機會不多,搶救人靈魂的時間也不多,要勇敢向前,把握機會。

 

(記者王麗媚報導,部分內容摘自「港九培靈研經會」網頁)

用愛接待60位以色列師生 Homestay連結更深

2018年是以色列建國70週年,士林靈糧堂與康寧大學合作,於今年3月安排30多個Homestay家庭,接待來自以色列60位師生。教會同工及弟兄姊妹在3月24-25日,陪伴以色列的師生參觀淡水等名勝、逛夜市、玩傳統遊戲等。負責跨文化宣教的士林靈糧堂黃慕仁牧師說:「來訪的以色列學生有信仰伊斯蘭教、猶太教、基督教,如同以賽亞書19章所寫的『三國一律』,讓人大開眼界。」黃慕仁又說,前年是教會第一次與康寧大學合辦,接待20多位學生,今年特別安排30多個Homestay家庭接待,更深與以色列學生連結。

從事以色列與台灣連結事工的林榮恩弟兄說,康寧大學邀以色列學生來台灣學術交流,今年是第3次了,本次來訪的Leo Baeck教育中心是猶太人學校,拿撒勒浸信會學校雖是基督教學校,但師生大都是阿拉伯裔猶太人,所以團員中有信猶太教、基督教、伊斯蘭教及未信教者,而且猶太跟阿拉伯學生同時出訪台灣,也讓以色列官方大為驚訝,他盼望台以學術交流活動能持續辦下去。

面對來訪的以色列學生,黃慕仁說,大部分來訪的學生都不是基督徒,所以要以尊重的態度,不能直接對他們傳福音,而是用愛與關懷,跟他們做朋友。因著過去諸多的苦難及打壓,猶太人有很好的民族性,很敞開心接納友誼和愛,譬如我們搭機去以色列參訪,接機的導遊總不忘稱讚遊客「非常勇敢」,不怕炸彈及各樣負面的媒體報導,因為遊客到以色列消費、買東西,就是幫助以色列的經濟,及祝福他們。

「能參與祝福以色列建國70週年,教會的弟兄姊妹都覺得好開心。同時,透過接待以色列學生,也讓年輕人更有國際觀,更懂得尊重以色列人的信仰及文化。」黃慕仁說,就屬靈的意義而言,把福音傳回以色列是教會的異象,而透過Homestay及接待以色列學生,讓台灣年輕人及家長更有國際觀,學習尊重來訪學生的信仰、飲食的忌諱,讓他們能從心裡感受到「基督徒愛我」。

(台灣國度復興報記者魏麒原報導)

福音傳遍印尼座談會 遍傳福音的危機與宣教策略

K-PACT 國際宣教機構於2月1日及5日舉辦了福音傳遍印尼座談會,分享信息包括今日印尼西加里曼丹的呼聲與契機,及討論香港教會參與印尼事工的機會與策略等。

印尼西加里曼丹坤甸GKNI自傳會主任牧師Liliana談到,印尼很多偏遠地區的基礎設施、衛生條件及教育管理等方面都比較落後,而穆斯林在關顧偏遠地區貧窮人口的事工上非常積極,經常差派教師及運送有需要的物資去支援當地人的需要,因此很多落後地區的鄉村都願意改信伊斯蘭教。而Liliana所在城市坤甸的教會普遍比較富裕,但信徒都較為注重自己的需要,安於舒適的生活,對未信者及貧窮人的關愛較少。教會本身對於宣教及傳福音的意識也較為薄弱,一般情況下只會關顧自己的會友需要。Liliana強調,印尼的基督徒傳福音的行動力不足,就會被穆斯林搶佔先機,當我們再去那些已經接觸穆斯林的鄉村去分享福音,往往容易遭到拒絕,這就是目前印尼遍傳福音所遭遇的危機。

