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神對齊(二)—— 律法與恩典的階梯 -【復興以色列】專欄

在使徒行傳 15 章中提及的耶路撒冷會議,其討論的核心議題是律法與恩典,這對今日基督身體仍有適切性。

「律法」(law)這詞語在聖經、 猶太教和基督教中都有不同的用法。妥拉(Torah,תורה)這個詞語不是指「律法」,而是「指教」(instruction)。妥拉是整本聖經的第一部分,是神的教導。在希伯來語中,「聖經」 和「律法」沒有太大區別,神的話語就是祂的律法。在猶太教,妥拉已成為拉比式文化傳統的統稱,大部分猶太人已分不清楚猶太文化與聖經教導的區別。當這樣的混淆傳遞到外邦基督徒時,便帶來傷害。以下是律法與恩典的五層階梯 :

一、因著恩典得救贖

福音的基本信息是因著恩典得救贖。這個講述神恩典的信息本身就是一種妥拉,生命和聖靈的「律」勝過罪惡和死亡的「律」(羅 8:2)。律法本意並不是要我們達到自義,而是讓我們認識到神的聖潔標準,知道我們為何犯了罪,謙卑悔改。「這樣,律法是我們訓蒙的師傅,引我們到基督那裡,使我們因信稱義。」(加 3:24)

二、絕對的道德律法

每個信主的人都必須遵守神的絕對道德律法。律法的核心是愛神,且彼此相愛。耶穌來是要成全律法,而不是廢除律法 (太 5:17)。耶穌說,律法中有「較重」與「較輕」的罪,「那律法上更重的事,就是公義、憐憫、信實⋯⋯」(太 23:23)。什麼罪被視為「較重」而得受重罰? 十誡中寫得清清楚楚。「你若要進入永生,就當遵守誡命⋯⋯不可殺人,不可姦淫,不可偷盜,不可作假見證,當孝敬父母,   又當愛人如己。」(太 19:17-19)

三、較輕的道德律法

有些罪是至於死的,有些罪卻不至於死的(約一 5:16)。道德誡命有著不同的重量,不守較重的律法,而只守較輕的律法,是一種扭曲的義。較輕的誡命包括 : 善待動物、還回鄰居失物、不收高利貸、穿著得宜、不說他人讒言、 向貧窮者施善等等。一切正直和憐憫的行為都是信仰的表達。

四、聖經的象徵系統

聖經描述了許多有象徵意義的儀式,新約中有洗禮、聖餐和用油膏抹等。象徵符號本身不具意義,所指向的事物才具意義。聖經裡的節期具有象徵意義。在新約時代,我們需要認識聖日的意義,外邦基督徒沒有必要守聖日,但如果他們願意,也歡迎他們如此行。所有象徵意義都已經在耶穌裡成就了。

五、文化傳統

猶太文化傳統許多元素都被稱為「妥拉」,當聖經律法被文化傳統取代時,就會造成破壞。有些猶太傳統包括 : 把牛奶和肉類分開、男人戴小帽、洗手儀式、點蠟燭等等。耶穌斥責宗教人士用人的傳統取代神的律法。「你們為什麼因著你們的遺傳,犯神的誡命呢?」(太 15:3)


亞設.因崔特(Asher Intrater)是以色列彌賽亞信徒群體的使徒領袖,創辦「復興以色列事工(Revive Israel Ministries)」,另外在耶路撒冷「耶穌之愛教會」及「復興列國(Tikkun International)」擔任監督職責,最近出版新書《與神對齊》。

 

 

[國度觀點] 揭穿仇敵的科學偽裝

上月底,中國媒體人民網刊登一則震驚全球的消息:一對基因編輯嬰兒於11月在中國健康誕生。這對雙胞胎的CCR5基因經過修改,使她們出生後即能天然抵抗愛滋病,成為世界首例免疫愛滋病的基因編輯嬰兒。這對嬰兒的誕生,已經衝破道德倫理的底線,人類企圖改造自身的狂妄之想似乎已被打開一扇窗。

