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度1分鐘(127) 倍增原則的運作

+按圖放大

在聖經中,「倍增」的這個觀念意味著取小量的資源,然後得到增長、複製,直到充滿所有空間,滿足所有需要。倍增和興盛的屬靈法則就像物理定律,是以同樣的方式運作。如果我們違反這些法則,資源就不會得到增長,而會保持原狀,分裂,甚至萎縮。

一、應用法則:開發資源以解決債務

認出權柄能為我們帶來遮蓋,確保我們得到保護。在列王紀下四章中,兩位婦人認出先知以利沙的權柄和能力,知道他能帶來啟示,使用她們的生命使資源得到加增。

初熟果子法則:最好的帶來其餘的

獻上我們的第一,是我們尊榮神的重要方式。(申命記26章)

初熟果子的意義:1. 尊榮神為我們的供應源頭;2. 使我們的其他收入分別為聖;3. 釋放神全備的祝福(結44:30);4. 使我們敞開自己去領受神滿溢的的供應。

門徒的法則:學習成為愛的門徒

在馬太福音14章12-21節中,施洗約翰的死象徵著先驅者的季節結束,新皮囊的時機成熟。主教導門徒的第一個功課,是倍增的功課。門徒希望耶穌能讓五千個跟隨者吃飽,但耶穌說:「你們給他們食物吧!」然後,祂運用所教導的法則,使手中的食物倍增,餵飽了在場所有人。耶穌教導他們,對百姓的愛可讓手邊的資源倍增。

四,堅持的法則:要堅持才能得著

耶穌以切求的寡婦的比喻,教導人常常禱告,不可灰心。那寡婦堅持不懈地迫切請求法官為其申冤,直到她得到所需的幫助。耶穌亦教導,要祈求再祈求,尋找再尋找,叩門直到門開啟。(路11:9-13;18:1-8)

五,付出的法則:在委身中傾倒自己

在約翰福音12章1-8節中,馬利亞傾倒她的積蓄和養生所需,以真哪噠香膏抹耶穌的腳。這看似很浪費,但她卻得到了耶穌的稱讚,並成為門徒的榜樣。有時候,當你傾倒你所擁有的,主就以倍增的恩典報償你。

六,奉獻的法則:出於愛而奉獻

在約翰福音3章16節中,神賞賜給我們,好讓我們能在恩典中倍增。耶穌教導奉獻;使徒教導奉獻。奉獻能破除竊奪神資源的咒詛,使天堂的門為我們敞開。

七,敬拜的法則:憑信心敬拜,使生命進入更高層次

在創世記22章1-19節中,亞伯拉罕憑信心獻上自己獨生的兒子為祭,他以順服的心向神作出敬拜,這使神的啟示強烈地臨到,神為他預備所需的供應,並指著自己起誓,要使所應許的祝福臨到亞伯拉罕世世代代的子孫。

 

運用倍增原則的步驟
五餅二魚和以利沙使寡婦的油加增這兩個神蹟,向我們啟示:

1. 認清自己的需要:我有所不足,需要神的幫助,問問自己:「我需要什麼?」

2. 看見自己所擁有的:我所擁有的不夠,但可以倍增,問問自己:「我有什麼?」

3. 把所擁有的交託在神的手中,向神禱告:「主,這是我的資源,我要怎麼做?」

4. 領受神的策略,因為神總是有計劃的。

5. 憑信心而行,接受突破,進入更高層次。

參考資料:《進入興盛時刻》,恰克﹒皮爾斯(Chuck Pierce)、羅柏特﹒海德勒(Robert Heidler)著,以琳書房出版

 

 

【國度觀點】門訓——真實的生命引導

筆者近期訪問一名成功帶領教會轉型的牧師(詳見今期頭版新聞),他的其中一點分享令我印象尤為深刻。在他接受門訓,到門訓下一代,再到下一代去門訓別人的四代門訓過程中,都提及了被「鬧」(管教)的經驗。被「鬧」而不走,反而關係更密切,在這個世代的香港教會中,可謂稀罕的現象。

現今華人教養孩子的方式已與過去大不相同,體罰和責罵等已鮮有發生。相反,過分溺愛,予取予求,全家以孩子為中心的現象反而非常普遍。即使在學校中,老師也不敢太多管教學生,恐怕惹來家長的不滿。