國際K-PACT總幹事Peter就Liliana所談到的危機,提出宣教需要因著時代的改變而不斷調整。在他25年的宣教生涯中,Peter意識到現時要改變固定的宣教模式,需要心意更新而變化,認識時代的使命,具體建議包括三點:一、宣教要有目標。教會或機構需為宣教工場訂立清晰目標,為宣教士到工場的工作制定計劃及具體指引。他曾經見過有些宣教士到馬來西亞宣教6年,回國後講不出自己做過什麼,是非常可惜的。二、宣教需要有策略,否則就會發現很多的事工過了5年、10年都可能進展不大。他又分享,神曾在2003年感動他到中國開辦基督教書室,當時全中國只有數間基督教書室,而且規模很小。但在10年間,Peter與他的團隊開設了9間書室的同時,最有果效的工作就是鼓勵及幫助別人開辦書室。所以在10年間,中國出現的超過100間基督教書室中,很多開辦的人就是他們的學生。Peter強調:「當你有很清楚的策略,就可以幫助更多的人。」三、要建立夥伴關係。神是很公平的,祂給予不同人有不同的恩賜,因為神想我們能夠彼此合作互相效力,將不同人連結一起,我們就有成就神國大事的可能。

(記者莫嵐報道)

【Kingdom LIFE】開放「打機」空間,讓年青人走進教會

東區校園事工網絡,改變了過往一校一堂」的事工模式,由東區數間教會的青少年同工共同牧養區內的年青人,以團隊的形式開展豐富的學校事工。而近日的聖誕假期間,他們舉辦的東區冠軍教會球隊盃2017」就吸引了不少年青人參與,反應熱烈。今期Kingdom Life與你走進電競現場,一起與東區網絡的同工探討牧養年青人事工的新模式。

網絡內的支援與同行

談到建立事工網絡的好處,百德浸信會譚銘駒傳道(Les) 笑言,自己不用說太多就是明顯的分別了!Les以往的牧養比較單一,基本上每個星期都要講道,講的內容和方向都單一。當幾間教會連成網絡,Les從每個禮拜講一次道變成一兩個月講一次。Les好想自己教會的年青人可以聽到更多同工的分享和講道,從各種的表達,更多方向認識信仰。而在牧養資源上,事工網絡也產生更好的分工,因為整個柴灣區只有一位女青少年傳道,所以區內的姊妹就可以交給她去牧養。

基督教會活石堂馮嘉茵傳道(嘉茵) 分享,青少年傳道在牧養前線所遇到的問題,教會負責其他事工的牧者都未必能夠理解。不過在事工網絡裡,因著大家都是年青人同工,所以工作都能更好配合,遇到問題能一起想辦法和商量。「例如,之前我們幾位同工到新加坡的神之心教會探訪後,都想在我們的事工中嘗試進行轉化。而轉化的點就不是單單針對自己的教會,是在整個網絡牧養的群體裡推行。有時自己教會其他同工未必會明白怎樣做,但網絡裡的同工可以有互相支援,以致不會感到孤單,甚至刺激更多的想法、創意誕生。」

電競比賽的誕生

今次的東區冠軍教會球隊盃的誕生,是源於Les看見他過去一年所牧養的一班年青人的改變。這班年青人每天都來教會玩球類的電子遊戲。他們最近問Les,星期日是否可以來?Les以為他們想來「打機」,但他們竟然說:「我們不是想來『打機』,而是想來參加崇拜。」「其實這群青少年,一方面在學校有小組,而平時每日都來教會,這裡就好像他們的家一樣,然後我見他們想返崇拜,並且開始穩定,所以我們就想,是否可以聯堂做一些比賽,令教會不但能互相合作,更可以吸引年青人容易踏足教會呢?」於是,東區網絡內的幾間教會就決定用一日時間舉辦這個電競活動,結果比賽當日有些平時不去教會的年青人來了,而同工也預備了教會的年青人去接觸他們。在未開始正式比賽之前,他們自己已經開始玩,建立起關係。「一齊『打機』其實是一種集體遊戲,我們很想年青人能聚集一齊玩,因為現時的『打機』方式是沉醉在自己的世界裡玩,大家不需要溝通。而球類遊戲是可以4個人同時玩,他們也可以自己組隊,那麼就可以信徒非信徒走到一起,也可以互相對賽。Les又分享,玩電競遊戲和在足球場上不同,很多時候,年青人踢完球之後也未必會來教會,因為球場和教會性質上是有距離的。而今天的電競比賽現場,氣氛是良好的,年青人玩得非常投入,每一支球隊都有一位傳道同工做領隊,幾位教會年青人參與,期望形成一個小組,日後更可以維持下去。