人類對基因的認知尚停留在膚淺的層面,徹底去除一個基因對人類所帶來的影響是無法預測並且不確定的,這正是其中最為人所憂慮的。科學研究的目的乃是瞭解、掌握、運用自然界的規律。隨著科學的飛躍性發展,人類的欲望和驕傲驅使人做出更多悖逆神主權,企圖主宰自我生命的行為。類似的科學研究,不但喪失起碼的科學倫理道德,更是藐視了神所創造的奇妙可畏。妄改物質界的自然法則,自有承受自然界作出相應的反噬的覺悟,其風險乃是全人類的共同承擔。

從信仰角度去反思,基因編輯首先否定了生命的主權在乎神,是那惡者以科學研究作為偽裝的宣告:人可以掌控自己,隨意改變生命的性狀,剝奪了神對生命所擁有的主權,破壞下一代自主性的基礎。在約伯記38-39章,神在旋風中以造物的奇妙責問約伯,約伯最後只能認罪自責,順服神擁有絕對主權:「我所說的是我不明白的,這些事太奇妙是我不知道的。」其次,基因編輯否定了人是有靈的生命。以賽亞書42章5節提到:「創造諸天,鋪張穹蒼,將地和地所出的一併鋪開,賜氣息給地上的眾人,又賜靈性給行在其上之人的神耶和華。」神除了給人物質生命,更重要的是,神賜給人有靈在裡面運行。只有神使人能稱之為人,隨意改造人類,就是在否定人的靈性,認同人只不過是高智商,構造先進的動物罷了,並且妄想人越趨完美,生活就更幸福。

聖經中人類第一次使用「讓我們……」的字眼,卻是在建造巴別塔。「他們說:『來,讓我們建造一座城和一座塔,塔頂通天。我們要為自己立名,免得我們分散在全地面上。』」(創11:4,和修本)神早已透過聖經警戒世人,人若是企圖透過手所作的榮耀自己的名,是必然自取滅亡,因為「人心多有計謀;惟有耶和華的籌算才能立定。」(箴19:21)

美調查指道德上接受色情物品者 創7年新高

美國民意調查機構蓋洛普(Gallup)發表報告,指43%美國人認為色情物品在道德上可以接受,比率較去年急升7個百分點,亦是該機構自2011年進行類似調查以來最高。當年的比率只有三成。

蓋洛普於五月初以電話訪問約1千名18歲以上的美國人,了解他們的價值觀與信仰。未婚受訪者中有一半人認為色情物品在道德上可以接受,比率較去年飆升15%;18-49歲的男受訪者有67%接受色情物品,比率亦較去年急增14%。過半民主黨支持者接受色情物品,較去年增加11%;認為「宗教對我非常重要」的人中,亦有22%認為色情物品合乎道德,較上年增加6%。

蓋洛普表示,難以解釋美國人對色情物品的接受程度急升的原因,但宏觀而言,美國人對婚前性行為、同性戀甚至多配偶制等性相關議題日益包容,由此觀之,認為色情物品在道德上可以接受的人數上升,亦不令人意外。蓋洛普亦猜測,總統特朗普涉嫌向成人電影演員Stormy Daniels支付掩口費以隱瞞兩人有性關係的官司和政治風波,可能在某程度上增加了成人電影業在大眾心目中的可信度。

面對道德水平日趨寬鬆,有州份開始嘗試從公眾衛生角度處理問題。據Charismanews.com於6月8日報道,肯塔基州成為美國第10個宣布色情物品為公眾衛生危機的州份,以加強推動有關色情物品禍害的教育工作和執法行動。該州通過的法案文本除了將色情人口販賣、嫖娼和精神病等問題歸咎於色情物品外,亦促請檢察部門優先處理與不雅物品有關的檢控個案。其餘9個將色情物品列為公眾衛生危機的州份,包括人均色情物品使用率最高的猶他州,以及南達科他州、堪薩斯州、阿肯色州、路易斯安那州、田納西州、維珍尼亞州、賓夕法尼亞州和佛羅里達州。