這個現象也在教會中蔓延,教會對信徒的要求和期望過低,例如週日崇拜時間越來越短,有些美國教會甚至因為孩子喜歡去party,而不在晚上辦聚會,但求令會眾感覺良好,期望藉此「鼓勵」他們繼續留在教會。然而近期有美國牧者在一個網上論壇中指出,年輕一代並不像過往的世代般不冷不熱,他們要麼熱,要麼冷,並且覺得有立場是一件很酷的事,不喜歡做中間派。青少年渴望認識絕對真理、得到上一代的引導,以及擁有屬於他們的群體。當教會和家庭未能給予他們這方面的滿足,他們就會轉向世界,尋求模仿和跟隨的對象。

中國古籍有云:訓罰,乃訓責懲處。「管教」與「門徒」在英文中的字根相同。門徒訓練,不是「升呢」(level)課程,懂了知識就能活出所學,而是一種生命的引導和同行,跟隨和順服。正如耶穌在3年半的傳道生涯中,與12個門徒共同生活,教導他們。當他們違反真理時,甚至會嚴厲責備他們(太16:23),同時亦透過自己的言行成為他們學習的榜樣。這正是門訓的核心,適度的讚美,合宜的管教,最高的目的為要成就神在門徒身上的旨意。拿走世界所灌輸的過度包容,過分鼓勵的文化,在愛的基礎上,以真理和恩典引導下一代,真實的同行,生命的督責教導是現今教會要興起和恢復的門訓文化。

同時,門訓也不只是教會的專利,在家庭中,父母亦可對孩子進行門訓,因為父母有直接從神而來的管教權柄。孩子最直接和最好的門訓導師,就是他們的父母。將孩子看作是我們最「埋身」的門徒,能幫助我們更多從神的眼光去教養我們的孩子,並能有目的和系統地引導他們走向命定。

 

 

先知訓練學校 -【復興以色列】專欄

我們的門徒訓練計劃有一堂關鍵兩小時的學習,就是一起敬拜神並且訓練年輕人發展從聖靈而來的先知性恩賜,就像一間先知訓練學校,當中以聖經中的撒母耳服事團隊為參考模式。

「你到了城的時候,必遇見一班先知從邱壇下來,前面有鼓瑟的、擊鼓的、吹笛的、彈琴的,他們都受感說話。耶和華的靈必大大感動你,你就與他們一同受感說話;你要變為新人。」(撒上 10︰5-6)

撒母耳帶領並教導一班跟隨他的先知。在他年輕的時候,並沒有人門訓他,除了年老的以利,而以利自己也不太懂什麼是預言(參考撒上3)。現在,撒母耳不但自己能發預言,更能訓練其他年輕人作先知。

當撒母耳即將結束他在世的服事時,他招聚並且詢問以色列眾人能否指證他在多年的公開服事中是否曾有違正直(撒上12)。眾人都毫無異議地說他的正直是無可指摘的,這讓人看見神超自然的能力與持守道德正直之間的關係。訓練先知不單包括領受恩賜,也包括如何讓他們結出果子。在傳遞先知性恩膏時,我們想同時傳遞正直的品格給人。我們並不想「教導」人服事,而是「預備」他們進入服事。

或許會有人疑惑能否教導人去發預言?在以弗所書 4章11至12節中,神賜給我們「使徒、先知、傳福音的、牧師和教師」,為要「成全聖徒,各盡其職」。換句話說,已在這五重職事服事的人訓練較幼嫩的信徒去作他們正在作的。那麼是什麼服事呢?開拓教會、發預言、傳福音和牧養。 你不能夠訓練人去「創作」預言,這是專屬聖靈所作的工。但你能訓練人去敏銳聖靈,聆聽並且說出祂所賜的預言。我們不能強逼神說話,卻能訓練自己去聆聽。

聆聽的其中一個方法,就是營造一個充滿敬拜的氛圍,這能幫助我們聽到神的聲音(參王下3︰15)。在撒母耳記上10章5節中,奏樂是在先知「之前」,也就是說音樂是為預言效力的「僕人」。我們的目的不是唱歌或奏樂,而是邀請聖靈臨在,讓祂帶領我們進入祂的旨意。音樂只是「工具」,聖靈的同在才是「目標」,預言則是「結果」。

在今天,聖靈的恩賜包括方言及異象,都在延續從古代以色列先知而來的恩膏(徒 2︰14-16)。撒母耳的先知性恩膏引進受膏的大衛王;而約翰的先知性服事則預備彌賽亞耶穌的第一次來臨。神正在興起新一代的以色列信徒,讓他們藉著同一位聖靈促成耶穌再來。


亞設.因崔特(Asher Intrater)是以色列彌賽亞信徒群體的使徒領袖,創辦「復興以色列事工(Revive Israel Ministries)」,另外在耶路撒冷「耶穌之愛教會」及「復興列國(Tikkun International)」擔任監督職責,最近出版新書《與神對齊》。

按此購買新書《與神對齊》

相信耶穌的猶太信徒和外邦信徒都被稱為基督徒嗎? -【請教拉比】專欄

相信耶穌的猶太信徒和外邦信徒都被稱為基督徒嗎?