讓年青人擁有歸屬感

嘉茵分享,同工通常不會在「打機」過程中想怎麼牧養他們,反而將「打機」視作福音平台及接觸年青人的點,而更重要是他們來到教會之後,牧者和年青人的主動接觸,幫助他們和教會建立關係。認識年青人的地點就不再局限在學校。因為我不能每天都去學校,教會開放成為一個公共空間,容讓學生來『打機』溫書,就會成為一個很好的接觸點。

Les又認為,教會開放玩樂的空間給年青人,能夠令年青人對教會擁有歸屬感。很多時候,年青人對教會的印象是,教會不是屬於我的地方,是教會那些人的地方。過去一年的經驗讓我發現,那班經常來『打機』的學生已經將這裡看作他們的地方,變成第二個家。有時他們想逃避父母就會來教會,但實際上我們和他們的父母是有聯絡的,所以他們來打機,父母是知道的。Les記得有一位對他說,她很放心讓兒子來這裡玩,因為她打電話給Les,可以找到她的兒子。

節制才是最大的學習

談到「打機」文化盛行的當下,應該如何牧養年青人。播道會同福柴灣堂倪駿業傳道(Jackie)承認,現在年青人沉溺玩電子遊戲的情況頗為嚴重,教會也收到不少的求助電話。「有些人覺得,要進入網絡世界去拯救他們,我認為是很困難的。成年人有成年人的沉迷,例如抽煙、煲劇等,而年青人因著讀書壓力太大,也是需要放鬆及一個空間的休息。」『打機』,已經成為青少年生活的一部分。況且青少年就算不被手機及遊戲控制,都會有可能受到另外的沉溺行為控制。牧者應該在過程中幫助他們學懂節制,合理運用時間,這才是最重要的。有時家長見到孩子打機就發脾氣,打罵孩子,但這個問題需要雙方面去溝通,而教會提供空間給青少年玩,其實也是想成為家長與青少年之間的橋樑,幫助更多青少年與家庭的和好

(記者莫嵐報道)

 

[國度觀點] 當電玩成為福音事工

保羅說,他向什麼樣的人,就做什麼樣的人,跨文化宣教中有福音信息應該適切於受眾文化的主張,而保羅的這番話為此提供聖經基礎。清朝時代,有些海外宣教士來華後,仿傚當代華人留長髮辮、穿華服。他們相信,只要沒有改變福音本質,改變信息的傳播方式,以致對福音對象有適切性,是可以採用的宣教策略,當然他們也經過認真的分辨,確保福音本質沒有被改變。當年宣教士面對的是民族文化的跨越,而來到今天的後現代,宣教工作所要跨越的卻是更複雜的社會文化,適切的宣教模式可以打開很多機會之門,然而分辨卻並不容易。

電玩已是今天青少年的生活文化,教會以此為青少年福音工作的接觸點,並且開放堂會空間,是具有創新精神和靈活性的宣教工作。雖然電玩是媒介,但教會有明確的方向,就是將福音傳給青少年,並且扭轉各人躲在家裡單獨打機的失聯現象,從而建立互助互愛的群體。香港有一名教人打機的網紅,不但成立慈善機構關心青少年需要,更在他的頻道中鼓勵青少年返教會。他曾在教會為電玩迷舉行佈道會,吸引千人出席,當場有一百多人決志。教會不只是在「傳」道,福音工作中也有改變社會文化的元素,實踐整全的福音使命。