(來源:蓋洛普網站Charisma News,2018年6月28日,文奴編譯報導)

禱告:願主憐憫這個世代,教導我們持守貞潔,尊重自己和他人的身體。

研究發現:聖經比咖啡更適合開展每天的生活

美國聖經公會(American Bible Society)委派研究組織巴納(Barna Group)進行了《2018年度美國聖經使用狀況研究》,訪問了二千多名美國成年人。結果發現,61%「以聖經為中心」的人認為聖經比咖啡更適合用作開展每天的生活。

美國聖經公會總幹事彼得森(Roy Peterson)指出:「許多美國人意識到,雖然咖啡提供了一個不錯的暫時性的能量提升,但只有改變生命的聖經信息,才能帶來持久的盼望和平安。聖經為今日的恐懼、挑戰和掙扎提供了切合時代的智慧。」

2018年度的研究不單評估美國人閱讀聖經的頻率,更研究這對他們的選擇、人際關係、靈性及道德層面的影響。研究按照聖經在受訪者生活中的參與程度(聖經參與度)分組:「以聖經為中心」佔9%,「經常與聖經互動」佔17%,「對聖經友善或中立」佔20%,其餘54%為「不與聖經互動」的人。研究發現,聖經參與度越高,越有可能感受到以下情況:渴望更多閱讀聖經;相信「聖經包含了一個人過有意義的生活所需要知道的一切」;認為聖經對美國社會影響力太小;相信聖經比美國憲法為更重要的道德結構;美國的道德和價值觀正在變差。

另外,閱讀聖經也對生活有正面影響。在「每個月至少讀聖經一次」的人中,56%表示他們更願意持守信仰,54%表示他們更願意向其他人展現愛心,42%在時間、精力和財力上更加慷慨。

關於恐懼與盼望,42%的受訪者表示,他們比過去更加恐懼,特別是女性(47%)和千禧一代(49%)。相反,聖經明顯地改變了其讀者的生活,41%的受訪者覺得閱讀聖經時感到平安;而在「經常與聖經互動」的組別中,62%的人表示他們的恐懼水平在過去五年沒有增加。另外,81%的美國人對未來有盼望,其中78%「以聖經為中心」的人有盼望,比「不與聖經互動」的組別只有24%高出許多。

(來源:Charisma News,2018年10月5日,Vasco Lam編譯報道)

禱告:更多人發現以聖經為生活中心的好處。

[國度觀點] 真正的福音必然是「天國福音」

神學的爭論本是平常的事情,但近幾年間,無論是本港或美國,因政治議題而引起的神學分歧對基督的身體帶來撕裂的破壞力量,而且縫合的機會似乎越來越渺茫。無獨有偶,最為核心的爭論最後都是聚焦在福音的真意上,對何為純正福音各自都有其解說及演繹。然而,若不回到天國福音的探討,就不能對福音有整全的認識,因為耶穌所傳講的是天國福音,別無其他的福音。

剛舉行完畢的「主愛臨香江—香港福音盛會2017」,展示教會合一佈道的力量,然而有批評者認為盛會沒有傳講真正的福音。在世界的另一個半球,本年11月,美國有300多名神學家聯署〈波士頓宣言〉(The Boston Declaration),指控美國福音派扭曲了聖經教義,沒有活出真正的福音。發表宣言當天,這些神學家們披麻布,額頭塗聖灰,猶如痛心疾首的舊約先知,情詞迫切呼籲保守的福音派基督徒盡快悔改。他們有的來自自由主義的紐約神學院、波士頓神學院等,認為福音派的保守立場扭曲了基督教的教義,甚至影響公共政策,拒絕同性戀者、穆斯林等,離棄了愛鄰舍的使命。宣言寫得動人,表示跟隨耶穌的意思就是反對種族主義、經濟剝削,打擊貧窮問題。但看細節,其中寫道他們承認所有人身上都反映神的形象,不論是任何gender或sexuality,用詞反映他們實際上反對福音派在性議題上的聖經立場。名義上是反對恐同,及對同性戀、跨性別群體施予暴力,但在公共政策上實踐時,卻反映對同性戀、跨性別運動的價值取向的認同。

