瘸腿孩進軍職棒電影 《The Hill》奪排行榜冠軍

根據真人故事改編,由Dennis Quaid主演的基督教電影《The Hill》,於2023年8月上映後,今年1月27日奪得Netflix排行榜冠軍,並榮獲最佳家庭電影獎。

在電影中飾演主角瑞奇的 Colin Ford在社文平台發文表示:「我很震驚,也很榮幸能夠代表《The Hill》獲得最佳家庭電影獎。這部電影能夠躋身如此偉大的電影之列是一種祝福!」

導演Jeff Celentano在社交平台上寫道:「不知道該說什麼。能夠成為Netflix在美國排名第一的電影,太瘋狂了!感謝大家一直以來的支持,請繼續支持我們,讓我們可以繼續保持榜首位置,!」

據Christian Headlines報導,Jeff花了17年才完成電影製作。「我讀完劇本後痛哭失聲,再也回不了頭。故事隨即進入了我的靈魂,就像瑞奇決心打棒球一樣,我也決心要拍這部電影!」 Jeff表示,人們都叫他放棄,但他愛上了這個故事,以及故事中的小男孩那驚人的韌性。

他認為這部電影很有意義,因為美國的小男孩,可能每個都經歷過被欺負、被嘲笑。而Jeff最感動的是,故事中的主角總是微笑以待,彷彿對著每個人都有無條件的愛。因著他對神的信心,他都撐過去了!

談到拍攝電影的決心,Jeff說這是自然而然的。「當神賦予你能力,如果你不使用,祂就會從你身上收回。因此,我盡所能地使用神給我的恩賜。」

電影主要講述浸信會牧師詹姆斯希爾之子——瑞奇‧希爾(Rickey Hill),雖患有退化性脊椎疾病,面對同學霸凌與父親反對,仍勇敢追求棒球夢想的真實故事。瑞奇加入到美國職棒小聯盟(MiLB),展現卓越佳績。他帶領的隊伍甚至於1978年拿下西北聯盟(Northwest League)冠軍。

然而瑞奇在24歲時不幸因脊椎疾病惡化,直接癱瘓在球場。癱瘓的瑞奇沒有放棄信靠神,始終堅信神會給予他「更好的安排」。果然,神親自安排了一場奇蹟的手術,如今瑞奇不僅能起身走動,還能順利打完一場高爾夫球,神蹟故事被翻拍成激勵人心的電影!

 

禱告:求神使用電影釋放信、望、愛於人心,在絕望中信靠神,得著能力見證神。

(來源:基督教今日報,2024年2月16日)

 

 

【Kingdom LIFE】不被「永久傷殘」限制 宣揚運動改變人生

缺乏運動對身體健康不利,是幾乎人人都知道的事實,可是仍有不少香港人懶得去做運動。今期Kingdom Life受訪者吳凱琪卻極為熱愛運動,即使被醫生「宣判」了永久傷殘,仍然冒生命危險克服障礙再次參與運動。她面對逆境的無比勇氣,必定能激勵從不運動的人踏出第一步。

從運動健將到永久傷殘

吳凱琪自言,她自小就喜愛運動,並有打不死精神,不輕易放棄。「以往我什麼運動都會參與,也覺得自己很有天份,每玩一種新運動,都很容易上手。」她曾是學校籃球校隊成員,也曾被職業籃球隊招攬,及後更前往外國組織球隊。「直到病發,頓時覺得世界變成灰色!」2007年,吳凱琪因先天性腦血管畸形而突然中風,切除部份小腦組織,不單止無法再做運動,更連走路、吃飯、上廁所的基本生活技能都失去了。

常人面對如此的絕境,要重新振作談何容易,而自小認識耶穌的吳凱琪坦言,是信仰令她走出黑暗。「我會用以前讀過的聖經來鼓勵自己。」她的孖生妹妹見證著整個過程,從她發病到做手術,再陷入半昏迷的狀態,都一直在姐姐的身邊支持著她,更帶弟兄姊妹來為她禱告。「即使我半昏迷,聽不清楚他們說什麼,也覺得他們很好,再加上妹妹的支持,令我再有力量去為自己付出!」

krt322-13a醫生曾判斷吳凱琪永久傷殘

從永久傷殘變回運動健將

當時醫生已斷定吳凱琪永久傷殘,她連走路、拿一張椅、倒一杯水都需要重新練習,甚至說話也無法清晰表達,組織能力非常弱。雖然她行為上做不到,但裡面卻仍有努力嘗試的想法,首先是多吃東西,令自己四肢更有力。「吃完又嘔,嘔完又吃,即使情況如此惡劣,我仍然繼續堅決去做!」為了鍛鍊腦筋,她更不停說話。即使身邊沒有人聽得明白她說什麼,她仍然堅持繼續說。她又常常借護士扶她去洗手間的機會,多練習走路。「即使是去洗手間都要練習。」她在外國醫院就醫一個月,其後回港繼續接受治療,從躺在病床上,到坐輪椅,到後來慢慢站起來,經歷了很長時間的康復歷程。

回憶起當初的復康之路,吳凱琪形容是「百般滋味在心頭」。許多人在絕望中只看見「不可能」,但吳凱琪面對永久傷殘的「宣判」,不單止沒有就此放棄自己,更對人生仍然抱有夢想,仍希望參與不同運動。「首先必須勇敢接受事情!」她在自己的限制之上重新出發,從最簡單的行動開始做起,繼而再針對自己的弱項參與一些運動,例如知道自己視力不足,便嘗試射箭去鍛鍊視覺,又打乒乓球去鍛鍊自己的反應。「我常常跟家人說,即使我真的下半身癱瘓了,我也不會不開心,因為我仍然可以打輪椅籃球!」她說,「許多時候都是我們自設限制,其實只要稍為改變一下,沒有什麼是困難的!」從不能走路到可以再次跑步,到後來參加馬拉松,甚至是跑樓梯,吳凱琪說:「怎會沒有可能?」

