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度觀點] 還原屬靈想像力

武俠小說泰斗金庸於上月底去世,令華人社會重新掀起金庸武俠熱潮。他筆下的江湖傳奇故事,既建基於深厚的中華文化及歷史根底,更是想像力豐富,情感細膩,其創作的主角早已走進幾代華人的心。金庸在雜誌專訪中也承認,他筆下的故事是當時政治寓言的展現。在最多產的時期,他甚至被認為是一手寫武俠,一手寫時評。金庸用自己的筆和想像力構建了一個世界,將他在現實中的觀察、理想和希望都放入其中。藉著書寫歷史,他抽取現實世界的元素,構建屬於自己的俠義世界,以尋求現實的一點借鑒的微光。

基督教被譽為世界上最具有文學性的宗教,而聖經是一部名符其實的文學作品。神透過聖經,向我們展示了一個由祂掌權的國度,更是透過一個個有血有淚的人物故事,讓我們得以認識祂更深。我們擁有一本最具文學價值及「想像力」的「書」——聖經,然而今日許多信徒卻摒棄了用想像力活讀聖經,單純從實用性、功能式閱讀它。過於注重抽象大道理,而不注重故事細節和人神的互動,不但致使我們粗略認識神與日常生活之關係,走向聖俗二分,更是限制了自己對人性的認識、想像力的運用、藝術文化的膚淺解讀,所謂是「離地靈性」。

在最近基督教出版聯會發布的2018基督徒閱讀習慣調查報告,公佈的閱讀人群和書量均不斷下滑,但有一個現象卻值得我們深思,讀者比較喜愛的書籍類型,卻正是市面比較欠缺的基督教書籍類型:社會/文化議題、青少年書、繪本等。 剛剛去世的基督教靈修大師畢德生也鼓勵信徒多讀小說及文學作品,「因為生命不是一些概念法則的堆砌,而是由許多有機的、個人的、特殊的細節聯合在一起而成的。」(引述自《俗世聖徒》)金庸得以從現實抽離,在書中構建他的理想世界,基督徒又為何受困於自我設立的宗教框架,不敢運用想像力,深怕「胡思亂想」得罪神,不能從聖經中認識的國度提取元素,以有血有淚的故事,用現實的語言去構建一個向世人展示祂榮耀的世界呢?還原真實的靈性,讓我們更深體會人世間的每樣事物與與我們的創造主息息相關,運用諸般的智慧,把各人完完全全的引到神面前來吧!(參歌1:28)

基督徒閱讀問卷調查 2018 不經常閱讀者持續上升

第34屆基督教聯合書展於10月19-27日假尖沙咀街坊福利會禮堂舉行。本次書展有大約40間機構參與,展覽期間還有音樂共賞、文化講場,金書獎展覽、朗讀好書直播室、手作市集及親子伴讀等眾多活動。在10月19日的書展開幕禮中,大會邀請了福音證主協會董事會主席劉忠明博士,以及福音證主協會署理總幹事及基督教出版聯會顧問池麗華女士發布了「基督徒閱讀問卷調查 2018」的調查結果。

是次調查報告共收到了1480份問卷回覆,數據顯示信徒閱讀時間持續下降,尤其年青人情況更為嚴重。調查詢問受訪者在過去一年中,讀過多少本基督教書籍,46.5%讀過1-3本,14%沒有讀過,讀過11本或以上有12.2%。在年齡低於24歲的年輕人中,有52.6%每星期平均閱讀書籍時間是沒有或小於1小時(整體為39%),29.7%僅有1-3小時。有四成受訪者表示自己是「不經常閱讀者」,大部分認為主要原因是太忙碌及沒有閱讀習慣。

根據調查數據及反映結果,池麗華提出了以下4點建議:1. 為基督徒人人閱讀而努力。今天,基督徒要面對的信仰衝擊及思潮挑戰極大,我們呼籲基督徒反思閱讀的作用及價值,重新發掘閱讀的樂趣,特別在忙碌的都會生活中,閱讀是讓身心靈重新得力的良方。2. 要解決閱讀動機不足的問題。調查結果發現青少年閱讀風氣大幅下跌。在這一般性的香港現象中,教會可否扮演積極角色,推動青少年從小培養閱讀習慣。我們呼籲基督徒家長或導師率先樹立閱讀榜樣,堂會亦可考慮推動青少年離開學校後,願意自發性地閱讀第一本書為目標。3. 推廣閱讀是要全面、持續及各方協作方能奏效。調查訪問經常閱讀受訪者中,其閱讀動力最高選項分別為個人興趣、增加知識、提升靈命及裝備事奉 。除第一項外,其餘動力皆因為閱讀的應用性,閱讀對信徒由靈命成長到事奉裝備上均有顯著的幫助,建議堂會在訂定牧養策略時,可在各部事工計劃中,引介閱讀元素作為延伸培育的方法。4. 要重新檢視讀者需要,策展閱讀新風氣。調查發現,經常閱讀的讀者中,決定買一本書的首四個原因為內容介紹、內容試讀、作者及書評。出版界中,提供內容試讀未及普遍,而書評工作更未有建立,建議出版社可積極考慮用多元媒體提供「試讀」,另書評是對讀者有影響力的,出版界更值得探討建立有公信力的書評制度。