教會當竭力持守純正的福音,但大前提是認識什麼才是純正的福音,在實踐上,偏重任何一面都會失去福音的整全性。以社會公義為旗幟的福音,若在道德上偏離聖經觀點,都不是完整的福音,道德根本上不能與公義分開。這裡引用馬歇爾(Chris Marshall)的觀點(《王國降臨》,學生福音團契:2008),他指出從耶穌的教導和行動中,看出天國異象的三個向度:帶有終末力量的作為(靈恩派所重視),帶來神與人親近的感覺(福音派所重視),呼召人轉化社會(自由派所重視)。由此來看,天國福音也具備超自然力量的彰顯,例如醫治和釋放趕鬼,經歷神人關係的親密,並領受更新世界的使命。

探討什麼是純正的福音,必須從耶穌的天國觀來審視,才能有整全的圖畫,也只有這樣,爭論才會產生有意義的結果。

保持愛的溫度 -【愛有道】專欄

看見有報導介紹國內有「小三培訓班」,口號是「沒有拆不掉的家庭」,參加者眾,其中不乏年輕貎美的女子。大家禁不住嘆息世風日下,這真是道德淪亡的年代,竟然有女子以做「小三」為目標,明目張膽去破壞別人的婚姻家庭,有建議說:妻子們是否要去參加培訓,以便知己知彼呢!可另一邊廂有諮詢師為妻子們提供「勸退小三」服務,幫助正室面對「小三」的威脅,挽救婚姻危機。

愛情可以比金堅,任由風吹雨打,經歷時間沖刷,仍舊絲毫無損,甚至歷久常新,這不是幻想曲,是可見的真實。從另一個角度看,堅貞的愛並不等如一帆風順的平坦之途,由戀愛走到婚姻可能已經過重重波折——家長不認同,溝通磨合困難,第三者入侵……最終因為雙方都堅持去愛,才能超越障礙,成為眷屬。

婚姻旅程中,仍不能確保關係沒有高低起跌,有時是丈夫的心搖擺,或妻子的情感受到沖激,若大家都在面對引誘時堅守著底線,竭盡所能保護婚姻家庭,不去傷害配偶和孩子的心靈,才可以重奏愛的凱歌。

「小三」的主動入侵或許是防不勝防的,要維護婚姻關係,先要鞏固愛情的屏障,不要因為結婚的日子太久,加上育養孩子的壓力而忘卻為身邊的配偶,要經常自問:她/他仍是你的心上人嗎?想起她/他時,你的心跳有沒有加速,抑或心如止水呢?你們之間的愛情溫度是否已降到不冷不熱,甚至有冰封的感覺呢?

若意識到婚姻已在危機的邊緣,能撒手不管,任由愛情枯萎嗎?趕快去牽住配偶的手,他/她需要你去喚醒愛的感覺,讓她/他的心再感受愛的溫度。


文@徐惠儀

台灣基督教聯盟發聲明 反對大法官改變婚姻定義

在5月24日大法官同婚釋憲結果出爐後,繼台灣基督長老教會高雄中會及台南中會正式發出反對同性婚姻「合法化」聲明後,台灣基督教聯盟(簡稱台基盟),經台灣牧者國是論壇後續會議決議,首次公開聯署發出「反對大法官改變婚姻定義之聯合聲明」,目前連署單位正在陸續增加中,聲明節錄如下:

「最近這兩個月裡,教會有許多弟兄姊妹對同婚釋憲有很多討論,有些人會感到挫折,有些人對教會的立場困惑,教會界特別針對釋憲結果發表聲明如下:2017年5月24日,司法院大法官第748號解釋宣判民法婚姻規定違憲,為了同性二人結合之關係而要求立法及行政機關改變一男一女結合的婚姻定義。我們無法接受少數司法前衛人士違背多數民意,改變婚姻家庭的文化內涵,對此釋憲結果,我們深感遺憾且無法接受。