永遠別覺得自己「不行」

即使醫生判斷她仍有突然爆血管的可能,她仍然堅持嘗試不同的運動。「就算是要爆血管,我也要在運動場上爆!」是什麼令吳凱琪對運動有這麼大的熱情?「運動後出一身汗,不但可以令體重減輕,更可以令人感到輕鬆快樂。」她又認為,跟別人一起參與運動,能使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拉近。

談到現時的夢想,吳凱琪希望能推動更多人一起做運動。她認為,做運動令人身心健康,可以減免許多不開心事情的發生。許多人甚至連簡單的運動都不願意做,吳凱琪覺得凡事先別覺得自己「不行」,最重要是願意嘗試,找出適合自己的方法。

吳凱琪參加跑樓梯比賽
吳凱琪參加跑樓梯比賽

吳凱琪在偶然機會下被提名參選由「運動改變人生基金會」主辦的「運動改變人生大獎」,更被邀到各學校分享自己的故事。該獎勵計劃藉著發掘及嘉獎「以運動改變生命」的真實奮鬥故事,對在人生路上,突破自己,自強,成就自己也成就他人的生命鬥士給予認同及支持。同時鼓勵大眾以得獎者為目標,令運動精神得以延續,以生命影響生命。

(記者陳淑安報道)

 

 

西洋棋大師不畏排斥 勝敗仍歸榮耀給神

國際象棋玩家之中,信耶穌基督的不多。菲律賓裔美國西洋棋「特級大師」蘇偉利(Wesley So)可算是當中的另類。但因其信仰,他不時遭受同行的排斥,因為在象棋精英眼中,無知的人才會信耶穌。

《今日基督教》刊登蘇偉利的故事。他自6、7歲開始從剪報中學習國際象棋。可惜國際象棋在菲律賓不太受歡迎,他雖然代表國家參加區域錦標賽賺了一些錢,可是家境不容許他獲得高級的培訓,成為精英棋手。到了16歲左右,他陷入抑鬱,停止練習。因為他覺得自己下棋的特殊才能,似乎沒有任何意義,也沒人會關心,難以向專業棋手的方向發展。直到18歲的時候,他收到一間美國大學的象棋隊邀請,也提供學位,便前往美國,一切就改變了。

在美國,蘇偉利認識了基督徒的寄養父母,他們問他想要做什麼,他回答說他喜歡下棋,但並不認為有才華。寄養父母支持他用兩年時間全心投入國際象棋的訓練,即使失敗都可以隨時回到學校。一年後,2014年底,他開展了專業棋手生涯,更與耶穌基督建立了關係。寄養父母要求他每天晚上都要讀聖經,並且周末陪著他們上教堂。他們教他在聖經中找到人生問題的答案,作為最終的權威。他們努力工作,總是幫助別人,不作不道德的事。 蘇偉利說:「我想要他們喜歡的那種簡單、滿足、敬畏神的生活。」

現在蘇偉利在比賽中或勝或負,他都歸榮耀給神。即使有時不明白神的方式,他深相信神的遠見比自己的更大。不論能否成為世界冠軍,他相信神,亦專注下好每一盤棋。

(來源:Christianity Today,2017年8月18日,Vasco Lam編譯報道)

禱告:求神興起更多敬虔的父母,培養敬虔的下一代。

[國度觀點] 為千禧羊群擴大「草場」領域

皮尤研究中心發現,美國千禧世代以社交媒體、健身運動和美食社交代替教會,似乎是教會一大隱憂。報告指,僅約27%的千禧世代人口有上教會的習慣,相比上世代,年輕人較少參與宗教活動,但仍然尋求靈性的滿足,只是渠道再不是傳統教會的形式。雖然研究對象是美國人,但現象有全球化的跡象,華人教會不能迴避流失千禧世代的問題。

皮尤的報告指,對千禧世代來說,透過健身運動更能接觸內心世界,反而在教會卻沒有如此實在的經驗,而健身教練好像扮演牧者角色,提供靈性指引,以及建立群體生活。另外一些千禧群體選擇在社交媒體,尋求歸宿感和使命感,與人聯繫,分享生命和生活,或是在餐飲場所得到社群關係的滿足感,甚至認為這就是教會。

華人教會重視薪火相傳,總不願意看見青少年不斷流失,而教會日漸老化。但是對策往往只是外在形式的改變,例如提供活潑有趣的活動,豐富青少年喜歡的社交生活,希望吸引他們留下來。然而,外面世界的活動永遠更有趣,更有吸引力。其實所有人都有靈性的追求,年輕人也不例外,補救方式應針對靈性的不滿足。對於千禧世代,「坐著聽道」如紙上談兵,無法讓他們經驗神,一位實實在在介入他們生命的主。千禧世代更熱衷於社群關係、社會關懷、公義行動、人生使命等,對於上代信徒,這些不是信仰的核心關注,但無可否認卻是人能夠經驗神的場景,是神給他們尋見的道路。如果教會能將「草場」的概念,在合乎聖經觀念下,擴大它的領域,千禧羊群就有他們的草場,而不會四處流浪逐水草而居。

擴大對「草場」的觀念,與教義無關,也不是改變教會本質,卻也不是表面形式的改變,而是教會對神國觀念的更新,將異象的範圍擴大至社區、城市,甚至全球,將神國的福音從個人得救擴大至城市的轉化,建立信徒為職場祭司,更新社會文化,實踐愛和公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