有適切性的宣教模式有很多美好的見證,但慎思明辨也重要,以致保守福音工作沒有偏離福音的正軌。沈溺不過是其中一個顯著潛在問題,自制是聖靈果子,教會絕對有能力在這方面提供幫助。然而,科技並不如一般人所想的,就只是價值中立的工具,人類用科技創作的文化,即使是電玩,本身的設計反映著創作者的企圖,不論是善是惡,都帶著創作者的價值觀的痕跡。況且,電玩有不同主題和玩法,可以視之為文本,從信息分析是可行的第一步。

香港的電玩宣教工作可能是剛起步的階段,前面的路還遠,在路途上需要反思電玩的本質、實質操作,以及所建立的是什麼價值。

差聯擬每年舉辦差傳營會 將邀國際佈道家Richard Sharp分享

香港差傳事工聯會將於2018年6月8-12日舉辦「天涯.咫尺」差傳營會 (Global Missions Conference),目的為推動青年信徒建立廣闊差傳觀,積極參與海外及本地跨文化宣教工作,透過五日四夜的營會,傳遞宣教異象與需要,鼓勵投身參與及關心差傳工作。大會於早前舉行發佈會,簡介營會內容及收集各教會意見。

發佈會中提及青年信徒的掙扎與渴求,由一對青年夫婦帶領敬拜;一位年輕弟兄分享他在今年青宣的得著、在3C同行的成長;一位應屆DSE姊妹分享在營會的領受、在歐洲的短宣中看到難民的需要,也體會到當地人的靈魂需要。

今次營會特別邀請到國際佈道家Richard Sharp分享信息,並於營會後續活動中,分享 ” One Wish 一份心意” 佈道工具;一連四天的本地外展佈道訓練及實踐,為要造就和推動青年信徒,傳承神宣教的使命。.

香港差傳事工聯會自2011年首辦三年一屆的青年宣教大會,參加者得着不少造就。然而時代轉變,三年一屆的青宣未必能滿足當前青年信徒對使命和生命追求的渴慕。因此,大會擬定每年舉辦「天涯.咫尺」差傳營會 (Global Missions Conference),希望延續青宣精神,擴展差傳更多的可能性。

(資料由主辦單位提供)

調查發現:美國兩成千禧世代猶太人 相信耶穌是神的兒子

美國研究組織巴納(Barna Group)10月調查發現,美國千禧世代的猶太人(1984年至1999年間出生)當中,21%相信耶穌是神的兒子,28%認為他是拉比或精神領袖,但不是神。另外,42%受訪者會慶祝聖誕節。

巴納網上訪問了600位千禧世代猶太人。該調查是由基督教組織Jews for Jesus所委託,但收集數據、分析和撰寫報告由巴納全權負責。

大部分受訪者認為,一個人可以加入其他信仰的一部分,但仍然是猶太人,三分之一的千禧世代猶太人感到「神渴望與我們建立個人關係」。

根據題為《千禧世代猶太人:塑造美國年輕猶太人的信念和行為》的報告,這群人比其他世代更有可能認為自己是「屬靈的」,也對信仰和靈性的興趣更大。

在史丹福大學教導猶太研究的阿里·凱爾曼教授對某些結果感到驚訝,他接受採訪時說:「這些看起來不像我認識的猶太人。我不願意抹殺這發現,也許這些是我們以前從未了解的猶太人。我們知道宗教正在改變,我們知道身份正在改變,所以為什麼我們期望不同的世代看起來要完全一樣?」

凱爾曼教授承認巴納集團的信譽。他說:「大多數資助美國猶太人的研究也帶著議程,而我在這個界別的經驗令我知道資助這項研究的人沒有干涉。」

Jews for Jesus通訊主任Susan Perlman表示,他們覺得這項調查「非常有希望」。她說:「這是一個屬靈的世代,願意考究耶穌是否彌賽亞的問題。我們所要求的只是一個開放的心靈,去接觸聖經、文化和不同的可能性。」