一、大法官無權代替全國人民改變婚姻定義,此為司法權侵犯立法權的惡例:大法官選擇在立法院審理同婚法案時介入本為不該,又在社會對立且無共識的狀況下,作出如此「違背釋憲法理,論理錯謬,背離人民感情」的釋憲內容,扼殺重大公共議題討論空間,剝奪人民決定重大議題權利,強迫全民接受同性婚姻,對下一代婚姻價值觀念及整個社會倫理、文化、教育帶來重大衝擊及傷害,也重傷了台灣的民主發展。

二、台灣不應破壞一夫一妻一男一女的自然婚姻制度:一男一女的婚姻具有繁衍下一代可能性,最有利台灣發展,應受政府制度性保障,不可任意變更,更不能由少數大法官宣告為違憲。兒童權利也應該優先考量,每一位兒童均為一父一母所生,有權於親生父母家中成長,台灣不應高舉同性婚姻,使之凌駕於自然婚姻及兒童權利之上。

三、釋憲不應忽視「後同」族群的存在:大法官於釋憲中不應片面採信同性戀之性傾向屬難以改變之個人特徵(immutable characteristics)(英譯是不可能改變的個人特徵),不但違背經驗法則,也忽略了台灣社會中存在不少曾經是同性戀者,後來脫離了同性戀生活而快樂生活的「後同」族群。

四、期盼政府運用智慧,不改變婚姻定義:我們希望藉由此聲明帶出多數民眾反對的聲音,並期待政府傾聽多數人民的聲音,扭轉與修復此次釋憲所帶來的危機。

教會基於聖經的教導,不論環境如何改變,仍將堅守基督信仰和聖經的道德標準因為合乎聖經的的婚姻觀即是一男一女、一夫一妻、一生一世。本於聖經中慈愛與誠實、公義與憐憫的教導,身為基督徒我們表達—我們愛所有的人,包括同性戀者,也接納與歡迎同性戀者在教會生活當中一起領受神的愛,但我們不支持同性間的性行為,也不支持同性婚姻。 」

(台灣國度復興報報道)

六成美基督徒受新紀元影響 少於兩成有聖經世界觀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編按:即因果循環的宇宙規律)」、「努力工作賺取最多,人生才不枉過」、「一件事合乎道德與否在於你的信念」、「若政府放任不管,商家大多不會自行對的事(編按:即支持政府必須實施更大的監管,卻不信任商家會履行責任)」……美國研究組織巴納(Barna Group)聲稱,如果你身為基督徒又認同上述的觀點,你的世界觀已經受新紀元運動、世俗主義、後現代主義和馬克思主義影響。

巴納與Summit Ministries合作,在今年3月對1,456名每月「起碼上教會一次」和「認為信仰非常重要」的美國成年基督徒進行網上調查,以了解他們的世界觀。研究發現,美國信徒深受上述四種思潮或意識形態影響:61%信徒的世界觀植根於新紀元運動,包括32%強烈認同善惡果報、28%強烈認同「所有人都向同一位神或靈體禱告,不論他們如何稱呼這位神或靈體」和27%深受「物我齊一是意義和目標之源」;54%信徒對後現代主義理念有共鳴,包括相信合乎道德與否受個人信仰影響、認同「無人確知生命的意義和目的」及「冒犯人和傷害別人感受的信仰是不對的」;36%接受與馬克思主義有關的思想,包括「政府而非個人應按需要盡量控制所有資源以確保人人公平享用」、「私有財產滋長貪婪和嫉妒」;以及29%人相信以世俗主義為基礎的思想,包括努力工作賺盡一切,再享受生命是生命的意義和目的所在、「人的生命只有獲社會認同才有價值」及「信念要經科學驗證才是真確」。