拉比回答:

聖經中通常將所有相信耶穌的信徒定義為基督徒,而通過對希臘語和希伯來語的研究就能清楚「基督徒」一詞的適用範圍。

使徒行傳11:26:「找著了,就帶他到安提阿去。他們足有一年的工夫和教會一同聚集,教訓了許多人。門徒稱為基督徒是從安提阿起首。」使徒保羅和巴拿巴二人到安提阿去傳福音,培養門徒。世界上外邦人中的任何一個地方都不曾有過像安提阿這樣的復興。在新約中,相信耶穌的這個問題一直在猶太社區和整個以色列國家中被嚴格看守。現在聖靈在安提阿大顯作為,外邦人都來相信猶太人的彌賽亞耶穌。這對猶太人來說絕對是件新鮮事。

「外邦人」這個詞的意思是「在當時歷史背景下,代表那些與神沒有契約關係的國民」。然而,現在我們看到有大量的外邦人來信猶太人的彌賽亞。使徒保羅和巴拿巴也很清楚,這些人已經被真正的重生了。顯然地,他們不再需要通過受割禮進入亞伯拉罕之約來獲得重生,因為他們已經被重生了並被聖靈所充滿。所以問題是:他們重生之後被稱作什麼?對新信徒使用的希臘詞語“mathetes”,意味著「門徒」或「學生」。他們就是被使徒保羅和巴拿巴正在訓練的新的信徒。

記住,此時的保羅和巴拿巴是使徒,不是門徒,而外邦的這些新信徒則是門徒和學生。使徒們需要有一個術語來正確地定義外邦的新信徒(包括門徒和”mathetes”)所以稱他們為基督徒,意思是耶穌的,或者「猶太彌賽亞」的追隨者,以此來區別於其他不信猶太彌賽亞耶穌的外邦人。這個詞從來沒有用於確定保羅和巴拿巴,或任何其他的猶太人信徒。這顯然是指相信耶穌是彌賽亞的外邦新信徒。

猶太人一直被稱為猶太人,不管他們是否相信耶穌。在當時的猶太社區,用「神的道的追隨者」這一術語來區分那些相信耶穌是彌賽亞的猶太人和不信耶穌的猶太人。所以,從最開始進入新約時並沒有改變你的性別或你的國籍、男性或者女性、猶太人或者外邦人。正如保羅在哥林多前書7:18中明確表示「有人已受割禮蒙召呢,就不要廢割禮;有人未受割禮蒙召呢,就不要受割禮。」「基督徒」一詞被親切地給了外邦的新信徒,就是現在那些在新約下接受耶穌是彌賽亞的人們。

使徒行傳26:28:「亞基帕對保羅說:你想稍微一勸,便叫我作基督徒啊!」亞基帕王是一個繼承混合傳統的人,被認為是一個外邦人,因此他正在承認如果他作為外邦人,可以被說服相信耶穌基督,他也會因此被稱為「基督徒」,一個相信耶穌的外邦人。

另外,當彼得遊歷歐亞大陸跟一群混合的群眾講話時,這其中既有信徒又有非信徒,他說重生的猶太人會因信仰而遭受迫害,並在聖經中彼得前書4章16節告訴他們說,作為非猶太人的基督徒,不要因此而羞恥,並有可能為耶穌基督之名而受苦。彼得前書4:16:「若為作基督徒受苦,卻不要羞恥,倒要因這名歸榮耀給神」。

所有的這三處經文清楚地說明,將相信耶穌的外邦信徒定義為基督徒,意思是在新約中「猶太彌賽亞耶穌的追隨者」,並成為眾信徒身體中的一部分  。


文@Ari Sorko-Ram (作者是以色列彌賽亞猶太人運動的重要領袖,也是Maoz Israel Ministries創辦人,精於教導聖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