(來源:CBN,2017年11月1日,Vasco Lam編譯報道)

禱告:求神激動教會將福音傳與猶太人。

青宣153人立志參與宣教 劉卓聰﹕宣教與禱告不能分開

由香港差傳事工聯會主辦、30多個差傳機構協辦的「恩臨萬邦2017青年宣教大會」(簡稱「青宣大會」)已於6月12日圓滿結束。三年一度的青宣大會吸引了約600位青年信徒及教會領袖參與,其中153位立志參與長期跨文化宣教、委身傳道,或參與一至兩年短期宣教,以尋找長遠方向。

今年青宣大會的主題為「Y宣教:挑戰、機遇、改變」。開幕禮上,香港差傳事工聯會總幹事劉卓聰指出,全球20多億的未得之民中,絕大部分在他們的一生裡,從沒有遇過一位基督徒、沒有聽聞福音一次。「根據我們對聖經的認識,這些人的結局將如何?審判、沉淪、永死、火湖……這是個嚴重的問題﹗」這些未得之民正等那些願意跨越文化的障礙、學習他們的語言、住在他們當中,與他們分享福音信息,更以生命活出信仰的大能。

「你準備好迎接挑戰、把握機會、改變世界嗎?」劉勉勵與會者禱告尋求神,回應世界的宣教需要。「面對挑戰以及得著改變世界的能力,跟禱告是分不開的。如果只靠血氣去做,最後可能只會『戰死沙場』。」

於世界福音動員會事奉多年、剛接任差聯總幹事的劉接受本報訪問時稱,期望香港有更多年青人投身宣教,並啟動更多有關差傳的研究工作,回顧香港過去數十年的差傳經驗,以致日後可以在更好的基礎上進步。他強調,有關宣教的事奉與教導,不單只可以從青年開始,更要推向少年,甚至是兒童。他又重視宣教的後勤支援工作,提倡教會尊榮推動宣教的後勤同工,同時鼓勵弟兄姊妹為宣教禱告。「宣教不只是去做,還要去禱告。」

今次青宣大會結束時,共有153位參加者立志參與宣教或傳道工作,其中67人立志參與長期跨文化宣教;74人願意參與一至二年作短期宣教,以尋找長遠方向;12人願意委身作全時間事奉。為延續青年人對宣教的熱誠,差聯特此為立志委身長期宣教參加者成立「青宣團契」,目的是希望以一年時間與他們同行,也藉此凝聚一班志同道合的年輕人,大家彼此扶持、代禱,並裝備自己踏上宣教路。

(記者陳淑安報道)

青年宣教士持續增加 適應轉變需代禱關顧

香港差傳事工聯會於5月發表了「2016香港堂會差遣宣教士統計調查」,當中涉及宣教士年齡及人數等方面的統計,結果顯示青年宣教士數目有輕微增長。

根據統計數據,從2014年至今,30歲或以下的宣教士均超過30人,並且由2013年開始,每年均有12至14位30歲或以下的新增宣教士。該數字反映了,過去數年「差聯」積極推動青年宣教有一定的關係,例如今年如期舉行的「恩臨萬邦青年宣教大會」等事工。

另外,2016年「差聯」網內的宣教士人數已達到590人,較去年增長4.8%。宣教士人數至2013年以來,一直維持著持續上升趨勢。而「差聯」署理總幹事莫潔芳在5-7月的《差聯Link》中也提及,2016年離開及新增的宣教士總人數超過80人,他們在換工場、述職或不同原因回港等的轉變中,均會面對不同程度的壓力,除了文化或生活上的適應,更重要是心靈層面及個人成長方面的需要。因此,宣教士關顧事工非常需要更多教會及信徒的代禱支持及同行。

(記者莫嵐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