根據巴納定義,合乎聖經的世界觀應為:相信世上有絕對的道德價值,聖經所教導的一切原則均完全正確,撒旦是真實存在的個體或力量而非僅為一種象徵,人不能單靠善心或功德進天國,耶穌在世的日子沒有犯罪,以及神是全知全能的創造者,今天仍掌管祂所創造的宇宙。據巴納兩年前進行的調查,只有17%美國信徒的世界觀符合聖經的看法。

(來源:Barna Group,2017年5月9日,文奴編譯報道)

禱告:願聖靈激勵我們多讀聖經,多親近祂,更明白祂的心意,不受世界影響。

基督徒經濟學者論壇2017 社會創新改變世界

基督徒經濟學者論壇2017於本月初在香港大學舉行,主題為「企業社會責任與社創﹕倫理、聖經及神學透視」,邀得多位經濟學者及神學學者,以學術、歷史、聖經、真實例子去探討企業社會創新的原則及可行性。

營運社企必須倫理操守

王于漸教授
王于漸教授

香港大學經濟學講座教授王于漸先解釋何謂企業及「企業社會責任」。企業在法律監控下不斷延續,有時比人的壽命更長,卻不一定依從社會的道德法規,因而會有「企業社會責任」的討論。他以不同學術觀點闡釋「企業社會責任」,其中Peter Drucker的觀點認為,商業透過分工及市場,將複雜問題簡化,因此牟利的企業效率很高。各種複雜的社會問題難以單靠政府解決,必須學習商業方式去解決,以專門的企業,亦即社會企業去針對性解決。複雜的社會問題不可能由一個社會企業去處理,而是需要許多社會企業互相競爭、創新,以最有效的方法去解決。社會企業的收入可以來自收費、捐獻及政府資助。

王教授又指,許多社會企業都有宗教背景,而且透過這些社會企業去傳遞其價值觀。由於社會企業沒有明確的盈利標準,其營運者必須有較高尚的道德倫理操守,否則其監控則非常薄弱。他續說,當前最大的「企業社會責任」討論,就是「全球化」的問題。某些跨國企業到法律較為不完整的國家去做生意,沒有嚴厲法律監管,也許會破壞當地的社區,同時不尊重當地的社會道德倫理。然而,跨國政府組織很難就此達成共識,反而透過宗教領袖之間的對話,對企業或社會企業或者更有約制作用。

基督徒召命乃為愛人

郭偉聯教授
郭偉聯教授

接著,由浸會大學宗教及哲學系助理教授郭偉聯主講「社會創新﹕歷史經驗與神學基礎」。他指出,面對社會困難,人們仍然相信自我創造力,去找出新的出路,而非處於焦慮之中,是非常重要的出路。雖然宗教給人的感覺總是「有偏執」的,卻總是在社會創新上有幫助。「社會創新的執行,有時會牽涉到價值的改變。」郭教授以約翰‧衛斯理作例子來說明。英國工業革命時代,民間貧窮情況嚴重,衛斯理親身接觸貧窮人後,發現單單「派錢」並不能解決貧窮人需要,於是組織醫療探訪隊,也提供貸款給貧窮人,同時開設職業訓練所,又開辦「一條龍」的學校。

郭總結衛斯理的歷史經驗指,社會創新需要親身接觸有需要的人,不可流於空談。另外,衛斯理是一個有紀律的人。「當你有社會景願,認為必須為此鍥而不捨,這個特性就非常重要。」再者,基督教是傳播的宗教,而衛斯理不斷透過不同媒介向周圍的人發表意見。「他的講道往往不是罵人,而是提議人將錢用得更有價值。」此外,循道會的嚴密組織,也是成功因素之一。同時,社會創新不需要只由一個人或一個組織去完成,而是可以由很多組織去互補。許多其他組織亦以循道會的基督教社會主義去延續及發展。最後,衛斯理支持政府、反對革命的保守思想,反映他不會在處理社會問題上單單依靠或埋怨政府,認為個人力量同樣可對社會問題作貢獻。這對今日社會亦有積極意義。