 

(資料來源:「基督教出版聯會『基督徒閱讀習慣問卷調查2018』結果發佈」,記者莫嵐報導)

帶領孩童閱讀 啟發看聽說能力

高雄一甲長老教會於6月2日舉辦「啟發兒童思考的閱讀」講座,邀請人稱「阿達叔叔」的繪本作家劉清彥(好消息電視台烤箱讀書會主持人)分享,讓與會者在繪本教導與實作並用中,學習如何和兒童一起閱讀,並思想文學的意義與內涵的價值。

「閱讀的核心在於思考。」阿達叔叔分享,陪伴孩子閱讀,不但要培養他們看得懂,還要培養思考的能力,特別是激發閱讀的樂趣,並學習表達自己的想法。因此,孩子要有完整的閱讀經驗包括三方面,看(閱讀圖像)、聽(聽大人讀故事文本)、說(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提問)。

阿達叔叔從許多繪本故事中挑出一些簡易問題,鼓勵與會者分享想法。他強調孩童需要藉由看、聽與說的方式,激發出閱讀的樂趣,因此要給他們機會多讀、多體會、多想像、多思考。「尤其是面對生命、信仰真理的議題,閱讀與思考更是重要的基礎。」

「閱讀的目的在於『樂趣』。」阿達叔叔認為,現今的教育讓孩童必須應付各種評量,牢記標準化的答案,反倒失去許多活潑的思考和想像力,「讀書」變成是以學習為目的,被動且具壓力。但是「閱讀」應以樂趣為目的,是主動閱讀書籍。他透過《鴨子的假期》繪本教導與會者,如何在閱讀過程中激起孩子的好奇心,渴慕知道接下來的故事發展情節,讓孩子有興趣主動閱讀下去。

他建議,引導孩子思考的態度可由幾方面著手:一、真心尊重孩子的想法。先主動發現孩子的興趣,成為一起閱讀探索的主題。二、不一定有標準答案。讓孩子學習獨立思考,不用害怕說錯,而謹言慎行。三、不同意不代表反對。思考不是為了達成共識,而是讓每個人有機會表達不同的想法。四、標明「錯」的價值。幫助孩子看清自己的錯,也看見自己對的地方,讓孩子相信自己的思考能力。

阿達叔叔分享一段見證說,16年前,他在主日學帶領孩子閱讀《愛彈琴的安娜》繪本時,相對於大家熱烈互動、討論,他發現有一位女孩特別的沉默,主日學結束後,他收到女孩母親的來電詢問:「為什麼我的孩子本來不想學鋼琴,後來卻主動表達要恢復練鋼琴?」事後得知,這位女孩因為聽了繪本故事,引發了她學音樂的動機,多年後,她不但念了音樂班,還考上了第一志願大學的音樂系,後來還出國深造,取得在當地教授音樂的資格。畢業音樂會當天,她不但邀請阿達叔叔出席,還特別為他留了VIP的位子,並向他送花致謝:「謝謝你曾經在主日學說了一個學音樂的故事,讓音樂後來不會從我的指尖中停下。

阿達叔叔勉勵學員說,帶領孩子一同閱讀時,閱讀的層次會逐漸進入心中,對生命的影響是一生之久,閱讀過程若加上聖經的真理,真理的力量就會進入並深化在孩子們的內心。

(台灣復興報商可瑩報導)

基督教出版人 首次進行閱讀習慣調查

基督教出版聯會及香港基督教零售業協會早前舉辦了一連多日的「基督教華人文字事工研討會」。為搜集資料作研討之用,大會於9月底開始進行「基督徒閱讀習慣問卷調查2016」,透過網上填寫問卷的形式收集跨地區的回應,了解華人基督徒的閱讀習慣、對基督教書籍的看法與期望,從而進行分析,找出更切合信徒需要的出版方向及模式。

調查首階段的結果,於10月11日在研討會上發佈。截至發佈當日,約1065人填寫網上問卷,75%來自香港,16.8%來自台灣,其餘來自中國內地及海外,受訪者當中60%沒有接受過任何神學教育。填寫問卷者中有41人沒有看書的習慣,341人每週花1-3小時看書,230人每週花少於小時看書,而在網上看文章、資訊,或看手機訊息等等,每週花1-3小時的人數比看書略多。

至於閱讀興趣方面,受訪者閱讀的動力主要是個人興趣、有所得著、有所共鳴,而選擇購買某本書與否,大多是基於其內容介紹、內容試讀,其次是作者,第三是書評。此外,令讀者不能看完一本書的原因主要包括﹕太忙、內容太悶,或不認同其內容。調查同時發現,大部份讀者每年只願花少於500元購買基督教書籍。

(記者陳淑安報道)