「當我們看衛斯理的例子,發現要幫助社會更好,最重要是知道我們在神面前是自由的主體。」英國神學家Oliver O’Donovan指出,基督徒在困難的社會中,要相信自己有改變的力量,不要灰心,原因是有神的召命。當人有神的召命時,就知道自己對神及其他人有責任。一切的社會創新,如何在經濟體系中做得更好,也是源於「愛」,而愛人就神給基督徒的召命。

問題在於是否「看見」

t313-01-cover-photo-03
葉漢浩教授

中文大學崇基學院神學院助理教授葉漢浩以聖經反思回應企業的社會責任。他指出,新約聖經時代的經濟活動相當活躍,達官貴人佔人口約1.23%,另外就是少數的生意人,其餘大部份人都是合約員工或奴隸,貧富懸殊問題嚴重。路加福音之中耶穌與律法司對話,律法司問我的鄰舍在哪裡,本來這個問題很正常,但當我們知道背景,了解到那時候有97%的人都是貧窮人,便知道那人的問題在於「看不見」,而耶穌也是在回應他「看不見」的問題。「今天我們也一樣,當我們問可以『做些什麼』,其實問題也許不在這裡,而是我們是否『看見』。」

「愛是基督徒由開始到末了的核心價值。」葉漢浩說,「當我們今天講愛,最大問題是沒有場景。我們的愛很個人、很感性。」聖經加拉太書五13:「弟兄們,你們蒙召是要得自由,只是不可將你們的自由當作放縱情慾的機會,總要用愛心互相服事。」在充滿以自己利益為中心的試探中,不可以放縱,要有召命,就是「以愛心互相服侍」,這種愛是有對象的、有他者的,是有呈現與實踐的。「如果今天教會講愛卻只是內聚,便是失去了使命;只傳自由的福音,卻沒提醒信徒是有使命的,便是做漏了。」

葉漢浩又提到「園主的比喻」,指園主給那最後一個進入葡萄園的工人一整天的工資,是違反了資本主義社會的原則,但卻滿足了最缺乏、最難找工作者的需要。他又舉出腓利門書中的例子,指出保羅付出榮譽的代價,要求弟兄姊妹接納一位奴隸,如同接納他一樣,是與世界不同的新價值。最後,葉總結時提到「已然未然」的神學觀念。「我們明白社會黑暗,仍然站立在黑暗的社會之中。我們不會認為能夠解決在世的黑暗問題,但我們會為在世的黑暗帶來一些改變。」

t313-01-cover-photo-04
黃元山先生

中文大學全球政治經濟社會科學碩士課程導師黃元山指,教會最有效解決社會問題的力量,並不是作為一個組織去做些什麼,而是激勵及裝備每個信徒在身處的職場興起,改變四周的人與事。而要解決社會問題,單是機構組織的力量是不足夠,必須要商界的參與。他以多個外國企業舉例說明,雖然有時候企業是為了賺錢而「裝作」執行社會責任,但只要具有長遠發展的眼光,亦會對社會制度的建設有所貢獻,背後大多帶有道德價值基礎。

(記者陳淑安報道)

部分時間的關係 -【愛有道】專欄

偶爾關注一下時下年輕人流行的「潮語」,有一個「PTGF/BF」,是部分時間女朋友/男朋友的簡稱,這些關係的特徵是以金錢來換取「服務」,不論是一般男女朋友的「拍拖」活動,如逛街、吃飯、看電影,甚至是性行為。

就道德價值判斷,這些美其名為「朋友」的關係,實質是一種交易而已,但對於急於賺取「快錢」的年輕男女,似乎認為「明買明賣」的關係是沒有什麼大不了的。就算不是講明的臨時關係,有些男女朋友亦不明文地存在著條件式的經濟支援關係。

我們或會慨嘆世風日下,年輕人不懂潔身自愛,或譴責那些利用金錢去誘惑無知少男少女的人。卻仍要更深去反省現今世代人與人的關係已漸漸變質,就是親密的關係,不時受到物質條件的限制而被扭曲。例如,好些戀人未能踏上婚姻之路,也有已婚夫婦上班時各自住在父母的家,原因是沒有能力購置物業,但心理和生理的需要做假日夫妻,到酒店去「開房」;無論是無名有實,有名無實的關係,都是部分時間的關係。

還有表面完整的家庭,父母為孩子的將來努力打拼,為賺取多一點而多做一份工,每天加班,與家人的關係也只能淪為部分時間的關係。難怪有妻子埋怨丈夫跟公司的同事是家人,相處的時間,一起吃飯的次數比她多;也有孩子一個星期都見不到爸媽的面,因為早上起床上學時,爸媽未醒來,晚上爸媽回家,他已上床睡覺。

我們不能脫離現實的物質需要而活,卻要在面臨選擇的時候,謹守著一條防線,那是神創造人時,給予人的尊嚴,不能以金錢去交換;真正愛的關係不能以金錢去建立。


文@徐惠儀

誰之過?誰之責? -【愛有道】專欄

大學學生宿舍被揭發集體性欺凌事件,引發對舍堂文化及大學生的道德操守的議論。至終大學承認不能接受以舍堂傳統或文化為借口的惡作劇,涉事的學生被紀律處分。可是大眾仍不免搖頭嘆息,現今的孩子由小學生到大學生,對欺凌、暴力、性的道德觀念薄弱,甚至扭曲,是父母的教導不足嗎?

無論孩子年紀多大,一旦犯錯,父母都會感到難過,或會自責教子無方。然而作為成人的大學生,亦需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任,實在無可推諉。

或許,我們都會暗暗慶幸,事件只屬單一,沒有牽涉咱家的孩子。別以為這就可以放心,社會的價值觀、文化薰陶會漸漸侵蝕孩子的思想與心靈。我們得留意這些社會的議題,特別跟青少年的孩子探討,讓他們思考,一是為防禦,避免受到欺凌的侵害,二是鞏固個人的道德價值,在罪惡面前,不為群眾壓力所動,站穩正義的立場。

反過來說,現今父母對孩子很多時過度保護,孩子犯錯,不單沒有指責,或教導他反省,倒把責任推卸給別人,又或是埋怨社會的文化處境。當孩子誤以為父母是他們的「護身符」,不願意為自己的錯誤承受後果,承擔責任,他個人的道德意志會隨之減弱,一再犯錯的機會亦隨之增加。年紀愈長,父母對他的管教愈加困難,變得乏力。

趁有指望,管教你的兒子;你的心不可任他死亡。(箴言19:18)這句話對父母是一記當頭棒喝,不要等到孩子走入迷途時,才懊悔自己沒有好好管教他,又或是太縱容他,還以為是護衛著他,避開荊棘之途,這其實是睜眼看著孩子走向墮落呢!


文@徐惠儀

科學家試圖製造 半人半動物胚胎

一班美國科學家正試圖製造半人半動物的胚胎。這些胚胎,被稱為嵌合體,是用來製造動物樣本去研究疾病如何發生,有可能幫助到一些病人。

一名加州大學的繁殖生物學家說:「我們研究嵌合體胚胎不是因為想製造怪物,而是為醫學目的。」有一次,他試圖製造可以移植到糖尿病患者的胰腺。要讓胚胎成長為一個器官,他要把嵌合體胚胎放進成年豬的子宮。

另一邊廂,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決定停止資助這實驗,並且探究所涉及的道德問題。一位亞利桑那州立大學生物倫理學家說:「其中一個引起關注的問題是,人們認為人類DNA是神聖的,植入其他動物體內違反自然,甚至是一種扮演神的行為。」

(來源:Religion Today,2016年5月20日,陳細細編譯報道)

禱告:求神掌管這研究,不要破壞神所創造的自然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